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 - 第26卷第3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是温和、爱开玩笑的 好老师
写一写:试写旁批
鲁迅先生在生活琐事中体现着做人做事的品质 精神。
课文中,片段二、片段七、片段八、片段十没 有写旁批,请你静静读书,仔细斟酌,在课本上, 为这几个片段加上旁批。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 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 病之后的各个细节,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 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 描叙,可以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写法的最大的妙 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 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 有思想含量。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无私宽广不求报答
萧红要参加“回忆恩师鲁迅先生”的征 文比赛,字数要求不超过800字。如果你是萧 红,你会选择文中的哪些片段怎样来写呢?请 你列出提纲。
(提示:请你借助旁批思考作答?)
伟
于儿子周海婴而言
人
鲁 迅
于妻子许广平而言
先
生
于学生萧红而言
丈夫、父亲、恩师
是慈祥亲切的好父亲
3.“我一走进卧室去……‘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语言描写。表现了鲁迅幽默随和的性格特点,为我们展 现出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形象。
4.“鲁迅先生把海婴……‘他说不新鲜……就抹杀是不 对的。’”
鲁迅的严谨。
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值得借鉴,请合作探究并作总结。
1.语言朴实。 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琐事,语言朴实,刻画了一
(64-67)
思考①:在内容选材上, 这些事例有什么相似之处?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2005年11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了新版《鲁迅全集》首发式。
这是《鲁迅全集》第五种版本。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前后五种版本的情况。
第一种是1938年上海复社出版的二十卷本。
复社是郑振铎、胡愈之这些文化人自己集资办起的一家小出版社,资金不多,要出版这样大的一部书很吃力。
正好不久前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书,赚了一笔钱。
另一个办法,是由蔡元培、宋庆龄出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纪念本订户。
普及本每部定价才八元,而纪念本却是五十元(甲种)、一百元(乙种),集资不少,这书才得以印成。
这书署名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实际是由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定出方案,具体编校工作,是谢澹如、唐弢、柯灵等人做的。
这部《全集》,收入了鲁迅自己编印的全部著译的单行本。
他最后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及其“二集”,编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印行,这次也编入《全集》第六卷。
这一卷中还有《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1936年的文集,由许广平编定的。
在编辑意图上,本版《全集》还是尽量求全。
散见于报刊上而未经作者编入单行本的文字,收集起来编为《集外集拾遗》收入第七卷,译文编为《译丛补》收入第十六卷。
鲁迅辑校的古籍,已出版的《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还有早年木刻印行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加上曾经想要付印而没有成功的《嵇康集》和《古小说钩沉》,都收入了本版全集中。
他所辑校的古籍当然远不止这五种。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鲁迅辑校古籍手稿》就有六大函四十九册六十二种。
从这些手稿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做的工作多少不一,有些不过是抄录,当时不都收入《全集》是适当的。
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将这些另行整理为四厚册出版了。
这部《全集》没有收入书信。
这些散在收信人手中的书信,征集不易。
直到1946年,许广平才将已征集到的855封书信编为《鲁迅书简》一书出版。
这部《全集》也没有将完好保存在许广平手中的鲁迅日记编入。
这就造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阅读练习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节选)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
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
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
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选文写了两个小故事,用小标题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近义词羞愧(_____________)悔恨(_______________)3.给加点字注音:囫.囵吞枣(_____________)挨.打挨骂(______________)4.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我”读书时“囫囵吞枣”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具体描写“我”读书时“张冠李戴”的句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本⽂通过对鲁迅先⽣的笑声、⾛路姿态、待⼈接物、读书写作等⽇常⽣活细节的描述,展⽰了伟⼤的鲁迅先⽣的平凡⽣活,表现了鲁迅先⽣的情趣、⽓质以及⾼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3课《回忆鲁迅先⽣》课⽂原⽂ 鲁迅先⽣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的欢喜。
若有⼈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路很轻捷,尤其使⼈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来往头上⼀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切地⾛去。
在鲁迅先⽣家⾥做客⼈,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个钟头的⼯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较少。
还记得有⼀次谈到半夜了,⼀过⼗⼆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个段落就看看旁边⼩长桌上的圆钟,⼗⼀点半了,⼗⼀点四⼗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会⼉。
”许先⽣如此劝着。
鲁迅先⽣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烟嘴在沉思着。
⼀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外边下着⼩⾬,弄堂⾥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嘱咐许先⽣⼀定让坐⼩汽车回去,并且⼀定嘱咐许先⽣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的天,⼏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很喜欢北⽅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病的时候,也不⼤吃⽜奶。
鸡汤端到旁边⽤调羹舀了⼀⼆下就算了事。
有⼀天约好我去包饺⼦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绞⾁机绞成的⽜⾁,就和许先⽣站在客厅后边的⽅桌边包起来。
海婴公⼦围着闹得起劲,⼀会⼉把按成圆饼的⾯拿去了,他说做了⼀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他⼜做了⼀只⼩鸡。
许先⽣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避免加以赞美,若⼀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裳去。
中国现代文学——鲁迅PPT课件
6
走进鲁迅
2021
9
1903年摄于日本东京
19200241年摄于日本东京东京弘文学院毕业照12
鲁迅回国后所任教的杭州两20级21师范学堂及当时的照片
13
1912年辛亥革命后摄
2021
14
1927年摄于上海 与许广平、周建人等合影
1930年摄于上海 海婴生一百日合影
2021
15
1930年于上海
16部杂文集《热风》 《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 腔 北 调 集 》《 准 风 月 谈 》《 集 外 集 》《 花 边 文 学 》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事杂文末 编》《集外集拾遗》。此外,还有《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2021
23
(二)鲁迅思想的时代性和超越性
1、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在新文学第一 篇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 “仁义道德吃人”。鲁迅又从日常生活和细节中对中 国传统文化劣根性进行批判
2、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 悲剧就一直跪倒在皇权的脚下,从来没有站起来过。 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亡我奴”。鲁迅率先发现了 这一秘密。
2021
19
大视野下对鲁迅的概述评价
一、概述:在20世纪的作家之中,鲁迅是影响最大的一位。“鲁 迅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特别是现代文学中一种“经典”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其他作家如鲁迅这样,在 生前身后获得如此多的花环和掌声,当然也没有哪一位其他作 家如鲁迅这样,在生前身后遭受如此的亵渎和谩骂。他的最大 魅力就是对人心灵的征服。如果没有鲁迅,中国二十世纪的文 化将会黯然失色。
不一样的鲁迅先生阅读理解
不一样的鲁迅先生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董阳①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滩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的贝壳。
②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③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④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
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⑤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上。
儿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⑥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三年以来第一次分别。
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枇杷,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别有寓意的图案。
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⑦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遮蔽与还原:教科书里的鲁迅作品解读
引导 。理解 ‘ ’ “ 我 的绝望和希望” “ ,特别要抓住 , 在生活 环境不同的情况下 , 两个人的友谊” “ ,手制的偶像 的含
义是什么 ? 你是怎样理解 的?” “我 ’ , ‘ 的所谓希望 ,也 ‘ 是 自己手制 的偶 像 ’ ,和 闰土不 同的只是他 的愿望切
和 日本中学教授 《 乡》 故 重视培养“ 生活态度” 的经验 。 从
“ 回忆中的 ‘ 乡”、现实的 ‘ 乡”出发 , 故 ’“ 故 ’ 引发学生对
赢得文坛最初声誉和最终走向世界的一种体裁 , 他的第
一部小Biblioteka 集《 呐喊》 写于 11- 92年 , 98 12 共选人小说 1 4
“ 理想中的故 乡” 的想象和希望 。《 乡》 故 在课后的“ 研讨
主 ”为 口号的理性主义精神在 当代美学 中的主流地位
限制了人们的思维 。以往的解读往往存在这样 的一 种 偏差 : 以为理性是 美的 , 非理 性是丑 的 ; 为社 会的黑 暗
值得肯定的 , 内心 的矛盾而仿徨 是 为 文化持清醒的批判态度 ,黑暗的现实常常令 站在高处 而呐喊是正 当的 , 的他陷于痛苦之中 , 绝望是他小说的主要底 色之 一 ; 而 多余的 , 应该否定的 , 尤其带着 中国 “ 思想界的启蒙者 ” 先驱 ” 战士 ” 精神领袖 ” “ “ 等桂冠的鲁迅 , 的内心应 他 对社会的责任则使 他对生活持坚 定的人世态度 ,敢 于 “ “ 直面 惨淡的人生 ” 在绝望 的心底生出一线希望 , , 尽管 该 永远是坚定而 充满希望 的 , 如同 匕首和投 枪 , 不可能
掘较深 , 引导学生走近作 者的精神 世界 , 从消极 中看到 积极 , 从绝望 中看到希望 。熟悉鲁迅 的读 者会发现 , 鲁
“探寻”的方法与意义——读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
023[摘 要] 钱理群先生的《心灵的探寻》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鲁迅的角度和视野。
深入分析作者在此书中建构的方法论体系和其阐释意图,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该书对鲁迅形象的还原和塑造,也能更好地理解钱理群先生在该书中“探寻”的意义。
作者在书中建构了以鲁迅常用意象群为横坐标,以包括了历史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广阔时空为纵坐标的方法论体系,并由此弥补了对鲁迅经典评价的不足,试图实现“个体”“民族英雄”“人类探索真理的伟大代表”等多层次的鲁迅形象的统一。
此外,作者在努力“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同时,也力图从鲁迅身上汲取改造中国人与社会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鲁迅在多方面的同构。
最后,作者还在书中建构了一种“研究对象—作者—读者”三者平等的对话观。
可以说,该书对鲁迅的“探寻”,是在遵循客观真实前提下的能动性创造。
[关 键 词]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鲁迅“探寻”的方法与意义——读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何思谕一、“探寻”的方法——横纵坐标系的建构《心灵的探寻》是20世纪80年代末钱理群先生出版的鲁迅研究巨作,在这本书中,他以《野草》一书为基本架构,对鲁迅作品及通信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出其背后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丰富内涵,从而把“个人”的鲁迅、“民族精神代表”的鲁迅以及“人类探索真理的伟大代表”的鲁迅三者统一起来。
《心灵的探寻》一书对“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努力以及对于阐释“我之鲁迅观”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与探究方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因此,分析钱理群先生在此书中“探寻”的方法,不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该书的结构和论述体系,还有助于理解论者对鲁迅形象的“还原”与“建构”,以及论者“探寻”的意义。
首先,该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也是本书建立的研究鲁迅的横坐标——对意象的分析,即“从作家在作品中惯用的、反复出现的词语入手,找出作家独特的单位意象、单位观念(包括范畴)”①,并通过分析这些意象和观念,对作家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加以研究和把握。
【精品文档】风波鲁迅赏析-实用word文档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风波鲁迅赏析篇一:风波--鲁迅风波鲁迅一、学习要点:了解背景。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分析人物形象。
运用对话和细节刻画人物。
二、出处本文最初发表于1920年九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套第1号,收入《呐喊》三、背景:本文描写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风波。
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是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部下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效忠清王朝,因称辫子统帅,1917年,他利用与北洋军阀政府内部矛盾(黎元洪为政府总统,段其瑞为国务总理,围绕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北洋军阀内部发生了“府院之争”,国务总理段其瑞在日本怂踊下主张参战,总统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当段黎矛盾不可开交时,徐军督军,辫子军统帅张勋进京调停,乘机复辟了帝制,在北京扶持清废帝薄仪复辟,在举国上下一片声讨中,这场复辟只延续十二天,就以失败告终。
当时鲁迅正在北京教育部任职,为了抗议张勋的倒行逆施,他于七月三日愤然离职,事件结束令他才回到教育部。
鲁迅从这个事件中引发深刻教训,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它的果实却被封建军阀所篡夺,中国的面貌和人民的命运并没有根本改变,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痛苦”包括农民的不觉悟;封建复辟的可能性;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以此告诫革命者:只有真正唤醒民众,才能进行彻底的革命。
出于这种动机,鲁迅写了《风波》。
三、层次剖析。
本文中“辫子事件”是贯穿始终的结构主线和叙述中心。
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辫子危机的起因和开端。
这段文字采用了场面描写或环境描写, 写出江南农村宁静平和的气氛 ,??第二部分:写危机意识逐步深化赵七爷:唯一出色人物兼学问家:讥、嘲、讽、贬等笔调革命后:盘头顶上顽固不化,随机应变,善今天: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于捣毁(收敛锋芒,隐三次持竹布衬衫穿上脱下藏不露)时刻待机复辟的封建顽固派(典型细节白描)——从赵七爷的形象可以看出当时虽已民国多年,但封建复辟势力还很强大,复辟的危险性是很大的。
鲁迅全集(全20卷)
1
4
第17章坟(15)
第18章坟(16)
第19章坟(17)
2
5
第20章坟(18)
第21章坟(19)
第22章坟(20)
第23章坟(21)
第24章坟(22)
0
2
0
4
0
6
第26章坟
(24)
第28章呐
喊(2)
第30章呐
喊(4)
0
1
第25章坟
(23)
0
3
第27章呐
喊(1)
0
5
第29章呐
喊(3)
0
2
0
4
0
第101章华盖集续
编(1)
第100章华盖集(12)
第102章华盖集续
编(2)
第104章华盖集续
编(4)
第103章华盖集续
编(3)
第105章华盖集续
编(5)
第106章华盖集续编
(6)
第107章华盖集续编
(7)
第108章华盖集续编
(8)
第109章华盖集续编
(9)
第110章华盖集续编
(10)
第111章华盖集续编
(11)
第112章华盖集续编
(12)
第113章华盖集续编
(13)
3
第114章华盖
集续编的续编
(1)
第115章华盖
集续编的续编
(2)
1
4
第116章华盖
集续编的续编
(3)
第117章而已
集(1)
2
5
第118章而已
集(2)
第119章而已集(3)
第120章而已集(4)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重点课文精品课件 第0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这是本文中少见的景物描写。虽然十分简 单,但却很有 象征意味。这些成为鲁迅先生“睡”的背景和衬托,表现了 鲁迅先生工作的劳累辛苦。
PART
08 细读课文,了解人物特点
THE HEADLINE
2.作者写看电影事件,意在表现什么?
意在表现鲁迅先生的礼让,对他人的关心体贴 ,对朋友的关怀备至。
PART
08 细读课文,了解人物特点
THE HEADLINE
3.“客人一走……鲁迅先生才睡下。”这几段文字写了什么 内容?突出了什么?
写了鲁迅先生只有在下半夜客人走后才能工作。从“鲁迅 先生还是坐着”“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 才睡下”等句可以真切地看出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笔 耕不辍,尤其“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一句采用了 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鲁迅先生工作到天亮,话虽平淡,情感却 十分真挚。
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
鲁迅
他残酷地鞭笞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
(1881.9.25—1936.10.19) 的忍受,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
【代表作】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
提及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总会想到“匕首投枪”这个词。 谈及鲁迅先生这个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便会立即涌上心头。 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 肃冷峻,这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 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就让我们走 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近距离地了解生活中的更真实的鲁迅先生。(出示萧红的《回忆鲁 迅先生(节选))》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卷初一语文2024.01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9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答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不得使用铅笔、红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必须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卡。
第一部分(22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5分)大自然送来一封情书百花悄然zhàn放春雨绵绵滋rùn大地鸟儿卖弄喉咙蝴蝶花枝招展大自然送来一封情书夏风缓缓而起乌云滚滚笼罩大地树木莽莽绿意阳光照耀万物秋日里的情书带来了明月千里的柔情______冬日里的情书寄来了苍山mián延的zī态腊梅坚强不屈的灵魂(1)看拼音写词语。
(4分)①(zhàn)______放②滋(rùn)______③(mián)______延④(zī)______态(2)选取秋天代表性的意象,补写一句诗歌。
(1分)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或者篇名。
(8分)四季景色皆入诗人的妙笔之下。
早春时节,王湾在①《______》的旅途中感慨时序交替,新春已来:海日生残夜,②______。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写暮春景物:③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抒发对友人被贬的担忧与不舍之情。
夏日,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邀请你共赏西湖的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④______。
古往今来,诗人多悲秋伤秋,曹操征鸟桓途径碣石山,写下《观沧海》,感慨:⑤______,洪波涌起;而刘禹锡在《秋词》中却写明丽的秋景:⑥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来抒发自己爱秋的豪壮情怀。
在冬雨肆虐,寒风交加的夜晚,爱国诗人陆游在⑦《______》中借写风雨梦境:⑧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故乡鲁迅PPT课件
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西瓜田里的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
01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02
小说以( )为序,以( )为线索
03
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
04
“ 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05
时间
06
“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01
第一部分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03
第三部分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01
添加标题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02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语 言描写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北京体验与鲁迅的杂文创作
新余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YU UNIVERSITY
Vol. 26, NO. 3 Jun. 2021
北京体验与鲁迅的杂文创作
•胡飞海
(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摘要:北京是鲁迅居留时间最长的都市。在北京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孤独体验和创伤体验是鲁迅 最为深刻且十分重要的两种生活体验,影响了鲁迅的杂文创作。其中孤独体验催生了鲁迅的杂文创 作,创伤体验则深化了鲁迅杂文创作思想。基于这两种独特体验,鲁迅杂文中的北京是缺乏生机的,城 中民众是奴化的,一些现代知识分子是丑陋的,由此构建了鲁迅有别于其他作家的北京形象。 关键词:鲁迅;北京;孤独体验;创伤体验;杂文创作 中图分类号:1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 3054(2021)03 - 0061 -05
其实,在北京所体验的孤独感并不是鲁迅个人 的专属品,可以说,当时从全国各地涌进北京的众多 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孤独感,只不过体验有深有浅, 背后产生的原因不同罢了。如有的是人生地不熟造 成的,有的是孤寂无侣产生的,有的则是乡村出身所 滋生的自卑心理而无法融入都市生活所致,不一而 足。而鲁迅的孤独体验却显然不是源于这些 ,更多 地来自于他“描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1]4? 所热切追求的自我精神和个体意识与北京这座夹杂 浓厚官本位气息的现代都市空间无法相融有关。具 体而言,就是北京的切身体验与他来北京之前抱有
也正是有着这样的人生体验,此后的鲁迅杂文 创作全面关涉“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 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
64
新余学院学报
2021 年
动而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中国人的’人 史'”国375。鲁迅的杂文创作思想也就具有了前所未 有的广度和深度。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第三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第三课笔记文章主旨: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势、待人接物、生活琐事、工作情况等细节的描述,展示了鲁迅先生的平常生活,真实地再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立体感人、可敬可亲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文章结构:文章一共是67自然段,隔行按照内容分段分成12部分。
第一部分(1):描写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
第二部分(2):描写卤迅先生的走路姿势轻捷。
第三部分(3——23):到鲁迅先生家做客的情形。
第四部分(24——26):鲁迅先生对待青年来信的态度。
第五部分(27——30):鲁迅先生对于校样纸的处置。
第六部分(31——34):写许先生很忙。
第七部分(35——40):鲁迅先生一家和周建人一家及朋友看电影的情形。
第八部分(41——42):鲁迅先生与众不同的休息方式。
第九部分(43——54):写鲁迅先生待客和工作的情况。
第十部分(55——60):鲁迅先生亲尝鱼丸事件。
第十一部分(61——63):鲁迅先生包书仔细整齐。
第十二部分(64——67):写鲁迅先生不顾病体,忘我工作的情景。
课文分析:1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分析:(开头的作用):开头直接描写,别具一格。
2 鲁迅先生走路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分析:(词语的理解和作用,赏析)“抓”“扣”“伸”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出鲁迅先生干练敏捷、行事果断的特点,体现了他做事干练、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坚毅、果断精神。
淡淡的几笔就形象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课件_3
第九部分(43——54):描写鲁迅先生一天的工作和 起居情况,表现了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
第十部分(55——59):描写鲁迅先生亲尝鱼丸的事 件。
第十一部分(60——62):描写鲁迅先生包书仔细整 齐。
第十二部分(62——66):描述了生病之后鲁迅先生 对待休息与工作的态度。
自主探究
(3).描写特别生动作具者体用。生“活中青的年琐人事写和信人,物自写身得的太行草 率,鲁迅先生是深为恶,表痛现绝人之物的形。象”,“而不但进他行还直是接展的读评价着, 每封由不同角落里使投人物来形的象青特年点的既信隐,藏于眼字睛里不行济间时又,鲜明便
可见呼之欲出,可谓高妙之至。
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 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 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 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了鲁迅先生热情待客、平易近人的性格,也体现了 己的父母当作父母,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让老年人能安享晚年,让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小孩子能茁壮成长,让老而无
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守,女子有归宿。人们憎恶把财物扔在地上的 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人们憎恨自己在公共事务中,不出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劫掠、偷
(五)特殊句式
11.
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吏3.谈呼谈一你何对怒“!天妇来下啼为一。公何”“选苦”贤!与寥能”寥“讲信几修睦句”的理,解。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
6.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赛罕区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类文阅读第八单元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训练新人教版
类文阅读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 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
(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
)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从第一自然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性格特征是() A.慈祥善良 B.乐观开朗C。
多愁善感 D.沉稳冷静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描写,写出鲁迅先生走路的特点。
3.鲁迅先生认为休息是。
4.最后一自然段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1。
B2.动作很轻捷3.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4.鲁迅先生为了写作不辞劳苦,彻夜未眠。
一面(节选)阿累“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
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
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
论睁了眼看
第三段(12—14自然段):提出解决“瞒和骗”的方法 鲁迅开出了根治“瞒和骗”痼疾的药方,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
返回
7.
思考练习
思考练习
一、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揭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 二“文鲁艺迅是对国“民瞒和精骗神”所的发文的学火传光统,的同抨时击也时是从引国导民国性民入精手神的。的中前国途人的为灯什火么。不”
这敢句正话视该社如会何、理人解生??此种性格弱点是怎么造成的?他认为这首先是“孔孟之道 ”长久精神统治的结果。中国是一个有漫长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一代一代的
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这也正是文章的 文眼所在。最后一段简短有力,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对于建设新文艺的热切希望。
返回
6.
艺术赏析
艺术赏析:
(一)论旨明确,见解深刻;论辩说理性强;描摹世 态人心,无不淋漓尽致,穷形极相。 (二)语言犀利,锋芒毕露。口语和文言并用,庄谐 并出,准确朴实;句式参差而富于变化;善用比喻, 多有暗示;
论睁了眼看 鲁迅·《坟》
要点 > 链 接
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
作者简介 内容述评
背景简介
艺术赏析 思考练习
1.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 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 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 养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 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3期2009年9月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TE ACHERS COLLEGE Q I N G DAO UN I V ERSI TY Vol .26No .3 Sep t .2009收稿日期:2009-07-06作者简介:张龙福(1965—),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文学研究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张龙福(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青岛266071)摘 要:鲁迅作品的教学效果不佳与教师讲授方法的不当大有关系。
只有尽力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突出其作为文学家的生命个体特征,才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理解、认同鲁迅的兴趣和愿望。
关键词:鲁迅作品;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生命个体特征中图分类号:I 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09)03-0095-04 在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鲁迅作品始终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讲授内容。
但是,鲁迅作品的教学效果却往往不佳。
从表面看来,个中原因复杂,难以一概而论。
但细加分析便不难发现,鲁迅作品思想内容过于深刻严肃以致使青年学子望而生畏不易生发亲近之感乃是最重要也最常见的原因,而教师讲授方法的不当无疑会促使学生更加疏离鲁迅。
如何在当今多元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开展鲁迅作品的教学,如何使广大的青年学子能够理解鲁迅、认同鲁迅,进而对鲁迅产生共鸣与热爱之情?笔者积多年教学实践之正反方面经验愈来愈深切地感到,只有真正走近鲁迅,拂去蒙住鲁迅形象上的种种尘埃云雾,尽力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努力揭示、描绘出一个血肉丰满、有情有欲的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真正鲁迅的心灵与形象,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阅读鲁迅、走近鲁迅的浓厚兴趣,从而逐渐理解、接纳、认同鲁迅,并最终将之转化为珍贵的人生精神资源。
具体说来,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讲授、诠释鲁迅的作品,重塑鲁迅的形象。
一、明确鲁迅的身份定位,着力突出其文学家的精神气质 自从毛泽东将鲁迅确立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之后,其作为“文学家”的社会身份与精神特质几乎被后两顶桂冠所遮蔽,似乎鲁迅的一生主要是以革命家与思想家的姿态战斗着、思想着,而且对鲁迅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诠释也由此出发赋予了过分浓重的社会政治色彩,由此涂抹成的鲁迅的文学家的形象自然也就显得单调、片面乃至于歪曲。
近些年学界对此偏颇虽有所检讨与矫正,但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根深蒂固,终难彻底扭转。
今天看来,鲁迅显然不能算做革命家,对此学界几成共识,勿须赘言。
如果说鲁迅是思想家,那也应该明确鲁迅作为思想家的特质是依附于文学家这一身份凸现的,不仅因为鲁迅本人并没有关于思想史或哲学方面的专门论著,即使是他的那些碎金零玉式的思想见解也几乎全散落、寄寓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可以说正是这些思想见解充实、丰富、深化了鲁迅文学创作的内蕴,同时也彰显了鲁迅的思想家气质,因而不能脱离开鲁迅具体的文学创作来孤立地、空洞抽象地谈论作为思想家的鲁迅。
从创作根本上说,鲁迅也不单单是纯粹地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才从事文学创作的。
尽管鲁迅曾多次明确表示他创作的主要目的乃是启蒙,改造国民性,但具体到每篇作品创作的动因却是十分深微复杂的,其作品中含蕴的思想意味往往也同样显得极为深微复杂,甚至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难有定论。
实际上鲁迅的文学创作总是从他切身的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出发来表现社会人生的。
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 思想观点往往不是直接、简单地呈露在作品表层,而是暗寓消融于作品所描绘的具体的社会人生图画里,涵化在他丰富的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中。
有鉴于此,教师必须首先明确鲁迅的身份定位,牢牢把握住鲁迅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个文学家这一基本的客观历史事实来指导、统驭课堂教学的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在鲁迅作品的具体讲授中或者应紧紧抓住和围绕其独特的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的特点来认真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社会人生图画,或者通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的社会人生图画来细细品味蕴涵于其中的独特的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而且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循环往复,逐渐深化,提高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与感悟。
归根结底,教师应着力抓住和突出作品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引导学生沉浸其间,以求得心灵上的感应与共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切忌脱离开作品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去抽象地空谈什么思想性,更不可由此抽绎出鲁迅的思想观点并肆意拔高和扩展,那样做看似突出了鲁迅形象及其作品的伟大,实则往往造成对鲁迅的误解和歪曲。
譬如在鲁迅小说《祝福》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的塑造来观察小说中所描绘的具体人生图画,细细体味其中的复杂情感,在此基础上自然达到对作者创作用意的感悟与认识,这样也就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波澜,激发并强化他们阅读、探究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思索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相反,如果教师脱离开对小说中人物形象与情感的具体分析体味,仅仅套用毛泽东对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四种权力压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论述来解读、诠释作品,那就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鲁迅是按照毛泽东的教导来创作小说塑造人物的,似乎鲁迅小说的思想意义就在于对毛泽东思想观点的图解式论证。
这样做实际上不仅没有抬高鲁迅及其小说的思想价值,反而是对鲁迅及其小说思想价值的歪曲与贬低。
(这种情形在鲁迅作品教学及研究中曾相当盛行,迄今亦并未完全绝迹)从教学效果上看更为严重的是,这样做不仅激发不起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反而很容易将学生可能曾有的一点学习兴趣败坏殆尽,甚至产生厌弃心理,最终离鲁迅越来越远。
其实,说到底,鲁迅作品的教学恰如学界的鲁迅研究一样,也应该“首先回到鲁迅那里去”[1](P10),回到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生活实际和创作实际中去,努力廓清庸俗社会政治学以及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自觉不自觉地罩笼在鲁迅头上的神雾,还原鲁迅作为文学家的本来面目。
在这方面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大有可为的,譬如,为了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到鲁迅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影响其文学创作的家庭和社会加以详细的考察,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容易明白造成鲁迅作品独特风貌的某些特殊原因,也有利于学生认识鲁迅独特气质个性的形成之谜,从而也有助于学生理解鲁迅之所以成为独特而伟大的文学家的某些内在奥秘。
二、把鲁迅的伟大与平凡统一起来,还原鲁迅作为一个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个体形象 多年来在“革命家、思想家”两顶桂冠下,鲁迅的形象在被无限拔高趋向圣化与神化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其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个体特征,似乎鲁迅远离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似乎鲁迅终其一生都只在做着救国救民的伟大工作,对鲁迅真实形象的如此歪曲自然只会导致人们对其敬而远之。
无可否认,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存在。
但是,鲁迅一生的思想、行为又是十分丰富而复杂的,特别是他的精神世界更如一片汪洋大海,其中既有巨波微澜也有沙石暗礁。
说他伟大,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行为、气质性格就与普通人没有任何相近相通之处;恰恰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正视鲁迅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存在,就不难发现,鲁迅的一生既具有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和坚忍不拔的伟人气质,更不乏困惑、犹疑彷徨、痛苦等普通人常见的精神特征,而且某些人性的弱点在他身上表现得更为集中和突出,譬如他的过于敏感多疑,即便鲁迅本人也是自认不讳的。
过去以至现在我们的教学往往只是片面地突出鲁迅伟大可敬的一面,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回避了他平凡可亲的一面;我们往往只注重极力挖掘鲁迅作品中含蕴的启蒙救国等庄重宏大的社会主题,而忽略或回避了其中潜隐的深微而复杂的自我的个人主题,这样呈现给学生的鲁迅形象及其作品风貌虽然伟大可敬,同时却也失去了鲜活的感性血肉而令人难以亲近与共鸣。
其实,作为一个具体独特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存在,鲁迅的伟69 第26卷第3期 张龙福: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大与平凡是密不可分地相互交融统一于一体的,平凡之中往往含孕着伟大,伟大之处也常常连通着平凡,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甚至是互为因果的。
即以鲁迅与朱安的婚姻而言,他俩名为夫妻,实际上却毫无爱情可言,有名无实地共同生活了多年,而鲁迅之所以能够长期忍受如此巨大的精神痛苦,其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不忍拂逆母亲的心意,他要做一个孝子,好好保留这个母亲送给他的“礼物”。
鲁迅如此遵从母命,恪守孝道,实在与那个时代的普通人并无大异。
然而,只要透过表面深入细察,还是能够看到鲁迅不同于常人的独特与伟大之处:第一,鲁迅虽然表面上遵奉母命与朱安成婚并共同生活,但那只是限于婚姻形式而并无实质上的夫妻生活内容,在爱情问题上鲁迅并没有真正妥协更没有自我欺骗,他宁肯长年忍受一个盛年男人都会有的那种因欲望和渴求得不到宣泄和满足而造成的精神与生理上的双重折磨,也不苟且屈服,更没有纳妾嫖娼,而是默默地沉浸于读古书抄古碑中,投身于教书写作中,这种坚韧、决绝的精神道德力量,不仅常人难以望其项背,即便是同时代的才彦俊杰(如胡适、陈独秀、郁达夫等人)相形之下也都黯然失色。
第二,正因鲁迅在婚姻爱情生活中的沉闷压抑和痛切体验,才使他格外关注和痛恨封建家族礼教制度对人的戕害,禁不住要予以揭露呐喊、抨击,他的许多影响很大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往往都源自于此。
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不幸的包办婚姻所带来的沉重痛苦却也促成了鲁迅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因为很难想象,如果鲁迅婚姻美满幸福,心情舒畅自在,还会创作出象《狂人日记》《祝福》《孤独者》那样悲愤、凄苦的小说以及象《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那样情思激越、笔力饱满的杂文,他也更不可能创作出象《野草》中那些奇谲阴郁深微难测的散文诗。
鲁迅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深味自己的痛苦不幸却并没有沉陷其中不能自拔,他反而以此为基点创造出面对整个社会人生的动人心魄的文学作品,正如李欧梵先生所说:“他的个人主义是被包装在创作中;惟有靠着创作这个方式,他才能将个人的劳苦与焦虑,借着社会这个大主题引领出来。
”[2](P34)既然如此,教师在讲授鲁迅的作品时,就应一方面把握住鲁迅形象中伟大的一面,着力开掘出他表现于作品中的“社会大主题”,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到鲁迅作为生命个体的普通平凡的侧面,努力探清含蕴于其作品中的“个人主义”,只有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还原鲁迅形象及其作品风貌的本来面目,才能使学生在敬仰鲁迅的同时也感到他的平凡可亲,在亲近鲁迅的同时也自然生发出对他的敬仰之情。
遗憾的是,许多年来,我们往往只偏重挖掘鲁迅作品中的“社会大主题”,而对其中的“个人的劳苦与焦虑”却几无关注,更没能深刻洞察那十分复杂微妙的个性心理与创作心理,这就难免使得鲁迅作品的教学缺乏血肉丰满的感性特色而走向片面单调枯窘。
譬如在对小说集《彷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满足于在鲁迅自题诗句的导引下解读处于“寂寞新文苑”与“平安旧战场”之间的作者社会心态,然后又在此基础上努力开掘、寻绎小说中的重大社会政治方面的意义,而几乎完全忽略了充溢个体生命体验的作者的具体生活心态,看不到小说深层渗透着作者生命最深处的情感暗流,因而也就难以充分揭示出小说中极为丰富的多个层面的意义蕴涵,这样也就势必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