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及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ppt课件
早期(超急性期,缺血-损伤)
数分钟-数小时
高大直立对称的T波 ST段斜型升高 无病理Q波
急性期(缺血-损伤-坏死)
数小时/数日------数周
T波倒置 ST段斜型/弓背向上升高 病理性Q波
近期(亚急性期 坏死)
数周------数月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P波规则地出现,发生周期性的QRS波群 脱漏
P-R间期固定 多为器质性或阻滞部位在希氏束的远端
或束支,预后较差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P-P及R-R间期都各自维持自身固有的规 律性
T波倒置,但变浅 ST段恢复至基线 病理性Q波
陈旧期(坏死)
T波不再变化,多直立。 ST段恢复至基线,不再变化 病理性Q波
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I III avF ST抬高,Q波形成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肢体导联的导联轴—额面六轴系统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反映水平面的情况
在心肌缺血心电图判断时一定要结合临 床综合分析,强调动态改变。
正常ST-T
心肌缺血时T波的改变
T波可变高尖(心内膜下缺血) T波可变低平或倒置(心外膜缺血) 对称性T波倒置或高耸价值较大。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心肌损伤的心电图表现(ST段)
ST段向量是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故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包括透壁性心肌缺 血), ST段向量从心内膜指向心外膜,出现 ST段抬高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 ST段向量从心外膜 指向心内膜,出现ST段压低.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的心电图诊断与鉴别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的心电图诊断与鉴别心肌梗死超急期的心电图表现T波高耸:T波高耸是最早的心电图改变,可发生在ST段升高之前。
所谓T波高耸,是指面向梗死的导联上T波幅度增大,在前壁梗死时尤其明显,多以VB导联为著。
一般认为,心前导联T波振幅≥1.1mV,Ⅱ、Ⅲ、avF导联≥0.5mV 即为T波高耸。
高大T波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可诊断为极早期梗死;或高大T波结合ST段升高,亦可诊断。
ST段抬高: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最主要的心电图改变,即梗死部位相应导联ST段抬高,而对应导联ST段则常降低,此期ST段抬高非常显著,有时抬高 1.0~1.5mV,多于发病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生。
少数病人面向梗死区的导联ST段仅有轻微抬高,而对应导联ST段则明显降低,应引起注意。
等位性Q波:所谓等位性Q波,是指在极早期梗死尚未充分发展时,成因梗死面积小,或因梗死局限于基底部或心尖部,在体表心电图上都不形成典型的病理性Q波,而产生各种特征性QRS波群形态改变,这种QRS波群的形态改变和病理性Q波一样,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指标,包括:①小Q波。
②QRS波群起始部的切迹、顿挫。
③进展性Q波。
④存在Q波区。
⑤R波丢失。
其他心电图表现:等位性Q波概念有助于提高心电图对心梗的诊断符合率及极早期诊断心梗,但需注意除外肺气肿、右室肥大、A型段波、束支体导阻滞等因素。
超急期心肌梗死心电图的鉴别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ERS):ERS是比较常见的正常变异心电图,据文献报道发生率1.0%~2.5%。
其发生机理多由心室某一部分在整个心室除极尚未结束之前,提前发生复极所致。
其心电图特征为:①ST段抬高在V3~V5导联可达3~4mm,V3最明显,但V6导联和肢体导联很少超过2mm,不伴对应ST段压低。
②ST 段抬高呈凹面向上。
③有明显T波。
④胸前导联T波高大、对称。
⑤心电图改变相对稳定,ST段抬高可持续数日、数月甚至数年不变。
⑥运动试验或口服药物(亚硝酸异戊脂)可使ST段回复基线。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和论文
浅谈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和分析摘要:心肌梗死(ami)包含有早期超急性损伤期:急性梗死充分发展期、慢性稳定期;心电图是诊断的重要标准,心电图诊断ami 进展迅速,现就自己临床常见的诊断标准与大家进行分享。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分析【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23-01ami 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个急危重症,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健康,(1)心电图分期:①早期超急性损伤期:指梗死后数小时或10余小时,此期心室颤动发生率高。
a.急性损伤区传导阻滞:梗死导联的r波上升速度缓慢,致使vat≥0.045s,qrs时间增宽达0.12s,常有r波电压增高。
b.st段急剧抬高:呈凹面向上,前壁梗死st段抬高≥5mm,下壁梗死≥2mm,甚至可达10~15mm。
c.t波高尖:为心肌严重缺血,细胞内钾外逸引起心肌局部高钾所致。
两肢近乎对称,波形变窄振幅增高,顶端变钝,近乎直立冠状t波,为ami最早出现的改变。
②急性梗死充分发展期:从第一期的单向qrs-t曲线变为叁相曲线,出现病理性q波、st段抬高逐渐回到等电位线,出现t波一系列演变;倒置→倒置最深→逐渐变浅→t波直立或固定倒置。
③慢性稳定期:心电图无动态变化,此外,在早期超急性损伤期过渡到急性充分发展期之前,抬高的st段和高大的t波可恢复常态,暂时呈酷似“正常”的伪性改善,应注意动态观察。
(2)心电图诊断ami进展:①急性下壁梗死:由于ⅱ、ⅲ、avf3个导联轴不能充分反映下壁梗死的向量缺失,故急性下壁梗死时不一定3个导联均出现q波,且q波可能较小,其时间不一定≥0.04s。
有报道,ⅱ、ⅲavf均无q波者占29%~36%,而均有q波者12%~15%2,ⅲ、avf有q波者24%~29%,仅ⅲ有q波20%~27%,仅avf有q波者0%~8%。
如及或avf的qrs波呈w型,额面电轴1者占60%,v2中r/s者占100%。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
右室心梗
• 常规12 导联心电图
ST段抬高:III>II V 1~V 5 导联ST 段递减抬高/V1 ST 段抬高 同 时 V2 ST 段压低 V2导ST段↓/aVF导ST段↑≤50% 下壁或正后壁心梗伴电轴右偏, I、avL、V 5 和V 6 导联Q 波消失
右室心梗
• 右胸导联对ARV I 的诊断
V 3R~V 6R导联ST 段抬高≥1mm
V 2< V 1< V 3R < V 4R ST抬高--右冠状动脉 V 2> V 1> V 3R> V 4R--左前降支病变 V4R 导联ST 段抬高 损伤超过25% ( 受下壁影响) 第一右室分支之前闭塞
V 6R导联ST 段抬高
QRS 波群异常
FIGURE 1.(Top) Electrocardiogram (ECG) taken at the time of hospital admission in a 40-year-old man with severe chest pain of several hours' duration. The wide Q waves and elevated ST segments in leads II, III and aVF are indicative of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short arrows). The depth of ST segment depression in leads V2 and V3 (long arrows) is more than one half of the amplitude of the ST elevation in lead aVF. This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of left ventricular infarction only. However, slight elevation of the ST segment in lead V1 (arrowhead) suggests accompanying right ventricular (RV) infarction. (Bottom) A second ECG taken one minute later with right-sided V leads quickly confirms the diagnosis of RV infarction, with wide Q waves and elevated ST segments seen in leads V3R through V6R (arrows).
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表现
②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
单纯RBBB时,QR波很 少在V2及其以左的导 联出现,若右中部心 前导联乃至左心前导 联出现Q波,则支持合 并前间壁或前壁MI。 单纯RBBB虽可在有Ⅲ,aVF 导联出现Q波,但不应出现 在Ⅱ导联,故Ⅱ、Ⅲ、aVF 导联呈现QR波,则支持下 壁MI的诊断。 正后壁MI与RBBB共存时, 由于二者QRS向量向前,诊 断需密切结合临床。
⑤心房梗塞
均与心室MI一并出现,常伴房性 心律失常。
⑤心房梗塞心电图特点
导联中P 段抬高>0.5mm,对侧V >0.5mm a、V5、V6导联中P-R段抬高>0.5mm,对侧V1、V2 导联中压低; 导联中压低; b、Ⅰ导联中P-R段抬高>0.5mm,在Ⅱ或Ⅲ导联 b、Ⅰ导联中P 段抬高>0.5mm,在 >0.5mm, 中压低; 中压低; c、有房性心律失常时 胸导联中P 有房性心律失常时, c、有房性心律失常时,胸导联中P-R段压低 mm, 导联中压低>1.2mm; >1.2mm >1.5mm,Ⅰ、Ⅱ、Ⅲ导联中压低>1.2mm; d、P波可不正常,如呈“ 型 d、P波可不正常,如呈“M”型、“W”型、不规 型 则形或有切迹等; 则形或有切迹等; e、在小振幅的导联中 在小振幅的导联中P 段压低, e、在小振幅的导联中P-R段压低,而无其他导 联的抬高。 联的抬高。
③部分心肌梗死
多系小灶性或内膜下MI; 既无QRS波群变化,也无ST段移位变化; 仅出现冠状T波,T波变化符合心肌梗死演 变规律; 如T1<TⅡ、Ⅲ,Tavl<TavF,Tavl倒置,呈冠状T 波并有演变者,即可为急性小片状MI。将 V1~V5探查电极提高或降低一肋间描记, 可有助于诊断。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下面是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
1. 超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超急性期一般指患者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相关症状后的前30分钟内。
此时心电图表现可能尚未出现ST段抬高或Q波,但是可以出现以下特征:
- T波倒置: T波倒置出现在V1-V4导联,尤其是V2导联,是一种趋势性变化。
- ST段隆起: 仅出现在极少数的病例中,且仅仅持续数分钟。
2. 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急性期通常指患者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相关症状后的前12小时内。
此时心电图表现出现了ST段抬高或Q波,显示出心肌梗死的明显特征。
- ST段抬高: 通常表现为2毫伏以上的上斜型或平顶型的ST 段抬高,出现在患者患病时的相应导联上,至少两个相邻的导联处于受累区,如V1-V6,Ⅰ,Ⅰ,fL,aVL,aVF。
- Q波: 从ST段抬高开始的0.04秒内出现的深而宽的Q波,也叫做“新Q波”。
通常在25%至50%的急性心肌梗死中可以
发现,Q波的存在代表心肌坏死。
需要提醒的是,心电图的异常体现可能是因为心肌梗死所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心脏问题所引起。
因此,临床医生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
【心电图 课件】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最标准
透壁性MI
QSV1-V5 提示透壁性前壁MI
非透壁性MI
女性,61岁,冠心病,MI,冠脉 造影,前降支 狭窄90%,右冠 状动脉狭窄95%,中段闭塞。 窦性心律,II、III、aVF、V1-V4 出现异常Q波。I、aVL导联ST下 降0.05、0.10mV,I、II、III、 aVF、V2-V6导联T波倒置。
前间壁 前壁 前侧壁 高侧壁 广泛前壁 下壁 后壁 右室
经典的AMI心电图形分期
• 超急性损伤期 • 急性期 • 演变期(进展期) • 陈旧期
• 现在的AMI患者PCI术后, 演变期消失了。
• 这种分期对于未接受治疗 的患者仍然有用。
经典的AMI心电图形分期
经典的MI超急性损伤期
急性冠脉阻塞,可立即引 起急性损伤阻滞图形改变,发 展成为ST段抬高的AMI。心电 图特征:
新生的Q波或QS波,若能除外其他原因 引起的异常Q波,即可诊断为AMI。
临床上开展的溶栓治疗AMI可使便死部 位Q波迅速变小,见于溶栓后冠脉再通 者。梗死区Q波缩小的原因与血管再通, 梗死四周处于冬眠的心肌恢复了血供, 又能开始除极化有关。
AMI三大心电图特征-损伤型ST段抬高
损伤型ST段演变
在坏死区的导联上,ST段呈损伤型抬高,是 AMI最具有诊断意义的指标。
1. 新生的Q波或Q 波 增宽增深
2. ST段显著抬高 3. T波直立
经典的急性期MI演变期
典型的AMI演变期,心电图上表现 1. 新生的Q波或Q 波增宽增深 2. ST段弓背抬高开始回落 3. T波直立转为正负双向、倒置
男性,51岁,AMI 5天
经典的陈旧期MI
1. 遗留永久性Q波、Q 波减小或消失 2. ST段回落至基线或持续抬高 3. T波直立转为直立或持续倒置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LAD闭塞(第一对角支远端与第一间隔支近端) 1.出现第一间隔支闭塞的特征 2.aVL ST↓
远端LAD闭塞 1.V4-V6 Q波 2.Ⅱ、Ⅲ、aVF ST段无压低
3 工程项目管理规划
前壁心肌梗死
3 工程项目管理规划
LCX(左旋支) 1.ⅡST↑>ⅢST↑ 2.ⅠST↑或等电位线 3. V4RST↓或等电位线伴T波倒置
3 工程项目管理规划
下壁心肌梗死
3 工程项目管理规划
下壁心肌梗死
3 工程项目管理规划
判定IRA闭塞部位
前壁心肌梗死:
近端左前降支(LAD)闭塞(第一对角支与第一间隔支近端 1.新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 2.aVR ST↑ 3.Ⅱ、Ⅲ、aVF ST↓
存在对应ST段压低使很轻微的ST段变得很明显,且诊断意 义增加。
如病人的基础心电图ST段位于等电位线,那么任何程度的 ST段抬高都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
当基础心电图ST段位压低就那么一个很小的ST段抬高就可 能>1mm具有诊断意义。
侧壁ST段抬高常被遗漏,因此侧壁AMI常效漏诊。
3 工程项目管理规划
对应性ST段压低
3 工程项目管理规划
ST段压低与T波倒置
ST段压低和T波倒置,特别是短暂变化,常为不稳 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表现,非溶 栓治疗适应证。
V1-V4导联ST段压低,并V2、V3最显著.常表明后 壁损伤(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再灌注适应 证。
终未T波倒置常表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 可进一步演变为深的、对称的T波倒置。
如ST段抬高伴有劝对应性ST段压低提示急性心肌 梗死可能性更大。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梗死相关血管定位诊断课件
心电图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重 要性
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要工具,能够提供关键的信息,如ST段抬高、 Q波和T波改变等。它能够快速、无创地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心电图图像的基本解读
心电图由多个导联记录的电信号组成,能够展示心脏的电活动。了解基本的 心电图波形和线条的含义,有助于准确解读心电图报告。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梗死相关 血管定位诊断课件
本课件旨在详细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以及如何通过心电图定位 梗死相关血管的方法和临床应用。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和病因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坏 死。常见病因包括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痉挛等。
心电图提示心肌梗死的常见特 征
心电图上常见的心肌梗死特征包括ST段抬高、Q波出现、T波倒置等。通过观 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心肌梗死。
心电图判断心肌梗死相关血管的位置
心电图能够通过不同导联上ST段抬高的位置和改变的形态来定位心肌梗死所涉及的冠状动脉。这对于 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非常重要心电图梗死相关血管定位诊断方法结合病人的症状、心电图表现和其他检查 结果,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心肌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病变。
心电图梗死相关血管定位诊断 的局限性及展望
尽管心电图梗死相关血管定位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有一定 的局限性,如不适用于部分特殊情况。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提高其准确性和 可靠性。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 infarction, AMI)的诊断,不论是国内或ESC/ACC 的诊断标准中,心电图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当今急诊PCI普遍开展并成为最佳救治手段时,心电图则更突显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典型的AMI心电图改变为出现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或压低(图1),但对一些特殊时期、特殊状态或小灶性梗死,其心电图表现容易被忽略。
为引起大家重视,笔者介绍几种容易被忽略的AMI心电图。
图1 典型性的心肌梗死心电图1 超急性期T波改变AMI时,最早期出现的心电图改变为T波高尖或深倒置的冠状T波,伴或不伴ST段的改变,当其单独存在时尤易被忽略,特别是没接触病史与缺乏经验的心电图医师或基层医师。
T波高尖或深倒的产生是由于心肌严重缺血导致缺血性电活动的延长所致。
图2为一男性患者,54岁,因胸闷1h到某三甲医院就诊,心电图检查示V1~V5导联T波高尖,心电图报告未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检查后患者自行步行回诊室途中突发室颤死亡。
图2 超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V2~V4导联T波高尖此案例为一典型AMI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但被忽略,延误救治。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非少见。
由于T波高尖可见于正常人、高钾血症等临床情况,故发现心电图T波高尖时应紧密结合临床,如有缺血性胸痛应注意是否为AMI超急性期改变。
2 演变期心电图伪正常化AMI后心电图会出现顺序性动态变化,最早出现超急性期T波改变,随后是ST段的抬高及Q波出现。
此后抬高的ST段下降,T波开始变平坦至倒置。
当ST段开始下降至等电位线而T波仍直立还未出现倒置时,心电图会出现类似正常心电图即伪正常化(图3)。
这种心电图常见于AMI患者闭塞冠脉的血栓出现自溶冠脉再通,容易被忽略,亦常见于溶栓或PCI的过程中。
图3 急性心肌梗死演变期心电图的伪正常化(前降支闭塞)A.心肌梗死当日心电图,I、aVL导联,V1-V3导联ST段抬高,III与aVF导联ST段对应性压低;B.次日心电图,注意假性正常化,ST段的改变均消失;C.第3日心电图,注意前壁心肌梗死的典型演变,V2-V3导联为QS波T波双相,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闭塞。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心电图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 ST段抬高或压低: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缺血区域电位改变,ST段出现抬高或压低,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2. Q波的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由于心细胞坏死,左胸导联可出现异常的Q 波。
Q波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心肌梗死范围较大。
3. T波倒置:心肌梗死时,T波常常出现倒置。
T波倒置的深浅和时间的长短与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有关。
除了观察以上指标,心电图还可以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
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心电图表现也有所不同。
前壁心肌梗死时,V1-V4导联ST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时,Ⅱ、Ⅲ、aVF 导联ST段抬高;侧壁心肌梗死时,V5、V6导联ST段抬高等。
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早期心肌梗死心电图可能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表现为非特异性ST段改变。
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ppt课件
T波改变
Q波
R波
四、AMI的心电图预测因子
QRS波终末变形
ST 段变化导致QRS终末形态改变,正常状 态罕见或无ST段抬高的导联,见到等于R波 振幅50%或更高的J点; 在RS为主的导联S波消失。
波 终 末 变 形
QRS
墓碑形ST段抬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可见一种特殊心电图表现,其ST段向上 凸起并快速上升高达8mm-16mm之间,凸起ST段顶峰高于其 前的R波,R波矮小。时限狭窄通常<0.04s,抬高ST段与其 后T的升肢相融合,因此难以辨认单独T波,且T波常无倒 置。 墓碑形ST段抬高是AMI早期或超急性期严重心肌损伤的表 现形式,以老年人发生率高。经临床观察呈墓碑形ST段抬 高者均发生透壁性心肌梗死,入院1周内并发症多、泵衰 竭、严重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心 梗后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扩展明显增多,死亡率显著增高。 可作为判断AMI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
1.急性期心电图形态学
段 抬 高 的 形 态
ST
ST段抬高
水平的ST段于前壁急性心梗死最为常见凹 面向上其次,但在非病理晴况下也是最常 见的心电图改变。 ST段抬高呈凸面向上很 可能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表现但较水 平型或凹面向上型。 下壁和侧壁尝性心肌梗死时。 ST段水平、 凸面向上的(非凹面型)抬高对诊断ST段抬 高型心肌梗死高度特异。
QRS波群起始部的切迹、顿挫
在QRS波群起始40ms内,V4~V6导联上R波出 现≥0.05mV负向波,和小面积心梗有关。
QRS波群起始部的切迹、顿挫
R波丢失
R波丢失是指由于使梗死使相关导联R波振 幅降低。R波丢失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我 们认为以下标准在临床上较为实用和可靠: 1.V1~V4。导联R波递增顺序改变。 2.两个连续的胸前导联R波振幅相差≥50%。 3.动态观察同一导联R波进行性丢失。
急性心梗的心电图定位诊断记忆歌诀
急性心梗的心电图定位诊断记忆歌诀
急性心梗(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
区域缺血、缺氧、坏死所引起的一种心脏疾病。
它具有诱发突然死亡的高危险性,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非常重要。
目前,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急性心梗诊断工具之一。
心电图定位诊断
心电图定位诊断是指通过心电图的改变来确定急性心梗的部位。
具体而言,满
足以下条件时可以定位诊断:
•ST段抬高或压低超过0.1mv
•心肌梗死的特殊波形(如Q波、T波倒置等)
下面的表格了心电图的不同区域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关系:
区域缺血示波梗死示波
前壁V1-V4 V1-V4
下壁II、III、aVF II、III、aVF
侧壁V5、V6、I、aVL V5、V6、I、aVL
横壁V1-V6 V1-V6
记忆歌诀
为了帮助读者记忆心电图定位诊断的不同区域与示波变化,下面提供一首简单
易记的歌诀:
前壁V1-V4
下壁II、III、aVF
侧壁V5-V6,I、aVL
横壁V1-V6通通记
心电图定位诊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急性心梗的部位,进而指导治疗和临床预后。
通过歌诀记忆各个区域的示波变化,读者可以更轻松地掌握心电图定位诊断的核心要点。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心电图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心电图诊断1 临床资料我科于2004年1月~2005年12月急诊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典型胸痛25例,腹痛4例,肩背痛1例,胸闷10例,既往有糖尿病15例,有高血压10例,发病到入院时间最短20分钟,最长24小时。
2 心电图改变2.1 以T波高尖主要超极期心电图(ECG)改变,3例患者发病时间20分钟~1小时,有典型胸痛,都是广泛前壁AMI,1例入院后半小时突发室颤,经电击复律,抢救无效死亡(见图1),2例溶栓治疗后,胸痛缓解,有再通指标转病房。
2.2 典型损伤性ST段弓背上抬:ST段明显弓背上抬,部分类单项曲线,并有相应导联ST段压低镜像改变(典型改变),见图2。
2.3 ST段抬高并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右束支传导阻滞,V1导联呈QR波形,1例下壁AMI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呈rS 型,但r细小,小于0.1 mV,且Ⅲr>aVFr>Ⅱr。
2.4 ST段抬高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图形:急性下壁AMI,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窄QRS波的室性逸搏。
2.5 不典型ECG改变,需动态观察,入院第一份ECG:V1~V4电压改变,1例患者V1~V3呈rS型,r波极小,V4呈QS型,V3、V4、S波有错折、切迹,ST段改变不明显,动态观察,下波有动态改变,由直立、低平、倒置,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ST段上抬。
3 讨论心电图在AMI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急诊中,ECG并非都出现典型特征性改变,上述病例中,3例出现了异常高大不对称T波超极期改变,此期室颤率高,易猝死,但急性溶栓治疗效果最佳,高尖T波应与高K+区别,后者T波尖高对称,部分患者入院第一份心电图改变不明显,需动态观察,特别V3、V4电压改变,S波有明显错折,切迹应密切观察;从QRS波电压改变及T波动态改变,作出诊断并指示相应溶栓治疗或抗凝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无论梗死前存在束支传导阻滞 , 还是梗死后出现束支 传导阻滞 , 总体而言 , 心肌梗死合并束支传导阻滞者的预 后差 。改善预后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然而 , 束 支传导阻滞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带来困难 。
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上的改变包括直接征象和对应性改 变两方面 。直接征象是指面对梗死部位 , 相应的导联中出 现 ST2T和 QRS波群的改变 。所谓对应性改变是指背对梗 死部位的导联中出现的改变 , 常见的改变是 ST段压低 , 压 低的特点是水平型或下斜型 。对应性 ST段压低对诊断 AM I 有很高的敏感度 , 下壁心肌梗死对应性 ST段压低的发生率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632
新医学 2005年 11月第 36卷第 11期
约 70% , 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约为 30%。当临床上对 AM I诊断存在疑问时 , 有无对应性 ST段压低 , 有助于鉴别 诊断 。存在对应性 ST段压低强力提示 AM I, 其敏感度高达 90%。 3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推测
综上所述 , 诊断 AM I的重要实验室检查是反映心肌缺 血的生化标志物的检测 , 尤其是心肌肌钙蛋白的测定对快 速 、准确确立 AM I诊断和协助判断预后都有帮助 , 其他实 验室检查可作为上述特异性标志物检查的补充 , 提供参考 价值 。
(收稿日期 : 2005 - 08 - 21)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心内科 (200021) 刘 霞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快速定位及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快速定位及临床意义近些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2007年,AHA/ACCF/ESC/WHF出台专家共识,明确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以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尤其是肌钙蛋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胸痛症状)、心电图、影像学检查可做出诊断。
尽管如此,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定性诊断,而心电图则可以提供早期诊断(数分钟即可出现变化)、梗死部位和范围的诊断,能提供更多的预后信息。
一、心电图的可以明确心肌梗死的部位急性心肌梗死在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ST段变化,主要是抬高,其次是T波的高尖和倒置,最后是病理性Q波的形成。
其中,ST段的变化最有意义,并依此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心电图在STEMI定位诊断及其意义。
根据心电图导联出现ST段抬高的部位,可分为前间壁心肌梗死(V1-V3导联)、前壁心肌梗死(V3-V5导联)、前侧壁心肌梗死(V5-V7导联)、广泛前壁心肌梗死(V1-V5、aVL、I导联)、高侧壁心肌梗死(aVL、I导联)、下壁心肌梗死(II、III、aVF导联)、后壁心肌梗死(V7-V9导联)、右室心肌梗死(V3R-V5R)。
一般来说,前壁心肌梗死的面积较大,单纯的下壁、后壁、高侧壁的梗死面积较小。
梗死累及的导联数越多,梗死范围就越大,病人的预后也越差。
二、心电图与冠状动脉分布正常冠状动脉分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前者又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
根据冠状动脉的分布特点又可分为右优势型(左室后间隔、下壁由右冠状动脉供血)、左优势型(左室后间隔、下壁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和均衡型(左室后间隔由右冠状动脉供血,左室下壁即膈面由左冠状动脉回旋页脚内容1支供血)。
由于右优势型占冠状动脉分布的70%,因此,通常我们以右优势型的冠状动脉分布为基础通过心电图来进行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的判断。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选择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选择心电图, 心肌梗死, 影像学, 中国, 动态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选择作者:吴杰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2011-10-09目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通常为:检测到心肌坏死的生化标志物(最好是肌钙蛋白)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第99百分位,并有动态变化,同时至少伴有下列1项心肌缺血的证据(1+1模式):缺血症状;新发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新发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影像学显示有新发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丧失。
由于心电图的改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证据,心电图诊断标准的确定和规范化显得十分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更新传统的诊断标准传统的心电图诊断标准通常定义为:出现异常Q 波(Q波时限≥30 ms或40 ms,Q波深度≥1/4 R)伴ST段抬高。
标准中强调Q波的出现是确立心肌梗死的重要证据,而ST段抬高则作为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的依据。
传统的标准具有简洁实用的特点,缺陷是未能体现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现代理念,也未考虑性别差异、年龄及导联因素对诊断的影响。
2000年ESC/ACC推荐诊断标准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对急性心肌梗死作了新的定义,并制定了相应的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表1)。
ESC/ACC提出了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分类方法,并将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分为两期,即进展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和确定期(Q 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2000年的标准还对ST段抬高的阈值和异常Q波作了明确而清晰的定义。
点击看大图2007年ESC/ACCF/AHA/WHF推荐的诊断标准2007年ESC/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学会(AHA)/世界心脏联盟(WHF)公布了“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制定了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标准(表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③ ④ ⑤ ⑥
可诊断同时存在的心律失常。
检查无创、方便、普及、费用低、可多次重复。
因此,心电图仍然是诊断AMI必不可少的而且极其有用 的检查手段。
•4
三型基本改变
1、缺血型改变 2、损伤型改变
3、坏死型改变
•5
1、缺血型改变
T 波改变:出现于急性心肌缺血的同时或其后数分钟到数小 时,典型者表现为 T 波增高、变尖、呈帐顶状或尖峰状, 电压可高达 2mV。随后T 波倒置,倒置 T 波常双肢对称,顶 角尖锐呈“箭头状”,称为“冠状 T 波”。
•8
巨R型ST段抬高
心电图表现为QRS波 与ST-T融合在一起, ST段呈尖峰状抬高或 下斜,J点消失,R波 下降支与ST-T浑然成 一斜线下降,致使 QRS波、ST段与T波 形成单一三角形。 (峰尖边直底宽)
•9
3、坏死型改变(Q波)
① ②
何谓 Q波及 QS波: R 波前面的负向波称为 Q 波,较小的 称为q波。整个QRS波群均向下称为QS波。 正常q波: 正常人V1、 aVR偶见QS波,V1-V3不能有q 波。其他导联均可见q ( Q)波。但除aVR外,q波宽 度应< 30ms,深度<同导联R波的1/4。 异常Q波(病理性Q波):除aVR 导联外,其余导联出现 宽度≥ 30ms ,深度≥同导联 R 波的 1/4 的 Q 波,均称为 异常Q波。
③
•10
正常q波
异常Q波
•11
急性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 出现缺血、损伤、坏死的混合图形
•12
AMI的演变与分期
演变
何谓演变: AMI发生后,在心电图上出现一系列特征性、 规律性的动态改变,这一改变称为演变。
随着AMI早期介入治疗的开展及溶栓治疗的开展,一部分 患者的心电图演变出现“加速”现象。这将大大缩短急性 心肌梗死的病程,不同程度地改变心电图的表现和典型的 演变过程。
•16
AMI的分型
1、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常呈“完全性闭塞”, 多为红血栓(纤维蛋白 +红细胞),须溶栓治疗尽快开通 罪犯血管。此型若不及时处理多进展为Q波型心肌梗死。 2、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常呈“不完全性闭 塞”,多为白血栓(以血小板为主),溶栓治疗无益。此 型多进展为非Q波型心肌梗死。
•15
AMI的演变与分期
2 、急性期:梗死后数小时到数周。为缺血损伤及坏死的 混合图形。是从异常Q波出现,到ST段逐渐恢复至基线。
3 、亚急性期(近期):梗死后数周至数月。从ST 段恢复 至基线开始,至倒置的T波恢复正常或恒定的T波倒置。
4、陈旧期:梗死后数月到数年,倒置的T波已恢复正常或 长期无变化,多残留异常Q波。
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心内科 刘天民
急性心肌梗死的概念
急性心肌梗死( AMI )—— 是指心肌 缺血引起的任何体积大小的心肌细胞的 坏死。
•2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
心肌坏死标记物(cTn )↑+一项缺血证据:
①症状; ②新出现明显的心电图缺血改变(ST-T改变或LBBB);
•18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定位诊断
部位 前间壁 前壁 前侧壁 广泛前壁 高侧壁 下壁 后壁 右室 心电图受累导联 V1、 V2 V3 、 V4 V4~V6、Ⅰ、avL V1~V6 Ⅰ、avL Ⅱ、Ⅲ、avF V7~V9 V1、V3R~V5R
•19
冠状动脉分布图
冠状动脉分布图
1.左冠状动脉(LCA)左主干(LM) 左前降支(LAD):间隔支(S,5-10支),其第一分支粗大。对角支(D,26支 )。 左回旋支(LCX): 房室结脉或左房支、钝缘支(OM,1-4支) 后降支 (PDA) 2.右冠状动脉(RCA)圆锥支(CB)窦房结支(SNA)右室支(RVB) 锐缘支(AM)房室结支(AVNB) 后降支(PDA)左室后侧支(PL)
•17
AMI的分型
随着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临床对心电图尽早对急性心 肌梗死作出判断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而异常Q波多需在发病 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出现,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目前 将急性心肌梗死按有无 ST 段的抬高分为“ ST 段抬高型”和 “非 ST 段抬高型”的急性心肌梗死。以 ST 段改变代替传统 的Q波分类突出了对早期干预性治疗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6多样化,常见的有弓背向 上型、斜升型、墓碑型、“巨R型”及凹面向上型ST 抬高。ST抬高程度及动态演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凹面向上型 •弓背向上型
•斜升型
•墓碑型
•巨R型
•7
墓碑状ST段抬高
•墓碑形 ST 段抬高改变者,以前壁梗死或广泛前壁梗死多见 •经冠脉造影多为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或急性闭塞病变 •往往伴有多支冠脉病变
•21
心电图判断梗死相关动脉
部位 前间壁 前壁 前侧壁 广泛前壁 高侧壁 下壁 后壁 右室 心电图受累导联 V1 、 V2 V3 、 V4 V4~V6、Ⅰ、 avL V 1~V 6 Ⅰ、aVL Ⅱ、Ⅲ、aVF V7~V9 V1、V3R~V5R 可能受累的冠脉 LAD近端,间隔支 LAD或其分支 LAD中段或LCX LAD近端 LCX RCA;LCX或LAD远 端(不常见) RCA或LCX RCA •22
AMI下壁、后壁、右室
•23
AMI广泛前壁
•24
右冠近段闭塞(下壁)
•25
左主干次全闭塞STaVR>STV1(6+2现象)
•26
③新出现Q波;
④影像学示新的活力心肌丧失/新的区域室壁运动异常; ⑤冠造/尸检冠脉内血栓。
心电图诊断AMI的优点
①
对超急期、急性期的诊断较心肌坏死标记物敏感(心肌 坏死标记物异常升高有时间窗,在心肌坏死2-3小时出现, 7-14日消失)。
心电图分型,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均有价值。 是评价再灌注治疗疗效的指标。 可大致判断梗死部位及梗死相关动脉。
•13
演变过程与分期
•正常 •超急期 •急性期
•亚急性期
•陈旧期
•AMI演变与分期示意图
•14
AMI的演变与分期
分期:根据上述演变规律,可将AMI心电图分为四期:
① ② ③
1、超急期:梗死后数分钟到数小时,表现为: 巨大高耸的T波;
斜升的ST段;
有时QRS-ST-T波融合单相曲线,但不出现异常Q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