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
然而,审美化日
常生活并不意味着要把生活变成一场华丽的表演,而是要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
首先,审美化日常生活需要我们改变对事物的看法。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工
作中,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观察事物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比如,在家中,我们可以通过布置家居环境,选择优雅的家具,摆放一些艺术品,使家里充满艺术气息;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工作场所,让工作环境更加美好,让工作变得更加有趣。
其次,审美化日常生活需要我们注重细节。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都
隐藏在细节之中。
比如,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精心烹饪美食,选择精致的餐具,让用餐变得更加美好;在穿衣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搭配时尚的服饰,选择优雅的配饰,让自己更加自信,更加美丽。
最后,审美化日常生活需要我们培养艺术情趣。
艺术是审美化日常生活的重要
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旅行等方式,让自己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
总之,审美化日常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改
变对事物的看法,注重细节,培养艺术情趣,我们可以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生活充满艺术的气息。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享受生活的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当代文化现象,指的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行为以及环境进行审美化处理,使其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
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趋势,更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审美化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运而生。
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它反映了社会进步和民众审美观念的变迁。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古代,生活是艰苦的,人们的生活主要目的是生存,对于美的追求并不是主要的关注点。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生活的要求也逐渐变高。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对美的追求成为了主流。
“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映了人们生活观念的变迁,以及社会发展的进步。
日常生活审美化
6
“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审美主体的大众化 审美对象的视觉化 审美方式的直观性
7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评价
◆1、正面描述
◆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 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 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 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美容、 健身、电视连续剧、居室装修等,艺术活 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溢出与大众的日常生 活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日常生活 空间。
4
◆3、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深深渗透入当代社 会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 ◆符号和图像的迅猛发展,商品的抽象交换 价值与日俱增占据主导地位。图像通过广 告等等媒介的商业操纵,是在持续不断重 构当代都市的欲望。
5
“日常生活审化”现象的存在领域
◆ 购物中心、度假中心、街心公园、
主题公园、健身房、美容院、影视、 广告、流行歌曲、DJ音乐、时装秀、 酒吧靓舞、网络图文、电子游戏、漫 画、游戏、模特表演与选美等。
2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
◆1、它是指“一战”以来产生了达达主义、 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等等的艺术类亚 文化
◆它们一方面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神圣性,造 成经典高雅文化艺术的衰落;一方面进而 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导致 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之上。
3
◆2、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与此同时生活向艺 术作品逆向转化。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 追求新的趣味和新的情感体验,由此塑造 与众不同的生活风格,本身就是消费文化 的核心所在。
10
我们应该怎样解释和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经 济时代的一种描绘。在这样一个大审美 经济时代,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 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生活中追求美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它强调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感受和体验,以美为主导来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生活美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分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将平凡的日常生活转化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性活动,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被赋予了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使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和愉悦。
一个普通的早晨可以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当我们静静地品味着早晨的阳光、鸟儿的歌唱和清新的空气时,我们就能够欣赏到生活的美。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指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审美感受和体验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不仅包括欣赏艺术品、阅读文学作品等高雅的审美活动,还包括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
无论是饮食、穿着还是居住环境,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让它们更加符合我们对美的追求。
在饭菜的摆盘和装饰上下功夫,让一顿普通的饭菜变得雅致可口;在居住环境的装饰和布置上追求简约而精致,让家成为一个舒适宜人的地方。
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有审美生活日常化的支撑,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需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驱动。
只有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生活本身成为我们追求美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生活美学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在实践生活美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外在的美的追求上,而忽视了内在的美的培养和提升。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修养同样重要,这也是构建审美生活的基础。
我们要坚持追求真实和本真的美。
生活美学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追求,而是要我们体验和领悟生活的真谛,追求真实和纯粹的美。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身边的美。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和瞬间,我们需要用心去观察和感受,让这些美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过程和方式。
它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态度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生活美学不再局限于艺术和文化领域,更多地成为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追求和表达。
而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赋予美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碌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发现其中的美好和价值。
这需要人们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善于发现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美感。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的态度和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在欣赏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时具有审美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具有美的特质和品味。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审美的习惯,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把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者强调的是发现美,后者注重的是生活美化。
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的实践,不仅仅是对美的感知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改变和提升。
这种实践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生活更加富有韵味和品味。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应该如何实践呢?要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
审美并不是天生的品质,而是可以通过培养和锻炼的。
要想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首先要培养自己具有审美眼光和态度。
这就需要人们学会用心去发现和感受美,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细节和品味。
要注重生活的质感和品味。
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和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质感和品味。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审美是一种感觉,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则是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美好、舒适、高雅的一种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比如,我们可以从家居环境出发,让家居环境更加美观、整洁、舒适。
家居环境的美化可以从家具的选购、布置、配色等方面入手。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颜色明亮、造型简洁的家具,这样不仅可以让家居环境更加美观,还可以使人感觉更加舒适。
我们还可以从穿衣打扮方面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在选择衣服、鞋子、配饰等方面,我们可以注重颜色的搭配和服饰的品质。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颜色搭配得当、材质上乘的衣服和鞋子,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感觉更加舒适,还可以让我们在别人眼中更加亮眼。
我们还可以从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面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在选择食物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颜色鲜艳、口感美味的食物,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还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在制作食物的时候,我们可以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这样可以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享受到美的感受。
我们还可以通过花草盆栽、艺术品收藏等方式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比如,我们可以在家里摆放一些花草盆栽,让家居环境更加清新、自然;或者收藏一些艺术品,比如画作、雕塑等,让自己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高雅、舒适。
不管是从家居环境、穿衣打扮、食物选择、还是花草盆栽、艺术品收藏等方面入手,只要我们注重细节、注重品质,就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和观念,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生活的日常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生活美学的思考和体会。
让我们来谈谈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在日常琐事中注入美学的观念和精神,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审美化生活,比如家居环境的美化、饮食的美化、穿着的美化等等。
在家里摆放一些艺术品或者装饰画,让家的环境更加雅致和温馨;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注重食材的新鲜和搭配的精致,让每一餐都成为一场美食盛宴;在穿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时尚的衣服和配饰,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时尚和大方。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审美生活的日常化也是生活美学的一种体现。
审美生活日常化,就是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去感知美、追求美,让审美的观念和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可以养成每天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或者阅读一篇优美文章的习惯,让自己不断地感受美的存在;可以在日常的交往中,注重言行举止的优雅和谦和,让美成为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可以在工作学习中,追求品质和创新,让美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的动力。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让审美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和修养,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琐事中发现美的存在;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可以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不断地追求美、感知美、实践美,我们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丰富和多彩。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往往会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审美
化日常生活,将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美丽和艺术的元素。
首先,我们可以从日常的穿着打扮开始审美化生活。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我们都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衣服和配饰来展现自己的美丽和品味。
一件简单的衬衫搭配一条精致的项链,或者一双舒适的鞋子,都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焕发出自信和魅力。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来审美化日常生活。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
作场所,一个整洁、温馨的环境都会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我们可以通过布置家居、选择家具和装饰品来打造一个令人愉悦的生活空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美食来审美化日常生活。
精致的餐具、精心制作的美食,都可以让我们在用餐的时候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无论是自己动手做一顿美味的晚餐,还是到精致的餐厅品尝美食,都可以让我们享受到生活中的美味。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和音乐来审美化日常生活。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
我们可以去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或者去音乐会聆听音乐,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总之,审美化日常生活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金钱,只需要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多留心,多用心,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艺术的元素。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心审美化日常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摘要】生活美学是对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与日常化的探讨,通过对生活的审美化,我们能够提升生活的品质和美感;而通过审美生活的日常化,我们可以将美感融入到日常处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关注细节、打造美好环境等方式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而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则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美感融入到生活中的点滴。
审美化与日常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相互促进提升生活质量。
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将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同时也体现了生活美学的重要性。
未来,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加深,生活美学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生活美学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更多关于生活美感的启发和分享。
【关键词】生活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化,互动关系,实现,重要性,发展趋势,价值。
1. 引言1.1 生活美学的概念引入生活美学是一门探讨生活中美好与美感的学科,旨在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审美享受。
生活美学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琐事到精神追求,都可以被赋予审美意义。
通过生活美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活的本质,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价值。
生活美学不仅仅是对美的欣赏和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境界。
生活美学的概念引入,正是为了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化的重要性。
审美化并非只是追求表面的美感,更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对环境的改善和对生活的品质提升。
审美化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加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与美好。
在当今社会,生活美学的概念引入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通过审美化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真正实现心灵的愉悦与生活的井然有序。
1.2 审美化与日常化的关系审美化与日常化是生活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关系。
审美化是指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普通事物赋予艺术感和美学价值,使之成为我们感官享受和心灵愉悦的对象;而日常化则是指将审美生活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和方式。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美的感受和体验,将生活琐碎的过程美化、艺术化的趋势和现象。
这种趋势在当代社会中愈加明显,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个主要方向。
它带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是现代文化价值观的一部分。
隐含语言:1. 注重美的感受和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美的感受和体验。
比如,一些人在吃饭时不仅关注味道,还会注意色彩、质地等因素,以获得更好的视觉和口感享受;在购物时,人们也会选择品质更好、设计更精美、包装更精致的产品。
这些都反映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对美的追求。
2. 将生活琐碎的过程美化、艺术化。
现代生活中的很多琐碎过程,比如购物、洗衣、打扫卫生等,都可以被美化和艺术化。
人们可以选择漂亮的购物袋、精美的洗衣液、有趣的卫生清洁用品等,让这些琐碎过程变得更加令人愉悦和美好。
3. 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
这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健康、环保、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体验,以及购买高品质的商品和享受高端的服务。
历史意义:“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文化价值观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从单纯的追求物质利益转向追求精神文化的满足,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趋势。
此外,“日常生活审美化”也与现代性的理念密切相关。
现代性要求个体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繁荣和经济利益,更要关注精神上的自我实现和价值追求。
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理解为现代性下的一种文化表现。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人们对生活中美的感知和追求,是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态度和观念。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生活美学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将审美化融入生活并使之成为日常习惯的过程。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视作艺术品一样去呵护和经营,追求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出美感和艺术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核心在于用心观察生活,用心设计和打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有趣和充实。
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欣赏美的品质,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培养审美的眼光和氛围。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我们关注细节。
美妙的生活之所以美妙在于它的细节,细节是美好生活的全部。
我们可以从餐具的陈列、家居布置、食物的搭配、服饰的搭配等方面去关注细节,让生活中的每一处角落都透露出美的气息。
在家中的备餐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菜肴摆放的美观一些,也可以在餐具的摆放上多费些心思,让餐品更富有诱人的视觉效果;又如,在家居布置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简约优雅的家具和摆件来装点居室,让整个家具环境充满温馨和艺术的氛围。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我们注重品质。
品质是美的外延,也是审美化的重要体现。
我们可以从选择生活日常用品开始,挑选一些品质优良的物品,让生活更加美好。
在购买食材时,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新鲜、有机的食材,这样烹饪出来的美食不仅更有营养,口感也更加出色;又如,在选择衣物时,我们可以挑选一些面料上乘、款式时尚的衣物,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具品味和风采。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我们追求完美。
让生活变得更美的关键在于我们不停地追求完美,不断地提升生活品质。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自我调节,不断地学习,努力让自己的日常生活变得尽善尽美。
我们可以在饮食方面追求更健康、更美味的食物,可以在生活习惯上不断调整自己,以更好的方式去呵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又如,在外表形象上,我们可以不断追求更好的外表形象,不仅可以从服饰搭配上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还可以从注重仪表、仪态改善自己的形象。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产作业。
审美即鉴别美丑。
日常生活审美化,即以美为标准打理日常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是人类对美的全方位全过程追求,是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
创造美的世界。
人类有善恶,世界有美丑。
美是一种让人舒服的存在。
高山的险峻,大海的辽阔,杨柳的婀娜,松柏的挺拔,都是本真的自然之美。
绘画的传神,雕塑的生动,音乐的沁人心脾,诗词歌赋的荡气回肠,则是人为的人文之美。
美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归根到底是主观见诸客观的。
美之所以美,是因为人类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和创造美的智慧。
美的城市,美的乡村,美的生活,人的价值在于追求美、享受美、创造美,创造一个赏心悦目的美的世界。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人类的生活目标,是审美的大众化。
体验美的感受。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咸。
世间万象,仁义礼智信。
美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愉悦的生活体验和创造性精神升华。
吃饭为了充饥,烹调是一门艺术。
喝水为了解渴,品茶是一种陶醉。
看戏为了娱乐,鉴赏是一种享受。
体验是一个过程,审美依托感知。
从比例的和谐体验视觉之美,美即好看。
从音调的和谐体验听觉之美,美即好听。
从味道的和谐体验味觉之美,美即好吃。
从宇宙的和谐体验生命之美,美即快乐。
生活的价值在于美的陪伴。
美是人类与周边环境互动时体验到的一种由内而外的亲和由外而内的爽。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人类的生活内容,是审美的常态化。
满足美的需求。
欲望产生动机,需求呼唤供给。
爱美之心,求美之欲,审美之需,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奥地利的维也纳,俄罗斯的圣彼得堡,都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繁荣兴旺。
柏林、亚琛、汉堡、科隆、慕尼黑、曼海姆、纽伦堡、德累斯顿,德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艺术品,得益于德意志大大小小曾经的王侯们醉心于艺术,对美的狂热迷恋和竞相投资。
美的生产,美的交换,美的消费,美的价值在于美所激发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生产力。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一种关注和追求生活品质的理念和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现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如何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在对细节的品味和追求。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如一杯咖啡的摆放,一抹墙壁的配色,一束鲜花的摆放等,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装点和审美的表达。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我们关注周围的环境,细心观察,从中找寻美的存在,并对其予以欣赏和赞美。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提升生活品质,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愉悦。
审美生活日常化是指通过日常的行为和习惯来实现对生活的审美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选择高品质的食材来烹饪美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来展示个人风格,通过收集艺术作品或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升审美素养。
审美生活日常化需要我们对自己和生活有一个高度的要求,无论是从内在的修养还是外在的装扮上,都要追求精致和品位。
只有将审美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还需要我们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态度。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我们需要学会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
通过审美的视角来审视困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生活的乐趣和价值。
生活美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素养。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了解艺术、设计、文学等各个领域中的经典作品和优秀作品,从中汲取灵感和营养。
我们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审美感受力和判断力,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并用心去感受和体验。
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实践的过程。
通过关注细节,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态度,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素养,我们可以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并享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也日益增加。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场景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其更加美观、舒适、和谐。
这种审美化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中,也体现在人们的衣着打扮、饮食习惯、社交活动等方方面面。
在这种审美化的追求背后,隐藏着丰富的隐含意义和历史背景。
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映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身份地位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自身形象和品味的要求越来越高。
他们通过修饰身体、注重衣着的搭配、追求健康的饮食习惯等方式,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有品位、有内涵的人。
人们还通过在家居装修、环境布置、家具摆设等方面的改变,营造一个美丽、温馨、高雅的家居环境,展示自己的品味和身份地位。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于自我的展示和身份地位的体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社会发展、经济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现代社会,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
他们可以购买到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
这种物质条件的提高为人们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他们可以购买到品质更好的衣物、食品、家具等商品,享受到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状况变化的反映。
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不断加强,相应的产业和服务也得到了发展。
如家居装饰、时尚服饰、高端餐饮等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
这些产业的兴起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的繁荣,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做出了贡献。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还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多方面而深远。
它既反映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身份地位的体现,也受到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与历史意义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概念。
它指的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赋予美的意义,让生活变得更有品位和价值。
这种审美化不仅仅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在文化、艺术、娱乐等方方面面展现出来。
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隐含语言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体现在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经不再局限于艺术和文化领域,而是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家居装饰、餐具摆设,到个人形象、社交礼仪,人们都对生活细节赋予更高的审美价值。
这种审美化的隐藏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的渴望。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还体现了个体的品味和身份认同。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和审美品味,而这种审美化的现象正是个体品位的表达和展示。
人们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品味和追求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身份认同,同时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审美改造来凸显自己的独特魅力。
这种隐含语言体现了人们对个体价值的追求,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隐含语言还表现为对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尊重与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追求日益增加,而这种审美化的现象正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无论是日本的茶道、中国的书法,还是西方的古典音乐,人们都在日常生活中寻求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品味。
这种隐含语言反映了人们对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生命和发展。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意义还在于连接过去与当下,构建时代传承的桥梁。
审美化的现象不仅仅是对当代生活的赋予美的意义,更是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
在审美化的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在追求当下的美好生活,更是在让过去的文化与传统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新的生命和发展。
通过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人们在当下与过去之间建立了一座连接的桥梁,让历史的瑰宝在当代社会中闪耀着新的光芒。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活方式和美学范畴交叉的学科。
生活美学强调的是人们如何将生活中琐碎的事物纳入审美范畴,通过审美实践和鉴赏使生活更加美好。
其中,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是生活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碎、不起眼的事物和行为的审美诠释和表达,使其获得美感的体验和价值。
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味着人们对于生活中琐碎事物的美学体验和价值的把握,以及对美学经验的积累和积淀。
日常生活审美化强调的是平凡而又无处不在的美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知,把平凡和常态转化为艺术品一样的美感体验。
这种体验不仅能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还能够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让人们更加享受生命中的点滴。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例如:电影、文学、设计、摄影、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价值和美的感受。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法,比如欣赏日出日落、品味一杯香醇的咖啡、欣赏美丽的雪景等等。
这些细微的感受和欣赏,可以使人们从繁琐的生活中获得放松和愉悦,从而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审美生活日常化的实践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在平凡的家务中发现美,享受清新的气息;在沿路的景色中寻找美,享受盎然的生机;在与朋友的交谈中分享美,享受温情的感动。
这些平凡且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美,可以带给人们无限的共鸣和温暖,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总之,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在生活美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细微的体验,深入感受美好的生命和感悟生活的意义。
让我们尝试寻找和发现美好的事物,让生活更加多彩、充实和有质量。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日常生活是人们每天都要经历的,而审美化是将平凡的日常转化为美感的过程。
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化,即是在琐碎的日常中寻找美、创造美,使生活更加充实、有趣和愉悦。
首先,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味着关注细节。
细节是构成生活的基本元素,通过关注细节可以发现平凡生活背后的美丽。
无论是品味一杯咖啡的香气和口感,还是欣赏一朵花朵的细腻花瓣,都能将平凡的日常提升为艺术品般的享受。
其次,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用心感知。
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忽略周围的美。
然而,只有用心感知,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妙瞬间。
当我们用心品味一顿精心烹饪的晚餐,或者欣赏一场日落时的美景,我们会发现生活其实充满了惊喜和美好。
此外,日常生活审美化也需要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能够使我们更加敏锐地察觉到生活中的美丽。
当我们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便会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
即使是遭遇挫折或困难,我们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心态,从中寻找到一些美好的事物,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最后,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将创意融入其中。
创意可以使平凡生活变得与众不同,成为一种表达个性和情感的方式。
可以通过布置家居、选择服饰、尝试新的烹饪方式等,将个人的创意融入生活中,使之更具个性和美感。
总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将平凡变得不平凡的方式。
通过关注细节、用心感知、培养积极心态和融入创意,我们可以在平凡的日常中寻找到美的存在,提升生活的品质,并且更加充实和满足。
让我们以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和创造自己的日常生活,让每一天都充满美丽和惊喜。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就是根据美的标准对日常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改造。
一般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区分出许多不同的层面,有些比较浅显直观,有些比较深入隐晦。
比如,个人美容、家居装饰、城市景观等等,属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外显层面;经济生活中符号价值的凸现、新闻媒体对社会现实的改造以及人们在哲学上认识到整个世界是由“解释”而不是“事实”构成的,如此等等相对就比较深入,也不容易为人发现甚至接受。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之所以成为当今美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原因在于审美化明显僭越了自身的边界。
按照经典哲学的划分,审美化应该局限在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比如说认识论领域和伦理学领域无关。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审美超越艺术领域的界限而进入认识论和伦理学领域。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两年来引起文艺学界普遍关注和探讨的话题,甚至一度以“新的美学原则”出现。
而围绕这一极具争论性的话题,国内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中国已经出现消费文化形态,日常生活审美化随之产生并呈现蔓延之势,这将使加速中国文化的进化和现代化;二是认为中国仍然是以传统审美文化为主导,消费文化形态是极其边缘化的,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须以艺术人生或艺术生活的形态出现,不能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局部的消费文化特性无限扩大化而淆乱主导意识形态的文化根基;三是认为应该辨证地看待此问题,既要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消费特性并支持消费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肯定传统审美文化的价值形态,这种多元化发展模式本质上是无法平衡上述两种观点而采取的妥协。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嘿,你知道不?日常生活审美化,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事儿。
咱平常过日子,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嘛。
可要是仔细瞧瞧,这里头也有不少美的地方呢。
就说那菜市场吧,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摆得满满当当。
红的西红柿像小灯笼,绿的黄瓜水灵灵,紫的茄子油亮亮。
这哪是买菜呀,简直就是在逛一个色彩斑斓的大花园。
你能说这里头没美?再看看咱穿的衣服。
有的人穿得普普通通,可有的人就会搭配出不一样的风格。
一件简单的白衬衫,配上一条蓝色的牛仔裤,再加上一双小白鞋,干净利落。
走在街上,那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不是审美是啥?还有咱住的房子。
有的人家里布置得温馨舒适,摆上几盆绿植,挂上几幅画,铺上柔软的地毯。
一进去,就感觉像回到了温暖的港湾。
这可不就是把日常生活变得更美了嘛。
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些审美,咱的生活得多枯燥啊。
每天就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那还有啥意思呢?就好比做饭吧。
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还可以把做饭当成一种艺术创作。
精心挑选食材,用心烹饪,摆个漂亮的盘子。
吃的时候,那心情都不一样。
这就跟画家画画似的,每一道菜都是一幅作品。
出去散步也是。
路边的小花小草,蓝天白云,都能让你感受到美。
说不定还能遇到一只可爱的小猫咪,或者一只欢快的小鸟。
这些小小的美好,都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去咖啡店坐坐,听听音乐,看看书。
那环境,那氛围,多惬意啊。
这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体现。
咱还可以把审美带到工作中去。
把办公桌收拾得整洁干净,摆上一盆小多肉。
工作累了,看看这些小绿植,心情也能放松不少。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像是给生活撒了一把魔法粉末。
让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变得闪闪发光。
你说,要是大家都能多一点审美,咱的世界得变成啥样?肯定到处都是美美的风景,让人心情愉悦。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日常生活中的美。
它能让咱更热爱生活,更珍惜身边的一切。
所以啊,咱都得有点审美意识,把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别整天瞎忙乎,忽略了这些小美好。
多去发现,多去创造,让咱的生活充满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论文摘要: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传媒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相应变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
以图象性、追逐感官快感、贴近世俗生活的功利性特征显示出其新质,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所建立起来的无功利性、具有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也彰显了它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下文化论争中出现的又一个新话题,同样它也是一个西方理论的舶来品。
对它的讨论最初是源起于西方。
博德里亚、杰姆逊等人对这一现象曾有过相应的描述。
真正给予其命名的是英国学者费瑟斯通,他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概括了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在西方,这个潮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运动为代表,他们追求打破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解艺术的“灵气”,认为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或审美的对象。
艺术无处不在:大街小巷、废弃物、身体、偶发事件等,无一不可以进人审美的殿堂;二是将生活转换为艺术的谋划,具体指追求生活方式的风格化、审美化。
这种审美化的谋划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一直延续到福科等后现代主义者;三是日常生活符号和影像的泛滥。
由于大众电子传媒的迅猛发展,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符号化、影像化,它越来越像一面“镜子”,构成现实幻觉化的空间〔习。
考察费瑟斯通的三种含义,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其实就是在围绕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
这三层含义其实隐含了审美化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艺术领域内部自觉的冲破艺术与生活的传统界限;第二个时期普通人按照艺术来规划自身生活;第三个时期是物质生活世界的形象化、图像化、幻象化趋向。
可见“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味着日常生活与艺术的沟通与融合,拆解生活与艺术之间那堵传统高墙。
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在当代社会中逐步的模糊和消失,审美因素向生活领域渗透和扩展,它反过来又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美学观念。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绝非简单孤立的美学事件,它的出现是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导致的:其一,审美化过程是与当代都市商业文化同生共长的,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关。
20世纪后半期,工业的急速发展使得物质产品极度充裕,人们消费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商品的实用性,第三产业、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使得消费已转向了非物质化、非实用性的商品消费。
形式和包装所引起的审美愉悦更能刺激大众的消费,视觉图像和符号系统的文化生产成为经济潜力的巨大增长点;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人的需求结构的变化,人们不用像以前那样为了起码的衣食住行而拼命劳作,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审美的娱乐休闲因素被前所未有的凸现出来,对于符号、形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的重视带来了娱乐工业、美容产业、身体工业、文化工业等的勃兴;再则,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导致图像和符号的极度泛滥,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充斥着各种符号和影像:不管是触目皆是的街头广告,还是热浪叠起的居室装修,不管是电视台的“欢乐总动员”,还是电影《大话西游》,不管是流行歌曲MTV,还是电视报道美国轰炸阿富汗塔里班,不管是城市白领们翻阅的时尚杂志,还是打工仔喜欢的卡通读物,我们都离不开图像,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图像的时代。
这些影像并不简单地依附或从属于现实,相反的是它反过来主动地去影响现实,甚至去建构着现实,从而形成一个如韦尔施所说的“现实的非现实化”的世界[Czl,从而造成了现实与影像之间差别的消失,而日常生活也就与电子传媒所造成的影像一样,成了虚拟的审美化的。
在这种“对现实的审美幻觉”中,艺术与实在的位置颠倒了,日常生活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正如费瑟斯通说的:“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都已为现实的审美光环所笼罩”,“现实已经与它的影像混淆在一起’}U7。
其四,消费社会的出现,极大丰盛的物质及伴随而来的惊人消费构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nC37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
人们有意识把它与身份区隔联系起来:每一件商品都不只是物质产品本身,而且还是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
吃什么样的食物、穿什么样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汽车等等,都是相应社会地位的标志。
商品符号外观方面的重要性似乎远远压倒了实际功能性,符号的观赏性压倒乃至取代了实用性。
人们将商品(尤其是商品的外观)作为一种标签来划分社会关系。
当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来。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当中非常醒目,很多人买东西非名牌不买,对于“品牌”的执着其实就隐含了人们对于自身身份的一种标识,尤其是城市里的中产阶级、白领阶层这样相对富裕的群体。
文学艺术与其他的消费实践一样,已成为实践社会区隔的符号策略和工具,它本身的使用价值已经在这种消费和占有中沦落到了边缘。
韦尔施明确的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传统美学已经不能涵盖新的现象,因此美学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建立一种“超越美学的美学”(s},突破了传统艺术哲学的范围,能够更为广泛的适应当下的文化语境。
18世纪出现的经典美学,到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已经确立了一种有影响的传统。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却以一种迥异于传统美学的特征构建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
它从外延和内涵上都改变了人们对于美学的基本看法。
从外延上而言,‘旧常生活审美化”已经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
从传统艺术种类,诸如文学、音乐、美术、雕塑、戏剧等到当下的电影、电视、广告、流行歌曲、杂志、时装、行为艺术、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等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如美术馆、音乐厅、影剧院等),深人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
审美从最初狭隘的纯粹艺术种类拓展到人类所有的精神领域和意识领域。
任何日常生活都可以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从内涵上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图象性、追逐感官快感、贴近世俗生活的功利性特征显示出审美的新质,从而彻底颠覆了古典主义美学所建立起来的无功利性、具有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其一,‘旧常生活审美化”与图像文化的血肉联系导致了审美平面化、形式化的特征。
当代电子传媒在现实审美中改变了传统美学的审美方式,人们摆脱了对于文字的艰难阅读和理解而越来越倾向于对图像的直观,日用商品的漂亮包装代替了人们对商品使用功能的关心,在可视的现实中实体形式的审美“物化”了当代人的审美趣味。
平面化、直观化、瞬息万变的图像、实物充斥于现代人的眼球,使得人们醉心于高科技打造的美仑美矣的审美幻觉之中。
艾尔雅维茨在《图像时代》的第一章标题中这样直言现代人审美习惯的改变:“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s7“读图时代”的到来,文学以前所固守的“内视”的心象性特性已经无法再让人们魂牵梦绕,视觉图象对感官的直接冲击致使仅仅只从审美对象的形式层面就能够获得了相当的现实满足感和愉悦感,内容反而被大众所遗忘,对象的形式、外观、纯粹的装饰成为了愉悦人们眼球的焦点。
“图像”的美学价值直接依赖于某种形式存在的视觉魅力。
‘旧常生活审美化”那种直接、强烈的感受性,超负荷感、无方向性、符号与影像的混乱融合以及能指的游戏直接的带来了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无深度”。
其二‘旧常生活审美化”在商品消费欲望的驱使之下,体现出追求瞬时性的感官快感和愉悦的特点,而且这种享受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身体快感。
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美学关于美的讲述都是建立在理性与感性统一的基础之上,如康德的“无目的之合目的性”和黑格尔的“理念之感性显现”无不在强调美学作为一门感性学科不能完全停留于感性认识的层面,美决非纯感性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存在,它必须在普遍共通性的理性之光的烛照之下,才能称其为美。
而眼下这场消费市场搭台大众狂欢的美学盛宴却仅仅停留于单纯的欲望,它由斑斓的色彩、迷人的外观、眩目的光影装扮得分外撩人,精致煽情,最大限度上解放了人的感性,放纵了人身体层面的欲望和渴求。
正如王德胜说的那样:“在洋溢着感性解放的身体里,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欲望已自动脱离了精神的信仰纬度,指向了对于身体(包括眼睛对于色彩、形体等)满足的关注和渴望’p[s)。
审美已然具体地从一种理性主义的超凡脱俗的精神理想,蜕变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生活享受,这种快感来自审美对象(以图像/符号为主)对于人的身体的直接贴近,它与生活相连,又诉诸人的感官,又无须主体高度优越的心灵想象与精神期待。
其三,‘旧常生活审美化”以贴近世俗生活的姿态,展示审美“功利性”的一面。
这场审美化运动是以中产阶级为中心并进而吸引广大市民与中小知识分子的泛大众文化,审美主体的大众化把审美推向广泛平庸的日常生活,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追求自身内在需要和正当的享受生活及个人权利的意识的觉醒。
所以今天,我们的生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蔓延着审美化的倾向,如建筑的装修,环境的绿化,家居的布置,颜色的搭配,以及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的美化,乃至任何一个小的物件的包装等等都显示出一种艺术化审美化的趋向。
韦尔施指出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过度审美化了。
……在我们的公共空间中,没有一块街砖,没有一柄门把手,的确没有哪个公共场所逃过了这场审美化的蔓延。
‘让生活更美好’是昨天的格言,今天它变成了‘让生活、购物、交流与睡眠更美好’。
;[2〕而推动这场审美革命的真正动因是消费时代的市场、资本、文化工业等的控制和操纵,食利性的本质激化了文化生产以最大的潜能释放出商品的“眼球效应”,一切文化商品极大的凸现了视觉上的美感。
在市场消费的诱引下,大众文化的打造者为了追逐经济利润,消费大众为了追逐时尚和满足世俗虚荣心的驱使之下共同塑造了审美趋时性、媚俗化的走向。
审美因此缺乏了传统美学对于事物的超越性维度和批判性的精英立场,从理想的彼岸回到了庸常的、此岸的现实人生中。
以泛化“美”的消费文化取代了审美,艺术审美活动不再是人类精神解放的工具,而是变成人类迈向精神家园的沉重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