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目的及药物

合集下载

2023年丙肝治疗方法及治疗原则 丙肝有哪些症状表现

2023年丙肝治疗方法及治疗原则 丙肝有哪些症状表现

2023年丙肝治疗方法及治疗原则丙肝有哪些症状表现丙肝的早期症状表现1、把干扰素作为丙肝治疗的首选药物。

长效干扰素是目前公认的治疗丙肝最好的方法,丙肝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首先使用长效干扰素。

如果经济条件不好,则可以选用普通干扰素和复合干扰素。

2、使用干扰素进行丙肝治疗时还要有足够的疗程。

早期应答的获得,预示着患者若坚持使用干扰素治疗一年以上便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目前主张,用干扰素治疗丙肝一旦奏效,就应该坚持使用干扰素治疗1年以上。

3、病毒治疗丙肝。

该原则对象必须是其治疗方法的适应症患者,有的丙肝病毒感染者不是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患者,或者说该类患者不适合应用干扰素进行丙肝治疗。

丙肝纤维化F2期和F3期的患者是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最佳适应症患者,其次肝硬化早期的患者也可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

丙肝治疗方法丙肝可以通过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日常生活亲密接触等进行传播。

由于丙型肝炎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个人生活卫生习惯,早期进行治疗。

丙肝的症状多种多样,其症状在早期时有以下表现:丙肝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早期患者常常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异常的症状,疲倦、浑身无力等症状。

患者的.皮肤表现有脸黄、皮肤黄等症状。

患者容易出现发烧、右上腹功能不适、尿液发黄等症状,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要注意早期进行治疗。

慢性丙肝早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可有肝大和轻度触痛触痛。

部分患者无任何明显症状和体征。

严重时丙肝症状明显,患者常伴肝病面容、肝掌,丙肝合并乙肝感染时往往表现症状突然加重。

丙肝的治疗原则是什么1、对于慢性丙肝患者来说,一般情况下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但是我们都知道,干扰素的副作用比较大,且易出现病毒变异耐药的情况,从而导致治疗失败,病情复发,不仅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也给以后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2、对于急性丙肝患者来说,部分患者完全是可以自己痊愈的,虽然如此,一旦发现得了丙肝,一定要及时到正规专业的肝病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以免病情持续恶化。

丙肝药物治疗临床推荐

丙肝药物治疗临床推荐

3、其他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例如:利巴韦林等等。这类药物一般都是联合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例如: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利巴韦林),干扰素联合胸腺肽等等。
在临床上治疗丙肝的选择也是多样化,由于丙肝治疗非一日之功,所以在治疗的时候多选择联合用药。
2、复合干扰素,主要药品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剂、注射用重组干扰素α-2b、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等等。复合干扰素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对干扰素各种亚型进行重组而得到的非天然干扰素,它比原来的α干扰素的抗丙肝病毒作用至少大5倍,不良反应为轻到中度,与其他类型干扰素相似。丙肝病人使用其他类型干扰素无效时,可改用复合干扰素,每次皮下注射9微克,每周3次,6~12个月为一疗程。
丙肝药物治疗临床推荐
பைடு நூலகம்
丙肝,又名丙型肝炎病毒,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
丙型肝炎唯一有效的是抗病毒治疗,即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符合适应针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
目前丙肝的主要治疗以抗病毒为主,主要治疗药物有干扰素类,及其他抗病毒类药物,例如:利巴韦林等等,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下,治疗丙肝的一些一线治疗药物。
1、α-干扰素,主要药品有注射用α-干扰素(商品名:干扰能、惠福仁、罗扰素、贝尔劳、赛若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治疗后血清HCV RNA转阴率可达50%~80%但停药后约半数HCV RNA又转阳再用α-干扰素仍有效在HCV复制指标转阴同时可见肝功能改善及肝脏病变好转提示干扰素对HCV有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复发时间多在治后6~12个月若治后12个月ALT持续正常血清HCV RNA阴性则可能治愈其复发原因为:

丙肝3b型治疗方案

丙肝3b型治疗方案

丙肝3b型治疗方案丙肝3b型是一种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

与其他类型的丙肝相比,3b型丙肝病毒具有较高的复制活性和慢性感染风险。

治疗丙肝3b型是一个复杂而挑战性的过程,需要特定的治疗方案和综合管理。

目前,丙肝的治疗方案以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s)为基础。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直接作用于病毒的关键酶,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对于丙肝3b型的治疗,DAAs是首选的药物。

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肝病严重程度、肝功能、病毒负荷和抗药性等。

一般来说,3b型丙肝的治疗方案包括两个或多个DAAs的组合应用。

这样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病毒耐药的风险。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医生还需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患者的耐受性。

一些常用的DAAs包括索非布韦(Sofosbuvir)、利巴韦林(Ribavirin)、达卡他韦(Daclatasvir)、阿巴卡韦(Abacavir)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病毒,相互协同发挥治疗效果。

丙肝3b型的治疗过程一般为12周或24周。

治疗期间,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临床检查和检测,以评估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

治疗结束后,医生还会进行长期随访,并根据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查。

丙肝3b型的治疗效果通常较好。

根据临床研究数据显示,使用DAAs治疗可以将病毒清除率提高至90%以上。

这为丙肝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会,有效减少了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风险。

然而,丙肝3b型的治疗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治疗费用较高,可能超出一些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其次,病毒耐药性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一些患者可能存在肝功能不全、其他合并症或病毒变异等复杂情况,需要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治疗丙肝3b型时,患者需要与专业医生进行深入的咨询和讨论。

医生将综合患者的个人情况和治疗需求,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按医生指导规范用药,定期复查和随诊。

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进展和新疗法

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进展和新疗法

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进展和新疗法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感染。

长期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幸运的是,近年来,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进展迅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疗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1. 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出现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是近年来丙型肝炎治疗的重大突破。

与传统的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等药物相比,DAAs具有更高的治愈率和更少的副作用。

DAAs通过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有效地抑制了病毒的增殖,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 不同基因型的差异丙型肝炎病毒有多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目前,已经有了针对不同基因型的特异性药物。

例如,对于基因型1的患者,苏巴韦和阿巴韦韦是常用的治疗药物;而对于基因型3的患者,达卡他韦和阿索帕韦是更有效的选择。

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前,准确确定患者的基因型是非常重要的。

3. 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基因型、病毒载量、肝功能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随着技术的进步,个体化治疗在丙型肝炎的治疗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和相关指标的评估,可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组合和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并减少不良反应。

4. 新疗法的出现除了传统的DAAs,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疗法。

例如,RNA干扰疗法可以通过靶向病毒基因组的RNA分子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此外,疫苗研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疫苗接种可以预防丙型肝炎的感染,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进展迅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以及针对不同基因型的特异性药物的研发,使得治愈丙型肝炎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同时,个体化治疗和新疗法的不断发展也为丙型肝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我们仍需持续努力,加强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丙肝最新治疗方案

丙肝最新治疗方案

丙肝最新治疗方案引言丙肝,即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

近年来,丙肝的发病率有所增加,且在治疗方面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最新治疗方案被开发出来,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升的机会。

本文将介绍一些丙肝的最新治疗方案。

一、直接抗病毒药物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简称DAA)是丙肝治疗的一种最新而有效的方式。

这些药物通过直接抑制病毒的生长和繁殖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与传统的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治疗方法相比,DAA的治疗疗效更好,且副作用较小。

其中一些常用的DAA药物包括索非布韦、格拉扎韦、阿巴卡韦和达卡他韦等。

二、个体化治疗方案由于丙肝患者的病情和病毒类型各异,个体化治疗方案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基因型、肝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以确保每位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确定治疗时间和监测疗效等步骤。

三、联合治疗近年来,丙肝的联合治疗方案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联合治疗通常是指将不同的药物组合在一起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例如,索非布韦和达卡他韦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并减少病毒复发的风险。

此外,联合治疗还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四、全程管理与康复关怀除了药物治疗,全程管理与康复关怀也是丙肝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程管理包括对患者的评估、监测、药物介绍和管理等,旨在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支持和指导。

康复关怀则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给予心理和生活习惯上的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治疗过程并提高生活质量。

五、预防和控制除了治疗,预防和控制也是丙肝管理的重要环节。

预防方面,广泛推广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此外,加强公众对丙肝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的宣传教育,加强血液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性行为的倡导也是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

丙肝不可怕丙肝的抗病毒治疗

丙肝不可怕丙肝的抗病毒治疗
SVR (%)
Hadziyannis SJ. EASL Annual Meeting. 2002.
942研究:疗效小结
派罗欣® 联合 利巴韦林 1000/1200 mg/日治疗 48 周,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 61% 派罗欣® 联合 利巴韦林 1000/1200 mg/日治疗 48 周,HCV 基因型 1 型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 51% 派罗欣® 联合 利巴韦林 800 mg/日治疗 24 周,HCV 基因型非 1 型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 78%
65% (n = 253)
Hadziyannis SJ. EASL Annual Meeting. 2002.
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
派罗欣® 180 mg sc qw + 利巴韦林 800 mg qd, 24 周
派罗欣® 180 mg sc qw + 利巴韦林 1000/1200 mg qd, 24 周
派罗欣® 180 mg sc qw + 利巴韦林 1000/1200 mg qd, 48 周
开发聚乙二醇干扰素经历了2代技术
IFN
第一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2KD)
吸收过快,峰浓度高
PEG位点多样,产品均一性差
分布过广,剂量要大
PEG与干扰素结合不稳定需要制成干粉剂
消除过速,给药要频
在体内分布仍很广泛
波动过大,耐受性差
不能保证稳定1周的血药浓度
第二代大分子支链 PEG干扰素纯度更高
目前治疗丙肝的临床药物
干扰素类 普通干扰素(IFN) 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
IFN
第一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2KD)
第二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40KD)

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肝癌
慢性丙型肝炎是肝癌的主 要病因之一,长期感染丙 型肝炎病毒可发展为肝癌。
02
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抗病毒治疗的目的
清除病毒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抗病毒治疗,有效抑制丙型肝炎 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最终达到 清除病毒的目的。
通过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可以显著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减轻肝脏损伤
慢性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血液传播
通过输血、血液透析、共 用注射器等途径传播。
性传播
性接触是慢性丙型肝炎的 传播途径之一。
母婴传播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可经胎 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传播 给新生儿。
慢性丙型肝炎的危害
肝功能衰竭
慢性丙型肝炎可导致肝功 能衰竭,严重时可引起肝 昏迷或死亡。
肝外并发症
慢性丙型肝炎可引起多种 肝外并发症,如肾小球肾 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慢性丙型肝炎患 者的肝脏损伤,阻止病情进展为肝硬 化或肝癌。
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
显著降低病毒载量
抗病毒治疗在短期内即可显著降 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
改善肝功能
随着病毒载量的降低,患者的肝功 能逐渐得到改善,肝功能指标趋于 正常。
延长生存期
抗病毒治疗能够延长慢性丙型肝炎 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04
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与预后
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病毒载量下降
抗病毒治疗后,丙型肝炎病毒载量应显著下降,甚至检测不到。
肝功能改善
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应逐渐恢 复正常。
组织学改善
肝脏组织学检查显示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减轻。
治疗后的病情改善情况

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的研讨

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的研讨

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的研讨(内蒙古莫旗人民医院内蒙古莫旗162850)【中国分类号】r512.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12-02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导致原发性肝癌,病死率高。

抗病毒是治疗丙型肝炎的关键。

为了提高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尤其是提高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一些抗病毒药物不断被开发并相继进入临床研究,取得很好进展,特研讨如下。

1、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疗法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是大分子聚乙二醇与干扰素仅侧面连接,明显提高了干扰素抗hcv的疗效。

目前对hcv有效的聚乙二醇衍生物主要有两种:干扰素α-2a和40kd支链聚乙二醇分子聚合形成的peg ifnα-2a和peg ifnα-2b与12kd直链聚乙二醇分子形成的peg ifnα-2b。

与各自普通ifn相比,两种化合物均具有吸收慢,分布面小排泄慢的优点;这就充分保证了体内较长时间均具有足够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浓度。

而且一周只需给药1次,降低了因为药物浓度过大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因排泄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了治疗失败的发生率,每周1次的用药也大大减轻了患者治疗的痛苦。

但伴有hiv感染者其疗效要低一些,持续应答率只能达到35%[1]。

peg ifn联合利巴韦林不久将成为丙型肝炎治疗的常规方案,但治疗花费也是肝炎治疗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buti等[2]应用markov 模型对应用peg ifnα-2b和传统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报道进行分析,认为peg 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的效价比及患者的依从性均优于传统ifnα-2b在那些特殊基因型hcv(如基因1型)感染者中的这种差异尤为明显。

peg ifn α-2b治疗丙型肝炎对我国的患者来说还是相当昂贵的,若能大量应用国产重组干扰素组合成长效干扰素,则可以大大地降低成本而更有利于减轻丙型肝炎患者的经济负担。

丙型肝炎的直接抗病毒药物

丙型肝炎的直接抗病毒药物

㊃专题㊃通信作者:孔丽,E m a i l :k o n g l i y o u x i a n g@s i n a .c o m 丙型肝炎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崔 坡,孔 丽,赵素贤(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 要:丙型肝炎病毒(H C V )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㊂清除H C V 感染,达到治愈是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最主要目标㊂近年来直接抗病毒药物(D A A )发展迅猛,可以有效清除病毒,而且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国际上已广泛用于H C V 感染者的治疗㊂本文就D A A 的分类㊁特点㊁耐药问题及不同H C V 基因型的治疗方案等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㊂关键词:丙型肝炎;肝炎病毒属;抗病毒药中图分类号:R 5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6)07-0727-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6.07.008D i r e c t -a c t i n g a n t i v i r a l a g e n t s i nh e pa t i t i sCv i r u s i n f e c t i o n C u i P o ,K o n g Li ,Z h a oS u x i a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H e p a t o l o g y ,t h eT h i r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e b e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51,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K o n g L i ,E m a i l :k o n g l i y o u x i a n g @s i n a .c o m A B S T R A C T :H e p a t i t i sCv i r u s (H C V )i n f e c t i o n i s o n e o f t h e g l o b a l p u b l i c h e a l t h p r o b l e m ,a n d t h e e r a d i c a t i o no f i n f e c t i o n i s t h e 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g o a l i n H C Vt h e r a p y .I nr e c e n t y e a r s ,d i r e c t -a c t i n g a n t i v i r a l a g e n t s (D A A )d e v e l o p q u i c k l y .D u e t o t h eb e t t e r s a f e t y a n d t o l e r a b i l i t y i n t h e r a p y f o rH C Vi n f e c t i o n ,t h e s en e wa g e n t s a r eu s e d g e n e r a l l yi n m a n y c o u n t r i e s .T h i sr e v i e wa i m sa t t h er e c e n ta d v a n c e so fD A A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r e s i s t a n c ea n dc u r r e n to p t i m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f o rH C Vv a r i o u s g e n o t y pe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H C Vi nf e c t i o n s .K E Y W O R D S :h e p a t i t i sC ;h e p a c i v i r u s ;a n t i v i r a l a ge n ts 孔丽,女,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㊂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㊂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常务理事,河北省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石家庄市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㊂发表S C I 及国家级论文80余篇,主编㊁副主编㊁参编著作7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㊁三等奖7项,承担河北省厅级课题17项㊂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 e pa t i t i sC v i r u s ,H C V )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全球大约有1.7亿~2亿多的H C V 感染者,这些H C V 感染者容易发展成慢性肝炎,并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㊂我国2006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9岁人群抗-H C V 流行率为0.43%,一般人群感染者大约560万,加上高危人群及高发地区,大约有1000万例H C V 感染者[1]㊂因此,清除H C V ㊁获得治愈㊁清除或减轻H C V 相关肝损害㊁阻止进展为肝硬化㊁失代偿期肝硬化㊁肝功能衰竭或肝癌㊁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丙型肝炎治疗的总的目标[1]㊂聚乙二醇干扰素α(P E G -I F N α)联合利巴韦林(R B V )是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S O C ),但临床疗效有限,不良反应严重,尤其对基因1型患者有效率相对较差,复发率高,阻碍了临床应用㊂近几年来针对H C V 的小分子直接抗病毒药物(D A A )研发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多种药物在美国㊁欧洲或其他各国已经获得批准上市,还有更多的D A A 正在进行Ⅱ期或Ⅲ期临床研究,相比以干扰素(I F N )为基础的标准治疗,D A A 能强效抑制H C V 复制,迅速降低H C V R N A 水平,缩短治疗周期,显著提高持续病毒学应答(S V R )率,现将这些药物的特点进行阐述㊂1 H C V 结构和基因型H C V 属黄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 N A 病毒,基因组全长含9600个核苷酸,基因组两端为结构保守的非编码区,中间是长约9000个核苷酸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长约300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前体N H 2-C -E 1-E 2/P 7-N S 2-N S 3-N S 4A -N S 4B -N S 5A -N S 5B -C O O H ,在宿主细胞信号肽酶和病毒蛋白酶的作用下裂解成10余种病毒蛋白,包括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E 1和E 2),离子通道蛋白p 7,及非结构蛋白N S 2㊁N S 3㊁N S 4A ㊁N S 4B ㊁N S 5A 和N S 5B ,这些非结构蛋白㊃727㊃‘临床荟萃“ 2016年7月5日第31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u l y 5,2016,V o l 31,N o .7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对病毒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中非结构蛋白N S3/4A㊁N S5A和N S5B是目前D A A的主要作用靶位㊂N S3/4A丝氨酸蛋白酶参与对H C V病毒多肽链的多位点的裂解和剪切,N S5A 复制复合体蛋白在病毒复制和装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 S5B在H C V复制过程中编码R N A聚合酶㊂D A A通过抑制H C V生命周期中的这些重要病毒蛋白,从不同阶段阻断H C V肝内复制进而发挥抗病毒疗效㊂H C V基因容易发生变异,目前可至少分为6个基因型及多个亚型㊂我国以H C V1b型为主(56.8%),其次为2a型(24.1%)和3型(9.1%),未发现基因4型和5型,6型相对较少(6.3%)[1]㊂不同基因型间的序列差异为30%~35%,病毒基因型可影响抗病毒的治疗效果㊁疾病进展和疫苗的研发㊂D A A的治疗应答与H C V基因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㊂2D A A的特点和应用目前D A A主要分为3类:N S3/4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㊁N S5B聚合酶抑制剂和N S5A复制复合物蛋白抑制剂㊂2.1 N S3/4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N S3/4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通过与N S3/4A蛋白酶活性中心发生可逆共价或非共价结合,竞争性地抑制酶活性,在翻译后水平上干扰H C V复制[2],因此能迅速降低H C V R N A水平,提高S V R率㊂特拉匹韦(T e l a p r e v i r)和波普瑞韦(B o c e p r e v i r)2011年5月相继在美国和欧洲上市的第一代D A A药物,二者可靶向作用于N S3/4A丝氨酸蛋白酶㊂T e l a p r e v i r与P E G-I F Nα和R B V(P/R)联合用于H C V基因1和4型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S V R率较单独应用明显提高[3]㊂B o c e p r e v i r与P/R联合应用还可提高对H C V基因2㊁3型的S V R率[4]㊂但是,T e l a p r e v i r和B o c e p r e v i r在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并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如B o c e p r e v i r可能会出现贫血㊁味觉障碍, T e l a p r e v i r可能会出现皮疹㊁瘙痒和贫血㊂而且T e l a p r e v i r和B o c e p r e v i r存在耐药位点多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㊁易受基因型影响等问题[5],单药治疗4天即可出现耐药现象[6-7],影响了临床的应用,目前已经不被推荐应用㊂2016年4月颁布的世界卫生组织(WHO)丙型肝炎治疗指南2016年更新版亦强调不再推荐包含T e l a p r e v i r或B o c e p r e v i r的治疗方案用于治疗慢性H C V感染患者[8]㊂西咪匹韦(S i m e p r e v i r)和阿那匹韦(A s u n a p r e v i r)是第2代N S3/4A蛋白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基因1㊁4型H C V感染,疗效优于第1代D A A,且不良反应较少㊂研究显示,S i m e p r e v i r联合索非布韦(S o f o s b u v i r),加或不加R B V治疗12~24周,存在轻度肝纤维化的经治患者的S V R率可达到90%,在经治或初治的晚期肝硬化患者中,S V R率可达到94%[9]㊂S i m e p r e v i r于2013年9月27日获日本医药品医疗器械综合管理机构(P M D A)批准上市,而且S i m e p r e v i r联合S o f o s b u v i r是日本第一个正式批准用于治疗H C V感染的无干扰素㊁无利巴韦林全口服用药方案㊂S i m e p r e v i r于2013年11月22日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 D A)批准上市,美国肝病学会将S i m e p r e v i r与S o f o s b u v i r加或不加R B V联合用于基因1㊁4㊁5㊁6型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10]㊂S i m e p r e v i r于2014年5月14日获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欧洲肝病学会推荐S i m e p r e v i r与P/R联合,或者S i m e p r e v i r与S o f o s b u v i r联合用于基因1㊁4型丙型肝炎的治疗[11]㊂A s u n a p r e v i r于2014年7月获日本P M D A批准上市,A s u n a p r e v i r与达卡他韦(D a c l a t a s v i r)联合治疗慢性H C V基因1型合并或不合并代偿性肝硬化患者,获得了很高的S V R率,美国F D A亦于2014年审批通过A s u n a p r e v i r+D a c l a t a s v i r组合方案用于H C V基因1b型感染的治疗㊂N S3/4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 a r i t a p r e v i r (A B T-450),与N S5A复制复合物蛋白抑制剂O m b i t a s v i r(A B T-267)和C Y P3A抑制剂R i t o n a v i r 组成复方制剂(O m b i t a s v i r/P a r i t a p r e v i r/R i t o n a v i r),于2015年7月获美国F D A批准上市㊂在S A P P H I R E-I的Ⅲ期研究中,针对初治无肝硬化的患者,O m b i t a s v i r/P a r i t a p r e v i r/R i t o n a v i r联合D a s a b u v i r加R B V治疗12周,基因1a型和基因1b 型的S V R可分别达到95%㊁98%[12]㊂该药联合R B V或联合D a c l a t a s v i r已经被美国肝脏病学会推荐用于H C V基因1,4型的治疗[10]㊂N S3/4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G r a z o p r e v i r (MK-5172)与N S5A复制复合物蛋白抑制剂E l b a s v i r(MK-8742)的组合制剂Z e p a t i e r,研究显示针对肝硬化或者无肝硬化的初治患者,Z e p a t i e r治疗12周,可使基因1a型患者S V R达到95%,基因1b 型患者S V R达到99%[13],因此已经获得美国F D A 的批准用于H C V基因1,4型的治疗㊂其他N S3/ 4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还有丹诺普韦(D a n o p r e v i r)㊁V a n i p r e v i r(MK-7009)㊁F a l d a p r e v i r 等㊂2.2 N S5B聚合酶抑制剂 N S5B是R N A依赖性㊃827㊃‘临床荟萃“2016年7月5日第31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l y5,2016,V o l31,N o.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 N A聚合酶(R d R p),参与H C V R N A复制,根据其结构不同分为核苷类和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两大类[14],这两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可以联合应用㊂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N P I)是经过糖基化或碱基化修饰的核苷类似物,通过模拟酶的天然底物,竞争作用于N S5B的催化活性位点,插入到新合成的核苷酸链中,使链的延伸终止,从而阻断H C V的生命周期[2]㊂N S5B的活性位点具有高度保守性,因此对H C V所有基因型均有效㊂S o f o s b u v i r是2013年12月被美国F D A首次批准上市的N S5B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在N E U T R I N OⅢ期试验中,S o f o s b u v i r加P/R治疗12周可以使H C V基因1a型初治患者S V R达到92%,基因1b型为82%,基因4型为96%[15]㊂S o f o s b u v i r 联合R B V治疗基因2型的经治患者12周,可使S V R达到96%[16]㊂但对基因3型疗效欠佳,对基因3型的经治患者,S o f o s b u v i r加P/R联合治疗12周, S V R只有83%[16]㊂因为其良好的疗效,S o f o s b u v i r 于2014年1月获欧盟药品管理局批准其在德国㊁英国㊁法国等十几个欧洲国家上市,欧洲肝病指南推荐S o f o s b u v i r可以与P/R或D a c l a t a s v i r或与S i m e p r e v i r等联合,几乎用于各种基因型的丙型肝炎的治疗[11]㊂2016年WHO最新的丙型肝炎指南[8]推荐S o f o s b u v i r+D a c l a t a s v i r用于基因1㊁3㊁4型治疗,S o f o s b u v i r+L e d i p a s v i r用于基因1㊁4㊁5㊁6型的治疗,S o f o s b u v i r+R B V用于基因2㊁3型的治疗㊂但S o f o s b u v i r联合R B V治疗方案不推荐用于治疗基因1型患者,因为此方案在E L E C T R O NⅡ期试验中的有效性次于初期目标[17]㊂其他N S5B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还有M e r i c i t a b i n e(R G-7128)㊁A C H-3422㊁MK-3682等[2]㊂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N N P I)以非竞争方式与N S5B聚合酶催化部位的变构位点结合,在延伸复合物形成前,导致多聚蛋白复制复合体的重要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抑制N S5B聚合酶活性中心的催化效率,干扰病毒的体内复制过程[18]㊂目前至少有5个变构位点可作为N N P I药物的靶位点(N N P l-1~ 5),N N P I-1与N N P I-2位于拇指区,N N P I-3~5位于手掌区,这也是其独特的耐药位点㊂与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相比,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基因屏障较低,容易发生耐药,停药后易复发,且不能对所有基因型均有抗病毒作用[19]㊂所以,现在这类药物的研究热点是与其他高耐药屏障的口服药物联合抗病毒治疗,以减少耐药发生[19]㊂D a s a b u v i r(A B T-333),A b b V i e公司将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D a s a b u v i r(A B T-333)与O m b i t a s v i r/ P a r i t a p r e v i r/R i t o n a v i r复合片剂组合(V i e k i r aP a k)用于H C V基因1,4型感染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美国肝病学会推荐可与R B V联合用于H C V基因1,4型感染者的治疗[10]㊂在2015年亚太肝病学会(A P A S L)年会上,来自美国的F r e d e r i c k P o o r d a d报告,应用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B e c l a b u v i r75m g与D a c l a t a s v i r30m g和A s u n a p r e v i r200m g联合用于H C V基因1型无肝硬化患者,显示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㊁安全性和耐受性㊂在既往未治患者中,12周持续病毒应答率(S V R12)为92%㊂在既往经治患者中,S V R12为89%㊂S e t r o b u v i r亦为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N N P I-3药物,研究显示S e t r o b u v i r+P/R三联治疗慢性H C V感染者R V R和cE V R均高于P E G-IF N+ R B V对照组患者,但S e t r o b u v i r三联治疗后复发率高,而且复发患者存在M414㊁G554和D559位点变异㊂因此目前该类药物研究的热点不是三联治疗,而是与其他高耐药屏障的D A A联合,以减少耐药发生[19]㊂2.3 N S5A复制复合物蛋白抑制剂 N S5A复制复合物蛋白抑制剂(R C I)通过抑制N S5A的高度磷酸化,或改变N S5A的亚细胞定位,而干扰H C V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子代病毒组装过程[2]㊂N S5A复制复合物蛋白抑制剂是目前已知抗病毒活性最强的小分子抑制剂,对H C V各个基因型均有较好的抗病毒效果㊂D a c l a t a s v i r(D a k l i n z a)是N S5A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于2014年7月获日本P M D A批准上市㊂于2014年8月22日获得欧洲药物管理局(E MA)批准上市,与其他D A A药物联合用于治疗慢性H C V基因1㊁2㊁3和4型感染的成人患者[11]㊂A I444040Ⅱ期研究显示,D a c l a t a s v i r与S o f o s b u v i r加或不加R B V 治疗12~24周,可以使基因1型初治患者S V R达到98%㊂在应用N S3/4A抑制剂T e l a p r e v i r或B o c e p r e v i r治疗失败的患者中,应用此方案同样可以使S V R达到98%[20]㊂欧洲肝病学会推荐D a c l a t a s v i r与P/R联合用于基因1㊁4型的治疗, D a c l a t a s v i r与S o f o s b u v i r联合用于基因1㊁3㊁4型的治疗[3]㊂D a c l a t a s v i r于2015年7月24日获美国F D A批准上市㊂N S5A复制复合物蛋白抑制剂L e d i p a s v i r(G S-5885)的抗病毒活性主要针对H C V基因1a及l b亚型㊂L e d i p a s v i r与S o f o s b u v i r组成的复方制剂㊃927㊃‘临床荟萃“2016年7月5日第31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l y5,2016,V o l31,N o.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 a r v o n i于2014年10月被美国F D A批准治疗慢性H C V基因1型感染㊂I O N-1的Ⅲ期试验结果显示应用H a r v o n i加或不加R B V治疗12~24周,可使基因1型初治患者S V R达到97%~99%,而且R B V及治疗疗程对S V R几乎无影响[21]㊂对于无肝硬化的基因1型初治患者,应用S o f o s b u v i r和L e d i p a s v i r联合治疗方案可使疗程缩短至8周[22]㊂对应用N S3/4A蛋白酶抑制剂治疗失败的基因1型肝硬化患者,换用S o f o s b u v i r和L e d i p a s v i r复合制剂治疗依然有效[23]㊂S o f o s b u v i r和L e d i p a s v i r复合制剂对基因4型患者同样有效[24]㊂同时L e d i p a s v i r 也是泛基因型药物,对非基因1型H C V感染也有较好疗效㊂美国肝病学会[10]和WHO[8]均推荐对慢性丙型肝炎初治基因1㊁4㊁5㊁6型患者首推H a r v o n i (L e d i p a s v i r+s o f o s b u v i r)12~24周治疗㊂O m b i t a s v i r(A B T-267)是另一种N S5A复制复合物蛋白抑制剂,它与P a r i t a p r e v i r和R i t o n a v i r组成的复方制剂(O m b i t a s v i r/P a r i t a p r e v i r/R i t o n a v i r)联合R B V或联合D a c l a t a s v i r已经被美国肝脏病学会推荐用于H C V基因1,4型的治疗[10]㊂其他的N S5A复制复合物蛋白抑制剂还有A C H-3102㊁V e l p a t a s v i r(G S-5816)㊁B M S824393等,对多种基因型均有强效的抗病毒作用,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进入临床㊂3D A A临床应用中的耐药问题近年来,D A A药物的研发迅猛发展,但H C V病毒复制时的高自然错配率及R N A聚合酶低保真性的特点使得病毒高耐药性成为D A A临床应用中的主要挑战,而且各种D A A均存在特异的耐药位点,并且与H C V基因型和亚型相关,因此也是临床用药中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㊂研究显示在一些未治患者中可以检测到天然耐药的变异H C V(R A V s)[19]㊂应用N S3蛋白酶抑制剂㊁N S5A抑制剂或非核苷类N S5B抑制剂治疗后未达到S V R的患者中,发现H C V分别在N S3蛋白酶㊁N S5A㊁N S5B位点出现氨基酸替换导致其产生耐药㊂例如,在T e l a p r e v i r联合P/R治疗失败的患者中发现N S3位点V36A/G/ I/L/M㊁T54A/S㊁I132V(仅基因1a型)㊁R155G/K/ T/M㊁A156F/N/S/T/V㊁和D168N变异的R A V s[25]㊂同时,在S i m e p r e v i r/联合P/R治疗失败的患者中,确认存在N S3位点80㊁122㊁155㊁168(基因1a型主要为R155K,基因1b型为D168V)变异的R A V s[26]㊂存在N S5A和N S3氨基酸替换的R A V s 出现在A s u n a p r e v i r联合D a c l a t a s v i r治疗失败的患者中㊂特别注意的是,存在N S5A的L31V/M和Y93C/N变异的病毒具有很强的耐药性[27-28]㊂相比之下,很少有报道在S o f o s b u v i r治疗失败的患者中检测到耐N S5B聚合酶抑制剂的H C V(S282T)㊂一般来说,S o f o s b u v i r具有更高的耐药屏障㊂D A A治疗失败后的R A V s有另一个有趣的特点,随着时间推移,R A V s比例会发生变化㊂N S5A耐药的病毒(Q30E/R㊁L31V/M㊁Y93C/N)持续存在,但N S3耐药的病毒(V36M㊁R155K㊁D168A/E/V/Y)普遍减少[25,28]㊂2015年美国肝脏病学会[10]和我国2015年丙型肝炎指南[1]中指出,目前已知的D A A药物相关位点有:①N S3/4A靶点相关:S i m p r e v i rQ80K/R㊁S122G/R/A/I/T㊁R155K/Q㊁D168E/V/A/H/F/ T㊁I*V170T;P a r i t a p r e v i r V36A/M㊁V55I㊁Y56H㊁R155K㊁D168A/V/Y/E/K;②N S5A靶点相关:L e d i p a s v i r M28T㊁Q30E/R/H㊁L31M㊁H58D㊁Y93C/H/N/S;O m b i t a s v i r M*I28T/V/S㊁Q30R㊁H58D㊁Y93C㊁H㊁N;③N S5B靶点相关:S o f o s b u v i r L159F㊁S282T㊁V321A;D a s a b u v i rC316Y㊁M414T/ I㊁Y448H㊁A553T㊁G554S㊁S556G㊁D559G/N㊂4D A A面临的问题D A A s已在多个国家获批上市,但在我国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一些D A A s在我国的临床试验也已完成,相信不久将获批用于临床[1]㊂以D A A s为基础的抗病毒方案包括1个D A A联合P R,D A A s联合利巴韦林,以及不同D A A联合或复合制剂[1]的应用,这些D A A临床疗效较好,S V R较高,但也应该注意到,在清除H C V病毒后,晚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患者仍有进展为肝癌的风险,对这些患者仍需要密切随访和观察㊂同时D A A的耐药问题也开始显现,因此联合应用不同靶位的D A A,或开发适合H C V全基因型的复方制剂,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的发生亦是今后的研究方向㊂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9(5):590-607.[2]王靖,何小羊.抗丙型肝炎病毒药物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5,42(5):551-560.[3] B e n h a m o uY,M o u s s a l l i J,R a t z i uV,e t a l.T e l a p r e v i r a c t i v i t yi n t r e a t m e n t-n a i v e p a t i e n t s i n f e c t e dh e p a t i t i sCv i r u s g e n o t y p e4:ar a n d o m i z e dt r i a l[J].JI n f e c tD i s,2013,8(6):1000-1007.[4]S i l v aMO,T r e i t e lM,G r a h a m D J,e t a l.A n t i v i r a l a c t i v i t y o fb oc e p r e v i r m o n o t h e r a p y i n t r e a t m e n t-n aïv e s u b j e c t s w i t hc h r o n i ch e p a t i t i s C g e n o t y p e2/3[J].JH e p a t o l,2013,59(1):31-37.[5] H a y e sC N,C h a y a m a K.E m e r g i n g t r e a t m e n t sf o rc h r o n i c㊃037㊃‘临床荟萃“2016年7月5日第31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l y5,2016,V o l31,N o.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 e p a t i t i sC[J].JF o r m o sM e dA s s o c,2015,114(3):204-215.[6]S a r r a z i nC,K i e f f e rT L,B a r t e l sD,e t a l.D y n a m i c h e p a t i t i sCv i r u s g e n o t y p i c a n d p h e n o t y p i c c h a n g e s i n p a t i e n t s t r e a t e dw i t h t h e p r o t e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t e l a p r e v i r[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07, 132(5):1767-1777.[7]S u s s e rS,W e l s c h C,W a n g Y,e t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r e s i s t a n c e t ot h e p r o t e a s ei n h i b i t o rb o c e p r e v i ri nh e p a t i t i sCv i r u s-i n f e c t e d p a t i e n t s[J].H e p a t o l o g y,2009,50(6):1709-1718.[8] W o r l dH e a l t hO r g a n i z a t i o n.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t h e s c r e e n i n g,c a r ea n dt r e a t m e n to f p e r s o n s w i t hc h r o n i ch e p a t i t i s Ci n f e c t i o n[E B/O L].h t t p://w w w.w h o.i n t.2016,A p r i l.[9] L a w i t zE,S u l k o w s k i M S,G h a l i b R,e ta l.S i m e p r e v i r p l u ss o f o s b u v i r,w i t h o rw i t h o u t r i b a v i r i n,t o t r e a t c h r o n i c i n f e c t i o nw i t h h e p a t i t i s C v i r u s g e n o t y p e1i n n o n-r e s p o n d e r s t op e g y l a t e d i n t e r f e r o n a n d r i b a v i r i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n a i v ep a t i e n t s:t h eC O S MO Sr a n d o m i s e ds t u d y[J].L a n c e t,2014, 384(9956):1756-1765.[10] A A S L D/I D S A H C V G u i d a n c eP a n e l.H e p a t i t i sC G u i d a n c e:A A S L D-I D S A 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f o rt e s t i n g,m a n a g i n g,a n dt r e a t i n g a d u l t s i n f e c t e dw i t hh e p a t i t i s Cv i r u s[J].H e p a t o l o g y, 2015,62(3):932-954.[11] E u r o p e a n A s s o c i a t i o n f o r t h e S t u d y o ft h e L i v e r.E A S L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o n T r e a t m e n to f H e p a t i t i sC2015[J].JH e p a t o l,2015,63(1):199-236.[12] F e l d J J,K o w d l e y K V,C o a k l e y E,e t a l.T r e a t m e n t o fH C Vw i t h A B T-450/r-o m b i t a s v i ra n dd a s a b u v i rw i t hr i b a v i r i n[J].NE n g l JM e d,2014,370(17):1594-1603.[13] Z e u z e mS,G h a l i bR,R e d d y K R,e ta l.G r a z o p r e v i r-e l b a s v i r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 r a p y f o r t r e a t m e n t-n a i v e c i r r h o t i c a n dn o n c i r r h o t i c p a t i e n t sw i t hc h r o n i c H C V g e n o t y p e1,4,o r6i n f e c t i o n:a r a n d o m i z e d t r i a l[J].A n n I n t e r n M e d,2015,163(1):1-13.[14] V e r m e h r e nJ,S a r r a z i n C.T h er o l e o fr e s i s t a n c ei n H C Vt r e a t m e n t,b e s t p r a c t i c e a n d r e s e a r c h[J].C l i n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2012,26(4):487-503.[15] L a w i t z E,M a n g i a A,W y l e s D,e t a l.S o f o s b u v i r f o rp r e v i o u s l y u n t r e a t e d c h r o n i c h e p a t i t i sC i n f e c t i o n[J].NE n g l JM e d,2013,368(20):1878-1887.[16] L a w i t zE,P o o r d a d F,B r a i n a r d D M,e ta l.S o f o s b u v i r w i t hp e g i n t e r f e r o n-r i b a v i r i n f o r12w e e k s i n p r e v i o u s l y t r e a t e dp a t i e n t sw i t hh e p a t i t i sC g e n o t y p e2o r3a n dc i r r h o s i s[J].H e p a t o l o g y,2015,61(3):769-775.[17] G a n e E J,S t e d m a n C A,H y l a n d R H,e t a l.N u c l e o t i d ep o l y m e r a s e i n h i b i t o rs o f o s b u v i r p l u sr i b a v i r i nf o rh e p a t i t i sC[J].NE n g l JM e d,2013,368(1):34-44.[18] M e m b r e n oF E,L a w i t z E J.T h e H C V N S5B n u c l e o s i d ea n dn o n n u c l e o s i d e i n h i b i t o r s[J].C l i nL i v e rD i s,2011,15(3):611-626.[19]任姗,陈新月.丙型肝炎相关直接抗病毒药物耐药的研究现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11):1807-1812.[20]S u l k o w s k i M S,G a r d i n e r D F,R o d r i g u e z-T o r r e s M,e ta l.D a c l a t a s v i r p l u s s o f o s b u v i r f o r p r e v i o u s l y t r e a t e do ru n t r e a t e dc h r o n i cH C V i n f e c t i o n[J].NE n g l JM e d,2014,370(3):211-221.[21] A f d h a lN,Z e u z e mS,K w oP,e t a l.L e d i p a s v i r a n d s o f o s b u v i rf o r u n t r e a t e d H C Vg e n o t y p e1i n f e c t i o n[J].N E n g l J M e d,2014,370(20):1889-1898.[22] K o w d l e y K V,G o r d o n S C,R e d d y K R,e ta l.L e d i p a s v i r-s o f o s b u v i r f o r8o r12w e e k s f o r c h r o n i cH C Vw i t h o u t c i r r h o s i s[J].NE n g l JM e d,2014,370(20):1879-1888. [23] B o u r l ièr eM,B r o n o w i c k i J,L e d i n g h e nV d,e t a l.L e d i p a s v i r-s o f o s b u v i r w i t h o r w i t h o u tr i b a v i r i nt ot r e a t p a t i e n t s w i t hH C V g e n o t y p e1i n f e c t i o n a n d c i r r h o s i s n o n-r e s p o n s i v et op r e v i o u s p r o t e a s e-i n h i b i t o rt h e r a p y:a r a n d o m i s e d,d o u b l e-b l i n d,p h a s e2t r i a l(S I R I U S)[J].L a nc e t I n f e c tD i s,2015,15(4):397-404.[24] K o h l iA,K a p o o rR,S i m sZ,e t a l.L e d i p a s v i r a n ds o f o s b u v i rf o r h e p a t i t i sCg e n o t y p e4:a p r o o f-o f-c o n c e p t,s i n g l ec e n t e r,o p e n-l a b e l p h a s e2a c o h o r t s t u d y[J].L a n c e t I n f e c tD i s,2015, 15(9):1049-1054.[25]S u l l i v a nJ C,M e y e r S D e,B a r t e l s D J,e ta l.E v o l u t i o n o ft r e a t m e n t-e m e r g e n tr e s i s t a n t v a r i a n t si n t e l a p r e v i r p h a s e3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s[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13,57(2):221-229.[26] L e n zO,V e r b i n n e nT,F e v e r y B,e t a l.V i r o l o g y a n a l y s e so fH C Vi s o l a t e sf r o m g e n o t y p e1-i n f e c t e d p a t i e n t st r e a t e d w i t hs i m e p r e v i r p l u s p e g i n t e r f e r o n/r i b a v i r i n i nP h a s e I I b/I I I s t u d i e s[J].JH e p a t o l,2015,62(5):1008-1014.[27] K a r i n o Y,T o y o t a J,I k e d a K,e t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v i r o l o g i ce s c a p ei n h e p a t i t i s C v i r u s g e n o t y p e1b p a t i e n t s t r e a t e d w i t h t h e d i r e c t-a c t i n g a n t i v i r a l s d a c l a t a s v i r a n da s u n a p r e v i r[J].JH e p a t o l,2013,58(4):646-654.[28] M c p h e eF,H e r n a n d e zD,Y uF,e t a l.R e s i s t a n c e a n a l y s i s o fh e p a t i t i sCv i r u s g e n o t y p e1p r i o rt r e a t m e n tn u l lr e s p o n d e r sr e c e i v i n g d a c l a t a s v i ra n da s u n a p r e v i r[J].H e p a t o l o g y,2013, 58(3):902-911.收稿日期:2016-06-01编辑:王秋红㊃137㊃‘临床荟萃“2016年7月5日第31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l y5,2016,V o l31,N o.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与进展控制

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与进展控制

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与进展控制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疾病,它是全球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原因。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急性肝炎,长期感染还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因此,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和进展控制至关重要。

一、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目前,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和肝功能支持治疗。

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的主要治疗方法。

目前,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利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进行联合治疗。

DAAs具有高效、低毒性和短疗程等优点,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并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的发生。

然而,由于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变异性较高,不同基因型的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根据病毒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2. 肝保护治疗肝保护治疗是丙型肝炎患者常规的辅助治疗方法。

肝保护治疗主要通过改善肝细胞的代谢功能、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方式来保护肝脏功能。

常用的肝保护药物包括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E、硫辛酸等,这些药物能够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改善肝脏纤维化程度,并对肝细胞的再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 肝功能支持治疗肝功能支持治疗主要是针对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通过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方式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肝功能支持治疗主要包括静脉输液、人工肝支持系统、透析等,这些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减轻肝脏负担,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二、丙型肝炎的进展控制丙型肝炎的进展控制主要包括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防复发等方面。

1. 早期发现早期发现是丙型肝炎进展控制的关键。

通过定期体检、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和肝功能检查等方式,可以及早发现丙型肝炎感染者,尤其是慢性感染者。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静脉吸毒者、性传播者等,应加强定期筛查和宣传教育,以便早期发现感染者。

丙肝最佳治疗方案

丙肝最佳治疗方案

丙肝最佳治疗方案第1篇丙肝最佳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导致肝脏炎症、肝硬化乃至肝癌。

为规范丙肝的治疗,降低患者病毒载量,减缓肝脏病变进程,提高生活质量,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指南,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特制定本治疗方案。

二、治疗目标1. 清除HCV病毒,实现血清学治愈;2. 改善肝脏炎症,阻止肝脏病变进程;3.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 预防HCV传播,降低公共卫生负担。

三、治疗方案1. 诊断及评估(1)病毒学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HCV抗体、HCV RNA,确认患者感染状态;(2)肝脏功能评估:包括肝脏生物化学、影像学、肝脏纤维化程度等;(3)全身状况评估:包括心血管、肾脏、代谢等方面;(4)个体化评估:根据患者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生活习惯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治疗策略(1)抗病毒治疗:首选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如索磷布韦、哈瓦辛等;(2)肝脏保护治疗:使用保肝药物,如水飞蓟素、多烯磷脂酰胆碱等;(3)抗炎治疗:根据病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4)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5)定期随访:治疗期间及结束后,定期监测病毒载量、肝脏功能等指标。

3. 治疗方案(1)基因型1型HCV感染:推荐使用索磷布韦+利巴韦林+普罗布考或哈瓦辛+利巴韦林;(2)基因型2型HCV感染:推荐使用索磷布韦+利巴韦林;(3)基因型3型HCV感染:推荐使用索磷布韦+利巴韦林,或阿舒瑞韦+达卡他韦;(4)基因型4型HCV感染:推荐使用哈瓦辛+利巴韦林;(5)基因型5/6型HCV感染:推荐使用哈瓦辛+利巴韦林,或阿舒瑞韦+达卡他韦。

四、治疗监测及评估1. 治疗期间:每4周复查病毒载量、肝脏功能、血常规等,评估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2. 治疗结束后:每12周复查病毒载量、肝脏功能,监测病毒复发及肝脏病变进展;3. 定期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调整治疗方案。

丙肝3b型治疗方案

丙肝3b型治疗方案

丙肝3b型治疗方案引言丙肝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可以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其中,丙肝3b型是一种重要的亚型,通常对治疗反应较差。

本文将介绍丙肝3b型治疗的最新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疗效评估等内容。

药物治疗方案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DAA是目前治疗丙肝的主要药物,可以选择性地抑制丙肝病毒复制。

对于丙肝3b型患者,推荐的DAA治疗方案包括索非布韦/维索布韦联合方案、达卡他韦/利巴韦林联合方案和格拉西韦/埃博西韦联合方案。

这些方案在临床上已经证实具有较高的病毒清除率和良好的耐受性。

耐药性治疗对于一些耐药性强的丙肝3b型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复合治疗方案。

例如,索非布韦/维索布韦联合达卡他韦/利巴韦林的方案被证实对抗耐药丙肝3b型病毒有效。

另外,还可以考虑采用其他的DAA联合使用,以增加治疗的效果。

转化作用药物治疗一些最新研究表明,转化作用药物可以促进免疫系统清除丙肝病毒。

目前,包括干扰素类药物和核苷类似物在内的转化作用药物已经被应用于丙肝3b型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可以增加治愈率,并提高对DAA的应答。

非药物治疗方案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丙肝3b型患者,生活方式调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要避免饮酒、吸烟和接触有害物质,以降低肝脏负担。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积极的心态对于促进丙肝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染控制丙肝属于传染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传染控制。

患者应避免与其他人共用注射器和其他针具,同时避免性行为传播。

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也应接受疫苗接种,以预防感染。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和患者要注意洗手和消毒等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疗效评估病毒学评估在开始治疗前,要进行病毒学评估,包括检测病毒核酸和病毒载量。

治疗期间,可以通过监测血清病毒载量来评估治疗的效果。

通常,治疗后12周的病毒清除率超过99%被认为是治愈。

肝功能评估肝功能评估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丙肝最佳治疗方案

丙肝最佳治疗方案

丙肝最佳治疗方案
一、丙肝最佳治疗方案二、丙肝的中药治疗方法三、丙肝治疗的注意事项
丙肝最佳治疗方案1、丙肝最佳治疗方案
目前公认的治疗丙肝的方法主要是注射干扰素,干扰素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在丙肝治疗的前期,干扰素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但是,干扰素本身就有一定的毒性,长期使用的话,对肝脏和肾脏都会有一定的损伤,进而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反应。

还有,干扰素的用药比较麻烦,普通干扰素需要隔天注射一次,长效干扰素虽然一周注射一次,但是价格非常昂贵,对一般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并且干扰素需要长期使用,治疗的后期,会使病毒产生耐药变异性,不但治疗效果不佳,而且变异之后的病毒的危害会更大。

所以,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前一定要慎重考虑。

患有丙肝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因为丙肝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传染给我们身边的家人和同事,这样不仅影响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

他的治疗最好是在患病初期,另外患有丙肝的饮食要非常注意饮食习惯,平时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也同时要注意饮食上营养的均衡。

2、什么是丙肝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

丙肝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丙肝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丙肝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炎,该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

据统计,全球有大约7000万人患有丙肝,其中有30%的患者在慢性期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目前,丙肝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彻底清除体内的丙肝病毒(HCV),从而阻止病毒复制,减轻肝损害,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风险。

以下是常见的丙肝抗病毒治疗方案:1. 依那普利(EVP)方案:依那普利是一种直接作用于丙肝病毒的抗病毒药物。

它通过抑制病毒复制的关键酶(HCV NS5A和NS5B聚合酶)来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该方案通常与其他抗病毒药物如达拉伯肽(DCV)或丙肝鲁希那韦(LDV)联用,以提高疗效。

2. 直接抗病毒药物联合方案:近年来,研制出了多种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这些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毒的不同部位,能够迅速清除体内的丙肝病毒。

常用的直接抗病毒药物有:利巴韦林(LVB)、索非布韦(SOF)、维匹克韦拉韦(VPI)等。

这些药物可以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组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平面或辅助方案:有些患者可能不能耐受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或者有其他合并症禁忌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

对于这些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等平面或辅助治疗方案。

这些方案通常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但对一些无法直接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患者仍然具有一定的疗效。

4. 个体化治疗方案:由于丙肝病毒的基因变异性很高,不同的病毒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

因此,推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包括患者的基因型、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个体化治疗方案通常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抗病毒治疗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丙肝患者。

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肝功能和其他合并症等。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该遵循临床指南或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总结起来,丙肝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包括依那普利方案、直接抗病毒药物联合方案、平面或辅助方案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

小分子药物治疗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小分子药物治疗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小分子药物治疗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一种肝炎疾病,丙肝患者数量众多,并且疾病易慢性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传统的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等治疗方法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和疗效不佳的问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近年来,随着小分子药物的不断研发和推广应用,治疗丙型肝炎的效果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给丙肝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小分子药物是新一代的抗丙肝药物,具有作用靶点清晰、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小分子药物主要包括直接抗病毒药物和靶向疗法两类。

1. 直接抗病毒药物直接抗病毒药物是通过作用于HCV的复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干扰病毒的繁殖和感染,从而达到杀灭病毒的目的。

与传统的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相比,直接抗病毒药物更加靶向、高效,且具有更低的毒副作用。

临床常用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包括索非布韦、利班韦韦、达拉菲韦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地抑制HCV的复制和感染,对于丙肝患者能够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的疗效,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

2. 靶向疗法靶向疗法是指针对HCV感染的分子机制,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或蛋白质表达,达到抑制病毒复制和感染的效果。

靶向疗法主要包括RNA干扰技术、抑制肝炎病毒蛋白质合成的药物等。

近年来,RNA干扰技术逐渐应用到临床治疗中,通过选择性降解HCV的RNA,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

抑制肝炎病毒蛋白质合成的药物也逐渐成为临床上的新选择,对于丙肝患者有望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小分子药物治疗丙型肝炎的疗效显著,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和靶向疗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小分子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成为治疗丙肝的重要手段。

对于丙型肝炎患者来说,除了疗效之外,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传统的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等药物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丙型肝炎的病毒复制过程与抗病毒药物的作用

丙型肝炎的病毒复制过程与抗病毒药物的作用

丙型肝炎的病毒复制过程与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它是一种慢性肝病,全球范围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传染性。

了解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过程以及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正链RNA病毒,属于强迫性细胞内寄生病毒。

它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感染人体肝脏细胞,进而导致肝炎的发生。

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过程涉及多个关键步骤。

首先,丙型肝炎病毒通过其表面的糖蛋白结构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

接下来,病毒的RNA基因组被释放出来,并通过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机制合成病毒蛋白。

这些病毒蛋白包括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它们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过程中,非结构蛋白NS3/4A是一个重要的酶,它具有蛋白酶和RNA解旋酶活性。

NS3/4A可以切割病毒多肽链,产生多个功能蛋白,包括RNA依赖性RNA聚合酶(NS5B)。

NS5B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酶,它负责合成新的病毒RNA。

此外,NS5A也是一个重要的非结构蛋白,它参与了病毒RNA的复制和病毒粒子的组装。

针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

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针对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关键酶和蛋白进行干预,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包括NS3/4A蛋白酶抑制剂、NS5B聚合酶抑制剂和NS5A抑制剂。

NS3/4A抑制剂可以抑制NS3/4A酶的活性,阻断病毒蛋白的切割过程,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NS5B聚合酶抑制剂可以与NS5B酶结合,阻断病毒RNA的合成。

NS5A抑制剂可以干扰NS5A蛋白的功能,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和组装。

除了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也在丙型肝炎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调节剂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促进病毒清除和肝脏修复。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总结起来,了解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过程以及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于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清除HCV或长期抑制HCV的复制,减轻肝组织炎症反应,阻止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通过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约有1/2或以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清除HCV。

1、急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对急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仍无一致的方案。

但近年来已进行数个病例数较多的临床试验,观察治疗起始时间及疗程对疗效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如使用PeglntrOn(佩乐能)单用,剂量为L5microg∕kg∕周,疗程24周,与在起病后20周开始治疗相比,在发病后8周或12周开始治疗可获得较高的SVR,发病后第8、12、20周开始治疗的SVR分别为95%、92%和76%o对于基因型1型患者,佩乐能单用的疗程需要24周,但对于基因型2、3、4型患者,8周或12周疗程也可取得理想的疗效。

未见Peg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急性丙型肝炎的研究报告。

2、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普通α干扰素治疗的持久性病毒学应答率(SvR)仅有13%~25%,疗效仍不理想。

到1998年,随着利巴韦林(ribavirin,又名病毒哇)的联合应用,Q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得到显著的提高。

近年来,聚乙二醇技术使α干扰素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得到了改善,目前,有两种PEG干扰素用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一种是佩乐能(Pegintron™),是将12KD的线性的PEG附加在IFNa-2b上制成的,另一种是派罗欣(Pegasys®),它是将40KD支链的PEG耦合在IFN Q-2a上制成的。

PEG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已成为慢性丙型肝炎标准的治疗方案,可使半数以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得到治愈,对于亚洲人种,治愈率可接近80%o(1)疗效评估评估指标主要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答(ALT 和AST恢复正常)、和肝组织学应答三个方面。

组织学应答是指肝组织病理学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的改善情况,可采用国内外通用的肝组织分级(炎症坏死程度)、分期(纤维化程度)或半定量计分系统来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7
(二) HCV RNA基因为非1型或(和)HCV RNA定量<2×106拷贝/ml者,可采用以 下治疗方案之一:
1.PEG-IFNα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 2.普通IFNα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 3.不能耐受利巴韦林不良反应者治疗方案;
(三)对于治疗后复发或无应答患者
的治疗
2013-9-13
20
8
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 理方法
(一)IFNα 的主要不良反应 :1.流感
样症候群: 2.骨髓抑制 3.精神异常: 4.IFNα 可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 5.其 他少见的不良反应:
(二)利巴韦林的主要不良反应 :
1.及时发现溶血性贫血: 2.致畸性: 3.其他不良反应:
2013-9-13
20
2013-9-13
20
6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方案
(一)HCV RNA基因为1型,或(和)HCV RNA定量≥2×106拷贝/ml者,可选用 下列方案之一:
1.PEG-IFNα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 2.普通IFNα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 : 3.不能耐受9-13
20
4
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类型及影 响因素
(一)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类型 1.生化学应答: ALT和AST恢复正常。 2.病毒学应答:(1) 早期病毒学应答
(EVR) (2) 治疗时病毒学应答(ETVR) (3) SVR (4) 无应答(NR) (5) 复发(relapse): (6) 治疗中反弹(breakthrough):
3.组织学应答:
2013-9-13
20
5
(二)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因素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应答受多种因素 的影响,下列因素有利于取得SVR:(1) HCV基因型2、3型;(2) 病毒水平<2×106 拷贝/ml;(3) 年龄<40岁;(4) 女性;(5) 感染HCV时间短;(6) 肝脏纤维化程度轻; (7) 对治疗的依从性好;(8)无明显肥胖 者;(9)无合并HBV及HIV感染者;(10)治 疗方法:以PEG-IFNα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 为最佳。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目的及药物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 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 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 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 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 问题
2013-9-13
20
1
抗病毒治疗目的和药物
(一)抗病毒治疗的目的:
2013-9-13
20
2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只有确诊为血清HCV RNA阳性的丙型 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疗 (一)一般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 1.急性丙型肝炎 2.慢性丙型肝炎 3.丙型肝炎肝硬化 4.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
2013-9-13
20
3
(二)特殊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
1.儿童和老年人 2.酗酒及吸毒者 3.合并HBV或HIV感染者 4.慢性肾功能衰竭
抗病毒治疗 的目的是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 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 肝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抗病毒治疗的有效药物: 干扰素 (IFN)α 是抗HCV的有效药物,包括普通 IFNα 、复合IFN和聚乙二醇(PEG)化干扰 素α (PEG-IFNα )。 PEG-IFNα 与利巴韦 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 案,其次是普通IFNα 或复合IFN与利巴韦 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 。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