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需要额外的医疗资源和费用,通过预防与控 制措施,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从而减少医疗成本。
提高医疗质量
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是衡量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指 标之一。通过预防与控制措施,可以降低感染率,提高医 疗质量。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
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低感染风险。
03
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规范手术室管理
严格执行消毒和隔离制度
确保手术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消毒,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
规范器械和设备消毒
对手术器械、设备等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加强人员管理
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定期进行手卫生 和防护培训。
提高手术技术水平
影响手术效果
导致手术失败、器官功能受损 等。
加重病情
对于已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 染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
命。
增加传播风险
感染可导致病原体在患者之间 传播,增加其他患者的感染风
险。
02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
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全面 的术前评估,包括营养状 况、免疫功能、皮肤完整 性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根据感染病原体的来源,手术部 位感染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 性感染。
感染风险因素
01
02
03
患者因素
年龄、基础疾病、营养状 况、免疫功能等。
手术因素
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 术部位卫生等。
感染对患者的危害
01
02
03
04
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感染症状包括红肿、发热、 疼痛等。
手术部位感染的分类
手术部位感染分为浅表手术部位感染和深部手术部位感染 浅表手术部位感染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部位的感染 深部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内脏器官、关节、骨骼等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还可以根据感染源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
增加患者痛苦和 治疗费用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某医院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事件
案例二:某医院骨科手术部位 感染事件
案例三:某医院妇产科手术部 位感染事件
案例四:某医院眼科手术部位 感染事件
案例分析重点
手术部位感染 的原因
手术部位感染 的治疗方法
手术部位感染 的症状
手术部位感染 的预防措施
案例总结与启示
案例一:某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启示是加强手术器械的消毒 管理。
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及时报告感染病例和疑似病 例
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和报告
对感染病例进行追踪和调查 制定感染控制措施并落实
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系统
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 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感染暴发应对措施
立即报告:发现感染暴发后立即向相关部 门报告
隔离患者:将感染患者隔离防止进一步传 播
加强消毒:加强手术室、病房等区域的消 毒工作
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与剂量
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 肌肉注射等
给药剂量:根据病情、年龄、 体重等因素确定
给药间隔:根据药物半衰期 和病情确定
给药时机:术前、术中、术 后
给药注意事项:避免过敏反 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与轮换
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同时使用以增强抗菌效果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的要求(1)建立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手术室环境清洁,符合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不同类别的手术安置在相应级别的洁净环境下进行;传染病患者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
(3)出人手术室应当严格遵循手术室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认真执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患者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避免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5)医务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手术技巧。
必须进行的伤口引流,应首选闭合式引流。
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门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出人,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6)严格遵守手术切口护理和引流操作规程,换药操作时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患者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严格执行隔离措施。
(7)对择期手术的患者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d,若无禁忌证,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洗澡。
(8)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
必须备皮时选择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内进行;严格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
(9)进入手术室洁净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外包装后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10)遵循《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严格掌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手术前患者的准备(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
(2)加强营养,纠正贫血与低蛋白血症。
(3)采用正确的术前皮肤准备方法:①用消毒皂沐浴。
②尽可能不除毛发,如果需除毛发尽可能在术前剪毛或用脱毛膏。
③严格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注意消毒范围与顺序。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SSI),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手术科室。
三、组织架构1. 成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由医院领导、医务科、感染管理科、手术室、临床科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 领导小组负责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3. 感染管理科负责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具体实施和业务指导。
4. 手术室、临床科室等相关部门负责本部门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实施。
四、预防与控制措施1. 术前准备(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感染机会。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手术耐受力。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减少皮肤损伤。
(4)手术部位皮肤消毒采用碘伏棉球或其他替代品,消毒范围覆盖手术野及其周围15cm区域。
(5)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6)医务人员参加手术前,确保无明显皮肤感染或呼吸道感染。
(7)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手部消毒合格。
2. 术中操作(1)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严格控制参观人员。
(2)手术器械严格灭菌,确保无菌操作。
(3)手术过程中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减少手术野暴露时间。
(4)纠正患者水电解质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提高患者抵抗力。
3. 术后管理(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切口干燥、清洁。
(3)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4)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指导术后康复和切口护理。
五、培训与教育1. 定期组织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认识。
2. 制定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手册,方便医务人员查阅。
3. 加强临床科室与感染管理科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提高手术安全性。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三、组织管理1.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2. 手术科室应当设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3. 医疗机构应当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纳入医院感染管理考核体系,定期对手术科室进行考核和评估。
四、防控措施1. 患者准备(1)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当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以便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2)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3)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
2. 手术室环境(1)手术室应当保持清洁、安静、舒适,定期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2)手术室应当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器械,确保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
(3)手术室应当实行严格的进出管理制度,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手术室。
3. 手术人员(1)手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
(2)手术人员应当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3)手术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手术操作技能和感染预防意识。
4. 手术器械(1)手术器械应当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确保器械的灭菌效果。
(2)手术器械应当定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器械的性能和安全性。
(3)手术器械应当进行妥善的保管和维护,避免器械的损坏和污染。
5. 术后管理(1)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部位的异常情况。
(2)术后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3)术后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促进患者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管控措施
危害
手术部位感染可导致患者死亡、 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 同时也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 严重损害。
感染的分类及发生率
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和原因,手术部位感染可分为两类:一 类是在术后30天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或由手术引起的感染; 另一类是在术后30天以后发生的感染,但与手术有关或由手 术引起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 管控措施
汇报人:
日期:
CATALOGUE
目 录
•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概述 •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 • 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措施 • 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和报告 •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
建议和展望
01
CATALOGUE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概述
定义及危害
定义
减少医疗成本Leabharlann 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少患者 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同时也可以 避免因感染造成的医疗纠纷和赔偿。
02
CATALOGUE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
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 评估,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 检查等,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和手术风险。
皮肤准备
术前进行皮肤清洁和消毒,去除手 术区域的毛发和污垢,以减少细菌 数量。
抗生素预防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使 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抗菌治疗。
术中预防
01
02
03
手术室消毒
确保手术室环境达到标准 消毒水平,减少手术过程 中细菌的传播。
无菌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手术过程中的交叉感 染。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
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
断:
• 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 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 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 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 或其他感染证据。
• 2.免疫抑制剂
• 推荐意见:建议不以预防SSI为目的在术前停用免疫抑制剂(条件推 荐,极低质量证据)。
• 证据小结:
• (1)免疫抑制剂通常用于预防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或治疗炎性疾 病,可能会导致愈合延迟和感染的风险增加。
• (2)而停药则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抗药抗体生成,从而减弱药物 的疗效。
• (3)综合8项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表明:围手术期停用氨甲喋呤可 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且不影响SSI的发生,证据质量为极低。
• (4)另外的研究显示,围手术期停用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 可能有助于降低SSI发生率。基于目前较少证据支持停用TNF抑制剂 以及停用氨甲喋呤可能导致的潜在伤害,指南编审专家组不建议以 预防SSI为目标而在术前停用免疫抑制剂。
• 3.术前沐浴
• 推荐意见 :在手术日前一晚(或更早时候),患者应该使用抗菌 /非抗菌肥皂或其他抗菌剂进行淋浴或全身沐浴(条件推荐,中等质 量证据)。
• 6.外科手术预防性抗生素的最佳时机 • 推荐意见:推荐必要时在手术切皮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强烈推荐,低
质量证据)。 • 推荐意见:推荐切皮前120min内给予预防性抗生素,但同时需考虑抗
生素半衰期(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 证据小结: • (1)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以保证术中抗感染药物在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操作规程(一)手术前预防控制措施1、患者准备(1)术前治疗所有感染性疾病,并且推迟有远隔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择期手术,直至感染问题解决。
(2)控制感染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控制血糖、鼓励病人戒烟等。
(3)尽量缩短病人术前等待日。
(4)择期手术患者原则上要求手术前晚用抗菌药皂洗澡,如不能洗澡,手术科室应对患者手术区域进行皮肤清洁。
(5)术前不必去除毛发,除非切口部位或周围的毛发将干扰手术。
如必须去除毛发则应术前在手术科室或手术室进行,首选不伤害皮肤的方法,不要用刮刀剔除毛发,紧急情况下也只能用一次性的刀片。
(6)对于需作肠道准备的手术患者,术前三天应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物。
(7)择期手术患者进入手术间前,应在病区更换专用病员服。
2、手术工作人员准备(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
(2)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和规范的外科手消毒。
(3)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重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3、手术用物准备术前洗手护士在准备用物时须严格检查手术包及用物的包装是否完好, 有无潮湿、灭菌日期、有效期及灭菌效果指示卡,确保所有灭菌物品的质量。
4、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1) I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内眼手术等;③有植入物的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骨科内固定手术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有以上指征需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齐IJ。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短于2小时的I类切口,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技术消毒技术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手术科室。
三、依据1. 卫生部《医疗技术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
2. 卫医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0年。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
四、内容(一)手术前预防措施1.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应少于3天。
择期手术患者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手术。
2.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术前备皮应在手术当日进行。
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 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前先清洁,再使用碘伏棉球或其他替代品局部擦拭2遍。
消毒范围应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15cm,部位由内向外擦拭,作用2分钟。
5.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在皮肤切开前30分钟至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
6. 医务人员有明显皮肤感染或呼吸道感染疾病时,不应参加手术。
7. 手术人员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 纠正水电解质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提高术前患者抵抗力。
(二)手术中预防措施1. 手术过程中保证手术间的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
2. 手术室空气质量符合规定,必要时使用空气消毒设备。
3. 手术器械严格灭菌,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4. 手术室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5. 手术室温度和湿度适宜,保持手术室整洁。
6. 手术室物品布局合理,标识清楚,避免交叉使用。
(三)手术后预防措施1.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手术部位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2. 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
3. 术后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引起的手术切口或器官空洞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康复期,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重视环境卫生管理。
手术室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手术台、手术器械、手术切口等设备和物品应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手术室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确保手术区域的无菌环境。
2.术前准备与感染预防。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病史和感染风险因素,如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
术前患者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如洗手、剪指甲、脱毛等,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3.术中无菌操作。
手术人员应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包括正确佩戴手套、面罩和无菌服;操作过程中要避免直接接触手术部位,尽量减少伤口的污染;术中采取必要的感染控制措施,如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手术切口处理。
手术切口应在无菌条件下处理,包括清洁、缝合或贴合等;对高风险切口,如中度或高度污染的切口,应根据严重程度和感染风险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护理。
5.术后感染处理。
手术后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感染,包括对切口感染进行抗生素治疗、切口引流、切口再次清洁等,以防止感染扩散和加重。
6.医护人员培训与意识教育。
医护人员应接受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了解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加强操作技能,提高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意识和警惕性。
除了上述内容,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还应包括建立并落实手术部位感染报告制度和感染监测制度,定期进行感染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并定期开展相关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研究,不断改进预防措施。
总之,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对于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己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并监督执行,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的健康。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外来的病菌侵入手术部位并引起感染的一种情况。
手术部位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患者的康复情况,也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成本。
因此,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手术室准备、手术过程中的控制和手术后的护理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手术室准备手术室应该是一个封闭、干净、消毒的环境,可以有效地避免病菌的侵入。
要保持手术室的卫生情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清洁消毒:手术室应该经常进行清洁消毒,每一个角落都不应该被忽略。
要特别注意手术台、仪器、工作台等易受污染的地方。
2.空气净化:手术室的空气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可以通过加装过滤器或者利用紫外线杀菌等方法来保证空气的质量。
3.选用合适的材料:手术室的装修材料选择应该符合卫生标准。
例如,墙面、地面等应该选择光滑耐腐蚀的材质。
二、手术过程中的控制在手术过程中,各种措施都应该采取,以防止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具体控制措施如下:1.手术清洁:在手术之前,要按照规定要求患者进行清洁。
手术部位必须选用无菌草帽、手术袍、口罩等消毒齐全的手术衣。
2.器械消毒:所有手术器械都必须经过完整的消毒程序。
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消毒器械的保持干燥和完整性。
3.医师消毒:医师在进行手术前,必须通过洗手程序消毒自己的手。
在手术过程中,医师应该保持手部的干燥和无菌状态。
三、手术后的护理手术结束后,手术部位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控制措施如下:1.伤口消毒:手术结束后,要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和包扎。
要检查创面的缝合是否牢固。
2.环境清洁:手术室必须做好环境的清洁工作。
如把手术废弃物、海绵、棉球等收集好丢弃。
3.患者安装:手术患者必须进行适当的监测和观察。
如果出现感染的症状,则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总的来说,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必须从多个方面展开。
手术室准备、手术过程中的控制和手术后的护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在医疗领域中,手术是一项常见且关键的治疗方式。
然而,手术部位感染是术后并发症中的一种常见问题,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至关重要。
1.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创面在手术后发生的感染。
这种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如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等。
2.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性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是医疗保健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对患者负责的举措。
有效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不仅可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还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3.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方法3.1 术前准备在手术之前,医护人员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皮肤消毒,手术器械的清洁消毒,术前抗生素的使用等。
3.2 术中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器械和环境的清洁。
避免术中叉开手术区域,减少污染的机会。
3.3 术后护理术后的伤口护理十分重要。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4. 医疗机构的角色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最新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知识和技能。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该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手术部位感染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5. 结语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可以避免的并发症,只要医护人员和患者都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就可以有效降低发生率。
希望医疗工作者和患者能够共同努力,保障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 简介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发生的一种细菌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
为了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康复率,制定和执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非常重要。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步骤。
2. 目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保证患者的康复率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执行手术的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等。
所有参与手术工作的医务人员都应遵守本制度的相关要求。
4. 操作流程4.1 手术部位准备在手术开始之前,需要进行手术部位准备工作。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为每位患者分配专用手术室,并保证手术室内严格按照洁净区、污染区分隔•手术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清洗和消毒手术室设备和器械•手术室内的操作人员需穿戴干净的手术衣、手套和口罩,确保手术室的洁净度4.2 患者皮肤准备在患者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准备。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患者应在手术前进行基本的卫生清洁•对手术部位进行适当的剃毛处理,避免术后感染•对手术部位进行皮肤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遵循正确的消毒步骤4.3 手术器械管理手术器械的管理是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环节。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手术器械需经过专门的清洗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状态•手术器械需要进行追溯管理,记录器械的使用情况和清洗消毒过程•手术器械的存放需遵循一定的标准和防护措施,确保无菌状态的持久性4.4 手术人员的培训和要求为了保证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效性,对手术人员的培训和要求非常重要。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手术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控制的方法•手术人员需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确保自身健康状况良好•手术人员需遵守手卫生规范,包括正确洗手、佩戴手套等5. 监测与评估为了评估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效果,需要进行监测与评估工作。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1.在手术室环境中维持良好的卫生状况:-手术室应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手术室内的操作台、手术灯、手术器械、手术服等需要经过严格消毒和灭菌处理。
-使用无菌巾布覆盖手术器械和手术区域,避免污染。
2.医务人员个人卫生要求:-手术人员需要穿戴无菌手术服、帽子、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以减少菌群对患者的感染风险。
-手术人员应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使用有效的洗手液进行反复擦洗,避免菌群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3.患者术前准备和术中护理:-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彻底的体检,了解患者的感染状况,并在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对于患者术前有明显感染症状的,应推迟手术或优先进行抗感染治疗。
-在手术中,保证手术切口周围的清洁和无菌状态,随时观察切口情况,如有渗液、红肿等异常要及时处理。
4.合理用药和抗菌药物的应用:-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和抗药性的发生。
-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创口操作次数,以降低感染风险。
5.定期进行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和报告:-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和感染高危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对于高危患者或手术部位感染疑似患者,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疫情调查和传染病防控工作。
6.辅助控制措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营养,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患者术后要遵守医疗人员的护理建议,保持创口清洁,避免感染源的接触。
总之,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医务人员注意手术室环境的卫生状况,个人卫生的要求,患者术前准备和术中护理,合理用药和抗菌药物的应用,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和报告,辅助控制措施的采取。
只有全面、细致地实施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急诊或有开放伤口的患者,应先简单清洁污渍、血迹、渗出物,遮盖伤口后再进入手术区域。
清洁切口皮肤消毒应以切口为中心,从内向外消毒;清洁-污染切口或污染切口应从外向内消毒,消毒区域应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15cm部位擦拭。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得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注意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9)择期手术前,患者应沐浴并清洁手术部位,更换干净的患者衣服。
2.手术期间。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确保所使用的手术器械、用具和物品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应尽可能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止血,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彻底清除手术部位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病人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可编辑全文
6. 耐热耐湿物品首选高压蒸汽灭菌,刀、剪刀等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浸泡 7. 特殊污染(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器械高水平消毒-清洗-灭菌
术中、术后预防措施
手 术 安 排 管 理
1. 手术前进行有关传染病的筛查,手术申请注明 2. 手术安排在相应级别的洁净环境中进行,传染病患者手术在隔离手术间
谢谢聆听
手 术 后 发 生 S S I 得 劲 几 率 约 为 1 % ~ 3 % , 占 全 部 医 院 感 染 的 1 5 % , 占 外 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40%;
定义
S S I 的 发 生 与 在 手 术 过 程 中 手 术 野 所 受 的 污 染 程 度 有 关
第二部分
切口感染的分类
切口感染分类
手 术 部 位 感 染 分 为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
大部分SSI发生在伤口周围组织的浅表层
切口感染
切 口 深 部 组 织 感 染 手 术 后 3 0 天 ( 有 植 入 物 术 后 1 年 ) 内 发 生 累 及 深 部 软 组织如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推荐意见16:可考虑在关闭切口前使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切口,特别是清 洁切口和清洁-污染切口。不应以预防SSI为目的,在关闭切口前使用抗生 素溶液冲洗切口
2.使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切口有利于降低SSI
由于循证医学证据有限,本推荐意见只涉及切口冲洗,不包括腹腔灌洗和纵 隔灌洗;提倡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除血块、异物碎屑 和残存细菌。但抗生素溶液冲洗创腔或伤口并无确切预防效果,不予提倡。
切口感染原因
手术因素 1.手术室的布局与环境 2.手术类型 3.手术人员外出 4.外科手时间的长短 5.术区皮肤准备 6.皮肤消毒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简介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由细菌、真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中的常见类型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康复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至关重要。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手术室内应保持整洁、无菌,手术器械和器材应进行严格消毒清洁,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2.优化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包括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预防用药,如抗生素预防等,术前必须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处理。
3.手术室环境控制:手术室内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因素对手术部位感染有一定影响,应保持适宜的手术环境。
4.术中感染控制:手术期间应尽可能减少患者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减少细菌、真菌及病毒的侵入机会。
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方法1.定期监测感染情况: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强化医疗器械消毒清洁:定期对手术器械和器材进行消毒清洁,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3.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医护人员应接受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无菌操作意识。
4.加强患者教育: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手术部位感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结语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医疗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医院和医护人员应共同努力,通过严格的操作规范、定期监测和有效的控制措施,从根本上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以上是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相关内容,请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者重视,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1.建立有效的感染控制政策和指南:医疗机构应该制定和更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政策,包括手术部位消毒和穿刺部位准备的具体步骤,以及对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和报告机制。
2.培训医务人员:医院应该为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培训和教育,包括手术操作的正确流程和规范,消毒和无菌技术,个人卫生习惯等。
3.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环节。
术前应该进行合理的阴部和肠道消毒,患者应该洗澡并更换干净的手术服,手术器械等应该经过有效的灭菌和消毒处理。
4.手术部位消毒:在手术部位消毒前,应该首先对患者进行正确的皮肤消毒,常用的消毒剂包括酒精、碘酒、氯己定等。
消毒应该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液体的接触时间和浓度都应该符合标准要求。
5.外科手术感染预防药物应用: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采用预防性抗生素等药物来预防感染发生。
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该由医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和指南来决定,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6.缝合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缝合,避免因缝合不当导致感染发生。
7.术后护理和监测:手术后,患者应该得到适当的休息和护理,并进行定期的术后复查。
患者是否有寒战、发热、红肿、疼痛等情况应该及时记录和监测,一旦发现感染症状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8.管理综合措施: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医疗废物处理机制,医务人员应该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帽子、口罩等。
另外,还应该定期开展手卫生培训和消毒监测,确保医务人员的卫生习惯和操作规范。
总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感染控制政策、进行充分的培训和教育、正确执行术前准备和手术操作流程,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1.延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间:不推荐以预防SSI为目的 的延长术后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时间 (中等质量证据)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术前单剂量给药(含手术时 间延长导致术中增加给药)的效果不劣于术后继续给 药。为避免延长用药带来的抗生素耐药, 手术结束后不应以预防SSI 继续给药。
5.去除毛发:不推荐对准备接受手术患者去除毛发;如确有 必要,只能用剪刀剪除。无论是术前还是术中,任何情况下均强 烈反对使用剃刀去除毛发(中等质量证据)
去除毛发虽然有利于暴露手术切口和做标记, 但去除的方法不当可增加皮肤的创伤,增加 SSI 发生的风险。研究显示 脱毛膏和剃刀在降低 SSI 方面无显著差异 ,而剪刀较剃刀可显著降低 SSI 发生率。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术前预防措施
1.营养支持:建议接受大手术的低体质量患者口服或鼻饲 含多种营养配方的营养液以预防SSI(极低质量证据)
营养不良可影响免疫状态,增加患者对感染的易 感性。早期营养支持可改善营养不良或严重创伤手术 患者的预后,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2.免疫抑制剂:建议不以预防SSI为目的在术前停用免疫抑制剂 (极低质量证据)
9.引流放置时的预防性抗生素与引流移除的时机:
(1)不建议因存在切口引流而延长围手术期预防 性使用抗生素(低质量证据)
(2)建议根据实际情况拔除切口引流。尚无证据 支持拔除切口引流的最佳时机(极低质量证据)。
10.切口敷料: 不建议以预防SSI为目的在一期缝合的切口上应用特殊敷
料(中等质量证据)
7.预防性伤口负压治疗:对于高风险的一期缝合切口,建议 预防性使用伤口负压治疗(低质量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SSI总体发生率仍然很高
WHO:SSI 发病率 0.5-15% 美国2006-2008 年:总体发病率 1.97% 英国2010-2011 年:总体发病率 1.44%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越南 13%、坦桑尼 亚22%、塞尔维亚 23% 我国发病率: 2001年0.68、2003年0.57%、 2005年0.46%
3.经直接检查、再度手术、组 织病理学或放射检查发现有脓 肿或感染证据。
SSI的发病机制:
致病菌污染是SSI发生的前提
SSI的危险可用下列关系概括
细菌污染剂量×毒性
患者抵抗力
= SSI的危险
SSI的发病机制: SSI常见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肠球菌 大肠埃希氏菌 铜绿假单胞菌 其它:肠杆菌、变形杆菌、肺炎杆菌等
肠杆菌属 7%
铜绿假单胞菌 8% 大肠杆菌 8%
凝固酶阴性葡 萄球菌 14%
肠球菌属 12%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1999;20:247-78.
SSI的发病机制:
致病菌在不同手术和地区可有不同 25
SSI的发病机制:
致病菌在不同手术和地区可有不同
1986-1989 (N=16,727)
美国
1990-1996 (N=17,671)
*
其他 32%
金黄色葡萄球 菌 17% 凝固酶阴性葡 萄球菌 12%
肠杆菌属 8%
肠球菌属 13%
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杆菌
8%
10%
*
其他 21%
金黄色葡萄球 菌 20%
SSI的定义:
手术部位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 是指发生在 切口或手术涉及器官或腔隙 的感染。 可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三类。
SSI的定义:
Skin
Hypodermis
Deep soft tissues
(fascias and muscle)
? 伤口被细菌感染需要每克组织上有10万个细菌 ? 但在异物或坏死组织存在的情况下, 每克组织
只需200个细菌即可造成感染
在我国 SSI是院内感染的第三大原因, 仅次于泌尿系感染和肺炎。
Other infections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SSI占整个住院病人院内
感染的14-16% 38%的院内感染与 SSI有关 Others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Pneumonia 14%-16%
20
19.32
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 收集的2971株分离菌
%
株 菌
15
12.69
离
分
占 10
8.08
6.49
9.69 7.88 5.65
5 1.51 2.19
0
金黄色 表皮葡 肠球菌 葡萄球菌 萄球菌
大肠 杆菌
铜绿假 肠杆 克雷伯 白色 非白色 单胞菌 菌属 菌属 念珠菌 念珠菌
-吴安华, 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15(2):210-2.
SSI 切口深部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术后30天或1年内(有 人工植入物)发生在手术 曾涉及到的器官或腔隙的 感染。
SSI的定义: 切口浅部感染
SSI 切口深部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诊断标准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
1.置入器官 /腔隙的引流管中 或穿刺有脓性液体;
2.从器官 /腔隙的分泌物或组 织中培养出致病菌;
SSI的定义:
诊断标准
切口浅部感染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SSI 切口深部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2.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医师主动 打开,且具备体温大于38℃或 / 和局部疼痛或压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或组织 病理学或放射学检查发现切口深 部组织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SSI的定义: 切口浅部感染
2008 年10月英国 NICE 发布《手术部位感染 预防与治疗指南》
中国香港卫生署、西澳大利亚卫生署、以 色列等也发布了相应的 SSI预防控制指南。
我国卫生部 2010年11月发布《外科手术部 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医生必须重视SSI的预防与控 制,这对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减少医疗纠纷都是十分重要的。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 刘宁青
手术必然会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在 19 世纪中叶 Lister 引入手术抗菌原则之前,几 乎所有手术均会发生感染,被称为“伤口感 染”
1992 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提出 “手术部位感染( SSI)”的概念,以区分手 术切口感染和创伤性伤口感染
Organ/space
Superficial incisional wound
切口浅层组织
Deep incisional wound
切口深层组织
Organ/space
器官/腔隙
SSI的定义:
切口浅部感染 SSI 切口深部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术后30天内仅累及切口 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 不包括针眼处脓点;外阴切 开、包皮环切及肛门周围手 术部位感染;感染的烧伤创 面。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3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SSI中有 2/3是切口感染, Wound infection Organ/space infection 其余为脏器或腔隙感染
SSI危害极大,可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医疗费用 增加死亡率 增加医生压力 降低患者满意度
1999年4月美国CDC发布《手术部位感染预 防指南》
SSI的定义: 切口浅部感染
SSI 切口深部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诊断标准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从切口浅层组织的液体或 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局部出现红、肿、热、痛。
SSI的定义: 切口浅部感染
SSI 切口深部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术后30天或1年以内 (有人工植入物)涉及 到切口深部软组织(如 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SSI的发病机制:
医疗因素是SSI的重要环节
许多医疗环节处理不当都可导致 SSI的发 生,如术前住院时间过长、备皮方式及时间、 手术室的无菌条件、手术操作技能等。而这些 环节通常是可控的,通过有效控制这些环节就 可以减少细菌污染从而降低 SSI的发生。
SSI的发病机制:
医疗因素是SSI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