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鸬鹚的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鸬鹚》教案
小学语文《鸬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态度。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朗读和复述课文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包括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寓意。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课文《鸬鹚》文本。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分组学习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鸬鹚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词或难点时进行标记。
3. 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5. 朗读与复述: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尝试复述课文内容,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八、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词和短语。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优化。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鸬鹚》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人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人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鸬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人的关系。
4. 讲解要点: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尊重传统文化,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优秀学生,鼓励后进生。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鸬鹚形象的认识。
2. 运用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课文中渔人和鸬鹚的角色,增强情感体验。
4. 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渔人和鸬鹚的合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表现,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评价。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鸬鹚的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生字词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深入了解某一动物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懂得感恩,珍惜与动物相处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鸬鹚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有关鸬鹚的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查阅有关鸬鹚的资料,了解其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查阅的鸬鹚资料。
(3)简介课文作者及课文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解释。
(3)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4. 深入了解鸬鹚(1)学生分享自己对鸬鹚的了解。
(2)教师展示有关鸬鹚的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3)讨论鸬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鸬鹚的短文。
(3)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其特点,下周分享。
2. 课后作业:(1)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了解其生活习性。
(2)与家人分享所学,培养关爱动物的意识。
三年级鸬鹚教案
三年级鸬鹚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鸬鹚、渔人、一抹、喉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人捕鱼时的优美景色和鸬鹚捕鱼的高超本领,体会作者对鸬鹚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人捕鱼时的优美景色和鸬鹚捕鱼的高超本领。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鸬鹚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可爱的动物,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水鸟——鸬鹚。
(板书课题:鸬鹚)2、展示鸬鹚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鸬鹚的外形特点。
3、提问:你们对鸬鹚有哪些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2)理解词语“一抹、喉囊”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归纳:课文主要描写了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情景,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人捕鱼的高超技艺。
(三)精读课文,感受美景1、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夕阳、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鸬鹚(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夕阳西下时湖面的平静和美丽。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景色的优美。
2、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2)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拿竹篙、抹船舷、赶鸬鹚(3)结合插图,理解“一抹”的意思,体会渔人动作的熟练。
(4)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渔人的轻松和自信。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鸬鹚捕鱼的高超本领1、默读第三自然段,用“____”画出描写鸬鹚捕鱼动作的词语。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鸬鹚》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简介《鸬鹚》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课文主题的预想,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章:生词学习2.1 教学目标掌握《鸬鹚》课文中出现的重要生词和短语。
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2.2 教学内容分析《鸬鹚》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提供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生词和短语。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生词和短语,并提供例句进行解释。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纠正发音。
第三章:文本解析理解《鸬鹚》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3.2 教学内容解读《鸬鹚》课文,理解其中的事件和角色。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3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场景的描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提供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的工具和材料。
4.3 教学方法分组进行创意表达活动,如绘画或制作相关的手工艺品。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习惯。
提高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表达。
6.3 教学方法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邀请学生上台进行分享,增强自信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鸬鹚》教材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鸬鹚》教材教案《鸬鹚》通过对渔人、鸬鹚、湖面的描写来反映渔民生活和渔民村优美的水乡景色。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鸬鹚》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鸬鹚》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风景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
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
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
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鱼后吞进自己的喉囊。
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被吞到肚子里去了。
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先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
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
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课文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随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
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抽五位学生,分段朗读)。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鸬鹚》教案(优秀9篇)
《鸬鹚》教案(优秀9篇)《鸬鹚》篇一教学要求:1、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春江花月夜》或《渔歌唱晚》)、文中的景(湖面景色)、事(渔人利用鸬鹚捕鱼),让学生领略江南水乡的优美,体验劳动的欢愉,从而受到生活美情趣的陶冶。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强化“喉囊”的识记。
3、通过对图的观察,结合课文,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积累材料的能力。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更佳)、挂图(录像剪辑更佳)、录音机、音乐带。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回到平静的过程与鸬鹚捕鱼的关系,想像鸬鹚捕鱼时的情景。
教学课时分配:第一课时: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图文结合,训练想像能力。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体会背诵,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察挂图,欣赏江南水乡宁静的美。
1、出示挂图,师边描述边引导观察。
(1)湖面上有_____(2)湖岸边有______(3)湖的远处有______2、小结、揭题(板书课题)二、配乐朗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验湖面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的过程。
(一)师明确听读要求,配乐范读。
思考:1.小湖宁静优美的景色都写在了课文的哪一段?2.湖面从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是由什么而引起的?(二)检查学生听思效果1、回答思考题1后,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表现出湖面的宁静、优美。
2、回答思考题2,讨论,对应板书: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三)小结,导入学习第2~5自然段。
三、引导重点学习第二段(第2~5自然段),感受捕鱼时的欢腾。
1、听一听,答一答(指名生读第2~3自然段):由于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湖面一片______景象?2、读一读,画一画(自由轻读):这一片欢腾的景象是由渔人和鸬鹚的哪些行动而引起的?3、填一填,品一品(书后练习3):体会动词的作用。
4、听一听,想一想(配乐朗读2~4自然段):想像“鸬鹚不断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的情景?(组织学生说感受)5、学一学,说一说(生默读自学第5自然段):这段讲了什么?6、齐读第二段。
《鸬鹚》教学设计15篇
《鸬鹚》教学设计15篇《鸬鹚》教学设计15篇《鸬鹚》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有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捕鱼的乐趣。
难点: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教学过程1、揭题,2、简介鸬鹚。
1.课件呈现课题。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鸬鹚》。
谁能把题目读准?注意都是平舌音。
3.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上网去查找鸬鹚的资料。
谁能向同学们介绍有关鸬鹚的情况?4.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
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介绍鸬鹚喉囊的作用,教学“喉囊”,范写并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写2遍。
5.看课题猜想课文内容——激趣。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5、检查自学效果:1)读准字音2)记住字形:窄抹柔喉拣抛痕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是否读正确、通顺?读后请同学们评价。
4)课文写了什么?6、教师小结。
7、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2)交流:总的感受是很静很美;从下列词句中感受到很静: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平得像一面镜子”是比喻,说明湖面没有风、很静。
)B、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有窄有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
(“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浮”说明很静。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样子,说明渔人的心里很静很美。
)D、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把鸬鹚比作列队的士兵,说明鸬鹚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还没有行动,还很静。
鸬鹚教学教案
鸬鹚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鸬鹚的生活习性、特点和在我国的分布情况;(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观察、实地考察等途径,了解鸬鹚的相关知识;(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探讨鸬鹚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3)学会制作鸬鹚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野生动物的情感;(2)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鸬鹚简介:介绍鸬鹚的名称、分类、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2. 鸬鹚在我国的分布:通过地图展示鸬鹚在我国的分布情况;3. 鸬鹚的生态环境:探讨鸬鹚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存状况;4. 鸬鹚的作用:分析鸬鹚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捕鱼、维持生态平衡等;5. 保护鸬鹚:介绍鸬鹚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鸬鹚的生活习性、特点和在我国的分布情况;2. 教学难点:鸬鹚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及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1. 查阅资料: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鸬鹚的资料,了解其生活习性、特点等;2. 图片观察: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外形特征;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公园、湖泊等地方观察鸬鹚的生活环境;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鸬鹚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共同完成保护鸬鹚的计划;5. 制作模型:让学生动手制作鸬鹚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动物;2. 鸬鹚简介:介绍鸬鹚的基本信息,让学生了解其生活习性、特点等;3. 鸬鹚在我国的分布:通过地图展示鸬鹚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了解其栖息地;4. 鸬鹚的生态环境:探讨鸬鹚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分析其适应能力;5. 鸬鹚的作用:分析鸬鹚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捕鱼、维持生态平衡等;6. 保护鸬鹚:介绍鸬鹚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7.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鸬鹚的保护计划,共同完成保护鸬鹚的任务;8. 制作鸬鹚模型:让学生动手制作鸬鹚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9.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如何保护鸬鹚及其生态环境;10.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鸬鹚的保护文章阅读,加深学生对鸬鹚保护的认识。
《鸬鹚》课堂教学实录片断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课堂教学实录片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鸬鹚》的内容,感受作者对鸬鹚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观察、描写动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对鸬鹚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观察、描写动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张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外形特征。
2.学生分享自己对鸬鹚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鸬鹚的喜爱之情。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喜欢鸬鹚?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3.教师提问:作者在观察鸬鹚时,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四)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一只小动物(如小鸟、小狗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外形特征。
2.学生根据观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
3.教师挑选几篇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作业: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描写。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讨论、仿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2.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对鸬鹚的喜爱之情,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意识。
3.教师在点评学生作品时,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4.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实录片断1.教师出示鸬鹚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外形特征。
生1:鸬鹚的羽毛是黑色的,嘴巴很长,像一把尖刀。
生2:鸬鹚的眼睛很亮,看起来很聪明。
2.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喜欢鸬鹚?生3:因为鸬鹚很漂亮,也很聪明。
《鸬鹚》教案设计
《鸬鹚》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鸬鹚》这篇课文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背景等。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鸬鹚》的作者和背景。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1.3 教学步骤1.3.1 开场提问:学生对鸬鹚的了解。
1.3.2 引入课文:介绍作者和背景。
1.3.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和情感。
第二章:词语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2 教学内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3 教学步骤2.3.1 列出生词和短语。
2.3.2 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词语的含义。
2.3.3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第三章:课文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鸬鹚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2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教学步骤3.3.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3.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第四章:课文讨论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4.3 教学步骤4.3.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4.3.2 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2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的总结。
拓展思考题目。
5.3.1 学生自主总结课文内容。
5.3.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5.3.3 学生解答拓展思考题目,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六章:课堂活动6.1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
6.3 教学步骤6.3.1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6.3.2 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鸬鹚》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高朗诵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
(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体会诗人对鸬鹚的描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诵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全文及其注释。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展示鸬鹚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鸬鹚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如“江水”、“鸬鹚”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理解。
4. 朗读指导:(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模仿。
(2)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改进。
5.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2)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引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鸬鹚的短文,可以是描述、抒情或议论任一角度。
8. 板书设计:《鸬鹚》江水-清澈鸬鹚--捕鱼诗人--喜悦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课堂活动中,可能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
10. 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鸬鹚的图片、诗歌全文及其注释、朗读示范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鸬鹚为题材,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诗意的作品。
《鸬鹚》教学设计_5
《鸬鹚》教学设计《鸬鹚》教学设计之三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观察图画,领会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表达画面上的内容。
2、通过读课文、学课文,初步了解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来捕鱼的。
3、通过学生自主读书,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从中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4、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5、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课文第二段是本文重点段,写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表现出小湖动态的美。
因此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争取自己读懂这一段,体会小湖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1、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与鸬鹚捕鱼的关系。
2、读课文,体会第二段中所描写的小湖的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从课外书中了解有关介绍鸬鹚的有关知识。
2、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鸬鹚。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鸬鹚,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2、齐读课题。
3、鸬鹚是一种什么动物?长什么样?有什么特殊本领?前几天陈老师布置大家去课外书中寻找介绍鸬鹚的有关内容,那么谁从课外书中了解到了鸬鹚的特点呢?好!×××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鸬鹚的特点。
二、指导自读。
1、那么渔人是怎么用鸬鹚捕鱼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
2、检查交流: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三、默读课文。
1、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才读了一遍课文就了解了这么多内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面读一面想,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2、检查交流:现在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板书:捕鱼前湖面平静捕鱼时打破平静捕鱼后恢复平静3、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捕鱼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写捕鱼时?哪些部分写捕鱼后?四、再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部分,把这个部分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2、现在请同学们来读读你所喜欢的课文段落。
(1)第一段。
①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②好!你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我再请一个同学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看图。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鸬鹚》的基本内容,了解鸬鹚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学会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2. 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鸬鹚》的阅读与理解。
2. 鸬鹚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 怎样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2 教学手段1. 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形式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情感。
2. 图片展示:展示鸬鹚的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课件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鸬鹚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简介鸬鹚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
4.3 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4 情感体验1. 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作业内容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鸬鹚的认识。
5.2 作业要求1. 作业要认真完成,做到字迹工整、表达清晰。
2. 作业提交要及时,逾期不候。
四年级语文《鸬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鸬鹚》一、教学目标:1.了解《鸬鹚》这篇课文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意思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力,并通过作文来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意思以及情感。
2.通过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意思。
2.提高学生作文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先与学生聊一聊他们身边的鸟,让学生展开他们对鸟的认识和了解的讨论。
2.新课呈现(15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张关于鸬鹚的图片,并提醒学生观察这只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生活环境。
3.分组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之间分配不同的小组任务,学生可以利用课本中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寻找相关的信息。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些问题,例如“鸬鹚有什么样的外形特征?”、“鸬鹚是怎样抓鱼的?”、“鸬鹚的生活习性有哪些?”等等。
4.整合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
并请其他小组提问或补充。
5.课文解读(15分钟)让学生跟着课文朗读,并解读课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
6.让学生表达(20分钟)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写一篇关于鸬鹚的文章。
教师可以给一些开放性的提问,例如“你在哪里看到过鸬鹚?”、“你对鸬鹚的印象是什么?”等等。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也可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7.展示和评价(10分钟)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随机选几篇让同学进行评议。
鼓励同学们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这个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感悟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组合作和整合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互相交流和学习。
同时,通过开放性的提问,不仅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一定的拓展。
《鸬鹚》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鸬鹚》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1、《鸬鹚》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3.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二)学习生字新词,掌握重点词语。
(三)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水上捕鱼能手,它的名字是“鸬鹚”。
出示鸬鹚的特写幻灯片,使学生对鸬鹚有一个初步印象。
2.请同学们看书上第45页的插图,听配乐录音,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炊”字读chui,声母是“ch”,翘舌音;“舷”字读__an,不读xuan;“拣”字读jian,不读lian。
3.注意字形,写好汉字。
这篇课文的生字不多,但有些字还是不太好掌握。
因此,指导学生写字时,要提醒学生仔细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囊”字笔画较多,可部首却很简单,只是“一”。
写这个字时要从上到下把每一部分看清楚。
两个“口”下面是三横,不是两横,第19笔的“丿”不能漏掉,全字共22笔。
“垠”字左边是“土”,这个字与“银”字相近,因此记忆的时候可以记成把“银行”的“银”换偏旁,去掉“钅”换成“土”。
““喉”字的右边不是“候”,中间没有“丨”,不能多加一笔。
“抹”字是形声字,左边的“扌”表示意类,右边的“末”表声,写的时候注意下横要短。
三年级鸬鹚教学设计
三年级鸬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认读“鸬鹚”这两个生字,会写“鸬”“鹚”等生字,理解“一抹”“悠然”等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人捕鱼的乐趣,体会鸬鹚捕鱼的高超本领。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人捕鱼的乐趣。
(2)体会作者抓住鸬鹚捕鱼时的动作进行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一抹”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感受作者对水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鸬鹚》。
(板书课题)2、大家见过鸬鹚吗?(展示鸬鹚的图片)鸬鹚是一种水鸟,善于捕鱼。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鸬鹚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出示生字词卡片)(1)指名读,正音。
(2)齐读。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描绘了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情景。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段(1)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了平静的湖面、岸边的垂柳、稻田、小船、渔人、鸬鹚等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湖面平静,垂柳依依,稻田碧绿,小船轻快,渔人悠然,鸬鹚待命。
)(3)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就像长长的锦缎一样”,把波纹比作锦缎,形象地写出了波纹的美丽;“垂柳依依,仿佛绿衣少女翩翩起舞”,把垂柳比作绿衣少女,赋予垂柳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垂柳的柔美。
)(4)指导朗读。
(读出湖面的平静、景色的优美)(5)背诵第一段。
《鸬鹚》课堂教学方案(最新)
《鸬鹚》课堂教学方案一、体会湖面的变化(一)朗读课文。
简单说说在不同时间里,湖面有什么变化。
(二)体会湖面的静态。
1钡谝蛔匀欢文囊痪涿栊戳撕面,找出来读一读。
2闭庖痪浒咽裁幢茸骶底樱它怎么会像一面镜子?生:把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因为当时没有什么风。
师:能联系天气,体会湖面的平静,好。
平的东西很多,比如墙壁、桌面。
要像镜子,还得怎样?生:还要很亮。
夕阳照在小湖上,湖面很亮。
师:夕阳照着平静的小湖,湖面水平如镜,多美呀,朗读体会。
(三)体会湖面的动态。
1贝拥诙自然段找到写湖面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庇辛苏獗浠,湖面还美吗?生:(有的说)美;(有的说)不美。
师:美不美,要从词句来体会。
看下面的填空:荡起的( )( )的波纹课文用哪两个词语形容波纹,形容了什么?生:“一圈圈”、“粼粼”。
生:“一圈圈”形容波纹很多,是一圈套着一圈,很多很多圈。
生:“粼粼”形容波纹很明净。
师:(用双手比划波纹由小到大,从里向外一圈圈荡开的样子)想象,这样荡起的波纹像什么?生:像开花似的。
师:像开了什么样的花呢?对着上面的填空,把下面的空填上:像盛开的( )( )的大花。
生:“一朵花”生:“美丽”师:把上下两句填空连起来,体会湖面出现了波纹美不美。
生:荡起的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像盛开的一朵朵美丽的大花。
师:多美呀!再看浪花,也通过填空来体会:无数的( )跳跃的浪花,像( )的( )花。
先体会浪花的特点,再想象这样的浪花像什么。
生:浪花很亮,闪闪发光。
师:为什么是晶莹闪光的?生:因为夕阳的柔光给照的。
师:这明亮晶莹的浪花像什么花?生:宝石花。
生:水晶花。
师:好,把这个句子的空都填上,体会浪花美不美?生:无数的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像数不清的宝石花。
师:好,“数不清”与“无数”相对,“宝石花”是对“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的生动比喻。
现在再考虑,变得不平静的湖面美不美呢?生:(异口同声)美!(四)从湖面的变化,认识小湖的美。
平静的湖面美,不平静的湖面也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鸬鹚的教学设计《鸬鹚》系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1课,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郑振铎先生。
课文从命题上容易被人误解为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
阅读全文后不难发现,《鸬鹚》与《翠鸟》、《猫》、《台湾蝴蝶甲天下》等状物类的文章迥然有别。
《鸬鹚》一文虽也涉及对鸬鹚外形、鸬鹚捕鱼动作的描写,但作者要反映的并非鸬鹚本身,他要着力刻画的,及是一种优美、活跃、欢腾、恬静的水乡景致。
鸬鹚在文中仅是作为独特景致辞的一个构成要素、一种情绪表象而出现的。
因此,从整体温表看,《鸬鹚》是一篇写景散文。
感悟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明确文章意图、把握教学重点、挖掘训练素材都是十分重要的。
纵览全文,作者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为我们逐次展现了三幅洋溢着水乡风韵的优美画面。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渔人闲憩图”。
作者在这里精心撷取了几种颇能反映水乡特征的景物,“夕阳映照下平如明镜的小湖”、“几棵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悠然的渔人”、“待命的鸬鹚”,着力营造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
随后,作者笔锋陡转,一幅“鸬鹚捕鱼图”展现在我们眼前。
随着渔人的“一抹”,训练有素的鸬鹚纷纷钻进水里。
湖面开始荡漾,浪花开始跳跃,渔人开始忙碌。
鸬鹚更是上钻下跳、翻腾不迭。
小湖洋溢着一派活跃、欢腾的景象。
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最具国画意味的“渔舟唱晚图”。
袅袅四起的炊烟,渐渐暗淡的天色,恢复平静的湖面,衬托着荡桨归舟的渔人,把我们再次带入了恬静、平和的意境之中。
不难发现,小湖的平静与否跟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渔人静,则鸬鹚静;鸬鹚静,则小湖静。
渔人动,则鸬鹚动;鸬鹚动,则小湖动。
作者正是按照先静后动、由动而静的行文思路来组织材料的。
这条思路,恰如一段起伏有致、婉转悠扬的动人旋律,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意境幽雅,富有情趣。
写渔人,先是“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
”“悠然”一词情味蕴藉,细细咀嚼,渔人无忧无虑的神态、轻松自如的坐姿、……怡然自得的表情、平静知足的心境跃然纸上。
小湖的平静,固然是一种自然景致,但它又何尝不是渔人心境的一种折射呢?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也。
紧接着,是“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和船舷上一抹”。
“一抹”一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
正是渔人这看似不经意地、轻轻地一抹,才抹出了一个波光粼粼、浪花四跃的湖在,抹出了一群乖巧伶俐、活泼可爱的鸬鹚,抹出了一派鲜鱼满舱、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这是打破平静的一抹,这是充满自信的一抹,这是驾轻就熟的一抹,这是满面怀希望的一抹……如果说《鸬鹚》一文有眼的话,那就非它莫属。
最后,“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
渔人的形象,虽然寥寥几笔、着墨不多,但是,留给人的印象却非常鲜活。
这显然是与作者娴熟地运用准确独到的白描手法分不开的。
相比之下,写鸬鹚的笔墨要浓重多了。
写鸬鹚,作者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将视线聚焦在它们的动作上,或“站”、或“钻”、或“跳”、或“吞”,一只只活泼可爱、乖巧伶俐的水鸟活灵活现。
由“乖巧伶俐”使人想到它们的“训练有素”,由“训练有素”使人想到它们的主人——渔人。
在这里,作者百明写鸬鹚,但实际所写的还是渔人。
画中真正的主人不是鸬鹚而是渔人。
为了很好地映衬这位主角,作者还描画了一个具有浓郁的水乡韵致的小湖作背景。
他用诗一样的笔调,将背景渲染得十分优美。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镜子”之喻,贴切自然,充分体现了夕阳映照下的小湖平静、明亮的特点。
“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荡起”的是“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是“无数浪花”,用词准确,语势流畅。
“湖面上留下一条波痕。
”“波痕”比之“波纹”,细了、淡了、浅了、轻了。
以细细的、淡淡的、浅浅、轻轻的波痕来反衬湖面的平静,既与开始时的平如明镜相比照,又跟紧接着的波纹荡漾相呼应,给人以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意蕴。
课文语言开始时的平如明镜相比照,又跟紧接着的波纹相呼应,给人以一种“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意蕴。
课文语言朴实、隽永,节奏舒缓、流畅,有着浓厚的抒情味,是进行语感训练和美育熏陶的极好材料,也是进行美读和吟诵的极好凭借。
教师在教学本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
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领悟思路是本文学习上的难点。
其次,要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重点词句背诵课文第一段。
有条件的可要求学生全文背诵,积累语言应该作为本文的学习重点。
另外,还应通过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凭借文中的语言形象充分感觉水乡的优美景致和渔人捕鱼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文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熟读课文上。
要通过多种形式地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充分感知课文形象。
在此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行文思路。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放在读悟课文1——4自然段上,凭借文中的语言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人捕鱼的乐趣。
对第1自然段尤其需要着力品味,要在反复咀嚼好词佳句的同时,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第三课时则主要是读悟课文5——7自然段,完成课堂作业。
1、读好课题课件呈现课题。
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
谁来读读课文?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
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
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
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
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
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课件呈现鸬鹚喉囊的位置。
教师范定“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1、教师范读。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2、学生练读。
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淮,把句子读通。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
教师指名朗读课文。
再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各自然段。
教师注意正音。
3、再读感悟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学生自由读全文。
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
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的读给你的同学听。
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同桌互读。
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
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
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估课文。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
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4、齐读最后一段。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
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
夕阳柔光悠然喉囊一望无垠波光粼粼炊烟袅袅1、看图片默写新词。
用课件呈现3幅图片,每呈现一幅,学生写出相应的新词。
①根据第1幅的内容,可默写“一望无垠”。
默后反馈,了解学生默了哪个词。
②根据第2幅的内容,可默写“夕阳”、“柔光”、“波光粼粼”等词语。
默后反馈。
③根据第3幅的内容,可默写“炊烟袅袅”。
默后反馈。
2、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读,对小湖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
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重点对下列词句有所感悟:▲第1句: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第2句:再读读这个“浮”字,看看还能品味出什么感觉来?▲第3句:为“悠然”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来读读这句话。
大家看,轻松自如地坐在船尾,自由自在地望望风景,无忧无虑地吸着土烟,这种感觉、这种情景,就是“悠然”呀。
④在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词句。
⑤教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
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读出来。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
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1自然段。
1、品味“一抹”。
①教师: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
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
你们读读2、3、4段课文,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
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纸上。
②课件呈现练习:利索满怀希望兴致勃勃自信轻松自如喜滋滋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地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吧。
④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广化语感。
①教师:你们再读读这几段课文,看看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
②组织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句子。
例如:▲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一个波光粼粼、浪花四跃的小湖。
多么令人陶醉呀!▲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一只又一只乖巧机灵、活泼可爱的鸬鹚。
多么令人难忘呀!▲渔人这一抹,抹出了一派鲜鱼满舱、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