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突破必备知识——高考常考的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一、之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指李蟠,作宾语)(《师说》)②輮使之.然也。
(代物,指木,作兼语)(《劝学》)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事理,作宾语)(《师说》)(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①之.二虫又何知。
(这)(《逍遥游》)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的”。
定语的标志,有时可不译。
例: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可不译③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可不译)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可不译)(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可译为“得”。
例: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4)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5)结构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劝学》)(6)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①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3.动词:往,到......去。
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全
者 1、“……者”,表示提顿。例句: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代词,……的人(东西)。例句:而 闻者彰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之 1、人称代词,他,他们。例句:吾从而师之 2、指示代词,这。例句:郯子之徒 3、助词,的。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 6、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蚓无爪之利,筋 骨之强
古义:不一定
古义:因为用心
二、文言虚词
于 1、介词,从,向。例句:取之于蓝,而耻学 于师 学于余 2、介词,比。例句: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介词,对于。例句:于其身也 4、介词,被。例句:不拘于时 还有隐蔽的“于”,一是“焉”,一是 “乎” 5、焉,兼词,于之。例句: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于之) 6、于,日参省乎(于,对于)己 生乎 (于,在)吾前
而 1、连词,表并列、承接。例句:蟹六跪而二 螯 锲而舍之 2、连词,表转折,译成“但是”。例句: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而见者远……而闻者彰 而绝江河……锲而不 舍 3、连词,表递进。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修饰。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5、连词,表因果。例句: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四、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文言翻译 能够准确全译《劝学》《师说》,必须 是一字一字直译。 君子 博学 而 日 参省乎己, 君子 广泛学习 并且 每天 对自己检查反省
则 知 明 而 行 无 过 矣。 就 智慧 明达 并且 行为 没有 过错 了。
一、文言实词 1、多义词 (认真看《劝学》《师说》的注释,能加 以解释) 2、通假字 涸泽而渔,一网打尽,7个: 虽有槁暴 輮使之然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不焉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虚词是文言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下面将针对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帮助同学们提升文言文的解题能力。
一、文案: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颇为”。
例句:此人文案宽大。
二、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然而”。
例句:虽有美事,然则常有厄。
三、盖: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
例句:是以言者必盖有失之。
四、莫:表示禁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
例句:常将过然有之,莫能于是乎。
五、乎: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句:乎乎然,似朕心言。
六、者: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事物”。
例句:戾止者死于非命也。
七、耳: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可是”。
例句:是以金乃尚贵而玉乃尚贱耳。
八、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处所”。
例句:千金之家,诗书焉云乎?九、若: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例句:若见圣君舍弃爱子,行仁义之事。
十、乃:表示前后的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
例句:其所乘舆乃北风也。
十一、与:表示同样的动作、状态或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
例句:与其三驾也,宁吾食无粱。
十二、也: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例句:斯无所与也,将焉用之?十三、之:表示动作的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句:夫齐人之佚,于中国之士若命之。
十四、与: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
例句:与其在浮梁之上,不如入于九泉之下。
十五、乐:表示心情或情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喜欢”。
例句:听之楼台乐,夜度吴宫花。
十六、固:表示肯定和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确”。
例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十七、曰: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例句:曰:“何为而更有此理?”十八、云:表示言论或引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1)作连词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表递进,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师说》)④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⑦表修饰,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译为“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链接高考】(1)(2020·全国卷Ⅰ)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2)(2020·新高考Ⅰ卷)阉人愤而去。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3)(2020·新高考Ⅱ卷)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2.【何】(1)作疑问代词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作定语,译为“什么”。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作疑问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功能而缺乏实义的字词,主要用于构建语法结构、连接句子成分、表达态度等。
文言虚词的使用是文言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理解和使用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总结。
一、并列虚词1. 且: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
例如:“斯事且愈此,怀学者则皆以是喻也。
”(《韩非子·备法》)2. 又: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例如:“唯坤质其中,中又有制于外,然后能有兼天一德之伦矣。
”(《孟子·告子上》)3. 亦:表示否定的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不”。
例如:“父让事我,我不亦可乎?”(《论语·子张》)二、递进虚词1. 而: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例如:“夫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夫兵者,凶器也,所以动人而不动心者也。
”(《孙子兵法·始计》)2. 法: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乃”。
例如:“其领民皆安,无有所怨法。
”(《史记·王离列传》)3. 将: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要”。
例如:“将执事者,使庶人无为耳。
”(《论语·鲁肃》)三、转折虚词1. 而: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
例如:“夫人以不忧众庶,而佚於楚音,是以眥史自牖庭之间,不见其王。
”(《左传·襄公八年》)2. 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
例如:“拊心而论,多不能成其职,博多欺听。
”(《后汉书·何武传》)3. 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
例如:“是故杀一人而为之校,殺一校而为之州,殺一州而为之国,殺一国而为之天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四、连词虚词1. 乃: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就”。
例如:“及大业之现,鲜有人犯其塞者,乃兖州河北。
”(《后汉书·刘焉传》)2. 而: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后”。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理解和掌握虚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作代词(1)代人、事、物。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景象。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
2、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3、作动词,“到……去”。
例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地”“着”,或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三、“以”1、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以刀劈狼首”。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四、“于”1、作介词(1)在,从,到。
如“乃设九宾礼于庭”。
(2)“在……方面”“在……中”。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虚词的使用更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虚词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虚词的使用,可以体现出作者的修辞技巧和语言功底。
因此,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之」。
「之」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它可以用作代词、连词、介词等。
在古代文言文中,「之」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表示所属关系、动作的方向、目的等。
例如,「吾之所欲也,大哉乎!」这句话中的「之」表示所属关系,指的是「我所要的」。
而在《论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句子,如「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都是「之」的典型应用。
二、「乎」。
「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语气助词,用于构成疑问句或表示疑问语气。
例如,「何谓乎?」、「孰能无过乎?」在古代文言文中,「乎」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句末、句中,甚至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等。
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和掌握「乎」的用法,以便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者」。
「者」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它可以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后缀,表示抽象的概念或者具体的事物。
例如,「君子之道,非禁也,非丧也,非囚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些句子中,「者」起到了标明主语、宾语或者谓语的作用,使句子更加严谨和精准。
四、「所」。
「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它可以用作代词、连词等,表示所指的对象或者动作。
例如,「吾所欲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些句子中,「所」起到了引导宾语的作用,使句子更加完整和清晰。
五、「而」。
「而」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并列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个句子中,「而」起到了连接前后两个并列的动作的作用,使句子更加连贯和流畅。
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实用五份
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实用五份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用法 1(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译文: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去教他们的儿子。
②其制稍异于前。
(《项脊轩志》)译文:它的格局形式跟过去稍有不同。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其闻到也固先乎吾。
(《师说》)译文:他懂得道理固然也在我之前。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译文: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译文: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译文: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5.指示代词,表示*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译文: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
我们还是回去吧。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译文:给你三支箭,你可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④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与妻书》)译文:希望你(还是)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
高考必考8个虚词
高考必考文言虚词(18个)【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这一讲主要阐述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其”“以”“于”“而”意思及其用法。
一、“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举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之:指代千里马。
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举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举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举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如上句中“予独爱莲”是一个分句,翻译成“我唯独喜爱莲花”,作主语用,放在整个句子中,就是“我唯独喜爱莲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之就是放在主语“予独爱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举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举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的用法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举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举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举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举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
六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八个文言虚词用法
八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而”字的用法1、连词。
(1)表并列,不译。
例句: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黑质而白章(2)表承接,译为“然后,接着,才,就”例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句:余闻而欲悲(4)表转折,译为“但、却”例句:濯清涟而不妖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5)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句:面山而居吾恂恂而起。
(6)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如”例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7)表因果,“因而”例句:淡而无味(菜盐少无味道,亦指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2、代词,“你、你的”例句:余知而无罪也。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动词,“像、如同”例句: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中。
(溺死的人有上千,士兵惊呼的声音如同房屋倒塌的声音一样)4、固定格式(1)而已:罢了。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二、“乃”字常见用法1、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句:朕心朕德,惟乃知。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指示代词,“这样,如此”例句:子无乃称。
(你不要这样说了)3、用在判断句中,加强判断(或认为乃表示判断),“是”“就是”“原来是”例句:此乃勇士头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4、副词(1)“才、这才、就”,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例句:吾为王做剑,三年乃成乃取一葫芦置于地(2)“却、竟(然)、反而”,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3)“只、仅”‘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例句: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5、固定格式(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2)乃尔:译为“这样”三、“之”字的用法1、动词到、去后面一般接表地点的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干货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干货归纳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干货归纳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维唯32已、33矣、34犹、35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今译为:1什么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文言文里有好多特别的虚词,就像是藏在文字背后的小精灵,有时候能让句子变得特别有味道。
比如说“之”这个字,哎呀,它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有时候它表示“的”,像“忘路之远近”,就是说忘记路的远近;有时候又指代词,像“渔人甚异之”,这里的“之”就是指前面看到的景象。
你说它是不是像个会变魔法的小精灵呀?
再看看“而”,这也是个让人头疼又有趣的虚词呢!它可以表示转折,“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还能表示顺承,“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
这“而”字就像个爱变脸的演员,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还有“以”,它的身份也不少呢!可以当“因为”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也能作“用”,“以刀劈狼首”,用刀砍狼的头。
这“以”字难道不像个万能工具吗?
“于”字也很有意思哟!它能表示“在”,“于舅家见之”,在舅舅家见到他;还能表示“到”,“至于夏水襄陵”,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其”字也有不少作用呢!有时是“他(她、它)的”,“其妻献疑曰”,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有时又是“那”,“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同学们,想想看,这些虚词是不是就像拼图里的小块块,少了它们,文言文这张大拼图就不完整啦!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得把这些虚词搞清楚,不然读起来就会一头雾水。
你们说,要是没有搞懂这些虚词,那读文言文不就像在黑暗里走路,磕磕绊绊的吗?所以呀,咱们可得加油,把这些虚词的用法都弄明白,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无阻!。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1. 哎呀,“之”字那用法可多啦!比如说“渔人甚异之”,这里的“之”就是指代前面提到的事物呀。
它可以作代词、助词,还能当动词呢,是不是很神奇呀?
2. 嘿,“而”字也不简单哟!像“敏而好学”,这儿的“而”就表示递进关系。
它还能表示并列、转折等好多关系呢,这就像人生的路一样,变化多端呀!
3. 哇塞,“以”字的作用也很重要呢!“以其境过清”,这里的“以”表示因为的意思。
它可以表示凭借、用、因为等,就如同一个多面手!
4. 呀,“于”字也有很多门道啊!“苟全性命于乱世”,这个“于”就是在的意思。
在不同的句子里,它可有不同的含义哟,是不是很有趣?
5. 哼,“其”字可得好好琢磨!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就是那些的意思。
它的用法复杂多样,需要我们仔细去体会呢。
6. 哈哈,“为”字也不甘示弱呀!“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为”表示对、向。
它有时是动词,有时是介词,真的很特别呀!
7. 哎哟喂,“乃”字也有它的精彩呢!“乃不知有汉”,这里的“乃”竟然是竟然的意思呢。
它的用法虽然不多,但是很关键呀!
总之,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真是丰富多彩,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和归纳呀!。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高考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高考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课内例举1. 【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③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④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2. 【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突破必备知识一、高考常考的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一)何1.疑问代词(1)译为“什么”。
例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例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2)译为“为什么”。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3)译为“谁”“哪里”。
例1:牛何.之?(何,哪里。
全句译为:把牛牵到哪里去?)(《齐桓晋文之事》)例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谁。
全句译为:这实在是我造成的啊,又能责怪谁呢!)(《祭十二郎文》)2.副词(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例1: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孔雀东南飞》)例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做出回答。
作副词用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做出回答。
)(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例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例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3.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乎1.句末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相当于“吗”。
例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例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
例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例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表感叹语气。
相当于“啊”。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句中助词,用在句中缓和语气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3.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例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例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4.介词,相当于“于”例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例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例3: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三)若1.代词(1)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例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例: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例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例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3.动词(1)译为“及,比得上”。
例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秋水》)(2)译为“像”“好像”“如同”。
例: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4.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5.复音虚词“若夫”“至若”放于句首,无义。
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四)所1.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例1: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苏武传》)例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3.复音虚词,“所以”(1)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例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例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例2: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五)焉1.代词(1)代词,作动词宾语,相当于“之”。
例1: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例2: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2)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例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例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2.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例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则》)例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例3:术辈首乱,罪莫大焉.。
(《晋书·温峤传》)3.助词(1)句末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例1: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例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2)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例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阿房宫赋》)例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3)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
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例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六)也句末语气助词用在不同功能的句子末尾,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
(1)表判断语气,不译。
例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例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2)表反问语气,译为“呢”。
例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例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3)表疑问语气,译为“呢”。
例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例2: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4)表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例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七)与1.介词,译为“和,跟,同”例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例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论》)例3: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廉颇蔺相如列传》)2.连词。
译为“和,跟,同”例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例2:蜩与.学鸠笑之曰。
(《逍遥游》)【注】作介词用的“与”,和后面的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
而作连词用的“与”,常常连接两个名词或两个代词,所构成的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
如例句中的“吾与子”作主语。
3.动词(1)给予,授予。
例:则与.一生彘肩。
(《鸿门宴》)(2)结交,亲附。
例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例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兰亭集序》)例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3)赞许,同意。
例: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等待。
例: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第十七》)(5)参加,读音“yù”。
例:蹇叔之子与.师。
(《左传》)4.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1: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例2: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八)者1.代词(1)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例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2)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
可译为“……种”“……样”。
例1: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例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不译。
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2.助词(1)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赤壁赋》)(2)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例1: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例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3)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例1:何者.?严大国之戚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