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论语十则作者:孔子出处:《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注: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解词——1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而:表顺承,“然后”的意思.3 时习:时常地复习.4之:代词,指学习的知识.5亦:也.6 说yuè:“悦”的古字,愉快.7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作“吗”.8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9自:从 .10乐:快乐.11 人:别人.12知:了解.13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14 愠:生气,发怒.15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译句——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第二则——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解词——1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孔子的学生.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就是他撰写的. 2吾:人称代词,我.3日:每天. 4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古代汉语里的“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次.5忠:尽心竭力.6信:真诚 ,诚实.7传:老师传授的知识.8习:复习,温习.译句——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解词——⑴温:温习,复习.⑵故:学过的知识. ⑶而:连词,表示顺承.⑷知:领悟,获得.⑸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⑹可:可以. ⑺以:凭借.⑻为:动词,做,当.译句——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解词——⑴而:连词,表示转折. ⑵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⑶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⑷殆dài:有害.译句——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解词——1、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现在山东泗水人.2、诲:教导,指教.3、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4、之:代词,之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5、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啊”“呀”“吧”等.6、为:动词,就是.7、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译句——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的.”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解词——⑴贤: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⑼⑵思:希望.⑶齐:看齐.⑷焉:语气助词,可不译.⑸内:内心,自己.译句——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解词——⑴三人:几个人,不一定实指三人.⑵行:走.⑶焉:于此,在这里,指在这几个人当中.⑷其:代词,他们的.⑸善:有点,长处.⑹而:连词,表顺承.⑺之:代词,前一个“之”指代“善者”,后一个“之”指代“不善者”.译句——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改正它.第八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解词——⑴士:这里指有抱负、有地位的人.⑵弘毅:刚强,勇毅.⑶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⑷以,把.⑸为,看作,当作.⑹已:停止.⑺乎:语气词,相当于“吗”. 译句——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要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解词——⑴岁:年⑵凋:凋谢.⑶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译句——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解词——1、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以“言语”见长.2、行:奉行.3、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之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5、欲:想,要.6、施:施加.译句——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了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完整版)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
6、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 :“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
7、子曰 :“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
抛弃贤圣权威及权威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 民将恢复他们的孝慈本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引,盗贼将自动消失。不过,这三项 措施作为治标之举, 还不足以治本, 所以, 应把它们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基本的总 体原则:表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 天下莫不知, 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爱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 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 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 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 能承受全国的屈辱, 才配作天下的君主; 能承担全国的灾难, 才配作天下的君王。 确切的话 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老子》第八十章
子路说 :“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
:张大,
孔子说 :“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
:
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 、‘朋友’、‘少者’。安 :安逸。怀 :归依 [依孔安国
说] )。”
5、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说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人都会赞扬你是君子仁人了。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
论语十则原文与译文
原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9.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原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及注释篇一: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5、(《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 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 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课外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课外《论语》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古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撰写而成。
《论语》收录了许多格言,其中最著名的是“十则”。
下面来看一下论语十则的原文及其翻译注释。
一、子游曰:“恭己者,天之道也。
”翻译:子游说道:“谦虚待人,是天道的完善。
”注释:子游的言论提醒人们要谦虚,谨慎发表言论,不要自大,不要虚伪,这是天道的精神。
二、子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翻译:孔子说:“君子应当把事情留待时机成熟时再采取行动。
”注释:君子要深藏若虚,不要急于求功进取,要先观察环境,了解形势,做好充分准备,等待时机成熟,方可采取行动。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孔子说:“狡辩者多言做作者,他们的善行少有人能见到。
”注释:孔子认为,只会巧言做作的人,他们的仁义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四、子曰:“弟子孝而好学,长民之义也。
”翻译:孔子说:“弟子要孝顺父母,且热爱学习,这是长久祖先传给子孙后代的传统义务。
”注释:弟子应当孝敬父母,谦虚好学,这体现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传统价值观。
五、子曰:“子夏闻道,五月而行。
”翻译:孔子说:“所谓夏子,就是听取贤人的教诲,五个月后就可以行事了。
”注释:夏子指的是那些听取贤人的教诲,只要学习时间有限,也可以通过学习完成自身的充实和进步。
六、子曰:“安上治民,由下而上;可耻,从上而下。
”翻译:孔子说:“要平定民心,就得从下而上,千万不可从上而下。
”注释: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只有以民心为本、以仁德为主、由下而上,才是可耻的政治方针,而从上而下、施以暴力,则是可耻的。
七、子曰:“君子有三患: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所不为。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大烦恼:没有事情可做,不够勤奋,尤其是不懂审慎行事。
”注释:君子要有责任心,有才智能力,不要沉浸于被动之中,而要勤奋好学,懂得审慎行事。
八、子曰:“安居乐业,知足不辱;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孔子说:“安居乐业,知足常乐;勤俭节约,以养德行,要淡泊名利,方能明志立业;要宁静自守,方能致远超越。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导语: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 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跟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德行不优秀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5.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
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6.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
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之。
”7.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是一部中国古代传世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思想源头,对于人们的成长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十则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原文及翻译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习并努力练习,这难道不是极好的吗?”2、子曰:“攻乎畏途,施诸己而不愿,施于人而不必,此之谓大丈夫。
”子曰:“勇于开拓新领域、不自私地给别人所希望的、不附和即便别人不需要的,此之谓大丈夫。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统治一个由千多个部落组成的国家,要守礼敬、可信任、勤俭持家、爱护百姓、据时应变。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弟子,走进家门要孝顺,出去要友善,谨慎而可信任,要普爱众人又要特别爱仁义。
”5、子曰:“事父母平,可谓孝;言而有信,可谓仁;行有余力,可谓知。
”子曰:“对父母表示一致的尊重,这可谓孝顺;能够如实说话,这可谓仁德;日常行为要有余力,这可谓明智。
”6、子曰:“事君尽礼,言而有信,雅正,不失辨,可谓仁。
”子曰:“对君主尽心尽力,言语必实,雅正,不会有失败,这可谓仁义。
”7、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审视其所做之事的目的、探究其动机、探测其情绪的安稳,然后再论断其人,人们怎会乐意这样呢?怎会乐意这样呢?”8、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一个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勇于担当,任劳任怨、路很远。
”9、子曰:“君子慎其独也。
”子曰:“君子在独处时要小心谨慎。
”10、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子曰:“说话要忠实,行动要有果效。
”通过论语十则,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提倡的道德准则和人生 path、values 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道德准则,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努力做到“学而时习之”,不断改善自我;以“攻乎畏途”来开拓新领域,勇于接受挑战;孝顺父母,爱护百姓;尽心尽力辅佐君主;经常审视自己,坚持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够走上人生的正道,真正实现“大丈夫”。
论语十则注释及译文
论语十则注释及译文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曰:说,说道。
(3)学:学习。
(4)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常常;习,复习,温习。
(5)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6)说:通“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7)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8)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9)自:从。
(10)乐:快乐。
(11)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12)愠:生气,发怒的样子。
(13)不:表示判断。
(14)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造成误解的最大原因有两个:其一,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逐渐将古人用来表达不同意象的“学”与“习”重合等同起来;其二,朱熹的解释,强调了“习”字含有的“反复不断”的含义,误导后人以为是“重复学”就是“习”在这里的本意。
查看“习”字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小鸟反复试飞”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有所偏向。
可以表达“演练、练习”的意思,如果强调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达成的意思,就衍生出“熟习、熟练”的含义。
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本意,需要依据当时古代的用语习惯和语境来领会他的真实用意。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原文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完整版)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4、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
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论语十则(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论语十则(三)【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论语十则(四)【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论语十则(五)【原文】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论语十则(六)【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论语十则(七)【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论语十则(八)【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等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等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复习,不也非常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探讨学问,不也非常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自:从知:了解而:连词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翻译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论语十则
(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 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 (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凡事 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 实行仁的方法了。”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 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 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论语》 十则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 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 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 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 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 谐,也是不可行的。”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 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 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 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 且也就守规矩了。”
(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 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 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 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6)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 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 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 孔子说:“举直材压于枉材之上,能使枉材变直。 (可翻译为把贤明的人选拔出来,不贤明的人自然就
论语十则全文及译文
论语全文及译文论语十则全文及译文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
那么你知道论语的十则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论语十则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关于《论语》的解读,有史以来有成百上千的版本,但是解来解去,无外乎“说文解字”四个大字。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以供参考!《论语》十则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论语》十则翻译: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论语原文翻译
论语原文翻译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论语十则原文翻译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论语十则》原文论语十则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讲评
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
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