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个层面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徐美凤,女,1973年生,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彭爱东,女,1971年生,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技术与信息分析。

基于三个层面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研究

徐美凤 彭爱东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 210003)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 210006)

摘 要 从企业、产业、国家三个层面出发,回顾并分析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阐述了悖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三个层面的悖论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法。关键词 信息技术 生产率悖论

1 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 echnology,IT )自诞生以来就发展迅猛,被看作是高新技术的代表,是渗透力强、倍增效益高的最活跃的生产力。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生产率的快速增长,不过信息技术革命对生产率的影响似乎并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乐观。全球经济论坛的首席经济学家Steven Roach 在其1987年发表的文章 美国技术的两难境地:对信息技术的剖析 中指出,计算机化的加速与经济绩效之间没有多少关系。此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 t Solow 提出了引起激烈争论的著名论断: We see the computers everywhere except in the productivity statistics 。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了同样的结论,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资料,发端于60~70年代的IT 革命并没有带来生产率的快速增长:1949~1973年间,美国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2.9%,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9%;但在1973~1997年间,这两种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仅为1.1%和0.2%。美国商务部报告 浮现中的数字经济 中称: 在官方数据中,迄今为止,可以表明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在许多非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提高了生产率的直接证据是有限的 。Juli a King 的调查结果表明,1996年美国公司的信息技术项目有73%延误、超支或被取消,项目失败所造成的损失约为1450亿美元,更大的影响是机会和预期的商业利益的损失。

学术界将信息技术的巨大投入与劳动生产率低增长的现象称为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IT productivity paradox )。IT 的生产率悖论对投资者和企业的管理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1年,管理顾问公司的Bourton 对英国制造业180家公司的主管进行了调查,征询能够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因素,结果显示:在给出的25个选项中,IT 被排在了第17位,大约2/3的被调查者认为IT 的 期望值过高但实际效果不佳 。M eta Group 公司对财富10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85%的企业都将IT 看作是控制下的成本,10%的企业认为IT 会带来战略性的价值,5%的企业认为IT 花费是一种投资,并可以得到适当的回报。

IT 的生产率悖论现象,对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提出了质疑,同时也有悖于信息技术投资的初衷。因此,对信息技术与生产率悖论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

意义。本文所述的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结合。依据美国商务部的划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分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应用业,本文的研究重点着眼于信息技术应用业的悖论现象。

2 研究现状与成因分析

回顾对IT 生产率悖论的研究,从研究使用的数据层次看,可以分为企业层面、产业层面以及国家层面等三个层面的研究。每个层面的研究中都包含对悖论肯定或否定的论据,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2.1 产业层面的研究 IT 生产率悖论的研究源于产业层面的统计分析。在美国,80%以上的IT 投资集中在服务业,所以服务业的IT 生产率悖论现象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最早对服务业IT 与生产率关系进行研究的可能是Cron 和Sobol(1983),他们采用来自138家医药供应批发商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额的IT 投资所带来的效果或者很好或者很差,总的来说,IT 的影响并不重要。该发现引发了一系列的设想,如IT 将会提升现有的管理手段,帮助管理得当的公司取得成功。Roach(1991)在对统计资料作了分析后,发现在70年代中期到1986年期间,每个生产工人的产量增长了16.9%,而每个信息工人的产量却减少了6.6%。他得出结论说: 我们实质上已经分离出了美国生产率的缺失部分,并证明这种缺失集中于雇用的白领工人最多和高技术资本装备最大的经济部门 ,那就是服务部门。Strassmann(1990)使用了服务领域的38家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也表明在IT 投资与生产率之间没有关系。

IT 与生产率关系的研究还来自金融领域。尽管暂时看不到IT 在该领域的积极作用,但研究者们对IT 应用的潜力持乐观态度。Parsons,Gottlieb 和Denny(1990)对加拿大银行业的生产函数进行了评估,发现在1974~1987年之间,IT 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微乎其微。Frank(1987)也曾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发现IT 与资本生产率的下降、劳动生产率的停滞是相关联的,但是他们预测IT 在未来会加快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服务业中早期IT 应用的生产率悖论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制造业的研究结果相对于服务业来说,要乐观得多。尽管早期关于制造业的研究发现IT 资本对产出的贡献几乎为零(Love

man,1988),但是随着IT应用的普及和深化,其对生产率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M orrison和Berndt(1990)利用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关于全美制造业的数据,考察了一系列高度参数化的生产模型,发现IT每投资1美元,能产生大约80美分的边际价值,同时也说明IT投资过度了。

在实际的统计分析中,直接计算最初的IT投入对最终产出的贡献有些困难,可以通过对一些中间变量(例如设备利用、存货周转等)的测量考察IT的影响。1995年Barua、Kr iebel等人利用制造部门五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IT对中间变量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些中间变量对最终的经济绩效(如市场份额、资产利润率ROA等)有显著的决定作用。可以认为,IT投资的影响是通过中间变量在较低的层次上发生作用,进而影响最终产出。Bryjolfsson 综合了产业层面的研究,认为悖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投入和产出的测度不当,由于学习和调整造成的效用滞后,收益的重分配和扩散,信息和技术的管理不善等。这种分析得到了研究者们的一致认同,并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地被引申和补充。

目前,制造业对IT使用的研究已经可以看出IT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来自零售业的研究也表明,IT是一项具有生产性(productive)的投入(James Reardon等,1996);对服务业来说,尽管IT的使用可以看到服务质量等各方面的改进,但是在生产率的测度上看不到IT的积极作用。由于产业层面的数据测度范围太大,难以区分特定产业内IT高投资厂商与IT低投资厂商经济业绩的差异性,研究者们试图搜集企业层次的数据,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

2.2 企业层面的研究 采用企业层面的数据进行研究,是对IT生产率悖论问题研究进入一定阶段后开始的。利用企业层次数据的分析,更容易测出IT在增加产品种类、质量等方面表现出的效力。事实上,企业层面的实证分析,证明IT的使用是促进了企业经济绩效增长的。Bryjolfsson和Hitt认为生产率悖论到1991年已经消失。他们采用厂商层次上信息系统投资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 财富 500强中的380家公司在1987~1991年的统计调查,他们对数据的收集及测度方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发现每年IT投资的回报率超过了50%,在信息员工上的花费回报率也非常高。当然有人认为,他们对管理人员理性地对待IT效用滞后的能力以及对IS/IT系统的评价过于乐观了(Wi llcocks,1996)。同样乐观的结果来自Benjamin B.M.Shao和Winston T.L in (2002),在 IT投资的技术绩效分析:一种两阶段式的实证分析 一文中,他们利用来自IDG与ComputerWorld调查的 财富 杂志500强1988~1992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企业对IT的投资对技术绩效有着重要的正面影响,进而对生产率的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以上两种研究采用的样本是财富500强企业,具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先进的管理和优秀员工的企业代表。上述研究结果表示,IT投资在这些企业的运用促进了生产率增长。

尽管IT的使用在企业层面上是具有生产性的,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从IT的使用中获利。例如,伦敦证券交易所电子证券登记和交割操作系统项目历时5年,但最终被迫取消,损失数百万英镑。英国KMPG网在1999年曾做过报道,被访问的公司中有83%家都有过 失控项目 的问题。还有一些研究表明:IT 投资与企业股票的回报无关;计算机化的程度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上不被重视(K.Y.Tam,1998)。因而,更多企业层面的研究集中于讨论IT生产率悖论在企业中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在企业中充分发挥IT的效用。

关于IT生产率悖论在企业层面的成因,除了在产业层面研究中提到的统计测度问题、效益滞后、管理不善,还应该考虑企业本身经营战略、管理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来自比利时的Paul Belleflamme(2001)利用博弈论中的寡头竞争Cournot模型来进行定性分析。他认为,生产率悖论的发生源于两个因素:在垄断领域,公司之间战略上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多的IT投资用于产品的分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而不仅是降低成本。当用于产品分化的IT投资高出用于降低成本的投资时,全要素生产率悖论就发生了。作者还引用了最近对基于Web的电子商务的调查作为实证(Schoder,1998;Lederer,1997),这种考察的结果显示:公司使用电子商务更多地尽量使产品分化,而不是降低成本;竞争是实施电子商务决策的核心;对许多公司来说,电子商务的使用是非盈利的(或者说还没有盈利),在某种程度上,Web的出现提高了成本。最后一点对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解释是至关重要的。Santos和Sussman则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了IT投资回报滞后的原因:一是战略思想的落后;二是高层管理者对变革的抵触。

企业层面研究更为关注的内容是如何充分发挥IT的效用,以解决IT的生产率悖论。对企业来说,IT与商业战略更好地结合,会带来更高的IT投资回报(T allon,Kraemer和Gurbaxzni, 2000)。同时必须重新定位IT的职能,将其与竞争战略决策结合;管理人员与IT人员职责交叉,使他们互相了解,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智能;组织内成员共享对信息的分析、建议、对系统潜在问题的发现等,并在此基础上编制策略计划。总之,IT投资必须与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和构建相结合,才能得到预期的投资回报(Santos和Sussman,2000)。

2.3 国家层面的研究 企业层面的实证研究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对公司层面的数据进行简单相加,并不能包含整体经济的所有因素。尽管Bryjolfsson等人认为他们的样本企业在观察期间的总销售额超过1.8万亿美元,占了美国经济中相当大的份额,因而其结论具有代表性,但是这些样本企业毕竟不能代表经济整体。所以国家层面的研究在IT应用生产率的研究中不可或缺。

国家层面的研究首先集中于对悖论现象的解释。著名经济学家Jorgenson和Stiroh从 替代 和 技术变革 的区别入手,利用美国1990~1996年投入与产出品价格和数量的年均增长率进行分析,认为计算机革命是由于计算机及相关设备价格相对迅速地下降、IT设备巨额投资,以及这些设备对其它投入物的快速替代所产生的。这种技术革命并没有伴随着经济意义上的技术变革,投资利润由计算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他们承认了悖论的存在,但是没有否认IT的生产性。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Robert Gorden则否认了IT对生产率的推动作用。他根据美国经济周期的变化对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进行调整,计算美国1870~1996年产出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呈现一个大的波动(one big wave)。他认为,如果这种大的波动是由其间几项通用发明所带来的,那么,与电力和汽车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信息通讯技术革命对生产率的提高或经济结构演变的作用是不值得期待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半期,美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货膨胀的 新经济 现象,年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对于IT在这种生产率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