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期末复习之图形中的动点问题.教师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可编辑修改word版)

36 - x 2 PH 2+ MH 2动点及动图形的专题复习教案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 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 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 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如图 1,在半径为 6,圆心角为 90°的扇形 OAB 的弧 AB 上,有一个动点 P,PH⊥OA,垂足为 H,△OPH 的重心为 G.(1) 当点 P 在弧 AB 上运动时,线段 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 设 PH = x ,GP = y ,求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3) 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 PH 的长.解:(1)当点 P 在弧 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 GO 、GP 、GH 中,2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 GH= NH= 32 ⋅ 13 2 BOP=2.(2) 在 Rt△ POH 中 ,OH = = ,∴MH = 1 OH = 136 - x 2.2 2OMHA在 Rt△MPH 中,MP = =图 1= 1 36 + 3x 2 .2OP 2 - PH 2 x 2+ 9 - 1 x 2 4 PNG yx6 A2 1 ∴ y =GP= MP=36 + 3x 2 (0< x <6).3 3(3) △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1①GP=PH 时, 3 36 + 3x 2 = x ,解得 x = . 经检验, x =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1②GP=GH 时,336 + 3x 2 = 2 ,解得 x = 0 . 经检验, x = 0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③PH=GH 时, x = 2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 PH 的长为 或 2.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 2 如图 2,在△ABC 中,AB=AC=1,点 D,E 在直线 BC 上运动.设 BD= x , CE= y .(1) 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 y 与 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 如果∠BAC 的度数为,∠DAE 的度数为,当, 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 y 与 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A解:(1)在△ABC 中,∵AB=AC,∠BAC=30°,∴∠ABC=∠ACB=75°, ∴∠ABD=∠ACE=105°. ∵∠BAC=30°,∠DAE=105°, ∴∠DAB+∠CAE=75°, 又∠DAB+∠ADB=∠ABC=75°,∴∠CAE=∠ADB,∴△ADB∽△EAC, ∴ AB = BD ,图 2∴ 1 = x CE AC, ∴ y = 1 . y 1 x(2)由于∠DAB+∠CAE= -,又∠DAB+∠ADB=∠ABC= 90︒ -,且函数关系式成立,2∴ 90︒ -= -, 整理得-2= 90︒ .2当- 如= 90︒ 时,函数解析式 y = 2 1 成立. x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 4()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 2不重合),设 BO= x ,△AOC 的面积为 y .,⊙A 的半径为 1.若点 O 在 BC 边上运动(与点B 、C(1) 求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2) 以点 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 O,求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 解:(1)过点 A 作 AH⊥BC,垂足为 H.BO H C6 6 2 DEB C3 ∵∠BAC=90°,AB=AC= 2 11, ∴BC=4,AH= BC=2. ∴OC=4-x . 2∵ S ∆AOC= OC ⋅ AH , ∴ y = -x + 4 2( 0 < x < 4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在 Rt△AOH 中,OA= x + 1,OH= 2 - x , ∴ (x + 1)2 = 22 + (2 - x )2 . 解得 x = 7. 6此时,△AOC 的面积 y = 4 - 76②当⊙O 与⊙A 内切时,= 17 .6在 Rt△AOH 中,OA= x - 1,OH= x - 2 , ∴ (x - 1)2 = 22 + (x - 2)2 . 解得 x = 7. 2此时,△AOC 的面积 y = 4 - 7 2 = 1.217 1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或 .62动态几何特点 --- 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第十三章轴对称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综合专题(教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综合专题(教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综合专题(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十三章轴对称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综合专题(教案):
1.教材章节:本节课内容基于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的相关知识。
2.教学内容:
(1)理解三角形轴对称的性质,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判定方法;
(2)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如动点在三角形内部、边上、顶点等情形;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探讨了轴对称以及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整体来看,学生们对于轴对称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解决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关于轴对称性质的教学,我发现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但同时,我意识到需要更多地强调对称轴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对称轴不仅仅是图形的一条线,而是能够保持图形某些性质不变的关键因素。
其次,对于动点问题的教学,我采用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策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动态变化中的几何关系。我考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具,感受动点在不同位置时的变化,以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明确地给出讨论指导,确保学生们能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九年级动点问题知识点

九年级动点问题知识点

九年级动点问题知识点动点问题是九年级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主要涉及到对平面图形与运动的关系进行分析与计算。

本文将从定义、性质和解题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示例详细说明。

以下是对九年级动点问题知识点的介绍。

1. 定义动点问题是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通过对点在平面中的位置与运动进行分析和计算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数学问题。

动点可以沿直线、曲线或者其他规定的路线进行运动。

2. 性质(1)运动的方向:动点的运动可以有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不同的方向。

(2)运动的速度:动点的运动速度可以是恒定的、变化的或者被规定的。

(3)运动的路径:动点可以在平面上运动,其路径可以是直线、曲线或者特定的图形。

(4)坐标的变化:动点在运动过程中,其坐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 解题方法(1)建立坐标系:根据题意,建立合适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2)确定动点的位置:根据题目的描述,确定动点在平面上的初始位置和运动规律。

(3)列方程或函数:根据动点在平面上的位置与运动规律,利用代数方法列出方程或函数。

(4)解方程或函数:对所列出的方程或函数进行求解,得到动点的位置或相关数据。

(5)分析解答:根据求解结果,结合问题的要求进行分析和答题。

以下是一个例子,通过该例子来说明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

【示例】小明在操场上做直线运动,他从一端A出发,以每秒6米的速度向另一端B跑去,到达B后立即折返,以每秒8米的速度返回A。

已知AB的长度为80米,请问他什么时候回到起点A?解答过程:(1)建立坐标系:以A点为原点,假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距离。

(2)确定动点的位置:小明从A点出发,向B点跑去,然后又返回A点。

(3)列方程或函数:假设小明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小明到达B点的距离为6t米,小明从B点返回到A点的时间为80/8=10秒,所以小明到达A点的距离为6t-8*10=80-6t米。

(4)解方程或函数:根据所列的方程6t=80-6t,解得t=5秒。

初三数学重难点专题复习:几何图形的动点问题

初三数学重难点专题复习:几何图形的动点问题

初三数学重难点专题复习:几何图形的动点问题
中小学高清视频课程,配套有讲义(可打印)
如需资料,请关注后私信“初中数学”
技巧与方法
动点问题解题策略:
对于图形运动型试题,要注意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取观察和研究图形,把握图形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和变量关系,并特别关注一些不变的量、不变的关系或者特殊关系,善于化动为静,由特殊情形(如特殊点、特殊值、特殊位置、特殊图形)逐步过渡到一般情形,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及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加以解决。

当一个问题是确定有关图形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建立函数模型或不等式模型求解;当确定图形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或者一些特殊值时,通常建立方程模型去求解。

中考数学综合题专题复习【几何中的动点问题】专题解析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中考数学综合题专题复习【几何中的动点问题】专题解析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中考数学综合题专题复习【几何中的动点问题】专题解析【真题精讲】【例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3AD =,5DC =,10BC =,梯形的高为4.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CM B(1)当MN AB ∥时,求t 的值;(2)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思路分析1】本题作为密云卷压轴题,自然有一定难度,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动点,很多同学看到可能就会无从下手。

但是解决动点问题,首先就是要找谁在动,谁没在动,通过分析动态条件和静态条件之间的关系求解。

对于大多数题目来说,都有一个由动转静的瞬间,就本题而言,M ,N 是在动,意味着BM,MC 以及DN,NC 都是变化的。

但是我们发现,和这些动态的条件密切相关的条件DC,BC 长度都是给定的,而且动态条件之间也是有关系的。

所以当题中设定MN//AB 时,就变成了一个静止问题。

由此,从这些条件出发,列出方程,自然得出结果。

【解析】 解:(1)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如图①,过D 作DE AB ∥交BC 于E 点,则四边形ABED 是平行四边形.AB M CNE D∵AB DE ∥,AB MN ∥.∴DE MN ∥. (根据第一讲我们说梯形内辅助线的常用做法,成功将MN 放在三角形内,将动态问题转化成平行时候的静态问题) ∴MC NC EC CD =. (这个比例关系就是将静态与动态联系起来的关键) ∴ 1021035t t -=-.解得5017t =. 【思路分析2】第二问失分也是最严重的,很多同学看到等腰三角形,理所当然以为是MN=NC 即可,于是就漏掉了MN=MC,MC=CN 这两种情况。

在中考中如果在动态问题当中碰见等腰三角形,一定不要忘记分类讨论的思想,两腰一底一个都不能少。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动点及动图形的专题复习教案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132⋅OP=2.(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2362121x OH MH -==. 在Rt △MPH 中,.∴y =GP=32MP=233631x + (0<x <6). (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①GP=PH 时,x x =+233631,解得6=x . 经检验, 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 ②GP=GH 时, 2336312=+x ,解得0=x . 经检验, 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③PH=GH 时,2=x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解:(1)在△ABC 中,∵AB=AC,∠BAC=30°,∴∠ABC=∠ACB=75°, ∴∠ABD=∠ACE=105°.∵∠BAC=30°,∠DAE=105°, ∴∠DAB+∠CAE=75°, 又∠DAB+∠ADB=∠ABC=75°, ∴∠CAE=∠ADB,∴△ADB ∽△EAC, ∴ACBD CE AB =,∴11x y =, ∴xy 1=. 2222233621419x x x MH PH MP +=-+=+= AEDCB 图2HM NGPOAB图1x y(2)由于∠DAB+∠CAE=αβ-,又∠DAB+∠ADB=∠ABC=290α-︒,且函数关系式成立,∴290α-︒=αβ-, 整理得=-2αβ︒90. 当=-2αβ︒90时,函数解析式xy 1=成立. 如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BAC=90°,AB=AC=22, ∴BC=4,AH=21BC=2. ∴OC=4-x . ∵AH OC S AOC ⋅=∆21, ∴4+-=x y (40<<x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x -2, ∴222)2(2)1(x x -+=+. 解得6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617674=-. ②当⊙O 与⊙A 内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2-x , ∴222)2(2)1(-+=-x x . 解得2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21274=-.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617或21.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型问题

动点型问题
做智慧人 行智慧事
初中数学中考第二轮复习 (苏科版)
专题内容 动态型问题
之动点问题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初三数学组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A 坐标为(0,
y=x 2),点P为直线
上一个动点。
问题1:点P运动过程中,请你分析△ADP中元素 的变化情况?
问题2:请你根据△ADP中元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化情况设计 一个数学问题并加以分析?
特殊图形、相似、全等、 面积、周长、轨迹最值
常见题型
动点 问题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过点B(2,2)作BC x 轴于点C,作BA y 轴于点A.动点E在线段AO上移动,
x 连接BE,过A作AF BE交 轴于点F,垂足为点P.
请你找出在点E运动过程中所发现的一般性规 律或结论?
以静 制动
动中求静
以动 制动
解题策略
数形结合;分类 讨论;转化等
解题 思想

中考数学人教版总复习课件:专题五 几何图形中动点、动态问题 (共25张PPT)

中考数学人教版总复习课件:专题五  几何图形中动点、动态问题 (共25张PPT)

【分析】如解图,连接AG,AC,AC′,设AB=x,∵四边形ABCD是矩 形,∴∠ABC=∠D=90°,CD=AB,AD=BC=7,∵∠AB′C′是由 ∠ABC绕点A旋转得到的,∴AB′=AB,∠AB′C′=∠ABC=90°.∵CG =4,∴DG=x-4,在Rt△AB′G和Rt△ADG中,利用勾股定理得AD2+
D 3.(2017•毕节)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F分别在BC,CD上,
且∠EAF=45°,将△ABE绕点A顺时针旋转90°,使点E落在点E′
处,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AE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B.AF垂直平分EE′
C.△E′EC∽△AFD D.△AE′F是等腰三角形
A
• 1.(2017•聊城)如图,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使点B落在AB边 上点B′处,此时,点A的对应点A′恰好落在BC边的延长线上,下列结 论错误的是( ) • A.∠BCB′=∠ACA′ B.∠ACB=2∠B • C.∠B′CAC =∠B′AC D.B′C平分∠BB′A′
• 2.(2017•贵港)如图,在Rt△ABC中,∠ACB=90°,将△ABC绕顶点C 逆时针旋转得到△A′B′C,M是BC的中点,P是A′B′的中点,连接PM,若 BC=2,∠BAC=30°,则线段PM的最大值是( ) • A.4 B.3 C.2 D.1 • B
7.(2017•资阳模拟)如图,在菱形ABCD中,AB=4 cm,∠ADC=120°,
点E、F同时由A、C两点出发,分别沿AB、CB方向向点B匀速移动 (到点B为止),点E的速度为1 cm/s,点F的速度为2 cm/s,经过t秒 △DEF为等边三角形,则t的值为______.
3 2
2 228.(201•凉山州)如图,四边形ABCD中,∠BAD=∠ADC=90°, AB=AD= ,CD= ,点P是四边形ABCD四条边上的一个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复习:动点问题PPT课件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复习:动点问题PPT课件

角形?
若△PBC为等腰三角形
D
C
则PB=BC
A 30° P
7
4 B
∴7-t=4 ∴t=3
如图:已知 ABCD中,AB=7,BC=4,∠A=30°
(2)若点P从点A沿射线AB运动,速度仍是1cm/s。
当t为何值时,△PBC为等腰三角形?
D
C
4 P
A
7
B
1、如图:已知 ABCD中,AB=7,BC=4,∠A=30°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动点问题
• 一、概念引入
动态几何的三种类型:
动点问题、动线问题、动形问题。
本节课重点来探究动态几何中的第一种类型----动点问题。
1、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AB=7,BC=4,∠A=30°
(1)点P从点A沿AB边向点B运动,速度为1cm/s。
若设运动时间为t(s),连接PC,当t为何值时,△PBC为等腰三
y 4 t 2 4t 5
五、小结: •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收获一:化动为静 收获二:分类讨论 收获三:数形结合 收获四:构建函数模型、方程模型
• 六.作业
• 如图,已知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x=4,且与x轴交于A、B两 点(A在B左侧),B点坐标为(6,0),过点B的直线与抛 物线交于点C(3,2.25).
(2)设△ APQ的面积为y,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
A
D
P
Q
B
C
1.1)解:
D
Q
B
若PQ∥BC
A 则△ AQP~△ABC
AQ AP AB AC
P 5 t 2t
C
10
6
t 15 7
1.2)解:过Q作QN垂直AC于N

初中数学专题07几何图形动点运动问题(解析版)

初中数学专题07几何图形动点运动问题(解析版)

专题七几何图形动点运动问题【考题研究】几何动点运动问题,是以几何知识和具体的几何图形为背景,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通过点、线、形的运动,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把图形的有关性质和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看作是在变化的、相互依存的状态之中,要求对运动变化过程伴随的数量关系的图形的位置关系等进行探究.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图形的想象能力,动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动态问题,以运动中的几何图形为载体所构建成的综合题,它能把几何、三角、函数、方程等知识集于一身,题型新颖、灵活性强、有区分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命题者的青睐,动态几何问题,常常出现在各地的中考数学试卷中.【解题攻略】几何动点运动问题通常包括动点问题、动线问题、面动问题,在考查图形变换(含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的同时常用到的不同几何图形的性质,以三角形四边形为主,主要运用方程、函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解题类型及其思路】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利用动点(图形)位置进行分类,把运动问题分割成几个静态问题,然后运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函数和方程问题,利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将所解决图形的性质(或所求图形面积)直接转化为函数或方程。

解题类型:几何动点运动问题常见有两种常见类型:(1)利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将所解决图形的性质直接转化为函数或方程;(2)根据运动图形的位置分类,把动态问题分割成几个静态问题,再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函数和方程问题【典例指引】类型一【探究动点运动过程中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典例指引1】在△ABC中,∠ACB=45°,点D为射线BC上一动点(与点B、C不重合),连接AD,以AD为一边在AD右侧作正方形ADEF.(1)如果AB=AC,如图1,且点D在线段BC上运动,判断∠BAD∠CAF(填“=”或“≠”),并证明:CF⊥BD(2)如果AB≠AC,且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运动,请在图2中画出相应的示意图,此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3)设正方形ADEF的边DE所在直线与直线CF相交于点P,若AC=42,CD=2,求线段CP的长.【答案】(1)=,见解析;(2)AB≠AC时,CF⊥BD的结论成立,见解析;(3)线段CP的长为1或3 【解析】【分析】(1)证出∠BAC=∠DAF=90°,得出∠BAD=∠CAF;可证△DAB≌△F AC(SAS),得∠ACF=∠ABD=45°,得出∠BCF=∠ACB+∠ACF=90°.即CF⊥BD.(2)过点A作AG⊥AC交BC于点G,可得出AC=AG,易证△GAD≌△CAF(SAS),得出∠ACF=∠AGD =45°,∠BCF=∠ACB+∠ACF=90°.即CF⊥BD.(3)分两种情况去解答.①点D在线段BC上运动,求出AQ=CQ=4.即DQ=4﹣2=2,易证△AQD∽△DCP,得出对应边成比例,即可得出CP=1;②点D在线段BC延长线上运动时,同理得出CP=3.【详解】(1)①解:∠BAD=∠CAF,理由如下:∵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DAF=90°,AD=AF∵AB=AC,∠BAC=90°∴∠BAD+∠DAC=∠CAF+∠DAC=90°∴∠BAD=∠CAF故答案为:=②在△BAD和△CAF中,AB ACBAD CAF AD AF=⎧⎪∠=∠⎨⎪=⎩∴△BAD≌△CAF(SAS)∴CF=BD∴∠B=∠ACF∴∠B+∠BCA=90°∴∠BCA+∠ACF=90°∴∠BCF=90°∴CF⊥BD(2)如图2所示:AB≠AC时,CF⊥BD的结论成立.理由如下:过点A作GA⊥AC交BC于点G则∠GAD=∠CAF=90°+∠CAD∵∠ACB=45°∴∠AGD=45°∴AC=AG在△GAD和△CAF中,AG ACGAD CAF AD AF=⎧⎪∠=∠⎨⎪=⎩,∴△GAD≌△CAF(SAS),∴∠ACF=∠AGD=45°,∴∠BCF=∠ACB+∠ACF=90°∴CF⊥BD.(3)过点A作AQ⊥BC交CB的延长线于点Q,①点D在线段BC上运动时,如图3所示:∵∠BCA=45°∴△AC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Q=CQ=22AC=4∴DQ=CQ﹣CD=4﹣2=2∵AQ⊥BC,∠ADE=90°∴∠DAQ+∠ADQ=∠ADQ+∠PDC=90°∴∠DAQ=∠PDC∵∠AQD=∠DCP=90°∴△DCP∽△AQD∴CPDQ=CDAQ,即CP2=24解得:CP=1②点D在线段BC延长线上运动时,如图4所示:∵∠BCA=45°∴AQ=CQ=4∴DQ=AQ+CD=4+2=6∵AQ⊥BC于Q∴∠Q=∠F AD=90°∵∠C′AF=∠C′CD=90°,∠AC′F=∠CC′D ∴∠ADQ=∠AFC′则△AQD∽△AC′F∴CF⊥BD∴△AQD∽△DCP∴CPDQ=CDAQ,即CP6=24解得:CP=3综上所述,线段CP的长为1或3.【名师点睛】此题是四边形综合题目,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证明三角形全等和三角形相似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点C不与A、B重合),分别以AC、BC为边在AB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CD和等边三角形BCE,连接AE、BD交于点P(1)观察猜想:①线段AE与BD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②∠APC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2)数学思考:如图2,当点C在线段AB外时,(1)中的结论①,②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你写出正确结论再给予证明(3)拓展应用:如图3,分别以AC、BC为边在AB同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D和等腰直角三角形BCE,其中∠ACD=∠BCE=90°,CA=CD,CB=CE,连接AE=BD交于点P,则线段AE与BD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1)AE=BD.∠APC=60°;(2)成立,见详解;(3)AE=BD【解析】【分析】(1)观察猜想:①证明△ACE≌△DCB(SAS),可得AE=BD,∠CAE=∠BDC;②过点C向AE,BD作垂线,由三角形全等可得高相等,再根据角分线判定定理,推出PC平分∠APB,即可求出∠APC的度数;(2)数学思考:结论成立,证明方法类似;(3)拓展应用:证明△ACE≌△DCB(SAS),即可得AE=BD.【详解】解:(1)观察猜想:结论:AE=BD.∠APC=60°.理由:①∵△ADC,△ECB都是等边三角形,∴CA=CD,∠ACD=∠ECB=60°,CE=CB,∴∠ACE=∠DCB,∴△ACE≌△DCB(SAS),∴AE=BD;②由①得∠EAC=∠BDC,∵∠AOC=∠DOP,∴∠APB=∠AOC+∠EAC=180°-60°= 120°.过过点C向AE,BD作垂线交于点F与G∵由①知△ACE≌△DCB∴CF=CG∴CP为∠APB的角平分线∴∠APC=12APB∠=60°;(2)数学思考:结论仍然成立.①∵△ADC,△ECB都是等边三角形,∴CA=CD,∠ACD=∠ECB=60°,CE=CB,∴∠ACE=∠DCB∴△ACE≌△DCB(SAS),∴AE=BD;②由①得∠AEC=∠DBC,∴∠CEA+∠PEB=∠CBD+∠PEB=60°,∴∠APB=∠CBD+∠CBE+∠PEB=120°.过过点P向AC,BC作垂线交于点H与I∵由①知△ACE≌△DCB∴PH=PI∴CP为∠APB的角平分线∴∠APC=12APB∠=60°;(3)∵△ADC,△ECB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A=CD,∠ACD=∠ECB=90°,CE=CB,∴∠ACB+∠BCE=∠ACB+∠ACD∴∠ACE=∠DCB∴△ACE≌△DCB(SAS),∴AE=BD.【点睛】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类型二【确定动点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时间】【典例指引2】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OABC的项点B的坐标是(6,4).(1)直接写出A点坐标(______,______),C点坐标(______,______);(2)如图,D为OC中点.连接BD,AD,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1P m,且四边形OADP的面积是ABC∆面积的2倍,求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3)如图,动点M 从点C 出发,以每钞1个单位的速度沿线段CB 运动,同时动点N 从点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連度沿线段AO 运动,当N 到达O 点时,M ,N 同时停止运动,运动时间是t 秒()0t >,在M ,N 运动过程中.当5MN =时,直接写出时间t 的值.【答案】(1)()6,0A ,()0,4C (2)()18,1P -(3)1或3 【解析】 【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和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确定,即可求出A 点坐标和C 点坐标;(2)根据四边形OADP 的面积是ABC ∆面积的2倍,列出关于m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点P 的坐标; (3)由题意表示出ON =6-2t ,MC =t ,过点M 作ON 得垂线ME 交OA 于点E , 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关于t 的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1)∵长方形OABC 的项点B 的坐标是(6,4), ∴BC =6,AB =4, ∴OA =6,OC =4, ∴A (6,0)C (0,4);(2)连接PD ,PO ,过点P 作PE ⊥OD ,交OD 于点E ,∵BC =6,AB =4; ∴11==64=1222ABC S AB BC ⋅⨯⨯△, ∵四边形OADP 的面积是ABC ∆面积的2倍, ∴四边形OADP 的面积是24, ∴==OADP S S S △OAD △ODP 四边形+11=2422OA OD PE OD ⋅⋅+ ∵D 为OC 中点, ∴OD =2;∵(),1P m 是第二象限的点, ∴PE =﹣m , ∴可列方程为1162+2m =22⨯⨯⨯⨯(﹣)24;解得m =﹣18, ∴()18,1P -(3)如图,过点M 作ON 的垂线ME 交OA 于点E ,由题意得ON =6-2t ,MC =t ()3t ≤0<; ∴ME =4,EN =6-3t 又∵5MN =,∴根据勾股定理可列方程为()22246t =5+-3,解方程得t =1或t =3 ∴当t =1或t =3时,5MN =.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和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确定,勾股定理等,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AC,AB=3,BC=5,点P从点A出发,沿AD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连结PO并延长交BC于点Q.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BQ的长,(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四边形ABQP是平行四边形时,求t的值(3)当点O在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上时,直接写出t的值.【答案】(1)BQ=5﹣t;(2)52秒;(3)t=165.【解析】【分析】(1)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证△APO≌△CQO,则AP=CQ,再利用BQ BC CQ=-即可得出答案;(2)由平行四边形性质可知AP∥BQ,当AP=BQ时,四边形ABQP是平行四边形,建立一个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t的值;(3)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度,进而求出AO的长度,然后利用ABC的面积求出EF 的长度,进而求出OE的长度,而AE可以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在Rt AOE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值.【详解】解:(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AD∥BC,∴∠P AO=∠QCO,∵∠AOP=∠COQ,∴△APO≌△CQO(ASA),∴AP=CQ=t,∵BC=5,∴BQ=BC-CQ=5﹣t;(2)∵AP ∥BQ ,当AP =BQ 时,四边形ABQP 是平行四边形, 即t =5﹣t ,t =52, ∴当t 为52秒时,四边形ABQP 是平行四边形;(3)t =165,如图,在Rt △ABC 中, ∵AB =3,BC =5,∴AC 2222534BC AC -=-= ∴AO =CO =12AC =2, 1122ABCSAB AC BC EF == AB AC BC EF ∴=∴3×4=5×EF , ∴125EF =, ∴65OE =,∵OE 是AP 的垂直平分线, ∴AE =12AP =12t ,∠AEO =90°, 由勾股定理得:AE 2+OE 2=AO 2,22216()()225t ∴+=165t ∴=或165t =-(舍去)∴当165t =秒时,点O 在线段AP 的垂直平分线上.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性质以及动点问题,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三 【探究动点运动过程中图形的形状或图形之间的关系】【典例指引3】已知矩形ABCD 中,10cm AB =,20cm BC =,现有两只蚂蚁P 和Q 同时分别从A 、B出发,沿AB BC CD DA =--方向前进,蚂蚁P 每秒走1cm ,蚂蚁Q 每秒走2cm .问:(1)蚂蚁出发后△PBQ 第一次是等腰三角形需要爬行几秒? (2)P 、Q 两只蚂蚁最快爬行几秒后,直线PQ 与边AB 平行? 【答案】(1)蚂蚁出发后△PBQ 第一次是等腰三角形需要爬行103秒;(2)P 、Q 两只蚂蚁最快爬行20秒后,直线PQ ∥AB 【解析】 【分析】(1)首先设蚂蚁出发后△PBQ 第一次是等腰三角形需要爬行t 秒,可得方程:10-t =2t ,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2)首先设P 、Q 两只蚂蚁最快爬行x 秒后,直线PQ ∥AB ,可得方程:x -10=50-2x ,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1)设蚂蚁出发后△PBQ 第一次是等腰三角形需要爬行t 秒, ∵四边形ABCD 是长方形, ∴∠B =90∘, ∴BP =BQ ,∵AP =tcm ,BQ =2tcm ,则PB =AB −AP =10−t (cm ), ∴10−t =2t ,解得:t=103,∴蚂蚁出发后△PBQ第一次是等腰三角形需要爬行103秒;(2)设P、Q两只蚂蚁最快爬行x秒后,直线PQ∥AB,∵AD∥BC,∴四边形ABPQ是平行四边形,∴AQ=BP,∴x−10=50−2x,解得:x=20,∴P、Q两只蚂蚁最快爬行20秒后,直线PQ∥AB;【名师点睛】此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与方程思想的应用.【举一反三】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分别交x轴、y轴于A、B两点(AO<AB)且AO、AB的长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x2-3x+2=0的两个根,点C在x轴负半轴上,且AB:AC=1:2.(1)求A、C两点的坐标;(2)若点M从C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CB运动,连接AM,设△ABM的面积为S,点M的运动时间为t,写出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点P是y轴上的点,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Q,使以A、B、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Q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A(1,0),C(-3,0);(2)23(023)33S t tS t t⎧=≤<⎪⎨=-⎪⎩(>)(3)存在,点Q的坐标为(-1,0),(1,2),(1,-2),(123).【解析】【分析】(1)根据方程求出AO 、AB 的长,再由AB :AC =1:2求出OC 的长,即可得到答案; (2)分点M 在CB 上时,点M 在CB 延长线上时,两种情况讨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 (3)分AQ =AB ,BQ =BA ,BQ =AQ 三种情况讨论可求点Q 的坐标. 【详解】 (1)x 2-3x +2=0, (x -1)(x -2)=0, ∴x 1=1,x 2=2, ∴AO =1,AB =2, ∴A (1,0),OB ===,∵AB :AC =1:2, ∴AC =2AB =4, ∴OC =AC -OA =4-1=3, ∴C (-3,0).(2)∵3OB OC ==,∴22222312BC OB OC =+=+=, ∵2222416,24AC AB ====, ∴222AC AB BC =+,∴△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ABC =90︒, 由题意得:CM =t ,BC=当点M 在CB 上时,1)2S t t =⨯=(0t ≤<, ②当点M 在CB 延长线上时,12(2S t t =⨯-=-t>.综上,(0 S t t S t t ⎧=≤<⎪⎨=-⎪⎩>. (3)存在,①当AB 是菱形的边时,如图所示,在菱形AP 1Q 1B 中,Q 1O =AO =1,∴ Q 1(-1,0),在菱形ABP 2Q 2中,AQ 2=AB =2,∴Q 2(1,2), 在菱形ABP 3Q 3中,AQ 3=AB =2,∴Q 3(1,-2); ②当AB 为菱形的对角线时,如图所示, 设菱形的边长为x ,则在Rt △AP 4O 中,22244AO P O AP += 2221(3)x x =+-,解得x =233, ∴Q 4(1,233). 综上,平面内满足条件的点Q 的坐标为(-1,0),(1,2),(1,-2),(1,233).【点睛】此题考查一次函数的综合运用、解一元二次方程,解题过程中注意分类讨论.类型四 【探究动点运动过程中图形的最值问题】【典例指引4】如图,抛物线y =ax 2﹣34x +c 与x 轴相交于点A (﹣2,0)、B (4,0),与y 轴相交于点C ,连接AC ,BC ,以线段BC 为直径作⊙M ,过点C 作直线CE ∥AB ,与抛物线和⊙M 分别交于点D ,E ,点P 在BC 下方的抛物线上运动.(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当△PDE是以DE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时,求点P的坐标;(3)当四边形ACPB的面积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并求出最大值.【答案】(1)y=38x2﹣34x﹣3;(2)P(3,﹣138);(3)点P(2,﹣3),最大值为12【解析】【分析】(1)用交点式设出抛物线的表达式,化为一般形式,根据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可求解;(2)根据(1)中的表达式求出点C(0,-3),函数对称轴为:x=1,则点D(2,-3),点E(4,-3),当△PDE 是以DE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时,点P在线段DE的中垂线上,据此即可求解;(3)求出直线BC的表达式,设出P、H点的坐标,根据四边形ACPB的面积=S△ABC+S△BHP+S△CHP进行计算,化为顶点式即可求解.【详解】(1)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a(x+2)(x﹣4)=a(x2﹣2x﹣8),即﹣2a=﹣34,解得:a=38,故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38x2﹣34x﹣3;(2)当x=0时,y=-3,故点C的坐标为(0,﹣3),函数对称轴为:x=242-+=1,∵CE∥AB∴点D(2,﹣3),点E(4,﹣3),则DE的中垂线为:x=242=3,当x=3时,y=38x2﹣34x﹣3=﹣138,故点P(3,﹣138);(3)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b,把B(4,0)C(0,﹣3)代入得:403k bb+=⎧⎨=-⎩解得:343 kb⎧=⎪⎨⎪=-⎩∴直线BC的表达式为:y=34x﹣3,故点P作y轴的平行线交BC于点H,设点P(x,38x2﹣34x﹣3),则点H(x,34x﹣3);四边形ACPB的面积=S△ABC+S△BHP+S△CHP=12⨯3×6+12⨯HP×OB=9+12×4×(34x﹣3﹣38x2+34x+3)=﹣3 4x2+3x+9=()23-2124x-+,∵﹣34<0,故四边形ACPB的面积有最大值为12,此时,点P(2,﹣3).【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综合运用,涉及到一次函数的性质、圆的基本知识、面积的计算等,综合性强,掌握中点坐标公式及作辅助线的方法是关键.【举一反三】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5cm,BC=6cm.点P由B出发,沿BC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同时,点Q从点A出发,沿AC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过点P作PM⊥BC交AB于点M,过点Q作QN⊥BC,垂足为点N,连接MQ,若设运动时间为t(s)(0<t<3),解答下列问题:(1)当t为何值时,点M是边AB中点?(2)设四边形PNQM的面积为y(cm2),求出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S四边形PNQM:S△ABC=4:9?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4)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PNQM为正方形?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当t为32s时,点M是AB中点;(2)y与t的函数关系式是y28675t=-+;(3)t的值为52s;(4)不存在,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求出BD=3,根据BM BPAB BD=,即可求出时间t;(2)先判断出△MBP∽△ABD,进而得出MP,同理表示出QN和CN,然后利用梯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结论;(3)根据(2)中所求,结合面积之间的关系建立方程即可得出结论;(4)假设存在,先利用PM=QN求出t,进而求出PM,PN,判断出PM≠PN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过点A作AD⊥BC于点D,∵PM⊥BC,∴PM∥AD,∴BM BP AB BD=,∵点M 是AB 中点 ∴12BM AB =, ∴12BP BD =, ∵AB = AC , ∴132BD CD BC ===, ∵BP =t , ∴132t =,解得:32t =, 即当t 为32s 时,点M 是AB 中点; (2)过点A 作AD ⊥BC 于点D , ∵PM ∥AD , ∴△MBP ∽△ABD , ∴MP BPAD BD=,∵4AD ==, ∴43MP t=, ∴43MP t =,同理,△QCN ∽△ACD , ∴CQ QN CNAC AD CD==, ∵5CQ t =-, ∴5543t QN CN-==, ∴()445=455QN t t =--,()335=355CN t t =--, ∴32=63355PN t t t --+=-,∴y =S 四边形PNQM =()21144284362235575MP QN PN t t t t ⎛⎫⎛⎫+⋅=+-⋅-=-+ ⎪ ⎪⎝⎭⎝⎭, 即y 与t 的函数关系式是y 28675t =-+; (3)若S 四边形PNQM :S △ABC =4:9,则y =49S △ABC ,∵S △ABC =11641222BC AD ⋅=⨯⨯=,∴2846=12759t -+⨯, 解得152t =,252t =-(不合题意,舍去), ∴t 的值为52s ; (3)若四边形PNQM 为正方形,则需满足PM = QN ,PM = PN ,当PM = QN 时,44=435t t -,解得:158t =, 当158t =时,PM =44155==3382t ⨯,PN =221593=3=5584t --⨯,∴PM ≠PN , ∴不存在. 【点睛】此题是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正方形的性质等知识点,解本题的关键是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新题训练】1.如图①,△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P 是BC 上一动点(点P 与点B 、C 不重合),过点P 作PM ∥AC 交AB 于M ,PN ∥AB 交AC 于N ,连接BN 、CM .(1)求证:PM +PN =BC ;(2)在点P 的位置变化过程中,BN =CM 是否成立?试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②,作ND ∥BC 交AB 于D ,则图②成轴对称图形,类似地,请你在图③中添加一条或几条线段,使图③成轴对称图形(画出一种情形即可).【答案】(1)见解析;(2)结论成立,理由见解析;(3)见解析【解析】【分析】(1)先证明△BMP,△CNP是等边三角形,再证明△BPN≌△MPC,从而PM=PB,PN=PC,可得PM+PN =BC;(2)BN=CM总成立,由(1)知△BPN≌△MP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结论;(3)作ND∥BC交AB于N,作ME∥BC交AC于M,作EF∥AB交BC于F,连接DF即可.【详解】(1)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BC=∠ACB=60°,∵PM∥AC,PN∥AB,∴∠BPM=∠ACB=60°,∠CPN=∠ABC=60°,∴△BMP,△CNP是等边三角形,∴∠BPM=∠CPN=60°,PN=PC,PN=PC,∴∠BPN=∠MPC,∴△BPN≌△MPC,∴PM=PB,PN=PC,∵BP+PC=BC,∴PM+PN=BC;(2)BN=CM总成立,理由:由(1)知△BPN≌△MPC,∴BN=CM;(3)解:如图③即为所求.作ND∥BC交AB于N,作ME∥BC交AC于M,作EF∥AB交BC于F,连接DF,作直线AH⊥BC交BC 于H,同(1)可证△AND,△AME,△BPM,△CEF都是等边三角形,∴D与N,M与E,B与C关于AH对称.∴BM=CE,∴BM=CF,∴P与F关于AH对称,∴所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点睛】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8,AD=12,点M是边AB的中点,连结DM,DM与AC交于点G,点E,F分别是CD与DG上的点,连结EF,(1)求证:CG=2AG.(2)若DE=6,当以E,F,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CDG相似时,求EF的长.(3)若点E从点D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点C运动,点F从点G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D运动.当一个点到达,另一个随即停止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四边形CEFG的面积的最小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 EF 1213;(3)S四边形CEFG最小=52.【解析】【分析】(1)利用矩形的性质及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DCG=∠MAG,,∠CDG=∠AMG,△AGM∽△CGD,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得比例线段,然后证明DC=AB=2AM,即可证得CG与AG的数量关系. (2)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AC、DG的长,再分情况讨论:①当∠DEF=∠DCG时,△DEF∽△DCG;②当∠DEF=∠DGC时,△DEF∽△DGC,分别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出EF的长.(3)作GH⊥DC,FN⊥DC,易证△DNF∽△MAD,可证对应边成比例,求出NF的长,再根据S四边形CEFG=S△DCG-S△DEF,可得到S与t的函数解析式,再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可求出四边形CEFG的面积的最小值.【详解】证明:(1)在矩形ABCD中,AB∥DC,∴∠DCG=∠MAG,∠CDG=∠AMG,∴△AGM∽△CGD,∴CG DC AG AM=∵点M是边AB的中点, ∴DC=AB=2AM,∴CGAG=2,CG即CG=2AG(2)在Rt△AD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222AD CD1218613+=+=,由(1)得CG=2AG,CG=23AC=413,同理可得DG=10①当∠DEF=∠DCG时,△DEF∽△DCG∴EF DECG DC=即EF618413=,解得EF=4133②当∠DEF=∠DGC时,△DEF∽△DGC∴EF DECG DG=,即EF610413=,解得EF=12135(3)作GH⊥DC,FN⊥DC,设运动时间为t,则DF=DG-FG=10-t,DE=2t,∵∠DNF=∠DAM,∠NDF=∠AMD,∴△DNF∽△MAD∴DF FN DM DA = 即 10t FN 1512-= ,解得NF = 404t5- ∵S 四边形CEFG =S △DCG -S △DEF ()22211404t 4404=18122t t t 72=5523225555-⨯⨯⨯-⨯⨯=-+-+t ∴当t =5时,S 四边形CEFG 最小=52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动点问题,以及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判定相似三角形,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边长并建立二次函数模型是解题的关键.3.知识链接:将两个含30°角的全等三角尺放在一起,让两个30°角合在一起成60°,经过拼凑、观察、思考,探究出结论“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4cm ,点D 从点C 出发沿CA 向A 运动,点E 从B 出发沿AB 的延长线BF 向右运动,已知点D 、E 都以每秒0.5cm 的速度同时开始运动,运动过程中DE 与BC 相交于点P ,设运动时间为x 秒.(1)请直接写出AD 长.(用x 的代数式表示) (2)当△ADE 为直角三角形时,运动时间为几秒? (3)求证:在运动过程中,点P 始终为线段DE 的中点.【答案】(1)AD =4-0.5x ;(2)83;(3)证明见解析.【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直接根据AD =AC -CD 求解;(2)设x 秒时,△ADE 为直角三角形,分别用含x 的式子表示出AD 和AE ,再根据Rt △ADE 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出x 的方程,求解即可;(3)作DG ∥AB 交BC 于点G ,证△DGP ≌△EBP 便可得. 解:(1)由AC =4,CD =0.5x ,得AD =AC -CD =4-0.5x ; (2)∵△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AC =4cm ,∠A =∠ABC =∠C =60°.设x 秒时,△ADE 为直角三角形,∴∠ADE =90°,CD =0.5x ,BE =0.5x ,AD =4-0.5x ,AE =4+0.5x , ∴∠AED =30°,∴AE =2AD , ∴4+0.5x =2(4-0.5x ),∴x =83.答:运动83秒后,△ADE 为直角三角形;(3)作DG ∥AB 交BC 于点G ,∴∠GDP =∠BEP ,∠CDG =∠A =60°,∠CGD =∠ABC =60°, ∴∠C =∠CDG =∠CGD ,∴△CDG 是等边三角形,∴DG =DC , ∵DC =BE ,∴DG =BE .在△DEP 和△EBP 中,∠GDP =BEP ,∠DPG =∠EPB ,DG =EB , ∴△DGP ≌△EBP ,∴DP =PE .∴在运动过程中,点P 始终为线段DE 的中点.4.如图所示,已知抛物线2(0)y ax a =≠与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相交于(1,1)A --,(2,4)-B 两点,点P 是抛物线上不与A ,B 重合的一个动点.(1)请求出a ,k ,b 的值;(2)当点P 在直线AB 上方时,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直线AB 于点C ,设点P 的横坐标为m ,PC 的长度为L ,求出L 关于m 的解析式;(3)在(2)的基础上,设PAB ∆面积为S ,求出S 关于m 的解析式,并求出当m 取何值时,S 取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答案】(1)1k =-,2b =-,1a =-;(2)22(12)L m m m =-++-<<;(3)当12m =时,S 取最大值,最大值为278【解析】 【分析】(1)把A 、B 坐标分别代入抛物线和一次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出a 、b 、k 的值;(2)根据a 、b 、k 的值可得抛物线和直线AB 的解析式,根据P 点横坐标为m 可用m 表示P 、C 两点坐标,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即可得L 与m 的关系式;(3)如图,作AD ⊥PC 于D ,BE ⊥PC 于E ,根据PAB PAC PBC S S S ∆∆∆=+,可用m 表示出S ,配方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值即可得答案. 【详解】(1)∵点A (-1,-1)在抛物线2(0)y ax a =≠图象上, ∴2(1)1a -=-, 解得:1a =-,∵点A (-1,-1)、B (2,-4)在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上,∴124k b k b -+=-⎧⎨+=-⎩, 解得12k b =-⎧⎨=-⎩,∴1k =-,2b =-,(2)∵1k =-,2b =-,a =-1,∴直线AB 的解析式为2y x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y x =-,∵点P 在抛物线上,点C 在直线AB 上,点P 横坐标为m ,PC //y 轴, ∴()2,P m m-,(,2)C m m --,∴L 关于m 的解析式:22(12)L m m m =-++-<<,(3)如图,作AD ⊥PC 于D ,BE ⊥PC 于E , ∴AD =m +1,BE =2-m , ∵PAB PAC PBC S S S ∆∆∆=+, ∴S =12PC ·AD +12PC ·BE ()()()()2211122222m m m m m m =+-+++--++ ()2322m m =-++ 233322m m =-++配方得:23127228S m ⎛⎫=--+ ⎪⎝⎭,∴当12m =时,S 取最大值,最大值为278【点睛】本题考查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及二次函数的最值,熟练运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最值是解题关键. 5.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 中,AC 是对角线,AB =6cm ,BC =8cm .点P 从点D 出发,沿DC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 /s ,同时,点Q 从点C 出发,沿CB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2cm /s ,过点Q 作QM ∥AB 交AC 于点M ,连接PM ,设运动时间为t (s )(0<t <4).解答下列问题:(1)当t 为何值时,∠CPM =90°; (2)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S 四边形MQCP =ABCD 1532S 矩形?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当t 为何值时,点P 在∠CAD 的角平分线上. 【答案】(1)t =125s 时,∠CPM =90°;(2)t =3s 时,S 四边形MQCP =ABCD 1532S 矩形;(3)当t =83s 时,点P在∠CAD 的平分线上. 【解析】 【分析】(1)首先证明QM =PC ,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2)根据S 四边形MQCP =ABCD1532S 矩形,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3)如图1中,作PH ⊥AC 于H .证明△P AD ≌△P AH (AAS ),推出AD =AH =8,DP =PH ,设DP =PH =x ,在Rt △PCH 中,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解:(1)∵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B =CD =6,BC =AD =8,∠D =90°,∴AC 10,∵∠CPM =∠D =90°, ∴PM ∥AD , ∵QM ∥AB ∥CD ,∴四边形PCQM 是平行四边形, ∴PC =QM =6﹣t ,∵QM AB =CQCB , ∴66t -=28t ,解得t =125,∴t =125s 时,∠CPM =90°.(2)∵S 四边形MQCP =ABCD15S 32矩形, ∴12•(6﹣t )•2t +12•2t •34×2t =1532×6×8,解得t =3或﹣15(舍弃), 答:t =3s 时,S 四边形MQCP =ABCD 15S 32矩形. (3)如图1中,作PH ⊥AC 于H .∵∠D =∠AHP =90°,AP =AP ,∠P AD =∠P AH , ∴△P AD ≌△P AH (AAS ),∴AD =AH =8,DP =PH ,设DP =PH =x , ∵AC =10, ∴CH =2,在Rt △PCH 中,∵PH 2+CH 2=PC 2, ∴t 2+22=(6﹣t )2, 解得t =83,答:当t =83s 时,点P 在∠CAD 的平分线上.【点睛】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6.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点D 是BC 的中点,点E 、F 分别是边AB 、AC (含线段AB 、AC 的端点)上的动点,且∠EDF =120°,小明和小慧对这个图形展开如下研究:问题初探:(1)如图1,小明发现:当∠DEB =90°时,BE +CF =nAB ,则n 的值为 ;问题再探:(2)如图2,在点E、F的运动过程中,小慧发现两个有趣的结论:①DE始终等于DF;②BE与CF的和始终不变;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结论加以证明.成果运用:(3)若边长AB=8,在点E、F的运动过程中,记四边形DEAF的周长为L,L=DE+EA+AF+FD,则周长L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E点的位置?【答案】(1)12;(2)①见解析;②见解析;(3)周长L取最大值时点E和点B重合或BE=4,取最小值时BE=2.【解析】【分析】(1)先利用等边三角形判断出BD=CD=12AB,进而判断出BE=12BD,再判断出∠DFC=90°,得出CF=12CD,即可得出结论;(2)①构造出△EDG≌△FDH(ASA),得出DE=DF,即可得出结论;②由(1)知,BG+CH=12AB,由①知,△EDG≌△FDH(ASA),得出EG=FH,即可得出结论;(3)由(1)(2)判断出L=2DE+12,再判断出DE⊥AB时,L最小,点F和点C重合时,DE最大,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ABC是等边三角形,∴∠B=∠C=60°,AB=BC,∵点D是BC的中点,∴BD=CD=12BC=12AB,∵∠DEB=90°,∴∠BDE=90°-∠B=30°,在Rt△BDE中,BE=12 BD,∵∠EDF=120°,∠BDE=30°,∴∠CDF=180°-∠BDE-∠EDF=30°,∵∠C=60°,∴∠DFC=90°,在Rt△CFD中,CF=12 CD,∴BE +CF =12BD +12CD =12BC =12AB , ∵BE +CF =nAB , ∴n =12, 故答案为:12; (2)如图,①过点D 作DG ⊥AB 于G ,DH ⊥AC 于H , ∴∠DGB =∠AGD =∠CHD =∠AHD =90°,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 =60°,∴∠GDH =360°-∠AGD -∠AHD -∠A =120°, ∵∠EDF =120°, ∴∠EDG =∠FDH ,∵△ABC 是等边三角形,且D 是BC 的中点, ∴∠BAD =∠CAD , ∵DG ⊥AB ,DH ⊥AC , ∴DG =DH ,在△EDG 和△FDH 中,90DGE DHF DG DHEDG FDH ∠∠︒⎧⎪⎨⎪∠∠⎩====, ∴△EDG ≌△FDH (ASA ), ∴DE =DF ,即:DE 始终等于DF ;②同(1)的方法得,BG+CH=12 AB,由①知,△EDG≌△FDH(ASA),∴EG=FH,∴BE+CF=BG-EG+CH+FH=BG+CH=12 AB,∴BE与CF的和始终不变;(3)由(2)知,DE=DF,BE+CF=12 AB,∵AB=8,∴BE+CF=4,∴四边形DEAF的周长为L=DE+EA+AF+FD =DE+AB-BE+AC-CF+DF=DE+AB-BE+AB-CF+DE=2DE+2AB-(BE+CF)=2DE+2×8-4=2DE+12,∴DE最大时,L最大,DE最小时,L最小,当DE⊥AB时,DE最小,L最小,此时∠BDE=90°-60°=30°,BE=12BD=2,当点F和点C重合或点E和点B重合时,DE最大,点F和点C重合时,∠BDE=180°-∠EDF=120°=60°,∵∠B=60°,∴∠B=∠BDE=∠BED=60°,∴△BDE是等边三角形,∴BE=DE=BD=12AB=4,当点E和点B重合时,DE=BD=4,周长L有最大值,即周长L取最大值时点E和点B重合或BE=4,取最小值时BE=2.【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cm,BC=16cm,点P从点D出发向点A运动,运动到点A停止,同时,点Q从点B出发向点C运动,运动到点C即停止,点P、Q的速度都是1cm/s.连接PQ、AQ、CP.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s.(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BQP是矩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QCP是菱形;(3)分别求出(2)中菱形AQCP的周长和面积.【答案】(1)8;(2)6;(3),40cm,80cm2.【解析】【分析】(1)当四边形ABQP是矩形时,BQ=AP,据此求得t的值;(2)当四边形AQCP是菱形时,AQ=AC,列方程求得运动的时间t;(3)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则菱形的周长=4t,面积=矩形的面积-2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详解】(1)当四边形ABQP是矩形时,BQ=AP,即:t=16-t,解得t=8.答:当t=8时,四边形ABQP是矩形;(2)设t秒后,四边形AQCP是菱形8t t时,四边形AQCP为菱形.当AQ=CQ22解得:t=6.答:当t=6时,四边形AQCP是菱形;(3)当t=6时,CQ=10,则周长为:4CQ=40cm,面积为:10×8=80(cm2).8.如图,O为菱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M是射线CA上的一个动点(点M与点C、O、A都不重合),过点A、C分别向直线BM作垂线段,垂足分别为E、F,连接OE,OF.。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动点动形专题讲解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动点动形专题讲解
都昌县任远中学 吴华南
一、中考解读
动态型问题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这类题不 仅能在运动变化中考查考生的操作能力、想象能力、 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等,因此常常是压轴题.在试卷中的所
占分值约为15-18分,尤其是由动点在几何图形或抛
物线上运动形成的特殊的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的最
值与存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相结合的题型,预计会 是今后中考命题的趋势.
二、动态问题的分类
动态几何问题就是以几何知识为背景,渗入运动变化观点的一类问题, 它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1)点动型(常见形式是点在线段或曲线上运动)
(2)线动型(常见形式是直线或者线段在三角形或四边形上运动)
(3)形动型(动形问题通常是图形的翻转,平移、旋转变换问题)
三、动态问题的解题策略
动 中 窥 静
1、分析运动的全过程
2、找到运动的临界点 3、把握每个阶段的运动 4、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是解决几何动态 问题的重要思想,并常与函数、方程、 不等式等联系起来
以 静 制 动
四、范例讲解
例1(2013年辽宁营口中考题)如图1,在矩形 ABCD中,动点E从点B出发,沿着BADC方向运动至 点C处停止,设点E运动的路程为x,△BCE的面积 为y,若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当X=7时, 点E应运动到( ) y
(2)设△AMN的面积为S,求 S与t的函数关系式;
N
A
M
B x m
例3 Rt△PMN中,∠P=90°,PM=PN,MN=
8cm,矩形ABCD的长和宽分别为8cm和2cm,C点和 M点重合,BC和MN在一条直线上。令Rt△PMN不 动,矩形ABCD沿MN所在直线向右以每秒1cm的速 度移动,直到C点与N点重合为止。设移动x秒后,矩 形ABCD与△PMN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c㎡),求y与 读题要领: 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P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图形运动动点问题(一)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图形运动动点问题(一)
∴ ,
∵OB=6,OD'=2,
∴BD' ,AD'=OA﹣OD'=6﹣2=4,
∴ ,
∴AP ,
∴ ,
∴PD' ,
∴BP=BD'+PD' ,
∴ .
【点睛】
本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熟知相关知识点并灵活应用是解题关键.
5.(1) ;(2) ;(3) 或 .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四边形 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是 , .点D是边 上的动点(与端点B,C不重合),过点D作直线 交边 于点E.
(1)如图①,直接写出D,E两点的坐标(用含b的式子表示).
(2)如图②,若矩形 关于直线 的对称图形为矩形 ,试探究矩形 与距形 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重叠部分的面积: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中考数学专题图形运动动点问题(一)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生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解答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 的顶点A,C分别在x轴、y轴上,点B的坐标为 ,将矩形 绕点A顺时针旋转 ,得到矩形 ,点O,B,C的对应点分别为 .
∵ .
在 中, , .
∴点B的坐标为 .
(2)①过点D作 轴,垂足为H.
由(1)可得 .
∵ 是由 平移得到的,
∴ , .
∵ ,∴ , , .
∴ , .
∴ , .
又 , ,
∴ ,其中 .
②当 与 重叠部分为四边形时,
∵ ,
把 代入上式中得,

九年级数学 第13讲 动点问题探究—几何图形中的动点问题教案

九年级数学 第13讲 动点问题探究—几何图形中的动点问题教案

会解决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问题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动点所产生的函数及方程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全国各地的中考数学试卷中占到10%到20%的比重。

主要研究在几何图形运动中,伴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图形位置关系的“变”和“不变性”,就运动对象而言,有点动、线动和面动,常常集代数与几何于一体,有较强的综合性,题目灵活多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二、复习预习1. 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图形经过平移,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

2. 轴对称图形,是指在平面内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这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

3.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

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着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角的大小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三、知识讲解考点1 单点运动及双点运动问题关于点运动的问题,一般根据图形变化,探索动点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作出符合条件的草图。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抓住动点运动过程中不变的量,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去表示所需的线段,根据题意中隐含的条件借助相似等方式构造方程或函数表达式。

考点2 图形运动问题图形的运动包括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图形在运动过程中,对应线段、对应角不变,以三角形、四边形的运动是常见的一种题型。

这里需注意:平移、旋转、翻折都改变了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对于此类题目,关键在于抓住运动图形的特殊位置、临界位置及特殊性质,其基本方法是把握图形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以不变应万变,解答过程中常需借用函数或方程来解答。

考点3 线运动问题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线运动的变化,研究图形的变化.由图形变化前后的关系及图形的性质综合解决问题,如本题利用平移性质及三角形面积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四、例题精析 考点一 双点运动问题例1 如图14,在△ABC 中,∠B = 90°,AB = 6cm ,BC = 12cm ,动点P 以1cm/s 的速度从A 出发沿边AB 向点B 移动,动点Q 以2cm/s 的速度同时从点B 出发沿BC 向点C 移动.⑴△PBQ 的面积S(cm 2)与点P 移动时间t (s)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其中t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⑵判断△PBQ 能否与△ABC 相似,若能,求出此时点P 移动的时间,若不能,说明理由; ⑶设M 是AC 的中点,连接MP 、MQ ,试探究点P 移动的时间是多少时,△MPQ 的面积为△ABC 面积的41?例2如图,Rt△ABC中,∠ACB=90°,AC=6cm,BC=8cm,动点P从点B出发,在BA边上以每秒5cm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在CB边上以每秒4cm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0<t<2),连接PQ.(1)若△BPQ与△ABC相似,求t的值;(2)连接AQ,CP,若AQ⊥CP,求t的值;(3)试证明:PQ的中点在△ABC的一条中位线上.考点二图形运动问题例3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6,BC=8;折叠纸片使点B落在AD上,落点为B′;点B′从点A开始沿AD移动,折痕所在直线l的位置也随之改变,当直线l经过点A时,点B′停止移动,连接BB′;设直线l与AB相交于点E,与CD所在直线相交于点F,点B′的移动距离为x,点F与点C的距离为y;(1)求证∠BEF=∠AB′B;(2)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x的取值范围;考点三线运动问题例4如图,在△ABC中,AB=AC,AD⊥AB于点D,BC=10cm,AD=8cm.点P从点B出发,在线段BC上以每秒3cm的速度向点C匀速运动,与此同时,垂直于AD的直线m从底边BC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DA方向匀速平移,分别交AB、AC、AD于E、F、H,当点P到达点C时,点P与直线m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1)当t=2时,连接DE、DF,求证:四边形AEDF为菱形;(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PEF的面积存在最大值,当△PEF的面积最大时,求线段BP的长;(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PEF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此时刻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课程小结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几何图形中的动点问题,中考中,对运动变化问题的考查是常考的内容之一,考查的热点是点运动问题、图形运动问题(旋转、翻折、对称变换),解答动点问题时,点不同位置考虑的不全面是容易导致出错的原因之一。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图形运动动点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图形运动动点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图形运动动点问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生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解答题1.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ABO,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3,0),点B(0,1),点O(0,0).过边OA上的动点M(点M不与点O,A重合)作MN⊥AB于点N,沿着MN折叠该纸片,得顶点A的对应点A′.设OM =m,折叠后的⊥A′MN与四边形OMNB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如图1,当点A′与顶点B重合时,求点M的坐标;(⊥)如图2,当点A′落在第二象限时,A′M与OB相交于点C,试用含m的式子表示S;(⊥)当S=324时,求点M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点A(8,0),点B(0,6),把△ABO绕点B逆时针旋转得△A′B′O′,点A 、O 旋转后的对应点为A′、O′,记旋转角为α.(1)如图1,若α=90°,则AB=,并求AA′的长;(2)如图2,若α=120°,求点O′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边OA上的一点P旋转后的对应点为P′,当O′P+BP′取得最小值时,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3.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点,点.是边上的一点(点不与点重合),沿着折叠该纸片,得点的对应点.(1)如图⊥,当点在第一象限,且满足时,求点的坐标;(2)如图⊥,当为中点时,求的长;(3)当时,求点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OBC是矩形,点(0,0)O,点(5,0)A,点(0,3)B.以点A 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矩形AOBC,得到矩形ADEF,点O,B,C的对应点分别为D,E,F.(⊥)如图⊥,当点D落在BC边上时,求点D的坐标;(⊥)如图⊥,当点D落在线段BE上时,AD与BC交于点H.≌;①求证ADB AOB②求点H的坐标.(⊥)记K为矩形AOBC对角线的交点,S为KDE的面积,求S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即可).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点A(6,0),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ABO30∠︒=.矩形CODE的顶点D,E,C分别在OA,AB,OB上,OD=2..(⊥)如图⊥,求点E 的坐标;(⊥)将矩形CODE 沿x 轴向右平移,得到矩形C O D E '''',点C ,O ,D ,E 的对应点分别为C O D E ,,,''''.设OO t '=,矩形C O D E ''''与ΔABO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 ⊥如图⊥,当矩形C O D E ''''与ΔABO 重叠部分为五边形时,C E '',E D ''分别与AB 相交于点M ,F ,试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S ,并直接写出t 的取值范围;⊥当3S 53时,求t 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即可).6.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 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0,0O ,点()2,0A ,点B 在第一象限,90OAB ∠=︒,30B ∠=︒,点P 在边OB 上(点P 不与点,O B 重合).(1)如图⊥,当1OP =时,求点P 的坐标;(2)折叠该纸片,使折痕所在的直线经过点P ,并与x 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Q ,且OQ OP =,点O 的对应点为O ',设OP t =.⊥如图⊥,若折叠后O PQ '与OAB 重叠部分为四边形,,O P O Q ''分别与边AB 相交于点,C D ,试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O D '的长,并直接写出t 的取值范围;⊥若折叠后O PQ '与OAB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当13t ≤≤时,求S 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即可).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原点,OA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OBA BO BA ∠=︒=,顶点()4,0A ,点B 在第一象限,矩形OCDE 的顶点7,02E ⎛⎫- ⎪⎝⎭,点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点D 在第二象限,射线DC 经过点B .(⊥)如图⊥,求点B 的坐标;(⊥)将矩形OCDE 沿x 轴向右平移,得到矩形O C D E '''',点O ,C ,D ,E 的对应点分别为O ',C ',D ,E ',设OO t '=,矩形O C D E ''''与OAB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 ⊥如图⊥,当点E '在x 轴正半轴上,且矩形O C D E ''''与OAB 重叠部分为四边形时,D E ''与OB 相交于点F ,试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S ,并直接写出t 的取值范围;⊥当5922t ≤≤时,求S 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即可).参考答案:1.(⊥)⎫⎪⎪⎝⎭.(⊥)2304S m m =+<<⎝⎭.(⊥)⎫⎪⎪⎝⎭. 【解析】【分析】【详解】解:(⊥)在Rt ⊥ABO 中,点A0),点B (0,1),点O (0,0),⊥OA =OB =1.由OM =m ,得AM OA OM m =-=.根据题意,由折叠可知⊥BMN ⊥⊥AMN ,有BM AM m ==.在Rt ⊥MOB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222BM OB OM =+,即)221m m =+,解得m =⊥点M 的坐标为.⎫⎪⎪⎝⎭(⊥)在Rt ⊥ABO 中,tanOB OAB OA ∠===, ⊥⊥OAB =30°.由MN ⊥AB ,得⊥MNA =90°.⊥在Rt ⊥AMN 中,得)1sin 2MN AM OAB m =∠=,)cos AN AM OAB m =∠=.⊥()21328AMN S MN AN m ==. 由折叠可知⊥A ′MN ⊥⊥AMN ,有⊥A ′=⊥OAB =30°,⊥⊥A ′MO =⊥A ′+⊥OAB =60°.⊥在Rt ⊥COM 中,得:tan CO OM AMO =∠=. ⊥21322COM S OM CO m ==.又11122ABO S OA BO ==⨯= 于是,ABO AMN COM S SS S =--)22m ,2304m m =+<<⎝⎭. (⊥)由第(⊥)、(⊥)问可得,当0m <<S <≤当m =时,S =S ∴=m << 此时情况如图所示,重叠部分即为⊥A ′MN ,A M AM m '=,⊥NA ′M =⊥NAM =30°,由MN ⊥AB ,得⊥A ′NM =90°,⊥MN =3cos30A N A M ''=⋅=,则1122A MN S S MN A N ∆'==⋅'=若S =,则12=整理,得21)3m =,解得,1m =,2m =.因此,当S =时,点M 0).2.(1)10,;(2)(9);(3),545) 【解析】【分析】 (1)如图⊥,先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B=5,再根据旋转的性质得BA=BA′,⊥ABA′=90°,则可判定⊥ABA′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AA′的长;(2)作O′H⊥y 轴于H ,如图⊥,利用旋转的性质得BO=BO′=3,⊥OBO′=120°,则⊥HBO′=60°,再在Rt⊥BHO′中利用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计算出BH 和O′H 的长,然后利用坐标的表示方法写出O′点的坐标;(3)、由旋转的性质得BP=BP′,则O′P+BP′=O′P+BP ,作B 点关于x 轴的对称点C ,连结O′C 交x 轴于P 点,如图⊥,易得O′P+BP=O′C ,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判断此时O′P+BP 的值最小,接着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O′C 的解析式为x ﹣3,从而得到P 0),则P′D⊥O′H 于D ,然后确定⊥DP′O′=30°后利用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计算出P′D 和DO′的长,从而可得到P′点的坐标.【详解】(1)如图⊥, ⊥点A (4,0),点B (0,3),⊥OA=4,OB=3,,⊥⊥ABO 绕点B 逆时针旋转90°,得⊥A′BO′,⊥BA=BA′,⊥ABA′=90°,⊥⊥ABA′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作O′H⊥y 轴于H ,如图⊥,⊥⊥ABO 绕点B 逆时针旋转120°,得⊥A′BO′,⊥BO=BO′=3,⊥OBO′=120°,⊥⊥HBO′=60°,在Rt⊥BHO′中,⊥⊥BO′H=90°﹣⊥HBO′=30°,⊥BH=12BO′=32, ⊥OH=OB+BH=3+32=92,⊥O′92); (3)⊥⊥ABO 绕点B 逆时针旋转120°,得⊥A′BO′,点P 的对应点为P′, ⊥BP=BP′,⊥O′P+BP′=O′P+BP ,作B 点关于x 轴的对称点C ,连结O′C 交x 轴于P 点,如图⊥, 则O′P+BP=O′P+PC=O′C ,此时O′P+BP 的值最小,⊥点C 与点B 关于x 轴对称,⊥C (0,﹣6),设直线O′C 的解析式为y=kx+b ,把O′(9),C (0,﹣6)代入得96b b ⎧+=⎪⎨=-⎪⎩,解得3k b ⎧⎪⎨⎪=-⎩⊥直线O′C 的解析式为x ﹣6, 当y=0时,x ﹣6=0,解得, 则P,0),,, 作P′D⊥O′H 于D ,⊥⊥BO′A=⊥BOA=90°,⊥BO′H=30°, ⊥⊥DP′O′=30°, ⊥O′D=129'5D =,⊥DH=O′H ﹣O′D==, ⊥P′545).3.(1)点A’的坐标为(,1);(2)1;(3)或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因点,点,可得OA= ,OB=1,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A’OP⊥⊥AOP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A’=OA=,在Rt⊥A’OB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得的长,即可求得点A 的坐标;(2)在Rt⊥AOB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B=2,再证⊥BOP 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得⊥OPA =120°.在判定四边形OPA’B 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即可得的长;试题解析:(1)因点,点,⊥OA=,OB=1.根据题意,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OP⊥⊥AOP.⊥OA’=OA=,由,得⊥A’BO=90°.在Rt⊥A’OB中,,⊥点A’的坐标为(,1).(2) 在Rt⊥AOB中,OA=,OB=1,⊥⊥当为中点,⊥AP=BP=1,OP=AB=1.⊥OP=OB=BP,⊥⊥BOP是等边三角形⊥⊥BOP=⊥BPO=60°,⊥⊥OPA=180°-⊥BPO=120°.由(1)知,⊥A’OP⊥⊥AOP,⊥⊥OPA’=⊥OPA=120°,P’A=PA=1,⊥OB⊥PA‘,又OB=PA’=1,OP=OB=BP,⊥四边形OPA’B是菱形⊥A’B=OP=1.(3)或.4.(⊥)点D的坐标为(1,3).(⊥)⊥证明见解析;⊥点H的坐标为17(,3)5.(Ⅲ)S ≤≤【解析】 【详解】分析:(⊥)根据旋转的性质得AD=AO=5,设CD=x ,在直角三角形ACD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CD 的值,从而可确定D 点坐标;(⊥)⊥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进行判定即可;⊥由⊥知BAD BAO ∠=∠,再根据矩形的性质得CBA OAB ∠=∠.从而BAD CBA ∠=∠,故BH=AH ,在Rt⊥ACH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求得AH 的值,进而求得答案;(⊥S ≤≤详解:(⊥)⊥点()5,0A ,点()0,3B , ⊥5OA =,3OB =. ⊥四边形AOBC 是矩形,⊥3AC OB ==,5BC OA ==,90OBC C ∠=∠=︒. ⊥矩形ADEF 是由矩形AOBC 旋转得到的, ⊥5AD AO ==.在Rt ADC 中,有222AD AC DC =+,⊥DC =4. ⊥1BD BC DC =-=. ⊥点D 的坐标为()1,3.(⊥)⊥由四边形ADEF 是矩形,得90ADE ∠=︒. 又点D 在线段BE 上,得90ADB ∠=︒.由(⊥)知,AD AO =,又AB AB =,90AOB ∠=︒, ⊥Rt ADB Rt AOB ≌.⊥由ADB AOB ≌,得BAD BAO ∠=∠. 又在矩形AOBC 中,//OA BC ,⊥CBA OAB ∠=∠.⊥BAD CBA ∠=∠.⊥BH AH =. 设BH t =,则AH t =,5HC BC BH t =-=-. 在Rt AHC 中,有222AH AC HC =+, ⊥()22235t t =+-.解得175t =.⊥175BH =. ⊥点H 的坐标为17,35⎛⎫⎪⎝⎭.(⊥S ≤≤点睛:本大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以及旋转变换的性质等知识,灵活运用勾股定理求解是解决本题的关键.5.(⊥)E 的坐标为;(⊥)⊥2S =+,02t <<;⊥562t ≤≤【解析】 【分析】(⊥)先根据A 点坐标和已知得出AD 的长,再根据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和勾股定理得出CO 的长即可得到点E 的坐标(⊥)⊥根据平移的性质和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出22MF ME t '==,再根据勾股定理得出'=FE ,再根据矩形'''''∆=-MFE C O D E S S S 得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分2t 4≤<和4t 6≤≤两种情况,根据平移的性质和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分别求出s=t 的值即可 【详解】解:(⊥)由点(6,0)A ,得6OA =. 又2OD =,得4AD OA OD =-=.在矩形CODE 中,有//ED CO ,得30AED ABO ︒∠=∠=. ⊥在Rt AED ∆中,28AE AD ==.⊥由勾股定理,得ED =CO =⊥点E 的坐标为.(⊥)⊥由平移知,2O D ''=,E D ''=ME OO t ''==. 由//E D BO '',得30E FM ABO ︒'∠=∠=. ⊥在Rt MFE '∆中,22MF ME t '==.⊥由勾股定理,得FE '.⊥21122MFE S ME FE t '∆''=⋅=⋅=.⊥C O D E S O D E D ''''''''=⋅=矩形⊥2MFE C O D E S S S '∆''''=-=矩形.⊥2S =+t 的取值范围是02t <<.⊥当02t <<时,2S =+当2+=2>当S=2+=2>当2t 4≤<时,如图,t -,D '4t -)⊥S=1t 4t 22⎤--⨯=-+⎦)当-+t=4.54>当S=-+t=52;当4t 6≤≤时,如图,D 't -,D 'A=6t -6-t )(6-t )26t -)当26t -)t=66 或t=6当S=26t -)=t=66> 或t=64<⊥3S 53时,562t ≤≤【点睛】本题属于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平移变换,勾股定理,二次函数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6.(1)点P 的坐标为12⎛ ⎝⎭;(2)⊥34O D t '=-,t 的取值范围是423t <<;S ≤≤ 【解析】 【分析】(1)过点P 作PH x ⊥轴,则90OHP ∠=︒,因为90OAB ∠=︒,30B ∠=︒,可得60BOA ∠=︒,进而得30OPH ∠=︒,由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1122OH OP ==,进而用勾股定理可得HP ==P 的坐标即求出; (2)⊥由折叠知,O PQ OPQ '≌,所以O P OP '=,O Q OQ '=;再根据OQ OP =,即可根据菱形的定义“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可证四边形OQO P '为菱形,所以//QO OB ',可得30ADQ B ∠=∠=︒;根据点A 的坐标可知2OA =,加之OP t =,从而有2QA OA OQ t =-=-;而在Rt QAD 中,242QD QA t ==-,又因为O D O Q QD ''=-,所以得34O D t '=-,由34O D t '=-和2QA t =-的取值范围可得t 的范围是423t <<; ⊥由⊥知,'POQ 为等边三角形,由(1)四边形OQO P '为菱形,所以'AB PQ ⊥,三角形DCQ为直角三角形,⊥Q=60°,从而11(34)22CQ DQ t ==-,4)CD t =-,进而可得222''3124))47POQ CDQ S SSt t =-=-=-+,又已知t 的取值范围是13t ≤≤S ≤≤【详解】解:(1)如图,过点P 作PH x ⊥轴,垂足为H ,则90OHP ∠=︒.90OAB ∠=︒,30B ∠=︒ 9060BOA B ∴∠=︒-∠=︒. 9030OPH POH ∴∠=-∠=︒.在Rt OHP △中,1OP =,1122OH OP =∴=,HP ==.∴点P 的坐标为12⎛ ⎝⎭.(2)⊥由折叠知,O PQ OPQ '≌,O P OP '∴=,O Q OQ '=.又OQ OP t ==,O P OP OQ O Q t ''∴====.∴四边形OQO P '为菱形.//QO OB '∴.可得30ADQ B ∠=∠=︒.点()2,0A ,2OA ∴=.有2QA OA OQ t =-=-.在Rt QAD 中,242QD QA t ==-. O D O Q QD ''=-,34O D t '∴=-,其中t 的取值范围是423t <<.⊥由⊥知,'POQ 为等边三角形, ⊥四边形OQO P '为菱形,⊥'AB PQ ⊥,三角形DCQ 为直角三角形,⊥Q=60°,⊥11(34)22CQ DQ t ==-,4)CD t ==-,⊥222''3124))47POQ CDQ S SSt t =-=-=-, ⊥13t ≤≤,S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折叠问题,菱形的判定与性质,求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等知识.7.(⊥)点B 的坐标为()2,2;(⊥)⊥21717228S t t =-+-, t 的取值范围是1142t ≤<;⊥2363816S ≤≤. 【解析】 【分析】(I)过点B 作BH OA ⊥,垂足为H ,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得到122OH OA ==,再由⊥BOH =45°得到△OBH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进而2BH OH ==,由此求得B 点坐标; (II)⊥由平移知,四边形O C D E ''''是矩形,得790,2O E D O E OE '''''∠=︒==,进而得到72FE OE t '==-',再由重叠部分面积OABFOE S S S'=-即可求解;⊥画出不同情况下重叠部分的图形,分5722t ≤≤和7922t <≤两种情况,将重叠部分的面积表示成关于t 的二次函数,再结合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 【详解】解:(I)如图,过点B 作BH OA ⊥,垂足为H .由点()4,0A ,得4OA =. ⊥,90BO BA OBA =∠=︒,⊥122OH OA ==.又⊥BOH =45°,⊥⊥OBH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BH OH ==. ⊥点B 的坐标为()2,2.(II)⊥由点7,02E ⎛⎫- ⎪⎝⎭,得72OE =.由平移知,四边形O C D E ''''是矩形,得790,2O E D O E OE '''''∠=︒==.⊥72OE OO O E t '''='=--,90FE O ∠='︒.⊥BO BA =,90OBA ∠=︒, ⊥45BOA BAO ∠=∠=︒.⊥9045OFE BOA ∠=︒-∠='︒ ⊥FOE OFE ∠=∠''. ⊥72FE OE t '==-'. ⊥2117222FOE SOE FE t '⎛⎫=⋅=- ⎪⎝'⎭'. ⊥211742222OAB FOE S SSt '⎛⎫=-=⨯⨯-- ⎪⎝⎭. 整理后得到:21717228S t t =-+-.当'O 与A 重合时,矩形O C D E ''''与OAB 重叠部分刚开始为四边形,如下图(1)所示:此时4OO t '==,当'D 与B 重合时,矩形O C D E ''''与OAB 重叠部分为三角形,接下来往右平移时重叠部分一直为三角形直到'E 与A 点重合,如下图(2)所示:此时''711222t OO DD ===+=, ⊥t 的取值范围是1142t ≤<,故答案为:21717228S t t =-+-,其中:1142t ≤<; ⊥当5722t ≤≤时,矩形O C D E ''''与OAB 重叠部分的面积如下图3所示:此时'4AO t =-,⊥BAO =45°,'AO 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4AO FO t , ⊥22'111''(4)48222AO F S AO FO t t t , ⊥重叠部分面积22'114(48)4422AOB AO FS S S t t t t , ⊥S 是关于t 的二次函数,且对称轴为4t =,且开口向下,故自变量离对称轴越远,其对应的函数值越小,故将72t =代入, 得到最大值217731()442228S, 将52t =代入, 得到最小值215523()442228S , 当7922t <≤时,矩形O C D E ''''与OAB 重叠部分的面积如下图4所示:此时''4'AO OA OO t FO =-=-=,7'''2OE EE EO t ME =-=-= 'AO F 和'OE M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2'111''(4)48222AO F S AO FO t t t , 22'1171749''()222228OE M S OE ME t t t , ⊥重叠部分面积222''1174915814(48)()222828AOB OE M AO F S S S S t t t t t t , ⊥S 是关于t 的二次函数,且对称轴为154t =,且开口向下, 故自变量离对称轴越远,其对应的函数值越小,故将154t =代入,得到最大值21515158163()424816S , 将92t =代入, 得到最小值291598127()22288S, ⊥272388,6331168, ⊥S 的最小值为238,最大值为6316, 故答案为:2363816S ≤≤. 【点睛】 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平移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等问题,属于综合题,需要画出动点不同状态下的图形求解,本题难度较大,需要分类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复习之图形的动点问题知识互联网题型一:点运动产生函数思路导航我们初二已经学过了三角形、四边形上动点产生的函数问题,初三已学习了新的图形——圆,出现了一些以圆为背景,因点的运动产生的函数问题,这些问题的重点在于定性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例1】 ⑴ 如图,BC 是D 的直径,A 为圆上一点.点P 从点A 出发,沿AB运动到B 点,然后从B 点沿BC 运动到C 点.假如点P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匀速,则下面各图中,能反映点P 与点D 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大致是( )距离距离距离时间距离A .B .C .D .(房山期末)⑵ 如图,点A 、B 、C 、D 为圆O 的四等分点,动点P 从圆心O 出发,沿线段OC CD --线段DO 的路线作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APB ∠的度数为y 度,则下列图象中表示y 与t 的函数关系最恰当的是( )9045Oy t4590ty O9045Oy t4590ty OA .B .C .D .(丰台、崇文期末)⑶ 如图,点P 是以O 为圆心,AB 为直径的半圆上的动点,2AB =,设弦AP 的长为x ,APO △ 的面积为y ,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 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DCBAy xxy y xy x1212121221122112(2013北京)典题精练P O DCBAOGFE D CBADCBGF D BEO A C⑷ 如图,AB 为半圆所在⊙O 的直径,弦CD 为定长且小于⊙O 的半径(点C 与点A 不重合),CF ⊥CD 交AB 于F ,DE ⊥CD 交AB 于E , G 为半圆中点, 当点C 在AG 上运动时,设AC 的长为x ,CF +DE = y ,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2012海淀期中)【解析】 ⑴ B .⑵ C .⑶ A .⑷ B .【例2】 如图1,已知△ABC 中,AB=10cm ,AC =8cm ,BC =6cm .如果点P 由B 出发沿BA 方向点A 匀速运动,同时点Q 由A 出发沿AC 方向向点C 匀速运动,它们的速度均为2cm /s .连接PQ ,设运动的时间为t (单位:s )(04t ≤≤).解答下列问题:BPQQ 'QPB图1图2(1)当t 为何值时,PQ ∥BC .(2)设△AQP 面积为S (单位:cm 2),当t 为何值时,S 取得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 (3)是否存在某时刻t ,使线段PQ 恰好把△ABC 的面积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图2,把△AQP 沿AP 翻折,得到四边形AQPQ′.那么是否存在某时刻t ,使四边形AQPQ′为菱形?若存在,求出此时菱形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12六盘水)【解析】∵AB =10cm ,AC =8cm ,BC =6cm ,∴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得△ABC 为直角三角形,∠C 为直角. (1)BP =2t ,则AP =10-2t .∵PQ ∥BC ,∴AP AQ AB AC =,即1022108t t-=,解得t =209, 题型二:点运动与面积变化O y x O O Ox x x y y y∴当t=209s时,PQ∥BC.(2)如答图1所示,过P点作PD⊥AC于点D.∴PD∥BC,∴AP PDAB BC=,即102106t PD-=,解得PD=6-65t.S=12×AQ×PD=12×2t×(6-65t)= -65t2+6t=-65(t-52)2+152,∴当t=52s时,S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152cm2.(3)假设存在某时刻t,使线段PQ恰好把△ABC的面积平分,则有S△AQP=12S△ABC,而S△ABC=12AC•BC=24,∴此时S△AQP=12.由(2)可知,S△AQP=-65t2+6t,∴-65t2+6t=12,化简得:t2-5t+10=0,∵△=(-5)2-4×1×10=-15<0,此方程无解,∴不存在某时刻t,使线段PQ恰好把△ABC的面积平分.(4)假设存在时刻t,使四边形AQPQ′为菱形,则有AQ=PQ=BP=2t.如答图2所示,过P点作PD⊥AC于点D,则有PD∥BC,∴AP PD ADAB BC AC==,即1021068t PD AD-==,解得:PD=6-65t,AD=8-85t,∴QD=AD-AQ=8-85t-2t=8-185t.在Rt△PQD中,由勾股定理得:QD2+PD2=PQ2,即(8﹣185t)2+(6﹣65t)2=(2t)2,化简得:13t2﹣90t+125=0,解得:t1=5,t2=25 13,∵t=5s时,AQ=10cm>AC,不符合题意,舍去,∴t=25 13.由(2)可知,S△AQP=-65t2+6t∴S菱形AQPQ′=2S△AQP=2×(-65t2+6t)=2×[-65×(2513)2+6×2513]=2400169cm2.所以存在时刻t,使四边形AQPQ′为菱形,此时菱形的面积为2400169cm2.图2图1Q【例3】 已知:在如图1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A 、C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42)A ,,(2)C n -,(其中0n >),点B 在x 轴的正半轴上.动点P 从点O 出发,在四边形OABC 的边上依次沿O A B C ---的顺序向点C 移动,当点P 与点C 重合时停止运动.设点P移动的路径的长为1,POC △的面积为S ,S 与l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2所示,其中四边形ODEF 是等腰梯形.⑴ 结合以上信息及图2填空:图2中的______m =;⑵ 求B 、C 两点的坐标及图2中OF 的长;⑶ 若OM 是AOB ∠的角平分线,且点G 与点H 分别是线段AO 与射线OM 上的两个动 点,直接写出HG AH +的最小值,请在图3中画出示意图并简述理由.图2S图3【解析】 ⑴m =⑵ ∵四边形ODEF 是等腰梯形∴可知四边形OABC 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可得:8AOC S =△,连接AC 交x 轴于R 点 又∵(42)A ,,(2)C n -, ∴PN MD CBA0.520.5228AOC AOR ROC S S S RO RO OR =+=⨯⨯+⨯⨯==△△△∴4OR =∴28OB RO ==,AR OB ⊥ ∴(80)B , ,(42)C -,且四边形OABC 是菱形 ∴365OF AO ==(3) 如图3,在OB 上找一点N 使ON OG =,连接NH∵OM 平分AOB ∠ ∴AOM BOM ∠=∠ ∵OH OH =∴GOH NOH △≌△ ∴GH NH =∴GH AH AH HN +=+根据垂线最短可知,AN 是点A 到OB 的垂线段时,H 点是AN 与OM 的交点 ∴GH AH +的最小值2AN ==1. 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例4】 如图,四边形ABCD 为矩形,43AB AD ==,,动点M 从D 点出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沿DA 向终点A 运动,动点N 从A 点出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沿AB 向终点B 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结束.过点N 作NP AB ⊥交AC 于点P ,连接MP .已知动点运动了x 秒.⑴ 请直接写出PN 的长;(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 ⑵ 试求MPA △的面积S 与时间x 秒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并求出S 的最大值;⑶ 在这个运动过程中,MPA △能否为一个等腰三角形.若能,求出所有x 的对应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崇文期末)【解析】 ⑴ 32x ;⑵ ()21139322224S AM AN x x x ⎛⎫=⋅=-⋅=--+ ⎪⎝⎭其中02x <≤,典题精练题型三:点运动产生特殊图形∴当32x =时,S 取得最大值94. ⑶ 由⑴可知:52AP x =.①若AM AP =,则532x x -=,解得67x =,②若AM MP =,则过P 点作PQ AD ⊥于Q ,易得AQPN 是矩形,32AQ PN x ==,2PQ AN x ==又3AM PM x ==-,则353322MQ x x x =--=-,∴()()22252332x x x ⎛⎫+-=- ⎪⎝⎭,解得1236037x x ==,(舍去)∴3637x =,另解:过点M 作ME AC ⊥.3sin sin 5AME BAC ∠=∠=∴335AE x =-,∴()335AE x =- 又12AE AP =,∴()3153522x x -=⨯,解得3637x =.③若AP MP =,则过P 点作PH AD ⊥于H ,易得AHPN 是矩形,32AH PN x ==,且()11322AH AM x ==-,∴()31322x x =-,解得34x =. 综上所述,若MPA △可以成为等腰三角形,满足条件的x 的值可以为63637374,,.2. 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例5】 如图,已知A B 、是线段MN 上的两点,4MN =,11MA MB =>,.以A 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点M ,以B 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点N ,使M 、N 两点重合成一点C ,构成ABC △,设AB x =. ⑴求x 的取值范围;⑵若ABC △为直角三角形,求x 的值; ⑶探究:ABC △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解析】 ⑴ 在ABC ∆中,∵1AC =,AB x =,3BC x =-.∴1313x x x x +>-⎧⎨+->⎩,解得12x <<.⑵ ①若AC 为斜边,则221(3)x x =+-,即2340x x -+=,无解.②若AB 为斜边,则22(3)1x x =-+,解得53x =,满足12x <<.③若BC 为斜边,则22(3)1x x -=+,解得43x =,满足12x <<. ∴53x =或43x =.⑶ 在ABC △中,作CD AB ⊥于D , 设CD h =,ABC △的面积为S ,则12S xh=. ①若点D在线段AB 上,x .∴()2222321x hx h --=--,即34x =-. ∴()222192416x h x x -=-+,即22282416x h x x =-+-. ∴222221312642422S x h x x x ⎛⎫==-+-=--+ ⎪⎝⎭(423x <≤)当32x =时(满足423x <≤),2S 取最大值12,从而S .②若点D在线段MA 上,x =.同理可得,222212644S x h x x ==-+-231222x ⎛⎫=--+ ⎪⎝⎭(413x <≤),易知此时S <. 综合①②得,ABC △.3. 因动点产生的特殊四边形问题 【例6】 如图,在矩形ABCD 中,20cm BC =,P ,Q ,M ,N 分别从A ,B ,C ,D 出发沿AD ,BC ,CB ,DA 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cm BQ x =()0x ≠,则2cm AP x =,CM =3x cm ,2cm DN x =.⑴当x 为何值时,以PQ ,MN 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 或BC )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⑵当x 为何值时,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⑶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 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解析】 ⑴当点P 与点N 重合或点Q 与点M 重合时,以PQ ,MN 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 或BC )的一部分为第三边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①当点P 与点N 重合时,由2220x x +=得1211x =-,2211x =--(舍去) 因为()3421120BQ CM x x +=+=-<,此时点Q 与点M 不重合. 所以211x =-符合题意. ②当点Q 与点M 重合时,由320x x +=得5x =此时22520DN x ==>,不符合题意. 故点Q 与点M 不能重合.所以所求x 的值为211-.⑵ 由⑴知,点Q 只能在点M 的左侧, ①当点P 在点N 的左侧时, 由220(3)20(2)x x x x -+=-+, 解得120()2x x ==舍去,.当2x =时,四边形PQMN 是平行四边形.②当点P 在点N 的右侧时,由220(3)(2)20x x x x -+=+-, 解得1210()4x x =-=舍去,.当4x =时四边形NQMP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当24x x ==或时,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⑶ 过点Q ,M 分别作AD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 ,F . 由于2x x >,所以点E 一定在点P 的左侧.若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则点F 一定在点N 的右侧,且PE NF =, 即223x x x x -=-.解得120()4x x ==舍去,.由于当4x =时, 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以P ,Q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不能为等腰梯形.【例7】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一次函数333y x +的图象与x 轴交于点A ,与y轴交于点B ,点C 的坐标为()30,,连结BC . ⑴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⑵点P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连结AP ,作AP 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点D ,并与y 轴交于点E ,分别连结EA 、EP .①若6CP =,直接写出AEP ∠的度数;②若点P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运动(P 不与点C 重11yOCBA合),AEP ∠的度数是否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AEP ∠的度数; ⑶ 在⑵的条件下,若点P 从C 点出发在BC 的延长线上匀速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EC 与AP 交于点F ,设AEF △的面积为1S ,CFP △的面积为2S ,12y S S =-,运动时间为()0t t >秒时,求y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西城一模)【解析】 ⑴证明:如图,∵一次函数333y x =+的图象与x 轴交于点()30A -,,()033B ,. ∵()30C ,,∴OA OC =.又y 轴AC ⊥,∴AB BC =.在Rt AOB △中,tan 3BOBAO AO∠==.∴60B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 ⑵①答:120AEP ∠=° ②解:如图,作EH CP ⊥于点H ,∵y 轴垂直平分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EA EC =,12BEA BEC AEC ∠=∠=.∴60BEH ∠=°.∵ED 垂直平分AP ,∴EA EP =.∴EA EC EP ==,∴EH 垂直平分CP ,在CEP △中,12CEH PEH PEC ∠=∠=∠,∵116022BEH BEC CEH AEC PEC ∠=∠+∠=∠+∠=°.∴120AEP AEC PEC ∠=∠+∠=°. ⑶作PG x ⊥轴于点G ,在Rt PGC △中,PC t =,32t tCG PG ==,.在Rt BEH △中,36,2t EH ⎛⎫=+ ⎪⎝⎭2362t BE ⎛⎫=+ ⎪⎝⎭. ∴33,EO BE BO t =-=+ 又12y S S =-()()12ACF ACF S S S S =+-+△△EAC PAC S S =-△△.13332EAC S AC EO t =⋅=+△, PAC S =△12AC PG ⋅=33t .∴()3330y t t =-+>.xO ABC1PEy 1训练1. 如图,将一三角板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上,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 在对角线AC上滑动,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点B ,另一边与射线DC 相交于Q . 探究:设A 、P 两点间的距离为x .⑴当点Q 在边CD 上时,线段PQ 与PB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试证明你的猜想;⑵当点Q 在边CD 上时,设四边形PBCQ 的面积为y ,求y 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写出函数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⑶当点P 在线段AC 上滑动时,△PCQ 是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 如果可能,指出所有能使△PCQ 成为等腰三角形的点Q 的位置.并求出相应的x 值,如果不可能,试说明理由.(通州二模)【解析】 ⑴PQ PB =过P 点作MN BC ∥分别交AB 、DC 于点M 、N在正方形ABCD 中,AC 为对角线 ∴AM PM = 又∵AB MN = ∴MB PN = ∵90BPQ ∠=°∴90BPM NPQ ∠+∠=° 又∵90MBP BPM ∠+∠=° ∴MBP NPQ ∠=∠∴Rt Rt MBP NPQ △≌△ ∴PB PQ =⑵∵S 四边形PBCQ =S △PBC +S △PCQ ∵ AP x =∴2AM x =∴212CQ CD NQ x =-=- 又∵112121222PBC S BC BM x x ⎛⎫=⋅=⋅-=- ⎪ ⎪⎝⎭△ ()112121222PCQS CQ PN x x ⎛⎫=⋅=-⋅- ⎪ ⎪⎝⎭△ 2132122x x =-+ ∴2122102PBCQ S x x x ⎛⎫=-+ ⎪ ⎪⎝⎭四边形≤≤ ⑶△PCQ 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① 当点P 与点A 重合时,点Q 与点D 重合,思维拓展训练(选讲)Q PDC BA N M Q PD CBA N MQPDC BAPQ QC = ,此时,0x =② 当点Q 在DC 的延长线上,且CP CQ =时,有:22QN AM PM ===,2CP x =, 221CN =- 221CQ QN CN x ⎛⎫=-=- ⎪ ⎪⎝⎭21x - ∴ 221x x =-时,1x =.另解:由CP CQ =,如上图,CPQ CQP PBC ∠=∠=∠,∴APB ABP ∠=∠ ∴1x AB ==.训练2. 如图,在梯形ABCD 中,3510AD BC AD DC BC ===∥,,,,梯形的高为4.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⑴当MN AB ∥时,求t 的值;⑵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密云一模)【解析】 ⑴如图①,过D 作DG AB ∥交BC 于G 点, 则四边形ADGB 是平行四边形.∵MN AB ∥,∴MN DG ∥. ∴3BG AD ==.∴1037GC =-=. 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102CN t CM t ==-,.∵DG MN ∥,∴MNC GDC △∽△. ∴CN CM CD CG =.即10257t t -=. 解得,5017t =.⑵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NC MC =时,如图②,即102t t =-.∴103t =.(图③)(图②)E H NDCM B ANM DC BA②当MN NC =时,如图③,过N 作NE MC ⊥于E ,DH BC ⊥于H .则()11102522EC MC t t ==-=-,4DH =.∴3CH =.NMDCB A∵90C C DHC NEC =∠=∠=︒∠∠,,∴NEC DHC △∽△. ∴NC EC DC HC =.即553t t -=.∴258t =. ③当MN MC =时,如图④,过M 作MF CN ⊥于F 点.则1122FC NC t ==.∵90C C MFC DHC =∠=∠=︒∠∠,, ∴MFC DHC △∽△.∴FC MC HC DC =.即 1102235tt -=.∴6017t =. 综上所述,当103t =、258t =或6017t =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训练3. 在ABC ∆中,90C ∠=︒,4cm AC =,5cm BC =,点D 在BC 上,且3cm CD =,现有两个动点P 、Q 分别从点A 和点B 同时出发,其中点P 以1cm/s 的速度,沿AC 向终点C 移动;点Q 以1.25cm/s 的速度沿BC 向终点C 移动.过点P 作PE ∥BC 交AD 于点E ,连结EQ .设动点运动时间为x 秒.⑴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AE 、DE 的长度; ⑵当点Q 在BD (不包括点B 、D )上移动时,设EDQ △的面积为2(cm )y ,求y 与时间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⑶当x 为何值时,EDQ △为直角三角形.(浙江温州)【解析】 ⑴在Rt ADC △中,4AC =,3CD =,∴5AD =∵EP DC ∥ ,∴AEP ADC △≌△ △AEP ∽△ADC ∴EA AP AD AC =,54EA x = 55544EA x DE x ==-,⑵∵53BC CD ==,,∴2BD =当点Q 在BD 上运动x 秒后,2 1.25DQ x =-,则21157(4)(2 1.25)42282y DQ CP x x x x =⨯⨯=--=-+即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为:257482y x x =-+,其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0 1.6x <<⑶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90EQD ∠=︒显然有4EQ PC x ==-, ∵EQ AC ∥,EPQ CD B AABDCQ PE∴EDQ ADC △∽△,∴EQ DQAC DC=∴4 1.25243x x --=解得 2.5x = ②当90QED ∠=︒时, ∴90CDA EDQ QED C ∠=∠∠=∠=︒, ∴EDQ CDA △∽△∴5(4) 1.252125EQ DQ x x CA DA --==, 解得 3.1x =综上所述,当x 为2.5秒或3.1秒时,EDQ △为直角三角形.训练4.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8AD =,4CD =,60D ∠=°,点P 与点Q 是平行四边形ABCD 边上的动点,点P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C 运动到点D ,点Q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 →点B →点C 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随之停止运动.点P 与点Q 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 ,CPQ △的面积为S . ⑴求S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 ⑵求出S 的最大值;⑶t 为何值时,将CPQ △以它的一边为轴翻折,翻折前后的两个三角形所组成的四边形为菱形.(朝阳二模)【解析】 ⑴ ①当02t <≤时,如图1,过点B 作BE DC ⊥,交DC 的延长线于点E ,∵60BCE D ∠=∠=°,∴BE = ∵CP t =,∴1122CPQ S CP BE ∆=⋅=⨯=.② 当24t <≤时,如图2,CP t =,24BQ t =-,()824122CQ t t =--=-.过点P 作PF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60PCF D ∠=∠=°,∴PF =.∴211(122)22CPQ S CQ PF t =⋅=-=+△.⑵当02t <≤时,2t =时,S 有最大值.当24t <≤时,223)CPQ S t =+=-△3t =时,S综上所述,SB图2E PQ CD B A⑶当02t <≤时,CPQ △不是等腰三角形,∴不存在符合条件的菱形.当24t <≤时,令CQ CP =,即122t t =-,解得4t =. ∴当4t =时,CPQ △是等腰三角形.即当4t =时,以CPQ △一边所在直线为轴翻折,翻折前后的两个三角形所组成的四边形为菱形.题型一 点运动产生函数 巩固练习【练习1】 如图,直线4y x =-+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边长为2的正方形OCEF 沿着x 轴的正方向移动,设平移的距离为()04a a ≤≤,正方形OCEF 与△AOB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则表示S 与a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石景山期末)D.2442SO 2442a SO O Sa 24422442aSOD.2442aS O 2442aS O OSa 2442 D.2442aSO 2442a SO D.2442aSO 【解析】 D .【练习2】 如图,在半径为1的O 中,直径AB 把O 分成上、下两个半圆,点C 是上半圆上一个动点(C 与点A 、B 不重合),过点C 作弦CD AB ⊥,垂足为E ,OCD ∠的平分线交O 于点P ,设CE x AP y ==,,下列图象中,最能刻画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 (昌平一模)122xyO122xyO12Oyx 212Oyx2A .B . D .【解析】 A .题型二 点运动与面积变化 巩固练习【练习3】 已知:如图,在Rt ACB △中,90C ∠=°,4cm AC =,3cm BC =,点P 由B 出发沿BA 方向向点A 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 ;点Q 由A 出发沿AC 方向向点C 匀速运动,速度为2cm/s ;连接PQ .若设运动的时间为(s)t (02t <<),解答下列问题: ⑴当t 为何值时,PQ BC ∥?⑵设AQP △的面积为y (2cm ),求y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⑶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线段PQ 恰好把Rt ACB △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复习巩固PO E DCBAAQP 1OF ECB A yx(平谷二模)【解析】 ⑴在Rt ABC △中,5AB ==,由题意知:5AP t =-,2AQ t =,若PQ BC ∥,则APQ ABC △∽△,∴AQ AC =AP AB ,∴2545t t -=,∴107t =. ⑵过点P 作PH AC ⊥于H . ∵APH ABC △∽△, ∴PH BC =AP AB ,∴3PH =55t -,∴335PH t =-, ∴211332332255y AQ PH t t t t ⎛⎫=⨯⨯=⨯⨯-=-+ ⎪⎝⎭.⑶若PQ 把ABC △周长平分,则AP AQ BP BC CQ +=++.∴(5)23(42)t t t t -+=++-,解得:1t =. 若PQ 把ABC △面积平分,则12APQ ABC S S =△△, 即23335t t -+=.∵1t =代入上面方程不成立,∴不存在这一时刻t ,使线段PQ 把Rt ACB △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题型三 点运动产生特殊图形 巩固练习【练习4】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6cm AD =,4cm CD =,10cm BC BD ==,点P 由B 出发沿BD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 ;同时,线段EF 由DC 出发沿DA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 ,交BD 于Q ,连接PE .若设运动时间为t (s )(05t <<).解答下列问题:⑴过P 作PM AD ∥,交AB 于M .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AMPE 是平行四边形?⑵设y =EQ PQ ⋅(cm 2),求y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t 为何值时,y 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⑶连接PF ,在上述运动过程中,五边形PFCDE 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理由.(崇文一模)【解析】 ⑴∵四边形AMPE 是平行四边形.∴PE AB ∥,∴DE DPDA DB=. 而10DE t DP t ==-,,∴10610t t -=,∴154t =.∴当15(s)4t =,四边形AMPE 是平行四边形.⑵∵EF 平行且等于CD ,∴DQE BDC ∠=∠.∵AD BC ∥,∴EDQ CBD ∠=∠.∴DEQ BCD △∽△. ∴DE EQ BC CD =即104t EQ =.∴25EQ t =.AFE CBCDE F∵DQ BP t ==,∴102PQ t =-.∴y =EQ PQ ⋅=25t (102)t ⋅-245()552t =--+∴当52t =时,y 有最大值5.⑶在PDE △和FBP △中, 10DE BP t PD BF t PDE FBP PDE FBP ==⎫⎪==-⇒⎬⎪∠=∠⎭△≌△ ∴PDE PFCDE PFCD S S S =+△五边形四边形FBP PFCD S S =+△BCD S ==△. ∴在运动过程中,五边形PFCDE 的面积不变.【练习5】 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COAB 中,OC AB ∥,以O 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A B 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80)(810)(04)A B C ,,,,,,点D 为线段BC 的中点,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折线OABD 的路线移动,移动的时间为t 秒.⑴求直线BC 的解析式;⑵动点P 在线段OA 上移动,t 为何值时,四边形OPDC 的面积是梯形COAB 面积的27?⑶动点P 从点O 出发,沿折线OABD 的路线移动过程中,设OPD △的面积为S ,请直接写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⑷当动点P 在线段AB 上移动时,能否在线段OA 上找到一点Q ,使四边形CQPD 为矩形?请求出此时动点P 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黄冈中考)(此图备用)【解析】 ⑴ 直线BC 的解析式为344y x =+. ⑵ 如图1,过点D 作DM y ⊥轴,垂足为M .在Rt CDM △中,152CD CB ==,4DM =,3CM =. 所以1174478222OCD OPD OPDC S S S t t =+=⨯⨯+⨯=+△△四边形. 梯形COAB 的面积()14108562COAB S =+⨯=梯形.解方程7285627t +=⨯,解得167t =.因此,当167t =时,四边形OPDC 的面积是梯形COAB 的面积的27.⑶ 如图1,① 当P 在线段OA 上时,08t <≤,72S t =;② 如图2,当P 在线段AB 上时,818t <≤,244S t =-+;③ 如图3,当P 在线段BD 上时,1823t <<,818455S t =-+.⑷ 四边形CQPD 不可能成为矩形.说理如下:如图4,当PD CD ⊥时,作PQ PD ⊥交x 轴于Q .在Rt BDP △中,5BD =,52533BP BD ==.在Rt APQ △中,53AP =,52539PQ AP ==.所以PQ CD ≠,因此四边形CQPD 不是矩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