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及其翻译活动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几何原本》是如何翻译的?又有哪些人的参与

历史趣谈《几何原本》是如何翻译的?又有哪些人的参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几何原本》是如何翻译的?又有哪些人的参与导语:现在书上介绍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一般只是说:他们1606年开始,1607年完成等,仅此而已。

其实,他们翻译的过程并不这么现在书上介绍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一般只是说:他们1606年开始,1607年完成等,仅此而已。

其实,他们翻译的过程并不这么简单,期间也是曲曲折折,再三思量。

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的问题,他们更是费尽心思。

甚至不断地向周围有关的人员请教,或是参考其它的书籍等。

由此,《几何原本》也可以说是多人共同努力翻译的结果。

纵观整个翻译过程,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无意间尝试翻译,二是为研究科学正式翻译,三是为推广目的进行刻印。

无意间尝试翻译据载,利玛窦(Matteo Ricci)于1577年5月离开罗马,于1583年2月来到中国。

8月在肇庆建立“仙花寺”,开始传教。

为了传教,利玛窦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圣母像、地图、星盘和三棱镜等。

这其中就有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这是利玛窦在罗马学院学习用的课本。

它是由利玛窦的恩师当时欧洲著名的数学家克拉维乌斯(Clavius)神父根据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整理编纂的。

本来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有十三卷,克拉维乌斯神父在后面又增添了两卷注释,这样总共十五卷。

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一开始很不顺利。

为此,利玛窦转变了策略,决定采取了曲线传教的方针,先向公众开放图书室、展示地图、宣扬西方科技等,然后再伺机行事。

事实证明,此计果然奏效。

利玛窦的这些行动不仅吸引了很多平民百姓,而且也招来了很多知识分子。

比如当时的知俯王泮和知名学者顾起元等。

生活常识分享。

徐光启“会通超胜”翻译思想例说

徐光启“会通超胜”翻译思想例说

徐光启“会通超胜”翻译思想例说作者:许文胜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年第04期摘要:文章立足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对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及编译《崇祯历书》两件极具历史价值的翻译事件进行阐述,细致描画徐光启“会通超胜”翻译思想的提出背景和时代需求。

文章试图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与描画,阐述徐光启作为一名译者如何联系翻译与社会、如何通过翻译促进学科发展、积极通过实践确保翻译精准到位,以期拓展当下翻译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崇祯历书》中图分类号:H315.9A011708自翻译学获得独立学科地位以来,我国的翻译理论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借鉴和转换使用这一方面。

近二三十年来,每有西方新翻译理论界说出现,几乎都会迅速得到国内翻译学界和文化学界的关注。

但作为一门学科,我国文化传统中仍存在着大量有待进一步耙梳、整理并值得投入精力进行现代转换和阐释的翻译学史料和翻译学述说。

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哲学概念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考察和探究。

[1]11本文基于《几何原本》翻译和《崇祯历书》编译两大历史事件,试图从社会需求和社会接受的角度来剖析明朝末年进步士大夫代表徐光启“会通—超胜”翻译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基于社会需求的《几何原本》翻译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明末数学家、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我国近代学习科学、追求真理的先行者,著名科技先驱和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他首先和欧洲文明交往,将欧洲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了我国,为中国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

1. 《几何原本》译介始末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在与后者的交往中,徐光启深深意识到打破民族障壁、博采外域先进文明,是推进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徐光启不仅深深折服于西方天文、历法、水利、地理等学科知识,还想要将这些经典翻译过来,供国人研学,以矫正明末空疏的学术气氛。

语文文言文翻译-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

语文文言文翻译-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

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

由庶吉士历赞善。

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

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

累疏请练兵自效。

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

练兵通州,列上十议。

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

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

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

既而以疾归。

辽阳破,召起之。

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帝善其言。

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

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

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

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

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

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

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

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

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

其辨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

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

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

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

明年十月卒。

赠少保。

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

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

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

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

诏令有司刊布。

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略有删改)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

万历二十五年省试考中第一名举人,七年后考中进士。

由庶吉士做到赞善。

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其方法。

继而全面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种书籍。

杨镐四路兵马丧失于辽东,京城大为震惊。

徐光启1

徐光启1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南直上海人也。

光启幼矫鸷,饶英分。

其为文层折于理、于情,进凡思五六指,乃属笔。

故读之者不凡思五六指,猝未易识。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是南直隶上海人。

徐光启小时候矫健勇猛,很有超群的天分。

他写文章在情理上层层转折,深入思考总是要想到五六层意思,才开始动笔。

所以读他文章的人,(如果)不深入思考到五六层的意思,仓猝间(是)不容易理解(他的文章)的。

甲辰,成进士,选庶常。

分礼闱,与同官魏南乐不协,移病归,田于津门。

时方东顾,四处进兵。

光启疏上:“此法大谬!”策杨经略镐必败,且曰:“杜将军当之,不复返矣!”及全覆,叹曰:“吾姑言之,而不意其或验也。

”甲辰年,徐光启考中进士,被选任庶吉士。

在礼部担任考试官,和同官魏南乐(关系)不和洽,他上书朝廷请病假回家,在天津种地。

当时正是东疆形势危急的时候,明军分四路进兵。

徐光启上书说:“这种做法非常错误。

”预料经略杨镐一定会失败,并且说:“杜将军抵抗清军,不会再返回了。

”等到全军覆没,徐光启叹息说:“我姑且说这件事,却没想到他们有的就应验了”。

天启改元,辽警。

起光启知兵。

一再投书辽抚熊廷弼,曰:“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

”且曰:“足下欲空沈阳之城,并兵合势,亦无不可。

第断不宜以不练之卒,浪营城外,致丧锐气,寒城守。

”盖自廷弼受命而东,其指在守,与光启颇合。

只以庙无成画,议论纷沓,群以党事相左,挠廷弼者众。

未几,沈、辽相继失守。

光启请急用前法,坚壁广宁。

十一月,遵化不守,都城惊甚。

光启应召平台,曰:“臣故言之而不意其或验也。

”急请晋升垛守,毖火器,走敕招徕。

及事定,请终练兵、除兵器之说,不果用。

改元天启那年,辽东边防告警。

朝廷起用徐光启主管军务。

徐光启多次写信给辽东巡抚熊廷弼,说:“现在的计策,只有大量地贮藏防守的器械,精心地演习防守的方法,并且善于用火炮为最好了。

”并且说:“您想使沈阳成为空城,形成合兵进攻之势,也不是不可以的。

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及其重要意义论文

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及其重要意义论文

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及其重要意义论文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及其重要意义论文摘要: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使得西方科技知识传入中国,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数学家,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同时也成为明清实学兴起的重要思想,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经世致用的治学需要。

关键词:《几何原本》徐光启科技影响翻译家。

《几何原本》作为 13 世纪古希腊的科学名着,将阿拉伯算学传入我国教育之中,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极大推动作用。

在我国《几何原本》翻译传播过程中,常提到徐光启,徐光启不仅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与翻译家,他在水利、天文等方面的表现也尤为突出,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对改善我国科技发展状况有很好的推进作用,以下本文就对此做具体介绍。

一、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是明嘉靖四十一年上海县法华汇人,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里,青年时徐光启聪敏好学,曾说出“文宜得气之先,造理之极,方足炳辉千古”,充分体现出他神童才子形象。

到了二十岁徐光启考中秀才,就在家乡教书,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钻研农业生产技术,他有保家卫国、提高国家科技力量之心,有诗记载“:沪上曾闻倭寇猖,心思报国卫家乡。

西来教士传科学,北上生员识利郎。

农政全书留百技,几何原本越重洋。

翰林院里知危局,力主精兵备火枪。

”[1]20后来,徐光启接触西方近代科学,便开始用尽一生去学习和探索西方近代科学,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科学家。

徐光启编译的西方近代科学着作《几何原本》中,把科学介绍给国人,开启我国士人接触西方科技的窗口,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实践者。

在科技发展中,对于农业生产中需要研究天文历法,同时在水利工程中也离不开数学知识,故此,《几何原本》对我国科技发展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几何原本》在我国教育中的推行,极大提升人们的觉悟,使人们可以用数学逻辑思想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促进科技的提升。

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

1.翻译《几何原本》的波折。

徐光启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他的科学技术成就中,最大的贡献就是翻译《几何原本》,《几何原本》全书共有十五卷,译出了前六卷。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几何原本》合译方法 利玛窦口头翻译 —— 徐光启草录 —— 徐光启推敲修改 —— 利玛窦对照原著讲述 —— 徐光启再次修改 “反复辗转 ,求合书本之意 ,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 , 凡三易稿”
争议
在《几何原本》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译采 取的是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的方式,那么从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这个角度来说,徐光启 所做的工作是否可以认为不是翻译?
翻译思想及理论
徐光启 翻译思想:翻译—会通—超胜
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 之前,先须翻译。” --《历书总目表》 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 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
特点: 1. 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 2. 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 角度着眼。 3.“超胜”必先“翻译”
翻译的分类 语际翻译 语内翻译 符际翻译
遗憾: 1.《于翻译实践,对翻译的本质思考和翻 译的特性思考相对较少。
利玛窦 翻译思想:合儒—补儒—超儒 《天主实义》
例:对“上帝”、“几何”的翻译 “吾天主,乃古经书所谓上帝也。中庸引孔子曰:郊 社之礼以事上帝也。……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历观古书,而知天主与上帝特异以名也。”
特点: 1. 以传教为目的 2.归化与异化并存,即“超儒”必先“合儒” 3. 求实,译书多为天文、历算、水利等自然 科学方面的著作。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现在由我来介绍徐光启和利玛窦的翻译思想部分,当我搜索他们的翻译理论时不幸搜出这么一句话:“他似乎无暇系统总结自己的翻译经验和理论见解,是非常可惜的。

”不过幸运的是,已经有后人总结整理了他的翻译思想。

首先是徐光启,他主张“翻译—会通—超胜” 的思想。

他在《历书总目表》中说到,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 (学习与掌握) ,只有“会通” 才能“超胜” (超越与争胜) 。

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翻译思想特点分为以下几点:1..翻译目的: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2.抓重点,抓“急需”。

因此翻译了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多部自然科学著作。

3.想要超越前人和外国人,就必须对对方的语言等进行彻底的了解。

有意思的是,利玛窦的翻译方法和徐光启的翻译思想虽然最后的相互超胜的部分相似,但前两个步骤却与翻译会通的顺序相反,他的翻译思想可以总结为“合儒,补儒,超儒”,认为只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扫清文化上的障碍,语言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

他的翻译作品《天主实义》中对“上帝”一词的翻译及《几何原本》中对“几何”一词的翻译就体现了他的“合儒”的思想。

他不厌其详的引述了《中庸》《诗经》《易经》《礼仪》等古籍中的11句话为证。

“吾天主,乃古经书所谓上帝也。

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也。

……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并得出结论“历观古书,而知天主与上帝特异以名也。

”还有我们熟知的几何一词,在古汉语中一般是针对数量的疑问词,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利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词,更利于人们对外来文化接受和认可。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玛窦的翻译思想特点有以下几点: 1. 以传教为目的,当然这是由他的身份决定的。

2.归化与异化并存,即“超儒”必先“合儒”,即我们前面提到的利用中国已有词汇来减少人们对外来意识形态的排斥。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孔德亮【摘要】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著作,引领了中国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的潮流。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特色是“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与同西洋远臣龙华民、邓玉函等,日逐讲究翻译”。

徐光启的科技翻译实践在本土化翻译策略、翻译战略规划、严谨翻译态度、合作翻译的方法、超越翻译本身的实践途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Xu Guangqi translated Euclidis Elementorum Libri and some other work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west, opening u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and its climax from the late M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Qing Dynasty.In hi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Xu highlighted incorporate western materials into Chinese tradition, give translation priority for surpassing western countries with good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methods.His translation enlightens local awareness, strategical thought, scientific spirit and cooperation method, and translation for practice.【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徐光启;科技翻译;本土意识;战略思维;科学精神【作者】孔德亮【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一、引言明末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徐光启(1562—1633)翻译或编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和《崇祯历书》等学术著作,“成为最早接受西方科学知识并将它介绍给中国人的科学家”[1],引领了中国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的潮流,是中国科技翻译的奠基者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先驱。

徐光启与利玛窦对《几何原本》的翻译及影响

徐光启与利玛窦对《几何原本》的翻译及影响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叶几何原本曳不仅 对我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袁而且远传日本与 朝鲜遥 因为朝鲜与明代关系交好袁明代允许朝 鲜从中国引进书籍袁其中就包括徐尧利合译的 叶几何原本曳遥 朝鲜学者徐滢修曾记述说院野我国 服事明袁时节朝贺袁遣使献方物惟勤遥 明天子嘉 其诚遥 凡礼乐文献袁取之无禁遥 于是几何之书袁 又东出我国遥 冶但徐滢修没有记述朝鲜人是如 何学习和研究叶几何原本曳的遥 朝鲜人李瀷在 叶星湖僿说曳 中对西方人利用透视原理作画的 描述是现在能看到的朝鲜人最早利用叶几何原 本曳中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的例证遥 他在观察 了从中国带回朝鲜的绘画作品后袁提出中国原 本是没有这种绘画方法 渊指用透视原理作画冤 的袁看了徐尧利翻译的叶几何原本曳后明白了原 委遥 由此袁可以看出李瀷读过叶几何原本曳袁并知
受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叶几何原本曳影响袁 中国士人对西方数学知识表示出极大热忱袁一
批数学著作相继问世遥 如明代孙元化的叶几何 用 法 曳尧李 笃 培 的 叶 中 西 数 学 图 说 曳尧陈 荩 谟 的 叶度算解曳等遥 清代方中通的叶数度衍曳尧李子金 的 叶几何易简集 曳尧杜知 耕的叶几何 论约 曳尧梅文 鼎的叶几何通解曳叶几何补编曳等遥 在清代袁叶几何 原本曳还被收入叶钦定四库全书曳遥 据莫德考证袁 野今现存二十六个叶几何原本曳的版本中袁有十 七个是徐尧利本的再版袁或徐尧利本与深受其影 响的李善兰续译本的合订版冶遥
叶几何原本曳刊印后袁它所带来的公理化数 学论证方式和形式化逻辑思维方式逐渐为中 国人接受袁 由译文确定的许多几何学名词如 点 尧线 尧直 线 尧曲线 尧平 行 线 尧角 尧直 角 尧锐 角 尧钝 角尧三角形尧四边形等沿用至今袁其简洁流畅的 翻译风格对后来传教士与中国人合译书籍产 生了很大影响遥 其所展现的方法论体系也对中 国士人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冲击遥 梁启超称赞它 野字字精金美玉袁是千古不朽之作冶遥

从目的论看徐光启的翻译思想

从目的论看徐光启的翻译思想

从目的论看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摘要:目的论学者认为翻译目的是决定翻译的最终因素,翻译目的是科技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

徐光启是我国明末清初进行科技翻译最活跃的人之一,受时代背景和翻译体裁的影响,徐光启所进行的翻译有其独具的特点。

本文将从目的论出发。

结合徐光启的翻译思想进行分析。

从翻译的目的来看,他所进行的翻译与我们今天所要求的翻译原则或要求大有出入,但却符合当时的人们对其翻译著作的需求。

关键词:目的论:译文目的;科技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5-007-02作者:陈海燕,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外语系教师;广东,从化,5109100一、目的论核心思想早在1971年,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就在她的翻译批评理论中引入了功能因素,而她的专著《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则可以看成是德国动能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

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则提出了目的论,成为了功能学派的奠基理论。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 Mant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曼塔利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诺德的《目的性行为》一书对功能派的理论进行了整理。

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而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下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而翻译这个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则是翻译目的(skopos)。

在目的论中,翻译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也就是译文在目的语境的作用或是功能,因此在这里我们称之为“译文目的”。

译者根据译文目的选择翻译策略,直译或意译;对译文的评析也不再是传统的标准,如是否忠实于原文或形式是否对等,而是看译文是否起到了预定中的作用。

在目的论看来,影响译文目的的主要因素是译文接受者。

诺德认为,译文接受者可以分为预设接受者(target-text addressee)和实际接受者(target-textreceiver)。

徐光启及其翻译活动综述

徐光启及其翻译活动综述
徐光启及其翻译活动
一、徐光启生平简介

徐光启, 字子先, 号玄扈, 上海人, 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年) , 卒于崇祯六年( 1633 年) ,是我国明代末期一位杰出的科 学家、天文学家、农业科学家、翻译家, 《中国翻译家词典》 里就收录了徐光启。 1562 年, 徐光启出生在上海县城的太卿坊( 今黄浦区乔家路) , 家道艰难, 他自称“贫甚”。他自幼勤学苦练, 生活简朴, 早 年曾在上海龙华寺求学。19 岁就考中秀才, 在家乡教书。 1593 年前往广东任教, 1596 年又转到广西继续从教。1597 年因受考官焦竑赏识而中举, 但次年未能考中进士, 便回到家 乡教书。1600 年到南京拜见恩师焦竑, 这时与传教士利玛窦 第一次会面。1604 年他考取进士, 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之一。 后来担任过侍郎、尚书、内阁大学士等高级官职。
在徐光启等人的辛勤劳作下, 历书一卷 卷地修成了。崇祯四年正月, “光启进 《日缠历指》一卷, 《测天约说》二卷, 《日缠表》二卷, 《割圈八线表》六卷, 《黄道升度》七卷, 《黄赤距度表》一 卷, 《通率表》一卷。是年冬十月辛丑 朔, 日食, 复上《测候四说》”。从崇 祯四年到崇祯七年, 徐光启等人共向崇 祯皇帝进呈历书一百三十七卷。
二、徐光启的主要翻译活动

他与利玛窦翻译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及 测量方面的著作《测量法义》; 与龙华民等人合作编译了《崇祯历法》;
与熊三拔合作翻译编写了介绍水利知识的 《泰西水法》等。
(一)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的汉译,最早出现在明朝利玛窦
来中国之后。 在与利玛窦交往的过程中, 徐光启深感西方科 学技术的先进和实用, 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 对国家富强有好处, 就决心拜利玛窦为师, 向 他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方面的 科学知识。1605 年徐光启向利玛窦建议: “既 然已经印刷了有关信仰和道德的书籍, 现在他 们就应该印行一些有关欧洲科学的书籍, 引导 人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内容要新奇而有证明。” 这个建议被利玛窦接受了。

徐光启—搜狗百科

徐光启—搜狗百科

徐光启—搜狗百科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为了纪念徐光启而改名为徐家汇)一个小商人的家里。

当时的法华汇还不是城市而是乡村,四周都是种满庄稼的农田。

徐光启小时候进学堂读书,就很留心观察周围的农事,对农业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

青少年时代的徐光启,聪敏好学,活泼矫健,当时人们说他“章句、帖括、声律、书法均臻佳妙”,喜欢雪天登城,在龙华寺读书时喜登塔顶,“与鹊争处,俯而喜”。

万历九年(1581)中秀才,“便以天下为己任。

为文钩深抉奇,意义自畅”,他曾说道“文宜得气之先,造理之极,方足炳辉千古”。

这是由神童到才子的形象。

二十岁考中秀才以后,他在家乡和广东、广西教书,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广泛阅读古代的农书,钻研农业生产技术。

由于农业生产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又离不开数学,他又进一步博览古代的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著作。

万历九年中秀才后,因家境关系,徐光启开始在家乡教书。

加之连年自然灾害,他参加举人考试又屡试不中,这期间,他备受辛苦。

万历三十二年(1604)徐光启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

徐光启20岁时中秀才,36岁中举人,考中进士时已是43岁,为科举功名共用去了23年时间。

徐光启在未中进士之前,曾长期辗转苦读,在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深知流行于明中叶以后的程朱理学,主张禅静顿悟、反对经世致用,实为误国害民。

有人记述徐光启当时的变化说:“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

”还有人记述说“公初筮仕入馆职,即身任天下,讲求治道,博极群书,要诸体用。

诗赋书法,素所善也,既谓雕虫不足学,悉屏不为,专以神明治历律兵农,穷天人指趣。

”(邹漪《启祯野乘·徐文定传》、张溥为徐光启《农政全书》所写序言)徐光启思想上的如此转变,使他的后半生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

徐光启是明学术界、思想界兴起的实学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动者。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翻译的分类 语际翻译 语内翻译 符际翻译
遗憾: 1.《几何原本》只译了前六卷。
2.二人致力于翻译实践,对翻译的本质思考和翻 译的特性思考相对较少。
翻译思想及理论
徐光启 翻译思想:翻译—会通—超胜
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 之前,先须翻译。” --《历书总目表》 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 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
特点: 1. 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 2. 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 角度着眼。 3.“超胜”必先“翻译”
利玛窦 翻译思想:合儒—补儒—超儒 《天主实义》
例:对“上帝”、“几何”的翻译 “吾天主,乃古经书所谓上帝也。中庸引孔子曰:郊 社之礼以事上帝也。……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历观古书,而知天主与上帝特异以名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特点: 1. 以传教为目的 2.归化与异化并存,即“超儒”必先“合儒” 3. 求实,译书多为天文、历算、水利等自然 科学方面的著作。
《几何原本》合译方法 利玛窦口头翻译 —— 徐光启草录 —— 徐光启推敲修改 —— 利玛窦对照原著讲述 —— 徐光启再次修改 “反复辗转 ,求合书本之意 ,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 , 凡三易稿”
争议
在《几何原本》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译采 取的是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的方式,那么从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这个角度来说,徐光启 所做的工作是否可以认为不是翻译?

徐光启在翻译方面所做的贡献

徐光启在翻译方面所做的贡献


关 于 < < 几 何 原 本 > >
3
二、关于《崇祯历书》

在天文历法上,徐光启介绍了古代托勒玫旧地心说和以当代第 谷的新地心说为代表的欧洲天文知识,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 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 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 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 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 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 差和时差的订正。是以西法为基础的设想。是汉化西方天文学 的产物。 《崇祯历书》的编纂对于我国古代历法的改革是一次飞跃性 的突破,它奠定了我国近三百年历法的基础。徐光启的编历工 作为中国天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技 术基础。
《 勾 股 义 》
《 测 量 异 同 》
《 测 量 法 义 》
《 几 何 原 本 》
《 崇 祯 历 书 》
著 名 译 著
翻译观点



在1631年上呈《历书总目表》中,徐光启提出了“欲求超胜,必 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这一思想,是徐光启科学思想 的总结与升华,它的意义远远超过徐光启的时代,直到今天, 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会通” 这里 “会通” 的涵义是颇为意味深长的。它即指对翻译之 作的“领会”与“贯通”,也指将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学术传统的“ 融合”与“并蓄超胜” 如果说“翻译”是起点,“会通”是实践,那么“超胜”才是徐光启的 最高追求。继承传统,而“不安旧学”;翻译西法,但又“志求改 正”,这样才能超越前人,超越西人,这正是徐光启的伟大抱负。 译《几何原本》时,徐光启非常重视其翻译,认为“此书为用 至广,在此时尤所急须”。译稿经过反复订征,一校二校,乃 至三校。在与利玛窦合译《测量法义》时,徐光启善于吸收西 洋科学对中国科学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苴(ju1)的地方,并 加以发挥。

清末民初的翻译趣事

清末民初的翻译趣事

清末民初的翻译趣事
作为清初民末的翻译家徐光启,就与夫人之间有一段趣事:徐光启早年在翰林院学习的时候,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有一天,他早晨起来穿衣服时,发现一条袜带找不着了,他没有惊动同学们,暗自用一根布条替代。

如此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到自己的夫人发现,笑着说:“翰林院薪水再少,还不至于添不起一付袜带呀!你这么节俭,别人见了,一定会认为你在装模作样。

”徐光启答道:“你呀!你知道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

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冬衣夏衫,样样俱全,只是少了一条袜带,就当作一个小小的缺陷,我觉得正合适,哪里是在装模作样呢?”徐光启表面看起来有点迂憨,但体会他的内心思想,就会感受到他内在的崇高人格魅力。

从目的论看徐光启的翻译思想-精品文档

从目的论看徐光启的翻译思想-精品文档

从目的论看徐光启的翻译思想作者:陈海燕,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外语系教师;广东,从化,5109100一、目的论核心思想早在1971年,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就在她的翻译批评理论中引入了功能因素,而她的专著《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则可以看成是德国动能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

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则提出了目的论,成为了功能学派的奠基理论。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 Mant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曼塔利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诺德的《目的性行为》一书对功能派的理论进行了整理。

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而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下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而翻译这个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则是翻译目的(skopos)。

在目的论中,翻译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也就是译文在目的语境的作用或是功能,因此在这里我们称之为“译文目的”。

译者根据译文目的选择翻译策略,直译或意译;对译文的评析也不再是传统的标准,如是否忠实于原文或形式是否对等,而是看译文是否起到了预定中的作用。

在目的论看来,影响译文目的的主要因素是译文接受者。

诺德认为,译文接受者可以分为预设接受者(target-text addressee)和实际接受者(target-textreceiver)。

前者是译者翻译作品时期望中的读者,后者是真正使用译文的读者。

(Nord,2001)实际接受者与预设接受者达到一致是译文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同样,赖斯和威密尔也认为,译文接受者的社会背景,知识水平以及对译文的期待都会对译文目的和翻译策略产生影响。

(Nord,2001)二、徐关启的科技翻译思想徐光启进行科技翻译的个人因素也对他科技翻译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

徐光启从20岁中举到42岁考取进士,整整为科举花去了22年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徐光启由于长期辗转苦读,深知流行于明中叶以后的陆王心学实为误国误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光启亲自参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何原本》的翻译。 他每天午后三四时, 就到利玛窦的寓所, “由利氏口传, 光启笔述”。他们根据的原著是利玛窦在罗马学院的 老师、著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克拉维奥的拉丁文注释 本《几何原本》。徐光启写好译文后还要反复推敲。 他不但要求符合原著, 内容正确, 还要求文字流畅, 浅 显易懂。他们只合作了一年,到了次年春天, 就译出了 《几何原本》前六卷。 1607 年刻印出版, 上题“利玛窦口译, 徐光启笔受”。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翻译的西洋数学书。徐光启翻 译《几何原本》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他在翻译过程中斟 古酌今, 反复推敲, 为制订每一个学术名词付出了艰巨 的创造性劳动, 限于当时既无这方面的词典, 又无相关 的工具书可供参考, 译者的艰辛和毅力, 是今天的学者 们无法体验, 难以想像的, 今天仍在使用的数学专用名 词, 如几何、点、线、面、钝角、锐角、三角形等, 都 是首次出现在徐光启的译作中的, 仅此一点, 就足以奠 定徐光启在中国数学史和翻译史上的地位。
徐光启及其翻译活动
一、徐光启生平简介

徐光启, 字子先, 号玄扈, 上海人, 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年) , 卒于崇祯六年( 1633 年) ,是我国明代末期一位杰出的科 学家、天文学家、农业科学家、翻译家, 《中国翻译家词典》 里就收录了徐光启。 1562 年, 徐光启出生在上海县城的太卿坊( 今黄浦区乔家路) , 家道艰难, 他自称“贫甚”。他自幼勤学苦练, 生活简朴, 早 年曾在上海龙华寺求学。19 岁就考中秀才, 在家乡教书。 1593 年前往广东任教, 1596 年又转到广西继续从教。1597 年因受考官焦竑赏识而中举, 但次年未能考中进士, 便回到家 乡教书。1600 年到南京拜见恩师焦竑, 这时与传教士利玛窦 第一次会面。1604 年他考取进士, 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之一。 后来担任过侍郎、尚书、内阁大学士等高级官职。
二、徐光启的主要翻译活动

他与利玛窦翻译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及 测量方面的著作《测量法义》; 与龙华民等人合作编译了《崇祯历法》;
与熊三拔合作翻译编写了介绍水利知识的 《泰西水法》等。
(一)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的汉译,最早出现在明朝利玛窦
来中国之后。 在与利玛窦交往的过程中, 徐光启深感西方科 学技术的先进和实用, 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 对国家富强有好处, 就决心拜利玛窦为师, 向 他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方面的 科学知识。1605 年徐光启向利玛窦建议: “既 然已经印刷了有关信仰和道德的书籍, 现在他 们就应该印行一些有关欧洲科学的书籍, 引导 人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内容要新奇而有证明。” 这个建议被利玛窦接受了。

(二)《崇祯历书》
崇祯二年, 主管天文的钦天监推算首 都日食的刻数失误,思宗欲以治罪。 徐光启上书说: “台官测候, 本郭守 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 守敬且尔, 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 宜及时修正。”思宗同意徐光启的 看法, 于是任命他设局修历。徐光 启决定参用西法, 制定新历, 因为 “至若岁差环转, 岁时参差, 天有纬 度, 地有经度, 列宿本行, 月五星有 本轮, 日月有真会似会, 皆古来所未
他编撰了《农政全书》、《崇祯历书》、《徐
氏庖言》、《测量法义》、《勾股义》等农学、 天文、军事著作, 还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 熊三拔等一道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 法》等科学著作。 作为最早引进和传播西方科学的中国人之一, 徐光启提出的“富国必以本业, 强国必以正 兵”、“欲求超胜, 必须会通;欲求会通, 先须 翻译”等主张, 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无论是在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知识所 进行的空前规模的历史性总结方面, 还是主张 向“泰西”学习以补中国传统科学之不足的实 践方面, 徐光启都在积极学习、掌握和运用近 代科学方法并进行认真的理性反思。
在徐光启等人的辛勤劳作下, 历书一卷 卷地修成了。崇祯四年正月, “光启进 《日缠历指》一卷, 《测天约说》二卷, 《日缠表》二卷, 《割圈八线表》六卷, 《黄道升度》七卷, 《黄赤距度表》一 卷, 《通率表》一卷。是年冬十月辛丑 朔, 日食, 复上《测候四说》”。从崇 祯四年到崇祯七年, 徐光启等人共向崇 祯皇帝进呈历书一百三十七卷。
由于徐光启并非一味照搬西法, 而是认为中国历 法本自有其长处, 历法改革应当坚持“翻译、 会通、超胜”的原则, 兼取中西历法之长, 使 新历超过西历。为吸取西历长处, 徐光启奏请 思宗同意, 诏令意大利人龙华民、罗雅各、瑞 士人邓玉函等入局参预其事。他规定西方传教 士的工作为译述欧洲的天文学理论与测算方法, 他自己则设计制作天文仪器。在翻译历书、修 订历法过程中, 他从不轻信西洋的观测资料和 天文数据, 要亲自观测与验证后才表示相信。 他尊重客观实验, 只要遇到日食月食, 他必先 布算, 亲到观象台观察候验。
三、徐光启翻译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徐光启有意识学习西方文化,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开 明末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之先河, 以至于“富国强兵” 成为整个明末有识之士和先进的儒家士大夫们不懈 追求的目标。 他开创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范例, 为后来持 开放态度的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历史借鉴的根据, 架起了中国科学与世界科学相通的桥梁。由他与利 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是西方传教士翻译的第一 本西方科学著作, 在中国科学史上起到了沟通中西 承启古今的关节点的作用。徐光启是我国最早接受 西方科学的知识分子, 通过对《几何原本》的翻译 与研究, 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并促成了对中 国传统论理哲学体系的分解。
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活动开启了晚清第 二次“西学东渐”的先河。在徐光启 的努力和支持下, 一系列译著得以在沉 闷而闭塞的封建末世出版, 西方文化第 一次被大量介绍到中国, 在科技界、思 想界引起反响, 开阔了明末知识分子的 眼界, 给失去生机和活力的封建文化补 充了新鲜血液, 使之在清初重现生机勃 勃的景象。

青少年时期先后游历广东、广西和北京等地。
丰富的游生活为他拓宽眼界、活跃思路打下了 良好的基础。 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在农业、数学、 天文历算、地理、水利等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贡 献。同时他还是放眼望世界的先行者, “西学东 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是中国翻译西方科 技文献、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的先驱。他编撰 了《农政全书》、《崇祯历书》、《徐氏庖 言》、《测量法义》、《勾股义》等农学、天 文、军事著作, 还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熊 三拔等一道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 等科学著作。作为最早引进和传播西方科学的 中国人之一


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著作的译介, 对中国科技 和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此梁启超曾明 确说道: “利玛窦、庞迪我、熊三拔、龙华民、 邓玉函、阳玛诺、罗雅谷、区儒略、汤若望等, 自万历末年至天启崇祯间, 先后入中国, 中国学者 如徐文定( 即徐光启) 、李凉庵( 即李之藻) 等, 都 和他们来往, 对于各种学问有精深的研究。在这 种新环境下, 学界空气,当然变换。后此清朝一代 学者, 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 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 用之学, 大概徐利诸人影响不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