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地面沉降基础资料-17页文档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

(一)目的与任务

1、目的

宁波是我国沿海开放、开发较早的的港口城市,随着近年来全市开放开发的日趋深入,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旧区改造、新居住区成片开发,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密集兴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此条件下,工程建设的地面沉降效应逐渐凸显,成为宁波近年来新的沉降重要诱导因素。

宁波地面沉降由来已久,以往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地下水开采所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实施地面沉降综合调控措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宁波中心城区地下水的开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水位基本保持稳定态势,并在地区和层次上的展布也较为均衡,因而由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引发地面变形的发展过程在中心城区较为平缓。在此背景下,90年代末期兴起的宁波市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诱发的工程性地面沉降问题便逐年凸现。

宁波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软弱土层深厚,土体物理力学指标低,建于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构)筑物多半采用桩基;宁波市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特性决定了绝大多数桩基为摩擦桩的属性,故建(构)筑物自重将由桩基依次传递到各持力土层中。因此,由单个建筑物自重必然会引发地基变形和局部地面沉降,这种局部地面沉降点到线,再线发展到面,随着成片密集建筑群效应的累积和扩大,从而产生大范围、区域性建设工程性地面沉降。

由于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刚刚起步或加速发展的初期,因此,工程性地面沉

降的出现相对较晚,现状和危害都还不甚显著,相对于不合理地下水开采导致的大范围、大幅度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危害还不为社会和政府决策所重视。但从目前国内各大城市的地面沉降统计与研究程度而言,工程性地面沉降正成为妨碍“科学发展”的重大隐患。上海市已经发布了界定地面沉降与地基变形的相关法规、规程,为更有效、更明确的开展工程性地面沉降研究和工作作了一定的探讨。宁波市更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深化科学发展的高度,将工程性地面沉降的研究和应用开展下去。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宁波市区相继形成了多个工程性地面沉降小漏斗(见表 1.1),其中鄞州中心区建设工程规模相对较大,其年沉降速率达到5.5~36.5毫米,对宁波市整体地面沉降控制目标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

表1.1 工程性地面沉降小漏斗特征汇总表

地面沉降危害极大,它可造成城市标高资源的全面损失;引起滨海平原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和城市排水工程的排放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剧;水准点高程失真,影响城市规划建设;桥梁净空减小,影响内河航道的通航能力;城市

交通线网的差异沉降破坏,直接影响到交通线网的运营安全和维护成本;危及古迹、名胜和各种建(构)筑物的安全等。地面沉降已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也已采取了防治措施,但尚未达到有效控制,因此进行工程性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测网络建设至关重要又迫在眉睫。

宁波市工程性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测网络建设,是指通过对宁波市区及周边地区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工程性地面沉降问题的调查研究,摸清工程性地面沉降状况与趋势,初步掌握工程性地面沉降的规律和机理,拟定工程性地面沉降的防治对策,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地质依据,更是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技术保障打下基础。

2、任务

工程性地面沉降调查的主要工作任务:

(1)查明调查区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查明区域工程性地面沉降的分布、特征、成因、危害及影响因素;

(3)根据工程性地面沉降特征,结合城市化建设,初步建立工程性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二)范围

宁波平原,主要为海曙和江东全部,江北大部分和鄞州部分地区。

(三)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4年3月1日);

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6]30号(2006年10月);

3、《宁波市地面沉降“十一五”防治规划》,宁波市人民政府(2008年4月);

4、《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7月);

5、《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

6、《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年2月);

7、《地质调查成果图数字制图技术规程》,中国地质调查局。

(四)研究程度

宁波市已有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或勘查资料较多,为本次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见表1.2)。

表1.2 前人主要工作成果一览表

9宁波市地面沉降“十一五”防治规划2007.7

10宁波市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报告2007.3

11宁波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规划报告2007.5

二、调查背景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宁波位于中国海岸线中段,浙江省东部,长江三角州东南角,浙江宁奉平原东端,东临东海,北跨杭州湾,西接绍兴市,南接三门湾,东面宽175km,南北长192km,地理位置介于东径1205225~1222650,北纬284338~302718之间。

2、地形地貌

宁波市区由低山丘陵和滨海平原组成,西郊、东郊为低山丘陵,面积287.5km2,海拔一般在400m(黄海高程,下同)以下,分别属四明山和天台山山脉。滨海平原面积745.5 km2,标高2.0~3.0m,沿江两岸低洼处不足2.0m。

市区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湖积层组成,地形开阔平坦,新垦滩涂低于1m,地貌类型单一,地势自西向东微倾,平原表面坡降小于0.2‰。

3、气象水文

宁波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强,气候和降水受自然地带、季节环境和地形的综合影响,随冬夏季风而变化,冬季以晴暖天气为主,春末夏初,雨量充沛,称“梅雨季”,夏秋七、八月间,台风活动频繁,多年平均气温16.2C,多年平均降雨量1370mm,年平均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