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功了吗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三)改进措施
1. 在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时,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 在实验操作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熟悉测力计和距离尺的使用。
3. 引入更多的教学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实验展示等,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计算题:要求学生计算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功,如在恒力作用下物体移动的功,以及在变力作用下物体移动的功。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功的概念”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怎样才叫做功”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怎样才叫做功”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怎样才叫做功”的重点,强调“怎样才叫做功”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怎样计算功”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怎样才叫做功”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怎样才叫做功”的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怎样才叫做功”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5. 思考题: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但最终停止在力的作用点,求物体所做的功。
答案:物体所做的功 = 力 × 距离 = 0J,因为物体最终停止在力的作用点,没有移动距离。
举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在线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10.4《做功的快慢》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10.4《做功的快慢》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10.4《做功的快慢》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10章第4节《做功的快慢》。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率的物理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功率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功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理解功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2. 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物理意义。

难点:功率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钩码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百米冲刺,引入功率的概念。

提问:为什么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全力以赴地冲刺?引导学生思考功率与做功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P= \frac {W}{t})以及物理意义。

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功率的内涵。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滑轮组提物体,测量不同速度下的功率。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功率公式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有关功率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及时批改、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5.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综合性的实例,如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功率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根据功率公式,计算下列各题:(1)一个50W的电灯正常工作10分钟,消耗的电能为多少?(2)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求其功率?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功率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讲解功率计算公式时,注意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4《做功的快慢》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4《做功的快慢》教学设计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功率相关的现象,下节课分享交流。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功率知识,观察并记录生活中至少三个与功率相关的现象,例如家用电器的功率标识、交通工具的加速性能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现象,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2.完成教材第十章第4节后的习题,巩固功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功率的因素。特别注意理解题目的要求,避免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单位换算错误。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回顾功的概念,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影响物体做功快慢的因素,为后续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3.实践操作,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功率与做功快慢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分析解题思路和常见错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功率的因素等。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受到力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等因素的影响。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做功现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4《做功的快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能够运用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计算。
2.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机械设备的功率大小,并能举例说明。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并分析影响物体做功快慢的因素,如力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等。

初中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功的定义,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例子的分析讨论得出做功的定义,以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分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用功的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判断力是否做功。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最佳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

最佳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

11.1怎样才叫做功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

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了解功和能的含义,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功的计算三、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四、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展示课本图片11-1并讲解,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大汗淋漓却没有做功?2.怎样才叫做功?先让学生观察图11—2,并提问。

(1)这两幅图中同学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点?(2)物体为什么会移动一段距离?(3)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4)综上所述,怎样才叫做功?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活动2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功吗?(a)小鸟将虫子从地里叼起来(b)人将油桶沿斜面向上推。

(c)杠铃被举在高处静止不动,3.怎样测算功?学生阅读课本,归纳(1)功的计算公式(2)字母表示公式(3)功的单位活动3 怎样正确地测算功?展示“例题”投影学生解题过程,讲解注意事项。

4.功的原理省力的机械一定费距离,费力的机械一定省距离,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不存在的。

分析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过程,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讲解含义。

5.小结(1)做功的概念及两个必要因素(2)三种常见不做功的情况(3)功的单位、计算公式(4)功的原理6.巩固练习五.作业:完成练习册上对应习题。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重点:了解功的两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
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
功。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 W=FS 做
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 教学目标
的含义的理解。在学生对功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引导学生分析“想想议议”中的“做功与不做功”的
图片,总结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再通过我的“哑剧”
表演,训练学生学会正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帮助学生
进一步理解功的含义,这样处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
接受。 公式 w=f×s 中的 f、s 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由于学 生在解题能力上有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解答灵活性、 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时还是有困难。因此在习题课上要有 所侧重,要多给予学生解题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会 审题,会找关键词,重点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 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⑵通过实验
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
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
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点,突出重难点。
《功》的这节内容是力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后
续学习的基础。功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中的一
个难点,功的计算题对于基础太薄的学生来说,就更困
难了。Leabharlann 这节课,我先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从“力的成效”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一)、创设情景,导入学习
展示两个小孩在水平地面上共同提一桶水,都提得
满头大汗,他们对水桶做功了吗?
(二)、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过程
(分析具体事例得到)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2、功的计算
W=FS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N).距离单位是米(m)由公式确定功的单位就是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
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
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具体事中,体会到得出规律 学生学习能
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 力分析
研究归纳科学知识的精神。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知道功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
教学目标 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
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 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米(Nm).人们给功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
焦(J)。
1、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得到极大的调动,特别关注后进生和不善言语的学生,
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 课例研究综
2、课中注意到情境问题的回题,解决学生急欲解 述
决的问题。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做功了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做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并能计算做功的大小。

学生能够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的计算。

2. 教学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理解功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做功的概念、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方法。

讲解功的原理。

2. 实验法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做功的实例,加深对做功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功的原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举重运动员举重的视频,提问学生:运动员对杠铃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做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做功的概念讲解做功的定义: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做功的判断出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这些实例中物体是否做功。

引导学生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从而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功的计算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强调功的单位是焦耳(J),1J=1N·m。

功的原理讲解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原理的含义,即使用机械可以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八年级《做功了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做功了吗》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功的概念:介绍物理学中“功”的定义,即力在物体上的作用导致物体位置发生改变的过程中,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2.功的计算公式: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即功=力×位移× cosθ,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3.功的正负:阐述功的正负表示力对物体的做功效果,正功表示力使物体运动,负功表示力阻碍物体运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生活中物体做功的图片和视频,如人们推车、拉锯、抛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特点。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和视频中,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运动的?力对物体运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3.引入新课: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做功了吗”,进而导入新课。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本章节的过程中,学生将: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发现问题,培养观察力和问题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探讨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培养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力的作用对物体做功的效果,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内容:
a.计算给定力、位移和夹角的功;
b.根据图像判断力的做功效果;
c.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做功现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做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影响做功的因素等。
2.归纳要点:
3.多元化教学手段,增强理解: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图示、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物体做功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图片或实物。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介绍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力使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3.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单位:焦耳(J)。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实例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2. 让学生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实例中的功。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力和距离,以及如何计算功。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问: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学案3 11.3功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学案3 11.3功

功一、目标导引:1、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功的概念。

通过实例、实验、说明功的概念。

2、通过看书和讨论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探究功的原理。

会设计实验,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二、探究学习:(一)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功的概念。

通过实例、实验、说明功的概念。

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内容,认识功,知道什么叫功,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展示评价1:用语言描述什么叫功。

学习活动2:观察教材图11-28中力做功和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展示评价2:分析、总结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用语言描述做功的二要素。

学习活动3: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哪个同学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

展示评价3:各小组对举出的例子互评,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进行指正。

学习活动4:讨论以下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做功了吗?为什么?2.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做功了吗?3.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4.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为什么?5.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提力做功了吗?展示评价4: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知道有三种情况不做功:A、B、C、(二)通过看书和讨论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活动5:阅读课本,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知道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计算?展示评价5:用语言描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学习活动6:小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能用语言描述展示评价6:我本节课的收获是:三、课堂达标:1.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B.把水桶从地面上提起来,提水桶的力没有做功C.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D.挂钩上的书包静止时,书包受到的拉力做了功2.一木块重30N,在大小为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10s内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5m,则重力对木块做的功是( )A.0J B.150J C.50J D.200J3.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汉在男子5kg级铅球项目中以14m的成绩获得第一名。

初中《功》的教案

初中《功》的教案

初中《功》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斜面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吗?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功的概念: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等于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即 W = F × s。

3. 讲解功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乘以1米。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斜面等实验用具。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讲解实验原理:通过测量重物在斜面上上升的高度,计算重力做的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2. 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呢?3. 出示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堂练习和总结拓展,巩固了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功的计算方法,避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错误。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做功了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做功的概念,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做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等知识点。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功的过程,加深对做功概念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做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一个人用力推一辆汽车,但汽车没有移动。

(2)提问学生:这个人对汽车做功了吗?为什么? (3)引出课题:做功了吗。

讲授新课 (1)做功的概念 ① 讲解做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② 举例说明做功的情况,如人推车前进、起重机吊起货物等。

③ 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弹簧测力计等。

实验步骤: a. 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向上拉小车,使小车在斜面上移动一段距离。

b. 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小车移动的距离。

c. 改变斜面的高度,重复实验步骤 a 和 b 。

d.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②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案例1:一个人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行走。

案例 2:起重机吊起货物在空中静止不动。

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教学流程图设计内容设计意图活动层面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 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想想议议学物理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A 1000J 5SB 1000J 10SC 4000J 1minD 6000J 1min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

《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

怎样才叫“做功”》【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做工”与'做功”的区另I」。

2、掌握做功的要素.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3、掌握功的测算方法,了解机械功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互动加深学生对做功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与关心社会生活中的做功现象,体会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明白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要素,能够定量计算做功值。

【教学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做功的正确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引导、课上交流、巩固总结。

、导入新课我们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力和距离的概念。

如果我们将力在距离上积累起来,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我们为什么要引入机械呢?【过渡】人类利用机械做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利用蒸汽机做功,带动火车运行。

为什么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就需要明白做工和做功的区别。

二、新课学习1.介绍做功与做工的区别【演示】(媒体展示)课本图11-1,在左图中人用力推汽车,但没推动,右图中人用力搬石头,也没搬起来。

我们根据经验知道,在做图中所示的活动中我们会大汗淋漓.使尽全身力气,确实做了〃工;但从物理学定义上来讲,我们并未丫故功”。

那么什么情况下才算做功呢?做功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意义呢?(1)怎样才叫’做功”【演示】(媒体展示)课本活动1,找出图11-2中左图和右图的共同点。

从左图中我们发现人在提拉铁球时对铁球施加了力的作用,同时将铁球提起了一段距离;与左图类似,右图的人在推车子的时候对车子施加了力的作用,然后将车子推了一段距离。

在物理学上,他们都做了功.但与图11-1不同的是.他们在施加力的同时,使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

【提问】是否对物体施加力,并且物体有移动距离,就认为做功了呢?很显然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注意到图口・2中,物体的移动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也即是说,做功需要使物体在力得到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物理学上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沿力得得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教学设计)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做功,是指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教学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洁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推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同学答复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试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看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试验根底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试验引导同学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假如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同学观看教材图14。

1-1中力做功和14。

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争辩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四周你发觉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看得最认真同学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老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确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状况存在(1)举重运发动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同学依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状况下不做功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行,又知道有三种状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同学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1.分析学生已做过的实验(课件展示)
提问、分析发现:如果把拉力F与上
升距离S相乘,则Fs= (G/2)×2h=Gh,
正好等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
积。

后来又发现使用其他机械也是如此。

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力与力的方向上移
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于
是人们为了定义这个物理量来评价机械
的功效将其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它蕴含了汉字“功”表“功效、成效”的
意思,而与生活中的工作、基本功、武功
等不同。

提问:注意物体移动距离和力的方向之间
的关系是?
(对应学案)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解答上述问题。

重现物理模型构建的关
键过程,让学生体会物理
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想。

让学生知道人们为什么
要定义机械功,及机械功
与生活中的其他功有区
别。

为学生理解“力的方向上
移动距离”这句话做伏
笔。

2.过渡:怎样才算做功?
(1)、探究讨论分析:(课件展示)
让学生判断做功了吗?
用力推车,但没有推动。

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

吊车的作用力F使货物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一段距离s。

用手将抽屉推好,手对抽屉作功了吗?
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从地面举到头顶的过
程中,他对杠铃作功了吗?
人推车前进。

静止的小车在拉力作用下前进。

推着酒桶向上。

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推而未动。

搬而未起。

此过程中:
教师千万不能直接说“做功的两个必要条
学生交流、讨论判断这
些实例做功了吗?并说
明判断依据。

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
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
力。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
精神。

由简单的标有力和距离
的实例逐渐上升到没有
标示的实例。

层层递进地
追问学生,让学生感受到
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和
力和物体移动距离的关
系、哪个力对物体做功?
让学生逐步理解怎样才
算做功?从哪到哪个过
程力对物体做功?怎样
件是什么”而要一直追问学生: 做功了吗? 哪个力对物体做功?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力和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是什么? (2)通过大量实例后让学生归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3)当堂训练(课件展示) 下列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了功的是( ) A 、人挑起两筐苹果站着不动 B 、人搬石头,却搬而未起 C 、人用木棍撬起石块 D 、人推车,却推而不动 (4)体验做功: 让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体验做功,再分小组交流讨论后谈体会 (5)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课件展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推木箱前进,箱子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功效? (6)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a.他用力去拉地面上的箱子,但没有拉动 大家想他对箱子做功了吗? b.小铁球在力F 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滑动,至A 点处撤去外力作用,在移动S 这段距离的过程中,水平方的力F 对物体做功了吗? 此处教师应追问:为什么撤去力后物体还向前运动? 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体验做功(如用手举凳子不动,手将课本举高等等),再分小组交流讨论、谈体会。

(对应学案)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来表述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

帮助学生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物理素养,并找到成就感进而对学习物理知识产生兴趣。

此过程只要学生能归纳出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两个条件即可,语言表述不求严密。

但教师应及时修正。

及时反馈,了解学生是否
能利用做功的两个必要
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使学生切实有所体会, 真正理解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这句话。

通过该例子引出不做功的几种情况;再次让学生认识怎样才算做功?从哪到哪个过程力对物体
做功?怎样来表述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和能力。

c.人提箱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提箱子的力做功吗? (7)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a 、物体没有受到受力的作用,由于惯性而通过一段距离即 有S 无F ,不劳无功 b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即 有F 无S ,劳而无功 c 、物体受到某力的作用,但运动方向始终 与该力方向垂直 F ⊥S ,垂直无功 (8)当堂训练:(课件展示) ①你背着书包走水平路到学校,你对书包是否做了功? ②你用力推墙,墙没动你是否对墙做了功? ③我将手中的粉笔水平丢出,粉笔在空中飞行,我是否对粉笔做了功?
学生小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对应学案) 学生思考后回答。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力。

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修正。

3.怎样计算功? (1)师生根据概念,总结归纳出功的计算公式,教师讲解功的单位,介绍焦耳的事迹。

并尝试估算做功的多少。

公式:功=力*距离 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J 1J=1N.m (课件展示)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

人们为了纪念他对物理学的贡献,把他的名字做为功的单位 (对应学案) 学生教师一起参与得出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估算做功的多少 用手拿起1瓶矿泉水并举高,所做的功为1J ;
将两个鸡蛋举高1m ,做功约为1J ; 中学生从一楼走向二楼所做的功为1500J 。

学生活动: 再次利用身边的实物体验做功,并估算出功的大小。

让学生体会物理中公式来源的依据,单位来源的依据,让学生感悟物理中的科学方法。

让学生体验一些力做功的大小;通过讨论与交流,真正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要素;训练学生的
估算能力,并让学生体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
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实践应用,例题解析(课件展示)例:小刚提着重100N的水桶,匀速升高9m,小刚克服桶的重力做了多少功?解:G=100N h=9m
小刚对水桶做的功为:
W=Fs=Gh=100N×9m=900J
注意:此处水桶所受的拉力与重力为一对平衡力即在数值上有F=G;像这种力作用在物体上移动距离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
反称克服某力做功。

练习1(课件展示)
用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解:
拉力做的功:W=Fs=50N·20m=1000J
重力做的功:W=Fs=Gh=100N·0m=OJ
练习2(课件展示)
重为100N的物体分别从同一高度的斜面AB、AC和AD上分别自由滑下来,其中AE=2m、AB=6m、AC=4m,AD未知,则物体的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解:
由A到B重力做的功:W=Fs=Gh=100N·2m=200J
由A到C重力做的功:W=Fs=Gh=100N·2m=200J
由A到D重力做的功:W=Fs=Gh=100N·2m=200J (对应学案)
学生练习,请学生在黑
板上书写。

并由学生评
论正误及修正。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
规范学生的答题。

此处提
出克服物体重力做功,帮
助学生延伸理解“在力的
方向上移动距离”这句
话。

让学生明白是哪个力对
物体做功。

让学生明白“在力的方向
上移动距离”的含义;知
道做功是一个过程量。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的收获
1.知道机械功的含义,理解做功的两个必
要因素,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理
解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学生总结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和复习巩固本节课的
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