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词心”析论(一)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宋代)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
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创作背景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就是离郴前所写。
赏析词的上阕在写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出语便已入哀景之中,从后句“桃园望断无寻处”可以想到,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
是由词人内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怀,无处宣泄所生出无人问津之感。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形象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捣衣双鲤
王安石《泊船瓜州》)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猴、杜鹃、斜阳、乌鸦 李清照《声声慢》)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 营、请缨、羌笛
(唐)王建
画”“香薰一架
书”,分别写出了 将军住处的清幽安 静和书斋的素净雅 致,表现了将军的 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③通过“吟 哦”“任狂 疏”“爱读英雄 传”等动作、神 态描写,写出了 李将军的豪放和
咏物诗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
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
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结构作用
根据在诗歌中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分析(具体见前面“景物描 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 香。 黛蛾注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 字字愁。
[注] 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营造的意境。
咏物诗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 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
文学鉴赏的角度及鉴赏写作
【知识基础】鉴赏文,也叫赏析文,就是将对一本书、一篇文章所进行的鉴赏或赏析写成文章。
鉴赏文的写法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描述性的感性体悟,表现为自由的随笔;也可以是评说性的理性分析,常用严谨的议论。
但当其作为论述类文章的一种体式时,是指后者。
一、文学鉴赏的角度和层面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那么到底有哪些角度和层面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形象、主题、技巧、风格四个方面。
1.形象,即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生动具体、蕴含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
它在不同的体裁中有不同的表现,如小说中的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都可以理解为它的具体表现。
2.主题,即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寄寓在作品的形象之中而又具有比形象更为深远的意蕴。
3.技巧,是文学作品用以塑造形象、传达主题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手法。
如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象征、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过渡、照应、铺垫等行文结构方法。
运用上,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有其相对稳定的手法。
4.风格,即特定的内容通过特定的形式达到表达的统一,体现了作家、作品在处理题材、熔铸主题、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运用技巧和语言等艺术手段方面的特色。
这四个方面,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学样式,适用于鉴赏所有文学体裁。
但是,对不同文学类型的赏析还应有所侧重。
如诗歌鉴赏,可以鉴赏形象、欣赏语言、探讨构思的艺术,揣摩语言的风格,但常以情韵、理趣的欣赏为重点。
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认为:“对一件艺术品做较为仔细的分析表明,最好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包含标准的体系,而要把它看成是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隐含了它自己所属的组合。
”正是由于文学作品内涵丰富与理解多样,再加上不同读者的阅历、知识储备、阅读能力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
我们的鉴赏写作,其实就是要把这些独特的审美认知与感受呈现出来。
二、鉴赏文写作基本要求首先,着眼点要小,要有明确的中心观点。
秦观《鹊桥仙》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①鹊桥仙:此调有两体,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修,因其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以为名;八十八字者始于柳永。
此调多咏七夕。
②纤云弄巧:纤细的云彩变幻出许多美丽的花样来。
这句写织女劳动的情形。
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
③飞星传恨:飞奔的牵牛星流露出(久别的)怨恨。
作者想象被银河阻隔的牛郎、织女二星,闪现出离愁别恨的样子。
④金风:秋风。
秋,在五行中属金。
玉露:晶莹如玉的露珠,指秋露。
⑤忍顾:不忍心回头看。
⑥朝朝暮暮:日日夜夜。
这里指日夜相聚。
彩云显露着自己的乖巧,流星传递着牛女的愁恨。
纵然那迢迢银河宽又阔,鹊桥上牛郎织女喜相逢。
团圆在金风习习霜降日,胜过了人间多少凡俗情。
莫说这含情脉脉似流水,莫遗憾美好时光恍如梦。
莫感慨牛郎织女七夕会,莫悲伤人生长恨水长东。
只要是真情久长心相印,又何必朝夕相聚度此生。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
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
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
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
【诗歌鉴赏全覆盖】2019高考备考之古代诗歌鉴赏精选试题及答案解析【一人一首成名作12首作品】
【诗歌鉴赏全覆盖】2019高考备考之古代诗歌鉴赏95道精选试题及答案解析古代诗歌鉴赏——一人一首成名作(12 道)一、郑鹧鸪——郑谷郑谷(约851 年~约910 年),唐朝末期著名诗人。
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
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唐]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思乡情感。
(5 分)——————————————————————二、杜紫薇——杜牧杜牧,字牧之,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宋]朱熹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达。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隐括之作,贵在翻新。
比较杜牧原诗,任选一个角度,分析朱熹此词的新意。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温八叉——温庭筠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利州南渡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沙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尾联借用范蠡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湖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解析)
2023年湖北省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3年1月9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要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
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
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
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
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
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
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
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
高中语文常见古诗题材分类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0种常见古诗题材分类要想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二)
(二)古诗语言的“变形”: 在用词:改变词性; 造句方面:改变词序(语序)、空白省略等; 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 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 “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1、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 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答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答: 参考答案:(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3)省略主语。诗句应为“(余)向晚意不适,(余)驱车登古原”。 (4)上下句分别省略谓语和主语。诗句应为“我居北海君(居)南 海,寄雁传书(雁)谢不能”。
续表
示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名词
分析:“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这是名词作状语。 活用 作状 示例:“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 分析:“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 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续表 示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分析:“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卷带解析1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卷带解析1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喜雨[明]朱曜一犁春雨润新田,小犊还宫老牸①眠。
笑摘园蔬漉②村酿,夜灯儿女说丰年。
雨夜[宋]项安世夜雨疏窗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注释】①牸(zì):母牛。
②漉:滤。
两首诗都写“雨”,所描写的场景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________”这个成语源自颔联,现表达“要达到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个道理。
颈联“________”字写出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空”字是说潭影使人心中俗念消除殆尽。
(2)诗歌的七,八两句动静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3.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解释“初平”、“暖树”两个词语。
(2)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5.古诗文阅读(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带解析1[001]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带解析1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________图;第二幅是________图。
(2)“仍怜故乡水,送行舟”这两句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古诗文阅读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郊唐钱起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但春的阶段有所不同。
第一首诗的阶段是,第二首诗的阶段是。
(2)借物抒怀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请结合两首诗中的“风”这个物象,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欲”在句中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之景,下面哪个选项中的诗句也是描绘初春景色()。
A.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孟浩然)B.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王维)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武元衡)(3)从这首诗中的颔联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从“初”、“暖树”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如梦令 莺嘴啄花红溜》《梦江南》《送沈子福归江东》《山中问答》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如梦令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①玉笙:笙这种乐器的美称,喻珍贵的管乐器。
②《小梅》:乐曲名。
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3分)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
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
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译文: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
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
人们都说,照这样吹,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赏析】:《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是北宋词人秦观所作的词,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
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
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
“小梅”一曲,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
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首二句直笔写春。
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
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
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是为点题之笔。
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清)冯云山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浣溪沙①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沙湖晚归(元)朱德润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1)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
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5.古诗文阅读春日秦观①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初晴游沧浪亭苏舜钦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歌,先后多次贬官,一生潦倒失意。
①庆历四年,苏舜钦被罢去官职,流寓苏州,在城南营建沧浪亭。
(1)两首诗歌都描述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春日》中________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初晴游沧浪亭》中________则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点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点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点秦观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作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他写的词有哪些艺术特点?由宋代词人苏轼开创一代豪放词风,宋词在风格方面展现出"豪放"与"婉约"之别,词风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秦观是其中的代表词人,词风凄婉倚靡,凄清沉郁,"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可用"凄婉"概括,其词凄婉风格的成因可从北宋国势的影响,北宋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词人的个性性格等方面找寻答案。
一、北宋国势对秦词词风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盛唐及五代十国之后,到了宋代,经济虽有所发展,但难以启及盛唐的国势了。
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力量互相抵消,国家积弱不振,农民负担很重,再加上北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骚扰,国势衰微。
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多显出一种中气不足的景象。
同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的雄阔气概,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
在宋代,即使像范仲淹这样在边疆有所建树的人也会写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衰叹;苏轼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可也抵不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称自己为"老夫"的苏轼时年才39岁。
宋词中词风豪迈的、词风婉约的,沉重感都是很强的,究其原因,当与宋代内忧外患、国力不强等因素有关。
在这样的衰微国势影响之下,秦观的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
秦词善于通过"烟霭""微云""斜阳""寒鸦"等景观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绪,客观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
如何迅速准确把握古诗词蕴含的情感
如何迅速准确把握古诗词蕴含的情感诗词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
作者的情感或直接抒发,或间接抒发。
考生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迅速准确的把握诗词蕴含的情感,这样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诗词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
高考命题专家非常重视考查考生正确把握诗词蕴含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历年屡见不鲜。
那么考生如何迅速准确的把握诗词蕴含的情感呢?一、情感语言....分析法1.有些情感语言直接表露感情。
如下面的文字就直接表露感情,“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王维《山居即事》2008年高考天津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008年高考湖南卷﹚“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谢枋得《小孤山》2008年高考安徽卷﹚“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范成大《窗前木芙蓉》2008年高考广东卷﹚“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8年高考江苏卷﹚“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秦观《画堂春》2008年高考山东卷﹚2.有些情感语言间接表露感情。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王安石《壬辰寒食》2008年高考上海卷﹚“雪”与“朱”间接表达感情。
“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这种感叹之情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之情更为深沉。
二、意象..分析法有些意象本身具有特定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意象,我们要把这些特殊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进而把握其蕴含的感情。
如古诗词中松、竹、梅、兰、菊、柳、古道、鸿雁、红豆等等都是诗人用以抒情的特定意象。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谢枋得《武夷山中》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9题)它的第2小题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那么此题的答案应是: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
以秦观《踏莎行》为例浅析古诗词中的“无理而妙”
以秦观《踏莎行》为例浅析古诗词中的“无理而妙”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了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的一生随着苏东坡的境遇起起伏伏,由于新旧党争,他先是出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又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连番的打击被贬摧残着词人敏感细腻的内心,词人心中的悲苦绝望可想而知。
词的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历来颇有争议,苏东坡绝爱这两句,秦观贬谪而亡后,曾痛心感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并将此句书于扇面上,永志不忘。
王国维却不以为然,他在《人间词话》里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可堪”二句景中抒发了作者羁旅郴州凄苦悲凉的情感,刻画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使人读后感到其中有个“我”在,符合王国维的美学——“有我之境”,所以他很欣赏。
“郴江”两句词人似乎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江水流向,和天要下雨草木生长一样,本是自然现象,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施的。
可是这句,无理却有情,无理而精妙。
那么,什么是“无理而妙”?无理而妙,常常“以必无之事,写必有之情”,即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在诗歌手法上的具体表现。
清代的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里举唐代李益的《江南曲》和宋代张先的《一丛花》末句,说“此皆无理而妙”。
以李益《江南曲》为例:“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此诗写的是一位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她日日伫望江头,盼望夫归,而丈夫归期常误,于是失望至极。
夏承焘 论词绝句
夏承焘论词绝句嘿,你知道夏承焘吗?他的论词绝句那可真是一绝啊!就像在词学的浩瀚海洋里抛下了一个个超级精准的锚。
比如说“梦窗词笔丽生哀”,他这一句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吴文英(梦窗)词的华丽表象下隐藏的悲哀。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聊起这个的时候,小伙伴瞪大了眼睛说:“这么厉害呢?”我就特得意地说:“那可不,夏承焘就像词学界的神探。
”你要是读了他的论词绝句,就好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词学大观园,里面的奇花异草让你目不暇接。
夏承焘的论词绝句啊,简直就是给咱们这些想了解词的人开了个小灶。
想象一下,词学就像一座高大的山峰,难以攀登,可他的论词绝句就是那山间的捷径。
“白石清空亦有愁”,你看这一句,把姜夔(白石)词看似空灵背后的忧愁一下子揪出来了。
我有次跟一位老学究讨论这个,老学究摸着胡子点头说:“夏承焘眼光毒啊。
”可不是嘛,他就像一个词学世界的魔法师,轻轻一点,词中的奥秘就显现出来了。
读他的论词绝句,就像在黑暗中摸到了一盏明灯。
夏承焘的论词绝句有多厉害呢?这就好比你在一个迷宫里转得晕头转向,然后突然有人给了你一张精确的地图。
“东坡词气迈千秋”,他这样形容苏轼的词,就像是给苏轼词的豪迈大气做了个超酷的标签。
我曾经和一个诗词爱好者争论谁对词的解读最棒,我一说夏承焘,那朋友不屑地说:“没听说过。
”我当时就急了:“你不知道那是你的损失,他的论词绝句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所有好词的大门。
”你要是错过了夏承焘的论词绝句,就像错过一场超级精彩的魔术表演。
夏承焘的论词绝句可不得了啊!它就像一面镜子,能清清楚楚地照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像“清真词律细于丝”,把周邦彦(清真)词格律的精细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跟我老师说起这个,老师都竖起大拇指说:“这评价太到位了。
”夏承焘不就像一个超级敏锐的猎人吗?在词的丛林里,准确地捕捉到每一个猎物(词中的精妙之处)。
你要是想深入了解词,还不赶紧去读他的论词绝句?难道要一直在词学的大门外徘徊吗?夏承焘的论词绝句,那就是词学海洋中的灯塔啊!当你在词的海洋里迷失方向的时候,它会给你指引。
予少时读书阅读答案
篇一:予少时读书阅读答案秦观《精骑集序》“予少时读书”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原文】: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①。
暗疏②之,亦不甚失③。
然负④此自放⑤,喜从⑥饮酒滑稽⑦者游。
旬朔⑧之间,把卷⑨无几日,故虽有强记⑩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注释】:①诵:背诵。
②暗疏:默写。
③失:错误,这里指“有错误”。
④负:依仗。
⑤放:放任自流。
⑥从:跟随。
⑦滑稽:巧言善辩。
⑧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十天一月之间。
⑨卷:书。
⑩强记:记忆力很强。
11 比:近。
12 惩艾:惩戒。
13 殆:大概,几乎。
14 曩(nang三声)时:以往,从前。
15 寻绎:反复推求,思考。
16 废:荒废。
【翻译】:少年的时候读书,看一遍便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出现差错,于是便依仗着自己有这种本事就放纵自己,愿意和喝酒闹玩的人在一起游乐。
一个月之中,看书的日子没有几天,这样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经常不去学习也就荒废了。
近几年来,用发奋的态度来告诫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比不上早先的十分之一、二,每看见一件事,一定反复推求才得到最终结果,合上书之后便迷茫混乱,经常是不再记住书中的内容,所以虽然很勤劳地读书,也在经常忘记中把学问荒废了。
唉!使我的学业败废的,就是这两样东西啊!【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一见辄能诵()②掩卷茫然()2.作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发出感慨:“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你认为文中“二物”指的是什么?3.本文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今天读来,仍有借鉴意义,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所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1.【简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积累、掌握以及灵活运用情况。
答案①背诵②合2.【简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并在原文中寻找信息的能力。
元祐六年后的苏
元祐六年后的苏、秦关系及其他——试论秦观《踏莎行》的曲折寄托【作者】程怡【作者简介】程怡(1952-),女,江西新建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内容提要】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分析表明,秦观作于绍圣四年春天的那首著名的《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其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摘要题】唐宋文学【关键词】踏莎行/元祐党争/表白/遗憾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79(2003)06-0103-08绍圣四年(1097),被贬郴州的秦观作《踏莎行》,哀莫大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p.848)黄庭坚跋此词说秦观当时是“多顾有所属而作”。
(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别集类,卷十二,《山谷集》。
)有所属的意思是有所寄托。
这首词中的寄托是什么呢?纵观全篇,上阕的意思颇为直白,但抒其寂寞失意而已;而下阕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历来被看作是“淡语之有情者”,[3](p.388)是全词最动人的地方。
《冷斋夜话》云:“少游到郴州作此词,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3](p.206)王国维却认为:“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3](p.4245)显然不认为这两句有什么深意。
《蓼园词评》按曰:“次阕言书难达意,自己同郴水自绕郴山,不能下潇湘以向北流也。
语意凄切,亦自蕴藉,玩味不尽。
”[3](p.3048)北流当然意味着重新回到京都官场,秦观向往“北流”而不能,故戚戚;今人胡云翼说苏轼之所以喜爱这两句,是因为苏轼自身的贬谪经历,使他“有足够的经验来体会秦观这种失望和希望交织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观“词心”析论(一)【内容提要】在所有对秦观的评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近代冯煦“词心”之评。
冯煦称其为“古之伤心人”,是因为他不同于同遭党祸的苏轼、黄庭坚,不能像他们那样以庄禅修养化解烦恼,而正是这种不够豁达的人生态度,使之成为“情种”,具备他人所难有的“词心”,他的迁贬之词多系“万不得已”的失意之情的倾诉。
秦观有不少寄迹青楼的“艳迹”。
他的爱情词有不少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二者酝酿交融,感人尤深。
【关键词】秦观词心艳情身世感据《宋史》本传载,秦观“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
举进士,不中。
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
读兵家书,与己意合”。
但是,正如传中所言,“见苏轼于徐,为赋《黄楼》。
轼以为有屈、宋之才。
又介其诗于王安石,安石亦谓清新似鲍、谢”。
著名的前辈欣赏的还是他的文学才能。
苏轼赏其赋,王安石赏其诗,而秦观最擅者还是词。
《四库全书总目·淮海词提要》认为:“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以秦词胜于苏词,虽未必皆得人人首肯,但秦本人的词胜于诗文,则并无争议。
秦观的词,颇负时誉。
陈师道《后山诗话》在认为韩愈以文为诗、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的同时,论定“当今词手,惟秦七黄九”。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曾对秦词的“本色”有所阐发,即“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因此能“元丰间盛行于淮楚”。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十三更进而引晁补之语:“鲁直词不是当家语,自是着腔子唱好诗。
”并为之判断:“二公在当时,品题不同如此。
”而《能改斋漫录》更引晁氏语:“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
”明确分出了秦、黄的高下。
晁与陈师道同出苏门,有词集《晁氏琴趣外篇》,在作词上较陈氏内行,所说也更为“到位”。
所以,秦观的词是真正“当行”“本色”之作。
苏轼尽管以秦观词的气格为病,用“山抹微云秦学士”戏之,但从《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看,东坡以所作词示晁补之、张耒,曰:“何如少游?”就可以看出,在他心目中,秦观词的地位究竟如何了。
如果说苏门文士及宋代其他论家对秦观词的评价,还只是着眼于词的体性特点而肯定秦词;至清人所论,在充分肯定其词本色、婉美、辞情相称、含蓄、以韵胜,并以之为婉约词主要代表的同时,又有以寄托、沉郁言之者,且评价颇高。
而在近代的评价中,有一说别具深意,但未见深入探讨者,此即对少游“词心”的独到发现。
鉴于此,特为拈出并作阐发,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在所有对秦观词的评论中,我认为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的“词心”说最为重要,最能发秦词之秘。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昔张天如论相如之赋云:“他人之赋,赋才也;长卿,赋心也。
”予于少游之词亦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虽子瞻之明隽,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耶?①《白雨斋词话》卷六引冯煦所论:乔笙巢云:“少游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诽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
”又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子瞻之明俊,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耶?”此与庄中白之言颇相合,淮海何幸,有此知己。
②卷八曰:东坡、稼轩、白石、玉田,高者易见,少游、美成、梅溪、碧山,高者难见。
而少游、美成尤难见。
美成意余言外,而痕迹消融,人苦不能领略。
少游则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得其貌者,如鼷鼠之饮河,以为果腹矣,而不知沧海之外,更有河源也。
乔笙巢谓:“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可谓卓识。
③以冯煦之见,词心应本于才,却又高于才。
他认为,秦观本具“绝尘之才”,贬谪的经历成就了他闲雅而情深、怨悱而不乱之词,使之所现的词心超越了他人的词才。
其次,词心颇类于《庄子·天道》所说的“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其间”,是“得之于内,不可以传”,具有显著的独特性,能自悟而不能传人。
我国古代以心为五脏之首,为人体器官之主宰。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而以“词心”论秦观,亦不妨以“生之本、神之变”相求,即淮海词的生命之本、神理之变,体现为特有的“词心”。
冯煦认为,有此词心,秦观词高于苏轼、柳永。
陈廷焯虽未许秦观为最高,而“义蕴言中,韵流弦外”二语,却可看作他在肯定冯煦词心说的同时,又依稀由外而内地道出了“词心”有待抉发之意。
其实,冯煦所说的词心,一在于真切的深情,二在于难以移易的独特性。
“一南荒,遽丧灵宝”,是说秦观遭贬而使心灵大变,神情大损(旧题班固《汉武帝内传》云:“灵者,神也,宝者,精也”),而其词的“寄慨”、“有情思”、“一往而深”、“怨悱不乱”,且为“后主而后,一人而已”,都在于真情、深情。
而“得之于内,不可以传”,则谓其词系内心真情的外现,无此情即无此词,非技巧之可传,才能之可养,具有鲜明的个性。
对于词心出于真情,况周颐有独到的体会。
《蕙风词话》卷一论曰: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
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非可强为,亦无庸强求。
视吾心之酝酿何如耳。
④“词心”出于“万不得已”之情,可见况氏对于真情实感的强调。
尽管我国历来重视文学的政教功能,但即使对于“诗言志”这一诗论“开山纲领”的阐释,任何论者都不能无视感情问题。
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后汉何休《解诂》亦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分别强调的是“哀乐之心”和“有所怨恨”。
后来唐人孔颖达为《诗大序》作《正义》,以情释“志”,表达了官方的权威意见:“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
故《虞书》谓之‘诗言志’也。
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物而动,乃呼为志。
志之所适,外物感焉。
言悦豫之志则和乐兴而颂声作,忧愁之志则哀伤起而怨刺生。
”刘勰《文心雕龙》以儒家思想为本,故以《原道》、《征圣》、《宗经》开头,但《征圣》有云:“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宗经》亦云:“义既极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
”《情采》篇更认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白居易的诗论以强调理性节制著称,其《与元九书》仍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且将诗定义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言志”之诗既如此,“缘情”的词当然更以情为本。
秦观的词,从宋人起,就颇多以情相取者。
李清照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认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而秦观就属于“知之者”之一,但又认为:“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且不论她的评价高低如何,“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确实是抓住了根本的。
秦词的“情”,同朝人已指出其性质,如楼钥《黄太史书少游海康诗题跋》有载:“祭酒芮公赋《莺花亭》诗,其中一绝云:‘人言多技亦多穷,随意文章要底工?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
’尝诵而悲之……”⑤“一生怀抱百忧中”七字,可谓很好的概括。
当然,秦词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中所说:“少游屡困京洛,故疏荡之风不除。
”对秦词的“穷”“忧”,冯煦特地指出“一谪南荒,遽丧灵宝”,以至“所为词寄慨身世”,成就其特殊的“词心”。
至于“专主情致”,则应包括那些屡被人道及的“艳语”。
两者之中,尤其是前者,更应是“万不得已”者。
“风雨江山外”的“万不得已”者,即少游特殊的“词心”。
冯煦认为秦观是“后主而后,一人而已”,就是着眼于“寄慨身世”,而对于真情的肯定,中西皆莫能外,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流亡文学》引言中曾说过,文学史就其深刻的意义来说,是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是人的感情和思想。
我们也不妨将秦观的“词心”看作构成宋代词史感情和思想、灵魂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煦、陈廷焯论秦观之以“词心”相取,应是对他“这一个”的肯定。
秦观的祖父曾在南康为官,叔秦定亦曾任会稽尉、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又知濠州,但因秦观十五岁就丧父,虽与母一起随祖、叔生活,衣食无虞,其感情深处却很难说没有留下丧父的阴影。
由于宋代推行重文抑武政策,文人多有远大志向,秦观也不例外。
尽管他熟读经史,又习兵书,长于为文,熙、丰间多次试进士,皆不中。
熙宁末年,他谒苏轼于彭城,写《黄楼赋》,以文才见赏于苏。
元丰二年,苏轼徙知湖州,恰因他赴会稽探望祖、叔,陪同苏轼行至吴兴,使苏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至苏轼坐乌台诗案,后贬黄州,他不避嫌疑,多有问候。
元丰五年,他因苏轼之劝而再应试,不中。
虽得苏轼向王安石推荐,并得王氏对其诗文的赞誉,却直到元丰八年,才考中进士,开始登上仕途。
秦观在淹留场屋几二十年之后,一旦为官,即卷入了党争之中。
神宗死,年幼的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废除新法,史称“元佑更化”,新党被逐出朝,旧党重新执政。
可是,朝中很快就分为洛、蜀两党,秦观是苏门中人,自被目为蜀党,屡遭洛党排斥。
后得范纯仁推荐,才得充馆职,次年进京,为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
不久,被任为秘书省正字,又因洛党人士反对,连带引起对苏轼兄弟的攻讦,被免去正字。
至元佑八年,秦观再度被升为正字,继又充编修官,参与修《神宗实录》。
不久,高太后死,哲宗亲政,重任新党,旧党失势。
在秦观出为杭州通判的赴任途中,就因御史刘拯告其与黄庭坚增损《神宗实录》之罪,被贬为监处州酒税。
在处州三年,虽无过失,仍以写佛书获罪,再贬郴州。
在郴州一年,编管横州,然后再徙雷州。
这样,他从浙江到湖南,再到广西,终至天涯之地。
新继位的徽宗在元符三年下赦令,苏轼自海南量移廉州,与之见了一面。
随即秦观也被放还,北行至藤州时,溘然逝于光化亭,终年仅五十二岁。
青少年时代的秦观,性格“豪隽”、“慷慨”、“强志盛气”,但二十年场屋之困,已使之英气渐销。
登上仕途给了他希望,尽管如《王直方诗话》所载:“少游为黄本,钱穆父为户部,皆居于东华门之堆垛场。
少游春日尝以诗遗穆父云:‘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
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
’穆父以米二石送之。
”⑥但《诗话总龟》仍有此载:“秦少游晚出左掖门,有诗云:‘金雀觚棱转夕晖,飘飘宫叶堕秋衣。
出门尘涨如黄雾,始觉身从天上归。
’识者以为少游作一黄本校勘,而炫耀如此,必不远到。
”⑦而这正说明了秦观此时的豪气尚存。
《王直方诗话》对秦观意气盛衰的变化,曾举其所作诗以明之:秦少游始作蔡州教授,意谓朝夕便当入馆,步青云之上,故作《东风解冻诗》云:“更作舟楫外,从此百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