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血管超声检查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血管超声检查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血管超声检查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超声检查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140例PICC置管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在PICC置管过程中接受血管超声检查,回顾分析患者的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及其应用价值。

结果所有140例观察对象中,95例患者0级血管,35例I级血管,10例II至III级血管。

10例患者超声检查显示有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现象。

结论在PICC置管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血管超声检查,有助于实现穿刺成功率的提高,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血管超声检查;PICC置管;应用价值通过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的最佳尖端位置应为上腔静脉中下的1/3处。

PICC置管具有静脉深部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和方便性较高等显著优势,因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静脉高营养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肿瘤化疗过程中。

导管尖端位置的合理性和穿刺成功率的提高,有助于PICC成功置管。

本次临床研究对血管超声检查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140例PICC置管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86例,女性54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8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21.3)岁。

患者疾病类型包括:4例骨科肿瘤,7例妇科肿瘤,15例消化道肿瘤,7例淋巴瘤,12例鼻咽癌,15例口腔癌,20例肺癌,10例乳腺癌,40例食管癌,10例其他肿瘤。

患者导管尖端均在第7至第8肋的右后侧,留置导管长度在34至57 cm之间。

14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肘正中静脉PICC导管置入,116例患者行贵要静脉PICC 导管置入,10例患者行改良赛丁格法导管置入。

1. 2 方法12例患者使用4Fr单腔瓣膜三向PICC导管,导管长度为60 cm;128例患者使用5Fr单腔PICC导管,导管长度为65 cm。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关键词:B超引导;PICC置管;应用效果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近些年在临床中应用较为普遍,但是该种方法需要盲穿状况,极易受到机体血管的影响,加上穿刺部位多选择肘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呈现的人们的视野。该种方法可更好的观察到患者血管状态,弥补传统PICC置管术的不足,如穿刺条件高、血管条件差者穿刺成功率低等,同时该种方法的穿刺部位亦发生了转变,降低了置管损伤力度,避免并发症发生几率[1]。本次实验尝试对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集的患者给予B超引导下PICC置管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表1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对于长期静脉输液者、粘稠性高者、高渗者来说,PICC置管具有无痛静脉治疗特点,可大大降低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风险,减少患者死亡风险,避免医疗意外引起的医疗纠纷。PICC置管多选择贵要静脉至上腔静脉,其目的在于机体贵要静脉整体管径较粗,静脉瓣较少,在机体手臂垂直于身体的前提下,临床医师可更好的进行置管,从而提高置管成功几率。另外,机体肘关节上5cm部位血流量较大,选择该部位作为主要穿刺点可降低机体血管壁的损伤力度,防止导管脱出,提高置管成功率[2]。本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表明B超引导下PICC置管效果极佳,可确保成功置管。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较多,特别是置管后出血发生率更高。B超引导下PICC置管是临床医师在可视情况下置管,属于直观性穿刺操作,加上所选用的穿刺针较细,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不适感,降低出血发生风险。另外,静脉炎也是PICC置管的常见并发症,且多发于置管后48—72h内,多见于机体穿刺部位上方10cm处,分析其原因在于传统PICC置管穿刺针较粗,穿刺血管较细,导致置管难,而B超引导下PICC置管选择机体肘部上为穿刺点,可减少肘部频繁性活动,避免静脉炎的发生[3]。置管后血管的发生与穿刺导管、静脉选择密切相关,B超引导下PICC置管多选择肘上部穿刺,此部位血管较粗,可大大降低血管内膜的损伤力度,从而避免出现血栓现象。本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效果确切。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分析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本院申请置管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经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置管的穿刺成功率及置管后静脉炎、导管感染发生率,评价经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和安全性。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以及导管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可用性,值得推广使用。

PICC是由經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1],其极细的高生物相容性导管由肘前静脉穿刺插入至上腔静脉进行输液治疗,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减轻了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2]。

通过使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血管超声技术使操作者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血管的状态,改变了传统技术对血管条件和穿刺技术要求高、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置管成功率低的现状[3]。

穿刺部位由传统的肘窝下上移到上臂,减轻了置管损伤,减少了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4]。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本院申请置管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有淋巴瘤、前列腺瘤、乳腺癌、宫颈癌、肺癌和胃癌等病症。

纳入标准:均符合血管细、直视无法看清、触摸不清晰且肘部血管条件较差。

排除标准:存在意识不清晰。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 • 可优先选择异位率最低右侧贵要
静脉观察,及时置管 •置管时异位情况下利用超声实时
调整导管位置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第10页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优点
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 率:
•可清楚看到静脉及走向
•可选择管径大、分支少、 静脉瓣少血管
•穿刺点位于肘上,降低 活动时对血管摩擦
赛丁格技术置管法
超声引导结合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法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第3页
塞丁格技术介绍
经皮穿刺插入导管方法, 由瑞典一位名叫塞 丁格放射科医师创造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第4页
超声在PICC置管中作用
直观地显示血管解剖结构 实时引导、全程可见 提升置管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
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技术汇报
超声引导结合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
PICC门诊 年1月17日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第1页
PICC全称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 导管 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 为患者提供中、长久静 脉输液治疗(7天至1年 )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第2页
国内PICC置管方法
传统PICC置管法
•缩短了导管在血管内长
度、降低导管对血管刺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第11页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优点
提升患者带管舒适度: •防止活动时导管牵拉感 •降低害怕活动引发置管侧肢体麻木、肿胀 •导管易遮蔽,降低对外表影响及他人议论 •降低引发患者主要不适并发症发生率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第12页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体会

【医院管理分享】: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吉林市人民医院实践

【医院管理分享】: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吉林市人民医院实践

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实践案例:吉林市人民医院目标成立PICC静疗团队,严格遵循输液治疗指南,规范PICC置管流程,提高插吉林市人民医院管成功率,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满足患者安全高质量的输液治疗需求。

PICC的适应症1.患者的临床不稳定性和输液治疗方案复杂;2.预期超过3个月的间断性化疗;3.需要长期连续或间歇的输液治疗时,无外周通路可以选择;4.输注刺激性溶液,高渗液或发疱剂。

PICC的禁忌症1. 严重的出、凝血障碍;2. 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或损伤;3. 置管途径有外伤史、血管外科手术史、放射治疗史、静脉血栓形成史;4. 准备放置导管的静脉,其近心端有静脉损伤、栓塞,或有动静脉瘘的可能;5. 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置入心脏起搏器、腋下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的同侧上肢;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禁止上肢置管;6.异常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 。

过程告知1评估2操作流程3告知1.病人及家属必须获得充分的信息,包括置管的优势和并发症。

2.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置管术相关告知。

3.留置期间护理及注意事项。

告知优势:1.保护患者静脉,避免因反复穿刺而造成的血管损伤, 减轻患者痛苦。

2.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一年,能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 期的静脉输液治疗,满足肿瘤患者常规化疗的需要;3. 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保护患者的外周 静脉;LOREM IPSUM DOLOR 并发症: 1.静脉血栓2.静脉炎3.导管堵塞4.导管脱出、移位 ,穿刺点感染,渗血渗液告知评估1、治疗方案,用药目的及持续时间。

2、年龄、病情、意识及配合程度。

3、曾经用药史、过敏史、手术史、不良反应史等。

4、血常规、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指标、血糖指标。

彩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彩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彩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2-11-13T15:29:11.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周丽冰陈巧玲廖玉兰黄培莲[导读] 再用心脏探头在患者胸骨上窝或剑突下扫查初步判断导管头端位置,抽出导丝并固定导管。

再经X线复查确定。

周丽冰陈巧玲廖玉兰黄培莲(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玉林53700)【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272-01我院于2011年5月-2011年12月份对32例血管条件差的化疗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32例均为我院的化疗患者,男20例,女12 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0岁。

其中鼻咽癌10例、肺癌6例、乳腺癌6例、胃癌5例、淋巴瘤3例、白血病2例。

所有病例均具备PICC置管适应证。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ALoKa a10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频率5~10MHz,心脏探头频率2~5MHz。

PICC穿刺包,中心静脉导管套件及附件。

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步骤:患者去枕平卧位,穿刺侧上肢外展,充分暴露上肢。

取肘关节上2~4cm处的部位作为穿刺点,用“+”定位法确定贵要静脉上下两端并作标记,以下端标记点为体表进针点。

再测量置管的长度。

常规消毒、铺单,彩超实时引导下于穿刺点处以15°~30°进针,观察屏幕确定针头位于贵要静脉前上方后缓慢刺入血管腔,针尖进入血管腔时,回抽出暗红血后减小入针角度,继续进针约1.0cm,穿刺成功。

松止血带,撤出穿刺针,插入导管。

在患者穿刺侧颈部用探头直接压闭颈内静脉近心端,使导管通过锁骨下静脉进入无名静脉及上腔静脉。

再用心脏探头在患者胸骨上窝或剑突下扫查初步判断导管头端位置,抽出导丝并固定导管。

再经X线复查确定。

2 结果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穿刺成功32例,其中一次穿刺成功28例,二次穿刺成功4例;置管成功31例,包括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4例,其中1例3次异位入颈内静脉。

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研究

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研究

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 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从2021年2月开始,对80例确诊的PICC置管患者建档并展开实验,将患者分组并实施不同穿刺定位措施,研究于2022年2月结束。

实验期间,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中接受超声下PICC置管;而另外40例患者则接受的是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记录为观察组。

结合观察两组患者的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

并对患者的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中出现脱管、移位、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中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分别是95.0%和5.0%,对照组患者的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则分别是70.0%和30.0%,进行组间比较的差异显著(P<0.05)。

随访显示,在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有3例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对照组中4例导管移位,4例导管脱落,还有5例导管堵塞,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对PICC置管的患者采取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避免出现尖端异位的情况,避免对患者进行反复穿刺的情况,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推广价值高。

【关键词】:超声;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PICC置管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对患者进行置管后,可以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静脉输液、营养支持等治疗[1]。

PICC置管让给药途径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避免患者接受多次穿刺的痛苦,也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2]。

但同时也要注意,在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的过程中,要注意尖端定位的准确性,避免出现尖端异位的情况,一旦发生尖端异位,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等情况,具有较高危险性[3]。

在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尖端定位的准确性,也成为了临床研究中的重点内容。

此次研究即抽取了80例需要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分组后实施不同的定位措施,对比探究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血管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临床应用与观察

血管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临床应用与观察

血管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临床应用与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70例患者使用血管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

结果:成功置管70例。

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血管超声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需长期静脉输入大量刺激性、高浓度药物等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

该方法减少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者的痛苦,改变了以往直接由外周浅静脉输注大剂量强刺激性药物对患者血管的破坏,降低了静脉炎、血栓及周围组织感染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可以长时间留置,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广泛應用于临床。

患者的肘部血管条件好,可以直视或触及,是传统PICC置管法成功置管的重要条件。

对于肘部血管条件差、直视下无法直接穿刺置管的患者,如何提高置管成功率仍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难题。

2009年2月~2011年5月引进在血管超声导引下PICC 置管技术,现将相关置管经验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9年2月~2011年5月因外周静脉穿刺困难和(或)输入刺激性药物等原因向静脉小组申请PICC置管患者70例,男29例,女41例。

材料:采用美国索诺声(Sonosite)手提式彩色超声系统(置管专用血管超声仪)、德国贝朗PICC导管(16、18G)。

操作方法:备好物品,用超声探头探查上臂内侧贵要静脉,以初步了解血管的状态、大致走向、位置、深度和直径等。

穿刺者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消毒穿刺部位,建立无菌区,以带有超声导电糊的探头外罩无菌套,扎止血带,再次评估血管,选择适宜的位置进针,在超声屏幕直视下刺入血管,降低进针角度,将穿刺针送入血管,松开止血带,拔出针芯,送入导管至预定长度,撤出穿刺鞘,抽出导丝,抽回血,脉冲式冲管,连接正压接头,固定导管,X线摄片定位。

结果70例患者中,69例1次穿刺送管成功,1例送管不顺利,经调整体位后2次送管成功,置管成功率100%;70例全部采用贵要静脉穿刺,其中右贵要静脉66例,左贵要静脉4例;留管时间30~380天,平均122天;其中2例发生穿刺点感染,经加强换药等护理措施后痊愈;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0。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超声引 导下“直 视法” 的适应 证
专业化成效
从患者的角度讲,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减少静 脉穿刺的次数,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少与静脉 输液相关并发症以及减少医疗费用等。提高了病人 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从护士的角度讲,置管后可减少不必要的护理工作 量,合理支配这部分时间进行其他护理工作,更加 高效地护理其他病人;同时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 理服务满意度。
十二病室
刘 熳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起源
超声引导下的PICC穿刺的使用最早是在1997年华盛顿 医学中心,由一个从事危重护理的护士Claudette Bodreauus完成的,这个护士是最早的PICC小组成员。 她从协助医生做颈内静脉穿刺得到经验,能够在超声引 导下对摸不到的血管进行穿刺。她成功地对病人肘窝以 上的贵要静脉进行PICC穿刺置入。
5.解决了血管条件差患者的难题
1.水肿患者:由于疾病所造成的水肿,导致不 能进行静脉治疗。 ⑴继发性重度营养不良合 并低蛋白血症造成的全身水肿; ⑵晚期肾病 性水肿; ⑶甲状腺功能低下; ⑷药物过敏性全身皮损及水肿(属相对适应 证)。 2.单纯性肥胖患者:患者BMI>28,因肥胖而 造成肘部静脉触摸不到。 3.长期间断化疗或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 由于反复化疗治疗或静脉输液治疗,患者的 浅表静脉受损,呈条索状,不能继续使用。 如晚期肿瘤患者、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长期 营养支持者。 4.传统PICC置管失败者。 5.患者要求肘以上置管,提高生活质量。
血管评估
穿刺时评估血管的范围不可过小,在肘窝上2横 指扫查血管,沿血管走行扫查血管的深度、走行 方向和分叉位置;测量血管直径是否够容纳所选 择导管;观察血管周围的结构,尤其是伴行动脉 的情况,有无血管变异,如有动脉伴行或血管畸 形等情况,则应避开;血管内有无血栓,确定血 管是否通畅等。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技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技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 置管技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应用黄秀珠1陈蔓青1赵楚英2吴灿霞2方瑞宣1(1潮州市妇幼保健院,广东潮州521000)(2潮州市中心医院,广东潮州521000)颅脑疾病患者因中枢神经直接或间接性损伤,咳嗽、吞咽反射能力减弱,加之肺部感染、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原因,易致呼吸功能降低。

气管切开是恢复危急重症患者呼吸功能的重要措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呼吸道的无效腔,增强氧利用率及血氧饱和度。

但气管切开术直接损坏呼吸道自然防护屏障,使致病菌或其他病原菌侵入并黏附繁殖,并进入肺部,造成肺部感染。

高压氧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大脑氧供,促进脑复苏,减轻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

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时,因高纯度氧会促进呼吸道干燥,以及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解剖结构的改变,使上呼吸道丧失对气流的加温、湿化作用,使黏膜干燥率高达66%[3]。

另外患者高压氧治疗期间,气管切开通套管与气管壁之间的间隙明显增加,口咽部分泌物经过间隙进入下呼吸道,进而会增加痰量、血氧饱和度降低,甚至会诱发医院感染。

因此应加强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时的护理干预,予以全程陪护,及时吸取气道内的痰液,维持通畅呼吸,以此提高高压氧治疗效果。

既往高压氧患者治疗期间采用深部吸痰护理,即将吸痰管置入呼吸道深部进行吸痰,直接置入有可能损伤气道黏膜及呼吸道功能,极易发生气道黏膜损伤、呛咳等并发症。

气切套管下吸痰护理是将吸痰管从套管置入,无需直接插入呼吸道,避免呼吸道黏膜损伤;同时可清除体内深部的分泌物,吸痰后利用负压冲洗呼吸道分泌物,以此提高分泌物排出效果,有效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4]。

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吸痰期间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说明,两者吸痰期间均能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降低吸痰风险性。

而观察组患者2h 吸痰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吸痰期间并发症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的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超声引导power-picc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power-picc的临床应用

导管功能
监测CVP
PowerPICC和CVC在监测CVP上没有显著差异
国外研究 国内研究
国内外对照研究证明:PowerPICC和CVC测量CVP结果是一致的 1,2 它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1
1.Heath E. Latham et al,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are equivalent to centrally inserted catheter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for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monitoring, ;Journal of Clinical Monitoring and Computing,April 2012, Volume 26, Issue2, pp 85-90 2.高云,赵洁,柴燕燕,经PICC 与经CVC 测量中心静脉压值的一致性分析[J],护理学报,2013 ,Vol.20 No.4B
导管设计
前端开口
倒锥形设计
微插管器
拇指夹
标识清晰


先进的材质
专利的ChronoFlex ® 强化聚氨酯材质
生物相容性好
内外壁光滑
抗磨损,耐腐蚀
全面的功能
高压造影
人性化的设计
前端开口 拇指夹 倒锥形 标识清晰 低感染,更安全 微插管器
监测CVP 高流速 多通路
心电图相关知识
• P波为心房的去极波,其形态和振幅取决于电极 与心房综合向量轴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探测 电极进入上腔静脉接近右心房的连接部位时,可 引出最大振幅的直立P波,因此,根据P波的形 态和振幅发生变化,便可提示导管进入上腔静脉 的不同部位

超声引导下PICC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

超声引导下PICC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

超声引导下PICC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

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超声科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8例,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8例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穿刺的患者均为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后创伤小、感染率低,效果显著。

结论: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可以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PICC;护理;置管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即周边置入中心静脉输液导管,是中心静脉的可靠通道,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和医疗护理中的新理念,其主要由高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导管质量小,材质柔和,对人体无刺激性,具有多选择性、高成功率、低创伤性、低感染率等优点[1]。

可以广泛应用于周边静脉状况不佳但需长时间输液的患者,如新生儿、体表大面积烧伤患者、肿瘤患者、老人等,还可以应用于需要加快输液速度或需要完全肠胃外营养(TPN)患者[2]。

同时PICC 置管禁忌症较少,一般如无特殊情况(需穿刺部位发生感染等)均可行PICC。

本研究结合在我院超声科行PICC置管患者8例,旨在探讨PICC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经过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超声科行PICC的患者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66~89岁,平均年龄(77.5±11.5)岁,气短原因待查患者1例,壶腹周围癌患者1例,脑梗塞患者1例,慢阻肺患者1例,胃溃疡患者1例,右侧小脑半球占位患者1例,COPO急性加重期患者1例,慢性胆囊炎患者1例。

1.2置管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选择巴德公司的Seldinger套件,所用导管为硅胶材料制成的4F的PICC导管和LOGIQ eR6型便携式超声仪,具体方法如下:(1)以超声探头选择最适合进行穿刺的静脉,对需要穿刺的血管进行状态评估并测量置入导管长度,测量导管长度时主要采用常规法或一字改良法,常规法是测量患者需穿刺部位至右胸锁关节部位,再向下至第三肋间的距离,一字改良法则是测量从患者需穿刺部位到另一侧胸部锁关节长度后再加1~2cm。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目的: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PICC 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均2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PICC置管术,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PICC 置管术,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lt;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 置管术可提高肿瘤化疗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超声引导;PICC 置管术;肿瘤患者;应用效果恶性肿瘤是导致患者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1]。

临床治疗肿瘤外科手术外化学药物为治疗恶性肿瘤常用手段,在对患者进行化疗过程中许多药物需静脉给药,PICC 在肿瘤患者化疗中已应用广泛,由于置管对血管的要求较高,传统PICC 置管术,由于对血管的位置、选择穿刺点等较为困难,往往不能够一次性穿刺成功,且多次穿刺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及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近年来超声引导下PICC 置管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超声仪器下将患者血管呈现在视野中,能够有效规避传统PICC 置管中存在的问题[2]。

为了提升PICC 置管成功率,我院肿瘤科超声引导下PICC 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3月肿瘤科行PICC置管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均25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8.1±6.3)岁。

两组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 置管术,患者取平卧位,观察患者的上臂,选择较粗的血管,消毒穿刺处皮肤,预计穿刺点位置的置管长度,以探测方式进针,缓慢平直送管和撤管套等。

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扩皮方法的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扩皮方法的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扩皮方法的应用进展摘要:通过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扩皮方法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扩皮方法包括:180°横切扩皮法、90°纵切扩皮法、钝性分离扩皮法、先进鞘后切扩皮法等,以上方法在临床中发挥着各自作用。

笔者对不同的扩皮方法进行分析、整理归纳,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PICC置管;扩皮方法;综述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中扩皮方法比较1.180°横切扩皮法 B超引导下穿刺血管成功置入导丝后,操作者平持扩皮刀(血管鞘套件中配备11号)刀柄,将扩皮刀平置在导丝上与皮肤平行。

然后将刀尖沿导丝进入皮肤的角度约20°刺入皮肤扩皮,进深约3mm,送入血管鞘[4]。

2.90°纵切扩皮法 B超引导下穿刺血管成功置入导丝后,操作者竖握扩皮刀,经刀背紧贴导丝,刀刃向上与皮肤垂直。

然后将刀尖沿导丝进入皮肤约20°刺入皮肤扩皮,进深3mm,送入血管鞘。

徐寅[5]等研究发现,90°纵切扩皮法较180°横切扩皮法可以减轻PICC置管穿刺点的出血,可提高一次送鞘成功率,减轻患者扩皮时疼痛,能更快地促进切口愈合,减少置管的感染率,提升置管人员信心。

但上臂血管伴随的神经和淋巴管十分丰富,扩皮时易损伤淋巴管,导致淋巴液顺导管引流至穿刺处。

纵切扩皮可有效减少扩皮后出血,但对淋巴管损伤引起穿刺点渗液现象无法解决。

3.钝性分离扩皮法钝性分离法是指使用手术刀柄、止血钳、手指等非锐器方法将原来完整的软组织分离的一种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可防止神经和血管意外损伤[6]。

B超引导下穿刺血管成功置入导丝后,分离扩张器与插管鞘,将扩张器沿导丝先送入血管,钝性扩张穿刺处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退出扩张器,重新将其与插管鞘拧紧,沿导丝方向顺利送入血管鞘,退出导丝及扩张器,固定插管鞘,将导管经插管鞘送入上腔静脉,撤出插管鞘[7]。

超声引导下 PICC 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 PICC 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 PICC 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罗培【摘要】目的:比较运用超声引导下上臂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与传统PICC并发症情况。

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5月期间121例拟实施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

比较置管一次成功率,以及并发静脉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不舒适率。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置管舒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肿瘤患者化疗中有广泛运用推广价值。

【期刊名称】《淮海医药》【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2页(P301-301,302)【关键词】肿瘤;超声引导;PICC【作者】罗培【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安徽蚌埠 23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静脉化疗方法是现阶段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由于反复的穿刺或化疗液外渗所造成的局部组织坏死。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这类情况,但经上肢肘部血管穿刺患者,由于所需要跨越的血管行程长,加血管弯曲等原因部分患者不能顺利完成置管。

本文对超声实时引导下在上臂行PICC与传统PICC置管术进行了比较,旨在分析超声引导下PICC置入法与PICC 盲穿置人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前,随着PICC技术在化疗患者中逐渐推广,减少了化疗药物对血管和组织的损伤[1],但PICC也会发生组织损伤、静脉炎以及血栓等并发症。

本研究对我院化疗患者进行常规PICC以及超声引导下PICC技术置入,并进行整个化疗周期运用,为期3个月的观察。

结果发现超声引导下PICC置入法在穿刺1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以及静脉血栓发生率,患者不舒适率方面均有显著地降低(P<0.05)。

DSA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导管置入的临床应用

DSA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导管置入的临床应用

DSA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导管置入的临床应用贾春怡;张琦;代丹丹【摘要】目的研究探讨DSA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导管置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需行PICC导管置入处理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超声引导下PICC导管置入;观察组患者则采用DSA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导管置入.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一次导管置入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PICC导管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4.3%和60.0%,满意度分别为97.5%和8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临床实施PICC置管的患者,如其在不适合盲穿,又无法通过单纯超声引导置管获得理想效果的情况下,在DSA监视下辅助超声引导PICC导管置入既保证了穿刺成功率,又保证了一次置管成功率,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3页(P165-167)【关键词】DSA;超声引导;PICC导管置入;应用价值【作者】贾春怡;张琦;代丹丹【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1;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1;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技术方法◇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在临床化疗或者需长期输液的情况下十分常用,其可以为患者提供一种创伤少、止血方便、感染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的静脉通道[1]。

调查数据显示,在PICC导管置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导管头端异位的情况(发生率为6.68%~24.6%[2],从而缩短导管使用寿命,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研究就本院2015年1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需行PICC导管置入处理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DSA辅助超声引导下 PICC导管置入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探究改良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的应用

探究改良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的应用

探究改良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就改良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研究围绕我院PICC置管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2年3月止于2023年3月,在超声引导下置管中应用改良扩皮送鞘法。

结果:改良扩皮送鞘法实施后,置管一次成功率较高,导管异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改良扩皮送鞘法的应用价值明显,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改良扩皮送鞘法;超声引导;PICCPICC置管主要是指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靠近心脏大静脉,可规避化疗药物和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现阶段,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展开PICC置管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机械性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但仍然存在局部渗血、渗液情况,究其原因可能与改良塞丁格技术展开扩皮送鞘可对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或是导致毛细血管破坏等有关,故寻求一种更加安全的扩皮送鞘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就改良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围绕我院PICC置管患者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2年3月止于2023年3月,共50例,根据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

对照组男女占比为15:10,年龄区间为26至77岁,观察组男女占比为16:9,年龄区间为38至77岁。

纳入标准:符合PICC置管指征;沟通、交流能力正常;资料齐全;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史;智力障碍;严重器质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近期使用抗凝药物;免疫系统疾病;中途退出者。

通过对患者年龄等资料的对比、分析,未发现较大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使用传统扩皮送鞘法:细针穿刺成功后,将导丝置入,操作者需将扩皮刀的刀锋背紧贴导丝,刀刃向上和皮肤呈垂直状态,刀尖顺着导丝按照20°角刺入皮肤予以扩皮处理,进深控制在3mm左右;扩皮后应用无纺纱布压迫伤口,时间为30秒,之后再将微血管鞘沿导丝完全送入血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摩擦 •缩短了导管在血管内的长度、减少
导管对血管的刺激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优点
提高患者带管舒适度:
•避免活动时导管牵拉感 •减少害怕活动引起置管侧肢体麻木、肿胀 •导管易遮蔽,减少对外表的影响及他人的议论 •降低引起患者主要不适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体会
相关知识的掌握
塞丁格技术介绍
经皮穿刺插入导管的方法,由瑞典一位名叫 塞丁格的放射科医师发明超声在PICC置管中的作用
直观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 实时引导、全程可见 提高置管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起源及现状
1997年华盛顿医学中心护士 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PICC置入方法
超声知识 手眼协调 实践经验
理念的推广—护理工作的新思路
从 被 动 护 理

到主动护 理
理念的推广—护理工作的新思路
把我们先进的穿刺技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服务于全院临床科室
谢谢大家!
感谢聆听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优点
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 可优先选择异位率最低的右侧
贵要静脉观测,及时置管 •置管时异位的情况下利用超声
实时调整导管位置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优点
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可清楚的看到静脉及走向 •可选择管径大、分支少、静脉瓣少
的血管 •穿刺点位于肘上,减少活动时对血
超声引导结合塞丁格技 术PICC置管
PICC门诊 2016年1月17日
PICC的全称
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 脉导管 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 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 静脉输液治疗(7天至1 年)
国内PICC置管方法
传统的PICC置管法
赛丁格技术置管法
超声引导结合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法
在济宁附院本部及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泛应用, 在济宁市各县市级医院也已逐步开展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优点
提高置管成功率:
血管可见
穿刺针细
• 文献报道使用B超引导结合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 成功率由60%~87.5%提高到91%~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