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文论选
一、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
•《答谢民师书》: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跋秦少游书》: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
•《书李伯时山庄图后》: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录: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二、论艺术构思的“虚静”、“物化”和“成竹于胸”
(一)“虚静”
《送参寥师》节录: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二)“物化”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三首》节录: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三)“成竹于胸”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答谢民师书》: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
三、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
(一)“随物赋形”
•《文说》节录: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二)“传神”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传神记》: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虎头云:“颊上加三毛,觉精采殊胜。”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优孟学孙叔敖抵掌谈笑,至使人谓死者复生。此岂举体皆似?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使画者悟此理,则人人可以为顾、陆。
(三)“常形”与“常理”
《净因院画记》: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相对而言)。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
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
四、论“无法之法”
《诗颂》: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五、论平淡
•《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馀子所及也。
•《评韩柳诗》: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
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题陶渊明饮酒诗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世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