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备物质条件

合集下载

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住房状况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十年来,随着衡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居住质量明显提升,但住房状况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本文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部分数据(以下简称“五普”),运用区组分析、对比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衡阳市人口住房现状,并就当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居民住房状况现根据“五普”和“六普”住房相关数据,从住房水平、住房质量、住房来源、住房支出以及不同人群住房情况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衡阳市居民住房的现状。

(一)住房水平达到舒适程度。

十年来,衡阳城乡住宅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六普”资料显示,衡阳城乡常住人口家庭户194.29万户,家庭户平均户规模为3.48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3.83平方米,比“五普”提高7.87平方米,户均住房间数3.51间,比“五普”提高0.74间。

此外,人均住房间数达1.01间,按照国际上住房标准划分的三个等级,即最低标准,每人一床;文明标准,每户一套;舒适标准,每人一间的标准衡量,衡阳家庭户的总体居住水平已经达到了舒适的程度。

“人均”反映的是现象总体的一般水平或代表水平,不能揭示事物结构的内部差异。

因此,通过对家庭户住房面积进行分组分析可以看出,衡阳市有56.94%的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集中在20-49平方米之间,其次在70平方米以上的占11.73%(见表1);从家庭户住房间数分组来看,居民家庭住房间数集中分布在二间24.05%、三间26.78%以及四间17.51%,所占比重共达68.34%,此外2.28%的家庭户住房间数在十间及以上(见表2)。

(二)住房质量显著改善。

居住质量与住房类型结构、建筑材料、配套设施以及建房年代息息相关。

浅谈住宅产品设计在未来的走向

浅谈住宅产品设计在未来的走向
析 人 性 的 空 间 ,尽 量 使 空 间 , 景 观 , 和 人 完 全 融 合 在
源 使 建筑 能 耗 尽量 在 自然 中趋 于 平 衡 。 在 我 国 , 由于 人 口密度 相 对 集 中 ,并 且 这 些 地 区 的建 筑 容 积率 和平 均 层 数偏 高 ,前 面 谈 到 的被 动 建 筑 的发 展 技 术 并不 是 首 要 课 题 ,在 主动 使 用能 源 的 前提 下节 能 则 实 际 意 义更 加 广 泛 一些 。然 而 ,我 国 建筑 能 耗 存 在 着很 大 的 漏洞 。举 两 个 最 简单 的 例 子 来说 :对于 冬季采暖 的问题 ,l 6年 采取 8 9 节 能措 施 以 前 建造 的建 筑 ,保温 隔热 性 能 差 ,采 暖 系 统 热效 率 低 ,单 位建 筑 面 积 采 暖能耗 约为发达 国家的 3倍 ;而 在夏天 ,按 照 单位 体 积 计算 ,每 降低 1 C 。 所需 要 的 能耗 是升高 1 c。所 需要能 耗的 6倍 ,因此 可 以 说 空 调 更 成 为建 筑 能 耗 的 主 要 因 素 。
随 着 国 民 生 活 水 平 的 提 高 , 中 国 人 口 , 以
起 。环 境 景 观 设 计 的合 理性 ,功 能性 和 审 美 性 对 客 户 而 言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它 是 环 境 和人 最 直接 最 亲 密 的接 触 。

设 计 理 念 与 措 施 1. 型理 念 户 住 宅 从 单体 户型 来 说 ,它 的性 能 中 除 了 安 全 性 和 耐 久 性 这 两 项 最 基 本 的 要 求 外 ,更 重 要 的就 是 它的 适 用性 ,也 就 是 其 居 住性 和 舒 适性 的要 求 。 住 宅 适用 性 能 评 价 几乎 体 现 了居住 者 对 住 宅功 能 要 求 的所 有 因素 :既 包 含 了诸 如 平 面 设计 之 间组 成 的 软性 的 主 观 感 受的 评 价 因素 ,也 包 括 了 例 如隔 声 ,采 光 , 照 明 ,通风 性 能 等 硬性 的 量化 物 理 指标 的 因素 。 同样 的 ,我 们 的 生 态设 计 也 涉 及 到 了这 个 领域 。随 着社 会 的 发 展 ,设 计 依 靠各 种 设 备 来 改善 人 居 质 量 的 能 力 日益 增 加 了 ,现 代 建 筑 中 引进 了 许 多建 筑 设 备 ,其 中一 类 是 舒 适 型的 ,成 为 改 变 居 住 条 件 的 一 种 附 加 条 件 ,但 我 想 ,设计 人 员更 应该 立 足 于 用 设计 手 法 改 善 我们 人 居 条 件 ,舒 适 型 的 设 备 只是 一 种 有 限 的补 充 ,毕 竟 人 居的 舒 适性 如 果 过 多 的 依赖 于 我 们 的 设备 将 是 昂贵 的 ,也 是 不 够 健康 以及 不 够 科学 的 。 另外 一 类则 是 用 途 型 的 ,是 必 需 使 用的 设 备 和 资源 循 环 利 用 所 需 的 设 备 ,这 一 部 分 可 以 选 用 节 能 、 节 水 型 的设 备 或 是 系统 ,需 要 建筑 设 计 师 从 设 计 以及 材 料 上给 予 支 持 ,配 合 以及 实 现 这些 设 备 的 有 效运 转 ,从 而 实现 建筑 的 实 用性 和 对 资 源 的节 约 。这 样 我们 的住 宅 才 象 有 了血 管 一 样 可 以呼 吸 ,可 以 新陈 代 谢 ,以 及 维 护 我 们 的 能 源 资 源 。 2. 能措施 节 生 态 住 宅 不 仅仅 可 以 提 供 人居 条 件 的 舒 适性 ,而 且 应 当是 节 能 的 。 从 世 界范 围 来 说 ,建 筑 节 能 成 为 了 各 国 追 求 的 方 向 , 尤 其是 欧洲 在 这 方 面 发展 得 很 快 , 设计 上 不 再是 主动 的 靠 常规 能 源 来 改 变建 筑 的 舒 适 程 度 ,再 去 保 护能 源 ;而 是 近 可能 多的 以 各 种 手段 被 动 接 受并 利 用 自然能 源 ,如 风 能 、 光能 、地 源能 等 ,利 用 这些 绿 色 能

居者有其屋:穷人的住房权该如何实现——以农民工廉租房为视角

居者有其屋:穷人的住房权该如何实现——以农民工廉租房为视角
法学 博 士 , 要 从 事 法 理 学 、 律 社 会 学和 人 权 法学 研 究 。( 苏 2 50 ) 主 法 江 20 9
“ 人人享 有适 足住房 权 ” 。住房 是人类 生存 和 发展 必 不可 少 的 物质 条件 。住 房权 作 为 一项 基本 人 权 已经 得到
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民工” 农 作为我国特有户籍管理体制下的穷人 , 其住房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住房权作为

项可 以 向国家要求 积极作 为 的权 利 , 国家负有 尊重 、 障 、 进 与实现 的义务 。 保 促


享 有 适 当住 房 是 一 项 基本 人权
住 房是人 类生存 和发 展最基 本 的物质条 件 。人 类形 成之初 , 与住房 密不 可分 。《 就 黄帝 宅经 》 样记 载 , 宅者 这 “ 人 之本 。人 因宅而立 , 因人 得存 。人宅 相扶 , 宅 感通 天 地 。 住宅 是 人类 社 会生 存 和发 展 的基 本 要 素 。随着 社会 的 ”
追 求和 实现其 他一 系列人权 的必 不可少 的先 决条件 。这 些权利 包括 住房选 择权 、 票权 、 投 公共 事务参 与权 、 康权 、 健
安 全环境 权和 其他构 成有尊 严生 活 的权 利 。 … 住 房权作 为确保 人类 福祉 和尊严 的基本 权利 , 得 了众 多 国际人权 文件 的承认 , 为 国家 人权法 的重要组 成部 获 成
居 者 有 其 屋 : 人 的 住 房 权 该 如 何 实 现 穷
— —
以农 民工廉 租 房 为视 角 吴 笑谦 王 仓 张 清
【 摘
要]“ 居者有其屋” 是一种天赋人权 , 更是一个基本 的 民生 问题 。诸 如农 民工 的穷人群体 , 由于 自

论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2 2卷
第 3期






Vo . 2 N . 12 o 3
Ma.2 2 r 01
21 02年 3月
J 0URN HANGC AL OF C HUN UNI ER I Y V ST
论我 国住房保障法律制 度的完善
王清春
( 安徽财经大学 法学 院, 安徽 蚌埠 2 34 ) 3 0 1
关键词 : 住房保 障法 ; 政府 干预 ; 督机 制 ; 监 住房公积金 中图分类号 :9 0 0 D 2 .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0 3 0 ( 02 0 0 5 0 1 9— 97 2 1 )3— 34— 0 4
我 国 自从 19 9 8年取 消福利 住房 制度 以来 , 停止 住房实 物 分 配 , 居 民 的住 房 问题 推 向市 场 解 决 。 将 政府将 本应 承担 的住 房 保 障 角 色推 给 了 市场 , 由于 市场 机制 的 自身 缺 陷 , 生 “ 产 市场 失灵 ” 象 , 成 现 造
纵 观 世界 上 各 国 的住房 保 障制 度 发展 历 程 , 都
有一部专门的住房保 障法 , 还有相关的配套法律 , 构 成 了完整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 。但是从我国 目 前情
况 来看 , 还没 有一 部专 门的住 房保 障法 , 与住 房保 这 障制度 的发 展不相适 应 。我 国的住房 保 障立法层 次 低, 配套 法律 法规不 完善 , 法律 体系不 健全 。所 以我 国 目前 的 当务 之 急就 是 抓 紧制 定 专 门 的 住 房 保 障 法, 通过 立法 形式 , 立 健 全住 房 保 障制 度 , 我 国 建 为 的住房保 障制 度 的发 展提 供 良好 的法 律环境 。 改 革 开放 以来 , 国 的综合 国力 和政 府财 力 已 我 经 大大增 强 , 贫富 差距 逐 步 拉 大 , 对着 高 房 价 、 面 低 收 入 , 大 中等和低 收人 家庭无 法 自力 购买 住房 , 广 而 我 国 尚未建 立住房保 障法 律制 度 。笔 者建 议 : 一 、 第

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住房状况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十年来,随着衡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居住质量明显提升,但住房状况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本文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部分数据(以下简称“五普”),运用区组分析、对比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衡阳市人口住房现状,并就当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居民住房状况现根据“五普”和“六普”住房相关数据,从住房水平、住房质量、住房来源、住房支出以及不同人群住房情况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衡阳市居民住房的现状。

(一)住房水平达到舒适程度。

十年来,衡阳城乡住宅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六普”资料显示,衡阳城乡常住人口家庭户194.29万户,家庭户平均户规模为3.48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3.83平方米,比“五普”提高7.87平方米,户均住房间数3.51间,比“五普”提高0.74间。

此外,人均住房间数达1.01间,按照国际上住房标准划分的三个等级,即最低标准,每人一床;文明标准,每户一套;舒适标准,每人一间的标准衡量,衡阳家庭户的总体居住水平已经达到了舒适的程度。

“人均”反映的是现象总体的一般水平或代表水平,不能揭示事物结构的内部差异。

因此,通过对家庭户住房面积进行分组分析可以看出,衡阳市有56.94%的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集中在20-49平方米之间,其次在70平方米以上的占11.73%(见表1);从家庭户住房间数分组来看,居民家庭住房间数集中分布在二间24.05%、三间26.78%以及四间17.51%,所占比重共达68.34%,此外2.28%的家庭户住房间数在十间及以上(见表2)。

(二)住房质量显著改善。

居住质量与住房类型结构、建筑材料、配套设施以及建房年代息息相关。

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3)

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3)

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3)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汇总46、技术性失业答: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力不能适应发展了的技术水平和变化了的产业结构而引起的失业。

47、社会优抚和安置答:社会优抚和安置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夺取政权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保卫祖国安全、保卫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钢铁长城。

48、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和。

49、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投资行为。

50、共同基金:将基金聚集在一起,由一些投资专家操作基金营运,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基金分散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各种渠道,以取得最高投资收益为目标。

51、绝对贫困:缺乏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条件和手段,没有生活必需的食物、衣服、住所,饥寒交迫、陷于绝境。

52、相对贫困: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而言的贫困,即相对于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生活在较低水平线上,他们被排斥在社会生活的主流之外。

53、贫困线:最起码的生活水平或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间的差距的一个量的界定。

54、受益基准制:受益人的养老金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或计算公式,如一定的年龄条件、身体状况、工龄长短及实际生活需要等。

只要符合所定的标准即可领取养老金,其量的多少跟他过去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贡献无关或关系不大。

55、供款基准制:受益人的养老金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供款量,一般都将个人所缴费用建立个人帐户,缴费越多,领取养老金的水平越高。

56、失业: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57、非自愿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而就业,但仍找不到工作。

是否应该推行全民住房保障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推行全民住房保障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推行全民住房保障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推行全民住房保障。

全民住房保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它可以有效地解决住房问题,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社会稳定性。

首先,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设施。

然而,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和房屋供应的不足,很多人无法负担得起合适的住房,甚至有的人无家可归。

全民住房保障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提供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让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其次,全民住房保障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同时,住房保障也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因此,全民住房保障是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

反方观点,不应该推行全民住房保障。

全民住房保障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政府推行全民住房保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能会导致财政负担加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其次,全民住房保障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政府过度干预会扭曲市场机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市场竞争力。

另外,全民住房保障可能会降低个人的积极性,如果人们知道政府会提供住房保障,就会减少他们自己努力工作的动力,从而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

因此,全民住房保障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不应该被推行。

名人名句:“房子是人民的,不是官僚资本家的。

”——毛泽东。

“住房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住房是人民的生活问题,是人民的生活基础。

”——邓小平。

经典案例:新加坡的住房保障政策,新加坡政府通过推行公共住房政策,成功解决了住房问题,让每个公民都能有一个安全、舒适的住房环境。

这一政策不仅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条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全民住房保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它可以有效地解决住房问题,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社会稳定性,因此应该被推行。

住宅设计原理复习重点精

住宅设计原理复习重点精

住宅设计原理复习要点1.住宅的概念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起来。

2.户型和套型的概念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则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注:核心户一一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主干户一一一度夫妻和其已婚子女及孙辈所组成的家庭。

3.窗地比:房间侧窗洞口面积(Ac与该房间地面面积(Ad之比。

每户至少应有一个居室在大寒日保证一小时以上日照。

4.节约用地的常用方法(1降低层高,增加层数: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

建筑总高的降低有利于缩小建筑间距,节约用地。

(普通住宅层高不应小于2.8m。

卧室、起居室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m。

住宅层数越多,单位面积上多分担的房屋基地占地面积越少用地越经济。

(2加大进深,减小面宽。

对于低层住宅来讲,减小每户的面宽对于节约用地有较大作用。

加大进深,缩小面宽的住宅单元设计在群体组合时可以起到节约土地,提高容积率的目的。

5•住宅空间私密性序列公共区:入口半公共区:娱乐,起居半私密区:家务,炊事私密区:主人卧室,子女卧室,书房健身,贮藏,wc6.SAR体系住宅它是由几位荷兰建筑师开办的一个建筑师研究会。

他们提出将住宅的设计和建筑分为两个部分——支撑体和可分体(或填充体的设想,并对此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我们通常称之为SAR理论或支撑体理论。

根据此理论设计和建造的住宅称为SAR体系住宅或支撑体住宅。

7.低层住宅的组合方式水平组合:1独立式住宅。

2并联式住宅。

3联排式住宅。

4聚合式住宅(又称簇集式住宅。

垂直组合:1叠加式:各层平面内容相同或相似。

2互补式:不同户在垂直方向上交叉组合,共同形成一个住宅单元。

8.单元设计法为了适应住宅建筑的大规模建设,简化和加快设计工作,统一结构、构造和放便施工,常将一栋住宅分为几个标准段,一般就把这种标准段叫做单元,以一种或数种单元拼接成长短不一、体形多样的组合体。

第十一章 住房保障

第十一章  住房保障

3.福利政策兼商品化的住房保障形式 特点:在住宅方面实行由国家统一分配的低 租金福利制,后进行了改革。 代表国家:捷克、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 等国 具体措施: (1)鼓励私人建房、买房,推行住宅私有化。 (2)积极发展合作建房。 (3)改革租金制度。 (4)改进住宅分配办法。
4.福利政策为主的住房保障形式 特点:把解决住房问题作为福利纲领。 代表国家:民主德国、朝鲜 朝鲜举措:朝鲜城市住宅基本上是按照“六 统一”(统一规化、统一投资、统一设计、 统一施工、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办法建 设和分配的。
香港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是采取私人发展商 和政府部门共同发展的双轨制: (1)香港半数以上的住宅由私营发展商建造, 由香港政府宏观控制,发展商自己管理。 (2)占住宅46%的公屋由政府房屋委员会统 一计划、建造和管理。公屋分为廉租屋(高 补贴、低租金)、公共租屋(按工程成本定 租金)和居者有其屋(免地价、免利息、免 利润、按成本价出售)三个层次。
4.公共租赁房制度 概念:公共租赁房是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 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 申请条件:公共租赁住房不是归个人所有, 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 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 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学 毕业生,还有一些从 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 的群体。
5.住房公积金制度 概念: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 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 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下 统称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职 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 的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 缴费比例: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 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有条件的城市, 可以适当提高缴存比例。以太原为例,个人缴纳6%, 单位缴纳10-12%。电专是个人6%,单位12%,合计18%。 山西电力公司特殊情况,单位30%,个人12%。另象一 些发达城市,很多职工的年住房公积金可达数万元。

环境对人居住的重要性!

环境对人居住的重要性!

环境对人居住的重要性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不止要求吃饱穿暖有房住,而且要求吃好穿好居住更舒适,特别是对住房更加追求品位.人们不仅追求住房结构和布局的合理,还追求房屋内空气温湿环境的舒适性,而且还更加追求住宅小区环境。

人居环境,简而言之,是我们成为人类之本。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需具备五大条件,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还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人居环境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同样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

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

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置喷泉、假山等。

当前,关注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潮流,成为各国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广大开发商越来越认识到,创建一个良好的宜人居住的环境,是崇高的社会责任,是必备的职业道德。

同时可以还给给人类一个健康、安全、优美的居住空间。

就像星沙筑梦星园项目,就紧紧朝着适宜中国人居环境的方向发展。

筑梦星园位于长沙县中心区-星沙万家丽北片区,特立路与锦绣路交汇处,属于星沙与长沙市开福片区的中间地带,总占地面积为102826㎡(约为154.4亩),小区园林景观以建造“自然、生态、运动、休闲的私家山体公园”为目标理念。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要素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要素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要素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离不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个要素,它们分别是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精神追求。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石。

首先,物质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人类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需求,更无法从事高层次的社会活动。

物质条件包括食物、水源、能源、住房等等,它们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拥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源可以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而充足的能源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为生产劳动提供了条件,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发展离不开人们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需要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完善。

其次,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发展空间。

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够保障个体和集体的权益,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公正、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发展、法治环境的完善等,都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保障。

此外,文化环境的繁荣和多元性,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创新提供动力。

最后,精神追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

人类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也需要精神上的寄托和追求。

这体现了人类对于人生意义和幸福感的追求。

人们追求知识、追求美好生活、追求真理,这些都是人类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

精神追求是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它让人类能够超越物质的局限,追求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

同时,精神追求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动力,它推动着人类不断前进、不断创新。

综上所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个要素分别是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精神追求。

物质条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础,社会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发展的保障,而精神追求则激发人们创造力和进取精神。

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石。

形势与政策作业

形势与政策作业

谈谈你对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认知∶住房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备物质条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住有所居”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一起,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向世人展示了和谐社会的新图景。

近年来,随着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但是,由于有的地区住房保障政策覆盖范围比较小,部分大中城市商品住房价格较高、上涨过快、可供出租的小户型住房供应不足等原因,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

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需改善。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满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举措,是引导城镇居民合理住房消费,调整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的必然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公共租赁房,是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

公共租赁住房不是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从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

租住公共租赁住房的主要优点有:(1)住房的适配性更高,公共租赁住房可提供大量适应青年职工需要的小户型住房和集体宿舍;(2)居住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更高,公共租赁住房由政府支持的专业机构经营管理,提高了租赁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能够提供相对租期稳定、安全可靠、清洁卫生的租赁住房;(3)社会管理服务方面配套健全,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可在户籍落地、入学等方面享受相应配套政策。

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多层次满足各类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不仅是现阶段我国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稳定房价,让住房民生得到更大改善,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成为经济文化强市的现实需要。

天津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浅谈

天津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浅谈
行 )。 》
12 定 义 .
为贯 彻 落 实 国家 调 整 住 房 供 应 结 构 的 总 体 要 求 , 实 市 委 落
市 政 府 提 出着 力 改 善 民计 民生 、 快 保 障 性 住 房 建 设 力 度 的 工 加 作 部 署 , 津市 “ 二 五 ” 间将 在 市 内六 区和 环 城 四 区建 设 公 天 十 期
公 租 房 作 为 天 津 市 的保 障性 住 房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 担 着 承
调 整 我 市 住 房 结 构 的职 能 , 职 能 的调 整 在 于 人 群 规 模 的 准确 而
天 津 市 的 公 共 租 赁房 供 给对 象 分 为 3 : 1 供 给 对 象 类 第 类
收稿 日期 :0 2 0 - 6 2 l - 3 0
公 租 房 的公 共 服 务 配 套 设 施 体 现 了控 规 、 规 、 筑 总平 详 建 面 设计 “ 位 一 体 ” 修 详 编 制 首 先从 控 规 角 度 提 出配 套设 施 的 三 。 要 求 , 订 了地 区 级— — 居 住 区级 — — 居 住 小 区 级— — 居住 组 制
t n ti a Co fer c o C vi E gi er ng i th er a on ] n en e n i 1 n ne i n e
[ ] 定 义 . 动力 学[ ]西 安 : 安 交 通 大 学 出版 社 , 9 8 2谢 土 M. 西 1 8.
[ ] a i h M L v d u J . 0 s ]d t 0 t e r f r e e i 3 B lg M . e a o x N C n 0 1 a 1 n ho y o y le l a i g [ ]J u n l o t e G O e h a o d n J .o r a f h e t c nc ] Dvs o , ii in

基本生活需要

基本生活需要

基本生活需要基本生活需要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这些需求包括食物、水、住所、衣物、医疗保健、教育和社交交往等。

这些基本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根本。

首先,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

没有足够的食物,人们无法维持生命。

因此,保障食物安全和营养均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水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

没有水,人们无法生存。

因此,保障清洁饮用水的供应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住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

一个稳定的住所可以为人们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因此,保障住房的供应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衣物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

衣物可以为人们提供保暖和保护,使人们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

此外,医疗保健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

保障医疗保健服务的供应可以帮助人们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并在生病时得到及时的治疗。

教育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

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最后,社交交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

人们需要与他人交往,建立社会关系,获得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

因此,保障人们的社交交往需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基本生活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努力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利。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往往与物质生活条件密切相关。

社会物
质生活条件包括了许多方面,如住房条件、教育资源、医疗保障、就业机会等。

这些条件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住房条件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舒适、安全的住
所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住房条件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许多人居住在拥挤、不安全的环境中,甚至没有固定的住所。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其次,教育资源也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教育是人们获取
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会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在一些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许多孩子甚至无法接受基本的教育。

这将严重制约他们的发展和未来。

另外,医疗保障和就业机会也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重要方面。

良好的医疗
保障能够保障人们的健康,而就业机会则能够保障人们的经济来源。

然而,在一些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就业机会不足,许多人面临着生活困难。

综上所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应该加大对住房、教育、医疗和就业等方面的投入,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幸福的生活。

什么是最基本的人类需求?

什么是最基本的人类需求?

什么是最基本的人类需求?人类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物体系,一定有很多复杂的需求。

然而,有哪些是最基本、最根本的需求呢?下面将回答这个问题,并且一一解答这些需求的意义和影响。

一、饮食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合理的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身体生理需要,更是影响到人类长寿和健康的因素之一。

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取与消化吸收,维持正常能量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提高生理机能的能力,同时也关乎着人们的健康与快乐。

二、住房住房是人类需要满足的另一个基本需求,一个稳定的住所不仅可以提供安全感和心理安慰,还可以满足个体对隐私、安全、保护和舒适的需求。

此外,住房也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发展和改善的重要因素。

三、交际,包括语言和社交,是人类的另一个基本需求。

通过交流和沟通,人们能够建立互信和友谊,提高个体心理状态,具备合作、竞争和斗争能力,也为个体提供了新的观念、知识和思想实验的空间。

而且,交际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交际对人类精神健康的影响极其深远。

四、知识知识的获取及其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基本需求。

掌握知识可以提高个体自信心、判断力和生存能力,还可以为人类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的条件和基础。

知识涉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而这些知识又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认知、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总之,饮食、住房、交际和知识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既是生物学基本生存的物质需求,又是心理认知的认识需求。

这些需求是相对稳定和普遍的,个体及群体基于这些需求进行行为和扩展,在各个领域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应用和变化,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是否应该推行全民住房保障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推行全民住房保障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推行全民住房保障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推行全民住房保障。

首先,全民住房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获得适当的住房。

正如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住房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没有适当的住房,其他的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推行全民住房保障是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必然选择。

其次,全民住房保障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在当前社会,住房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部分人拥有豪华住房,而另一部分人却无法获得基本住房。

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矛盾。

而通过推行全民住房保障,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适当的住房,从而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全民住房保障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有了稳定的住房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提高,从而增加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正如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所说,“住房是经济的基础,没有稳定的住房,经济就无法持续发展。

”。

综上所述,推行全民住房保障是符合人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选择,因此应该得到全面推行。

反方观点,不应该推行全民住房保障。

首先,全民住房保障可能会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如果政府要为所有人提供住房保障,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些资金很可能会来自于税收或其他社会福利资源,从而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这就可能导致其他社会福利项目的削减,影响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其次,全民住房保障可能会损害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住房资源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政府过多干预市场,可能会破坏市场的平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这就可能影响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全民住房保障可能会导致住房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如果住房资源过多地由政府提供,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住房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从而影响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全民住房保障可能会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损害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导致住房资源的浪费和滥用,因此不应该全面推行。

公寓适合我们的住房

公寓适合我们的住房

公寓,适合我们的住房王继忠“吃穿住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需求,解决住房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住房是当前我们整个社会最受关注的话题,也是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住房需求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住房问题的解决方式同样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走向。

住房对一个家庭是最大的生活问题,解决住房问题,同样也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社会管理问题,需要政府利用税收、规划等政策去引导房地产的合理发展方向,需要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物业管理公司辨别社会发展趋势,引导人民群众的消费模式和消费需求,避免走弯路,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发展效率。

一、当前人口结构及发展趋势1、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从土地上解放出大批的农业人口。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全国城镇人口达亿,城市化水平已达%,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预计2010-2020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还会有所加快,预计年均增长%左右,2020年城市化发展水平到58%左右。

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对住房形成很强的刚性需求。

2、流动人口规模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经营活动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更大范围的配置,形成更多的流动人口。

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我国有流动人口亿,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在流动,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是青壮年为主,他们的后面还有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中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

人口流动是工商业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工商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

人口城市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人口流动过程更是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人口流动对中短期使用权住房形成了特别强烈的需求。

3、家庭规模进一步小型化,“空巢”现象大量出现计划生育政策要求和生育观念的转变,形成了3口人为主的家庭人口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房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备物质条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住有所居”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一起,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向世人展示了和谐社会的新图景。

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需要在总结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广泛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和成功做法,推进保障性住房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

从重庆实践看,大规模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是完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途径。

一、住房制度由“单轨制”转变为“双轨制”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经历了一个由计划分配到市场供给的过程。

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单位公房和政府公房为主的分配体制,完全排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造成住房供应严重短缺,城市居民住房普遍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制度逐步实行了市场化改革,住房实物分配逐渐被货币化分配所代替,大量存量住房按房改价出售,同时,商品房的供应占比逐步提高,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得以较大改善。

福利房货币化分配受益者大多是计划经济时代参加工作的老职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出生的群体不得不在房地产市场购买商品房。

尽管近些年通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危旧房、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农民工公寓等供应形式,使一部分低收入群体有了住房保障,但保障面不到总人口的10%,事实上形成了住房供应主要靠市场来解决的“单轨制”。

新生代城市居民、大学毕业生、外来工作人员等“夹心层”则被排斥在现有体制之外,既得不到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短期内也买不起商品房,这部分群体约占住房需求总量的20%以上。

实践证明,无论完全由政府保障,还是完全由市场调节,单轨的供房体系都存在制度缺陷,难以满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住房需求。

居住权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住房也不同于一般商品,它兼具商品和保障的双重属性。

即使欧美发达国家也不是单纯依赖市场供应住房,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

实现“住有所居”目标,应该跳出单纯的市场思维,既要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中高端商品住房的合理配置,又要用政府“看得见的手”建保障性住房托底,实行城市住房供应的“双轨制”。

几年前,温家宝总理就曾提出解决房地产问题的“双轨”思路: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府应提供和保障土地的需要;对于高档住房,主要靠市场调节。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认为30%—40%的城市居民由政府保障房供应,60%—70%的居民由商品房供应,这是比较合理的“双轨制”体系。

其中,政府保障房保障30%—40%的城市居民,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与收入结构吻合。

一般而言,城市居民收入结构中,总有30%—40%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除去日常生活支出外,他们难以承受市面上普通商品房房价,必须由政府施以援手。

二是形成足够的覆盖面。

30%—40%的城市居民,既包括了原有保障性住房的覆盖人群,又新增了“夹心层”的保障供给范围,能够真正满足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逐步实现保障性住房的全覆盖。

二、政府保障性住房包含两个层面在我国以往的实践中,政府保障性住房有两个层面:一类是安置房,享受政府土地出让金、相关税费等减免,主要用于对危旧房拆迁、城中村改造的城市原住民安置,持有者有产权,和普通商品房一样可以上市交易。

另一类主要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占比5%左右,没有产权或产权不完全。

其中,经济适用房由于以极低的价格购买,经过一般5年左右的锁定期后可以上市交易,并获得成倍的增值,因而存在较大的寻租空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我们认为,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完全可以借鉴公共租赁住房这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扩大保障覆盖面,并涵盖过去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实现公共租赁住房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一体化。

重庆结合实际,把公共租赁房界定为:在住房市场化大背景下,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和提供优惠租赁价格,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持有产权,面向在本市就业的无住房人员或住房困难家庭租赁的房屋。

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保障性住房分为安置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两大类别,其中10%—15%是安置房群体,20%—25%由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政府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并通过公租房建设实现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整合。

一方面,不再单独新建廉租房,而是包含在公共租赁住房体系中。

廉租房居民与公共租赁住房居民同住同一小区、同一品质的房屋,只是租金有所区别。

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补贴政策,廉租房租金控制在公租房租金的10%左右。

另一方面,公共租赁住房可有条件地转化为经济适用房。

公共租赁住房承租者可通过成本价购买,转换成有限产权的经济适用房,不再缴纳租金。

购买者如果需要转让,只能以购房价加利息由政府公租房管理机构回购,再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流转使用。

通过这种租金不高、又可以长期稳定租住的公共租赁住房,可以推迟“夹心层”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购房时间,对避免产生灰色交易、缓解城市化带来的住房供需矛盾、有效稳定房价和创造持续需求等都有重要意义。

三、大体量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必须形成一定的体量,才能体现其保障属性,使绝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得到保障,真正惠及民生。

我们的制度设计中,由于公租房是“一盖三”,更需要形成较大的体量,才能保证有效的覆盖面。

仅在商业楼盘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公租房或者政府自建、由开发商代建少量公租房,都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保障需求。

以重庆为例,从今年起每年开建10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未来三至五年内全市建设总量将达400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和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2个卫星城等人口聚集度高、住房供需矛盾突出的区域。

按人均20平方米计算,4000万平方米可以解决200万人的住房问题,这就打破了过去保障性住房建设“零敲碎打”、不能从根本上“解渴”的困局。

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上,政府始终应该扮演主角,科学、有效地推进,形成批量优势。

在重庆,由政府的公租房管理局投资建设或收购房源,是最主要的投建模式。

主城区,大规模新建。

一方面,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主城是吸纳农民工、刚毕业大学生的主要区域,也是城市低收入群体规模较大的区域,对公共租赁住房的需求很大。

另一方面,主城闲置商品房有限,需要大规模新建。

据测算,重庆主城670万常住人口,扣减历年提供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其他保障性安置房,加上城市扩容新增的住房保障需求,至少有150万人需要公共租赁住房,约3000万平方米的建设体量。

我们据此考虑逐年的建设进度。

郊区,以收购和改建为主。

未来十年,重庆将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中小城市将成为承接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

重庆在8个重点郊区区县开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通过住房保障政策合理引导农民工定向定居,既符合农民工的愿望和实际能力,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工的盲目流动。

同时,建设的形式不再拘泥于新建,而是针对郊区区县空置房较多的实际,通过大规模收购空置房源,实现闲置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可减轻区县财力的负担。

四、科学安排准入机制和规划布局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制定缜密而严格的法律法规,对购买人的条件作出合理界定,并精心制定科学合理的住宅建设发展规划,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两大“利器”。

反思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一方面,准入条件和户籍捆绑在一起,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外来农民工受限于带有地方福利因素的户籍制度,被挡在住房保障体系之外,无法在城市“安身立命”。

另一方面,不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人为割裂了保障性住房与城市的联系,形成城市“贫民窟”。

为此,地方政府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作为切入点,“以人为本”地实现“夹心层”等中低收入群体与城市的完全融合。

准入机制完善合理,才能真正实现保障性住房的全覆盖。

一则需要打破户籍“藩篱”。

比如,《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在重庆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的本市无住房或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本市住房困难家庭,大中专院校及职校毕业后就业的无住房人员,进城务工及外地来渝工作的无住房人员,均可申请我市的公共租赁住房。

这打破了保障性住房与户籍捆绑的“传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解决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落户的后顾之忧。

二则合理把握收入标准。

目前我们确定申请公租房的收入标准是:单身人士月收入2000元以下、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

上述标准是根据重庆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来确定的。

由于公共租赁住房每平方米月租金10元左右,只相当于同类商品房市场租金的60%,意味着符合条件的个人或家庭住房成本将大幅度减少,大体控制在月收入的15%左右,这有利于增加其教育、医疗等消费支出,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为了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市、区引进的特殊专业人才和在重庆工作的省部级以上劳模、二等功以上复转军人等住房困难家庭,按属地原则申请,可不受收入标准限制。

公共租赁住房必须高标准、高品质规划建设,实行无差别的“混建”模式。

一是公共租赁住房应布局在城市地铁、轻轨沿线等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参照商业楼盘的标准,配套学校、医院、商店、健身、图书馆等设施,由专业的物业公司管理服务,建成标准化的现代居住小区。

重庆公共租赁住房楼盘容积率约3.8,大体与周围商品房楼盘相当。

二是公共租赁住房如果集中在特定区域,很容易形成城市“贫民窟”。

在许多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不少城市因种族歧视形成贫民聚居区,至今仍饱受困扰。

比如法国由于“富人区”与“廉租区”泾渭分明,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

因此,公租房应该与商业楼盘布局在一起,互通互融,共享配套和服务,弥合社会分层而形成的裂痕,避免形成新的城市边缘区域。

重庆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布局在内外环线之间的21个大型聚居区中,公共租赁住房楼盘与商品房楼盘按照1∶3配置,共同形成20万人口左右的城市生活大社区。

三是公共租赁住房的人均建设面积设定在20—30平方米之间,也就是略高于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保障标准、低于小康标准,这样可以为公共租赁住房适应新的住房保障需求预留空间。

重庆公共租赁住房户型面积35—80平方米,按建筑面积的10%进行公建配置,并含有400元/平方米的简约装修,就是出于这种系统化的考虑。

五、确保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属性对于住房,需要明确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边界。

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共租赁住房,惠及对象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居住问题的困难群体,其重要特征之一是不能转化为私权,而只能作为公有或集体所有物品,动态地让居住困难群体享用。

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保障性住房也是由政府主导建设,不由私营企业承建和持有产权。

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更应坚持政府主导、产权公有的方向,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国有机构持有产权,确保公共租赁住房的公共保障属性。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在政府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可以由房地产开发商来参与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