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主要内涵探析
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
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家庭教育是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含了许多价值观和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其现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尊重长辈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价值观。
长辈代表了家族的智慧和经验,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孩子们在家庭中需学会尊敬和听从长辈的意见,这样才能保持家庭的和谐氛围。
长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们的成长十分重要,他们可以通过长辈的言行模范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修养。
2. 孝敬父母在传统家庭中,孝敬父母被视为子女应尽的义务。
孩子们需要尊敬和孝敬父母,孝顺父母不仅是对父母的尊重,更是对家庭价值观念的传承。
孝敬父母可以让子女懂得感恩和感恋,不断地提高孝顺父母和尊敬长辈的意识。
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中的孝敬父母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和家庭情感。
3. 孝道教育孝道教育是传统家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教育孩子们尊敬、孝顺父母和长辈,我们可以使他们明白孝道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孝顺之心。
孩子站在长辈的立场上,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付出,懂得尊敬和孝敬父母。
孝道教育可以让孩子们懂得感恩,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4.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传统家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它教导孩子们做人要诚实守信,在家庭成员和他人之间保持诚信。
这样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诚实守信能够提高个人的信任度和社交能力,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 勤俭持家在传统家庭教育中,勤俭持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它教导孩子们珍惜和节约资源,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节俭意识和良好的消费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价值1. 传承家族文化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家风家训及内涵解读
家风家训及内涵解读
家风家训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和行为准则,它体现了家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家风家训及其内涵解读:
1. 诚实守信:这是许多家庭所推崇的品质。
它意味着要保持诚实和守信,不说谎,不欺骗,遵守承诺。
2. 孝悌为先:强调家庭中的孝道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
尊敬长辈、关爱家人,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3. 勤学奋进:鼓励家庭成员勤奋学习,不断进取,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4. 仁爱善良:倡导对他人友善、宽容和关爱。
对待他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5. 勤俭节约:强调勤劳工作和节俭生活。
珍惜资源,不浪费,合理支配财务,培养节俭的美德。
6. 自律自强:要求家庭成员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自觉遵守规则,独立自主,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些家风家训的内涵解读旨在培养家庭成员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
惯,塑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它们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代相传,对家庭成员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具体家训,但都体现了对家庭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
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传统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家族 Ethics and family education的重要载体。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身心品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和指导的活动,其不仅对个体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孝道思想中国历代文化中,「孝」是乃至伦理道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说到孝,必定不得不提“五常”之一的「孝」。
“孝道”以心为本,学以致用,自视为有担当、有良心的人,自觉拥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去尽孝之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七十二孝”,就是通过形像化的表现,把孝道刻画得十分生动鲜明,从中对孝道做了细致动人的诠释,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世袭。
孝道思想的传承,使得中国传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家族间的家族关系也更加牢固。
2、礼仪思想「礼」是民族文化和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从中华文化的传统看,礼仪是对平常礼数、对人对己的规范,其目的在于把社会生活中的各方面纳入到规范之中,以这种形式化的方式,使我们的社会有了一定的规矩和秩序。
在家庭教育中,礼仪的教育可以使子女懂得尊重父母、尊重长辈、尊重师长,懂得如何礼貌地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3、诚信思想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诚信的意义是做人讲信用,是一种道德行为,强烈要求做人要遵守承诺,讲究忠实、信用和信任等诸多要素,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契约精神。
其对于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人们在交往中如果缺乏诚信,必定会遇到许多问题,以至于社会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因此,诚信思想在传统家训中被提倡,通过女性“以小让大、以一己之愿念天下之愿”,男性“才德并重、精于业务,待人以诚信”等传统美德,营造出一个富有诚信信仰的家庭,为后来的性格形成奠定了根基。
二、现代价值1、传统家训中的陪伴意识。
“有妻则定,无妻则随”、“闺房深似海,何须斗胆跋”等提倡丈夫对于妻子的关爱和照顾。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涵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涵解读1.家训对研究对象概念的明晰,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家训”的解释古已有之,追本溯源方能准确解读“家训”的丰富内涵。
在《说文解字注》中这样解释“家”:家是个象形会意字,由“宀”和“豕”组成,“宀”表示房屋,“豕”表示猪。
本义是指猪舍,后引申为人住的房子。
“其内谓之家,引申之天下诸侯曰国,大夫曰家”。
而对于“训”则注释为“说教也。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由此,“家训”则可以解释为家人的说教。
《辞源》将“家”释义为:“1.家族,家庭。
《诗·周颂·桓》:‘克定厥家。
’笺:‘能定其家先王之业。
’《墨子·尚同》下:‘治天子之国若治一家。
’2.结婚成家。
《楚辞·屈原·离骚》:‘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3.落户安居。
”等多重含义。
将“训”释义为:“1.教诲。
《诗·大雅·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2.法则。
《诗·大雅·丞民》:‘古训是式,威义是力。
’3.训练。
《晋书·羊祜传》:‘祜善甲训卒,广为戒备。
’4.解说。
5.顺从。
《书·康王之诰》:‘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
’”由此,《辞源》这样定义家训:“父母的教导。
《后汉书·边让传》八十下:‘髫龀夙孤,不尽家训’。
”《大辞典》解释“家”为:“1.人的居处。
2.家庭。
3.结婚成家。
4.家族。
”等含义,“训”则为:“1.说教,教诫。
2.典式,法则。
3.解释文字的意义。
4.顺从。
”等内涵。
因此,将“家训”进一步定义为:“父母教导子孙治家立身的话语。
《后汉书·文苑传·边让》:‘髫龀夙孤,不尽家训。
’《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有文二十卷,家训二十篇,立行于世。
’”而《辞海》也给出了类似的解释:“家训,1.父母对子女的训导。
2.父母为子孙写的训导之辞。
我国优秀的家风家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我国优秀的家风家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是一个讲究家庭道德和家风家训的国家,对于每个人而言,家庭是成长的温床和根基。
优秀的家风家训不仅代表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更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传承和社会发展。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许多家庭以其独特而卓越的家风家训为世人所称道。
家风,指的是家庭中代代相传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它是一种家庭共同的行为准则和社会交往的原则。
一个家庭的家风往往受到传统文化、地域习俗、家族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家风。
家风的形成和传承,既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事情,也涉及到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传统等方面。
我国有许多优秀的家风家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
在古代,孔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风的塑造。
他的家风讲究礼乐教化,注重培养子女的品格和道德修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上,明清时期的许多皇室家庭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秉承“仁爱亲亲,忠孝节义”的家风家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皇室后代和家族。
近现代以来,我国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家庭结构和家族观念的多样化。
然而,优秀的家风家训仍然在许多家庭中传承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家庭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教育,强调家庭的和谐与团结,鼓励孝敬父母和关心他人。
另一些家庭则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倡导诚实守信和奉献精神。
这些优秀的家庭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优秀的家风家训不仅对家庭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它能够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家风家训的传承,需要家长们从小开始注重培养子女的品格和道德修养,通过日常的教育和榜样的示范,将优秀的家风家训融入到家庭生活中。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家风家训的宣传和倡导,鼓励更多的家庭积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家风家训。
综上所述,我国优秀的家风家训代表着丰富的家庭道德和文化传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
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传统家训是指祖先留给后代的言传身教,它涵盖了众多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家长用来教育子女的宝贵财富。
传统家训在传承中往往被视为是继承祖先智慧的重要途径。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人认为传统家训已经过时了,但是这不代表其价值已经不再。
事实上,传统家训中所囊括的家庭教育思想,却有着现代社会中依旧适用的部分。
在下面,我们将会探究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尊重伦理道德传统家训强调尊重伦理道德,要求子女要遵循传统的道德准则,尊重长辈,守信用,重友情等。
伦理道德与社会稳定和谐息息相关。
在今天的社会,虽然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复杂,但这种家庭教育思想的价值,却愈加凸显。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儿童的成长经历也会更加多元。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道德引导和规范,一些人甚至会违反法律、失去良心、扰乱社会。
因此,传统家训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于传递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推进和谐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二、尊重教育传统家训尊重教育,强调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要求家长要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机会和环境,通过言传身教、批评教育等方式来影响孩子的发展。
在今天的社会中,花费在儿童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已经成倍增长,因为社会对儿童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家长们也需要更加关注教育,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和教育,引导孩子正确成长,从而找到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
三、注重个人品质传统家训注重个人良好品质的培养,如诚信、正直、勤奋、坚忍等。
这些品质是人们在社会中立足的基础,是人们在各自领域中追求成功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健康成长。
同时,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
因此,传统家训中所强调的个人品质,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社会都需要注重培养这些品质,以使人们能够成为优秀的公民和内心丰富的人。
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
传统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传统家训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和原则。
传统家训强调家庭的重要性,重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关爱子女、亲近亲人的道德伦理观念。
其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孝敬父母、顺从敬重长辈、相亲相爱和谐相处、教育子女以德育为先、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等。
孝敬父母是传统家训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家庭视孝顺父母为儿女应尽的职责和道德准则。
孝敬父母包括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关心照顾他们的身体健康、经济上资助父母、尽量避免让父母担心等。
这种价值观能够培养出孩子们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顺从敬重长辈是传统家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尊重权威、遵守规则和传统的价值观念。
顺从敬重长辈不仅仅是对家长的尊重,还包括对师长、长者以及社会上的其他有地位、有经验的人的敬重和信任。
传统家训还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互相关心是传统家训的核心要素。
和谐家庭的价值观培养了人们的亲和力和同理心,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谐,并为家庭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环境。
传统家训注重教育子女以德育为先。
传统家庭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端正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正直、自律、守信等良好的品质,并教育他们要有责任感、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传统家训的现代价值不仅体现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道德观念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上,也体现在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和指导上。
传统家训的核心理念——孝敬父母,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家庭结构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孝敬父母的价值观念依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从敬重长辈的价值观依然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尊重长辈、关心他们的意见和决策是培养孩子们尊重权威、遵守规则和传统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家训中强调的和谐家庭观念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压力的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无法避免。
家训家规简要注解
家训家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家长为了教育子女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家训家规及其简要注解:
1. 孝悌忠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强调子女要尊敬父母、兄长,忠于家庭和朋友,讲究信用。
2. 勤劳节俭:鼓励子女勤奋努力,珍惜资源,不浪费,培养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3. 仁爱善良:教育子女要有爱心,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善良待人。
4. 尊师重教:教导子女要尊重老师,重视教育,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5. 诚实守信:要求子女要诚实正直,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欺骗他人。
6. 团结和睦:培养子女的团结协作精神,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7. 自律自强:鼓励子女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不断进取,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8. 谦虚谨慎:教育子女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骄傲自满,做事谨慎,避免冲动和鲁莽。
这些家训家规的目的是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子女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当然,不同家庭的家训家规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其核心价值观都是一致的。
家风内涵及主要内容
家风内涵及主要内容
标题:家风内涵及其主要内容探析
家风,也被称为家教或家训,是家庭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家族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影响。
一、家风的内涵
家风,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它体现了家庭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它既包括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涵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更深层次的是,家风是一种精神传承,是家族历史、文化和智慧的积淀。
家风的形成,既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家庭独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塑造。
二、家风的主要内容
1. 尊老爱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强调对长辈的尊重和对孩子的关爱,体现了家庭的和谐与亲情。
2. 勤劳节俭:倡导勤劳工作,珍惜资源,反对奢侈浪费,这是对生活态度的教育,也是对后代人格塑造的重要影响。
3. 诚实守信:强调言行一致,信守承诺,是家风中重要的道德准则,对于培养人的诚信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4. 学无止境:鼓励家庭成员终身学习,追求知识,提升自我,反映了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
5. 和谐共生:倡导家庭成员间的理解和包容,强调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础。
6. 忠孝仁义:这是中国传统家风的核心,强调对国家的忠诚,对父母的孝顺,对人的仁爱,对朋友的信义。
总的来说,家风是家庭的精神支柱,是家庭教育的灵魂。
它不仅塑造了个体的性格和价值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风气和道德风貌。
因此,传承和弘扬良好的家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仁义礼智信家风家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仁义礼智信家风家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概述部分旨在引入本文的主题:仁义礼智信家风家训。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
家风家训则是在家庭中传承和实践这些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探讨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家风家训的意义以及它们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和道德标准。
仁,即仁爱之心,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包容;义,是做人的道义准则,要求人们在行为和处世中持守正义;礼,是社会礼仪的规范,提倡人们以礼待人;智,是指智慧和学识的培养,要求人们具备宽广的知识和理性的思考能力;信,是对承诺和信任的重视,强调人们要守信用、讲信任。
其次,家风家训是在家庭中传承和实践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方式。
家风是家族中代代相传的精神传统,通过家族长辈的言传身教,将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融入家庭生活中。
家训则是将这些价值观具体化、量化,形成准则和规范,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和思维。
最后,本文还将探讨家庭教育在培养仁义礼智信以及传承家风家训中的关键作用。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环境,它不仅塑造了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也决定了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方式和家庭氛围。
通过对仁义礼智信家风家训的深入探讨,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理解这些传统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在家庭中实践和传承它们,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仁义礼智信家风家训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并阐述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九个小节,分别讨论仁、义、礼、智、信五种价值观念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具体包括:2.1 仁的重要性:探讨仁慈、关爱和亲情在家庭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家庭成员的仁爱精神。
中国传统家训八个方面的主要内涵(中)
中国传统家训⼋个⽅⾯的主要内涵(中)孝悌为基。
所谓“孝”是指⽗母与⼦⼥之间的关系,强调“⽗慈⼦孝”;“悌”是指兄弟之间的关系,所谓“兄友弟恭“。
当然前者也包括婆媳之间关系,后者也包括妯娌之间关系。
儒家伦理⾮常重视家庭中的“孝悌”。
众所周知,儒学的核⼼的“仁”,⽽“孝悌”则是“仁”之根本:“君⼦务本,本⽴⽽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中国古代,“忠孝”是每个⼈必备的最基本的品格和修养。
因此,古代家训宣教忠孝思想的情况⾮常普遍。
孔⼦说:“孝悌之⾄,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把孝悌置于崇⾼地位。
孟⼦进⼀步发展了孔⼦的思想,提出了“事孰为⼤,事亲为⼤”,把事亲看作⼈⽣最⾼的道德表现。
此后,孝之观念继续演变,扩张到世间⼀切事务、⼀切德⾏,莫不以孝为中⼼。
《礼记》说:“夫孝,置之⽽塞乎天地,溥之⽽横乎四海,施诸后世⽽⽆朝⼣。
”《吕⽒春秋》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万事之纲纪也。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之⾏也。
”由此可见,孝为“仁之本”,⽴⾝之本,百善之⾸,⽆论长幼尊卑,⽆论王卿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是如此。
汉⽂帝伺奉母亲,亲尝汤药;赵倩雯照顾⽼母,尽⼼尽⼒。
他们的⾔⾏之所以打动⼈⼼,正是源于⼼中那份⾄纯⾄真的孝⼼。
“百⾏孝为先。
”唐代最著名的柳玭《家训》云:“讲论家法,⽴⾝以孝悌为基。
”把孝悌作为家法的基础,这在古代家训中很有代表性。
要想“家”齐、“家”和,叔伯兄弟、婆媳妯娌、男⼥⽼少,济济⼀堂,和谐共处,⼀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倡导“孝悌”。
教⼦明理。
痴⼼⽗母古来多,天下没有不疼爱⼦⼥的⽗母,但问题在于,如何去爱?单纯给⼦⼥们提供物质财富,会使他们混灭⾃我奋⽃的意识,丧失独⽴创业的能⼒。
因此,明智的⽗母,就要把道德修养、⼈格风范来留给⼦孙,把清⽩留给⼦孙,这才是⽆价之宝。
那种只为⼦孙聚货敛财的愚蠢⾏为,遭到了有识之⼠的痛斥。
⽗亲们告诫⼦⼥不要凭借祖上的余荫,⽽应奋发⾃⽴,要以⾃⼰的奋⽃来实现⼈⽣价值。
中国古代家训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论述中国古代家训的基本作用和基本内容,并选取其中一个家训深入进行分析?论述治家之道。
所谓治家之道,即讨论怎样处理好家庭关系和家庭事务。
在家庭关系中,最首要的则是夫妻关系。
传统家训认为“夫妇之道,天地之大义,风气之本原也。
”提倡夫妇之间要和顺,为夫要守义,为妻要节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和睦而美满。
其次就是兄弟关系。
“兄弟者,分形连足之人也。
”就是说兄弟之间是一种血气相通、天然形成的骨肉亲情关系,相互间应友善相处,做到兄友弟恭。
其三长幼关系。
在这里家训十分强调父慈子孝这一原则,即家长对子女要抚养、关心与爱护,同时子女也要对家长行“孝”道;并对“孝”进行了许多具体阐述,如“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
当然敬老爱幼、尊师重道等方面在也包含在了长幼关系里面。
在家庭事务上家训主要强调则是如何治好家和持好家。
几乎所有家训作品都提倡节俭持家,反对铺张浪费,十分重视劳作,蔑视贪图安逸腐化。
如《颜氏家训》即主张“施而不奢,俭而不吝”。
阐述教子之术。
从《颜氏家训》《温公家范》《朱子家训》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家训十分强调长辈需对子孙后代进行家庭教育。
教子做人,以德立身,是家训进行家教的首要话题。
其认为长辈爱护子女的关键是教育好子女,即“爱子教之以义,亢弗纳于邪。
”要求子孙后辈努力践行传统的孝友之义。
按勤、俭、仁、义、理、智、信等道德规范做人,身体力行并反躬自省。
如东汉郑玄在《诫子益思书》中就要求其子“其昴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已志”以成为德行高尚之人。
其次,家训也强调子孙后辈的志向教育。
如诸葛亮认为子侄们应“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
”人须先立志,一旦志立,就须“口与心誓”,不得轻言放弃。
当然,也强调子孙后辈要自强自立。
如颜之推就告诫子孙后代“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深;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穿耳。
”再次,历代家训作品大多强调子孙后辈需勉学成才。
认为“大志非才不可就,大才非学不成。
谈谈对家训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对家训的认识和理解
家训是指家族或家庭中代代相传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体现了家族的文化传承与核心价值观。
家训的重要性在于:
•家训能够帮助家族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规范行为举止,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家训能够促进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性,增强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信任。
•家训能够传承家族的历史文化,弘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
•家训能够引导家族成员追求进步和自我完善,培养出有品德、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才。
因此,每个家族都应该重视制定并传承自己的家训。
家训应该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通过语言简练、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表达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在制定家训时,要根据家族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传统,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家训内容。
总之,家训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优秀家族成员、传承家族精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训家风家规的含义
家训家风家规的含义
家训家风家规指的是家庭中一系列的价值观、原则和行为准则,用来约束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
它们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家庭价值观:家训家风家规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体现了家庭的核心价值观。
它们可以传递家族的传统和网络,强调亲情、团结、责任感等家庭美德。
2. 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家训家风家规是家庭对成员行为的明确要求,旨在教育家庭成员遵循公序良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 培养家庭成员的责任感:通过家训家风家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家庭成员在遵守规范的过程中,学会用责任心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言行。
4. 促进和谐相处: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训家风家规可以帮助家庭成员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模式。
通过遵守规范,家庭成员能够更好地相互尊重、理解与包容。
5. 培养个人品质和道德观:家训家风家规在细节中体现家族对个人品质和道德观的要求,强调正直、诚信、勤俭等价值。
这有助于家庭成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家训家风家规是一种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它们的含义在于通过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传递,塑造家庭成员的品质和道德观,培养责任感,并促进家庭成员的和谐相处。
关于我国家训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家训的研究综述本文从我国家训的内涵、起源和发展、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现代化转换、传承与培育好家风这五个方面,对家训进行梳理,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家训,为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奠定基础。
标签:家训内涵;德育思想;培育好家风一、关于家训内涵的研究伴随者国家领导人对家风家训的倡导和重视,全民对“家风家训是什么”的热议,学者们对家训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探究,主要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进行阐释。
1、从狭义上对家训的阐释从狭义上对家训的进行阐释,温克勤和陈瑛学者将家训归结为道德教育在家庭单位中的体现,认为家训,或称家诫是家族长辈用书面或口头告诫子孙按照父祖认同的道德准则来加强道德修养,训示家人为人处世要谨记以修身立命和扬名立万为目的,将先祖传承下来的家业继承发展下去。
徐梓学者将家训理解为家人必须遵守的“家范”,是一种规范甚至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度,其借助于先祖长辈的权威,旨在为后世子孙提供居家治生和安身立命的教条和原则,针对性较强并且目的相对更加明确。
2、从广义义上对家训的阐释从广义上对家训的进行阐释,陈延斌和徐少锦学者认为,家训不仅是父祖先辈对子孙后代的训示,也包括族长、家长、兄长对家人、族人、弟妹的教导,还包含了贤达后辈、弟妹对长辈、兄长的建议和要求。
此外,还特别指出,家训在教育的主客体、内容和方法上具有特殊性,虽然较之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共通之处,但更多只适用于家庭内部的成员,而不能作为一般儿童读物使用全体儿童。
包东坡学者侧重于从内容上解读家训,认为家训主要从为人处世和齐家守业两方面对后世提出的规范和准则,其从属于伦理范畴,是作者倾其毕生经验的总结。
总之,狭义上的家训界定,更侧重于家法和族规角度,广义上的家训从主客体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阐释,笔者认为应对家风、家训和家规的内涵分别进行辨析,探讨他们之间相互的联系和区别,才能理清家训的真正内涵。
二、关于家训起源和发展的研究1、关于家训起源的研究由于学术界的界定标准不一,关于家训的起源,观点不尽相同。
中国传统家训主要内涵探析
中国传统家训主要内涵探析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中的"无逸"篇,就是周公旦对侄儿成王的进行家教最早的诫子书。
《母训》,即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训诫儿子的记录。
至于南北朝时代最有名的家训《颜氏家训》和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的清人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更是影响深远。
自汉至唐、从明到清,各种进行家庭教育的家训、家书、家规、弟子书、母训、女诫、启蒙读物更是汗牛充栋。
研究、筛选、汲收、利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行为准则,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劝勉读书。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关于教子劝学勉学的格言、传说故事、家书家训更是不可胜数,仅从我国古代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三字经》来看,其中就列举了数十个劝学、勤学、苦学、励学的故事来勉励孩子学习,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这些故事,通过《三字经》琅琅上口的传颂,使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颜氏家训》中,专有一节"勉学":"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读书之人自羲农以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不能隐也"。
颜之推历仕四朝,始终靠自己的才学立足于乱世,他亲眼目睹了梁代士大夫子弟因不学无术造成可悲的局面,因此,深感学习的重要性,提出"积财千金,不如薄技在身"的思想和勤、精、博、虚、实的学习方法。
谈谈对家训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对家训的认识和理解家训是一家人代代相传的家庭教诲,旨在传承家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
它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传统和智慧。
家训的目的是培养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道德意识和正确的行为准则,以促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成员。
首先,家训可以传承家族的价值观。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代表着家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通过家训的传承,这些价值观可以代代相传,使家族成员在思想上保持连续性,并对家族的传统有更深的认同感。
其次,家训可以培养家庭成员的道德观。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往往在家庭环境中形成。
通过家训的教导,家庭成员可以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将这种道德观念传承给下一代。
此外,家训还能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
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个社会,也是教育的最初场所。
通过设立家规家训,家庭成员可以根据家庭的需要制定行为准则,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行为规范可以帮助家庭成员形成健康的习惯和积极的行为模式。
最后,家训还能传递家族的智慧。
家族是一个历经岁月洗礼的集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家训的传承,这些智慧可以代代相传,使每个家庭成员能够从中受益。
这些智慧不仅仅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还包括了家族的文化传统、艺术技能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家训是一种重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具有传承家族价值观、培养道德观念、规范行为和传递智慧的功能。
它对于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力起着重要作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重视家训的传承和发扬,以使家庭成员在这个多变的社会中保持稳定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解读家风家训
家训一、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家庭是人们的避风港,家庭成员团结是家庭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是教育子女的良方。
“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贫非人患,惟有和贵”。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敢闯、敢干,但也淡化了勤劳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过度消费,赌博成风,已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因此借鉴传统和谐家庭思想,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创造财富,珍惜人类劳动成果,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人的本质力量。
家庭成员同甘共苦,团结一心,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对于实现家庭和谐与幸福有着重要意义。
家训二、中华美德,孝行天下我们看孝字的写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说文》讲“孝”为:善事父母者。
老在上,子在下。
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
也可以视为子承老,儿子背老父母,这是象形,更是直观的孝行。
中华美德,孝行天下。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
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万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孝为先。
这又为何?因没有孝,没有根本,就没有人类传承。
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
父母养子女叫做“养”,子女养父母也叫做“养”。
前者抚养成人,后者赡养终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家训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出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诸葛亮因为蜀国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写下《诫子书》给八岁的儿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后要为国效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传至今,对年轻人依然有很大的影响。
家训四、天道酬勤,人道酬信天道酬勤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上天会按照每个人付出的勤奋,给予相应的酬劳。
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收获。
勤奋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回报,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
中国古代家训
中国古代家训
中国古代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家训是家长向子女传授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旨在教育子女做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帮助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有责任心的人才。
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家庭道德、学业、工作、人际关系、婚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训诫和建议。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家庭道德和人际关系。
在家庭道德方面,中国古代家训强调家庭和睦、互相尊重和关爱。
父母应该尽力教育子女,让他们做一个懂得感恩、孝顺、忠诚、诚实、慷慨和勤劳的人。
同时,也要教育子女懂得宽容、谦虚、自尊和自爱,让他们成为一个有品格的人。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古代家训注重教育子女如何与他人相处。
父母应该教育子女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遵守社会公德,尽量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
同时,也要教育子女如何与亲友相处,如何处理婚姻和子女教育等问题。
中国古代家训虽然已经距今很远,但是,其中的许多理念和价值观念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家训中领悟到许多生活的智慧,指导我们做人处世,成为更好的人。
- 1 -。
浅谈中国古代经典的“家风家训”
浅谈中国古代经典的“家风家训”重读古人经典家训,重立今人家教观念,培植家风、修身齐家。
在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中,这大概是古代经典家风家训带给今人的启示。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
在我国古代,“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作为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家训成为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而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家训的说法很多,有人做过统计和专述,有包括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在内不下70种说法,然而其中被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还是“家训”。
其形式有很多种,如训诫、遗言遗训、书信、诗歌格言警句、著作等等。
中国古代流传下的家训到底有多少?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为过。
从先秦到明清,那些具有广泛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的家训,即使是在现代也仍然声名远播。
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示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不胜枚举。
家训往往是由家庭中的长辈或有名望、有社会地位的子弟所撰写,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传授给家庭的子弟,教育家庭的子弟;也有的是由子弟追记长者之言、垂范后世的。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代宰相张英的这首劝慰家人的诗广为传诵。
其中“让他三尺又何妨”则几乎成为劝架的口头禅,而其子张廷玉历仕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是清代前期知名的重臣。
在中纪委网站刊登的《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中这样写道:“父子宰相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称典范,应说是得益于张英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得益于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得益于‘六尺巷’。
”关于孝仁礼义家训既是对子孙和后代的训诫,又是家训发布者和作者本人一生的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家训主要涵探析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中的“无逸”篇,就是周公旦对侄儿成王的进行家教最早的诫子书。
《母训》,即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训诫儿子的记录。
至于南北朝时代最有名的家训《颜氏家训》和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的清人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更是影响深远。
自汉至唐、从明到清,各种进行家庭教育的家训、家书、家规、弟子书、母训、女诫、启蒙读物更是汗牛充栋。
研究、筛选、汲收、利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行为准则,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劝勉读书。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关于教子劝学勉学的格言、传说故事、家书家训更是不可胜数,仅从我国古代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三字经》来看,其中就列举了数十个劝学、勤学、苦学、励学的故事来勉励孩子学习,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这些故事,通过《三字经》琅琅上口的传颂,使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颜氏家训》中,专有一节“勉学”:“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读书之人自羲农以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不能隐也”。
颜之推历仕四朝,始终靠自己的才学立足于乱世,他亲眼目睹了梁代士大夫子弟因不学无术造成可悲的局面,因此,深感学习的重要性,提出“积财千金,不如薄技在身”的思想和勤、精、博、虚、实的学习方法。
历代家训中,都十分重视教育子弟读书做人。
大多数家训都认为,教孩子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寻上达之路,更主要是读书做人。
《朱柏庐劝言》中说:“所谓人者,不但中举人、进士要读书,做好人尤要读书”;“子不读书,则不知义理,一传再传,童贵蠢蠢,有亲不知事,有身不知修,有子不知教。
愚者安于固陋,慧者习为黯诈,循是以往,虽违禽兽不远,弗耻也。
”不读书就不能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是古今不易之理。
修身立德。
“德”指的是人的德性、德行,“崇德”就是人要尊崇德性,敬重德行,自觉地把自己的言行纳入道德的规之中。
古人将“立德”置于“三不朽”首位,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德”的容,如在谈到节俭时,有“俭以养德”、“俭,德之共也”的论述;在谈到谦恭时,有“恭为德首,慎为行基”(羊祜:《诫子书》)的论述;如窥人隐私,借物不还,与人争利等“皆无德之一端也”(吕祖谦:《辨志录》);在谈到人际关系时,认为“忍让为居家美德”(吴汝纶:《谕儿书》);在谈到人的生命时,认为“大德曰生”(曾子);为官从政者要“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为官德。
所以,“养德”是培养的目标,而“修身”是“养德”的途径。
这种“修身”一定意义上是通过家庭道德教育而实现的。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
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
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明代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告诫子:“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
他认为,人品要从小就开始培养,不能苟且诡诈,否则一生的人品就败坏了。
孝悌为基。
所谓“孝”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强调“父慈子孝”;“悌”是指兄弟之间的关系,所谓“兄友弟恭“。
当然前者也包括婆媳之间关系,后者也包括妯娌之间关系。
儒家伦理非常重视家庭中的“孝悌”。
众所周知,儒学的核心的“仁”,而“孝悌”则是“仁”之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中国古代,“忠孝”是每个人必备的最基本的品格和修养。
因此,古代家训宣教忠孝思想的情况非常普遍。
孔子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把孝悌置于崇高地位。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把事亲看作人生最高的道德表现。
此后,孝之观念继续演变,扩到世间一切事务、一切德行,莫不以孝为中心。
《礼记》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吕氏春秋》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纲纪也。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
”由此可见,孝为“仁之本”,立身之本,百善之首,无论长幼尊卑,无论王卿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是如此。
汉文帝伺奉母亲,亲尝汤药;倩雯照顾老母,尽心尽力。
他们的言行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源于心中那份至纯至真的孝心。
“百行孝为先。
”唐代最著名的柳玭《家训》云:“讲论家法,立身以孝悌为基。
”把孝悌作为家法的基础,这在古代家训中很有代表性。
要想“家”齐、“家”和,叔伯兄弟、婆媳妯娌、男女老少,济济一堂,和谐共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倡导“孝悌”。
教子明理。
痴心父母古来多,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但问题在于,如何去爱?单纯给子女们提供物质财富,会使他们混灭自我奋斗的意识,丧失独立创业的能力。
因此,明智的父母,就要把道德修养、人格风来留给子,把清白留给子,这才是无价之宝。
那种只为子聚货敛财的愚蠢行为,遭到了有识之士的痛斥。
父亲们告诫子女不要凭借祖上的余荫,而应奋发自立,要以自己的奋斗来实现人生价值。
传统家训认为,爱护子女,关键是教育好子女,即“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首先,教育子女立德做人,把孝、友、勤、俭、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规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反躬自省,真知力行。
东汉著名经学家玄在年届七十时写成《诫子益思书》,希望儿子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北宋司马光在《家·祖》篇中认为:“圣人遗子以德、以礼,贤人遗子以廉、以俭”唐太宗也命征集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分赐给子女,让他们置于左右,以进行品德教育。
其次教育子女要志存高远。
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指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者,其本也”;“立志而圣,则圣也;立志而贤,则贤也”(《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明末舜牧在《药言》中告诫子说:“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可以任得事。
老当益壮,贫且益坚,是立志之说也”。
再次教育子女要自强自立,不要依赖祖辈的地位和财产。
颜之推总结一生的经历,深有感触地告诫子女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勤俭持家。
历代家训对中国人勤俭节约品格的养成,起了很大作用。
唐代科场竞争激烈,勤奋程度决定功名成败,愈劝诫子弟:“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诸亮劝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勤俭的反面是骄奢,司马光认为,“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奢则掩身,奢则破家”,劝诫儿子“以俭素为美”。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钱氏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家训》)勤俭不仅是传统美德,亦是传统持家之方。
但是,“可俭而不可吝也。
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颜氏家训》)节俭并非吝啬,“俭而不吝”才值得称道。
《朱柏庐劝言》中说:“勤与俭,治生乏道也。
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
寡入而妄费,则财匾,财匾财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黯者入行险侥幸之途”。
这一训诫,十分富有辩证思想。
不勤劳收入必然少,如再不能节俭,必然会动邪念头,不少人正是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待人处世。
与什么样人交往,怎样与人相处,这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孝友堂家训》中说:“与人相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
颜子犯而不较,孟子三自反,此心翁聚处,不肯少动,方是真能容。
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即以声色相加,此匹夫而未尝读书者也。
”有度量能容人,不仅是个人修养程度的表现,也是与人相处的最起码的道德原则。
对人要能做到忍让,让则无争,无争则不生怨。
《高忠宪公家训》告诫家人:“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这不仅是在处人,也是在积德。
但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同别人发生某种利害关系,只有善处,才能与人相安。
在《袁氏世》中,袁采谆劝导家人子弟“殊不知彼之富贵,非我之荣,彼之贫贱,非我之辱,何用高下分别如此!”德厚有识的君子绝不会这样做。
与他人交往,应“长念其长”,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
勤政清廉。
中国古代早期家训《尚书》中的诰辞其基本容即是治国方略。
因此,早期家训与治国方略是统一的。
在后世家训如唐太宗世民的《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庭训格言》等帝王家训中为政治国的方略和原则都是其重要容。
《帝》中的容涉及求贤纳谏、审官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得当、务农为本、崇文阅武等治国方略。
《庭训格言》中玄烨提倡广施仁德、勤俭淳朴、从善如流、审慎刑杀等为政治国之道。
吴越王钱缪所撰《钱氏家训》更是字字珠玑:“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官肯着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强调要勤政爱民。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
”提倡节用务本、进贤使能、兴学育才、交邻有道的治国之道。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作为为政一方的吴越王,钱缪目光长远,所以吴越在他的治理下才能富甲一方。
宋人包拯更是以家法的形式告诫子:“后世子仁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也。
”(脱脱《宋史·包拯传》)清代聂继模在得知儿子聂焘中了进士后被派到基层当县令,便写下了《诫子书》,教导儿子如何做官,儿子遵照父亲的教导,在地方干出了显著成绩。
《诫子书》中说:“山僻知县,事简责轻,最足钝人志气,须时时将此心提醒激发,无事寻出有事,有事终归无事。
”在基层为官,不要因为偏僻、担子轻,而销蚀了为官的进取心。
要寻找工作突破口,勇于担当,敢于任事,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又可以凭借着早已积累和准备好的本领予以应对,能将“有事”化为“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