《伤寒论》中大枣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方中大枣之我见
解豫苑指导老师:李毅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09中医实验班)
摘要:大枣既是一味常用药物,也是一种寻常食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药用价值往往被人忽略。为了使大家转变对它“可有可无”的观念,重视大枣的临床应用,通过对《伤寒论》涉及大枣的条文、经方的剖析,我从大枣性味功能、药理、炮制、禁忌等方面进行总结。大枣具有补益、解毒、和百药之功,还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等药理作用。其炮制需要去其内核以防其吸入药汁之弊。大枣味甘平,一般皆可使用,但有湿浊之邪者则不宜食用大枣。以此看来,平凡的大枣是需要我们加以重视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关键词:《伤寒论》;大枣;性味功能;药理;炮制;用量;禁忌(一)大枣的性味功能
《神农本草经》[1]论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大枣性平偏温而不燥。(有人认为大枣兼具辛味)。如前所述,由于大枣是一种寻常食品,性质平和,因此人们在研究和应用《伤寒论》时,对大枣的意义没有足够的重视。其实,正如张锡纯所说:大枣“虽为寻常食品,用之得当,能建奇功。”《伤寒论》[2]方中,越是性质平和的药味,其使用频率越高。如甘草、生姜、桂枝、大枣,它们都是寻常食品,而将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五位药组合起来,正好是桂枝汤,我们都知道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冠”,谁谓桂枝汤不是治病的良方?而它的组成却少不了平庸的大枣。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大枣的作用可分为三方面:补益、解毒、和百药。
1.补益大枣的主要作用是补益正气。细分之曰:补心、补肺、补脾胃、补气、补阴血津液。
1.1补心包括补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大枣的补心反映在《伤寒论》炙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小建中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及《金匮要略》[3]中的甘草小麦大枣汤等。特别是在炙甘草汤中用大枣30枚,治疗心阴阳两虚,心动悸,脉结代,此足见仲景重视大枣补心之用。后世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4]记述程氏妊娠四、五个月,昼则惨泣悲伤,泪下数欠,如有所凭,医巫兼治皆无益。与大枣汤治之,一投而愈。于此更加证实大枣确有补益神明之心的作用。
1.2补脾胃大枣补脾胃的作用反映在《伤寒论》的小建中汤、泻心汤类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十枣汤等方剂中,特别是在十枣汤中,用大枣十枚顾正护中,以防芫花、大戟、甘遂攻下逐水太过而伤正,以此可见大枣的补脾胃之力,在黄宫绣的《本草求真》[5]
谓大枣“为补脾胃要药”。
1.3补肺大枣补肺作用反映在《伤寒论》中的大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方剂中。在《日华子本草蜀本》[6]亦云大枣“润心肺,止咳”。
1.4补气主要是补心、肺、脾胃之气。《神农本草经》言大枣“补少气”。
1.5补阴血津液大枣补阴血、津液作用反映在《伤寒论》桂枝汤、桂枝新加汤、炙甘草汤等方。桂枝汤中大枣与芍药,桂枝新加汤中人参、芍药、大枣,它们都发挥这补益营阴的作用。
2. 解毒解毒药的解毒机理主要有两个:一为消除或降低有害物质的毒性;一为保护机体不受毒性的损害。一般来讲,大枣的解毒作用多体现为后者。如十枣汤中的大枣,既有保护胃气、正气的作用,也可以制约甘遂、芫花、大戟的毒性。但其多为顾护正气的作用,解毒作用并不突出。古人云大枣能“杀乌头毒”,但仲景在大乌头煎中用白蜜解乌头之毒而非大枣。又如生附子方中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亦不用大枣解附子之毒。因此解毒不一定都用大枣。而对于药物的毒性,临床应灵活看待,有时对药物的毒性善加利用,即可变害为利。
3. 和百药《神农本草经》谓大枣“和百药”。后世也有人称大枣“通九窍略亚菖蒲,和白药不让甘草”。所谓“和”是指多种药物的性味合和。从口感上讲,就是使药物味道合和,患者服药后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如《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方,黄芩、黄连苦寒,口感不和,有大枣、甘草和之,其味即能调和。因此我认为如黄连汤等方,因有足量的大枣、甘草合用使药物口感改善,利于患者口服。
(二)大枣药理
现代药物学研究者对大枣药理作用研究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7]:
1 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枣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作用;大枣也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能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这大概是中医所讲的大枣补心、安神、定志、镇惊作用的药理学机制。
2 免疫调节作用。据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大枣含有一种具有抗过敏活性的物质,还含有大量的具有抗过敏活性的环磷酸腺甘样物质。经试验结果表明,大枣具有良好的抗变态反应作用。有人认为《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小青龙汤、柴胡桂枝汤等方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就主要来自于大枣。
此外,大枣还有抑制呼吸道炎症,保护心脏、保肝、抗衰老等作用。
(三)大枣的炮制
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大枣皆要“擘”,即破开之意。孙思邈在《千金方》[8]中指出,凡是植物果仁入药,都必须破开入煎。有人曾做过试验发现,大枣如果不破开,它在煎煮过程中将吸入药液,大枣因而变得饱满鼓胀,成为一个个囊性物体,这不排除吸入较多其它药物成分的可能性。有古人言大枣要“劈除内核服,免入烦。”但我还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四)大枣用量
《伤寒论》用大枣,其量甚多。用量最多的是炙甘草汤,大枣30枚,其次为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大枣俱为25枚。用量最小者为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而越婢一汤和柴胡加芒硝汤三方,大枣仅4枚。然而这三首方剂都是由原方减量形成的小方,大枣的绝对用量虽然较少,而其相对用量并不少。东汉的一枚大枣有多重呢?我们无从考证,但以现在的大枣重量来看,一枚大约是三克。如果就以此为基准,在《伤寒论》中桂枝汤等方用12枚,即有36克之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枣15枚,约45克;当归四逆汤用枣
25枚,重约75克;而炙甘草汤用枣30枚,约90克。虽然我们不能很准确地估计仲景大枣的用量,但既然称之为大枣,想必也不会比现在的大枣小很多。而观现在临床的大枣用量,即使使用仲景方,往往也不守仲景用量,几乎都是生姜三片,大枣五枚。我想这样的用量临床作用应该是甚微的,而且古代药物性味纯厚,而今则气味淡薄,效力远不及古代。所以,我认为现在用仲景方,就应该把大枣的量用足,当然这也要结合病人的具体实际,但就其使用原则,应按照仲景规定的枚数使用。
(五)大枣的禁忌
大枣味甘,肉厚含津,有甘壅之弊,易增湿滞气,故古人言“腹满最忌”。一般来讲,湿热内盛之体,齿痛、疳病、虫病、风疾、痰热、中满内实,大枣有所不宜。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用大枣,若胁下痞硬,则去大枣,加牡蛎。一般都以次为依据,认为大枣滋腻,易碍脾胃运化,使气机阻滞。我认为,对也大枣甘壅的问题要灵活看待。比如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腹满时痛,甚至大实痛,仲景同样用大枣。大柴胡汤证属于少阳兼阳明腑实,邪实气壅程度过于小柴胡汤证,而仲景在《伤寒论》中仍用大枣12枚。另外在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旋复花代赭石汤证,都见心下痞,甚至痞硬,俱不忌大枣。此外还有在《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证,腹满内实,其方亦有大枣10枚。可见胸满、腹满皆不忌大枣。
因此我认为在组方时,要全局把握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不可片面看某一味药物的功效。因为在方剂中,药物依靠君、臣、佐、使的配伍能增强作用,较少或消除副作用。比如大枣有甘壅之弊,如果有生姜、半夏辛散,或枳实、厚朴行气除满,或芩、连清热燥湿,或大黄、芍药泻下内实,其甘壅之弊即可得到制约。
(六)结语
在我看来,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切不可忽视大枣的药用价值,虽然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平凡的食物,但在把它作为药用时,也要尽可能发挥它的作用。因为早在1800多年以前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就在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中突出了大枣的巨大药用价值。在《伤寒论》中桂枝汤、理中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五泻心汤等诸多方剂,被后人大加赞赏和继承运用,它们的临床价值确定不疑,而这些经方的组成中都没有缺少大枣这味药。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大枣的应用,转变对它“可有可无”的观念。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59.
[2]董正华,伤寒论讲义[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24~26.
[3]张琦,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77.
[4]盛维忠,校注妇人良方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3.
[5]刘理想、潘秋平,校注本草求真[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77.
[6]尙志均(辑释),日华子本草蜀本草[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05.
[7]王庆国,仲景学术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74.
[8]高文柱,药王千金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