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2《氧气》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为主题,旨在通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处理实验安全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我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评价上,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注重他们的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通过观察、交流、实验操作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2.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通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氧气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如动植物的呼吸、火焰的燃烧等,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和好奇心;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氧气的特点;
3.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如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2《氧气》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它也是一种气体,我们看不见、抓不着、闻不到,但是谁也离不开它,它约占21%。
叙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讲述]认识物质通常是由表及里,先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再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然后得知该物质的用途。
《氧气》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初步建立起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合理顺序,学习沿着知识的内在脉络进行学习的初步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
2.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播放短片]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示学生捕捉有关氧气物理性质的信息,例如色、味、态、密度、溶解性等
[学生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在101千帕,-183 ℃时变为_________ , -218 ℃时变为________。
[过渡]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2-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
[提问]
(1)、现象;
(2)结论;
(3)为什么预先在集气瓶底先放一些细沙?
[议一议]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提问] [过渡]以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学生实验探究]
蜡烛、红磷、木炭、细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填写探究报告。
[小结]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的探究报告,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过渡] [学生介绍氧气的用途](课前查找的资料,文字和图片)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对氧气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4.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学会关爱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氧气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深入挖掘氧气知识背后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2.介绍氧气的制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电解水等方法。
3.讲解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钢铁冶炼、急救病人等。
4.结合实例,讲解氧气助燃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研究主题,如氧气的制法、性质等。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2.问题导向的有效性: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制法和应用。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氧气的相关知识。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的深度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研究主题,如氧气的制法、性质等。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能够共享彼此的研究成果,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反思与评价的全程性: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5.作业小结的实践性: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通过实验,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作业小结也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新人教版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的教案资料,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图表、视频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 实验器材:本节课涉及实验操作,需要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如集气瓶、烧杯、导管、橡皮塞、火柴、蜡烛等。在实验前,要确保所有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伤或器材损坏。
简短介绍氧气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氧气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氧气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氧气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氧气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氧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掌握不够熟练,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安全教育。其次,在课堂讨论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氧气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实验操作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不够清楚,容易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于氧气的用途和实际应用场景不够了解,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安全教育。同时,通过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的用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在化学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于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5.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助燃性、氧化性和溶解性等方面的知识。
2.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收集和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的氧气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燃烧 Nhomakorabea呼吸等。
4.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讲解、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氧气的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课题,如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等。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问题导向: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氧气是如何产生的?氧气的性质有哪些?如何测定氧气含量?等,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查阅资料等途径寻求答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氧气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课题,如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学会氧气的制法,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实验、观察和讨论中的表现和收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2.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3.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氧气的应用和化学对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
3.通过对氧气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化学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内容上,我紧紧围绕教材,突出氧气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氧气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我也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解答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如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等,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通过归纳总结,提高自己的知识整理和概括能力。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绘制氧气分子的结构示意图、撰写实验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此外,本节课还应强调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该如何处理,以培养他们的环保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气的化学式、分子构成和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等。
2.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如分离空气法、电解水法等,并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克服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培养学生关注环保,意识到实验废弃物处理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
4.通过学习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向。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能力等,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5.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实践与应用:本节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氧气的性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后实践活动,如家庭小实验、调研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 教师简要介绍氧气的发现史,如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等。
2. 讲解氧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支持燃烧等。
3. 介绍氧气的制取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等。
4. 讲解氧气的用途,如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
5. 教师演示氧气制备实验,如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用途。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鼓励学生参与课后实践活动,如家庭小实验、调查问卷等,检验学生对氧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图片,如瀑布、森林等,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氧气?”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氧气经历,如潜水、氧气疗法等。
3. 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氧气到底是什么呢?它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用途等。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分享对氧气的认识。
3.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如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等。
4. 学生整理笔记,加深对氧气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 教师布置作业,如绘制氧气制备实验的步骤图、写一篇关于氧气多媒体展示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如瀑布、森林等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氧气的无处不在。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2《氧气(2)》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④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课堂小结
2分钟
总结实验室制氧气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之一:与碳的化学反应。
布置作业
1分钟
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熟练掌握氧气与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预习氧气与硫、磷、铁、镁等的反应。
①以组为单位,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讨论实验出现的错误及原因。
②观察并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在实验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制氧气实验熟练度以及自己观察实验的能力。
实验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23分钟
①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明确氧气的化学性质是研究什么
②设计学生分组探究碳与氧气的反应A组,由上至下慢慢把木炭插入;B组由下至上慢慢把木炭插入
板书设计
4分钟
提问“查、装、定、点、收、离、熄”各部的含义和注意点
相互讨论、互问、再由个别来回答问题
巩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及各步注意事项,为快速制取氧气奠定基础
实验1实验室制取氧气
15分钟
①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三瓶氧气,巡视各小组,实验结束后分析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②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并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氧气
所属教材目录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材分析
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重点,实验的步骤与方法是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动手实验,增加学生的兴趣,加之让其讨论总结,学习气氛浓烈,课堂活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2《氧气》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课题2 氧气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辩证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疑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课型:探究式课时:二课时实验准备: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一、氧气的性质1. 氧气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收集(3)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收集---1:0.003,鱼缸内定期换水,通空气1/ 7---气温高、气压低鱼会浮头,甚至会死,蒸馏水不能养鱼---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少,登山运动员(4)改变条件:氧气→(-183℃)液氧---→(-218℃)固态氧(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工业上把制取的氧气加压液化后装在蓝色钢瓶中【思考1】图示集气瓶里收集的是一种常见气体。
你知道它是空气还是氧气?请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两者。
------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即氧气能支持燃烧)。
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取决于氧气的含量,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2. 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思考2】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红磷、天然气、煤气、纸张、煤······(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碳与氧气反应)现象:①发出白光;②放热;③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点燃碳+ 氧气二氧化碳C O2CO2【思考3】盛木炭的燃烧匙由上到下慢慢伸入瓶中-----防止快伸将氧气赶出,使燃烧不旺(2)硫与氧气反应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①淡蓝色火焰;②放热;③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 7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①蓝紫色火焰;②放热;③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2《氧气》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 82/ 83/ 8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反映出来的,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首先要研究物质的反应。
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呢?再次展示烟花爆竹成分的图片与资料。
阅读资料,提取有用信息: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例如铁、硫磺、木炭。
过渡这里所涉及的物质中,木炭是最为熟悉的。
人们很早就会利用木炭燃烧所释放出的热量来加工食物。
木炭可以燃烧,铁丝也可以燃烧吗?倾听、质疑环节二:铁丝和硫磺在空气、氧气中的反应演示实验1:铁丝在氧气其中的反应。
问题1:针对一个变化,从哪些角度进行描述?问题2:我们观察到的有黑色固体产生的现象,能帮助我们确认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吗?实验演示2:物质的检验判断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新物质的预测也有一套科学的方法。
由于同学对含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交流反应条件、现象、物质的转化等质疑;黑色的固体是新物质吗?利用分子、原子理论进行分析预测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新物质产生;初步学习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4/ 8铁元素的物质不够了解,老师就先帮助大家预测并选择试剂进行检验。
问题3:铁丝在氧气中可以剧烈的燃烧,但在空气中加热的条件下却不能燃烧,这是为什么呢?观察,寻找氧气与铁丝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
根据实验观测到的现象,得出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并在过程中学习实验方案设计方法。
思考,讨论、交流氧气的含量越高反应越剧烈。
那么烟花爆竹燃放的资料中提及的硫磺,那么硫磺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变化吗?氧气的含量对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依然有影响呢?演示实验3:追问1:观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追问2: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观察现象看硫磺的颜色,闻气味看硫磺由固体到液体的转化看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看硫磺在氧气中的燃烧看燃烧匙中是否有硫磺剩余闻变化后瓶中物质的味道思考、交流理解、体验实验方案设计的思路: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原理,确定操作。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2《氧气(2)》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课题2 氧气
第二课时
1/ 4
【巩固练习】(投影)
1、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气具有可燃性
B、氧气能提供动植物呼吸
C、氧气能支持燃烧
D、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罩能燃烧。
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中,
A、氧化钙 + 水→氢氧化钙
B、水→氢气 + 氧气
C、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
D、石蜡 + 氧气→水 + 二氧化碳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氧化反应的是();都属于氧化、化合反应的是()。
3、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2/ 4
A、植物呼吸
B、实物腐烂
C、铁生锈
D、硫燃烧
【作业】P36---2、3、4、5、6
【板书设计】课题2 氧气 (第二课时)
四、化学反应
1.概念:
2.特征和现象:
3.化合反应:
4.氧化反应:
5.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通过本节的学习来看,学生对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容易理解和掌握。
对化学性质的掌握有一定难度,究其原因是由于初次接触对某一专门的物质进行此类方式
3/ 4
的学习,另外一点是学生对于反应的描述仍不够全面和准确,在今后的学习中应着重加强这两个方面的练习。
4/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氧气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情感目标】
1.养成认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的良好习惯。
2.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化学美。
3.通过硫的燃烧实验进一步感悟“绿色化学”的含义,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一
1/ 9
[展示]出示一瓶收集的氧气。
(1)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2)想一想:氧气有味吗?
(3)氧气溶于水吗?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新课导入】二
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其中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
人不吃饭能维持生命 6~7天,然而人如果处在无氧气的环境中,只能维持6~7分钟,人自从获得生命时,就与氧气结下了不解之缘,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人类的生产活动也需要氧气,所以人们曾把它叫做“养气”。
氧气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
【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分析]改变条件氧气液氧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
【例1】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2/ 9
B.氧气不溶于水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D.液态氧是淡蓝色液体
解析: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故A正确;不易溶于水,不是不溶于水,应理解成氧气在水中溶解得不够多,故B错误;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C正确;液态氧是淡蓝色液体,故D正确。
探究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演示]实验2 2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问]如何检验氧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硫+氧气二氧化硫
[演示]实验2 3
现象:在空气中(1)安静燃烧,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在氧气中:(1)剧烈燃烧,明亮蓝紫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瓶底水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 9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碳+氧气二氧化碳
现象:在空气中保持红热
在氧气中(1)发出白光;(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演示]实验2 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热;(3)生成黑色固体。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提问](1)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或放少量水?(防止热的溅落物使集气瓶炸裂)
(2)火柴起什么作用?(引燃)
(3)为什么待火柴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以免火柴燃烧消耗氧气)
(4)为什么铁丝要绕成螺旋形?(增大其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局部温度,使燃烧顺利)
【总结】
(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4/ 9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提问]上述几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回答](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2)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3)都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都是化学反应。
(4)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生成物都是一种物质。
【例2】下面是小文同学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D )
A.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C.红磷燃烧后生成白雾
D.硫燃烧后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5/ 9
解析:木炭燃烧生成物是无色气体,不是固体,故A错误;细铁丝末端系火柴且点
燃后才能燃烧,故B错误;红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是白烟,故C错误;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D正确。
探究点三: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多变一)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氧”包括“氧气”,但“氧”不等同于“氧气”。
)
氧气提供氧,把别的物质氧化。
氧气具有氧化性。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如动植物呼吸、食物腐败、酒和醋的酿造等。
缓慢氧化和燃烧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但缓慢氧化不发光。
【例3】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C )
A.水氢气+氧气
B.碳+氧化铜铜+二氧化碳
C.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D.过氧化氢水+氧气
解析: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A、B、D的生成物有两种,都不属于化合反
应。
C的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
6/ 9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达标练习】
1.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不易溶于水
B.能用于动植物的呼吸
C.具有可燃性
D.具有氧化性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由于氧气可以燃烧,所以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更旺
B.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C.人的衰老过程是缓慢氧化过程
7/ 9
D.人的生存需要氧气,所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越多越好
3.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D )
A.植物呼吸
B.食物腐烂
C.铁生锈
D.硫燃烧
4.在下列变化中:
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B.水氢气+氧气
C.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D.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1)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C 。
(2)属于氧化反应的是CD 。
(3)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C 。
5.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如图所示,当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瓶中,木条复燃,而且在甲中燃烧比乙中更旺更持久。
上述实验证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什么?
8/ 9
答案: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