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念定义

合集下载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概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了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

2、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从形态上分可以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表现在饮食、服装、建筑、工具等物质实体上的特征;制度文化是表现在法律、行政、管理观念与形式、社会中各类型的人与人的关系上的特征;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宗教等的特征,更表现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特征。

3、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4、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5、年龄特征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6、关键期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若按环境的性质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若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8、人的价值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9、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0、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11、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12、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13、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14、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15、广义课程狭义课程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果的学科,它以人的教育为核心,致力于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并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读者对教育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概念一】教育: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影响和激励个体的行为和思维,使其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念的塑造。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引导和促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概念二】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导向和依据,它描述了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个层面。

认知目标主要关注知识和思维的培养,情感目标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塑造,行为目标则强调实际行动能力的培养。

【概念三】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的具体教学手段和策略。

教育方法包括直接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形式。

合理的教育方法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概念四】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教育评价既关注个体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发展,又注重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效益的评估。

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念需要特别强调:【原理一】个体差异原理: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对教育的接受和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教育者应根据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原理二】激励理论:激励是促使个体参与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激励理论认为,个体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内在和外在的激励因素的影响。

有效的激励能够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原理三】社会互动原理:教育不仅是个体内在发展的过程,还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个体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获得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大二教育学知识点

大二教育学知识点

大二教育学知识点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作为大二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教育学的基础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等几个方面介绍大二教育学的知识点。

一、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指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培养人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一般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

1. 一般教育学:一般教育学研究的是一般人的教育问题,包括普通学校中的教育、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等。

2. 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研究的是残疾人和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包括视觉、听觉、智力等方面的特殊教育。

三、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教育学的理论主要包括教育目标理论、教育方法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等。

1. 教育目标理论:教育目标理论研究的是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主要有学科目标、德育目标和智育目标等。

2. 教育方法理论: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是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和评价方法等。

3. 教育评价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四、教育学的实践应用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可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学的理论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政策制定、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等方面。

1. 教育教学实践:教育学的理论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材选用等,提高教学效果。

2. 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学的理论可以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 教育管理:教育学的理论可以指导学校管理者进行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监控,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4. 教育改革:教育学的理论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综上所述,大二教育学的知识点包括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以及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传递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校园文化:所谓校园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

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育学的任务是探讨和揭示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从而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益。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以及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是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如上课、师生之间的交流、自学、考试等。

教育问题则是人们关注并试图解决的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和疑难。

教育规律则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到独立阶段,再到多样化阶段和理论深化阶段。

在独立阶段,教育学开始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学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使其研究方法和内容更加多样化和深入。

教育学的价值在于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指导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改进教育方法和策略。

教育学不仅关注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概念)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4.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5.成熟: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打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6.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7.人的价值: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8.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9.人的力量: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

10.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11.教育目的: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盼;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1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理论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

13.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1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1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6.课程实施: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7.课程评价: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8.教学: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节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着.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三、四、独立性态阶段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五、六、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斯宾塞的教育论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着作.七、八、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全面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的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第一章第二章教育概述第一节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一、二、教育的基本概念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一词.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内容和手段三、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相对独立性.P18—19四、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教育学的心理起源论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社会起源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其次,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最根本的源泉首先是劳动五、六、教育的发展(一)(二)原始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2(三)(四)奴隶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4 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及;在中国历史上,夏朝就已有名曰“庠”和“序”的学校.学校教育的生产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简答1、2、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3、4、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5、6、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7、8、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三)(四)、封建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5(五)(六)资本主义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5(七)(八)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它是全民性教育第二节第三节学校教育制度一、二、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她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四)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简答,多选1、2、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3、4、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5、6、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三、四、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一)(二)建国前的学制发展我国的学制,产生于商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始于清朝末年;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22年又颁布了“壬戌学制”也叫“新学制”即所谓的“六三三制”.(三)(四)、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六、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主要类型: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主要学校系统: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专门教育的学校系统;成育的学校教育四、五、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简答1、2、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3、4、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5、6、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7、8、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9、10、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11、12、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第三节、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概述一、义务教育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二、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和普遍性二、义务教育的意义简答1、2、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3、4、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5、6、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三、四、从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到新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实施,我国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五、六、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三章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答(一)(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途径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2、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化为现实的生产力3、4、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5、6、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7、8、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9、10、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多选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二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三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四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简答一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二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一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二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多选1、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3、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4、社会文化影响学生文化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多选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二教育能偶选择文化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五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和融合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第四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一)(二)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三)(四)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简答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的转化四教育能够姜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二、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人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大脑及其神经系统发展情况制约着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并刺激生理的进一步成熟.影响人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二、人的发展的动力观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威尔逊把“基因机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二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代表人物:洛克的白板说.华生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p68-75(一)(二)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简答/填空1、2、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4、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5、6、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二)(三)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简答1、2、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3、4、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四)(五)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p72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有活动的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这表明了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简答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简答(1)(2)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3)(4)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5)(6)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7)(8)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9)(10)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四)(五)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简答1、2、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通过学生主体的参与以及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3、4、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5、6、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个体活动能够使个体发展由潜在的可能变为现实,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简答(1)(2)人是通过活动而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3)(4)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5)(6)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五)(六)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1、2、遗传决定论内发论桑代克认为:人的智力也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乃是自然赋予的3、4、环境决定性外铄论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5、6、二因素论第二节第三节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一、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做到认知与非认知,科学与艺术等方面的统一,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和谐发展,不能片面强调心理或身体的超前发展,注重早教三、四、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表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五、六、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不同的社您发展总体特征,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能力的主要特点是易于形成与事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儿童时期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育者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表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七、八、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性.例如,身体体重,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水平,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之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后,情感成熟更后,发展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九、十、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十一、十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儿童的某些年龄特征的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和存在差异.十三、十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儿童的身高是早长,有的则是晚长;有的儿童在8岁时,抽象思维已有很好的发展,能够接受中等教育,有的儿童的抽象思维到14、15岁时,才有显着的发展;“因材施教”;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第三节第四节初、高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特点: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型、闭锁性、社会性第四章教育目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念95: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二教育目的的功能96: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能简一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简答1、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作了明确规定2、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3、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4、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二教育目的的调控作用1、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2、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3、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表现为:1、2、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3、4、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三教育目的的类型从教育目的制定的主体上看,可以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从实现与否上看,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1、2、国家教育目的:即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3、4、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5、6、课程目标:即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7、8、教学目标:即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一)(二)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三)(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五)(六)人们的教育思想三、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及代表人物 1011、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和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2、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而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而制定的.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2、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3、。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旨在探讨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方法,以及培养优秀人才的途径和方式。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门学科,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教导,培养和发展个体的智力、素质和品格,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人才,使其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积极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3.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环节,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4. 教育的影响因素:教育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制度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力。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过程。

下面将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述:1. 古代教育思想:古代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中,如孔子的“教育为本”,悉尼的“学而时习之”,将教育视为人类发展的根本途径。

2. 近代教育学的形成: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

教育学家开始关注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学理论,如杜威的体验教育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教育理论等。

3. 现代教育学的拓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深入推进,教育学不断拓展其研究领域和深度。

现代教育学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4.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随着教育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个分支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等。

这些分支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丰富了教育学的内涵。

总结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方法,旨在培养优秀人才。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概念

绪论1,教育学概念: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3,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概括,是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变幻莫测。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的物质方面的概括。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4,古希腊苏格拉底:美德是否可教。

P85,我国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继承教育遗产,吸收当代外国有益的教学经验,阐明教育普遍规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特殊规律,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6,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教育的萌芽阶段。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英国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教育原则。

德国康德,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德国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法国卢梭《爱弥儿》:提出“自然教育”划分教育年龄阶段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教育》被标榜为“新教育”“现代教育”,西方出现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认知心理学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提倡发展性教学理论。

7,当代教育学状况:(1)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

(3)经过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教育学

教育学

绪论教育学概念:在我国教育学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而绪论所介绍和研究的教育学则主要是作为一种学科门类的教育学,意在向学习者概要的介绍教育学这样的一类学科的研究对象,历史和未来,是学习者获得有关教育学的一个整体的,总的印象,从而为以后更加深入和具体学习一些二级或三级教育学科打下基础。

教育学的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的确定性是衡量一个学科领域研究成熟程度和水平的标志。

有的人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有的人认为是“教育事实”,有的人认为是“教育规律”。

其实问题既是科学的起点,对象,也是科学发展的中介和标志。

因此,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问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或“教育规律”。

注:解释教育规律的教育学研究的任务,而不是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萌芽:毕加拉斯的《金言》,柏拉图的《理想国》和《美若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中国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无名氏的《中庸》朱熹的《四书注集》,王守仁的《传习录》。

古希腊苏格拉底“美德是否可教”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意味。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有: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的反应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以及它们的体系;第三,从方法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从结果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从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创立代表人与著作: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批判亚里士多德的经院则学,《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泛智教育,班级授课,为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康德,义务教育法令,实验教育;巴西多,泛爱学校,教育实验;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复习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的一般性定义(广义性定义):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它与广义的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的特点。

教育学(简单化定义):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2.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3.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主要原因: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性的根本原因。

条件:劳动 语言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必要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原因和条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分工(体脑分工);社会出现阶级和国家;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经验系统化、抽象化,形成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文字的产生;等等。

4.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教育学概论重点一、教育重点: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完整版)教育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教育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教育学基本知识及概念1、教育的概念:广义: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

狭义:是通过专门机构进行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

2、教育的三大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3、教育的发展史:原始形态的教育(原始社会形态)→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形态)4、学校是什么时侯产生的?奴隶社会5、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6、教育学的发展史:(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古代教育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代表作《学记》(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现代教育阶段(17世纪以后)--代表《大教学论》(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现代教育阶段(19世纪50年代后)(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现代教育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记》的地位: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成书于春秋末年(相传为孟轲的弟子乐正克所作)。

著名教育学家及其典型著作: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学家--“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7、教育学的价值:(一)、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四)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的自我发展能力(五)为成为研究性的教师打下基础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概念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教育现象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教育:广义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义务教育: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特征:强制性、普遍性文化:广义的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包括社会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教育、社会风俗习惯以及规章制度。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人的身体发展:即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生产发育极其体质的增强。

人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

包括两方面:一是认识的发展,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二是意向的发展,如情感意志性格需要兴趣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教育目的:广义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指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素质:心理学角度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

从教育的角度看,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概念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活动,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它说明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动物界是不存在教育现象的。

2.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接受教育者的影响和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自己的身心素质得到发展和完善的人。

在学习型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受教育者。

狭义的受教育者主要指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以学习为基本职责的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生。

3.教育环境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指为培养人而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场境,一般可分为家庭教育环境、社区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等。

2)狭义:指为教师为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精心创设的教育活动的目的而人为创设的具体情境,如学校中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精心创设的教育环境,我们一般也称之为教育情境。

4.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尚未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2)教育手段和方式很简单3)教育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5.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对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总方向。

6.新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7.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

8.教育本体价值的主要体现: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价值;2)教育促进个性个体化的价值。

9.教育目的的定义:是人们根据对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的认识,在思想上对教育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计。

10.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

11.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1)坚持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坚持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各级各类人才。

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实施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科学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2)结合国际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握好教育目的的动态性和丰富性。

教育学基础-基本概念

教育学基础-基本概念

教育学基础-基本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的学科。

它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以及与社会、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
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有组织的方式,引导和帮助人们全面发展和获取知识、技能、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智力、情感、品德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学科,包括教育的理论、原则、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

它致力于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和质量,指导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学基本概念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是指教育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它们
是理解和分析教育现象的基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学基本概念:
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指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结果或期望达到的目标。

它反映
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
内容。

它涵盖了学科知识、文化传承、社会和生活技能等多个方面。

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它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价等方面。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它通过考察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环境等方面来评价教育的效果。

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

它包括教育发展规律、研究规律和教学规律等方面。

以上是教育学基本概念的简要介绍,它们为我们理解和探索教育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定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计划、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3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教育的起源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最基础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

①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②以制造和利用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⑤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教育制度发展经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完备的教育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为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学制)●非制度化教育:重要体现是提出了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义务教育特点: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夸美纽斯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1619年德国的《魏玛教育章程》为世界上第一部义务教育法规问世。

普鲁士最早公布强制性教育法令且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古代教育: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特点: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文艺复兴运动包含:人文主义文化和宗教改革。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指有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实施身心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教育者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们生理,心里以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里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的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教育媒介指构建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等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及人的道德的发展。

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办法的教育。

智育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只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只是,基恩能够,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的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他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教育施教系统结构,而是教育的管理系统方面。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他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如何管理教育的组织形式。

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全面负责的学校组织制度。

这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制度,也是学校的一种决策制度。

他主要包括,校长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全面负责,党的基层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地位和监督保证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学校学校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所购建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行为准则等。

是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

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将,凡是吧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是教师。

从狭义上将,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一中亚文化,是指某个或某些学生雀替所具有的独特的行为规范,言语表达和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生活方式。

他体现统一年龄和时代的共同性。

也体现了不同学生间的差异性。

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批次所处的低位,作用和态度等。

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的协调一致,表现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感情接触融洽,平等合作等。

教师中心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前,教师中心论占据主要地位,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生中心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学生中心论开始崛起,以杜威为代表,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与自动,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

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即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计划以大纲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只是授受活动的只要信息媒介,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吱声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只是的总和运用的课程形态。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他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额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择的课程。

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的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基础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和可在发展的基本技能的课程。

丰富性课程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他包括健身,博知,冶情,励志,广行五方面。

发展性课程发展性课程是指拓展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他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要求,增加难度,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

教学教学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经历和物理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定,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

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信息,情感交流和行为作用的主要环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对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知道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指在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的把学生影之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人士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这种方法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等步骤。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他是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到的影像,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已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

德育的是指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

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值得是用什么样的政治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规范来教育年轻一代,具体规定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明确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

他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的任务,实现的与目的的重要保证。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把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说,德育的过程主要是道德的社会继承过程,或道德的社会传递过程。

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班集体班集体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班级建设中行使着多种职能,扮演着多种角色。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教师通过对班级教育条件的理顺,采取适当的方法,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从而有效的推进有进化的教育行为的过程。

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教育事务的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教育规律,取得教育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就是要把教育发展过程中就得,不合理的部分或内容变得更好,以适应客观情况。

教育即在改革中发展,又在发展中改革,穿心成为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

心理学心理学史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脑以多种形式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是人所共有的,故又称一般心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