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

高考语文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

高考语文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
2021-08-30
十大常见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反复、比拟等。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衬映,互相补充。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比拟:感情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更加丰富。

语文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附作用和例子)

语文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附作用和例子)

语文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附作用和例子)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以及作用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以及作用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以及作用表现手法是高中语文基础学问,在古诗词鉴赏题中会考察到。

高三网我整理了高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表现手法以及作用,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一.高考语文表现手法以及作用(1)引用即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名言)、格言、民谣、(谚语)、诗词、(典故)等),其主要起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作用(如:增加(文章)文采和(文化)内涵,丰富文章内容等,详细见“引用”专题)(2)对比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使事物的某种特征更鲜亮。

(3)衬托即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起衬托作用的事物居于次要地位。

其主要作用: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某个方面。

(4)象征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详细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详细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给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5)白描即用最朴实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照实地勾画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白描手法的作用有许多:运用白描手法,可使景物描写的内涵更丰富,更能使情节进展和人物性格变化融合到环境中,使语言更有嚼头;在外貌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能洞穿人物骨髓,由貌触及本质、灵魂;在语言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能传神表达人物内心,呈现情操品质;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精确、语言凝练;在特定的场景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以烘托气氛,扩大视像体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用白描手法,可使想重点突出的东西,表现力更强,有时甚至使人过目不忘。

(6)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docx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docx

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如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 + 特性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 (本体 )如 (喻词 :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 (喻体 )。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 甲是 (喻词 :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借喻 : 只出现喻体 ,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如、好比、犹如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高考及自主招生语文必备——常见的24种修辞手法及其解析

高考及自主招生语文必备——常见的24种修辞手法及其解析

自主招生语文必备——常见的24种修辞手法及其解析1、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要注意拟物的运用,分清拟物和比喻。

2、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借喻和借代十分类似,要注意区分。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一、常见八种修辞手法01.拟人含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02.比喻含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03.排比含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04.夸张含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05.对偶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

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许多,如比方、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1.比方:它是用某一详细、浅显、熟识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邃、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简单深化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详细、简洁,给人以显明的印象;用在争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详细,使深邃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比方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方(比方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方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方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似乎、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精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溢诗文的意境,构成特别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芳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芳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调显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显明的印象,产生剧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修辞手法(1)比喻(喻、暗喻、借喻):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亲切可感(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增强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简洁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6)对比: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借代: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8)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引出要表达的内容。

(9)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11)设问: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12)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

(13)双关: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4)联想与想象(常于夸张连用):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15)互文(照应)(16)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17)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8)呼告: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2、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不同文体:(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3)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4)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等。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掌握好这几种修辞手法,对自己的写作和文章赏析是很有帮助的。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例析(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学案博苑2012-12-05 05475d56b7b40102e1o0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

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凝练,意蕴俱佳,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伏笔: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4.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气氛等所进行的描写,可以产生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般的艺术效果。

5.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及欲抑先扬。

一般形式: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作者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通过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或先颂扬再贬抑)描写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

6.直抒胸臆: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的一种抒情方法。

7.借景(物)抒情:把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意思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8.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使读者在欣赏文章时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9.以小见大: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0.设置悬念:设置疑团,不予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

语文中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语文中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八种常有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况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况。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失事物特色,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详细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剖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色,惹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品化,将它写成和人同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和蔼感、形象性,使读者感觉绘声绘色,常常有十分鲜亮的感情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剖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明丽、桃李争春的喧闹情况,使读者感觉和蔼、形象。

3.借代:借用有关的事物来取代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详细取代抽象,用特色取代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精练、委婉。

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详细、生动的成效。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顶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取代叶和花,写叶的旺盛和花的凋落。

4.夸张:能够惹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失事物的特色,惹起读者的激烈共识。

5.对偶:形式上音节齐整均匀、节奏感强,拥有乐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归纳力强。

6.排比:把内容密切关系、构造基真同样或相像、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摆列,用来表达邻近或有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辟、感情激烈,负气概贯穿、流利,使形式齐整,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可以仰头,不可以睁眼,不可以呼吸,不可以迈步。

【作用剖析】:详细描述了祥子在狂风雨中拉车的感觉,衬着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难过、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谈论文常常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重申论证看法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论述得更严实、更透辟;用来抒怀,可把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

7.设问:先提出问题,而后紧接着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2、比拟(拟人和拟物)(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 ,或人“物化” ,或甲物“乙物化” 。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 、对偶(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排比(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1. 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是语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生动、具体的描述来展现对象的特点和细节,以增强阅读者的感知和体验。

作用- 增强形象感受:描写手法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文中事物的形象特征,使文章内容更加鲜明。

- 增加代入感:通过描写细节,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代入到故事情境中,增强阅读的沉浸感。

- 烘托氛围:透过描写手法,作家可以巧妙地营造出各种氛围,让读者对故事的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

2. 比喻手法比喻手法是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诠释和理解所表达的意思。

作用- 增加形象感受:比喻手法能够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概念,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 夸张表达:通过运用夸张手法,比喻可以更好地强调一个特点或感情,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 归纳概括:比喻可以将复杂的事物或概念简化为一个具体的比喻形象,便于读者快速理解整个事物的实质。

3. 对比手法对比手法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事物的差异和特点。

作用- 强调差异:通过对比,可以更鲜明地展现事物之间的差异与特点,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

- 突出主题: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阅读的吸引力。

- 增加张力:利用对比的冲突和矛盾,能够增加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和紧张感。

4. 推理手法推理手法是通过合理的推理和逻辑思维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推理过程。

作用- 引发思考:推理手法能够让读者进行逻辑推理,激发对主题和问题的思考,并提升阅读体验。

- 阐述观点:透过推理手法,作家可以逐步展开论证,为文章提供合理论据,增加说服力。

- 推进情节:在叙事文中,推理手法可以带动情节的发展,增加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

以上所列举的是高中语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每一种手法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运用合适的手法能够丰富文章内容,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和文体的要求灵活运用这些表现手法。

修辞及其他表现手法的作用

修辞及其他表现手法的作用

修辞及其他表现手法的作用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1、象征:使思想感情表现的含蓄、耐人寻味;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使文章内涵丰富,给人以启迪。

2、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讽刺: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5、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使文章更有内涵,增强文学性。

6、想象: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7、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集中地揭示主旨。

8、托物言志: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9、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表达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受到感染。

10、借景抒情:使抒情方式更为含蓄,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1、渲染:以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增加气氛,加强艺术效果,深化主题.12、动静结合: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13、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分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分及其作用

(一)修辞手法掌握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⑴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⑵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⑶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⑷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⑸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⑹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⑺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⑻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⑼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⑽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⑾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二)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作用:科学准确的揭示本质特征答题模式:用简明而科学的语言揭示(概括)了××(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加严密、科学。

2、作诠释:介绍或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作用:通俗易懂、给人以清晰的认识,更便于理解。

答题模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什么事物)的×××(什么特性/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读者对×××(它的特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作诠释”与“下定义”的区别:通常两者采用“什么是什么”的模式。

修辞、表现手法和作用

修辞、表现手法和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手法的效果

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如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20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使用方法和作用

20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使用方法和作用

20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使用方法和作用以下是20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使用方法和作用:1. 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2. 比拟:通过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或动物来描写,使其具有人的情感或动作。

其作用是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或程度,来强调事物的本质特征。

其作用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表达效果。

4. 排比:通过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增强语势。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5. 对偶:通过两个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句子来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工整、优美,增强表达效果。

6. 借代:通过用事物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征来代替该事物本身。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简练、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7. 设问: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强调某一观点或事实。

其作用是强调观点或事实,引起读者注意。

8. 反问:通过否定句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增强语气。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突出强调某一观点或事实。

9. 引用:通过引用别人的话或典故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10. 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来突出某一特点或差异。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11. 反复:通过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来强调某一观点或情感。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12. 倒装:通过改变词语的正常语序来强调某一观点或表达某种情感。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13. 反语:通过用反义词或反义短语来表达与本意相反的意思,以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风趣,增强表达效果。

14. 拟人:通过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或动作,使其具有人的特点或行为。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15. 排比+反复:通过排比和反复的综合运用来强化某一意思的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学案博苑
12-05 0547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
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

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附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的感情,含蓄地寄托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12、衬托(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3、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4、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5、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委婉地表达了的思想情感。

17、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18、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19、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和特殊意义。

20、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1、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2、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