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似朝霞的豇豆红瓷器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4
五彩耕织图瓶,高46.5cm,口径12.3cm,足径13.2cm瓶洗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形似捣衣用的木棒槌,故俗称“棒槌瓶”。
瓶身彩绘4组纹饰。
口部以绿彩墨线勾画回纹一周。
颈部绘通景山水人物纹。
肩部绘梅花锦纹及4个开光,开光内绘琴棋书画。
瓶身以五彩绘养蚕、碓米2组主题纹饰,每组绘6人于室外劳作,并题“舂碓”、“分箔”及五言诗2首。
舂碓图题诗为: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
田家当此时,村舂响相答。
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
更须水转轮,地碓劳蹴踏。
分箔图题诗则描写了织布养蚕的劳动过程:三眠三起余,饱叶蚕局从。
众多旋分箔,早晚磓满屋。
郊原过新雨,桑拓添农绿。
竹间快活吟,惭愧麦饱熟。
图纹空间补以松柳及六月星辰等纹饰。
足内青花双圈,无款识。
康熙瓷器中反映农耕题材的纹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农业的重视。
此瓶纹样即出自康熙时所绘的耕织图中的两个片断,其情景描绘得真实生动,器物制作精致,是康熙五彩器中一件写实风格的艺术佳作。
墨彩竹节式臂搁,清康熙,长17.2cm,宽6.9cm。
清宫旧藏臂搁长方形,上下等宽,通体施白釉,正面上下两道竹节纹之间以墨彩绘竹叶图,画旁题有“琅玕枝竿疏”五言诗句。
画面上端竹节外凸饰鼓钉一周。
臂搁又名“秘搁”,竹质居多,但瓷质臂搁更具特色。
此器为文具中的稀有作品,竹节形状模拟逼真,墨彩浓重,画笔疏简,文人气质极浓,为清康熙朝墨彩瓷器的代表之作。
冬青釉五彩加金花鸟纹大花盆,清康熙,高33.3cm,口径61cm,足径39cm花盆呈圆形,折沿,深腹,撇足,底心有一圆形渗水孔。
花盆以冬青釉为地,外壁通体描绘五彩加金花鸟纹饰。
桃树枝干苍劲,花叶繁茂,小鸟栖于枝上,烘托出鸟语花香之意境。
口沿上描绘相间排列的云鹤、桃树纹,足边饰以桃树枝干花叶的局部,与盆身纹饰相呼应。
口沿下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花盆体大规整,构图舒展,画笔既工细严谨又苍劲老练,色彩浓重艳丽,体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
康熙豇豆红釉瓷器
康熙豇豆红釉瓷器
豇豆红釉莱菔瓶
康熙时期的豇豆红和郎窑红釉瓷器,犹如高温铜红釉瓷器中的两朵奇葩。
如果说郎窑红釉是以艳丽的釉色夺人眼目,那么豇豆红釉则以幽倩淡雅的色泽令人赏心悦目。
豇豆红釉洗
豇豆红釉给人视觉上带来意境更为深远的美感,即使用清人洪北江(亮吉)的咏苹果绿诗句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来形容它,也未必能确切地表达出这种富有诗意的釉色之韵致。
清朝豇豆红釉太白尊
康熙朝制瓷工匠可能是考虑到豇豆红釉与玲珑小巧的器物相配更能衬托其娇丽的美感,致使康熙豇豆红釉瓷器无大器。
清康熙豇豆红柳叶尊
常见器形主要有八种,即莱菔瓶、菊瓣瓶、柳叶瓶、太白尊、苹果尊、糖锣洗、印泥盒及塑贴蟠螭瓶等,另见有极少量的盘、碗。
清豇豆红釉印泥盒
康熙郎窑红釉瓷器鲜有署款者,而豇豆红釉瓷器则相反,均署年款,除了柳叶瓶和盘外,均在器物外底白釉下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外无边栏。
豇豆红釉瓷器是因其釉色颇似豇豆皮的颜色而得名。
但从传世品看,其呈色深浅不一,变化莫测。
豇豆红柳叶瓶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
豇豆红柳叶瓶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
豇豆红柳叶瓶,撇口,长颈,丰肩,长腹下敛,圈足。
器形挺拔秀美,外壁施豇豆红釉,通体素净,以自然釉色取胜,仅于颈部饰两道凸弦纹,起弦之处因釉层较薄可见白胎
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用还原焰烧成,为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
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故名。
康熙朝创新的柳叶瓶中以豇豆红釉为最佳,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绿色苔点。
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
掺杂在红釉色中相映成趣。
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
其中以豇豆红的烧制难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人们赞其“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
朝霞欲上时”。
此柳叶瓶釉色明艳匀净,胎质洁白细密,典雅华丽的风格与釉色气韵无与伦比,代表了康熙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柳叶瓶是瓶的一种式样。
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瀚林文化博物馆征购电话139【6737】《1660》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清代瓶式。
为康熙时宫廷内的陈设瓷。
因形体清瘦似柳叶而名。
器身多施豇豆红釉,底施白釉,内书“大清康熙年制”青花三行六字
楷书款。
大清康熙年制豇豆红釉赏瓶瓷器我所看到的特征
大清康熙年制豇豆红釉赏瓶瓷器我所看到的特征在贵图书馆我看到有的藏家对康熙豇豆红釉瓷器的鉴定发表文章,提出见解。
下面是我对所收藏的康熙豇豆红釉赏瓶瓷器的特征等观察提出刍议,以供大家交流、鉴赏,不吝指正。
本豇豆红釉赏瓶瓷器,瓶高19.5厘米、瓶口直径D4.9厘米、底足D5.6厘米,腹D12.3厘米。
撇口、非直足,底足平背,胎有火石红,颈下肩部有一圈玄纹。
釉面晶莹透亮如新,玻璃质感非常强。
豇豆红,红色的深浅不一,分色几种,色深地似牛血(大枣皮色),色浅地像猪肺色泽,鲜血淋淋自然流淌着,似渲染的国画一班。
绿呈现嫩绿和墨绿,比较集中,分5个部分。
釉面有大的自然开片,横竖均有,只是开片并不多、不密集。
釉质越到底部显越厚,色泽也越显深黯,尤其底足外壁积釉厚重。
瓶口部顶及外沿现3毫米单色釉特有的一圈白边,称"灯草口”,"灯草口"过渡自然;颈下肩部有一圈玄纹,也呈白色。
实际上康熙朝的灯草口或这种留白边是鉴定康熙瓷器的特征之一。
也就是说康熙朝对此在技术处理、烧制上,已经非常成熟、自然。
气泡大的大、小的小,非常稀松。
整体感觉本赏瓶作工小巧,线条流畅,美感十足;胎质密实、细腻,色泽深沉,不飘不浮,重量适中,无疑是官窑中之精品。
因此,上述的这些特征,无疑本大清康熙年制款/豇豆红釉赏瓶瓷器是康熙官窑真品。
那么,我就要对《从中国颜色词文化简述康熙豇豆红釉瓷器与康熙豇豆红釉瓷器的鉴定》(作者:朱奎,2014年8月26日-30日写于Limeshain,本网站发布于2014-09-01 02:35:13)(朱老师文所附图片略去)进行对照,提出以下补充说明:1、朱老师文认为,“康熙豇豆红灯草口效果不明显,为特意加涂的白边”。
实际上,康熙朝对此在技术处理、烧制上,已经非常成熟、自然。
2、“康熙豇豆红釉面凸凹不平,呈波浪状,少见橘皮纹、综眼”。
与本瓶相符。
3、“康熙豇豆红釉面的玻璃质感强,并且釉面通透感”。
关于康熙朝单色釉暨豇豆红瓷器
关于康熙朝单色釉暨豇豆红瓷器香港暂得楼组织的一次中国香港、上海、北京“暂得楼清代康雍乾单色釉官窑瓷器展”于2006年4月30日到达首都博物馆进行最后一站展览。
此次展览展品来自于纽约暂得楼和上海博物馆暂得楼陶瓷陈列专室,展品包括康雍乾三朝的豇豆红釉、天蓝釉、孔雀绿釉、仿汝釉、仿官釉、仿哥釉、青釉、白釉、炉钧釉、祭蓝釉、黄釉、茶叶末釉等藏品。
众多精品“暂得”首博,实属难得。
在“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展”大厅正中,摆放一对珍稀的苹果绿印盒。
在灯光下,这对通体苹果绿小印盒盖上散现些微豇豆红晕,如美人醉后的粉脸,又似春水上方的朝霞,十分优雅美丽。
关于这对印盒,展示牌这么写道:以绿色为主体的豇豆红釉作品,传世极为少见,清代洪吉亮形容此釉色为“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此对印盒盖外,器外通体施苹果绿釉。
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堪称康熙豇豆红釉瓷中的佳品。
豇豆红是清康熙时创烧的单色釉,由含铜离子的釉料高温还原生成。
因颜色淡雅,酷似成熟的豇豆红色而得名。
由于生成难度极高,所以豇豆红釉瓷无大器,仅七、八种小巧的文房摆饰,如柳叶瓶、太白尊、苹果尊、水盂、印盒,螭龙菊瓣瓶和莱菔瓶。
其中莱菔瓶体形最大。
喜爱单色釉的康熙皇帝据传特别钟爱豇豆红釉,但以三百年前的科技水平,他当然不知道在豇豆红釉生成过程中出现的苹果绿釉是由于二价铜离子未被还原成一价铜离子,也即个别变异,是“无心插柳”的偶然现象,不过,这对印盒据“ 雅”的作者陈浏猜测:“御窑只尚朱红,其化为绿者,窑官以为变成他色即挑出斥去,不得入贡箱”。
暂得楼的历史提起单色釉瓷器的研究和收藏,就不得不提起香港暂得楼主人胡惠春先生。
胡惠春先生系上海著名金融家胡笔江之子,后继承父业,成为一个银行家。
由于其对中国陶瓷的喜爱,同时更为了易于商业竞争,胡惠春先生决定集中收藏明清官窑瓷器,作为他藏品的核心。
暂得楼是胡惠春先生为自己的收藏所起的堂号,“暂得”一词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表达了欣然而遇的内心喜悦。
红似朝霞欲上时:清康熙豇豆红釉8种
红似朝霞欲上时:清康熙豇豆红釉8种
豇豆红釉为清康熙晚期新创的名贵红釉品种,专供宫廷,极为珍稀,烧造难度很大。
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
豇豆红无大器,常见为文房用具,传世有太白尊、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蟠螭瓶、印泥盒、镗锣洗、苹果尊等,俗称“八大码”。
太白尊(图:清康熙豇豆红釉团螭纹太白尊)
菊瓣瓶(图:清康熙豇豆红釉菊瓣瓶)
柳叶瓶(图:清康熙豇豆红柳叶瓶)
莱菔尊(图: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
蟠螭瓶(图:清康熙豇豆红釉绿彩螭龙瓶)
印泥盒(图:清康熙豇豆红印泥盒)
镗锣洗(图:清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
苹果尊(图:清康熙豇豆红苹果尊)。
清代豇豆红瓷器的特征
清代豇豆红瓷器是清朝时期制作的一类瓷器,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以下是清代豇豆红瓷器的一些主要特征:
颜色:豇豆红瓷器以其鲜艳的红色而著称。
这种红色通常呈现出明亮的橙红或鲜红色调,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
釉面:豇豆红瓷器的釉面通常呈现出平滑而有光泽的质感。
釉面常常细腻均匀,能够反射出丰富的光泽。
设计和纹饰:豇豆红瓷器上常见的纹饰主要包括花卉、花鸟、山水、人物、动物等图案。
这些纹饰通常以细致的绘画技巧呈现,展现出精湛的艺术水平。
形状和造型:豇豆红瓷器的形状和造型多种多样,涵盖了茶具、花瓶、盘碗、壶罐等多种器型。
其中,常见的形状包括高颈瓶、圆盘、扁壶等。
高温烧制:豇豆红瓷器通常经过高温烧制,以确保瓷体的致密性和坚固性。
这使得豇豆红瓷器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和品质。
古朴典雅:豇豆红瓷器的风格多呈现出古朴典雅的特点,追求自然和谐的审美。
它们通常展现出清新、雅致和精致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清代豇豆红瓷器以其鲜红的颜色、精美的纹饰和高质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它们是清代瓷器中的重要代表,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明宣德官窑豇豆红釉弦纹苹果绿底筒炉
明宣德官窑豇豆红釉弦纹苹果绿底筒炉高:14.5厘米口径:17.7厘米足径:14.6厘米确认“筒炉”为全球唯一存世的宣德官窑豇豆红瓷的鉴定要点:1.筒炉即“弦纹圈足筒炉”比“弦纹三足筒炉”在“品类繁多,琳瑯满目,并创制不少独特之作”的宣德瓷中较為罕见。
但在接位父皇宣德的正统朝却有多件青花圈足筒炉瓷器传世至今。
(请参阅耿宝昌著作、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明清瓷器鉴定》一书47页的69插图、55页的88插图、77页的117插图和79页的127插图)正统皇帝朱祁镇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宠信太监大权独揽,纵使吏治腐败,经济萧条,生产衰退,“正值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低落时期”,因此,“一向被称為明代陶瓷史的空白期”。
据此而知,正统时期烧制的瓷器在器型上肯定不会有所创新,必定都是直接继承其父宣德时期的器型而制作的。
由此可以断定:正统时期的青花圈足筒炉必定是按照宣德这“仁宣之治”黄金时期的器型所烧造的。
也就是说,不肖之子正统时期存有的圈足筒炉器型,在有作為的前一朝宣德时期也应存有圈足筒炉器型。
2.底足成斜坡状,足脊处有稜角,无釉露胎的圈足虽然较矮,但与很多永、宣官窑琢器(瓶、罐、壶、尊等立件瓷器)的圈足一样呈八字形外撇。
3.外撇、无釉露胎的圈足内、外墙有着非常明显的火石红,是真正的“窑红一线”。
4.底部面积较大,因此同很多宣德官窑瓷盘一样,底部外围逐渐向正中心微微下凹,也导致了外底正中心有极少极少的粘砂。
就此特别指出:清康熙豇豆红釉瓷器外底均留有白釉青花款“大清康熙年製”。
5.外底的釉色与真的成熟了的大苹果一样绿里微微透红,特别好看,正如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教科书所着述:“清人洪北江咏苹果绿诗‘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来描绘,真是恰到好处”。
6.内壁和内底的釉色是白中泛青(或曰白中闪青,白中含青)的青白釉色,这与清康熙朝官窑豇豆红瓷器的粉白釉色或浆白釉色是截然不同。
7.内、外壁和内、外底(口沿的平面除外)的釉面布满“桔皮纹”,手摸上去有凹凸不平滑的感觉,即使在“筒炉”的照片也能清晰地看到“桔皮纹”。
豇豆红瓷器鉴定最简单方法
豇豆红瓷器鉴定最简单方法
嘿,朋友们!你们知道豇豆红瓷器鉴定的最简单方法吗?今天我就来给你们好好讲讲。
你看啊,就好比挑苹果,好的苹果又红又亮,让人一眼就喜欢,豇豆红瓷器也有它独特的地方呢!首先呢,咱们得看颜色。
真正的豇豆红瓷器那颜色可美啦,红中带着点儿粉,粉中又透着点儿绿,就像天边那一抹迷人的晚霞!你想想,如果颜色很死板,一点儿都不鲜活,那能是真的吗?比如说,你看到一件说是豇豆红瓷器,可颜色像是刷上去的油漆一样,那肯定不对劲呀!
然后呢,再看看釉面。
好的豇豆红瓷器釉面光滑细腻得就像婴儿的肌肤!哎呀呀,如果釉面粗糙得不像话,摸起来都剌手,那还能是真宝贝吗?咱又不是买石头,对吧!就像你找对象,肯定也喜欢温柔细腻的呀!
还有啊,别忘了看看器型。
正儿八经的豇豆红瓷器那器型是很规整的呀,不会歪七扭八的。
你想啊,如果一个瓶子长得奇奇怪怪的,那它还能是好东西吗?这就好比一个人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能让人觉得靠谱吗?
朋友们,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鉴定豇豆红瓷器真就这么简单呀!可别再傻傻分不清啦!只要记住这些要点,你们也能成为鉴定小能手呢!我的观点就是,通过看颜色、釉面和器型,就能大大提高对豇豆红瓷器鉴定的准确性,让我们能更好地辨别真伪,不被那些假东西给骗了!。
豇豆红釉的特点与鉴定
豇豆红釉的特点与鉴定
豇豆红釉,又称棕红釉,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之一,传说它始于南宋
时期,以其独特的外观让人眼前一亮。
虽然它容易受到潮湿影响,但
以其独特的颜色及纹理,依旧无人能够忽视它。
下面将介绍豇豆红釉
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一、豇豆红釉的特点
豇豆红釉表面呈棕红色,所以得名“棕红釉”,它的釉质比较淡,富
有光泽,具有朦胧的美感,在强光下更显神秘。
凭借柔和单纯的颜色,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淡雅的感受。
而且它的釉质十分细腻,有着天然晶
莹剔透的特性,在光影下尤为迷人。
二、豇豆红釉的鉴定方法
1.视觉鉴定:豇豆红釉表面色彩柔和,呈棕红色,有温和的光泽度,
色调偏暗。
釉质却比较脆,且带有微量沉淀物,以及发达的“绣花”
细纹,如鸡冠状细纹。
2.釉质测试:由于豇豆红釉釉质比较脆,可以采用常规釉面测试方法
进行鉴定。
轻轻划伤釉质,有糊不糊的感觉,若釉质不易划伤、有滑
腻感,则可确定为豇豆红釉。
3.釉料成分鉴定:采用X射线衍射(XRD)等实验装置对豇豆红釉釉料
进行科学鉴定,若与豇豆红釉标准成分相匹配,该陶器即可确认为豇
豆红釉。
总之,豇豆红釉以其温和的棕红色,晶莹剔透的釉质及发达的“绣花”细纹吸引了许多藏家的眼球。
此外,想要准确鉴别豇豆红釉,还需要
结合多方面的鉴定方法才能做到正确鉴定,一定不要只看表面的外观,可以准确判断陶器的真伪。
“天价”中国豇豆红瓷器的由来
“天价”中国豇豆红瓷器的由来桃花瓷,即豇豆红瓷器,是康熙晚期官窑首创的一个稀有的单色釉品种,多为文房小器。
常见的“八大码”有:太白尊、苹果尊、莱菔尊、菊瓣瓶、蟠螭瓶、柳叶瓶、铜锣洗和印盒。
业内人士都知道中国真正的官窑豇豆红瓷器在19世纪末大多流失海外,而且拍卖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一种颈下部有凸起三道弦纹的莱菔尊最受藏家青睐。
是什么原因使豇豆红瓷器能脱颖而出,成为西方藏家追逐的高端单品?故事得从美国摩根夫人一次阴错阳差的交易说起。
文:李永明 图:沃尔特斯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清康熙 豇豆红釉三弦纹莱菔尊 沃尔特斯博物馆藏清康熙 豇豆红釉太白尊 大都会博物馆藏 (左)清康熙 豇豆红釉印盒 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右)清康熙 豇豆红釉菊瓣瓶 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中)清康熙豇豆红釉菊瓣瓶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豇豆红釉盘史密森尼亚洲博物馆藏摩根夫人“买高”了瓷瓶价格坐落在美国巴尔的摩的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建于1934年,是世界上少有的父子收藏能展现3000年艺术史全景的博物馆。
在该馆的亚洲艺术品展厅里,有一只高20厘米的红色中国瓷瓶,静静地立在展柜里,下面附有一段不寻常的注释,似乎在讲述着百年前的故事:“桃花色花瓶(摩根花瓶),1710-22,中国。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竞标者在玛丽·摩根拍卖会以18000美元的高价竞得此瓶,引发公众对其新主人身份的兴趣。
巴尔的摩和纽约的报纸观点相悖,后来证实是因为威廉·沃尔特斯与儿子亨利沟通不畅所致。
沃尔特斯当时没在拍卖现场,不想公开自己的名字,而当时亨利人在现场,授权代拍人可以透露买家的名字。
瓷器编号49.155,由威廉·沃尔特斯收购,1886年。
”这个故事要从摩根夫人玛丽说起,其丈夫查理·摩根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著名的海陆运输及钢铁业大亨,世界知名的银行家J.P.摩根是他的堂弟。
玛丽是教师出身,多年坚持读艺术品杂志和研究艺术品市场,并喜爱收藏艺术品。
大受瞩目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价格会令人如此震撼!
大受瞩目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价格会令人如此震撼!红釉属于单色釉,所谓单色釉,就是在胎外施以单一颜色釉彩的瓷器,古玩行业内行话称之为『一道釉』,前面提到过,单色釉分高温釉和低温釉,高温釉是在生胎上施釉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高温一次烧制完成,而低温釉则是在熟胚上施釉以后经过重新复烧完成。
釉里红起源于元代,在洪武年间曾经大量烧制,其呈现出来的色调灰暗并且有晕散,不但用于器物,甚至被用于建筑(这主要是根据江苏省南京市明故宫遗址考古发现的洪武年间宫殿建筑用瓷),这在以后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
永乐朝的釉里红几乎完全没有传世文物,也是通过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厂遗址的考古发现才确定永乐朝釉里红确实存在。
在宣德朝,釉里红烧制极为成功,产生出鲜艳的红宝石一般的色泽;而在成化朝,釉里红也出现了罕见的珍品——对照谈古论金在下面和大家提到的红釉的发展史,我们就很清楚这两种名称似乎有关联的所谓红釉其实完全是两回事。
拍卖市场上泛起的豇豆红瓷器,就是2011年来自著名的瑞士玫茵堂的珍藏,惋惜这一整套内里它只有七件。
其时他在香港苏富比举行了一系列的专场拍卖会,他的首场就泛起了这一整套的豇豆红瓷器,这七件在2011年的股价已经到了五万万至七万万港元,而且只有七个器型,还不是八大码,以是我们看到这个豇豆红的珍藏是何等的难题。
这七件跟徐展堂先生的相比,它的釉色显着有差距,品相和釉色都不是十分的理想,以是这一套后也流拍了。
除此之外,迄今为止我们再没有在拍卖会见过其它的像这样一套一套出来的豇豆红瓷器了,零星泛起的这个太白尊、镗锣洗照旧可以买到的。
单色釉在宋代进入了蓬勃发展期,于明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清代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单色釉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鼎盛时期。
而在清三代官窑单色釉瓷器中,康熙的豇豆红、郎窑红尤为令世人瞩目,因烧制难度大又专限于供宫迁御用,流传下来的极为稀少而珍贵;雍正时期的作品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以纯粹的艺术品位取胜;乾隆时期的作品则相对在装饰技艺上更为丰富多彩。
瓷中美人:康熙御窑“豇豆红”器
瓷中美人:康熙御窑“豇豆红”器•文物实拍·稽古赏珍康熙帝与“豇豆红”康熙帝姓爱新觉罗,名玄烨,顺治帝第三子,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他1654年出生于紫禁城景仁宫,1662年8岁登上皇位,1722年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享年69岁。
康熙帝在位61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帝读书卷轴康熙帝执政期间平三藩、收台湾、败噶尔丹、驻兵西藏、遏制沙俄扩张,捍卫了国家的统一,打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大发展,尤其是在御窑瓷器的烧造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代的所谓御窑,设在江西景德镇珠山,是专门为皇家烧造瓷器的场所,也是负责产生与管理的机构。
《饮流斋说瓷》曾言:“清代于官窑之中更有'御窑’,而专备御用而不敢僭”。
在康熙御窑制品中,“豇豆红”的文房小件,颇令人眼前一亮,它们造型工致,釉色莹润,制作精美,而且,数量稀少,烧制不易,最为名贵。
玫茵堂藏康熙御窑“豇豆红”器·四库全叔拍摄所谓“豇豆红”这个称呼,始于清末的古玩行,因其釉色呈淡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而得名。
其浅红娇艳,好像婴儿肉嘟嘟的小粉脸,又好像三月桃花,还如微醉美女的双颊,故而有“娃娃脸”、“桃花片”和“美人醉”的名号。
“豇豆红”以铜为着色剂,属于高温铜红釉,它上釉的方法也与众不同,不是采用浸釉、浇釉的方式,而是“吹釉”。
这种工艺相当复杂,先在胎体上吹上一层透明釉,然后是一次色釉,干后再上一层透明釉,然后在1280度的高温中烧成。
清人龚鉽曾以诗赞曰:“看他吹釉似吹箫,小管蒙纱蘸不浇。
坯上周遮无渗漏、此种元气要人调。
”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致使铜元素在器物上各部分的存在形态、密度及粒度会产生变化,因而色调亦富于变化。
烧成后,釉中会出现水渍般的现象,而且在氧化焰的作用下,器身或口沿部位会露出绿色的苔点,在淡红釉中,相映成趣,可谓“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康熙豇豆红瓷器的一点资料和疑惑
康熙豇豆红瓷器的一点资料和疑惑华盛顿国家艺术画廊藏豇豆红柳叶瓶要说铜红釉我最喜欢豇豆红瓷器。
随着大都会藏豇豆红瓷器的上拍最近网上此品种的热度很高,所以再重温一下。
“豇豆红”,在铜红釉里很难烧制,首先是工艺复杂,首先在胎体上吹上一层透明釉,然后是一次色釉,干后再上一层透明釉,釉层约0.5毫米厚。
“豇豆红”烧制温度需要稳定在1280度,用还原焰,后期应有一点氧化焰。
有一个猜测,在仿明代宝石红的过程中可能借鉴了釉里红的烧制方法,豇豆红和釉里红的釉料含铜量都很高,富含铜离子的部位也会出现绿色斑点,下面这件康熙釉里红的发色和密集的绿斑点都和豇豆红相像。
达维德基金会藏康熙釉里红局部徐展堂徐氏艺术馆图录一般都认为宫廷用的“太白尊”,“苹果尊“,”莱菔尊“,菊瓣瓶”,”蟠螭瓶“,”柳叶瓶“,镗锣洗”和”印盒“是真正的”“豇豆红”瓷器,俗称八大码。
上图翻拍于徐氏艺术馆图录。
从“花市暂得楼”梁老师的文章中得知这种说法源于1957年,著名的纽约古董商人Ralph M.Chait在《ORIENTAL ART》杂志上发表文章﹣“ The Eight Prescribed Peachbloom Shapes BearingK’ang Hsi Marks 八种康熙款桃花红釉瓷器”。
他在文章中提出并归纳出八种器型,就是现在一直沿用的“八大码”。
康蕊君女士(Regina Krahl)曾做过统计:台北国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五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六型、瑞士玫茵堂藏有七型、日內瓦鲍尔藏有七型、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有八型、香港徐展堂靜观堂旧藏八型。
我下面说说收集到的资料。
台北国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五型(太白尊、印盒、菊瓣瓶、莱菔瓶、柳叶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六型(不见苹果尊和蟠螭瓶,但最近从故宫南大库瓷器坑出土了一件蟠螭瓶残件)、瑞士玫茵堂藏有七型(不见蟠螭瓶)、日內瓦鲍尔藏有七型(朋友从68年到74年的图录只查到五型:太白尊、印盒、菊瓣瓶、镗锣洗、柳叶瓶)。
清康熙豇豆红釉长颈荸荠瓶赏析
清康熙豇豆红釉长颈荸荠瓶赏析
豇豆红釉是康熙晚期官窑生产的名贵高温红釉品种。
其釉色浅红,色调淡雅鲜丽、釉面多绿苔点,有"美人醉"和"桃花片"等美称。
烧制难度极高,传世精品极为稀少,流传至今的都是专供宫廷御用的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器物均为不过盈尺的小件雅具。
我收藏的此长颈荸荠瓶整体形状为荸荠圆形瓶,洗口、束长颈、扁圆腹、圈足外撇。
内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足内施白釉,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 6字2行楷书款。
此瓶色调呈淡雅的桃红色,淡红釉中搀杂星点绿斑,豇豆红釉釉层薄而细腻。
"清人洪北江曾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描述。
清康熙豇豆红釉长颈荸荠瓶与青花、粉彩相比,单色釉虽然没有复杂的花纹、艳丽的色彩,但它釉层肥厚如凝脂,纯如美玉,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且釉极厚,甚至超过胎体厚度,因此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耐看,变化万端的釉色。
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彩瓷之母",也被认为是陶瓷收藏的更高境界。
我收藏的此康熙豇豆红釉长颈荸荠瓶高:23.5cm,最大腹径:18cm,口径:4.3cm,底径:8.2cm。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现在到底能值多少钱?看完刷新三观了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现在到底能值多少钱?看完刷新三观了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现在到底能值多少钱?看完刷新三观了豇豆红虽然釉色变化多端(有关豇豆红的等级:大红袍,美人醉等等网上文章很多,这里就不重复了),基本上没有两个豇豆红瓷器釉色会完全一样。
但它们都有瓷胎结合紧密,给你一种特别亮透坚挺的感觉。
而且豇豆红里釉的变化无论是红斑,绿斑还是黑点均是自然产生的给你一种十分自然的感觉,和人工特意做出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只要看过真品的均能对仿品一眼洞穿。
标准的豇豆红釉本身应该显现给人一种以粉红色为底色但有不同色调且有斑驳感的复杂釉色。
康熙豇豆红的鉴定难度并不大,这因为:当年制作时都有固定的器型,对尺寸器型都有严格的要求。
好比太白尊,真品挺拔优美的器型就极少见成功的仿品。
而且尺寸均差别极小,好比太白尊的直径我查了记录几乎都在12.5-12.8公分之间。
而且康熙豇豆红的器型只有固定的八,九种(俗称八大码),凡在这些器型之外的都可以排除是康熙豇豆红。
虽然豇豆红釉的传世量较少,并且大多流散到海外,但近两年豇豆红釉在香港以及内陆一些拍卖公司也是频频亮相,成交状况一直不错。
2003年7月,佳士得拍卖行在香港一次古瓷拍卖会上,一件高19.7厘米的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成交价为275.1万港元。
到了2005年5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一次拍卖会上,一件高16厘米的清康熙豇豆红柳叶瓶成交额为101.76万港元;同年11月28日在香港佳士得另一次拍卖会上,一件直径12.6厘米的清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成交价为114.48万港元;而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豇豆红太白尊也以102万港元的高价成交。
在内陆尽管拍价不如海外市场,但也不乏响应者。
像去年秋季,一件直径为8.4厘米的水洗,以22万元成交,而它的估价只有1万元。
豇豆红又名「吹红」、「美人醉」、「美人霁」、「桃花片」、「娃娃面」等,是康熙晚期在仿烧明宣德鲜红釉瓷器的基础上所衍生出的高温铜红釉新品种,堪称享誉海内外的颜色釉瓷器名品。
喜欢豇豆红釉瓷器文案
喜欢豇豆红釉瓷器文案
1.意如其名,豇豆红釉瓷器的颜色与豇豆十分相似,在匀净的粉红色中,泛着深红斑点,真是像极了成熟之后的豇豆。
2.上回朋友分享的是肤如凝脂、清新甜美的“古典美人”甜白釉。
这次,这一位靥笑桃花、令人心动的“醉美人”——豇豆红,却更有着一份不同寻常的浪漫动人。
3.豇豆红釉瓷器,初次见“你”,便一眼爱上。
4.豇豆红是铜红高温釉中的一种,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
釉身颜色浅红,娇艳似小孩脸蛋、如三月桃花,所以人家的别称也是十分浪漫,比如“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
5.豇豆红釉色里的“大红袍”固然很好,我却特别喜欢豇豆红里较浅那种,近似三月桃花红的那种釉色。
但心动归心动,豇豆红瓷器的价格,却是没得好商量的,越是釉色漂亮,越是价格昂贵。
清康熙豇豆红柳叶瓶到底价值多高?有多难得?
清康熙豇豆红柳叶瓶到底价值多高?有多难得?此件豇豆红柳叶瓶底径约4.7cm,高21.2cm,因造型纤细似柳叶,故有“柳叶瓶”之称;又因隽巧秀美宛如亭亭玉立之佳人,又称之为“美人醉”。
所敷豇豆红釉,极厚润莹亮,色调淡雅宜人,犹若桃花,娇嫩之美不可言喻,更于深浅变化之中予人感悟窑火神功之无限魅力器底挖足甚深,足底内所署楷书“大清康熙年制”采用三行六字的楷书官窑款写于坚细滋润白釉之下,笔力深沉遒劲,在似拙非拙之间,别有格致,非后世所能再现。
足外墙呈现一圈较宽的无釉涩胎,这是“柳叶瓶”显著的工艺特色之一。
是留存于世的清代康熙时期的很少见豇豆红瓷器,该款柳叶瓶属于康熙年间的新瓷器制品,是宫廷内的文房用具之一,从釉面色彩分析,不仅美观大方,而且优雅娇艳,釉色鲜亮,色彩有着很强的灵动感,尤其是瓶身处的绿色苔点,瓶器底部规整的文字都足以表明该柳叶瓶是在康熙年间烧制,属于正宗的豇豆红。
对此形成原因,以往观点认为,这是为了与安放柳叶瓶的底座相匹配所以特意留出的涩胎圈,然此说法实则因果倒置,其出现正是由烧造工艺所决定。
柳叶瓶形体修长,下腹内敛,底足径幅甚小,故而器物重心不在下部而是在肩部,正常摆放尚觉不稳。
如果使用常见瓶类的装烧方法,以垫饼为之,无论在入窑安放还是烧窑过程当中只要稍有轻微晃动均会倾倒损毁,根本不可能成造。
因此必须在装烧环节予以特殊处理。
充满智慧的景德镇窑工便以瓷土塑造出厚逾一寸的垫烧具,上面挖出内凹的窝洞,正好略大于柳叶瓶的下部。
同时为了避免窝洞与柳叶瓶烧造中粘结,柳叶瓶凹入窝洞的部分必须刮去釉,再于窝洞内抹放谷糠灰分隔了窝洞与柳叶瓶胎土的直接接触,烧造当中既稳固又不怕粘连。
出窑之后,出于美观和陈设稳固的考虑才需要给柳叶瓶匹配内凹式底座。
由于豇豆红烧制难度非常大,因此历朝历代也只有清朝康熙晚期才烧制过一些,所以传世的数量费仓有限,这类文玩自然成了收藏家们所追求的目标,而民间更是有“收藏豇豆红,一辈子都不穷”的说法。
【精品赏析】豇豆红釉苹果尊
【精品赏析】豇豆红釉苹果尊“要想穷,就烧红”乃景德镇当地的一句民谚,意思就是高温红釉难烧,难烧到能把你烧穷?豇豆红属高温铜红釉,历史上的铜红釉系,在还原焰中呈色,种种都是名品:钧红、郎红、祭红。
声名之响亮,几令其他所有品类黯然失色。
豇豆红是用多层次的吹釉法施釉,因而烧成后釉面微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南窑笔记》:“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出其中,所谓“吹红”即指豇豆红,康熙时期的豇豆红釉是十分名贵的品种,都作为宫廷御用器。
我国高温“铜红”釉瓷器出现在唐宋年间,自元代开始创烧单色纯红釉瓷器,成为当时宫廷陈设、观赏、把玩的品种,但当时烧成的品种都带黑色,烧制技术不太成熟。
到明代才真正烧制成功!明代永乐宣德朝的“宝石红”、清代康熙朝的“豇豆红”、“郎窑红”,釉色鲜艳,独树一帜,备受人们推崇,其中尤以豇豆红最为名贵。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没有一种瓷器像豇豆红那样激起文人无以复加的热情和赞誉,由于这种红釉含有粉质,匀净细腻,在幽倩的浅红色釉层中,晕散着天然星星绿色苔点,红中泛绿,似朝霞中的桃花;宛如美人醉酒的肤色,也像幼儿红彤彤的脸庞;又酷似豇豆的红色,所以又名“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等。
用这些形象、生动、优雅的词汇来命名一种瓷器,来形容她的美,于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此件瓷器是形似苹果的瓷质容器,名叫豇豆红釉苹果尊,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
此苹果尊整个器件小巧玲珑,侈口、短颈、圆腹、丰满圆润,胎质坚密,釉面均匀肥厚,豇豆红釉幽雅清淡,柔和悦目,予人以意境深远的美感,系因釉中铜胶体粒子错综复杂分布而致。
此苹果尊如流星,如昙花,仿佛一瞬间将她的光芒与美丽喷涌出来,便隐入历史的暗夜。
在中国制瓷史工艺上最辉煌的雍正乾隆两朝,居然都不见她的身影,更使她显得神秘而珍贵。
其收藏价值更不容小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渍般的痕迹,更由于釉料中含有微量的铜份在烧 成过程中氧化而产生绿色的斑点,犹如苔点,在 浑然一体的红釉中掺杂星点绿斑,相映成辉,有 如红霞满布之中点缀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宝石,被 清代诗人洪亮古赞誉为“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 朝霞欲上时”。由于烧造难度极大,因此豇豆红
红釉瓷器是用含适量的铜配制的釉料(含铜 量在 0.3%—0.5%),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鲜 艳的红色,烧制难度极大。
在明清两代的红釉瓷器中,明代永乐宣德朝 的“宝石红”、清代康熙朝的“豇豆红”、“朗窑
红”,釉色鲜艳,独树一帜,备受人们推崇,其 中尤以豇豆红最为名贵。
豇红是一种浓淡相间的浅红色,宛若桃花 般艳丽,红釉中多带有绿色的苔点,颇似红豇豆 的颜色。豇豆红的釉色有深浅浓淡之分,其中釉
老爷爷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猪八戒;拿着一两张毛票子站在名曰臭豆腐的摊子前面等待着
没有大件器,均为康熙朝的御用之物,十分名贵。 传世品以菊瓣瓶、柳叶瓶、螭龙瓶、莱服尊、太 白尊、苹果尊、膛锣洗、印盒、水盂等文房用具 为主,器身最高不超过 24 厘米,造型轻灵秀美, 有时还以暗刻蟠螭纹或团螭纹作为装饰。器物底 部施透明釉,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楷书
0c12f3c 宝运莱
款。
19 世纪时欧洲人称豇豆红为 Peachbloom (桃 花红),不惜花重金,致使豇豆红瓷器大量流失。 目前除国内几家大型博物馆收藏外,大部分流散 在海外,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就收藏有 100 多
老爷爷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猪八戒;拿着一两张毛票子站在名曰臭豆腐的摊子前面等待着
件豇豆红瓷器。近年来,豇豆红瓷器成为收藏市 场的宠儿,市场行情水涨船高,呈稳步上升的趋 势。比如,2010 年“北京永乐”秋拍的一件康熙 豇豆红太白尊以 151.2 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件太 白尊曾于 2004 年由“香港苏富比”以 36 万港元 释出,短短六年时间涨了将近 4 倍。又比如,在
0c12f3c 宝运莱
2010 年“北京保利”秋拍的一件康熙豇豆红柳叶 瓶以 280 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件柳叶瓶 2005 年 在“香港佳士得”以 101.7 万港元释出。
作者施泳峰
相关
上传相关 0
老爷爷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猪八戒;拿着一两张毛票子站在名曰臭豆腐的摊子前面等待着 0c12f3c 宝运莱
老爷爷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猪八戒;拿着一两张毛票子站在名曰臭豆腐的摊子前面等待着
色洁净无暇者称“大红袍”,釉色通体一色者称 “正红”,釉色深浅不一者称“美人醉”,釉色浅 淡者称“娃娃脸”,釉色幽雅娇嫩者称“桃花片”, 釉色晦暗浑浊者称“榆树皮”等。清代《南窑笔 记》记载,豇豆红是分几次吹釉再经高温烧成, 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在烧成后釉面必将出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