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
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较为缓慢。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人口仍聚集在农村地区,城市的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
重点是进行农村土地,提高农民的生产
水平和收入,同时逐步发展城市经济。
2.开放初期(1978-1990年):开放的政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
加速。
国家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进入到城市中。
3.经济腾飞时期(1990-2000年):在这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迅
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4.城市化进程加速(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进
程进一步加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化规划,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向
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和资源。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低效
率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贫困和不平等等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加速阶段的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
一种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未来,我国城
镇化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但城镇化进程将持续推进,为我国经
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间。
以下是其中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1. 1950年代-1960年代:重建和调整阶段。
在解放战争和新中
国成立后的初期,中国重建战争中受损的城市,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发展上。
同时,为了调整城市和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配置,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限制农民流入城市,鼓励农村经济发展等。
2. 1970年代-1980年代:城市化加速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开
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加快。
改革政策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动更加自由,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也得到大幅提升。
3. 1990年代-2000年代:城市化进一步扩张。
中国政府提出了
城市化进程的新目标和策略,并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和特大城市,包括深圳、上海、广州等。
同时,农民工数量大幅增加,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劳动力。
4. 2010年代至今:城市化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提升。
中国政府
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理念,注重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政策逐渐成熟,推动城市化进程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总体而言,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经历了重建和调整阶段、加速阶段、扩张阶段和提升阶段。
中国城市化进程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城市贫困问题、城市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成为了今后城市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
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1. 前言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城镇化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这些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加强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出发,全面评估中国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2. 城镇化政策的起步阶段(1949-1978)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政策开始获得重视。
这个阶段的城镇化政策主要集中在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方面,旨在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引导农民到城市就业和生活。
政府大力推动农村工业化,兴办乡镇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吸引和支持农民进城。
此时,政府重点关注城市工业化,农民进城主要以工人身份居多。
在这一阶段,城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一线和二线沿海城市,特别是重点工业基地。
城市化的效果开始显现,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之间的交通和通讯得到了极大改善。
然而,也出现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
3. 经济转型与城镇化政策(1978-2000)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对城镇化政策的思考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城镇化政策开始注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政府重点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农民改革试点、土地承包制度等政策,加强了农民的生产意愿和创业动力。
这一时期,农民进城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工人身份,有些农民开始从事自主创业和服务业。
由于城镇化政策在这一时期的转变,中国农村地区迅速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变成了小城镇,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与此大城市的发展也继续加快,一些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和金融等在城市发展壮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城镇化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4. 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创新与发展(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进一步推动城镇化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
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
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
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发展变化历程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发展变化历程介绍本文档将讨论我国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变化历程。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和发展的规划工作,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政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历史回顾1949年以前:基础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此时的城市规划着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布局的规划,如道路、桥梁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1950s-1970s:战略规划阶段在这个时期,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开始注重宏观策略和长期规划。
城市规划的目标转向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特别是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城市规划政策着重于工业布局和城乡结合部规划。
1980s-1990s:改革开放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开始注重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均衡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政策强调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住房改革。
2000年以后:绿色可持续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市规划政策进一步提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规划政策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和城市品质提升。
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政策也注重了城市创新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结论我国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从基础阶段到战略规划阶段,再到改革开放阶段,最后到绿色可持续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和重点,但总的来说,城市规划政策的目标是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将继续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从小城镇到大都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的演进
179
与 现实 2014 年第 6 期 马克思主义●
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 2002 年 至今, 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探索 确立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阶段。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农村劳动力; 同时, 由于长期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 用事业视为非生产性行业, 投资严重不足, 无法承 受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这种担忧延续到 90 年 江泽民在一次农业和农村工作座 代。1992 年底, , “中国有八亿多农民, 谈会上说 如果农村剩余劳 ⑥。 城市根本吃不消” 动力都向城市流动, 80 年代中期前后, 依靠多种经营, 不仅改善了 农业的产业结构, 让部分农民和农村逐步富裕起 来, 并逐步为农业现代化积累了大量必需的资金, 而且, 催生了大量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迅猛发 , “必将促进集镇的发展, 加快农村的经济文化 展 中心的建设, 有利于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 避免农
图。2000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 , 小城镇发展的若干意见》 使各级政府对中小城市 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 推 ⑦ 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而非大中城市转移 。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 据此可见, 建设和发展 小城镇已经上升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国家战略。
: 《城市化政策研讨会综述 》 , 《城市问题 》 1992 年第 3 ① 曲喻 载 期。 : 《必 须 充 分 重 视 和 大 力 发 展 农 业 》 ( 1988 年 11 月 2 ② 田纪云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 日) , 载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19 页。 , 1987 年 1 月 2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 ③ 《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 , 过, 载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446 页。 ④ 《中共中央 关 于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若 干 问 题 的 决 , 1993 年 11 月 14 日。 定》 : 《我国农村城镇化走过的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 ⑤ 梁毕明、 王德勇 , 《中国集体经济》 2008 年第 5 期。 年城镇化政策回顾与展望》 载 , 1998 ⑥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年 10 月 14 日。 : 《中国城市化政策的回顾与前瞻 》 , 《规划 ⑦ 王延中、 王俊霞 载 2002 年第 10 期。 师》
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
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1. 第一阶段城镇化政策(1978-1993年)1.1 建立城镇化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 进一步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 鼓励农民通过合作社和个体经营等形式参与城市经济。
- 实施城镇建设规划,优化城市布局。
1.2 建立城镇化推进机制- 成立城镇化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筹划和推动城镇化工作。
- 设立城镇化专项资金,支持城镇化项目。
-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保障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2. 第二阶段城镇化政策(1994-2003年)2.1 建立统一的城镇化管理体系- 设立城镇化部门,负责制定城镇化政策和规划。
- 加大城镇化项目的批准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
-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优化城市布局。
2.2 提高农民工城市化比例-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条件。
- 改善农民工的待遇和权益保护,提高他们的城市归属感。
- 鼓励企事业单位为农民工提供岗位和培训机会。
2.3 推动城市扩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支持新兴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的建设,增加城市的经济活力。
-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
- 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3. 第三阶段城镇化政策(2004-2013年)3.1 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 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民工城市化率的快速提高。
- 推动城市群发展,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格局。
-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
3.2 加强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管理- 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加强土地利用和管理。
- 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3.3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等交通设施,加强城市之间的连接。
- 加强城市供水、供电和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的信息化水平。
4. 第四阶段城镇化政策(2014-至今)4.1 推进新型城镇化- 实现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注重人居环境品质的改善。
我国城建资金政策演变历史回顾
我国城建资金政策演变历史回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地都在加快城市基础建设,随之而来的是对城建资金的大量需求。
城建资金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内容包括构成城市所有设施。
狭义的内容只包括城市政府负责的道路、桥梁、隧道、供水、供气、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建造费用。
我国城建资金政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国家统收统支期(1949年-1962年)、地方分权期(1962年-1978年)、政策改革期(1978年-1994年)和加速发展期(1994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2年,完全是国家统收统支财政体系,地方政府也没有自己的城建资金专款来源。
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将全国66个大中城市的工商税附加、公用事业税附加和房产税附加统一划归市财政,由城市人民政府掌握,专款专用与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开始有了专门的资金渠道。
1978年以前城市建设完全通过城市财政预算计划,以投资代替融资,建设部门完全按照计划进行建设。
1978-1994年这十几年是我国城建资金相关政策改革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1978年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每年从上年工商利润中提成百分之五作为城市维护和建设资金;198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标志着城市维护建设税的首次开征;1987年4月国务院提出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1988年《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以及1990年《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出台为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提供了政策依据;1992年开始出现BOT等多种引进外资及民间资本的投融资模式;另外,第一家城投公司——上海城投成立于1992年7月成立。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的财力和地方城建资金迅速提升。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2002年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等都明确指出“基础性项目建设要鼓励和吸引多方投资参与”,这些为城建资金走向多元化、摆脱政府主导的限制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保障。
中国城市化政策
中国城市化政策1. 介绍中国城市化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城市化政策的出台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化政策的历史回顾2.1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化政策•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主要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镇化政策推动。
•城市人口控制政策限制了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
•大力推进重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
2.2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政策•198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化进程加速。
•1990年代以来,中国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化政策,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城市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3. 城市化政策的主要内容3.1 户籍制度改革•1990年代开始,中国实施了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了农民工和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的条件。
•推动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和农村居民城市居住的便利化。
3.2 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实行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和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土地保障。
•政府将农村集体土地改为农民经营性用地,用于城市建设和开发。
3.3 城市规划和管理•推进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条例。
3.4 城市公共服务提升•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城市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
4. 城市化政策的影响和问题4.1 影响•经济增长的推动者:城市化激发了内需和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城市化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改善了劳动力市场的机制,也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城市化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环境。
4.2 问题•城市贫富差距: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发展较快,富裕程度较高,而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发展滞后,贫困问题突出。
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
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
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2年的改革开放初期。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农村改革为主,政府提倡农村地区的发展,并通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2002年的农村城镇化试点阶段。
这个阶段,中央政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城乡统筹和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
政府开始实施农村城镇化试点项目,通过改革农村户籍制度、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措施,推动城镇化进程。
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2012年的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城镇化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政府提出了“新农
村建设”和“小康社会”目标。
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
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投资,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
第四阶段是2013年至今的城镇化深化阶段。
这个阶段,国家
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以“人才优先、生态优先、精细
化管理”为主要原则。
政府加大对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
地流转、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力度,推动城镇化进一步深化。
总的来说,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农村改革阶段到试点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再到深化阶段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理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
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
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
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道路应该怎么走)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城镇化发展概况
1
1843年我国城镇人口2070万,城镇化率约为5. 1% (不 包括边远地区) 。
2
1843—1949年,增加到5765万,由5. 1%增加到10. 6% , 而此时世界城镇化率为28%。
3
1900年世界人口城市化率13. 6% ,比我国1949年城镇化 水平还高出3个百分点。
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 出版社。蔡昉,2008
城镇从业人 比率(1)/ 农民工(1) 员(2) (2) 7849 21274 36.9 8399 23940 35.1 10470 24780 42.3 11390 25639 44.4 11823 26476 44.7 12578 27331 46 13212 28310 46.7 13697 29350 46.7
8.87%
上升1.91
• 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失衡状况,在 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
–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其中 20-40岁青壮年占到55.4%。 – 农村地区“三留守”状况突出。相 关研究表明:全国有2000万留守儿 童、2000万留守老人、4700万留守 妇女。 – 乡村地区“空心村”增多。
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案例: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化,单位万人,%
2010 农村外出劳 动力 省内从业 省外从业 718.3 148 570.3
2011 780.2 211.3 568.9
增量 61.9 63.3 -1.4
增幅 8.62% 42.77% -0.25%
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巟业化推进影响:
• 工业化仍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中国城镇化历史变迁
中国城镇化历史变迁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是城市化后发的国家,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行政区的建制制度(即行政区划制度)的产生,仅有80余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城镇化进程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进程。
如何划分和确定中国50年来城镇化历程,既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就目前的论著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两分法。
该观点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界线,将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城市化的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进一步又可细分为1950-1957年的短暂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时期与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时期。
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
[1](2)三分法。
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城市化发展50年,大体经历了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7年,为城市经济恢复和顺利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时期;1958年至1977年是解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1978年至2000年为第三阶段,中国城市化开始进人崭新的发展阶段。
[2]另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第二阶段(1958-1978年)为城市化倒退、停滞时期;第三阶段(1979-1998年)为城市化较快发展时期。
[3]第三种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1956年)为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第二时期(1957-1978年)为调整和曲折发展时期;第三个时期(1978-2000年)为改革和加速发展时期。
[4](3)四分法。
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不同的政治经济特点,中国城市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5年)为动荡阶段;第三阶段(1966-1976年)为萧条阶段;第四阶段(1977-1996年)为发展阶段。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
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中国城市化政策
中国城市化政策中国城市化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6%。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城市化政策。
一,加强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化的基础。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包括《国家中长期城镇化规划(2007-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区域规划》等。
这些规划着重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等方面。
二,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
中国政府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包括取消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征收制度,允许城市及合作社流转土地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争夺导致的社会问题。
三,实行限购政策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住房价格飞涨已成为困扰城市化的一个问题。
为了遏制住房价格过高,中国政府先后实施了限购,限售等政策。
这些政策有效控制了房价的过度增长。
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政府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
比如,修建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等。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是一个难题。
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扶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等。
2019年,中国延伸城镇化审批权限到县级以上,使得城市化更为全面,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总之,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城市化政策,旨在有效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推动城市化进程更加有序,稳定。
未来,中国城市化仍然需要制定更加科学、智能、绿色的政策,从而为城市化进程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历程。
1953年:中央首次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1984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城市规
划的法律地位。
1994年: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以合理规模控制大城市人
口增长,加快县域城市发展。
2000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
出实现新型城镇化。
2007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06-2020年)》,
提出促进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相协调。
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社会阶段。
2014年: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座谈会,提出城镇化应以人为核心,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9年: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座谈会召开,提出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动高质量城市化。
2020年: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年表,展示了从建国初期至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政策文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化将继续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
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
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必由之路。
”
1980年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又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
在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农村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政府用政策引导农村的城镇化显得尤为重要。
1994年9月,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民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引导城镇化的开端。
1995年4月,根据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国家土地局、国家统计局等联合发布《中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依靠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选择一批小城镇,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城镇建设,都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将小城镇建设提高到了“大战略”的高度。
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5年胡锦涛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会议还着重强调,未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产业布局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而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2013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是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特别强调要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