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合集下载

(整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901-

(整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901-

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意志帝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意志帝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王国“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克劳德加拿大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5年未颁奖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年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 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roleplayed by the chromosome in heredity"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 乔治·迈美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1953年道夫·克雷布斯(Krebs)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citric acid cycle"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Lipmann)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for his discovery of co-enzyme A and itsimportance for intermediary metabolism"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 爱德美国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genetic principle for generation of antibody diversity"1988年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英国“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important principlesfor drug treatment"格特鲁德·B·埃利恩美国乔治·希青斯美国1989年迈克尔·毕晓普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cellular origin ofretroviral oncogenes"哈罗德·瓦慕斯美国1990年约瑟夫·默里美国“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唐纳尔·托马斯美国1991年厄温·内尔德国“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functionof single ion channels in cells"伯特·萨克曼德国1992年埃德蒙·费希尔瑞士美国“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埃德温·克雷布斯美国1993年理察·罗伯茨英国“发现断裂基因”"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split genes" 菲利普·夏普美国1994年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for their discovery of G-proteins and the roleof these proteins in signal transduction in。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名单历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1901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4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5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6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7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8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0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1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2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3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919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0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3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4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6丹麦医生菲比格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9年------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 耍?nbsp;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G.R.迈诺特W.P.墨菲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G.H.惠普尔(美国人)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 A.弗莱明E.B.钱恩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H.W.弗洛里(英国人)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1949年------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1950年------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1951年------ 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 .......1953年------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4年------J.F.恩德斯T.H.韦勒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F.C.罗宾斯(美国人)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1956年------ 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W.福斯曼(德国人)1957年------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1958年------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M.H.F.威尔金斯(英国人)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A.F.赫克斯利(英国人) .......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1965年------ F.雅各布J.L.莫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A.M.雷沃夫(法国人)1966年------ 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G.沃尔德(美国人)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纳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M.W.尼伦伯格(美国人)1969年------ M.德尔布吕克A.D.赫尔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S.E.卢里亚(美国人)1970年------ 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抑制机理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3年------ 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N.廷伯根(英国人)1974年------ 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5年------ 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R.杜尔贝科(美国人)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1977年------ 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D.内森斯(美国人)1979年------ A.M.科马克(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1980年------ 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J.多塞(法国人)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C.米尔斯坦(英国人)1985年------ 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1986年------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G.H.希钦斯(美国人)1989年------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0年------ 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1991年------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1992年------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3年------ 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1994年------ 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1995年------ 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1996年------ 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1997年------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1998年------芬奇戈特 (Dr. Robert Furchgott)伊格纳罗教授(Professor Louis Ignarro) 发现氧化氮可以传递信息穆拉博士(D r. Ferid Murad)(美国人)1999年------君特-布洛伯尔(美国人)发现蛋白质有内部信号决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移和定位2000年------瑞典人阿尔维德-卡尔森、美国人保罗-格林加德和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三在人类“神经系统信号传送”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科塞尔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

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

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斯托伊德尔(H. 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

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1∶1∶1。

科塞尔及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

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

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

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

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

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

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

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

”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

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版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8 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朱尔·博尔代比利“免疫性方面的发现”年时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奥托·迈尔霍夫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年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威廉·莫菲美国1935年汉斯·斯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效应”1936年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托·勒维奥地利1937圣捷尔吉·阿尔伯匈牙“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年特利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1943年亨利克·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K”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约瑟夫·厄尔兰格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国1945年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恩斯特·伯利斯·柴恩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赛尔曼·A·瓦克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年斯曼病的抗生素”1953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美国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塞韦罗·奥乔亚美国1960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彼得·梅达沃英国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国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1963年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机理”安德鲁·赫胥黎英国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费奥多尔·吕嫩德国1965年方斯华·贾克柏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安德列·利沃夫法国贾克·莫诺法国1966年裴顿·劳斯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霍尔登·凯弗·哈特兰美国乔治·沃尔德美国1968年罗伯特·W·霍利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哈尔·葛宾·科拉纳美国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1969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阿弗雷德·赫希美国萨尔瓦多·卢瑞亚美国1970年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乌尔夫·冯·奥伊勒瑞典伯纳德·卡茨爵士英国1971年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美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罗德尼·罗伯特·波特英国1973年卡尔·冯·弗利德国“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和引发”康拉德·洛伦兹奥地利尼可拉斯·庭伯根英国1974年阿尔伯特·克劳德比利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克里斯汀·德·迪夫比利时乔治·埃米尔·帕拉德美国1975年戴维·巴尔的摩美国“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罗纳托·杜尔贝科美国霍华德·马丁·特明美国1976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理”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美国1977年罗歇·吉耶曼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肽类激素”安德鲁·沙利美国罗莎琳·萨斯曼·耶洛美国“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沃纳·亚伯瑞士“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丹尼尔·那森斯美国汉弥尔顿·史密斯美国1979年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美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高弗雷·豪斯费尔德英国1980年巴茹·贝纳塞拉夫美国“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的遗传结构”让·多塞法国乔治·斯内尔美国1981年罗杰·斯佩里美国“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大卫·休伯尔美国“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托斯坦·维厄瑟尔瑞典1982年苏恩·伯格斯特龙瑞典“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格特·萨米尔松瑞典约翰·范恩英国1983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美国“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1984年尼尔斯·杰尼丹麦“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乔治斯·克勒德国色萨·米尔斯坦英国1985年麦可·布朗美国“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美国1986斯坦利·科恩美国“发现生长因子”年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美国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1988年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英国“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格特鲁德·B·埃利恩美国乔治·希青斯美国1989年迈克尔·毕晓普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哈罗德·瓦慕斯美国1990年约瑟夫·默里美国“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唐纳尔·托马斯美国1991年厄温·内尔德国“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伯特·萨克曼德国1992年埃德蒙·费希尔美国“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埃德温·克雷布斯美国1993年理察·罗伯茨英国“发现断裂基因”菲利普·夏普美国1994年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马丁·罗德贝尔美国1995年爱德华·路易斯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德国艾瑞克·威斯乔斯美国1996年彼得·杜赫提澳大利亚“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罗夫·辛克纳吉瑞士1997年史坦利·布鲁希纳美国“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1998年罗伯·佛契哥特美国“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路易斯·路伊格纳洛美国费瑞·慕拉德美国1999年古特·布洛伯尔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瑞典“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保罗·格林加德美国艾瑞克·坎德尔美国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美国“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蒂姆·亨特英国保罗·纳斯爵士英国2002年悉尼·布伦纳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H·罗伯特·霍维茨美国约翰·E·苏尔斯顿美国2003年保罗·劳特伯美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英国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琳达·巴克美国2005年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罗宾·沃伦澳大利亚2006年安德鲁·法厄美国“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克雷格·梅洛美国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美国“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马丁·埃文斯爵士英国奥利弗·史密斯美国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吕克·蒙塔尼法国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澳大利亚“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卡罗尔·格雷德美国杰克·绍斯塔克英国2010年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奖”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美国“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朱尔斯·霍尔曼法国拉尔夫·斯坦曼美国“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2012年约翰·格登爵士英国“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2山中伸弥日本2013年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兰迪-W.谢克曼托马斯-C.苏德霍夫德国2014年John O'Keefe约翰-欧基夫美国“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May Britt Moser梅-布莱特-莫索尔挪威Edvand Moser爱德华-莫索尔挪威2015年威廉·C·坎贝尔爱尔兰“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聪大村日本屠呦呦浙江宁波人中国“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6年大隅良典日本“发现细胞自噬机制”2017年杰弗里 C ·霍尔Jeffrey C. Hall美国“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迈克尔W·扬Michael W. Young2018年詹姆斯·艾利森美国“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本庶佑日本。

历届(1901-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历届(1901-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9)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奥托·迈尔霍夫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年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威廉·莫菲美国1935年汉斯·斯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效应”1936年,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托·勒维奥地利1937年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匈牙利“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1943年亨利克·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K”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约瑟夫·厄尔兰格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国1945年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恩斯特·伯利斯·柴恩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1953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美国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塞韦罗·奥乔亚美国1960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彼得·梅达沃英国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国【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1963年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安德鲁·赫胥黎英国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费奥多尔·吕嫩德国1965年方斯华·贾克柏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安德列·利沃夫法国贾克·莫诺(法国1966年裴顿·劳斯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霍尔登·凯弗·哈特兰美国乔治·沃尔德美国%1968年罗伯特·W·霍利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哈尔·葛宾·科拉纳美国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1969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阿弗雷德·赫希美国萨尔瓦多·卢瑞亚*美国1970年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乌尔夫·冯·奥伊勒瑞典。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八)】1989年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八)】1989年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9年12月10日第八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美国科学家拉姆齐因发明观测原子辐射和计量原子辐射频率的精确方法、美国科学家德默尔特因创造冷却捕集电子的方法、德国科学家保罗因在50年代发明的“保罗捕集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默尔特,德裔美国人,物理学家。

他和德国物理学家w.保罗因开发彭宁阱而分享诺贝尔奖分享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一半,另一半授予美国物理学家N.F.拉姆齐。

彭宁阱是一种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存少量离子(带电原子)或电子的电磁设备,以便对它们的性质进行空前精确的测量。

德梅尔特战争时期在军队中学习过物理学,1955年他开发的彭宁阱能够将电子和离子长时间相对孤立地约束在小空间内。

1973年德梅尔特用他的设备隔离出单个电子进行观察,崭新的技术开辟了精确测量电子关键性质之路。

德梅尔特和他的合作者以空前的精确度开发了测量原子频率和单个量子性跳变(原子能级间的跃迁)的方法。

70年代中,德梅尔特用他的阱量电子的磁矩,精确到万亿分之四,是当时电子磁矩的最精确量度。

个人履历他和德国物理学家德默尔特合得1989年诺贝尔物理奖的一半。

保尔因开发保尔阱--一种俘获带电原子的电磁学设备,使带电原子在其中停留足够长时间,以便准确测量它们的性质而得奖。

人物生平20世纪50年代,他开发了保尔阱,利用射频电流维持交变电场,将带电的粒子和原子孤立并限制在一小时内。

保尔阱帮助物理学家研究原子性质并以高精确度检验物理学理论,它还是现代光谱学的重要工具。

保尔还发明了分离不同质量的离子并将它们储存在保尔阱中的方法,所用原理后被广泛地用于现代分光计中。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切赫、加拿大科学家奥尔特曼因发现核糖核酸催化功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毕晓普、瓦穆斯因发现致癌基因是遗传物质,而不是病毒而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毕晓普(M.Bishop)美国微生物学家,因与H.E瓦尔默斯一起阐明癌症起源的机理,发现癌基因而共获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1年至今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及化学奖获奖者整理

1901年至今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及化学奖获奖者整理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者: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

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1902年,Ronald Ross(英国)。

关于疟疾的研究。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

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

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1905年,R.柯赫(德国)。

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

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

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

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

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

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

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

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

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时)。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

[生活]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对我们的启示

[生活]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对我们的启示

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对我们的启示一、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2010 年,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英国,因在体外受精等方面的贡献而获奖。

1950年代,Robert Edwards就预见到,对于不育者来说,体外受精是一个很好的治疗途径。

他于1960年开始学习体外受精技术,并在剑桥继续从事这项工作。

Robert Edwards与妇科医生Patrick Steptoe一起,顶住了众多的社会压力,一直进行人类体外受精的研究。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他们成功使卵子在试管内受精。

当受精卵分裂至64细胞后(大约受精四天后),再将受精卵放置入母体子宫,但受孕结果总是失败。

1977年,当他们把受精两天半的受精卵放置于母体子宫后,胎儿开始顺利成长。

1978年7月25日,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顺利诞生了。

随后这一技术被优化,并传播至全世界。

2、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获奖。

早在1939年, Barbara McClintock注意到,染色体的断裂末端非常容易相互融合,但染色体的自然末端却不容易相互融合。

于是推测它应该有一个特殊的结构来避免染色体之间的相互融合。

20世纪70年代初,对DNA聚合酶特性的深入了解引申出了一个染色体的复制问题。

线性染色体DNA每复制一轮,RNA引物降解后末端都将缩短一个RNA引物的长度,而体内细胞似乎没有出现这种状况,这说明染色体的末端有着与DNA不一样的复制方式。

1978年,Elizabeth利用四膜虫这种特殊的模式生物纯化了rDNA,并以rDNA为模板通过体外合成掺入dNTP的实验,推断四膜虫的端粒是由许多重复的5'-CCCCAA-3'六个碱基序列组成的。

1981-1990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1981-1990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谢谢!
1989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又称反转录病毒, 是RNA病毒的一种,它们的遗传信息不是存录 在脱氧核糖核酸(DNA),而是存录在核糖核 酸(RNA)上,此类病毒多具有逆转录酶。 1)病毒为球形,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 有包膜; 2)基因组为两个相同+ssRNA; 3)含有逆转录酶和整合酶; 4)复制通过DNA中间体,并与宿主细胞 的染色体整合; 5)具有gag、pol、env编码基因; 6)成熟病毒以芽生方式释放。
1989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实验假说:
在70年代初期,多数人同意Rboert Huebner和George Todaro的"致癌 基因假说",他们认为动物细胞中存在逆转病毒的癌基因。在正常情况 下,这些基因是不起作用的,但被致癌物激活后就会导致肿瘤。少数人, 尤其是Steve Martin,Robin Weiss和Peter Fischinger认为,被激活 的是正常细胞基因.它们也是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起源。 1970年毕晓普同H.E瓦尔默斯合作,他们支持少数派的观点,开始着 手验证这样一个假说--正常体细胞里也有一些静止的病毒癌基因,一
逆转录病毒基因组 复制最显 著的特点 就是从RN A 到 DNA 的 反转录过程 。病毒RNA进入细胞 后,DNA 即在胞浆内合成 。反转录 过程结束后 , 生成线状双链 DNA 两端的重复区比病毒基因组 RN A 的重复区长 , 故称为长末端重复序 列( LTR) 。3′端和 5′端的 LTR结 构相同 , 均由来源于RN A基因组3′ 端的U3区、来源于 5′ 端的R区组 成 。 新生成的病毒 DN A 与宿主 细胞染色体 DNA 结合 , 随机整合 成为染色体的一部分 , 随染色体的 复制而复制 , 借助宿主细胞 RN A 聚合酶 Ⅱ , 转录产生病毒 RN A , 指导蛋白 质的合成 。

1989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1989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1989年诺贝尔 生理及医学奖
” “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
张志东
获奖者
毕晓普(M.Bishop):美国微生物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在马萨诸
塞州总医院(MGH)作了2年住院医师,然后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研究病毒。1962年毕晓普获医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西岸加州大学旧金山分 校Levintow领导的实验室工作至今。
意义
因为毕晓普和瓦慕斯发现的机制似乎为一切癌瘤的发生所共有,所以 他们的工作对于癌瘤研究贡献极大.至1989年科学家已在动物中鉴定 出40个以上的具有致癌潜能的基因. 从而他们也否定了以前的看法 癌 基因必然源自病毒。
毕晓普与H.E 瓦尔默斯一起,说明了位于细胞核内的原癌基因正常情 况下是不活跃的,不会导致癌症;当受到物理、化学、病毒等因素的 刺激后被激活,成为致癌基因,即原癌基因被激活后转化为致癌基因 的复制过程,并发现动物的致癌基因不是来自病毒,而是来自动物体 内正常细胞内所存在的一种基因──原癌基因,即逆转录病毒癌基因 的起源,因而了荣获198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思考、启示
1.事实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2.对任何事情抱有质疑的态度。
3.坚持不懈,耐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敢于挑战 难题(癌症)。 最重要的一点,生物技术专业以后还是不错的,要脚 踏实地,万一哪一天你就获得诺贝尔奖了呢?
谢谢!
实验假说
在70年代初期,多数人同意Rboert Huebner和George Todaro的致癌基 因假说,他们设想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中携带的逆转录病毒样基 因在一般情况下是静止的,但是被致癌物激活时,具有使肿瘤形成的作 用.少数人,尤其是Steve Martin,Robin Weiss和Peter Fischinger认为, 被激活的是正常细胞基因.它们也是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起源。

1981-1990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总结

1981-1990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总结
制似乎为一切癌瘤的发生所共有,所以他 们的工作对于癌瘤研究贡献极大。至1989年科学家已在动物中鉴定出 40个以上的具有致癌潜能的基因。 从而他们也否定了以前的看法癌 基因必然源自病毒之说。 毕晓普与H.E 瓦尔默斯一起,说明了位于细胞核内的原癌基因正常情 况下是不活跃的,不会导致癌症;当受到物理、化学、病毒等因素的 刺激后被激活,成为致癌基因,即原癌基因被激活后转化为致癌基因 的复制过程,并发现动物的致癌基因不是来自病毒,而是来自动物体 内正常细胞内所存在的一种基因──原癌基因,即逆转录病毒癌基因的 起源,因而了荣获198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10年诺贝尔:
1989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
源” 获奖者:
毕晓普(M.Bishop):美国微生物学家,毕 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在马萨诸塞州总 医院(MGH)作了2年住院医师,然后 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研究病毒。 1962年毕晓普获医学博士学位。现在美 国西岸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Levintow领 导的实验室工作至今。
1981—199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主讲人:邹高溪
10年诺贝尔:
1981年:大卫· 休伯尔(David Hunter Hubel,1926年2月27日-2013年9月22
日)是一位加拿大神经科学家,与瑞典神经科学家托斯坦· 维厄瑟尔(Torsten Nils Wiesel,1924年6月3日-),由于对视觉系统的讯息处理过程之研究,而和研究 左右脑半球的罗杰· 斯佩里(Roger W. Sperry,1913年8月20日-1994年4月17日) 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年诺贝尔:
1983年:发现了能自发转移的遗传基因
芭芭拉· 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1902.6.16-1992.9.2),出生于美国康涅 狄格州,是美国科学家和世上杰出的细胞 遗传学家,她因在1951年提出“移动的控 制基因学说”获得了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单独获得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 发现单个的基因会跳舞:从染色体的一个 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 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麦克林托克称这种 能跳动的基因为“转座因子”(目前通称 “转座子”,transposon)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完整资料).doc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 时间得主国家得奖原因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奥托·迈尔霍夫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年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威廉·莫菲美国1935年汉斯·斯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效应”1936年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托·勒维奥地利1937年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匈牙利“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1943年亨利克·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K”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约瑟夫·厄尔兰格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国1945年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恩斯特·伯利斯·柴恩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1953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美国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塞韦罗·奥乔亚美国1960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彼得·梅达沃英国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国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1963年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安德鲁·赫胥黎英国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费奥多尔·吕嫩德国1965年方斯华·贾克柏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安德列·利沃夫法国贾克·莫诺法国1966年裴顿·劳斯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霍尔登·凯弗·哈特兰美国乔治·沃尔德美国1968年罗伯特·W·霍利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哈尔·葛宾·科拉纳美国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1969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阿弗雷德·赫希美国萨尔瓦多·卢瑞亚美国1970年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乌尔夫·冯·奥伊勒瑞典伯纳德·卡茨爵士英国1971年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美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罗德尼·罗伯特·波特英国1973年卡尔·冯·弗利德国“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和引发”康拉德·洛伦兹奥地利尼可拉斯·庭伯根英国1974年阿尔伯特·克劳德比利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克里斯汀·德·迪夫比利时乔治·埃米尔·帕拉德美国1975年戴维·巴尔的摩美国“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罗纳托·杜尔贝科美国霍华德·马丁·特明美国1976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理”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美国1977年罗歇·吉耶曼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肽类激素”安德鲁·沙利美国罗莎琳·萨斯曼·耶洛美国“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沃纳·亚伯瑞士“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丹尼尔·那森斯美国汉弥尔顿·史密斯美国1979年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美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高弗雷·豪斯费尔德英国1980年巴茹·贝纳塞拉夫美国“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的遗传结构”让·多塞法国乔治·斯内尔美国1981年罗杰·斯佩里美国“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大卫·休伯尔美国“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托斯坦·维厄瑟尔瑞典1982年苏恩·伯格斯特龙瑞典“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格特·萨米尔松瑞典约翰·范恩英国1983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美国“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1984年尼尔斯·杰尼丹麦“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乔治斯·克勒德国色萨·米尔斯坦英国1985年麦可·布朗美国“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美国1986年斯坦利·科恩美国“发现生长因子”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美国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1988年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英国“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格特鲁德·B·埃利恩美国乔治·希青斯美国1989年迈克尔·毕晓普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哈罗德·瓦慕斯美国1990年约瑟夫·默里美国“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唐纳尔·托马斯美国1991年厄温·内尔德国“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伯特·萨克曼德国1992年埃德蒙·费希尔美国“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埃德温·克雷布斯美国1993年理察·罗伯茨英国“发现断裂基因”菲利普·夏普美国1994年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马丁·罗德贝尔美国1995年爱德华·路易斯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德国艾瑞克·威斯乔斯美国1996年彼得·杜赫提澳大利亚“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罗夫·辛克纳吉瑞士1997年史坦利·布鲁希纳美国“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1998罗伯·佛契哥特美国“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年路易斯·路伊格纳洛美国子作用的一氧化氮”费瑞·慕拉德美国1999年古特·布洛伯尔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瑞典“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保罗·格林加德美国艾瑞克·坎德尔美国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美国“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蒂姆·亨特英国保罗·纳斯爵士英国2002年悉尼·布伦纳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H·罗伯特·霍维茨美国约翰·E·苏尔斯顿美国2003年保罗·劳特伯美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英国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琳达·巴克美国2005年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罗宾·沃伦澳大利亚2006年安德鲁·法厄美国“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克雷格·梅洛美国2007马里奥·卡佩奇美国“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年马丁·埃文斯爵士英国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奥利弗·史密斯美国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吕克·蒙塔尼法国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澳大利亚“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卡罗尔·格雷德美国杰克·绍斯塔克英国2010年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奖”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美国"他们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朱尔斯·霍尔曼法国拉尔夫·斯坦曼美国"他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2012年约翰·格登爵士英国“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2]山中伸弥日本2013年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兰迪-W.谢克曼托马斯-C.苏德霍夫德国2014年John O'Keefe(约翰-欧基夫)美国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May BrittMoser(梅-布莱特-莫索尔)挪威Edvand Moser(爱德华-莫索尔)挪威2015年威廉·C·坎贝尔爱尔兰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聪大村日本屠呦呦(浙江宁波人)中国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6年大隅良典日本发现细胞自噬机制。

抗癌治疗:1989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癌症的起源

抗癌治疗:1989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癌症的起源

Share this:抗癌治疗:1989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癌症的起源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9J. Michael Bishop, Harold E. VarmusPress ReleaseNOBELF?RSAMLINGEN KAROLINSKA INSTITUTET THE NOBEL ASSEMBLY AT THE KAROLINSKA INSTITUTE9 October 1989SummaryThe discovery awarded with this year's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concern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large family of genes which control the normal growth and division of cells. Disturbances in one or some of these so-called oncogenes (Gk ónco(s) bulk, mass) can lead to transformation of a normal cell into a tumor cell and result in cancer. Michael Bishop and Harold Varmus used an oncogenic retrovirus to identify the growth-controlling oncogenes in normal cells. In 1976 they published the remarkable conclusion that the oncogene in the virus did not represent a true viral gene but instead was a normal cellular gene, which the virus had acquired during replication in the host cell and thereafter carried along. Bishop's and Varmus' discovery of the cellular origin of retroviral oncogenes has had an extens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knowledge about mechanisms for tumor development. Until now more than 40 different oncogene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he discovery has also widened our insight into the complicated signal systems which govern the normal growth of cells.Cellular Oncogenes Discovered by the Use of RetrovirusThe term oncogene was introduced in the middle of the 1960s to denote special parts of the genetic material of certain viruses. It was believed that this part of the genetic material could dire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normal cell into a tumor cel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other parts of the viral genetic material, alternatively via chemical or physical effects. The favourite theory of the time was that virus-mediated cell-to-cell transmittance of oncogenes was the origin of all forms of cancer. This view was later proven to be incorrect. The original discovery of an oncogenic virus was made in 1916 by Peyt on Rous working at the Rockefeller Institute in New York. Fifty years later Rous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Rous virus, as the infectious agent later was named, is a member of a large virus family named retroviruses. The genetic material of these viruses is RNA (ribonucleic acid). This RNA can be transcribed into 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by a unique enzyme in the virus, reverse transcriptase. The 197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was awardedto David Balt imore, Renat o Dulbecco and Howard Temin partly for the discovery of this enzy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of the genetic material of the virus into DNA has the important consequence that it can become integrated into the chromosomal DNA in the cells. It was through investigations of Rous virus that this year's laureates Michael Bishop and Harold Varmus in 1975 could demonstrate the true origin of oncogenes. They used one variant of Rous virus which contained an oncogenic gene (Figure 1) and another variant which lacked this gene. By use of these viruses they managed to construct a nucleic acid probe which selectively identified the oncogene. This probe was used to search for the corresponding genetic material in DNA from different cells. It was then found that oncogene-like material could be detected in different species throughout the animal kingdom, in fact even in simple organisms comprising only a few cells. Furthermore, it was shown that the gene had a fixed position in the chromosomes of a certain species, and that the gene, when it constituted part of the cellular genetic material, was divided into fragments (a mosaic gene) (Figure 1).Figure 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oncogene in a virus and in a cell. In retroviruses causing tumors there is a separate segment of transforming nucleic acid which has been derived from a cell. The cellular gene is split (a mosaic gene) whereas the oncogene in the virus is continuous. These findings led to the remarkable conclusion that the oncogene in the virus did not represent a true viral gene but a cellular gene which the virus had picked up far back during its replication in cells and carried along. This cellular gene was found to have a central function in the cells. It controlled their growth and division. Through these studies of the abnormal, i.e. the diseased state, it was possible to elucidate critical normal cellular functions - a not uncommon situation in biomedical research. The original discovery of a cellular oncogene led to an intensive search for further similar genes. The explosive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of research has l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more than 40 different oncogenes which direct different events in the complex signal systems that regulate the growth and division ofcells. Changes in any one or more of these oncogenes may lead to cancer.Balanced Cellular Interactions - A Biological WonderSymmetrical and asymmetrical, multicellular structures develop from the fertilized ovum by a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on about which only limited knowledge is available. In the fully developed individual carefully balanced conditions prevail. Damage of an organ elicits sophisticated repair processes which lead to restitution of the original condition of the organ. However, if a single cell escapes the network of growth control the result may be an abnormal local proliferation of cells or in the worst case a cancer imply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cells running amok. The development of a cancer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involving several consecutive changes of the genetic material. Studies of cellular genes (proto-oncogenes) corresponding to the viral oncogenes, has started to shed light on the intricate systems which control normal cellular growth and division.Cellular Oncogene Products Constitute Links in Signal Chains which Regulate Growth and Division of CellsThe regulation of growth and division of cells has turned out to be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originally believed. Cellular oncogene products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act in different positions of elaborate signal systems (Figure 2). In order to transmit signals from one cell to the other or from one cell to itself there are growth factors. These factors appear in the fluids surrounding cells. There are examples of oncogene products, viz. proteins produced in the cytoplasm, which can act as growth factors. Thus,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duct of the sis1) gen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a previously identified growth factor PDGF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Figure 2. Oncogene products are links in signal chains that stretch from the cell surface to the genetic material in the cell nucleus. This chain is composed of (1) growth factors, (2)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3) signal transducing proteins in cell membranes, (4) phosphokinases in the cytoplasm and (5) proteins transported from the cytoplasm into the nucleus where they bind to DNA. The localization of different oncogene products (Sis, ErbB, Ras, Src, Myc) is schematically indicated. In order for a growth factor to be able to interact with a cell there has to be membrane structures, receptors, to which they can bind. There are several oncogene products which represent receptors in the cytoplasmic membrane of the cells, e.g. ErbA, Fms, Kit. These receptors have a unique enzymatic activity. They are so-called kinases with a capacity to phosphorylate (=add a phosphate group) the amino acid tyrosine. There are two more groups of oncogene products with phosphokinase activity; firstly tyrosine/phosphokinase which lack receptor function and is located at the inside of the cytoplasmic membrane, and secondly serine/threonine phosphokinase which is found in the cytoplasm. Thus, oncogene products function as links in signal chains stretching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ell to the genetic material in the nucleus. In the cytoplasm there is one more group of oncogene products. These are called Ras and are related to important cellular signal factors called G-proteins. Finally, there is a large number of oncogene products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nucleus of the cell, i.e. Myc, Myb, Fos, ErbA and others. These products direct the transcription of DNA into RNA and therefore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selection of proteins to be synthesized by the cell.Cancer - A Complex, Biological Sequence of EventsChanges in the genetic material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ll cancer. Generally there are several consecutive such changes which influence different steps in the signal chains described above. Therefore, one should à priori not expect to find one single clue to the mechanism of origin of cancer. However, application of the expanding knowledge in the oncogene field allows us to start comprehending the disharmonic orchestration behind abnormal cellular growth. It is conceptually incorrect to speak about "cancer genes". However,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explain why the oncogene terminology was introduced before a design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normal cellular genes was propo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ancer the important matter is to compare oncogenes in normal cells and in tumor cells.Oncogenes as a Cause of CancerThe majority of oncogene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experimental studies using retroviruses. However, in a few cases oncogene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use of an alternative technique, i.e. genetic material was isolated from tumor cells of non-viral origin and transferred (transfected) to other cells prapagated in culture. The cells receiving the DNA changed growth pattern, and furthe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ransfected genetic material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oncogenes. Two principally different forms of activation of oncogenes can be distinguished. Firstly, the normal cellular oncogene is hyperactive, and secondly the oncogene product is altered so that it can no longer be regulated in a normal way. There are several examples of these types of activation of oncogenes. The discovery of oncogenes was as mentioned originally made by the use of retroviruses. This infers that genetic control elements in the virus itself can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the oncogene. However, in many cases it was found that alterations of the transferred oncogenecontributed to its accentuated expression. There are retroviruses which lack oncogenes but still can induce cancer.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virus has inserted its genetic material (in the form of DNA) very close to a normally occurring oncogene in the genetic material of the cell. This may result in an increased turn-over of the oncogene which may lead to abnormal cellular growth. The corresponding phenomenon can also occur in the absence of retroviruses. In this case there is a reorganization of the genetic material in the cell. Such a reorganization may occur within a single chromosome or by exchange of material between chromosomes. Repeated copying of a normal oncogene can lead to itsamplification in the chromosome and consequently to increased amounts of the oncogene product. In certain brain tumors, glioblastomas, an amplifiederbB-gene has been found, and a correspondingly increased neu-gene activity was shown in some forms of breast cancer. The same effect can be seen when there is a reciprocal exchange of segments between chromosomes (translocation). Thus the normal myc-gene on chromosome 8 has been translocated to chromosome 14 in many patients with Burkitt's lymphomas (Figure 3). The insertion of the myc-gene containing chromosome segment is such that it becomes located close to hyperactive genes directing the synthesis of antibody protein. As a consequence the myc-gene becomes activated.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s occur in many different tumors. Chromosome analysis can therefore be of considerable value for localization of genetic changes in the genome critical for tumor development.Figure 3.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 in Burkitt's lymphoma. Segments have been exchanged between chromosomes 8 and 14 which has activated the oncogene myc. Oncogenes with point mutations have been observed in many tumors. These mutations may cause alterations in the 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the gene product. A well-known example of such a modification is the exchange of amino acid 12 from glycine to valine in the ras gene product which has been observed in human tumor material. The mutation may also be somewhat more extensive leading to the absence of part of the protein (deletion). Different examples of modified oncogenes in human tumor material are given in Table I.The Importance of Viruses for Cancer in ManCancer is not a contagious disease. However, infectious agents like viruses can contribute to the origin of cancer. Thus, it is by use of retroviruses that most oncogenes were identified, the starting materials in such investigations often being highly specialized, experimentally derived tumors. It seems likely that retroviruses play a relatively limited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ncer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The only known example in man in which a retrovirus infection contributes to the origin of cancer is the HTLV-1 associated lymphomas which occur in Japan. However, there are other kinds of viruses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umors in man. All these viruses have DNA as their genetic material. As examples can be mentioned papillome (wart) viruses and Epstein-Barr virus, a type of herpes virus. Certain types of papillome viruses play a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ervical cancer in the genital tract, while Epstein-Barr viru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urkitt's lymphomas in Africa and nasopharyngeal cancer in Asia. However, in all these cases factors in addition to the virus infections are required for the cancer to develop.References J.M. Bishop: Oncogenes. Scientific American, 1982, 246, 68-78. T. Hunter: The Proteins of Oncogenes. Scientific American, 1984, 251, 60-69. C-H. Heldin & B. Westermark: Tillv?xtfaktorer och onkgener. L?kartidningen 1988, 85, 497-499. E. Norrby: I: V?ra virus. Virus och cancer. Allm?nna F?rlaget, 1987, sid. 66-74.1) All oncogenes are identified by the use of three letter abbreviations. In addition cellular and viral oncogenes are sometimes distinguished by c- and v- prefixes, respectively, e.g. c-src and v-src.。

1989诺贝尔奖

1989诺贝尔奖

核酶发现的影响
核酶的发现对于所有酶都是蛋白质的传统观 念提出了挑战。1989年,核酶的发现者T.Cech和 S. Altman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80年代初,随着人类基因工程研究的深入, 部分临床实验室工作者和基础科学研究人员开始 注意到核酶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潜力。近几年来, 人们利用核酶可以特异性地切割靶RNA序列的特 点,设计适合的核酶阻断特定基因的表达,相继 对艾滋病、肿瘤、生殖系统疾病、肝炎、白血病、 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试验结果 表明核酶作为基因治疗的一种" 方法有着广阔的 应用前景和极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LASKER奖
• 全称艾伯特-拉斯克奖,是生理学和医学领 域除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外的另一顶级 大奖。 • 这个科学奖项由纽约的艾伯特-玛丽-拉斯克 基金会设立的,此奖分为基础医学奖,临床医 学奖及公众服务奖.前两项专门授予科学家。 • 迄今为止有66位拉斯克奖得主获得了诺贝 尔奖,所以此奖也被看做位诺贝尔奖风向 标。
?核酶是1982年cech等研究原生动物四膜虫rrna時首次发现rrna基因转录产物的i型內含转录产物的i型內含子剪切和外显子拼接过程可在无任何蛋白质存在的情況下发生证明rrna具有催化功能?cech给这种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定名为核酶
1989诺贝尔化学奖 具有催化能力的RNA
1989诺贝尔化学奖
• 阿尔特曼在耶鲁大学作助教时,他的一个研究生纯化 了RNase P,并证实它有一个大的RNA亚单位和一个 小的蛋白质亚单位。它们在体内都发挥着重要功能。
• 1983年 ,Dr. Sidney Altman的同事发现RNA亚 单位可自我催化。从那以后,Altman的实验室 致力于E coli RNase P的RNA亚单位的性质及 从HeLa细胞中分离的人类RNase P的研究。后 者与Dr. Altman的实验室日后的研究密切相关。 • Dr. Altman在耶鲁大学担任多种行政职位,其 中包括耶鲁大学主任(1985-1989)。1989年秋, Sidney Altman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89-200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简介

1989-200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简介

199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
1998美国药理学家罗伯· 佛契哥特&费瑞· 慕拉德&路伊格纳洛:发现氧化氮是一 种可以传递信息的气体,由此他们三人荣获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奖成就是 共同发现空气中的污染源氧化氮在人体循环系统中扮演传递讯号的角色。他们的 发现导致对许多新药的研发。
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
199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一)
布洛伯尔 (1936-) 布洛伯尔1936年出生于德国沃尔 特斯奥尔夫市(现在该市属于波兰), 在德国蒂宾根大学接受教育后,于 60年代前往美国,在美国威斯康 星· 麦迪逊大学从事癌症研究并获博 士学位,后来加入美国籍。在纽约市 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从事 生物研究。在此之前曾进行膀胱纤维 化及肾结石研究。早在70年代初, 他便在新合成的蛋白质内发现了这种 对于控制蛋白质穿越细胞器膜必不可 少的信号。在随后的20年里,他通 过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发现,并详 细地阐述了这一发现的分子机制。
200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二)
英国约翰· 苏尔斯顿 1963年获英 国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966年 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66到 1969年间在美国圣迭戈“索尔 克生物研究中心”做博士后, 1969年到著名的英国MRC分子 生物实验室从事研究,1986年 入选英国皇家学会,1992年到 2000年间任英国剑桥桑格中心 主任。他的贡献在于找到了可以 对细胞每一个分裂和分化过程进 行跟踪的细胞图谱。他指出,细 胞分化时会经历一种“程序性细 胞死亡”的过程,他还确认了在 细胞死亡过程中控制基因的最初 变化情况。
199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
美国科学家费希尔与克雷布斯共同发现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生物的 最基本功能之一理论而获奖。他们发现和描述了细胞中蛋白质的调控活动机制, 直到现在,细胞生化反应机制仍是当今最热门.研究最广泛的一个领域。他们 的基本发现几乎包含在所有的细胞反应中,开创了最活跃.最广泛的研究领域, 并将有助于开发治疗平衡失调症的新型药物,这将导致人类找到根治癌症的方 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9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毕晓普与Levintow一起工作时,逆转录酶已被发现,这使毕晓普考虑复制逆转录病毒。

在这方面的早期成果,包括描述逆转录酶将RNA拷贝进DNA中;受感染细胞中病毒RNA的鉴定;以及在正常细胞及感染细胞中病毒DNA的识别及描述。

毕晓普等将他们对逆转录病毒转导的证据进行整理,将结果归纳为Src位于病毒基因组靠近3'端的一个单一基因以外的逆转录病毒基因;它可帮助弄清何种基因损伤使正常细胞基因转变成癌基因;探讨原癌基因对人类癌症起源的作用;通过数种实验策略增加原癌基因的种类;对正常生物体(有机体)内的原癌基因的生理功能进行研究,以及发现由Src 编码的蛋白激酶。

1970年毕晓普同H.E瓦尔默斯合作,着手验证这样一个假说--正常体细胞里也有一些静止的病毒癌基因,一旦被激活,它们可以致癌。

用已知可以在鸡中致癌的劳斯肉瘤病毒作为实验材料,他们发现,在健康细胞中也存在一个基因,其结构同病毒中的致癌基因相似.1976年他们发表了他们的发现,声称病毒是由正常细胞得到这个致癌基因.病毒感染细胞并开始复制时,它把这个基因整合到自身的遗传材料中去.以后的研究还表明,这样的基因可通过几种方式致癌.甚至没有病毒的参与,这种基因也可被某些化学致癌物转化,成为造成细胞不受限制地增生的形式.因为毕晓普和瓦慕斯发现的机制似乎为一切癌瘤的发生所共有,所以他们的工作对于癌瘤研究贡献极大.至1989年科学家已在动物中鉴定出40个以上的具有致癌潜能的基因. 从而他们也否定了以前的看法癌基因必然源自病毒。

毕晓普因与H.E 瓦尔默斯一起,说明了位于细胞核内的原癌基因正常情况下是不活跃的,不会导致癌症;当受到物理、化学、病毒等因素的刺激后被激活,成为致癌基因,即原癌基因被激活后转化为致癌基因的复制过程,并发现动物的致癌基因不是来自病毒,而是来自动物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存在的一种基因──原癌基因,即逆转录病毒癌基因的起源,因而了荣获198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任何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成功的机会是赋予那些有准备的人的!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归类于逆转录病毒科,包括一大类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分为肿瘤病毒亚科、泡沫病毒亚科和慢病毒亚科,每一亚科又有若干个属。

肿瘤病毒亚科大多引起禽类、猫、鼠、猴等动物肿瘤,与人类疾病相关者有人类嗜T细胞病毒(humanT-celllymphotropicvirus,HTLV);泡沫病毒亚科(spumavirinae)的致病作用尚不清楚;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则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反转录病毒的最基本特征是在生命过程活动中,有一个从RNA到DNA的复制过程,即反转录过程——病毒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负链DNA后,形成RNA:DNA中间体。

中间体的RNA酶H水解,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
由DNA复制成双链DNA
逆转录病毒有三个主要基因:gag基因编码病毒结构蛋白,pol基因编码逆转录酶、整合酶,env基因编码病毒包装蛋白
逆转录病毒的复制简单过程:逆转录病毒首先与受体结合,进入胞脱浆脱去衣壳,病毒单链RNA逆转录为双链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形成前病毒;而后可处于解止状态,前病毒持续存在;也可由宿主细胞的聚合酶转录出 mRNA翻译成病毒结构成分,与病毒RNA 组装成子代病毒出芽释放.
那么逆转录病毒对正常细胞致癌的可能机制有:
1.逆转录病毒可能从病毒基因组中的致癌基因转录mRNA,翻译癌基因产物(如蛋白激酶),修饰并活化细胞的某些蛋白,导致细胞转化,克隆增殖,形成恶性肿瘤。

病毒癌基因产物不参与病毒结构的组成,但在转化的细胞表面出现肿瘤抗原.
2.逆转录病毒随机插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如果插入的位置正好是宿主原癌基因中,如信号转导调控相关基因,生长因子基因,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转录因子基因,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等.那么由于逆转录病毒的超感染能力(几乎100%),大量复制的逆转录病毒将很有可能插入到上述基因区域,在病毒两端的长末端重复LTR的强启动子的作用下,上述宿主细胞内的这些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将可能发生过度转录和翻译,使宿主细胞生长失控而发生恶性增殖,进而可能会使宿主细胞癌变.
3.逆转录病毒一般只感染分裂期细胞,而不能感染非分裂期细胞,分裂增殖的细胞活性一般较静止期细胞高,细胞内各种生长与信号调控的基因转录活跃,将更有利于逆转录病毒的增殖.
4.逆转录病毒在插入宿主细胞后也可以失活某些抑癌基因的正常表达,从而使许多在细胞周期检验点发挥作用的抑癌基因失去应有作用,这样宿主细胞周期检验点紊乱,使细胞周期失去控制而造成过度增殖,可能会诱发细胞癌变.
5.宿主细胞的癌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多个原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涉及到细胞外环境作用的影响.是多次打击的结果.因此逆转录病毒可能只在这个转化中发挥了部分作用,不能简单的将细胞癌变归为它的作用.原癌基因
(proto-oncogene)是细胞内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在进化上高等保守。

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一般认为,肿瘤细胞是单克隆性的,即一个肿瘤中的所有瘤细胞均是一个突变的细胞的后代。

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canc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