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认识1-100的数1. 数的读法:十以内的数,首先说出十位上的数,然后连读个位上的数,中间加上“零”。
20以上的数,如26,先读出十位上的数“二十”,再读出个位上的数“六”。
2. 数的顺序:从1开始,逐个向后数,即为自然数。
3. 数的大小比较:数值大的数较大,数值小的数较小。
4. 数的顺序排列:根据大小关系,将一组数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
5. 数的分类:奇数和偶数。
个位是1、3、5、7、9的数为奇数,个位是0、2、4、6、8的数为偶数。
第二章:加法运算1. 加法的定义:将两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它们的和。
2. 加法的性质:- 交换律:a + b = b + a-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加零律:任何数加0等于它本身3. 一位数的加法:直接相加即可。
4. 补数法:加法运算中,若某一数不便计算,则可用一个数与它相加得到一个方便计算的数,再减去该数得到所求结果。
第三章:减法运算1. 减法的定义:用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它们的差。
2. 减法的性质:- 减法的定义决定了减法运算没有交换律,即a - b ≠ b - a。
- 减法的逆运算是加法:a - b = c 可以写成 a = b + c。
3. 一位数的减法:直接相减即可。
4. 消去法:减法运算中,若两个数的差与其中一个数相等,可将这两个数消去。
第四章:数字之间的关系1. 大于、小于、等于:数的大小关系。
2. 数的顺序:根据数的大小关系,连起来判断顺序。
3. 数量关系:比较两个或多个集合中的数量大小。
4. 顺序关系:按照某一顺序排列,如时间的先后顺序。
第五章:数的计数和顺序1. 数的计数:根据数的顺序,能够准确地说出某一范围内的数。
2. 数的顺序:按照一定的规律,列出一组数的顺序。
3. 数的比较:根据数的大小关系,能够判断两个数的大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部知识点集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部知识点集合以下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全部知识点集合:
1. 数字的认识与书写:认识0-20的数字,并能正确书写。
2. 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是将两个数字相加得到另一个数字的过程。
3. 加法的运算法则:掌握小于等于20的加法口诀。
4. 加法的应用:能利用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 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另一个数的过程。
6. 减法的运算法则:掌握小于等于20的减法口诀。
7. 减法的应用:能利用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8. 顺序数和顺序数的比较:了解顺序数的概念,能够比较大小。
9. 数量概念的认识:认识各种数量,包括少、多、相等等。
10. 数量的对应关系:理解数量的对应关系,比如一对一、多对一。
11. 数字的顺序:学习1-100的数字顺序。
12. 位置的认识:认识左右、前后等位置词语。
13. 图形的认识:认识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基本图形。
14. 图形的特征: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比如边数、角数等。
15. 长度的认识:认识米、分米、厘米,能够进行长度的比较。
16. 长度的估测:能够估算物体的长度。
17. 时间的认识:认识小时、分钟、秒,能够读取时间。
18. 时间的比较:能够比较两个时间的先后顺序。
19. 金钱的认识:认识元、角、分,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0. 数据的整理:能够整理数据,比如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表。
这些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全部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期末复习要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期末复习要点为帮助大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了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期末复习要点,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哦!表内乘法知识点[一定要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
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如:8×4=4×8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一、自然数和加法
- 自然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数字,包括1、2、3等。
- 加法是在自然数之间进行的运算,例如1+2=3。
二、减法和乘法
- 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例如5-3=2。
- 乘法是将两个数相乘得到第三个数,例如2*3=6。
三、除法和数列
- 除法是将一个数平均分成另一个数的几份,例如6÷2=3。
- 数列是按照规律排列的一组数字,例如2、4、6、8。
四、图形和几何
- 图形是由线条和面组成的形状,例如正方形、三角形。
- 几何是研究图形性质和空间关系的学科。
五、时间和长度
- 时间是用来衡量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概念,例如秒、分钟、小时。
- 长度是用来衡量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概念,例如厘米、米。
六、重量和容量
- 重量用于衡量物体的重量,例如千克、克。
- 容量用于衡量物体可以容纳的量,例如升、毫升。
七、简单运算和问题解决
- 简单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可以通过计算得到结果。
- 问题解决是通过分析和计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八、综合应用和思维发展
- 综合应用包括将多个数学概念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 思维发展是通过数学研究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
帮助。
加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总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总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数的认识:认识0-999之间的整数,了解数的顺序,数的排列和组合。
2. 数的比较:比较大小,了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
3. 加法和减法: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以及运算法则。
4. 数量的认识:认识并比较不同物体的数量,学习进行数量的加减运算。
5. 形状和图形:认识不同形状的基本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等,学习进行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6. 时间的认识:学习认识小时、分钟和秒的概念,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时间单位。
7. 金钱的认识:认识和辨认不同面额的货币,学习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8. 刻度和度量:认识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习测量长度和重量的基本单位。
以上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内容,复习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习题和练习册进行巩固练习。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本单元主要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估测或实际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认识厘米: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用“cm”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量物体时从尺子的其他刻度开始时,就用大刻度去减小刻度,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学会画一条线段,画完线段后要标上线段的长度。
5、解决问题:能用熟悉的长度为标准来判断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避免产生“一张床长2厘米”的错误。
记住一些生活常识如: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小朋友1拃的长度大约是14厘米;小学生一步长大约40厘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8厘米;从地面到小朋友胸口的位置大约是1米;一张双人桌的长大约是1米;门高大约2米;跳绳大约2--3米;单人桌长60厘米,一层楼高约3米,一张床长约2米。
6、平时多与孩子讨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并会估测物体大概的长度或高度。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主要是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摆竖式计算)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
重点是进位加: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用小1作标记),十位加的时候别忘加小1。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和退位减。
重点是退位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用小圆点作标记),十位减的时候别忘推掉1。
3、解决问题:(1)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
注意:不能看“多”就加,看“少”就减,应先判断出哪个是大数,哪个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连续两问。
根据数学问题选取题目中相应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弄清两个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可直接用于第二个问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知识点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算,数)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
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5、多几的问题。
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大。
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5、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5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一、知识大纲一、加与减知识点1.连加、连减和混合加减运算要按照()顺序进行计算。
①口算连续加法:把两位数分别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将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再把两次的和相加。
例:24+15+33=72先算: 20+10+30=60 再算: 4+5+3=12 最后: 60+12=72 练习:32+21+19=先算:再算:最后:②列竖式计算时:A连加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B连减时(分步列竖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
注意:加法的进位和减法的退位问题。
无论是连加连减还是加减混合算式,建议分步列竖式计算。
解决问题:常用的数量关系二、乘法知识点:1、通过一行一行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可以相应列出2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例:横着看:每行( 5 )个,有( 3 )行,一共有( 15 )个。
加法算式:5+5+5=15 竖着看:每列( )个,有()列,一共有()个。
加法算式:2、(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3+3+3+3=( 3 )×( 4 ),3×4表示( 4个3相加的和).练习:5+5+5+5=()×(),5×4表示().3.乘法各部分名称:3 ×4 = 12 (读作:)¦¦¦¦()()()()4、圈一圈,在图上用两种方法表示4×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5、5×9=?,圈一圈,填一填。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一、数的认识在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中,主要学习了数的认识。
通过数的认识,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数的读写、数的比较以及数的顺序等基本概念。
1. 数的读写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正确读写个位数和十位数。
例如,数字“5”可以读作“五”,数字“25”可以读作“二十五”。
2. 数的比较学生需要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比较数的大小可以使用数的顺序关系,如“大于”、“小于”、“等于”等来进行判断。
3. 数的顺序学生需要通过比较数的大小来确定数的顺序。
例如,给出一组数字(如3、7、5、9),学生需要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些数字。
二、加法和减法小学二年级上册还包括了加法和减法的学习。
学生通过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运算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1. 加法学生学习了如何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他们可以通过手工模型、计数器等辅助工具来帮助他们理解加法运算的概念。
2. 减法学生也学习了如何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他们可以使用图形模型等辅助工具来帮助他们解决减法运算问题。
三、计算技巧在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中,学生还学习了一些计算技巧,以便更加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1. 进位和退位学生学习了进位和退位的概念。
当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时,如果个位数相加或相减后大于9,则需要进行进位操作;如果个位数相减后小于0,则需要进行退位操作。
2. 补数运算学生学习了补数运算的方法。
例如,计算减法时,可以通过补数运算将减法问题转化为加法问题,以便更容易解决。
四、数的认识应用小学二年级上册还涉及一些数的认识应用的内容。
通过这些应用,学生可以将数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数的理解。
1. 数的排序应用学生通过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巩固并应用了数的排序概念。
例如,给出一些水果,学生需要将它们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2. 日常计数应用学生可以将数的认识应用于日常计数中。
例如,计算购买的商品总价时,学生可以运用数的知识进行正确计算。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资料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一、米和厘米1、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3、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4、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5、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6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
1米 =100厘米 1米-40厘米 =60厘米 1-40100厘米 -40厘米=60厘米40厘米 ?厘米7、在带单位加减法中,先看单位是否一样。
单位不同要先把单位化成相同单位再加减。
单位相同则直接相加减。
96厘米<1米解析:做这种比较大小的题时不能单单比较数的大小,还要看后面的单位,先转换成相同单位后在比较数的大小。
二、线段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
比如:要求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就从0开始,画到5结束。
例题:(1)从刻度0到7是( 7 )厘米,就直接用7-0=7厘米。
括号就填7厘米。
(2)2到8是(6 )厘米。
就直接用8-2=6厘米。
括号就填6厘米。
3、画一条比6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就是求比6厘米短3厘米是多少?6-3=3厘米。
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4、例题:任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三、角、直角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
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边)(顶点)(边)2、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1页图例)。
3、三角板上有3个角,其中只有1个角是直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4、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5、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二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重点必背公式汇总

【二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重点必背公式汇总
★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00厘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千米=1000米
10毫米=1厘米(进率是10) 100毫米=1分米(进率100) 1厘米=10毫米1公里=1000米1分米=1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0米=1千米1米=100厘米
★时间计算方法:
结来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问=结束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时间单位:
1时=60分60秒=1分
1周=7天
一刻钟=15分1年=12个月
60分=1时
半小时=30分
1时=3600秒
1年=4个季度
1分=60秒
1天=24小时
1世纪=100年
★表内乘法:
1、乘数×乘数=积
2、因数×因数=积
3、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4、几个几连加就是几乘几
5、几个几就是几乘几
6、几和几相加就是几加几。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概括总结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cm.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进率关:1毫米=0.1厘米;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6-22=34。
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1-22=39.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28+24+23=85.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
例如:85-40-26=19.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
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
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14.1—6的乘法口诀扩展资料:1.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必重点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重点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
1.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米,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会用刻
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理解单位的概念。
2.计算: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包括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会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表内乘法:熟记乘法口诀表,并会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4.角的认识:了解角的概念,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5.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的概念和基本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进行除
法计算。
6.方向与位置: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概念,能够根据
给定的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
7.统计:了解统计图的基本概念,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并能够回
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8.图形与拼组:了解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特
点,会进行图形的拼组。
9.生活中的数学: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
单问题,如时间计算、购物等。
以上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些重点知识,通过学习和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2022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易错题总结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易错题总结知识点总结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注意加减号,不要混乱。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五)根小棒。
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
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
三.表内乘法(一)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5+5+5+5表示:5×4或4×5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3×4=12(乘数)×(乘数)=(积)6.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7.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8.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9.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10.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学生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期末总复习

二(上)数学复习纲要总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本单元主要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估测或实际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认识厘米: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用“cm”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量物体时从尺子的其他刻度开始时,就用大刻度去减小刻度,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1)从刻度0到7是( 7 )厘米,就直接用7-0=7厘米。
(2)从刻度2到8是(6 )厘米。
就直接用8-2=6厘米。
3、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4、认识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学会画一条线段,画完线段后要标上线段的长度。
5、解决问题:能用熟悉的长度为标准来判断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避免产生“一张床长2厘米”的错误。
记住一些生活常识如: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小朋友1拃的长度大约是14厘米;小学生一步长大约40厘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8厘米;从地面到小朋友胸口的位置大约是1米;一张双人桌的长大约是1米;门高大约2米;跳绳大约2--3米;单人桌长60厘米,一层楼高约3米,一张床长约2米。
6、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 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第一单元复习题一.我会填。
1. 1米=()厘米 7厘米+8厘米=()厘米300厘米=()米 64厘米-7厘米=()厘米 1米-20厘米=()厘米 43米-40米=()米40厘米+60厘米=()厘米=()米2.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和()。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2()新华字典厚3()操场跑道长300()黄瓜长22 ()红领巾最长边是50()床长2 ()你的身高1()30()4. 图中共有()条线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及巩固练习

二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及巩固练习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 (1)知道1厘米大约有多长,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2)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3)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一放正、二对“0”、三看数); (4)根据图示读出物体的长度方法:大刻度-小刻度 或者 数格子。
3、认识米: (1)知道1米大约有多长,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 (1)线段的特征:是直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 (3)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方法:要画“几”厘米,就先找到刻度“0”和刻度“几”再点 两个点,连线,标出长度。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一、填空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 米=( )厘米,操场跑道长时 200( )。
一张床大约是 2( 指的宽大约是( )厘米。
),手3、量一个物体时,厘米尺的( )刻度要对这物体的左端。
你的尺子上,从 0 到 1 是( )厘米,从 0 到 8 是( )厘米,从 6 到 13 是 ( )厘米。
4、 8 厘米+12 厘米=( )厘米 54 米+12 米=( )米3 米+6 米=( )米 40 厘米-30 厘米=( )厘米二、填上“>”“<”或“=”。
35 厘米 25 厘米 5 米 500 厘米45 厘米 54 厘米20 厘米 2 米5 米 50 厘米1 米 8 厘米 180 厘米三、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支粉笔的长是 7( )。
3. 教室宽 6( ) 5.小明的身高 130( )2. 铅笔盒长是 23( ) 4. 一棵树高 3( ) 6. 操场长 80( )四、画一画。
(背诵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4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两点之间可以画〔1〕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线段的特点:①直直的。
②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是有限的。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8、〔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9、三角形由〔3〕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4〕条线段组成。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应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应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笔算两位数的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注意:看清加减号,不要混乱。
3、【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米和厘米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 cm ) 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 m ) 表示。
3、测量时: 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 )刻度画起,画到( )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 )刻度画起,画到( )厘米的地方。
()厘米()厘米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 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跑道长4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 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 ( ) ( )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 定顶点) 后画边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小于90度为锐角,大于90度为钝角,等于90度为直角4、用三角尺可以画出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 点对点,边对边,边重合,是直角)三角尺上有3个角,其中最大的那1个是直角,其余2个都是锐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用放大镜看一个角,这个角的大小不改变。
】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6、用三角尺画直角的方法:三角尺的直角边,沿着一画是直角(一点、二线、三标记。
)7、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把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8、所有的直角大小都一样。
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数学书的封面上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红领巾上有3个角,2个锐角和1个钝角。
9、数角的个数时,可以先数单个的角,再数由两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再数由三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依次这样数下去,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个角。
10、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11、拼角:一直(角)一锐(角)拼钝角第四、第六单元:表内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洁。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改写成乘法算式: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5+5+5+5 表示:4个5相加得20,可以列成乘法算式计算:5×4=20 或4×5=205 ×4 = 20 读作:5乘4等于20 口诀:(四五二十)4 ×5 = 20 读作:4乘5等于20 口诀:(四五二十)乘数×乘数= 积其中4和5都是乘数,积是20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6、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 7、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例: 加法算式:3+3+3+3+2=14 乘加算式:3×4+2=14乘减算式:3×5-1=14 8、7、相同得数,不同口诀只能列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有9句: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
8、几个几相加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9、“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求4和3相加是多少? 用加法(4+3=7)求4个3相加是多少? (3+3+3+3=12或3×4=12或4×3=12) 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 用几×几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 用几×几。
10、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2个几相乘的积就是几乘几。
例如:2个6相乘的积就是6×6=36. 加法: 加数+ 加数= 和和—加数= 加数减法: 被减数—减数= 差减数= 差+ 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乘法: 乘数×乘数= 积一共有多少个?4×9=36 6×6=36 2×6=12 3×4=12 3×8=24 4×6=24 2×9=18 3×6=18 2×8=16 4×4=16 1×8=8 2×4=8 1×9=9 3×3=9 1×6=6 2×3=6 1×4=4 2×2=4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正方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长方体: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会是不同大小的长方形。
圆柱:从正面、侧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圆形。
球: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都是圆。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分针细长跑的快,时针粗短跑的慢。
分针指12,就是几时整(:00)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也是1时。
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小格(一圈),所以1时= 60分。
比大小:3时()300分一刻钟是15分,半小时是30分,1小时是60分。
时针从12走到1,走了(1)时,分针从12走到1,走了(5)分。
时针从12走到3,走了(3)时,分针从12走到3,走了(15)分。
时针从1 走到4,走了(3)时,分针从1 走到4,走了(15)分。
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12)时。
分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60)分或(1)时。
写时间:两种几时几分和电子表数字的形式来表示【补充】分针从1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到1,走了(60)分或( 1 )时。
时间: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几时多少分。
例: 时针指在8和9之间,分针指着7,这个时刻是(8 )时(35 )分。
8时少5分是(7:55) 7时过10分是(7:10)时间的顺序:1时,1时多,2时,2时多,3时,2时多,4时,4时多, 5时,5时多,6时,6时多,7时,7时多,8时,8时多,9时,9时多,10时,10时多,11时,11时多,12时,12时多。
画分针时针需要注意:①分针时针用一长一短(长短区分要明显)的直线表示即可,不用加箭头;②时针的位置,不是整时钟面,在时针指在相邻两个数的中间,当小于半时时,指针指向接近较小的数,当大于半时时,时针指向接近较大的数。
以7:35为例,因为35分大于半时,所以时针指向更接近数字8,分针指向数字7。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排列问题(和顺序有关)组合问题(和顺序无关)1、用1,2,3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6 个两位数。
分别是12、13、21、23、31、32。
2、用4,0,7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4 个两位数。
分别是40、47、70、74。
3、3个小朋友排队或者坐成一排,都是有6种坐法。
用1,2,3表示这3个人,可以写成123、132、213、231、312、321) 4、3个人握手,每两个握一次,一共握3次。
4个人就要握6次手。
可以用连线法。
5、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3种可能。
也可以连线。
分别是5+7=12、5+9=14、7+9=16。
6、衣服和裤子的搭配问题也可以连线。
乘法口诀表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20以内进位加法表9+2=11 8+3=11 7+4=11 6+5=11 9+3=12 8+4=12 7+5=12 6+6=12 9+4=13 8+5=13 7+6=13 9+5=14 8+6=14 7+7=14 9+6=15 8+7=15 9+7=16 8+8=16 9+8=17 9+9=1820以内退位减法表11-9=2 11-8=3 11-7=4 11-6=5 11-5=6 11-4=7 11-3=8 11-2=9 12-9=3 12-8=4 12-7=5 12-6=6 12-5=7 12-4=8 12-3=913-9=4 13-8=5 13-7=6 13-6=7 13-5=8 13-4=914-9=5 14-8=6 14-7=7 14-6=8 14-5=915-9=6 15-8=7 15-7=8 15-6=916-9=7 16-8=8 16-7=917-9=8 17-8=9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