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的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四肢骨折内固定护理常规

四肢骨折内固定护理常规

四肢骨折内固定护理常规
【概念】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护理评估】
1、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尿量等,估计出血量(肱骨干骨折100-800m1,尺椀骨骨折50-400m1、骨盆骨折500-5000m1、股骨干骨折300-2000m1、胫腓骨骨折IOO-IOOOm1)评估伤肢末梢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

2、了解患者对骨折治疗的认识及心理反应。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拟急症手术者禁食,遵医嘱完成术前准备。

(2)行牵引者要保持牵引的正确方式和有效效能。

2、术后护理
(1)了解术中及麻醉情况,监测生命体征等。

(2)饮食:麻醉清醒且无恶心、呕吐后,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富含钙及易消化的食物,鼓励病人多喝水、多食维生素和水果。

(3)术后抬高患肢,并注意患肢血运。

(4)观察伤口渗血、渗液的量颜色、性质及引流情况。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2、定期门诊复查以了解病情变化及转归。

科普一下四肢骨折的常规护理

科普一下四肢骨折的常规护理

科普一下四肢骨折的常规护理四肢骨折是常见的外科创伤疾病,一般是由于外力作用破坏了四肢骨骼的连续性或完整性,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青紫、肿胀、骨骼畸形、功能障碍或出现骨擦音。

如果不能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正确护理,容易造成感染、畸形愈合、褥疮等并发症。

因此,需要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良好的护理。

接下来,主要介绍四肢骨折患者的常规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①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定量,调整饮食结构确保充足的营养支持,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进行调整。

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铁、高钙、高维生素为主。

避免食用糖、牛奶等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

②在生活上,加强对患者的照护,确保患者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做好患者生活起居、个人卫生和饮食的协助工作。

创造舒适的康复环境,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2、病情观察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情况,并进行详细记录。

根据医嘱及时扩充患者的血容量,并给予补液。

如果有必要,需要24小时监测和记录患者中心静脉压和体液进出情况。

如果是危重患者,需要立即送入ICU,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可行胸外心脏按压、予人工呼吸、吸氧;若患者出现休克,需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

3、疼痛的护理四肢骨折会因为骨折、创伤、手术切口引起疼痛,同时,缺血、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或骨折固定问题也会使患者感到疼痛。

一般在手术后3日内患者会感到切口疼痛,之后痛感会逐渐减轻。

在3日后,患者的疼痛感出现波动性或进行性加重,可能是因为出现继发性感染所引起的;如果患者肢体感到剧烈疼痛,并持续加重,可能是肢体远端出现缺血问题引起的组织缺血疼痛。

因此,需要及时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创口清理、消毒、调整、固定;确保创口辅料保持干燥,遵医嘱进行伤口护理;在患者受伤24小时内,对创口及周边组织进行冷敷,24小时后进行热敷。

如果患者出现缺血性疼痛,及时检查固定和包扎情况,使其放松减轻压迫;如果患者疼痛难忍,可以遵医嘱使用止疼和镇静药物。

四肢骨折的护理常规

四肢骨折的护理常规

骨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一、常规护理1.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消除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向病人讲解各种检查和治疗的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4.根据病情做好饮食指导。

5.卧硬板床,上肢骨折可例外,抬高患肢并置于功能位,防止进一步损伤。

、6.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

7.对有慢性病的病人,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应遵医嘱给予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

二、术前护理1.配合做好各项检查、药敏试验、配血等,术前一天病人理发、剪指甲、沐浴或擦浴、更换清洁衣服,术晨备皮。

2.属指导需在床上大小便的病人做床上大小便练习并戒烟。

3.遵医嘱完成皮肤准备、禁食水、术前给药等。

4.女性病人月经来潮或体温高于37.5°C的病人及时通知医师,必要时停止手术。

5.保证患者良好睡眠,根据需要适当应用镇静药。

6.术前取下假牙,贵重物品交给家属保管,将病历、术中带药和放射片交给手术室工作人员。

7.根据不同手术要求铺好麻醉床,备好术后用物。

三、术后护理1.根据麻醉方式进行护理,根据病情更换卧位。

2.观察四肢的感觉、活动、手术肢体温度、血运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监测生命体征。

评估疼痛情况,采取适宜的止痛方法。

颈椎手术后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3.脊柱手术后体位保持病人处于手术伤口及缝线张力最小的体位。

根据病情和手术情况行轴型翻身。

肢体手术的病人患肢抬高于心脏,以利静脉回流,减少肿胀。

4.术后禁饮,肠蠕动恢复即可饮少量温开水,无不适后再逐渐进饮食。

5.观察伤口引流量、颜色、性质,并记录引流量。

术后72小时引流量小于50可拔除引流。

四、健康教育1.饮食指导:病人多吃富含钙食物,如新鲜牛奶、鱼虾、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2.功能锻炼:功能锻炼的原则是全身和局部的情况兼顾,以恢复患肢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主,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病人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度,活动计划应根据病人锻炼后的不同反应而予以修定。

科普一下四肢骨折的常规护理

科普一下四肢骨折的常规护理

科普一下四肢骨折的常规护理四肢骨折是指四肢(包括手臂和腿)中的骨骼发生断裂或骨折。

这种伤情可以包括胳膊、手、腿或脚的任何部位。

骨折可能是部分骨折,其中骨骼只是部分断裂,或完全骨折,其中骨骼完全断裂成两段或更多段。

四肢骨折通常由外力造成,如意外事故、跌倒、运动损伤或暴力冲突。

常见的四肢骨折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局部变形、无法移动或使用受伤的肢体以及可能的皮肤破裂。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四肢骨折?四肢骨折的病因及症状?四肢骨折的常规护理措施?四肢骨折四肢骨折是指四肢的骨骼断裂或破裂,通常由外力作用引起,如交通事故、摔倒、运动损伤等。

四肢骨折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剧烈疼痛、肿胀、变形、活动受限和异常感觉等;四肢骨折可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指骨骼断裂引起的骨端直接暴露在外,易感染和出血。

闭合性骨折则骨骼断裂未伴有皮肤破裂,通常较为稳定;四肢骨折的治疗包括保护、复位、固定和康复。

在急救阶段,需要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进一步损伤。

复位是将骨骼恢复到正常位置,通常需要医生进行操作。

固定可以通过石膏、外固定器或内固定器来保持骨骼稳定。

康复阶段包括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旨在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四肢骨折的恢复时间因伤情和治疗方法而异。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随访和康复训练。

及时治疗和有效地康复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四肢骨折的病因及症状四肢骨折是指四肢(包括手臂、手腕、手指、腿、脚、脚踝等)骨骼断裂或破裂的损伤。

其病因和症状如下:病因:1.外力作用:四肢骨折最常见的原因是外力作用,如交通事故、跌倒、运动伤害或暴力冲突等;2.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骨骼变脆、易折断的疾病,可能导致轻微外力就引发骨折;3.骨肿瘤:恶性骨肿瘤可能破坏骨骼结构,使其容易发生骨折;4.骨折病变:某些骨折病变,如骨囊肿或骨质异常,可能增加骨折风险。

症状:1.剧烈疼痛:骨折时会出现剧烈而持续的疼痛,疼痛程度与骨折的严重程度相关;2.肿胀和淤血:受伤部位会出现肿胀和淤血,局部皮肤可能变红、紫或发绀;3.畸形和变形:骨折部位可能出现明显的畸形或变形,如断裂的骨头移位或突出皮肤;4.运动障碍:骨折会导致受伤部位的功能受限,患者可能无法正常移动或使用该肢体;5.异常感觉:有些人可能感到刺痛、麻木或刺痒的异常感觉。

四肢骨折的护理常规

四肢骨折的护理常规

骨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一、常规护理1.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消除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3.向病人讲解各种检查和治疗的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4.根据病情做好饮食指导.5.卧硬板床,上肢骨折可例外,抬高患肢并置于功能位,防止进一步损伤。

、6.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

7.对有慢性病的病人,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应遵医嘱给予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

二、术前护理1.配合做好各项检查、药敏试验、配血等,术前一天病人理发、剪指甲、沐浴或擦浴、更换清洁衣服,术晨备皮。

2.属指导需在床上大小便的病人做床上大小便练习并戒烟.3.遵医嘱完成皮肤准备、禁食水、术前给药等。

4.女性病人月经来潮或体温高于37。

5°C的病人及时通知医师,必要时停止手术.5.保证患者良好睡眠,根据需要适当应用镇静药。

6.术前取下假牙,贵重物品交给家属保管,将病历、术中带药和放射片交给手术室工作人员。

7.根据不同手术要求铺好麻醉床,备好术后用物。

三、术后护理1.根据麻醉方式进行护理,根据病情更换卧位.2.观察四肢的感觉、活动、手术肢体温度、血运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监测生命体征。

评估疼痛情况,采取适宜的止痛方法.颈椎手术后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3.脊柱手术后体位保持病人处于手术伤口及缝线张力最小的体位.根据病情和手术情况行轴型翻身。

肢体手术的病人患肢抬高于心脏,以利静脉回流,减少肿胀。

4.术后禁饮,肠蠕动恢复即可饮少量温开水,无不适后再逐渐进饮食.5.观察伤口引流量、颜色、性质,并记录引流量。

术后72小时引流量小于50ml可拔除引流。

四、健康教育1.饮食指导:病人多吃富含钙食物,如新鲜牛奶、鱼虾、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2.功能锻炼:功能锻炼的原则是全身和局部的情况兼顾,以恢复患肢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主,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病人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度,活动计划应根据病人锻炼后的不同反应而予以修定.术后功能锻炼可分三期:初期为术后1~2周;中期从手术切口愈合、拆线到去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后期从骨、关节等组织的伤愈起到全身、局部恢复正常功能。

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

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

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1)抢救生命骨折发生后,应迅速评估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和全身情况。

如有意识障碍,应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呼吸困难应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辅助呼吸;如有出血,可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对大血管出血,必要时用止血带,注意记录开始时间,每隔40~60 min松开5 min,防止肢体缺血坏死;如有休克应及早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液、输血。

(2)包扎伤口怀疑有骨折的病人,暴露患肢时,应先脱健侧衣服再脱患侧,避免增加病人痛苦或加重损伤。

有伤口者,用无菌敷料或现场最清洁的布类进行包扎以免加重污染。

骨折端已戳出伤口者,现场处理时不应立即复位,以防感染。

(3)妥善固定将伤肢固定,能减少疼痛、防止骨端损伤血管及神经以及便于搬运。

固定肢体时应做到固定牢靠,松紧适当。

固定材料可用预制的夹板,或就地取材,如木板、树枝、枪枝等,也可将上肢贴胸固定,下肢和健侧下肢捆绑固定。

(4)迅速转运病人经现场初步处理后,应尽快转送医院进行治疗。

2手术前后的护理四肢骨折手术前后护理除了围术期的一般护理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皮肤准备骨关节感染较一般软组织感染的后果更严重,故骨科手术前皮肤准备要求更严格。

备皮时,除将皮肤准备范围内的毛发剃净、清洗、擦干外,还应碘酒、酒精消毒后用无菌巾包扎。

注意剃毛时不要刮破皮肤。

(2)搬运应采用平托法,注意保护患肢,防止骨折端移位。

(3)体位四肢手术后,应抬高患肢,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或预防肿胀。

(4)观察患肢血液循环随时观察患肢有无肿胀、疼痛、麻木,注意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活动度。

(5)加强基础护理骨折和固定及牵引后病人活动受限,应加强基础护理,给予生活帮助,同时注意防止跌倒受伤等意外伤害。

3石膏绷带固定病人的护理(1)石膏绷带固定前的准备首先与病人沟通,向病人说明石膏绷带固定的目的,解释操作过程及应注意的事项,以取得病人的配合;其次,对要石膏绷带固定的肢体用肥皂及清水清洁皮肤并擦干,发现皮肤有破损,应向医师报告并记录;另外,摆好体位,肢体关节置于功能位,尽量使病人舒适,以便在包石膏绷带时不变动体位;防止石膏直接压迫皮肤,可在肢体表面衬一层棉花、棉纸或棉织套筒。

四肢骨折手术护理常规

四肢骨折手术护理常规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被动或 主动关节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逐步增加活动量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 动量,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和关节功 能恢复训练。
注意安全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确保患者安 全,避免再次受伤。同时,要关注 患者的疼痛感受,避免过度训练。
皮肤准备
剃除手术区域的毛发,清 洁皮肤,以降低术后感染 的风险。
手术部位清洁与消毒
清洁手术部位
用肥皂水彻底清洗手术部位及其 周围皮肤。
消毒处理
使用碘伏或酒精等消毒剂对手术 部位进行消毒,确保无菌环境。
无菌巾铺设
在消毒后的手术部位铺设无菌巾 ,以保持手术区域的无菌状态。
02 术中护理配合
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预防并发症发生
感染预防
深静脉血栓预防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遵医 嘱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降低感染风险。
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肢肌肉收缩和舒张运 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风险。
压疮预防
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预防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期翻身、按摩 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预防压 疮的发生。
给予相应止痛措施和药物
非药物治疗
采用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同时,指导患者 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和肌肉放松训练。
药物治疗
根据疼痛程度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阿片类药物等。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确保用药安全。
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协助医生摆放患者体位
根据手术部位和医生要求,协助医生 将患者摆放至合适体位,以便于手术 操作。

常见四肢骨折患者的护理常规

常见四肢骨折患者的护理常规

常见四肢骨折患者的护理常规常见的上肢骨折包括肱骨干骨折、肱骨霞上骨折、尺椀骨干双骨折、楮骨远端骨折;下肢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和胫腓骨骨折。

一、肱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是指发生在肱骨外科颈下1~2cm至肱骨豚上2cm 段内的骨折,常见于青年和中年人。

【病因】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

直接暴力常由外侧打击肱骨干中段导致横形或粉碎性骨折。

间接暴力常由于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上传,加之身体倾倒产生的剪式应力,导致肱骨中下1/3段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有时因投掷运动或“掰腕”,也可导致中下1/3骨折。

【临床表现】受伤后,上臂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皮下瘀斑及功能障碍。

肱骨干可出现假关节活动、骨擦感、患肢缩短等。

肱骨干中下1/3段骨折易发生梯神经损伤,合并梯神经损伤时可出现垂腕、各手指掌指关节不能背伸,拇指不能伸,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椀侧皮肤感觉减弱或消失等表现。

【治疗要点】主要取决于骨折的位置和移位情况,大多数肱骨干横形或短斜形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粉碎性、开放性及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肱骨干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

1石膏固定复位后比较稳定的骨折,可用U形石膏固定。

若为中、下段长斜形或长螺旋形骨折,手法复位后不稳定,可用上肢悬垂石膏固定,但有可能因重量太大,导致骨折端分离,宜采用轻质石膏,并在固定中严密观察骨折对位、对线情况。

2,小夹板固定用四块合适长度的小夹板分别置于上臂前、内、外、后侧捆扎固定。

在屈肘90。

位用三角巾悬吊。

成人固定6~8周,儿童固定4~6周。

3.康复治疗复位术后抬高患肢,主动练习手指屈伸活动。

2~3周后,开始主动的腕、肘关节屈伸活动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活动,但活动量不宜过大,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频率。

6~8周后加大活动量,并作肩关节旋转活动。

在锻炼过程中,要随时检查骨折对位、对线及愈合情况。

骨折完全愈合后去除外固定。

内固定物可在半年以后取出,若无不适也可不必取出。

在锻炼过程中,可配合理疗、体疗、中医、中药治疗等。

四肢骨折护理常规

四肢骨折护理常规

四肢骨折护理常规相关知识骨折是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发生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中断,以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及骨擦音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护理问题/关键点1 疼痛2 并发症的观察3 石膏或支具护理4 牵引护理5 外固定支架护理6 活动障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压疮、便秘)7 切口及引流管护理8 用药护理(甘露醇)9 教育需求初始评估1生命体征、疼痛、神志2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史3心理/社会/精神状况4家庭支持情况5年龄、职业、身高、体重、营养状况6过去史、近期手术史、目前用药情况(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7受伤的原因、时间、姿势;外力的方式、性质、轻重程度8骨折的部位、类型:X-RAY、CT及CT重建9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疼痛,肿胀瘀斑,活动障碍10患肢肢端的血供、活动、感觉情况,全身皮肤黏膜情况持续评估1神志、生命体征、尿量,有无休克及其他损伤2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进食情况3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治疗、预后的认知程度,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及支持系统4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4.1疼痛情况:部位、程度、伴随症状,疼痛的诱发因素,疼痛的进展情况等,有助于鉴别骨筋膜室综合征或压疮引起的疼痛4.2皮肤组织损伤情况:有无开放性伤口,局部伤口有无红肿热痛,有无渗液,渗液的量、色、性状、气味,患肢有无张力性水泡4.3患肢肿胀情况:肿胀的程度,触诊患肢骨筋膜室的张力4.4血供情况:足背或桡动脉搏动情况、肢端皮温、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情况4.5活动情况:上肢骨折时观察手腕手指的活动情况;下肢骨折时观察踝关节及足趾的活动情况,有助于早期判断有无神经损伤4.6感觉情况:有无麻木异样感5牵引、石膏、支具固定是否有效,观察有无胶布过敏、针眼感染、压疮、固定松紧度是否合适6实验室检查:CBC、CX7、PT/APTT、术前免疫、D-Di、大小便等7辅助检查:CXR、心电图、骨折部位X线、CT、MRI,必要时肺功能、心超、肌电图等8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干预措施1体位与活动患肢抬高位、功能位放置:高于心脏水平,上肢应抬高30°,下肢抬高,保持膝关节屈膝20~30°;如合并血管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肢不宜抬高,以免加重缺血、缺氧。

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常规

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常规

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无意的创伤、剧痛、肢体畸形、功能障碍,使病人产生恐惧、焦灼、吃紧的心理,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病人,并帮助解决其生活困难,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对病人神志、生命体征的观察,病情危重并发休克时遵医嘱快速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并确凿记录出入量。

3、疼痛护理:
(1)加强观察,分辨疼痛的原因。

(2)针对例外的疼痛原因,对症处理,切忌盲目给予止痛剂。

(3)药物镇痛。

(4)疼痛轻者,通过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


(5)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必须动作柔和,在移动病人前先做好解释工作,在移动过程中重点托扶损伤部位。

4、采取适合的体位,合适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和疼痛,并保持功能位。

5、观察患肢血液循环,经常巡视病房,观察病人有无肢端剧痛、麻木、皮温降低、苍白等现象,如有适应及时对症处理。

6、预防感染:遵医嘱及时处理开放伤口,并应用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疗法。

7、加强病人的生活护理,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8、功能锻炼:指导病人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
硬、肌肉萎缩、废用综合征等的发生。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四肢骨折护理常规

四肢骨折护理常规

四肢骨折护理常规
1、评估肢体末梢血运和肿胀程度。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股骨
颈骨折和末梢血运不良者除外。

2、患肢牵引者按牵引术的护理常规护理。

3、石膏固定者按石膏绷带固定术的护理常规护理。

4、手术患者按骨科手术前、手术后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5、定时更换体位,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多饮水,
多食水果、蔬菜,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和便秘等并发症。

6、增加营养摄入,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高钙、易消
化食物。

7、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功能锻炼,根据病种定制锻炼计划,循序
渐进。

8、出院指导术后6〜8周复查,摄片复查骨折愈合良好者,可利
用助行支具逐渐负重。

术后根据X线片及具体情况决定取出内固定。

避免跌倒再次受伤。

四肢骨折的护理常规ppt

四肢骨折的护理常规ppt
伤及骨筋膜室综合症。
三、术后护理
预防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营养, 心理护理 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解除思
想顾虑。 基础护理 注意卫生,加强营养。做好起居生
活护理,多饮水,多食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 的食物,保持两便通畅。 指导功能锻炼 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必要 性,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四肢骨折手术护理常规培训
一般概念
四肢骨折一般是指四肢长管骨骨折,多由跌打、 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工伤及肿瘤所致,可伤 及血管、神经、关节和韧带。
一般概念
临床表现除疼痛和压缩、肿胀和瘀斑、功能及 末梢循环障碍外,还具有骨折专有的体征。骨 折后骨折段移位受伤体部位的形态改变表现畸 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四、健康教育
注意安全,避免再次骨折。 功能锻炼 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坚持锻
炼,最大限度的恢复肢体功能。 介绍拐杖的用法。 定期复查。
一、按骨科疾病手术护理常规
二、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心态,增强治疗信心。 进行有关疾病的卫生宣教,配合完成术前各
项检查,指抬高,早
期冷敷,晚期热敷。疼痛进行性加重者应警 惕骨筋膜室综合症。
二、术前护理
局部制动,置患肢于恰当体位,防止移位, 嘱患者做主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 胀,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术前一日给予备皮及药物过敏试验。术前12 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术晨遵医嘱用药。
讲解手术目的和方式,介绍麻醉师及手术医 师,介绍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
三、术后护理
根据麻醉方式给予卧位。患肢抬高保持功能 位。
病情观察。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使用心电监护。 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及患肢的血运情况。 观察有无血管神经损伤、脂肪栓塞,内脏损

第二章四肢骨折护理常规

第二章四肢骨折护理常规

第二章四肢骨折护理常规一、肱骨干骨折概念:肱骨干骨折(fracture of the shaft of the humerus)是发生在肱骨外科颈下1~2cm 至肱骨髁上2cm 段内的骨折。

在肱骨干中下1/3段后外侧有桡神经沟,此处骨折容易发生桡神经损伤。

(一)评估要点1.现病史(1)局部:疼痛、畸形、异常活动、肿胀、功能障碍(2)全身:外伤史、休克2.健康史(1)一般情况:包括骨折部位、骨折时间、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职业和运动爱好等。

(2)辅助检查:X 线检查可发现骨折图像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治疗方案和疾病预后有何顾虑和思想负担;了解病人亲友对其关心和支持程度;了解家庭对治疗的经济承受能力。

(二)护理问题1.疼痛:与骨折部位神经损伤、软组织损伤、肌肉痉挛和水肿有关。

2.潜在并发症:肌萎缩、关节僵硬。

(三)护理措施1.局部制动:用吊带或三角巾将患肢托起,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疼痛。

2.功能锻炼:无论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复位固定后均应尽早开始手指屈伸活动,并进行上臂肌肉的主动舒缩运动,但禁止做上臂旋转运动。

2~3周后,开始腕、肘关节屈伸主动活动和肩关节外展、内收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频率。

6~8周后加大活动量,并作肩关节旋转活动,以防肩关节僵硬或萎缩。

在锻炼过程中,要随时检查骨折对位、对线及愈合情况,还可配合理疗和中医治疗等。

(四)健康指导1.用药指导:遵医嘱使用药物,进行药物相关指导2.饮食指导: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含钙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果蔬3.体位指导:平卧位,患肢下垫一软枕;下地活动,患肢使用颈腕吊带。

对于桡神经损伤患者,确保外固定稳定,保持神经断端处松弛状态4.门诊复查:定期门诊复查,石膏固定期间,如有肢体麻木、肿胀、疼痛不适、石膏松动等情况应及时就诊,术后1年内取出。

二、肱骨髁上骨折概念: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一)评估要点1.症状受伤后肘部出现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肘后凸起,患肢处于半屈曲位,可有皮下瘀斑。

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石膏固定的护理
1、抬高患肢,上肢要吊胸前,下肢要垫枕头。 2、观察肢端血循活动情况,要警惕石膏过 紧。如有疼痛、麻木、肿胀厉害时,及时通 知我们,防止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 3、预防褥疮,经常观察和检查露在石膏外 面的皮肤,石膏边缘、足跟、肘部等处经常 按摩以促进血循环。不可向石膏内塞垫。 4、保持石膏清洁。 5、观察出血情况,除了观察石膏表面外, 还要检查石膏边缘及床单位有无血迹。
功能锻炼以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病人不发生 疲劳为原则。 锻炼后患肢轻度肿胀,经晚间休息后能够消 肿的可以坚持锻炼。 如肿胀较重伴有疼痛,应抬高患肢,减少活 动待肿胀、疼痛消失后再恢复锻炼。 如果肿胀疼痛加重,经对症处理无明显好转 并伴关节活动范围减少或骨折部位突发疼痛 时,应暂停锻炼,并进一步检查,警惕发生 新的损伤。

(2)骨折中期 伤后2周至8~10周左右,主 要要进行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 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每日2-3次作关节 的全范围活动。

(3)骨折后期 此期骨愈合已较坚固,已达临 床愈合,外固定已解除。此项功能锻炼的主 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活动和负重,使各 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和肢体正常力量。


6、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迅速恢复肢体的正常
功能,从而恢复独立生活。而病人实际却往往因为
惧怕疼痛或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不敢或难以进行功
能锻炼。因此家属要积极的督促病人早期进行功能
锻炼。



具体锻炼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此期功能锻炼主要形式 是: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主动地使肌肉收缩和 舒张,每日数次,每次5-20min。 上肢肌肉锻炼的方法是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五指。 下肢肌肉锻炼的方法是用力收缩和放松股四头肌, 以及用力使踝关节背伸。

四肢骨折术后护理要点

四肢骨折术后护理要点

四肢骨折术后护理要点
四肢骨折术后护理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抬高患肢,促进患肢的静脉回流,以利于肿胀消退。

2. 在术后48小时内对患肢进行冰敷,减少内出血,48小时后改为热敷、理疗以促进患肢肿胀消退。

3. 长期卧床的患者需要勤翻身,避免压疮的发生。

4. 对于合并有血管损伤的患者,需要告诫其避免主动和被动吸烟,以免发生血管痉挛。

5. 对患肢进行妥善的固定,可以使用石膏或皮肤牵引的方法来制动患肢。

6. 对于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重点需要对伤口进行护理,如及时换药以防伤口感染。

7. 重视患者的康复锻炼,在医师指导下尽早进行康复锻炼,包括肌肉主动收缩和合理的关节运动等。

8. 营养护理,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保证患者有丰富的营养摄入。

9. 并发症预防护理,如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统感染等,应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并给予扩血管类药物。

10. 早期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功能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

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如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保持病房的干燥清洁,营造舒适的修养环境;以及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休息姿势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护人员。

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四肢骨折是指四肢的骨折,包括手臂、腿部、足部等部位的骨折。

这些骨折常见于交通事故、跌倒、运动损伤等各种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下面将介绍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措施1.安置好病人:将病人安置在舒适的位置,提供必要的垫物来支撑骨折部位,减轻疼痛和不适。

尽量避免翻转和移动骨折部位。

2.疼痛管理:给病人提供必要的药物,控制疼痛。

常见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消炎药和镇痛药。

同时,可以采取冷敷或热敷的方式来减轻疼痛。

3.监测生命体征:定期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保持环境整洁:定期清洁病人周围的环境,保持床单、枕头等物品的清洁和干燥,预防感染。

二、固定四肢骨折的护理措施1.骨折固定:根据医生的指示,将骨折部位固定好,可以采用石膏固定或手术内固定的方式。

2.保持清洁:保持固定部位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石膏,预防皮肤溃疡和感染。

3.促进血液循环:定时按摩,加强血液循环,预防血栓的形成。

可以进行定期的肌肉活动和理疗,帮助康复。

4.动态观察:观察固定部位的局部情况,检查有无肿胀、红肿、蓝紫等情况,防止紧扎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三、术后护理措施1.观察手术部位:患者术后应常规观察手术部位有无渗血、感染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2.定期更换敷料: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手术部位的干燥和清洁。

3.动态观察疼痛情况:观察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给予必要的止痛药物,控制疼痛。

4.术后康复训练:根据康复师的指导,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和肌肉按摩等,帮助病人尽快恢复功能。

四、心理支持1.安抚情绪:四肢骨折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需要护士适时安抚患者的情绪,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2.提供信息: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必要的医疗信息,使他们了解病情和治疗计划,减轻焦虑和不安。

3.家庭支持:协助患者和家属解决一些困扰,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确保病人顺利康复。

四肢骨折的护理

四肢骨折的护理
四肢骨折的护理
目录
CONTENTS
• 骨折概述 • 骨折概述 • 四肢骨折的症状与诊断 • 四肢骨折的护理原则 • 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及预防 • 四肢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 • 四肢骨折的康复护理
01 骨折概述
固定与制动
保持患肢的稳定,使用石膏、夹板等固定工具,限制患肢 的活动,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感觉,及时调整固定位置,避 免压迫神经和血管。
04 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及预防
感染
感染是四肢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 之一,可导致伤口愈合延迟、骨
髓炎等严重后果。
预防感染的措施包括保持伤口清 洁、定期换药、合理使用抗生素
等。
术后感染的症状包括红肿、疼痛、 发热等,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应及
时就医。
骨不连
骨不连是指骨折部位未能如期愈合,导致长期疼痛和功能障碍。
焦虑与抑郁的干预
识别焦虑与抑郁症状
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及时发现焦 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负面 思维模式,纠正不合理的信念,从而 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睡眠障碍的管理
01
02
03
睡眠环境改善
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 睡眠环境,保持室内空气 流通、温度适宜。
骨不连的原因可能包括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不足、骨折固定不牢固、骨折端存在软组 织嵌入等。
预防骨不连的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定期复查X线片、适当的功能锻炼等。
血栓形成四肢骨折后,由于长 Nhomakorabea卧床和 制动,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 成。
血栓形成的症状包括患肢肿胀、 疼痛、浅静脉曲张等,严重时 可导致肺栓塞。
中期功能锻炼

(完整版)骨折患者的护理常规

(完整版)骨折患者的护理常规

(完整版)骨折患者的护理常规骨折患者的护理常规
1. 骨折护理概述
对于骨折患者的护理,主要目标是提供有效的疼痛缓解、预防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功能。

下面是骨折患者的护理常规。

2. 疼痛管理
-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使用合适的疼痛缓解措施,如镇痛药物。

- 定期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记录并评估疼痛的改善情况。

3. 伤口处理
- 定期观察和清洁伤口,防止感染的发生。

- 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伤口敷料,确保伤口干燥、干净。

4. 活动与康复
- 鼓励患者进行床上转体、肢体活动以及康复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功能。

- 根据医嘱,协助患者使用助行器、拐杖或轮椅等辅助工具。

5. 饮食与营养
- 提供均衡的饮食,充分供给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

- 饮食中注意增加富含钙、维生素D等对骨折愈合有益的食物。

6. 精神护理
- 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关怀,帮助其应对骨折带来的生
活改变和负面情绪。

-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解答其疑问和担忧。

7. 并发症预防
- 定期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深静
脉血栓形成、压疮等。

- 教育患者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预防意外摔倒和再次
骨折的发生。

以上是骨折患者的护理常规,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护理措施,能
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康复支持,帮助其尽早恢复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一、常规护理1.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消除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向病人讲解各种检查和治疗的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4.根据病情做好饮食指导。

5.卧硬板床,上肢骨折可例外,抬高患肢并置于功能位,防止进一步损伤。

、6.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

7.对有慢性病的病人,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应遵医嘱给予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

二、术前护理1.配合做好各项检查、药敏试验、配血等,术前一天病人理发、剪指甲、沐浴或擦浴、更换清洁衣服,术晨备皮。

2.属指导需在床上大小便的病人做床上大小便练习并戒烟。

3.遵医嘱完成皮肤准备、禁食水、术前给药等。

4.女性病人月经来潮或体温高于37.5°C的病人及时通知医师,必要时停止手术。

5.保证患者良好睡眠,根据需要适当应用镇静药。

6.术前取下假牙,贵重物品交给家属保管,将病历、术中带药和放射片交给手术室工作人员。

7.根据不同手术要求铺好麻醉床,备好术后用物。

三、术后护理1.根据麻醉方式进行护理,根据病情更换卧位。

2.观察四肢的感觉、活动、手术肢体温度、血运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监测生命体征。

评估疼痛情况,采取适宜的止痛方法。

颈椎手术后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3.脊柱手术后体位保持病人处于手术伤口及缝线张力最小的体位。

根据病情和手术情况行轴型翻身。

肢体手术的病人患肢抬高于心脏,以利静脉回流,减少肿胀。

4.术后禁饮,肠蠕动恢复即可饮少量温开水,无不适后再逐渐进饮食。

5.观察伤口引流量、颜色、性质,并记录引流量。

术后72小时引流量小于50ml可拔除引流。

四、健康教育1.饮食指导:病人多吃富含钙食物,如新鲜牛奶、鱼虾、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2.功能锻炼:功能锻炼的原则是全身和局部的情况兼顾,以恢复患肢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主,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病人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度,活动计划应根据病人锻炼后的不同反应而予以修定。

术后功能锻炼可分三期:初期为术后1~2周;中期从手术切口愈合、拆线到去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后期从骨、关节等组织的伤愈起到全身、局部恢复正常功能。

3.定期复查:遵医嘱及时复查。

常见症状护理常规疼痛护理常规1.了解手术的名称、大小、范围和麻醉的方式2.给予心理护理:安慰患者,态度和蔼、关心体贴,认真倾听患者的疼痛的主诉。

3.教会患者通过疼痛量表表述疼痛的程度4.指导患者采用分散注意力、放松来缓解疼痛,如看电视、阅读书报、玩游戏等保持环境安静、清洁、整齐,室内光线柔和,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5.遵医嘱使用止痛剂,带镇痛泵的患者观察镇痛泵的效果6.满足各种生活的需要。

牵引病人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足下垂、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便秘、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2.保持有效牵引(1)皮牵引时绷带胶布绷带、海面带无脱位。

(2)卧硬板床,保持正确体位。

抬高床尾,保持反牵引力。

(3)牵引砣要悬空,不能随意加减重量。

(4)牵引绳因滑动自如并与患肢长轴成一直线。

3.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4.骨牵引病人应注意观察牵引针眼处有无出血、感染,保持针眼处干燥清洁,每日消毒针眼2次。

5.皮牵引病人应注意胶布或皮牵引带有无松散或脱落,皮肤有无过敏性皮炎、溃疡等。

6.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预防足下垂、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二、健康教育1.向病人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取得合作。

2.早期主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2周后开始练习关节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增大活动强度,以防止肌肉萎缩,但要以活动后病人不感到疼痛、疲劳为度。

3.应用足底托板或沙袋将足底垫起,以保持踝关节于功能位,鼓励病人主动伸屈踝关节,或被动作足背伸活动,以防止足下垂和关节僵硬。

4.病情许可时应练习全身性活动,如扩胸、深呼吸、用力咳嗽、引体向活动,以改善呼吸功能。

石膏绷带固定病人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讲解石膏固定的目的及注意事项2.搬动病人时,用手掌平托石膏,禁用手指捏石膏,防止压迫性溃疡。

3.采取措施促进石膏早干。

保护石膏形状,防止石膏折断。

4.保持石膏清洁,避免石膏污染或受潮。

5.抬高患肢,减轻肿胀。

6.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石膏内有切口时注意有无出血。

7.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8.头颈胸石膏、石膏背心或髋人字石膏固定应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及石膏综合症症状,并及时给予处理。

9.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硬或肌肉萎缩。

二、健康教育1.饮食指导;嘱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多饮水、多食蔬菜及水果。

2.长期应用石膏固定,在拆除或更换石膏时,应及时去除皮肤表面一层死去的上皮组织,可用温热的湿毛巾浸湿擦去,不可强行撕脱。

3.拆除石膏后的肢体可辅以中医治疗,如用中药浸泡、熏蒸或按摩、推拿等。

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护理常规1.执行骨科病人护理常规。

2.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

3.执行减压术后护理。

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物的性质、量及颜色,并做好记录。

观察切口情况,配合医师及时给予换药。

4.遵医嘱使用消肿药物。

5.对截肢病人执行截肢术护理常规。

6.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四肢骨折的护理常规一、执行骨科一般护理常规二、术前护理(一)一般护理1.患肢利用石膏或牵引持续制动,内加衬垫,防骨突初受压,预防压疮。

2.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若疑有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时,则避免患肢高于心脏水平。

下肢骨折患者宜卧床休息,禁止下地走动、负重,减少肿胀。

3.鼓励患者进食,受伤或手术早期供给较清淡的饮食,病情稳定后及时调整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术前晚12时后禁食、禁饮等待手术。

(二)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或并发症。

2.患肢的外固定装置是否有效;夹板的松紧度是否适宜;石膏有无断裂;骨突部皮肤组织有无红肿、破溃;有无胶布过敏反应,骨牵引针处有无红肿及渗出。

(三)用药护理1.镇痛药:明确疼痛原因,遵医嘱合理使用。

2.抗生素:遵医嘱合理、有效使用,注意药物副作用。

3.破伤风抗毒素:正确皮试,观察反应,合理脱敏注射。

(四)症状护理1.疼痛:检查原因,排除是否因石膏包扎过紧,是否压迫骨突处,及时对症处理,合理使用镇痛药。

2.肢体肿胀:①损伤早期肢体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达到止血和减少渗出的效果;②适当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若无禁忌证,应早期进行关节和肌肉的主动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③外固定过紧所致肢端肿胀伴血运障碍者,应及时调整夹板、绷带或石膏的松紧度;对疑有骨筋膜室综合征者,应及时通知医师作减压处理;④感染引起组织肿胀者,应加强换药、引流和抗生素的应用。

(五)主要并发症的护理1.压疮:按压疮护理常规,减少局部受压,气垫床的使用,安普贴保护受压处,根据压疮分期及时换药。

2.骨筋膜室综合征: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密切观察,早期确诊,及早筋膜切开减压,防止缺血性肌肉挛缩。

3.周围血管神经损伤:上肢骨折观察是否有桡神经损伤,下肢骨折是否有腓总神经损伤,可表现为骨折远端是否有麻木,感觉减退等现象。

4.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病人下肢长期制动,静脉血回流减慢,同时创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

护理上应注意尽可能减少下肢静脉穿刺,卧床期间多活动非固定关节,及时指导肌肉的等长收缩,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同时防止肌肉萎缩。

5.坠积性肺炎:常见于老年、体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

应鼓励病人咳嗽,及早起床活动。

三、术后护理(一)一般护理1.根据麻醉种类及手术部位安置适当体位,肢体手术的病人患肢抬高,应高于心脏,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肿胀。

2.根据医嘱适时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二)病情观察1.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观察伤口情况,固定肢体远端的温度、颜色、活动情况。

3.观察全身皮肤情况,预防压疮发生。

4.观察术后疼痛的原因、性质、持续时间。

5.观察引流的颜色、量及性状。

(三)用药护理(同术前)(四)引流管的护理1.维持有效的引流,观察引流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

(五)症状护理(同术前)(六)并发症护理(同术前)四肢骨折健康教育1.营养指导:调整膳食结构,保证营养素的供给。

2.安全指导:指导病人及家属评估家庭环境的安全性、有无影响病人活动的障碍物,如台阶、小块地毯、散放的家具、地面积水等。

3.功能锻炼:指导病人有计划和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1)胫腓骨干骨折:伤后早期进行髌骨的被动活动和趾间关节活动。

夹板固定期练习膝、踝关节活动。

禁止在膝关节伸直状态下旋转大腿,以免影响骨折的稳定。

待除去外固定后,全面进行关节活动,逐步下地行走。

(2)肱骨干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开始手指主动屈伸运动。

夹板外固定或手术内固定者,2~3周后进行腕、肘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活动。

4~6周进行肩关节的旋转活动。

(3)肱骨髁上骨折:伤后1周内开始练习握拳、伸指、伸腕活动。

(4)尺、桡骨干双骨折:进行功能锻炼时应避免骨折段再移位。

(5)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开始握拳,运动手指、掌指、肘关节及前臂舒缩;并逐渐进行肩关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环转和屈伸活动。

至3~4周解除固定后,进行两手掌相对练习腕背伸,两手背相对练习掌屈。

(6)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祥见各疾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7)锁骨骨折:①患侧肌肉进行等长收缩即静力性收缩,每日至少3次,以不引起肌肉过分疲劳为度。

②未固定的受伤临近关节做主动或被动运动,以不影响断端稳定为度。

③应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及早下床并做适量的健身操,以保持良好的生理功能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8)髌骨骨折:①张力带钢丝固定者,在手术反应过去后,5~7 天可以扶拐下地步行。

10~14天拆线后逐渐加大步行量。

此段时间应加强膝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做各种膝关节的功能操练,如蹬车活动、搓滚舒筋等,以利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②采用钢丝或丝线环扎固定者,如髌骨是粉碎性骨折者,患者手术反应过后,可以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做股四头肌收缩,要求每小时做80—100次,每天活动4~6 h,并分段进行。

如不会做主动股四头肌收缩,可进行髌骨被动活动,以防止髌骨关节面的粘连。

4.定期复查:遵医嘱定期复查,告之病人如何识别并发症。

若病人肢体肿胀或疼痛明显加重,骨折远端肢体感觉麻木、肢端发凉,夹板、石膏或外固定器械松动等,应立即到医院复查并评估功能恢复情况。

股骨颈骨折护理常规(一)执行骨科一般护理常规(二)体位护理:平卧位,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穿“丁”鞋,限制内旋外旋,在两大腿间夹一枕头,防止患肢内收。

(三)维持有效牵引1.患肢行皮牵引或骨牵引时,患肢与牵引力在同一轴线上,被子勿压在牵引绳和患脚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