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策略

环境保护策略
环境保护策略

1.1环境保护策略

1.1.1水污染防治策略

(1)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加快玉龙市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扶持污水深度处理和污水资源化,提高中水回用率。

(2)改善城市水体水质

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建设,避免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通过天然径流、污水厂中水补充城区水体,保障水体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3)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

严格按照玉龙市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饮用水源水库为一级保护区,其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污染源要搬迁,并不得新增污水排放口及生产性建设项目,在一级保护区外围实施水源防护林工程。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为主,防治城市污水和农业面源对地表水的污染。

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控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

1.1.2大气污染防治策略

(1)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

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快玉龙市城区天然气工程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推进“无燃煤区”和“基本无燃煤区”建设,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关停改造城区小锅炉,推行城市集中供热系统。

(2)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分布在城区及周围的现有工业企业不得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污染严重或达标无望的企业搬迁出城区,短期内不能搬迁的污染企业全面治理实现达标排

放,并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疏导污染型产业向城市外围适宜地区转移,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3)综合治理重大污染源

控制现有电厂、化工、水泥等重污染行业的盲目发展,推进各大火电厂脱硫项目的建设,逐步实施低氮燃烧和烟气脱氮。

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继续推进大气污染企业关闭搬迁,国家明令淘汰取缔的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坚决关闭清理,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分期分批制定关停计划,逐步关闭城区周围及影响景观和居民区的所有采石场和白灰窑。实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计划。

(4)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

优化城市路网的整体通行能力,扶持城市公共交通。加强管理和监控机动车尾气排放,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公共交通及部分机动车推行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燃料。建设运煤专用通道,减少扬尘污染。

(5)加强城区绿化

提高城区绿化面积,对城区内裸露地面绿化硬化。未来应将PM10(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作为改善空气质量的主要控制指标,进一步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

1.1.3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在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中,按照噪声功能区进行选址,充分考虑项目对噪声环境的影响。

优化交通格局,形成高效、快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强化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建设,控制高噪车辆在市区的运行。

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力度,禁止高噪声活动。

加强绿化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应建设绿化隔离带。

加强施工噪声的监督和管理,对非法加工制造进行取缔。加大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治理力度,避免夜间施工,减少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1.1.4固体废物综合整治

强化源头控制,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与管理,减少工业固废产生量。综合利用工业固废,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化水平。重点提高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积极推进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初步建成废旧电子电器的社会收集网络,实现废旧电子电器的综合利用。

统筹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系统。实现垃圾收集分类化;垃圾运输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促进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的产业化发展。发展焚烧、卫生填埋、生化处理等多种垃圾处置方式。

建立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危险废物交换网络体系。实现医疗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城市历史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1 2017 Vol.32, No.2国际城市规划Sustainable Conservation for Urban Historic Environment 城市历史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张松Zhang Song 文章编号:1673-9493(2017)02-0001-05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A DOI :10.22217/upi.2016.345 1 陷入双重危机之中的城市环境从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反映出的人们对城市时代到来的美好期盼,到2015年底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以最高文件形式所指出的如下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和认知似乎有了巨大的转变。其实这些城市问题并不是在短短5年时间内发生和加剧的,而是快速推进城市进程以来长期积累的病症的普遍凸显。近年来雾霾席卷全国,一些大城市的PM 2.5指数持续攀升新高。高速发展的代价已日趋沉重,众多城市的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程度不断加剧,生态指数持续走低,城市宜居性等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下,城市地方政府为了GDP 增长和追求土地的财政效益,不断对旧城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旧改对历史环境造成了空前破坏。而且,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已基本用光,进入了所谓“存量规划”时期,如此一来对旧城的大拆大建是否会更为迅猛呢?最近20余年,由于地价不断攀升和拆迁成本 不断增加,为了推进城市改造,一些城市弃城市规划的基本法规规范于不顾,随意改变容积率等控规指标,提高开发强度,导致高强度高密度开发盛行。缺乏细致的规划设计,必要的技术手段也没有配备完 善,只是形式上的“曼哈顿化” (Manhattanization ),其结果必将破坏到城市环境所应具备的宜居形态和人性尺度。 正如美国学者雪伦·朱津(Sharon Zukin )在《裸城:原真性城市 场所的生与死》的导论“失去灵魂的城市”中所指出的: “所有大城市都忙着抹去它们粗陋不堪、瓦砾尘土漫天飞扬的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亮闪闪的未来图景。北京、上海和其他中国城市正忙着消除市中心破落的狭窄胡同弄堂,将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撵到城郊地带,作者:张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注册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zhangs515@https://www.360docs.net/doc/015269857.html,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环境所面临的双重危机状况和历史 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阐述了英国历史环境保 护政策和经验,特别是历史环境保护和遗产资源管理的机制 与体系构成。强调在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 议》指导下,基于可持续发展政策和遗产保护的社会意义, 通过保护、整治并提升历史城市的宜居性,逐步实现城市历 史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及规划管理。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ual -crisis problems existing in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common problems in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policy and experience in the urban conservation, and mainly introduces the mechanism and system of historic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assets management in the UK.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of UNESCO, based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y and the social values of heritage preservation, it focuses on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 management for historic urban environment through preserving, renovation and improving the liveability of historic urban area. 关键词: 历史环境;历史性城市景观;可持续性;城市保护 Keywords: H istoric Environment;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Urban Conserv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8351)万方数据

大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常见表格

大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常见表格 第四十条规划成果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等三部分组成,其中经批准的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法律效力。 第四十一条规划时效 (一)本规划自1永川区人民政府批准之日生效。 (二)本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确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 报批。 (三)凡在本规划范围内进行与大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有关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服从规划 管理。 附表1 永川区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规模、实施进度与投资估算 (3) 附表2 1永川区五年(2008~2012年)环保搬迁企业计划表 (8) 附表3 1永川区(2008~2010年)减排企业计划表 (14) 附图1 规划区范围及区位关系图 (17)

附图2 规划区监测点位分布图 (17) 附图3 规划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分布图 (17) 附图4 规划区大气功能区划图 (30) 附图5 规划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图 (31) 附图6 规划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图 (32) 附图7 规划区生态功能区划图 (33) 附图8 规划区环境保护设施图 (34)

附表1 永川区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规模、实施进度与投资估算 工程名称建设内容单位 单价 (元) 建设规模投资估算(万元)2010年2015年2020年2010年2015年2020年 1、建成区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处理厂征地公顷0.2 65000 49000 92000 13000.0 9800.0 18400.0 污水处理厂建设吨/天120.0 0.5 0.4 0.7 62.4 47.0 88.3 截污管网千米100.0 39.6 70.0 30.0 3960.0 7000.0 3000.0 小计0.0 0.0 0.0 2、建成区垃圾处理工程垃圾处理场吨/天 5 400 0 400 2000.0 0.0 2000.0 垃圾焚烧发电厂吨/天50 0 400 0 0.0 20000.0 0.0 垃圾收集站个10 30 40 30 300.0 400.0 300.0 垃圾中转站个100 4 5 3 400.0 500.0 300.0 垃圾清运车辆25 18 10 13 450.0 250.0 325.0 废物箱个0.05 500 1500 1000 25.0 75.0 50.0 垃圾填埋场征地公顷120 10 0 0 1200.0 0.0 0.0 —3—

环境保护策略

1.1环境保护策略 1.1.1水污染防治策略 (1)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加快玉龙市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扶持污水深度处理和污水资源化,提高中水回用率。 (2)改善城市水体水质 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建设,避免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通过天然径流、污水厂中水补充城区水体,保障水体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3)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 严格按照玉龙市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饮用水源水库为一级保护区,其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污染源要搬迁,并不得新增污水排放口及生产性建设项目,在一级保护区外围实施水源防护林工程。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为主,防治城市污水和农业面源对地表水的污染。 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控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 1.1.2大气污染防治策略 (1)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 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快玉龙市城区天然气工程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推进“无燃煤区”和“基本无燃煤区”建设,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关停改造城区小锅炉,推行城市集中供热系统。 (2)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分布在城区及周围的现有工业企业不得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污染严重或达标无望的企业搬迁出城区,短期内不能搬迁的污染企业全面治理实现达标排

放,并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疏导污染型产业向城市外围适宜地区转移,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3)综合治理重大污染源 控制现有电厂、化工、水泥等重污染行业的盲目发展,推进各大火电厂脱硫项目的建设,逐步实施低氮燃烧和烟气脱氮。 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继续推进大气污染企业关闭搬迁,国家明令淘汰取缔的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坚决关闭清理,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分期分批制定关停计划,逐步关闭城区周围及影响景观和居民区的所有采石场和白灰窑。实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计划。 (4)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 优化城市路网的整体通行能力,扶持城市公共交通。加强管理和监控机动车尾气排放,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公共交通及部分机动车推行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燃料。建设运煤专用通道,减少扬尘污染。 (5)加强城区绿化 提高城区绿化面积,对城区内裸露地面绿化硬化。未来应将PM10(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作为改善空气质量的主要控制指标,进一步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 1.1.3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在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中,按照噪声功能区进行选址,充分考虑项目对噪声环境的影响。 优化交通格局,形成高效、快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强化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建设,控制高噪车辆在市区的运行。 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力度,禁止高噪声活动。 加强绿化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应建设绿化隔离带。 加强施工噪声的监督和管理,对非法加工制造进行取缔。加大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治理力度,避免夜间施工,减少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一、转变观念和方法,重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国家战略(精)

附件: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2010年年会政策建议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第四届第四次年会于2010年11月10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生态系统管理与绿色发展--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 国合会委员欣喜地看到,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为中国“十二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绿色转型”、“以民为本”的路线图。这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等战略性措施,强调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委员们赞赏最近强调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新理念,并特别注意到,中国政府提出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以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为特征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种认识和方法上的创新,令人欣慰和期待。 委员们高度肯定过去一年来中国政府在应对后金融危机中保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绿色发展,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重大进展。“十一五”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完成,节能目标有望如期实现;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

区规划?,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构筑绿色发展新格局;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正在被全社会广泛接受,一批低碳经济试点正在探索中实践,上海世博会的圆满成功成为探索低碳城市和绿色发展的新亮点;提出了培育和加快发展以清洁、低碳、绿色为核心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导向。 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等概念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并在探索实践中逐渐深化。然而,委员们注意到,在国际社会推动绿色发展的众多角度和措施中,有一个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就是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问题。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国内消费升级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已非常紧迫,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具有各种功能,在健康的生态系统及其健全的生态服务支撑下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体现着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对某些生态服务的经营和管理,本身就是绿色经济产业;破坏生物多样性和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国合会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年、在绿色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发展方式进入绿色转型的关键时刻,高度关注这一主题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意义重大。 经过多年的巨大努力,中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确保生态安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委员们也注意到,中国绿色发展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与不断增长的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生态系统面临着持续退化的压力,严重的

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方式研究

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方式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在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梳理了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的关系,并提出历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保护模式和利用方式。 [关键词] 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模式利用方式 1.引言 历史文化环境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构成老城整体格局的各要素及周围环境受到威胁,其整体风貌特色和城市设计精华就会丧失殆尽,将会失去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氛,所以古城保护的不只是文物点或遗址,对于非文物点或构成这些文物遗址环境大的空间也要加以重视。应将城市、建筑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着眼于维护整个历史地区的生态、文脉的整体环境。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往往导致古城保护中对历史文化环境的漠视和忽视,如何更好的保持城市的多样性,如何有效保护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 2.历史文化环境的界定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其成长发展的历程,也必然留存了每个城市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是人们长期生存活动的场所,是城市发展精华的积淀,是物化了的城市历史和文化,深具文化内涵和精神财富。城市文化环境指的不仅是物理环境,还可包括那些精神实质,传统知识或能体现该历史地点价值的其他无形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环境是能够记录、影响、见证城市发展脉络,见证城市兴衰成败的物理环境,即其空间环境。具体来说,它包括文物点、遗址、古城、古村落的环境,也包括由山川、地貌、水系等这些元素的大环境及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 3.当前城市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城市历史文化环境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当前,我国不少城市处于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历史环境保护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有利的对策,使城市历史文化环境得到妥善保护。具体存在的问题有: 3.1城市化高潮的影响 历史古迹大批毁坏,大批古村、古镇被过度改造,自然环境遭到急剧的破坏,古建的恢复只注重表面的物质性环境的改善,而忽视真实的历史环境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貌是非常脆弱而且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坏使得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荡然无存,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策略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策略 一是要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包括在继续加快工业先进装备的水平,淘汰落后工艺,同时,加快发展污染小、附加值高的装备制造业等。为什么浙江的结构性污染小,他们做的是轻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当然污染问题小。要做好有色金属、钢铁、石油、化工、建材、造纸、煤炭等7个行业的污染治理,争取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要减污。 二是要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账。主要是要实施10大工程,城市污水处理与垃圾处理工程、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自然保护区监管能力工程、农村小康行动计划工程、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工程、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以大工程带动快治理。 三是要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不要环保部门一家干,要形成合力。 (1)法律上:主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推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其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凡是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或擅自投产的项目,依法责令停止建设或停产并补办环评手续;对未规定进行排污申报登记或无证排污的单位,依法严肃查处;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要依法处罚;对污染严重而又治理无望的,要责令关闭。 (2)经济上:主要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激励政策。税收上对“三废”利用形成的工业增加值,增值税由17%降到7%,对引进设备节能降耗的年内40%免征所得税。价格上,对再生能源电厂实行优惠电价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实行全额收购政策。信贷上,把环保国债项目优先纳入给予支持,政府采购也要采购环保产品。 (3)技术上: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解决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烟气脱硫脱氮、企业废水治理与回用等环保工作上的技术问题,加快环境科技示范、应用和成果推广,促进环境保护。 (4)行政上: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审批或不核准立项,不批准用地,银行也不得给予贷款,工商部门也不予注册登记;对一些重点环保项目给予政策扶持。 开创互促共进的八项措施 没有重点、没有突破、没有措施难以落实。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做好开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进的方针政策,下面,从8个措施入手做出认真具体的分析。 一是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一种职能的设置也是一种责任的设置,我们要有“辖区”的概念,环保主要领导辖区内是第一责任,第一责任的落实由分管人具体负责。意思是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是要环保局协调把决定拿出来,涉及到省政府17个部委,其中包括省委的两个大部门,这就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国家要求的是中央政府、省政府、市政府还有县政府,新农村建设,还要到村一级。做什么?定期公布辖区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从理论上讲就是权利和责任要相结合,有权必有责。达标重奖、超标重罚,严肃查处。

环境保护策略

环境保护策略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1.1环境保护策略 1.1.1水污染防治策略 (1)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加快玉龙市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扶持污水深度处理和污水资源化,提高中水回用率。 (2)改善城市水体水质 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建设,避免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通过天然径流、污水厂中水补充城区水体,保障水体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3)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 严格按照玉龙市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饮用水源水库为一级保护区,其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污染源要搬迁,并不得新增污水排放口及生产性建设项目,在一级保护区外围实施水源防护林工程。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为主,防治城市污水和农业面源对地表水的污染。 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控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 1.1.2大气污染防治策略 (1)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 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快玉龙市城区天然气工程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推进“无燃煤区”和“基本无燃煤区”建设,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关停改造城区小锅炉,推行城市集中供热系统。 (2)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分布在城区及周围的现有工业企业不得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污染严重或达标无望的企业搬迁出城区,短期内不能搬迁的污染企业全面治理实现达标

排放,并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疏导污染型产业向城市外围适宜地区转移,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3)综合治理重大污染源 控制现有电厂、化工、水泥等重污染行业的盲目发展,推进各大火电厂脱硫项目的建设,逐步实施低氮燃烧和烟气脱氮。 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继续推进大气污染企业关闭搬迁,国家明令淘汰取缔的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坚决关闭清理,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分期分批制定关停计划,逐步关闭城区周围及影响景观和居民区的所有采石场和白灰窑。实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计划。 (4)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 优化城市路网的整体通行能力,扶持城市公共交通。加强管理和监控机动车尾气排放,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公共交通及部分机动车推行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燃料。建设运煤专用通道,减少扬尘污染。 (5)加强城区绿化 提高城区绿化面积,对城区内裸露地面绿化硬化。未来应将PM10(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作为改善空气质量的主要控制指标,进一步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 1.1.3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在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中,按照噪声功能区进行选址,充分考虑项目对噪声环境的影响。 优化交通格局,形成高效、快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强化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建设,控制高噪车辆在市区的运行。 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力度,禁止高噪声活动。 加强绿化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应建设绿化隔离带。 加强施工噪声的监督和管理,对非法加工制造进行取缔。加大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治理力度,避免夜间施工,减少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 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一、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 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 (二)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在环境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著名的3本书。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

家。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其代表性语言是,“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是1972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撰写的。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 (三)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以四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期间发生了4次历史性飞跃。 1.第一次飞跃是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世界各国开始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立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原则。环境宣言原文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话:“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会议开幕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

环境目标及环境保护管理方案

环境目标 第一章总则: 依据重要环境因素及其他要求,公司及公司相关部门和项目部制定相应的环境目标,以实现公司的环境方针。 第二章:环境目标 一、确保违规文件为零; 二、污水、废气、噪音、扬尘、废弃物等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 三、年能源资源消耗量降低率1%以上: 四、杜绝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 五、力求施工中最小程度的破坏,施工后最大限度的恢复 六、投诉率为零。

环境保护管理方案 第一章总则 1.1.为有效保护网朱项目部沿线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公路环境保护与水土流失的质量和水平,结合本项目实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1.2.本项目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包括沿线生态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本实施细则适用于郴宁11标项目部全线主体工程占地(含桥梁、涵洞)、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取土场、弃渣场等。 1.3.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由省指挥部统一领导,总公司派专人督促落实,本项目部设专人、专岗、专职负责该项工作。 1.4.本标段全线环保与水保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结合治理”的原则,树立“原始的就是最美的,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力求施工中最小程度的破坏,施工后最大限度的恢复”的环保理念,彻底改变“先破坏后恢复”的错误观念,建一流工程,修一条绿色大道。 1.5.在全线推行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各施工部位务必增强环保与水保意识,强化环保措施,项目部组建环保领导小组,建立环保组织管理体系,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职责到人。 1.6.本项目部自觉接受、主动配合地方行政机关和环境监察机构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 摘要:文章引用大量的史料,从中国古代的环境意识、环保机构和环保措施等方面考证我们的祖先如何高度重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环境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们的祖先自走出茹毛饮血的穴居时代、跨进文明社会的那一时刻起,就重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意一识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重要性,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史料。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回顾我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中国古代的环保思想 我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败不掩群,不取糜禾;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认为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必须注意保护,合理开发。反对过度开发,特别是破坏性的开发。 西周时期,人们认识到保护山野蔽泽是国富民强的保证。《管子·立政》篇中讲到富国立法有五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山泽救(救:即防止之意)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将山泽防火,草木生殖生长置于富国之道的首位。《逸周书·文解传》中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署,以成鱼鳖之长。”《国语·周语》中述周制说:“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蔽有圃草,圃有林池,所以御灾也。”这说明当时人们认识到一郊牧、圃蔽、林囿可以用来救饥荒、防灾年。 《国语·周语下》中也讲:“《诗》亦有之,日‘瞻彼旱麓,棒一措济济。恺梯君子,干禄恺梯’。夫旱麓之棒稽填,故君子得以易乐干禄焉。若夫山林mf竭,林麓散亡,蔽泽肆既,??君子将险哀之不暇,闻何易亡之有焉?”意思就是说像旱麓一类山麓林木茂盛,君子便可高乐安闲地求禄求食;但如果山林原麓消失,野蔽池泽枯竭,君子只有哀伤地面临危险,还有什么安逸快乐呢?这说明人们已认识到山林蔽泽的丰茂是人民安逸快乐的保证。而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则将诸侯之君能否严格地防守山林原泽的资源而不受破坏作为判断可否立为天下之王的标准。即:“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范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这就足以说明人们对保护山林原泽等生态资源和环境的重视程度了。管仲还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伐必有时”(管子·八观》)。 战国时的荀子根据生物资源消长规律,提出了一套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措施。他说:“养长时,则六畜生,杀虫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进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

环境保护策略

环境保护策略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1.1环境保护策略 1.1.1水污染防治策略 (1)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加快玉龙市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扶持污水深度处理和污水资源化,提高中水回用率。 (2)改善城市水体水质 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建设,避免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通过天然径流、污水厂中水补充城区水体,保障水体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3)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 严格按照玉龙市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饮用水源水库为一级保护区,其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污染源要搬迁,并不得新增污水排放口及生产性建设项目,在一级保护区外围实施水源防护林工程。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为主,防治城市污水和农业面源对地表水的污染。 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控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 1.1.2大气污染防治策略 (1)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 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快玉龙市城区天然气工程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推进“无燃煤区”和“基本无燃煤区”建设,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关停改造城区小锅炉,推行城市集中供热系统。 (2)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分布在城区及周围的现有工业企业不得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污染严重或达标无望的企业搬迁出城区,短期内不能搬迁的污染企业全面治理实现达标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促进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融合,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明确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的任务、程序、内容和成果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市级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 2 术语和定义 2.1三区三线 “三区”指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1。 2.1.1城镇空间 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园区2。 2.1.2农业空间 农业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村庄。农业空间包括耕地、基本农田、园地、畜牧与渔业养殖等农业生产空间,以及农村居民点等生活空间3。 2.1.3生态空间 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4。 1《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

2.1.4城镇开发边界 是指为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和无序蔓延、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划定的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集中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空间边界5。 2.1.5永久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6。 2.1.6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7。 2.2资源承载力 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8。 2.3环境承载力 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9。 2.4生态安全格局 指由事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保护地构成的结构完整、功能完备、分布连续的生态空间布局10。 2.5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5《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6《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7《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9王金南,蒋洪强等. 环境规划学[M].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

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ISSN 100020054CN 1122223 N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T singhua U niv (Sci &Tech ),2000年第40卷第S 1期 2000,V o l .40,N o .S 110 26 4448   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张 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收稿日期:1999210209 作者简介:张松(19612),男,副教授,博士后 文 摘:历史环境是指与一定范围的土地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所构成的整体物质环境状态,它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1966年日本制定《古都保存法》来保护古都的历史风土, 1975年修订《文化财保护法》创立“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 制度,对一般城镇内的历史街区以及村落聚落景观为代表进行切实保护与利用,与此同时全国综合开发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保护运动中的公众参与和地方自治体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历史环境;保护法律;开发政策;公众参与中图分类号:TU 2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054(2000)S 120044205 历史环境保护是产生于20世纪的课题,现已发展成为有理论有实践的重要学科分支。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我国的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历史村落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借鉴1960、1970年代日本在历史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了解其法制建设、开发政策、市民运动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国历史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和公众参与运动的兴起。 1 历史保护制度的创立 1.1 与历史环境相关的社会状况 历史环境是指与一定范围的土地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所构成的整体物质环境状态。依据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主要包括“史迹”、“传统建造物群”、“埋藏文化财的包围地”等内容,按《关于古都内历史 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以下简称《古都保存法》),主要指“历史风土地区”。但是,历史环境的保护并不 只局限于这些。历史环境被认为是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不可欠缺的内容,也是生活环境创造的基本要素,对社区生活环境的形成极其重要。 1960年代制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政策”、“全国 综合开发规划”,促进了产业的急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政策,带来了粗放式开发与巨大城市化的浪潮。与此相随的是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公害问题大量产生,同时也出现了对自然和历史环境的破坏。但当时谈到的环境问题,似乎还只局限于产业公害。 事态到1970年代就发生了转变,经历了公害、关注生活环境的眼光已经迟钝的人们,重新注意到自然破坏的严重性。认识到历史环境的破坏是现代环境问题的重要课题,人们将产业废弃物带来的污染称为第一公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称为第二公害;将开发建设对历史环境和乡土文化的破坏称为第三公害。与公害直接危害人的生命、健康等肉体方面相对,历史环境的破坏会给居民的精神生活带来严重的创伤。历史环境是地域居民精神纽带的象征,它的毁坏会给居民生活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历史环境一旦丧失之后,居民的精神上就会产生失落感,甚至无法承受这种急剧的变化。各地居民在关注环境的物质方面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环境的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反对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直接危及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公害”为起点的环境保护运动,从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保护,逐步扩大为包含遗迹、历史街区等在内的历史环境保护运动。1.2 历史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是有机的统一体。公害、自然环境可以看作是横轴上的问题,历史环境则是与时代相关的纵轴上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从空间轴与时间轴双方,综合考虑生活环境问题。 过去人们只重视能够换算为货币价值的东西。经济高速发展期正是这种价值观通行无阻的时代。这些随经济高速发展矛盾的表面化,低增长经济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变化。货币价值无法测算的、对居民生活具有根本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15269857.html, 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分析 作者:余伟华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10期 摘要: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 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县、市城市、乡、镇城市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支撑城镇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这样一个突飞猛进的大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1、城市规划中环保意识不强 部分城市、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比较淡薄,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使城市、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隐患。 2、城市中的大气质量日益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从而将粉尘、臭氧、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排入到大气层中,严重恶化大气质量。我国的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即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水平较高,达到了309 微克/ 立方米的平均浓度;二氧化硫浓度也严重超标,有些城市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相对而言,北方城市比较严重,达到了83 微克/ 立方米的平均值。大气污染所导致的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是严重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城市道路下面所布置的管线交叉纵横,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报规划不能协调一致,建设资金独立。常常出现修路在前,水、电、热、排污、通讯紧跟其后,分别开挖路面,造成城市天天破路挖沟的尴尬局面,施工造成扬尘污染。 3、水体污染相当严重 城市人口数量的突飞猛进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污水在没有处理好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水体中,严重破坏了水环境。我国城镇平均每天至少要将一亿吨的污水不通过处理直接

水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水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水环境 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环境对于人类和社会都 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区域中,水环境的保护是关系到人们健康生活和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旦透支水资源,对其造成破坏和污染,那么对本地经济和社 会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水环境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对水环境的关 注都愈加强烈,水资源成为提升生活品质和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当 前水环境面临着多重威胁,有效治理水环境一方面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 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从而推动地方产业经济的健 康发展。下面,我从当前我国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保护策略两个角度探讨如 何开展水环境保护工作。 一、当前水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工业发展带来的水环境问题逐渐明显,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成为制约 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资源缺乏、水环境恶化、近岸海域水质超标、地下水污染、农业和养殖业 水污染等问题尤为突出。另外,在大多数城市中,由于外来人口和本地区人口较 为稠密,这就导致水环境承受压力较大,过于密集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废水。城市管网覆盖不到位,生活污水收集率低,部分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排水体,远远超出了地区水环境承受能力进而导致本地区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针对 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重视水环境的保护工作。 二、保护水环境的策略方法 1、加强污染源控制和管理 要加大力度整治落后的工业企业,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行严格控制,提高 水质排放标准,增加监测频次,要求水质达标排放。对不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的 企业进行关闭和淘汰,升级企业的环保设备和标准,加强对污染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应该出台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环保力度,促使他们在污水处理方面进行技术 升级实现自身生产技术升级,从而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要严 格把关工业项目的环保审批,提高准入门槛,对于新建项目要落实好环境影响报 告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做好生产线到污染的治理设计,从而有效杜绝产生新 的污染危害。在把控污染源头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从产品包装的原 料到产品的生态设计,再到生产设备的更新和改革,这就要求提升水的重复使用率,加强生产管理的过程,从而做好水环境保护工作。 2、加大宣传力度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要长期坚持并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 宣传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日常管理中,要采取多种途径(如,微博、微信、电视等)来加大环保力度,增强广大民众的水忧患意识,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节约用 水好习惯。政府部门也要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采取治污为本、多渠道保护的原 则来保护水环境,把保护水环境作为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城镇化建设中大遗址背景环境保护规划策略_陈同滨

中国文物报/2006年/7月/28日/第005版 遗产周刊 城镇化建设中大遗址背景环境保护规划策略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滨 大遗址是我国近10年来从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角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专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型考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大遗址由遗存本体与相关环境组成,具有遗存丰富、历史信息蕴涵量大、现存景观宏伟,且年代久远、地域广阔、类型众多、结构复杂等特点。在我国各类文化遗产中,其突出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几乎贯连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和发展鼎盛期的大部分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发展史的珍贵物证,在整体价值上可谓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主要载体,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是国家文化资源的精髓部分。 根据大遗址在保护规划编制、特别是背景环境方面的内容差异,约可分为8种主要的规划类型:1、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2、新石器时期大型聚落遗址(含住居、祭祀、墓葬等);3、大型古代城市遗址;4、大型古代建筑群和园林遗址:5、大型石窟寺和石刻遗址;6、大型古代工程遗址(含军事、水利、交通等);7、大型古代手工业遗址;8、古代帝王陵寝与各类大型墓葬群。根据现状统计,我国大遗址的分布位置与现行行政区划的关系大致可分为4种主要分布类型:位于城镇建成区,位于城郊或城乡接合部,位于村落,位于荒野。 大遗址因其占地面积规模较大,保护与利用工作往往与遗址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显著的利益关联,特别是它的背景环境保护,是我国遗产保护领域中保护措施综合性最强、经费需求最多者,也是受我国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影响最大者。 我国目前正处于GDP指标向中等发达国家收入迈进的阶段——这是国家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消费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加快、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上述问题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古迹遗址、特别是它的背景环境的保护,致使我国目前遗产周围环境治理的程度远远落后于对古迹遗址本身的维护力度,严重破坏了古迹遗址的文化价值,限制了社会经济与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累积五千年的古迹遗址及其背景环境正在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中面临历史上最广泛、最严重的破坏与威胁时期。 面对上述严峻挑战,我们坚持国际古迹遗址的保护理念,围绕遗址的背景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理论与技能探讨,在这里我想谈谈初步的体会与经验:大遗址保护规划必须坚持遗址背景环境保护与社会和谐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遗址环境景观设计要追求与遗产文化价值的和谐一致,维护和完善遗产文化价值。通过整治和保护遗产背景环境,达到保护遗产文化价值的延续性、深化遗产文化价值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的规划目标。 我们主要从管理、社会和谐、生态保护和景观审美4个层面制定规划对策:管理层面的规划对策主要包括:界定保护区划;制定专项法规;建立管理体制;规定区划管理;建立监督机制;制定专项政策;筹措经费来源;协调利益各方等。 社会和谐层面的规划对策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性质控制;居民人口调控;居民安置规划;经济结构调整;交通路网调整;功能组团布局;城市发展方向;村镇体系规划等。这些对策可通过“城市化进程导引”方式进行,所有规划措施必须纳入地方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统一实施。 生态环境保护层面的规划对策主要包括:生态承载力控制;水土流失防治;水系整治疏浚;地下水和水源涵养保护;风沙侵蚀防治;土壤沙化治理;化肥污染控制;环境污染治理,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