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家共识到临床指南——心肌梗死中医药循证研究
中医药治疗心肌梗死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心肌梗死研究概况1川芎嗪川芎嗪是从具有活血行气功效的中药川芎中提取的生物碱,能拮抗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对抗血管紧张素I及血管加压素等体液因子的缩血管效应,具有扩张微血管、抑制微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
汪克林等[21]观察了川芎嗪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AMI的效果。
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再通率、溶栓后心功能、并发症、住院死亡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说明川芎嗪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AMI能有效抑制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但近期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不明显。
2中药汤剂治疗AMI中药汤剂治疗AMI,可根据辨证分型结果,临床随证加减用药,从而发挥中医临床辨证的优势。
AMI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血虚、阴虚,标实为痰浊、气滞、血瘀、寒凝,虚实夹杂者以气虚血瘀证为多;主要治法有活血法、益气法、化痰法、行气法、养阴法、温阳法和固脱法等。
中医医院AMI住院患者中,大约一半应用中药汤剂,常用方剂有生脉散、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二陈汤等。
目前AMI中医分型多样,缺乏统一、规范的辨证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在1995年公布的《胸痹心厥(冠心病心肌梗塞)急症诊疗规范》包括痰浊闭塞、气滞血瘀、阴血虚证、阳气虚证4型,但与中医临床实际不相适应,如缺少公认的气虚血瘀证型等。
目前众多学者各有章法,提出一批较科学的辨证分型。
王玲等[22]应用文献调查方法分析了1996年1月—20XX年6月近10年的中医证候学相关文献,在54篇文献中,证型有36种;而其在调查了北京14家中医医院20XX年1月—20XX年12月的1124例AMI患者后,得到的AMI 证型更是达到74种[23]。
AMI的中医辨证分型不尽相同,遣方用药亦有所差别。
许强等[24]在溶栓的同时将AMI分7型治疗: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气滞心胸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予柴胡疏肝散加减;痰浊闭阻型,治宜通阳泄浊、豁痰开结,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味;寒凝心脉型,治宜辛温通阳、开痹散寒,予瓜蒌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心肾阴虚型,治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予天王补心丹和炙甘草汤加减;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心肾阳虚型,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予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质量,本文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评估主要包括心电图和血液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可检测到心肌缺血和梗死的表现。
血液检查可测定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指标,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在中医理论中,急性心肌梗死属于“胸痹”范畴。
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从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豁痰开窍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复方丹参滴丸、稳心颗粒等,中成药有麝香保心丸、冠心苏合丸等,针灸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的西医疗法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抗凝、溶栓等治疗。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他汀类药物可调脂、稳定斑块,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对于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溶栓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有链激酶、尿激酶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治疗可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西药治疗可快速控制病情、降低病死率。
在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中西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应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以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心理调适等。
在饮食方面,应低盐、低脂、低糖,适量摄入蛋白质,多吃蔬菜和水果;在运动方面,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在心理调适方面,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戒烟限酒也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病情评估方面,应综合运用心电图和血液检查手段;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各有所长,应结合使用;同时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促进患者康复也是至关重要的。
急性心肌梗死(真心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全文)
急性心肌梗死(真心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全文)要点说明为了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水平,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基于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在系统评价文献基础上,制订了本指南,主要提供给中医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从业者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推荐临床实践指南的目的是根据现有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行临床实践,并不能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需求,具体临床治疗措施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经验及患者意愿的决定。
现代医学已发布了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指南,本指南不再赘述;有些传统医学疗法和中成药,未达成专家共识或未获得可靠证据,未予列入。
本指南将会随着现代研究进展不断修改和完善,使其更符合临床实际。
为了便于了解某一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1 推荐分级Ⅰ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治疗,应立即应用。
Ⅱ类:指那些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但尚存在不同观点的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建议尽快应用。
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Ⅲ类:指那些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是有害的治疗。
2 证据级别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述如下:证据水平:A:资料来自于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系统评价。
证据水平:B:具有足够把握度的单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试验,或有对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证据水平:C:专家意见和(或)临床经验,或病例对照研究,或自身前后对照的病例系列,或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治疗方法或药物使用时间超过30年)。
3 关键建议为便于快速了解本指南的推荐建议及证据级别,简要汇总如下:(1)急性心肌梗死按标实和本虚为纲进行辨证治疗。
(Ⅰ类,证据水平:B)(2)寒凝心脉证,选用苏合香丸方加减。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忧思恼怒,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痹阻心 脉。
劳倦过度
过度劳累,耗伤心气,心气不足,推动无 力,血行不畅。
中医证候类型及特点
心血瘀阻证
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 有胸闷、心悸、舌紫暗或有瘀斑。
痰浊闭阻证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 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
寒凝心脉证
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 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
•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急性心肌梗死中医治疗面临着诸如诊疗标准不统一、 中药质量控制不严格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诊疗规范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建设,同时加强中西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 同推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 中医药在急性心肌梗死防治中的深入研究:中医药在急性心肌梗死防治中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提取物的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 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创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优势,未 来将探索更多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如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与西医治疗的 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
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02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优势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具有独特优势,已得到广泛
认可和应用。
03
制定过程
本指南的制定经过了广泛征求意见、多次专家论证和临床验证等过程,
确保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指南还结合了最新的临床研究和成果
,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
休克状态的监测与干预手段
监测手段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AMI”)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细胞的坏死。
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如何充分运用中医、西医学的现有研究成果,有效地控制我国AMI的发病率,提高总体救治水平,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减轻社会负担,成为中国医生必须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很早就有关于AMI方面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AMI的中医学病名多为“心病”、“心痹”、“厥心痛”、“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或“真心痛”等。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AMI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细胞的坏死。
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根据2014年中国PEACE协作组研究报告,2001年~2011年,我国AM I人数增加了4倍。
根据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20年间中国将新增2100万例急性冠脉事件,发生700万例心源性死亡。
2、中医药在防治AMI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医学中AMI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 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其核心是再灌注治疗。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AMI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很早就有关于AMI方面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AMI的中医学病名多为“心病”、“心痹”、“厥心痛”、“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或“真心痛”等。
后来,针对不同病机创立了人参汤、乌头赤石脂丸、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
宋代伊始,活血化瘀法被应用于治疗胸痹心痛。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重点内容1 中医病因病机AMI的发生与年老体衰、过食肥甘、烟毒过量、寒邪侵袭、七情内伤等原因导致血瘀痰浊,闭塞心脉,心脉不通。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包括气、血、阴、阳不足,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包括寒凝、气滞、血瘀、痰浊,以血瘀、痰浊为主。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MI的主要证候包括气虚血瘀、痰瘀互阻、寒凝心脉、正虚阳脱。
1.1 气虚血瘀证候特点:心胸刺痛,胸部闷滞,动则加重,伴乏力,短气,汗出,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1.2 痰瘀互阻证候特点:胸痛剧烈,如割如刺,胸闷如窒,气短痰多,心悸不宁,腹胀纳呆,恶心呕吐,舌苔浊腻,脉滑。
1.3 寒凝心脉证候特点: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不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
1.4 正虚阳脱证候特点:心胸绞痛,胸中憋闷,喘促不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则神识昏迷,四肢厥冷,脉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2 中医药治疗急性期,中医药的及时干预能够缓解胸痛,防治并发症,降低急性期死亡率,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2.1 急性胸痛的治疗适用于本病急性疼痛发作期的处理。
(1)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5~10粒/次,舌下含服,适用于本病心痛有瘀者。
(2)麝香保心丸:由麝香、苏合香脂、蟾酥、牛黄、肉桂、冰片、人参提取物组成,2~4粒/次,舌下含服,适用于本病寒凝血瘀心痛者。
(3)速效救心丸:由川芎、冰片组成,10~15粒/次,舌下含服,适用于本病心痛有瘀者。
(4)宽胸气雾剂:由细辛油、檀香油、高良姜油、荜茇油、冰片组成,适用于本病心痛有瘀者。
2.2 辨证论治2.2.1 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剂:补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常用药:人参,黄芪,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柴胡,桔梗加减:合并阴虚者,可合用生脉散,或人参养荣汤。
2.2.2 痰瘀互结证治法:活血化痰,理气止痛。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引言1 关键事项本指南由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从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经验丰富的心血管病专家及方法学专家经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专家论证等规范程序而制订(指南制订工作组成立文献收集和评价组,对中医辨证,中成药,其他疗法及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治疗AMI的古今文献以GRADE系统进行评价和推荐。
任何一个指南都是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不断更新完善的,受现有文献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质量等因素影响,本指南今后尚需结合新的研究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
2 关键建议AMI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快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进行再灌注治疗,本指南推荐的中药,中成药或其他中西药联合应用等疗法并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对疾病辨证(症)论治的建议:AMI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
为了规范中医辨证,本指南推荐以临床常见的复合证(症)型分为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滞血瘀、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及正虚阳脱证型进行辨证(症)论治。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是由陈可冀院士、葛均波院士及张敏州教授牵头,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基础上,在国医大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可冀教授的具体指导下,联合全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及方法学领域的专家制订而成。
通过全国6大相关学会和行业组织及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365心血管网联合发布,希望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方面起到进一步引领作用。
3 介绍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现代医学中AMI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其核心是再灌注治疗。
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心肌梗塞;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突然出现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血管性闭塞,相应血管所支配心肌继而出现持久而严重的急性缺血坏死。
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增高和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 ami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就中医药治疗ami 研究进展阐述如下。
1 病因与病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即中医上所说的胸痹、真心痛。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内经》记载:“心痹者脉不通,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
”《灵枢·厥证》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说明真心痛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
目前,中医界一般认为ami 病位在心,其病因病机属本虚标实。
依据脏腑学说,心脉为宗气之所,百脉朝汇之枢,宗气的鼓动形成心气推动血液因而流遍全身的原动力。
气与血阴阳相随,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气弱则气虚无力推动血之运行,必然导致血脉凝滞,不通则痛。
一些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相应论点。
方显明等[1]认为ami多由脏气亏虚,气化失调,津液与血营运不畅,痰浊、瘀血内着,痹阻血脉而成,即所谓“正气虚于内,痰瘀痹于中”。
赵淳教授指出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心之络脉,病机有虚实两方面:虚为心、脾、肝、肾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阻于心之络脉[2]。
李南夷等[3]提出本病在超急性期病机以标实为主,寒凝血脉、痰阻气逆是此期的主要特点,其次是胸阳不振与心气不足;急性期标实病机以痰饮居首位,其次是血瘀、瘀热,本虚证候突出,阴虚内热是此期特点。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优势特色。
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分析研究进展(一)
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一)传统中医药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有着悠久的历史。
尽管中医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现代治疗中并不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懈努力,尤其是通过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中医药在现代AMI的治疗中,正日益显示其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一、AMI治则治法研究进展通常而言,冠心病及AMI的中医辨证归纳起来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正虚<气虚、阳虚和阴虚,而多数以心气虚或肾气虚为主);一是邪实<血瘀、痰湿、寒凝、气滞,而血瘀是普遍存在的病理特点)。
因此,本病的论治在于如何处理好扶正与祛邪、通与补的关系。
陈可冀教授等[9]综述认为其常用的治则有:益气、活血、化痰湿、养阴、理气、通阳、温阳、回阳、通腑、平肝潜阳等。
除此之外,AMI的治疗尚有清化痰热、开窍醒神、健脾化痰、温通心肾、补益心肺、平喘利水等治法[14]。
随着现代医学对AMI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与方法研究的不断进展,中医对AMI<真心痛)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由此带来了中医在AMI治则治法方面的进展。
1.心络绌急学说与搜风解痉、芳香温通、调肝舒脉等治法。
《素问·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素问·举痛论》亦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提示心络细窄易滞,其挛急拘急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络脉绌急是胸痹心痛病理机制之一。
有研究提示:中医络脉绌急与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痉挛、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之间的密切关系。
心络绌急学说为搜风解痉虫类药(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芳香温通法<苏合香丸及细辛、檀香、降香等)、熄风解痉法<止痉散)和调肝舒脉法<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方法治疗真心痛奠定了理论基础[1,2,3]。
2.丘瑞香等[8]认为:冠心病(包括AMI患者>的血瘀证有气滞血瘀、阴虚血瘀、痰浊血瘀组、气虚血瘀等不同证型,这些证型间有着不同的理化特性及病理学基础;气滞、气虚、阴虚、痰浊等因素在血瘀证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益气、理气、养阴、化痰、化湿等治法与活血化瘀法将起协同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1.一般治疗 重点是监测和防治 AMI 的不良事件或并发症。 (1)监测: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
失常、血流动力学异常和低氧血症。 (2)卧床休息: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损害。 (3)氧疗:对存在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或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
的患者,需进行氧疗。 (4)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1)抗血小板治疗: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诱发局部血栓形成,是导致 AMI 的主要原因。在急性血栓形成中血小板活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抗 血小板治疗已成为 AMI 常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等。PLATO 研究[18-19]显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能够进一步降 低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风险。对于血栓负荷高的患者, 可选择使用血小板Ⅱb/Ⅲa 受体拮抗剂。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一、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危害人类健
康的重大疾病,在发达国家被称为“头号杀手”,是世界范围的主要死亡原 因。近年来,随着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的广泛开展和 AMI 治疗指南的积 极推广,美国 AMI 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得到有效的控制,呈现逐年下降趋 势[1-2]。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 口老龄化的加剧,AMI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心血管病成为 我国死因第一位[3]。根据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 20 年间中国将新增 2100 万急性冠脉事件,发生 700 万例心源性死亡[4]。与美国相比,我国 各级医院再灌注治疗的比例不高,发病至再灌注治疗时间更是与之有较大 的差距[5]。AMI 发病率的增加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控 制 AMI 发病率,提高 AMI 的救治水平,成为心血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经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等四个专业委员会专家们共同起草,在今年4月由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与读者见面,《共识》的发表,凝聚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多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总结,高度概括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亮点、新成就。
向为此作出贡献的所有医务和科研人员致敬!感谢他们为此付出的一切努力!《共识》的背景一节用精简的文字概括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以及目前的状况。
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呈井喷之势,每年新发冠心病460万人,其中260以Acs发病;54.4万病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和缺血性心肌病。
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转变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的叠加,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也是极具权威性,是由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专家组共同制定的“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的专家联合共识,把心肌梗死分为自发型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PCI相关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和CABG相关心肌梗死。
《共识》主要论述自发型心肌梗死的诊治,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g,STEMI)和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 )。
2、中医病因病机我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祖国医学认为AMI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包括气、血、阴、阳不足,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包括寒凝、气滞、血瘀、痰浊,以血瘀、痰浊为主。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研究进展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当代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进而对AMI研究的从未停息。
西医的PCI、早期溶栓术与常规药物的治疗相继问世,大幅度减少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
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方向转向了中医,使AMI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有了新的研究成果,现就此作一综述。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药治疗综述1.病因病机从《黄帝内经》到现代的研究,大多学者认为AMI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
王朝阳[1]提出AMI 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心气亏虚、血瘀痹阻心之络脉是AMI的基本病因。
农一兵[2]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辩证论治现状的研究认同本虚标实是AMI的病机,同时提出痰浊证与血瘀证、气虚证一样,是AMI的常见症候,且大多是组合存在。
其中,气虚血瘀证、血瘀痰浊证是最常见。
赵璐[3]通过风、痰、瘀、虚证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关系中的探讨得出AMI症候组合以两证组合最为多见,其次是三证组合。
两证组合汇总最常见的为痰瘀互阻证和气虚血瘀证,三证组合多为气虚痰瘀证。
痰瘀互阻、气虚血瘀证为AMI的基本证型。
2.治疗2.1 PCI术后郭志华[4]通过辨证论治75例急性心肌梗死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分为四型治疗: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心阳虚损,治以益气温阳;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化瘀。
经过治疗,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消失,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治疗期间无其他并发症,后期随访表面患者病情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病例。
李松等[5]将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分为气虚痰瘀和气虚血液证,分别给予冠心方和通冠胶囊(由黄芪、丹参、冰片和水蛭组成)治疗,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脂的变化。
结果显示通冠胶囊有显著改善凝血功能作用,冠心方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两方有一定的降总胆固醇作用。
心血管病中成药进入治疗指南具有里程碑意义
⼼⾎管病中成药进⼊治疗指南具有⾥程碑意义 近年来,治疗⼼⾎管病的三个中成药陆续进⼊西医治疗指南。
其中防治冠⼼病的通⼼络胶囊被列⼊《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治疗慢性⼼⼒衰竭的芪苈强⼼胶囊被列⼊《中国⼼⼒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治疗⼼律失常的参松养⼼胶囊被列⼊《室性⼼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和《⼼房颤动:⽬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
专家认为,中成药之所以能进⼊代表着医学界主流意见的指南/共识,标志着中药在疾病标准化治疗⽅⾯得到了主流医学的认可,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具有⾥程碑意义。
昨天:处于“失语”状态的中医药 在医学界,指南或专家共识是对临床治疗疾病的指导,是每⼀位临床医⽣遵循的治疗⽤药标准。
过去,中医药在各⼤指南中基本处于“失语”状态。
中医药之所以难以进⼊指南/共识,与中医药⾃⾝存在多个⽅⾯的不规范有很⼤关系。
⾸先是⽣产质量控制不规范,许多中成药在原辅料、⽣产⼯艺以及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存在问题,致使⽣产出的药物质量不稳定。
第⼆是临床疗效没有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撑,单凭经验、个案不⾜以⽀撑⼤⾯积临床应⽤。
第三是传统中成药讲求应⽤时辨证论治,西医对辨证论治的理解有距离,所以应⽤也会有偏差,⽽⽤现代科学⽅法研究的中药拥有循证医学证据,西医应⽤照样可以得⼼应⼿。
所以,现代中药研究只有在坚持中医理法⽅药的指导基础上,采⽤现代科学技术与研究⽅法提升传统的中医,以科学数据论治,才能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同,提升中医药在医学界的话语权。
今天:通络中药获西医专家⾼度评价 创新络病理论指导通络⼲预⼼⾎管事件链 中医络病理论在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应⽤价值,中国⼯程院吴以岭院⼠作为络病理论创新的主导与传承⼈,带领创新团队开展了对络病理论的⼴泛深⼊研究,研发出了通络⼲预“⼼⾎管事件链”的通络中药。
现代医学认为,⼼⾎管事件链由冠⼼病、⼼律失常、慢性⼼衰等环节组成。
络病理论可以指导治疗整个⼼⾎管事件链。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症的疗效,旨在提高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同时发现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的利弊,加以推广和改进。
方法:从我院某年某月到某年某月时间段内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其中50例为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常规治疗,包括抗凝等对症疗法;另50例为观察组,患者除接受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外,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心阳虚衰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以及痰瘀痹阻证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辨证治疗。
对比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对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疗效显示,观察组的患者的心力衰竭、心绞痛以及心律失常等病症明显减少。
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除常规治疗之外,临床上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患者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以及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有助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标签:中医;辨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急性心肌梗死,英文缩写AMI,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性病之一。
患者通常伴有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以及心律失常等病症。
发病原因往往是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化导致血栓形成,或是冠状动脉痉挛等导致的管腔狭窄所引发。
由于心肌梗死时间过长,将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生命安全隐患,所以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一直是关键且热点课题。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应注意对患者的密切观察,采取及时的治疗和预防。
中医辨证治疗能够通过强心、化瘀以及活血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
本研究从我院某年某月到某年某月时间段内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的对象为我院某年某月到某年某月时间段内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0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急梗死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44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之上,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45%,显著优于常规组的75%,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之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
1.3观察指标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表现完全消退,心律、心功能恢复症状且心电图ST达到正常水平基线则视为治愈;临床症状改善显著,未发生心律反常,心电图ST抬高段降低>50%则视为显效;临床表现有所好转,胸痛时间显著缩短,心电图ST抬高段降低25~50%则视为有效;临床症状与心电图ST段为发生任何变化,心律反常,病情呈加重趋势则视为无效。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88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6 to January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routine group,4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routine group was given symptomatic treatment,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was give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group,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e study group was 95.45%,which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75%),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symptomatic treatment,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electrocardiogram of patients. -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急性肺动脉栓塞
可发生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发给、肺动脉瓣区 第二心音亢进、颈静脉充盈、肝大、下肢水肿等。心电图示I导联S波加深,III导联Q波显 著T波倒置,胸导联过度区左移,右胸导联T波倒置等改变,可资鉴别。
指南制定的必要性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 、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中医在急性心肌梗死的 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 后。然而,由于缺乏规范的诊疗指南,导致中医在临床 实践中的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 生命安全。因此,制定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对于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和保障患者 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心律失常处理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 电复律等方法治疗。注意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心力衰竭处理
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 病。注意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心脏破裂处理
一旦确诊心脏破裂,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应给予患 者充分的生命支持,如输血、输液等。术后密切观察患者 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06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策略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知识
向患者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标 准和治疗方法等基本知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生活方式干预
教育患者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规律作息 等,以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如何用中药 指南告诉你
急性心肌梗死如何用中药指南告诉你不久前,我国首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后简称《指南》)在2018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年会上正式发布。
《指南》由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葛均波院士和张敏州教授牵头,联合国内中医、西医等众多领域专家共同制定,充分肯定了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将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临床应用多年、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列为推荐用药,并给予对中成药的最高等级推荐(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
心血管病死亡率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AMI则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被称之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医学统计数据结果显示,过去10年全国AMI患者的住院率逐年上升,但死亡率并未随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而降低,这表明中国迫切需要提高AMI患者救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水平。
AMI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快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实现心肌再灌注。
心梗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营养心脏的血管中出现动脉硬化斑块,斑块破裂堵塞在血管狭窄处,切断了心肌的血液供应。
心肌再灌注就是要重新恢复对心脏的血液供应,目前的主要手段有搭桥、支架、药物溶栓等使大血管恢复畅通。
但临床上发现,经过放支架或溶栓治疗后,有37%的AMI患者心肌并没有恢复有效血流灌注,这是因为在大血管和心脏之间,还有无数细小的微血管因为缺血缺氧而无法保持畅通,而且开通大血管带来的血流冲击还可能对微血管带来进一步的伤害,这种现象被称为心梗后心肌无再流及灌注损伤,严重阻碍AMI患者实现心肌再灌注。
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能够保护微血管,抑制微血管痉挛,从而减少无复流及再灌注损伤,促进心肌有效灌注,保护受损心功。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杨跃进教授在研究中发现,没有使用通心络的话,有大约80%的心肌是无再流的,如果要是给上中剂量和大剂量的通心络,无再流范围就可以降到25%,甚至20%左右。
相关研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三位一体,辨证论治,中医药助力急性心肌梗死防治──访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专科学术带头人张敏州教授
三位一体,辨证论治,中医药助力急性心肌梗死防治──访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专科学术带头人张敏州教授作者:周逸宁来源:《祝您健康》 2021年第10期专家介绍张敏州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广东省高校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创新团队负责人,广州市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症医学重点专科协作组总负责人,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兼心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擅长冠心病 ( 急性心肌梗死 )、动脉硬化、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和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
◎ 周逸宁急性心肌梗死(AMI)目前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据 2014 年中国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PEACE)协作组研究报告显示,2001— 2011 年间,我国AMI 人数增加了 4 倍。
而根据预测,未来 20 年,我国将新增2100 万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 700 万例心源性死亡。
面对可能如此激增的数据,如何避免、治疗,乃至病后恢复,成为实现健康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防治AMI 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但在人们长久以来的观念中,中医药更擅长调理身体及对慢性病的防治,对于急症、重症疾病的防治,中医药到底有没有作用,或者作用有多大,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
实际上,在《素问》《金匮要略》等古代医书中早早就对 AMI 有了记载和描述,提出了以活血化瘀为基础的辨证论治法。
目前,在与西医的结合发展中,中医努力改变自身弱势,开始规范中医辨证,采用现代循证医学方法,即遵循证据的医学,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参考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15-16]和中华 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急性心肌梗 死相关指南 [17] 执行。对于 STEMI 患者,尽早实施再灌注治疗,开通梗 死相关血管,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心肌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 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休克等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
参、红花、苏合香等组,适合于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患者的治疗。 2、注射剂
① 丹参类注射液[36-41]:以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等为代表,广泛用于 AMI 患者的治疗。实验研究[40]显示,丹参酮ⅡA 磺 酸钠注射液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缺血区心肌的侧支循环及局部供血, 改善缺氧心肌的代谢紊乱,良好的抗炎、抗氧化应激和抗血小板聚集聚集 作用。丹红注射液[41]也具有较好的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炎、扩血管作 用。然而,目前尚缺乏丹参类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影响的大规模临 床研究。
本《共识》主要阐述自发型心肌梗死(1 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涵 盖 ST 段 抬 高 型 心 肌 梗 死 (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和非 ST 段抬高 型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 三、中医病因病机
由细辛油、檀香油、高良姜油、荜茇油、冰片组成,适用于本病心痛 有瘀者。 (二)辨证论治
1、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剂:补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常用药:人参,黄芪,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柴胡,桔梗 加减:合并阴虚者,可合用生脉散,或人参养荣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专家共识到临床指南——心肌梗死中医药循证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2014年6月国际最著名的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报告中国过去10年中,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率逐年上升,但死亡率并未随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而降低,这表明我国迫切需要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心肌梗死相关治疗指南的积极推广,美国心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我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2013年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在2.3亿左右,其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45-55/10万人,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
开展心肌梗死中医药研究是未来的重要领域,也是中西医结合在心血管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血脂康有效预防冠心病
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CCSPS),对国内66个中心487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平均4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组比较,血脂康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死亡的发生率,可使冠心病事件危险下降45.1%,冠心病的死亡危险下降31%,并且能够减少肿瘤死亡及各种原因的死亡。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2010年6月作为第一个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注册的中医药大规模、多中心循证研究,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主持的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公布,芪参益气滴丸与肠溶阿司匹林在减少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等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疗效相当,芪参益气滴丸还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心肌保护作用。
通心络防治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主持的“通络药物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荣获201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该研究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多中心研究,结果证实通心络胶囊可通过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达到改善冠脉微循环的作用,用于病人可有效防治心梗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缩小无再流面积和梗死面积,长期服用疗效确切。
丹蒌片对围术期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
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主持的“丹蒌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术前,给予丹蒌片预负荷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从而降低了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关的基础研究也证实丹蒌片对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20世纪70年代,陈可冀院士联合国内20余家医院参加的冠心病协作组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在当时缺乏急诊再灌注治疗手段的条件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疗效。
由张敏州教授牵头的“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和评价”研究,全国八家三级甲等医院协作完成,结果证实,通过实施益气活血为主的中医综合干预方案,平均每例患者住院费用降低4820元,住院时间减少3.5天,同时,有效降低了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课题组通过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为首的专家组鉴定,认为“该研究在冠心病介入术后的辨证治疗及益气活血法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大创新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中医药干预研究》获2015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4年由陈可冀院士、张敏州教授、霍勇教授联合国内心血管领域62位专家起草制定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该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心脏介入专家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365心血管网联合发布,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在行业内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循证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成立了全国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在此基础上,广东省中医院又牵头制定了《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
南》,实现从心肌梗死“专家共识”到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临床指南”的跨越。
指南的制订引进了国际临床实践指南编写思路和方法,突破了单纯由中医药领域专家形成共识的局限,整合和吸纳了国际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这对于规范中医药治疗心肌梗死,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