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二、依恋理论
洛伦兹关于印刻的研究也激发了英国精 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把 习性学的理论应用到解释人类婴儿与照料者 之间的关系上,其提出的“依恋理论” (theory of attachment,1969)认为,婴 儿与照料者的情感联系是一种有助于生存的 进化反应。
第六节 背景观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的医生,他通过让有 情绪障碍的成人自由地讲述其儿童期的痛苦 事件,来寻求治愈情绪障碍的方法。
二、埃里克森的理论
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之一,他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汲取了营养,完善了自 己的观点,形成了“新精神分析理论”。
第三节 学习观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一种机械论,它把可 以观察到的行为看成是对经验的可预测的反 应。尽管生物学对人们的行为的改变程度设 定了上限,但是行为主义者仍然认为环境是 更有影响的。
一v Vygotsky)是背景观的先驱,尤其是对儿童 认知发展进行了阐述。维果茨基提出的“社 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关注 的是文化(价值观、信仰、习俗、社会团体 的技能)是怎么传递给下一代的。
二、朱智贤的发展观
朱智贤是我国儿童心理学家,其一生 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研究,通过系 统而全面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 且,朱智贤也是主张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 的典范。
第四节 认知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理论
让·保罗·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 1896—1980)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他对 人类认知的发展非常感兴趣。皮亚杰大大改 变了人们关于儿童认知资源的概念和理解。
二、信息加工理论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研究者转向 认知心理学以寻求对思维发展的理解。由计 算机工作原理而获得启示的心理学家提出了 “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原理来解释 思维以及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流派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流派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流派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流派围绕心理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产生了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与争论形成了发展心理学的不同的理论派别,也构成了发展心理学主体内容和基本框架。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要么是遗传,要么是环境,究竟哪一个决定了个体的发展?这两者孰轻孰重?这些问题历来是争论的焦点。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贯穿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整个历史,涉及到了几乎每一个领域。

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绝对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相互作用论。

遗传,又可表述为天性、成熟、先天、生物因素。

环境,又可表述为教养、学习、后天、社会因素。

绝对决定论遗传决定论-遗传因素分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通过遗传来保持其生物性状。

遗传物质—DNA。

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

个体的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

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研究遗传作用的方法选择性繁殖;家庭研究;双生子研究;血缘关系研究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等;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

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主要观点:S--R著名言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

我保证在他们中间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小偷、乞丐,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

湖南师大教科院《发展心理学》课程.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湖南师大教科院《发展心理学》课程.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2)时间系列单组多轮测设计:O1 X O2 C O3 X O4
3.儿童心理发展实验的特点 (1)实验室的实验情景必须接近儿童生活环境,充分考虑儿童的身 心特点,并且与教育原则相适应; (2)现场实验(现实生活环境中进行实验)具有明显的优势—生态 效度高; (3)发展性实验(揭示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与干预性实验(检验 心理发展的训练效果)并重。 问题三:选择一份发展心理学研究报告,阅读其研究方法与过 程部分,着重讨论:
19.85±3.53 22.48±2.89 24.06±4.12 17.36±3.90 26.64±3.08 24.27±4.06 13.810*** 7.938***
(1)依据思维发展参数确定变量;
(2)以年龄为独立变量;
(3)采用小样本
参考答案(一)
一、问题与假设:概念发展是思维发展的组成部分。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研究, 儿童概念发展水平的主要参数是概括水平及其变化,据此推断儿童在掌握概 念过程中概括水平高意味着概念水平高。因此,以年龄为独立变量,假设: 随着儿童年龄增加,概括水平逐步提高。 二、方法与过程:
(2)选择观察策略:参与式与旁观式/实录式与抽样式(时间抽样与 事件抽样)
(3)制定观察记录表:封闭式与开放式
3. 时间抽样观察法 时间抽样指观察在规定时间内(时间样本)发生的所有行为。 时间是行为样本的抽取依据。因此,观察过程中时间控制以及 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行为的分类系统是时间抽样法的关键。其应 用程序: (1)时间单位分解:根据观察人数和行为特点确定时间单位的 长短及其循环周期。假如同时观察5个幼儿,每个幼儿的行为 观察(记录)1分钟,那么,时间单位为5分钟。如果一次活 动持续20分钟,那么可以分解为4个时间单位,每个幼儿观 察4次,获得4个行为样本。 (2)行为分类系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行为进行分类,并且对 每类行为下操作定义(标明每种行为的外部特征及其表现)。 一般情况下,采用符号作为行为的标记,以便于记录。 (3)记录表格的设计:时间抽样法一般采用封闭式表格记录。 表格的设计按照时间单位与行为类别来制定线条表称: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 无论是适应还是组织都是所有儿童和成人先天具有的生物机制。 所有行为和思维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有机体以更好地方式适应外部环 境。 2、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以食物的消化过程作比喻) 儿童每当遇到新事物,往往倾向于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如 果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 原有格式或创立新格式去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只有同化没有顺应…..只有顺应没有同化….. 同化占优势,自我中心主义,主观地弯曲现实。 顺应占优势,按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动作,如模仿游戏。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概念定义例子开始平衡个人图式和经验之间的和谐只见过鸟的婴儿会认为所有会飞的东西都是鸟同化根据已有图式解释新的刺激从而儿童把天空中的飞机也叫做小鸟适应新刺激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更好地理解新刺激当婴幼儿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有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
认知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概念。其含 义是: 认知(广义):就是人的认知活动,包括 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 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 产生各种策略、幻想等。 认知(狭义):就是思维和记忆。

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各个阶段: 0-4个月:无视觉或操作探索 4-8个月:探索部分的掩蔽物体 8-12个月: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 12-18个月:探索眼前被替换的物体 18个月以上探索掩蔽着替换的物体
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 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 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 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尝试错误期”。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第二章发展理论主要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知发展理论习性学理论生态系统论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译心理分析理论,是西方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理论分为两个时期: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与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1、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id),包括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由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ego),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 既要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

超我(superego), 人格中良心、理想方面,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力求完美。

超我以至善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冲动,这种能量和冲动被称作“力比多”。

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使它依次成为儿童兴奋的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 ~ 3岁)(3)生殖器期(3 ~ 6岁)(4)潜伏期(5、6 ~ 12岁左右)(5)生殖期(12岁~20岁左右)3、简评贡献:儿童早期经验影响后期发展的观点很有价值;把人格发展看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人格发展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观点缺乏有力支持;过于强调性本能的满足;研究取样来自少量精神疾病患者。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贯穿终生的过程,并要依次经历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即解决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冲突即发展危机。

每阶段发展危机的解决,即获得积极品质,使个体顺利的发展至下一个阶段,否则个体将会遭遇到适应的困难,并进而阻碍到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感知觉的发展

(二)感知觉的关系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 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 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 1)内容不同: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并非 感觉的简单相加。 2)产生过程和影响因素不同:感觉依赖于 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一般引 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依赖于刺激的物理特 性和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知识经验, 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时间知觉的线索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及其他客观标志 ——有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
为的节律性变化 ——各种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 感觉的类型差异: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 ● 活动内容的意义: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 ● 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
例如,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的物理重量相等,但 是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 花重。这是以视觉之“形”影响到肌肉感觉之 “重”的错觉。
(三)方位错觉
例如,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 海上飞行经验不丰富的飞行员因分不清上下范围, 往往会产生“倒飞错觉”造成飞如海中的事故。
此外,还有运动错觉(月亮走我也走)、时间 错觉(同样长时间的不同知觉)等。
感觉阈限是恰好能引起某种感觉,并持续 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 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E=1/R 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2.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比意识重要,潜 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 3.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 要来自于他的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 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4.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对个性发展 的影响,也是偏激的、不符合实际的。 许多研究已证明个性、个性倾向性在中 年和老年期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个性 的发展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 生活条件所制约。
(5)青春期(11-13岁开始)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到来了, 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 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 母那里摆脱出来。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 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对成人的抵触情绪和 冲动。
(三)简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问世以来就在心理学界和社 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 其整个理论的评价褒贬悬殊。 有的人认为弗洛伊德是“最伟 大的创设者、最伟大的代言人” (波林),有的人则认为他的 理论没有什么价值。
(3)前生殖器期 (3-6岁) 这个时期里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性器官 成了儿童获得快感的主要来源,表现为这个时期 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 想。 此时儿童会出现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 结” ,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1岁)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地放弃了俄狄 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 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 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 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 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觉差不多一扫 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发展心理学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 第二章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认为心理发展只有量的连续累积、不存在阶段性的理论是()。

[统考2011研] A.心理社会发展理论B.发生认识论C.心理发展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答案】D【解析】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

其中的基本概念是观察学习,其实质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2.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统考2010研]A.前道德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道德实在论阶段【答案】C【解析】皮亚杰认为,在前道德阶段,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的了解,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在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所给予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在自律道德阶段,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

3.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统考2009研]A.达维多夫B.维果茨基C.列昂节夫D.鲁利亚【答案】B【解析】维果茨基是前苏联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列昂节夫与鲁利亚是维果茨基的学生,三人合称为维列鲁学派,该学派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派,又称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鲁利亚也是著名神经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脑机能系统学说。

达维多夫是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与艾利康宁一起提出了以活动特点对心理发展的划分。

4.按照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段是()。

[统考2009研]A.6~12岁B.12~18岁C.18~25岁D.25~50岁【答案】B【解析】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5.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划分儿童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统考2007研]A.生理发育B.智力发展C.个性特征D.活动特点【答案】D【解析】根据以往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后,艾里康宁在维果茨基的思想基础上,借鉴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系统地提出其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功能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一、研究的专门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是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函数。

发展研究在得出结论时,是不能将因变量的变化完全归于年龄,而应该尽量发现伴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各种心理过程,它们可能是导致因变量变化的直接原因。

二、研究对象的范围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跨度很大,从新生儿到老年期。

对于年幼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各个时期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是有差异的。

由于这种研究对象的差异很大,这就要求其研究方法复杂多样,必须适合于不同年龄被试的不同特点.三、研究的过程发展心理学研究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研究对象要根据研究者的要求或实验情境作出反应,而研究对象的反应又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四、研究对象的意识性由于发展心理研究的研究对象具有思想、情感、意志及特殊的气质、性格和学习能力,这种意识性可能使研究对象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真实的反应.研究对象的许多不稳定性也导致研究结果的某些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在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儿童的行为与心理表现,对每一个数据和事实,都要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讨论,而不能以“期待”作为分析实验结果的依据。

只有在实验的全过程中认真贯彻客观性原则,才能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性。

二、矛盾性原则个体心理的发展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研究时,应考虑到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在各方面发展的个体差异.三、教育性原则由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个体,尤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儿童青少年,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实践中,一切要从符合个体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实施研究方案,任何可能影响个体身心健康、违背教育原则的研究步骤都是不允许的.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儿童青少年是在实际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必将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水平和变化,都是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PPT讲义课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01讲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目录一、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四、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PART01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913年,华生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改论文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一)否认遗传的作用①行为的产生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来源于客观,而不决定于遗传;②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并不导致技能上的差异;③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为的可控性,而遗传是不可控的。

(二)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①人出生后,生理特点是不同的,但此时每个人都只有一些简单的行为;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作用;③后天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一)教育标准要多样再教育儿童诗,方法应该多样,且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有所变化。

(二)不体罚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三)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儿童的习惯有情绪习惯、发音习惯和身体动作习惯。

(四)幼儿培养目标幼儿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成为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勇敢和自信的人。

(五)科学的性教育①儿童出生后,家长要注意不让孩子的生殖器接受不良的刺激;②要让儿童及青少年懂得性器官及其功能;③克服儿童及青少年的手淫习惯,要用语言进行开导和矫正;④指导男女儿童及青少年直接正常交往;⑤要在学校里,特别是大学里,开设性教育课程。

三、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华生认为,出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爱。

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使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关于儿童的怕、怒和爱的研究1.怕,出生婴儿就有惧怕的表现;2.怒,最初的愤怒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天生的反应;3.爱,最初的对儿童皮肤的抚摸、抓痒、轻拍,就会使儿童发出微笑,产生愉快地表情和行为,这就是天生的爱。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交互作用
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基本观点
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环境刺激决定的,而不是 由内在的心理或遗传因素决定。
强化与惩罚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即强化或惩罚,决定了行为是 否会重复出现。
操作性条件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结果,通 过操作条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由遗 传因素决定的,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先 天遗传基因的展开和实现,环境的作 用只是引发和加速或延缓这种发展。
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 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和行为模式在 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环境的作用相对较小,只 是辅助性的。
04 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
约翰·华生
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立 者,他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 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或内部心 理过程。
斯金纳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 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 作用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 的影响。
班杜拉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 物,他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在学 习中的作用。
遗传因素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较小,环境因素 是决定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个体行为 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虽然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的作用,但也承认遗传与环境 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即个体差异的形成是遗传和环境共同 作用的结果。

发展心理学_第二章:基本理论.ppt(091002)

发展心理学_第二章:基本理论.ppt(091002)

心理开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
❖ 抓住关键期及时进展教育,事半功倍 ❖ 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展有
效的学习。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心理理论的比较
1、都强调活动: 2、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上: 3、智力\思维开展方面: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开展观
❖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开展观 ❖ “在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身上我们看
印刻反响
劳伦兹研究发现,鹅、鸭、雁等动物在刚刚孵化 出来后,让它们接触其他种类的鸟或会活动的 东西〔如人、木马、足球〕,它们就会把这些 东西当作自己的母亲紧紧追随,但对自己同类 的母亲却无任何依恋。这种现象好似在凝固的 蜡上刻上标记一样,固称“印刻〞。这种印刻 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 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
到一个具有伟大品质的人。他是一 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索着用一 种新的方法去了解人性……谁想在 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 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 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 〔波林〕
〔一〕、生平
❖ Sigmund Freud,1856-1939 ❖ 1856年5月6日 出生 捷克 ❖ 1860年移居奥地利维也纳 ❖ 1881年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 ❖ 1882年临床神经病医生 ❖ 1886年结婚 ❖ 1885巴黎大学进修精神病学
数目守恒〔6~7岁〕
根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根本原理:不管细棒如何排列,两张图空白局部的面积一 样。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即围绕传统、经典的理论,新近逐步形成起来、并越来越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阐述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A.Gesell ,1880 — 1961) 。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行为主义观一、华生的观点1.华生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 — 1958)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主要有三个原则: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

二、斯金纳的观点1.斯金纳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 ,1904 — 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

2.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获得的解释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节 社会学习论一、班杜拉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ndura ,1925— )。

班杜拉1925 年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研究学习理论,1952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 、《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 、《行为矫正原理》(1968) 、《社会学习理论》(1977) 。

二、观察学习: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附答案及详细解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附答案及详细解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选择题1.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这种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称为( )。

[浙江省2009年10月真题]A.从笼统到专门的规律B.大小规律C.粗细规律D.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2.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是( )。

[浙江省2008年10月真题]A.手眼协调动作B.独立性的出现C.坚持性的出现D.分离焦虑的出现3.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在( )。

[浙江省2008年4月真题]A.0~1岁B.1~3岁C.4~5岁D.3~6岁4.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是( )。

[浙江省2008年4月真题]A.最近发展区的大小B.潜伏期的长短C.最佳期的性质D.敏感期的特点5.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这是动作发展的( )。

[浙江省2007年10月真题]A.无有规律B.近远规律C.大小规律D.首尾规律6.儿童开始认生的年龄是( )。

[湖北省2008年下半年真题]A.1~3个月B.5~6个月C.1岁左右D.3岁以上7.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是( )。

[湖北省2008年下半年真题]A.匀速均衡发展B.高速不均衡发展C.年龄越小发展越慢D.年龄越小发展越快8.在下列描述中,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湖北省2008年下半年真题]A.年龄特征是绝对稳定的B.年龄特征可以随意改变C.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D.年龄特征可跳跃发展9.学前期或幼儿期儿童的年龄阶段是( )。

[湖北省2008年上半年真题]A.0~1岁B.1~3岁C.3~6岁D.6~12岁10.抽象能力明显萌发的年龄段是( )。

[湖北省2008年上半年真题]A.3岁前儿童B.小班幼儿C.中班幼儿D.大班幼儿11.同伴关系的交往,最早可以在( )儿童身上看到。

[浙江省2010年10月真题]A.6个月B.8个月C.12个月D.15个月12.先学前期是指( )。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精选版ppt
11
精选版ppt
12
精选版ppt
13
精选版ppt
14
一、身体的发展 1、身高和体重 0-2岁:婴儿生长非常迅猛,4-6个月时体 重是出生时2倍,1岁时增加为3倍,两岁时儿 童达到其最终身高的一半,体重是出生时的4倍 (生长速度不均匀)。 2岁-青春期:增长变缓。儿童身高每年大约增 加7厘米,体重增加2.5-3千克。 青春期:又一个快速生长期。体重每年增加4.5 -7千克,身高增加5-10厘米。 2、身体比例的变化 头尾原则,远近原则(从中心到周围) P.S.:1、骨骼和肌肉的发育
3、大脑的分化与发育 髓鞘化,大脑一侧化 4、脑的反射活动 足趾反射,抓握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 行走反射,强直的颈反射A
精选版ppt
17
No Image
精选版ppt
18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 二、动作发展的阶段 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动作技能 三、动作发展的训练
白痴症、镰状红细胞性贫血症
精选版ppt
6
唐氏综合征患儿
精选版ppt
7
精选版ppt
8
(三)遗传性异常的预测、检测和治疗 预测:基因咨询 检测:羊膜穿刺术、绒毛膜绒毛取样、超声波A、
DNA扫描技术 治疗:苯丙酮尿症———吃低苯丙氨酸食物
脱纳氏综合征———使用激素 基因替代疗法、生殖细胞基因治疗 五、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遗传作用的方法 选择性繁殖,家庭研究(双生子研究和领养设计) P.S.基因、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的共同作用。 (二)遗传对智力、人格、行为障碍和精神疾病的 影响 (三)基因型/环境相关 被动的(影响生命早期)、唤起的(影响持续 一生)、主动的(影响成熟后)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流派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流派

5、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
• 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fication):个体关于自已是谁,在社会上 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 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Leng Y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一)基本观点
人格发展渐成说
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
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 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由于这个发展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第一节 心理发展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第四节 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第五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第一节
心理发展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过程)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Leng Y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⑵代表性观点与人物: ①皮亚杰 •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图式、顺应、同化、平衡)
•影响发展的四种因素:
机体的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②我国学者 •遗传、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影响,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发展特别迅速,而如果
错过该时期,某方面的发展就会变得较为困难,这个 特殊时期便称为关键期。如2-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
关键期,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果斯基简介
著作: 《思维与语言》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心理学中的工具性方法》 《具体的人类心理》 《儿童发展中的工具和符号》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历史》

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差异 1.直接的 2.不随意(无意)的 3.受遗传决定;遵循 生物进化规律 高级心理机能 1.间接的 2.随意(有意)的 3.受社会文化决定; 遵循社会历史发展 规律 内容 感知觉、无意注意、 观察、有意注意、 无意记忆、基本情绪、 有意记忆、社会性 冲动反应 情绪和情感、意志


对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评价: 健康、理性自我的发展; 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过程; 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 比较: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一、经典行为主义理论 二、新行为主义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几种学习理论的比较
经典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John B. Watson(1878-1958) 兴趣: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广告 心理学 著作:“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 (1913);《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 (1914);《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 看心理学》 (1919) ;《行为主义》 (1925)
佛洛伊德简介;时代精神; 精神分析理论的方法学: 基本概念:意识与无意识;里必多;焦 虑; 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投射、自居、反 作用形成/升华、转移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 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意义; 重视心理活动的动力性质; 重视早期经验在个体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持悲观的看法; 方法学的问题和理论构想的问题;
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维果斯基简介 二、维果斯基的理论思想: 1、社会、文化、历史 2、种系发展、社会文化发展、个体发展 3、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 4、工具理论 5、内化
维果斯基简介


1896-1934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维列鲁学派) 研究重点:高级心理 机能的发展;思维与 语言的关系;教育与 发展的关系
影响观察学习的其它因素: 范型(榜样)的特质 观察者的内部心理特征 范型与观察者的关系
社会学习理论

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1.开创了对复杂社会行为(如攻击、亲 社会行为和性别化行为)发展机制的研 究; 2.将认知引入学习理论的研究范畴; 3.看到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
社会学习理论

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4.不足之处是对内部认知过程的研究还 不深入;对生物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 用从未涉及。 5.不能说明陈述性知识和复杂技能的学 习过程。
8、心理发展的总的规律: ※心理活动从不随意性向随意性发展; ※心理活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概括性 发展; ※从简单的素质差异向着稳定的个体发 展。
三、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的贡献: 活动发展的理论; 神经心理学(前额叶机能/内抑制机能 的研究);
四、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评价: 对高级心理过程的独创性研究(随意 注意、词的记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等); 强调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将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的性 质和发展完全割裂开了;
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
替代性奖赏和惩罚的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发展的机制: B E P P: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属性 B:行为 E:社会与自然环境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内部过程: 注意 过程 保持 过程 动作再 现过程 动机 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结果: 模仿 行为抑制
社会学习理论


感觉运动格式发展的六个亚阶段: (1)练习反射阶段(0-1m) (2)一级循环反应阶段(1-4m): 感觉运动格式产生,习惯与知觉形成 (3)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m): 注意转向外部世界,尚未形成意向行为
(4)意向行为阶段(8-12m): 出现有目的的行为,智慧产生的标志; 行为具有保守性;自我与外界的分化; A非B错误 (5)三级循环反应(12-18m) 行为具有创新性;尝试错误式问题解决 (6)象征性机能阶段(18-24m) 符号式问题解决
经典行为主义理论



主要观点:摒弃“意识、动机、思维” 等主观性强的概念,而推崇“对行为的 观察研究” 关于发展的机制:经典条件反射 评价:推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忽 视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将人与动物 等同起来。
新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 B. Skinner(19041990) 主要著作: 《有机体的行为:一种 实验分析》(1938) 《教学技术学》(1968) 《言语行为》(1957)
工具理论


工具的意义和作用:工具是人类知识与 文化的结晶;通过掌握工具,个体的高 级心理机能得以发展。 两种工具: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 的工具;后者即是语言和符号。
6、中介理论: A x
B
7、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五、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自我 同一性。如果青少年有条件、有机会去 尝试各种社会角色,他们就可能将自己 的人格特征与未来的定位整合起来,形 成连贯、统一的自我体验,即“自我同 一性”,反之,青少年就会表现出角色 混乱的状态。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六、亲密对疏离: 成年早期,18-30岁;主要任务是建 立爱情与婚姻,分享思想、情感和资源 ,形成亲密感。反之,如果不能与人分 享,则会产生孤独和疏离之感。

新行为主义理论



心理发展的机制:操作条件反射 核心概念:积极强化、消极强化;积极 惩罚;消极惩罚; 其它贡献:机器教学(程序教学);行 为矫治方法 评价:提出了新的行为发展机制;忽视 了人的主动性
社会学习理论


A1bert Bandura, (1925~),加拿大人。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 授。 特点:将学习理论用 于研究社会行为。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简介
什么是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 ?

Jean Piaget(1896-1980)


瑞士心理学家,日内 瓦学派的创始人 理论背景:生物学、 哲学认识论、数理逻 辑、儿童思维发展
发生认识论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的起源, 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知识的结构和功能 ,这样的研究理论和流派就称作发生认 识论。创始人为让·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所研究的知识主要是一些科 学知识,如:时间、因果关系、存在、 数与量,等等。这些知识同时也是认识 论关注的重要范畴。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一、基本的信任对基本的不信任: 0-1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摄食,满足 基本的生理需要,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发展出信任感。如果儿童不能得到及时 有效的关照,儿童就会对周围世界(以 母亲为代表)产生畏惧和不安感,形成 基本的不信任。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二、自主对羞耻怀疑: 1-3岁;儿童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要, 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发展出自主意识和 自控能力。如果父母干涉、限制过多或 保护过度,儿童就会犹疑不定,形成自 我怀疑和羞耻感。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七、繁殖生产对停滞: 成年中期,30-55岁左右;主要任务 是生产、繁衍、提携后人,体验着关怀 的实现,发展出成长繁殖感;如果过于 自我专注,则形成停滞。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八、完美对绝望: 成年晚期,55岁左右以后;个体回顾 一生,总结生命的意义、价值和人生的 智慧,如果能对自己的一生获得满意的 评价,发觉人生智慧,则会形成完美感 ,反之则产生绝望感。
பைடு நூலகம்
前运算阶段(2-6、7岁)


认知结构:象征性格式 认知特征:现象性、单维度的、非可逆 的思维;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
典型行为:现象论;拟人论;实在论; 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三山实验) 象征性格式发展的亚阶段: 2-4岁—— 4-6、7岁——

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三、自发主动对退缩愧疚: 3-6岁;儿童产生了探索和改变周围事 物的需要,体验着目的的实现,发展出 自发性和主动性。如果父母对儿童经常 责骂、羞辱,儿童就会非常循规蹈矩, 形成退缩人格,对他人产生愧疚感。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四、勤奋对自卑: 6-12岁;儿童的主要活动学习活动和 学校集体活动,产生了认识和创造的需 要,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发展出勤奋和 成就感。如果老师和父母不能鼓励、支 持和帮助儿童,儿童就会形成自卑感。
三、认知发展的四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6、7岁) 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认知结构: 感觉运动格式(sensorimotor scheme) 认知特征:尚未形成象征性机能(symbolic function),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 典型行为:循环反应;行为意向性的产生; A非B错误(A not B error);没有产生语言
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


口唇期:0-1岁;性感带在口唇;吮吸、 咀嚼和咬是主要的快感活动。本我作用 的体现。 肛门期:1-3岁;性感带在肛门;大小便 是主要的快感活动,过早、过于严格的 大小便训练会使儿童压抑。理智开始发 展,自我得以分化出来并发挥作用。
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

性器期:3-6岁;性感带在生殖器周围; 快感来源于对生殖器的刺激。儿童对异 性父母产生性的冲动,但同时因恐惧惩 罚而产生焦虑情绪;开始运用各种心理 防御机制(如自居、反作用形成等)来 应对焦虑情绪,超我得以分化出来。 超我包括两个成分:自我理想、良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