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大揭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大揭秘
一、历史材料题的特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的格式是由“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设问”组成。材料解析题作为一种考察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不管有几个材料,总有一个中心,我们可以称其为题眼,也可以说是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往往想通过这一题考察学生的哪些知识。一般的命题意图思路是:材料一指出了……;材料二指出了……;材料三指出了……;几个材料,分别从_、_、_等方面提供了关于_的信息;由此可以判断出此题是想考察考生的_知识,这就是命题者的意图,这就是题眼。因此,我们就可以结合教材中有关的知识来回答题后所提到的问题。把握题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2)先阅读题后的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有利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3)答题要简练,为什么答什么,不要过多解释。历史材料分析题按选择的材料可以分为:(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2)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3)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4)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的综合)。这四种形式的设问结构可以分为: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分析比较(分析原因,比较联系与区别)、评价认识(评价观点与人物,得出结论)等。
二、历史材料题的类型及分析:
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
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材料解析题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对史料文本的解读。目前学生比较难以把握的有以下几种文本:(1)古代文言文,尤其是先秦的。但高考命题者一般避开这个问题,难以读懂的都加上注释,但对文言文水平较差的同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2)国际关系条约文本。主要存在语法上的把握问题。(3)近代文言,这类材料高考比较多。(4)一些难懂的名词。回答此类题目,除了打好基础外,还应注意两点:第一,认真阅读,理解史料,抓住题眼。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弄明白。将原文不妨看个两三遍,对似懂非懂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再和中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第二,针对所问,归纳概括。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来回答问题。这一步的关键是扣紧问题,语言要简练,高度概括。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31年刑部奏称:“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鸦片战争》
材料二:1840年1月18日,澳门新闻报纸报道:“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口所得最多……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然亦有将鸦片准折,每次自一箱以至一百五十箱为止,却无定数。—《鸦片战争》
材料三:“中国人在道义上抵制的直接后果是英国人腐蚀中国当局、海关职员和一般的官员。渗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箱一起从停泊在黄浦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何关系?简要说明之。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解题分析:这道题的题眼实际上是鸦片走私的危害(主要是对中国政治产生的危害)。前面这个设问都是要求学生能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有用的相关信息,最后一问是关键也
是题眼,是落脚点也是本题的出发点。这是几则反映鸦片战争的史料,设问一是考查阅读、概括和提炼能力,从材料一不难看出清朝官员吸食鸦片情况严重;材料二从“规银”“系与……官员”等词可以看出是贿赂官员。设问二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指明材料二和材料二的关系,可以看出是互为因果关系,官员吸鸦片导致腐败受贿,而受贿又方便了鸦片走私。设问三要求概括出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是考查理解与提炼能力。设问四要求答出三则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难度加大,涉及哲学上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原理,从鸦片走私、官员吸食、贪污受贿等现象上透视出晚清政治腐败这一本质问题。
2、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
解答此类材料解析题要注意培养对数据(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的分析归纳和整体把握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总结历史事件的意义。注意从“两个多角度”去把握:一是多角度审题(审清设问、审清主题、审清提示语),二是多角度打开思路。
例如:(2008广东历史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单位:钱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解题分析:解答第一问要有对数据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计算能力。分别要计算纳钱代役的情况和亲身服役的情况: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 —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 —139(钱),即亏139钱;解答第二问关键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的原因(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解答第三问要注意从多角度思考(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 解答第四问要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
因此,回答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时,应将图表数据内容转换成文字表述,分析数据所反映的背后信息,对比不同数据所代表的不同对象结合时期或者国家等,回归课本知识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3、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等)
此类题目以图片、文物、漫画、地图等为素材,要求从这些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相关问题。与文字材料相比,文物、图片、漫画、地图材料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考生的形象思维,并能增强试卷的活力。因此,这些材料在近几年高考命题中运用较多。文物、图片、漫画、地图等都是特殊的历史材料,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剩下的作答与其他类型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首先对这类题首先要消除神秘感和畏惧感,然后,要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答题信息的方法与答题技巧。从历史文物中获取信息的主要种途径有:(1)文物图片直接显示的信息,对此我们只需要抓住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即可;(2)命题者对文物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必须高度重视;(3)虽然题目给出的是文字图片,但我们解题时需要把它当成文物实物,充分想象能从这一实物中获取的信息。如一块出土的纸的残片,如是真的实物,可通过摸感受其光滑程度,还可以通过一定手段知道它的制做材料。
例3:文物是重要的历史历史资料。人们从先秦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材料一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铭文,铭文 32行、498 字,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全文可分五段: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开国时政治清平的盛况,对比作鼎时时局不靖;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3、给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专权;4、告诫鼓励毛公以善从政;5、赏赐毛公车、兵、命服。毛公为表示感谢和称颂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
为纪念。
材料二据《国语》记叙,春秋未年,晋国贵族范氏、
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往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
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意思是说,把
过去宗庙里作牺牲祭品的牛,用于田间耕作。孔夫子三千
门徒中有一名姓冉、名耕、字伯牛的,还的一位姓司马、
名耕、字子牛,又有名司马犁的,以耕和牛分别用于名和
姓,说明当时以牛为耕已是常见的事了。
请回答:
(1)你能通过《毛公鼎》及其铭文获取哪些历史信
息?
(2)结合材料二,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
发现有何意义?
(3)运用所学知识,仿照材料一,对右图《嵌错赏
功宴乐铜壶》作以简要的介绍。
解题分析:解答第一问,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材料
给出了《毛公鼎》的时间,但这样的时间表述我们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