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19世纪末至1917年的文学

1.文学特征:

a.流派纷呈、彼此渗透,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多维互动、互相影响、并存发展的新局面

b.文学最大限度地跨越自身的界限,与其他人文学科互相叠合交融

c.名家辈出、名作繁多

d.对社会现实的加倍关注

2.小说:现实主义

a.库普林(1870—1938) :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和浓墨重彩的渲染,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

《摩洛赫》《决斗》《火坑》

b.布宁(1870—1953):诗人、小说家

 以出色的中短篇小说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 《乡村》《苏霍多尔》《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c.安德列耶夫(1871—1919):以其哲理意蕴、象征形象、怪诞手法和气氛渲染而更接近现代

主义小说创作--“神秘幽深,自成一家”

《大满贯》 《红笑》

3.诗歌:现代主义

a.俄国象征主义:受西欧特别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影响,1893年梅列日科夫斯基发表《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文学宣言。勃留索夫1894年起至1895年《俄国象征主义者》--独立诗派的标志。

“年长的一代”:梅列日科夫斯基、吉比乌斯、索洛古勃、勃留索夫、巴尔蒙特等;“年轻的一代”:勃洛克、别雷、维·伊万诺夫等。

强调艺术的宗教底蕴,倾向于对生活作神秘主义的领会和理解,以创造独特而非实指意义的形象。1910年前后,开始衰落,十月革命以后,彻底瓦解。

b.阿克梅派:1912--1913年兴起。从象征派内部分离出来的纯诗歌流派,以《阿波罗》杂志为理论阵地。一方面称象征主义为“当之无愧的父亲”,继承它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明确反对后期象征主义的神学、玄学倾向,主张文学返回“尘世”,返回有声、有色、有形、有时间、有重量的“此岸”世界和“物质世界”,描述人的内心世界、肉体感受、对生与死的认识,并且赋予其具体可感、精致准确的形式。即所谓用明确的、“压实的”语言追求诗歌的男性力度和强烈的画感。1921年消失。阿克梅派“六杰” ――尼古拉·古米廖夫、戈罗杰茨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纳尔布特、津凯维奇。

c.未来主义:产生于象征主义的“危机时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宣言,只有若干互相斗争的派别。

立体未来主义--人数最多、影响最大

主要代表:马雅可夫斯基、布尔柳克兄弟、赫列勃尼科夫、卡缅斯基等

文学宣言:《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

政治主张不一,但思想观念相同:

1)欢迎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反对现存的资产阶级文明和传统道德观念,甚至否定一切文化传统。

2)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语言方面,格外重视创造新词新意。

20年代后期该流派逐渐消亡。

d.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 : 20世纪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描写农村生活,表现农民内心世界,充满质朴、单纯、宁静的美,又略带忧伤的韵味,给诗坛吹入一股清新的田野之风--《天蓝色》、《变容节》、《农村日课经》,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开创一代诗风,诗化祖国,诗化大自然,诗化人的感情生活。创立了苏联文学中跟马雅可夫斯基传统相互补充的叶赛宁传统。

e.“白银时代”: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以19世纪初的“黄金时代”为参照,用来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整个俄罗斯文学,表示它是仅次于普希金所代表的“黄金时代”的又一个文学创作丰硕期。

二、1917年至20年代末的文学

1.活跃于“白银时代”的作家队伍发生严重分化。

2.宗派林立,形形色色的文学团体大量出现。

a.“西徐亚人”(1917—1918)

b.“意象派”(1919—1927)

c. “谢拉皮翁兄弟” (1921—1926):无领导人、无

宣言的松散型文学团体,主要成员隆茨、吉洪诺夫、费定、左琴科,反对政治对艺术的干预,强调形式与技巧。

d.列夫(1922--1929):左翼艺术战线简称

e.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无产阶级文化派)

(1917—1920):最广泛的无产阶级群众文艺团体

f. “山隘派”(全苏工农作家联合会,1924--1932) 《红色处女地》、组织者批评家沃隆斯基坚持现实主义传统,强调文学遗产的作用,提出“真诚”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原则,对“同路人”采取团结的态度。

g. “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1923-1932) :领导人物为阿维尔巴赫、法捷耶夫等人。文学阵地主要在刊物《在岗位上》和后期的《在文学岗位上》又被称为“岗位派”。由于“拉普”在其活动期间大搞组织上的宗派主义,在创作上将文学与政治混为一谈,在理论上提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庸俗社会学倾向,1932年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动用组织手段终止“拉普”的活动。

3.无产阶级文学长足发展和作家队伍的快速壮大。

诗坛:“革命文学是从诗歌开始的”

杰米扬·别德内依(1883—1945) :《大街》(1922) 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洛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俄罗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苏维埃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第一时期(1912--1917年) 未来主义诗歌创作阶段 《穿裤子的云》(1914--1915)

第二时期(1917--1924年) 探索苏维埃诗歌创作。《我们的进行曲》(1917)、《革命颂》(1918)、《向左进行曲》(1918)、《开会迷》(1922)

第三时期(1924—1930)创作高峰期

《列宁》(1924)、《好!》(1927)

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

富尔曼诺夫:《恰巴耶夫》(1923)

法捷耶夫:《毁灭》(1927)

绥拉菲莫维奇:《铁流》(1924)

a.作者都是来自革命斗争的前线。

b.以亲历事实为素材,带有纪实性的特点。

c.创作方法则是把浪漫主义的激情同对人物性格、生活环境所做的现实主义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d.着力塑造共产党员形象,预示出主流文学发展的基本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