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夹半角模型(word版)
初中数学 沪科版九年级下册第08讲—半角模型
半角模型三个条件 ①共顶点 ②小角是大角一半 ③大角边相等模型一:90°夹45°半角模型【例】如图,等腰ABC Rt ∆中,AC AB BAC ==∠,90,点D E ,是BC 边上两点,若45=∠EAD ,则线段DE EC B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答:把三角形进行旋转写法尽量不用【旋转(两小角变大角)】得证:222DE EC BD =+模型二:120°夹60°半角模型【例】如图,ABC ∆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BDC ∆是等腰三角形,且120=∠BDC ,以D 为顶点作一个60角,使其两边分别交AB 于M 交AC 于点N ,连接MN ,求AMN ∆的周长解答:把三角形进行旋转写法尽量不用【旋转(两小角变大角)】得证:2模型三:半角模型与正方形【例】如图,F E ,分别是正方形ABCD 的边CD BC ,上的点,且45=∠EAF ,EF AH ⊥,H为垂足(1)求证:EF DF BE =+ (2)求证:BC AH =(3)若2,3==DF BE ,求AB 的长(4)当点F E ,分别在DC CB ,的延长线上时,线段DF BE ,和EF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证明解答:(1)同理可证 (2)可证 (3)得证6=AB(4)图略,得证DF EF BE =+模型四:半角模型与对角互补模型【例】问题1: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 中,BC AD //,CD BC AB ==,点N M ,分别在CD AD ,上,若ABC MBN ∠=∠21,试探究线段CN AM MN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用证明;问题2: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180,=∠+∠=ADC ABC BC AB ,点N M ,分别在CD DA ,的延长线上,若ABC MBN ∠=∠21仍然成立,请你进一步探究线段AM MN ,, CN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解答:(1)得证MN CN AM =+ (2)得证CN AM MN =+模型五:对角模型与矩形【例】如图,在矩形ABCD 中,4,2==BC AB ,点F E ,分别在CD BC ,上,若,5=AE45=∠EAF ,则AF 的长为解法:①方法一:半角模型(2种)【构造使其满足半角模型三个条件】 ②方法二:K 型三垂直(3种)【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 ③方法三:构造相似三角形(1种)【构造135°角】④方法四:12345模型(最快)【和角公式(两角和45°,一个正切值是21,另一个正切值是31)】 得证1034=AF。
(word版)全等三角辅助线-半角模型-动点问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典型题目合集【专题一】倍长中线与截长补短1.如图1,ABC=+,那么ACB∠有∠与ABC∠的平分线,若AB AC CD∆中,AD是BAC怎样的数量关系呢?(1)通过观察、实验提出猜想:ACB∠的数量关系,用等式表示为:.∠与ABC(2)小明把这个猜想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讨论,形成了证明该猜想的几种想法:想法1:如图2,延长AC到F,使CF CD=,连接DF.通过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进行推理,就可以得到ACB∠与ABC∠的数量关系.想法2:在AB上取一点E,使AE AC=,连接ED,通过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进行推理,就可以得到ACB∠的数量关系.∠与ABC请你参考上面的想法,帮助小明证明猜想中ACB∠的数量关系(一种方法即可).∠与ABC2.【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 ∆中,若8AB =,6AC =,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 EDB ∆≅∆的理由是 .A .SSSB .SASC .AASD .HL(2)求得AD 的取值范围是 .A .68AD <<B .68ADC .17AD << D .17AD【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问题解决】(3)如图2,AD 是ABC ∆的中线,BE 交AC 于E ,交AD 于F ,且AE EF =. 求证:AC BF =.3.阅读下面的题目及分析过程,并按要求进行证明.已知:如图,E 是BC 的中点,点A 在DE 上,且BAE CDE ∠=∠.求证:AB CD =.分析: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的一般方法是应用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观察本题中要证明的两条线段,它们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且它们分别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因此,要证明AB CD =,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现给出如下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请任意选择其中两种对原题进行证明.(1)延长DE 到F ,使得EF DE =;(2)作CG DE ⊥于G ,BF DE ⊥于F 交DE 的延长线于F ;(3)过点C 作//CF AB 交DE 的延长线于F .4.(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 AD=,90B D∠=∠=︒,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12EAF BAD ∠=∠.求证:EF BE FD=+;(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 AD=,180B D∠+∠=︒,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12EAF 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 AD=,180B ADC∠+∠=︒,E、F分别是边BC、CD延长线上的点,且12EAF 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5.问题背景:(1)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中,AB AD=,120BAD∠=︒,90B ADC∠=∠=︒,E,F 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60EAF∠=︒.探究图中线段BE,FE,FD之间的数量关系,请在右面横线上直接写出结论.(2)如图②,若在四边形ABCD中,AB AD=,180B ADC∠+∠=︒.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12EAF BAD∠=∠,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6.如图,四边形ABDC中,90D ABD∠=∠=︒,点O为BD的中点,且OA平分BAC∠.(1)求证:CO平分ACD∠;(2)求证:AB CD AC+=.7.如图,90B C ∠=∠=︒,M 是BC 的中点,AM 平分DAB ∠,求证:DM 平分ADC ∠.【专题二】半角模型1.如图正方形ABCD ,E 、F 分别为BC 、CD 边上一点.(1)若45EAF ∠=︒,求证:EF BE DF =+;(2)若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如果CEF ∆的周长为2.求EAF ∠的度数.2.如图,正方形ABCD ,E ,F 分别为BC 、CD 边上一点.①若45EAF ∠=︒,求证:EF BE DF =+;②若AEF ∆绕A 点旋转,保持45EAF ∠=︒,问CEF ∆的周长是否随AEF ∆位置的变化而变化?3.已知,在四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边BC 、DC 上,连接AF 、EF .(1)如图1,若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且45EAF ∠=︒,求证:EF BE DF =+;(2)如图2,若四边形ABCD 中,AB AD =,180B D ∠+∠=︒,12EAF BAD ∠=∠,试问(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4.正方形ABCD ,E 、F 分别为BC 、CD 边上一点,AH EF ⊥交EF 于点H . ①若45EAF ∠=︒.求证:EF BE DF =+;②若5AB =,求ECF ∆的周长;③求证:AH CD =.5.通过类比联想、引申拓展研究典型题目,可达到解一题知一类的目的.下面是一个案例,请补充完整.原题:如图1,点E 、F 分别在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45EAF ∠=︒,连接EF ,求证:EF BE DF =+.(1)思路梳理AB AD =,∴把AB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至ADG ∆,可使AB 与AD 重合. 90ADG B ∠=∠=︒,180FDG ADG ADC ∴∠=∠+∠=︒,则点F 、D 、G 共线. 根据 ,易证AFG ∆≅ ,从而得EF BE DF =+;(2)类比引申如图2,四边形ABCD 中,AB AD =,90BAD ∠=︒点E 、F 分别在边BC 、CD 上,45EAF ∠=︒.若B ∠、D ∠都不是直角,但当B ∠与D ∠满足等量关系 时,仍有EF BE DF =+,请给出证明;(3)联想拓展如图3,在ABC ∆中,90BAC ∠=︒,AB AC =,点D 、E 均在边BC 上,且45DAE ∠=︒,猜想BD 、DE 、EC 应满足的等量关系,并写出推理过程.【专题三】动点问题1.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cm ==,8BC cm =,点D 为AB 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cm s 的速度由点B 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点C 向A 点运动.(1)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如图,在ABC ∆中,28AB AC cm ==,20BC cm =,点D 是AB 边的中点,若有一动点P 在BC 边上由点B 向点C 运动,点Q 在CA 边上由点C 向A 运动.(1)P 、Q 两点的运动速度均为3/cm s ,经过2秒后,BPD ∆与CPQ ∆是否全等,说明理由(2)若点P 的运动速度为2.5/cm s ,点Q 的运动速度为3.5/cm s ,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BPD CQP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中,10AB =厘米,8BC =厘米,12CD =厘米,B C ∠=∠,点E 为AB 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D 上由C 点向D 点运动.(1)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E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E ∆与CQP ∆全等.4.如图,16AB AC cm ==,10BC cm =,点D 为AB 的中点,点P 在边BC 上以每秒2cm 的速度由点B 向点C 运动,同时,点M 在边CA 上由点C 向点A 匀速运动.(1)当点M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同,经过1秒后,BPD ∆与CM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若点M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M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MP ∆全等?5.如图,ABC ∆中,D 为AB 的中点,5AD =厘米,B C ∠=∠,8BC =厘米.(1)若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从点B 向终点C 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从点C 向终点A 运动,①若点Q 的速度与点P 的速度相等,经1秒钟后,请说明BPD CQP ∆≅∆; ②点Q 的速度与点P 的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CPQ ∆≅∆;(2)若点P 以3厘米/秒的速度从点B 向点C 运动,同时点Q 以5厘米/秒的速度从点C 向点A 运动,它们都依次沿ABC ∆三边运动,则经过多长时间,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追上点P ?全等三角形典型题目合集解析【专题一】倍长中线与截长补短1.解:(1)2∠=∠,ACB ABC故答案为:2∠=∠,ACB ABC(2)想法1AD是BAC∠的平分线,∴∠=∠,BAC CAB=,AF AC CF=+,且CD CF∴=+,AF AC CD又AB AC CD=+,AB AF∴=,又AD AD=,∴∆≅∆,ABD AFD∴∠=∠,B F=,CD CF∴∠=∠,F CDF又ACB F CDF∠=∠+∠,ACB F∴∠=∠,2∴∠=∠,ACB B2想法2AD 是BAC ∠的平分线,BAC CAB ∴∠=∠,又AC AE =,AD AD =,AED ACD ∴∆≅∆,ED CD ∴=,C AED ∠=∠,又AB AC CD =+,AB AE BE =+,AE AC =,CD BE ∴=,DE BE ∴=,B EDB ∴∠=∠,又AED B EDB ∠=∠+∠,2AED B ∴∠=∠,又C AED ∠=∠,2C B ∴∠=∠.2.(1)解:在ADC ∆和EDB ∆中AD DEADC BDE BD CD=⎧⎪∠=∠⎨⎪=⎩,()ADC EDB SAS ∴∆≅∆,故选B ;(2)解:由(1)知:ADC EDB ∆≅∆,6BE AC ∴==,2AE AD =,在ABE ∆中,8AB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86286AD -<<+,17AD ∴<<,故选C .(3)证明:延长AD 到M ,使AD DM =,连接BM , AD 是ABC ∆中线,CD BD ∴=,在ADC ∆和MDB ∆中DC DB ADC MDB DA DM =⎧⎪∠=∠⎨⎪=⎩ADC MDB ∴∆≅∆,BM AC ∴=,CAD M ∠=∠,AE EF =,CAD AFE ∴∠=∠,AFE BFD ∠=∠,BFD CAD M ∴∠=∠=∠,BF BM AC ∴==,即AC BF =.3.解:方法一:延长DE 到F ,使得EF DE =,连接BF . 在DEC ∆和FEB ∆中,12DE FE BE CE =⎧⎪∠=∠⎨⎪=⎩,DEC FEB ∴∆≅∆,D F ∴∠=∠,DC FB =,BAE D ∠=∠,BAE F ∴∠=∠,BA BF ∴=,AB CD ∴=.方法二:作CG DE ⊥于G ,BF DE ⊥于F 交DE 的延长线于F CG DE ⊥,BF DE ⊥,90CGE BFE ∴∠=∠=︒,在CGE ∆和BFE ∆中,12CGE BFE BE CE ∠=∠⎧⎪∠=∠⎨⎪=⎩, CGE BFE ∴∆≅∆,BF CG ∴=,在ABF ∆和DCG ∆中,90BAF CDG BFA CGD BF CG ∠=∠⎧⎪∠=∠=︒⎨⎪=⎩,ABF DCG ∴∆≅∆,AB CD ∴=.方法三:过点C 作//CF AB 交DE 的延长线于F . //CF AB ,BAE F ∴∠=∠,B FCE ∠=∠,在ABE ∆和FCE ∆中,BAE F B FCE BE CE ∠=∠⎧⎪∠=∠⎨⎪=⎩,ABE FCE ∴∆≅∆,AB FC ∴=,BAE D ∠=∠,BAE F ∠=∠,D F ∴∠=∠,CF CD ∴=,AB CD ∴=.4.证明:(1)延长EB 到G ,使BG DF =,连接AG .90ABG ABC D ∠=∠=∠=︒,AB AD =,ABG ADF ∴∆≅∆.AG AF ∴=,12∠=∠.113232EAF BAD ∴∠+∠=∠+∠=∠=∠. GAE EAF ∴∠=∠.又AE AE =,AEG AEF ∴∆≅∆.EG EF ∴=.EG BE BG =+.EF BE FD ∴=+(2)(1)中的结论EF BE FD =+仍然成立.(3)结论EF BE FD =+不成立,应当是EF BE FD =-. 证明:在BE 上截取BG ,使BG DF =,连接AG .180B ADC ∠+∠=︒,180ADF ADC ∠+∠=︒,B ADF ∴∠=∠.AB AD =,ABG ADF ∴∆≅∆.BAG DAF ∴∠=∠,AG AF =.BAG EAD DAF EAD ∴∠+∠=∠+∠12EAF BAD =∠=∠. GAE EAF ∴∠=∠.AE AE =,AEG AEF ∴∆≅∆.EG EF ∴=EG BE BG =-EF BE FD ∴=-.5.解:(1)EF BE DF =+,理由如下:如图①中,延长FD 到点G .使DG BE =.连结AG .在ABE ∆和ADG ∆中,DG BE B ADG AB AD =⎧⎪∠=∠⎨⎪=⎩,()ABE ADG SAS ∴∆≅∆,AE AG ∴=,BAE DAG ∠=∠,12EAF BAD ∠=∠, GAF DAG DAF BAE DAF BAD EAF EAF ∴∠=∠+∠=∠+∠=∠-∠=∠, EAF GAF ∴∠=∠,在AEF ∆和GAF ∆中,AE AG EAF GAF AF AF =⎧⎪∠=∠⎨⎪=⎩,()AEF AGF SAS ∴∆≅∆,EF FG ∴=,FG DG DF BE DF =+=+,EF BE DF ∴=+;故答案为EF BE DF =+.(2)结论EF BE DF =+仍然成立;理由:延长FD 到点G .使DG BE =.连结AG ,如图②,在ABE ∆和ADG ∆中,DG BE B ADG AB AD =⎧⎪∠=∠⎨⎪=⎩,()ABE ADG SAS ∴∆≅∆,AE AG ∴=,BAE DAG ∠=∠,12EAF BAD ∠=∠, GAF DAG DAF BAE DAF BAD EAF EAF ∴∠=∠+∠=∠+∠=∠-∠=∠, EAF GAF ∴∠=∠,在AEF ∆和GAF ∆中,AE AG EAF GAF AF AF =⎧⎪∠=∠⎨⎪=⎩,()AEF AGF SAS ∴∆≅∆,EF FG ∴=,FG DG DF BE DF =+=+,EF BE DF ∴=+;6.证明:(1)过O 点作OE AC ⊥于点E . 90ABD ∠=︒且OA 平分BAC ∠OB OE ∴=,又O 是BD 中点OB OD ∴=,OE OD ∴=,OE AC ⊥,90D ∠=︒∴点O 在ACD ∠ 的角平分线上 OC ∴平分ACD ∠.(2)在Rt ABO ∆和Rt AEO ∆中OA OA OB OE =⎧⎨=⎩Rt ABO Rt AEO(HL)∴∆≅∆,AB AE ∴=,在Rt CDO ∆和Rt CEO ∆中OC OC OE OD =⎧⎨=⎩Rt CDO Rt CEO(HL)∴∆≅∆,CD CE ∴=,AB CD AE CE AC ∴+=+=.7.证明:如图:过点M 作ME AD ⊥,垂足为E , AM 平分DAB ∠,34∴∠=∠,MB AB ⊥,ME AD ⊥,ME MB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又MC MB =,ME MC ∴=,MC CD ⊥,ME AD ⊥,DM ∴平分ADC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专题二】半角模型答案1.(1)证明:如图,延长CD 至E ',使DE BE '=,连接AE ',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B AD CB CD ∴===,90BAD B ∠=∠=︒,90ADE ABE '∴∠=︒=∠,在ADE '∆和ABE ∆中,AD AB ADE ABE DE BE =⎧⎪∠'=∠⎨⎪'=⎩,()ADE ABE SAS '∴∆≅∆,AE AE '∴=,DAE BAE '∠=∠,45EAF ∠=︒,45DAF BAE ∴∠+∠=︒,45DAF DAE E AF EAF ''∴∠+∠=∠=︒=∠,在△E AF '和EAF ∆中,AE AE E AF EAF AF AF '=⎧⎪∠'=∠⎨⎪=⎩,∴△()E AF EAF SAS '≅∆,E F EF ∴'=,E F DE DF BE DF '='+=+,EF BE DF ∴=+;(2)延长CD 至E '使DE BE '=,连接AE ',由(1)知,()ADE ABE SAS '∆≅∆,AE AE '∴=,DAE BAE '∠=,设BE x =,DF y =,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1CE x ∴=-,1CF y =-,CEF ∆的周长为2,2CE CF EF ∴++=,112x y EF ∴-+-+=,EF x y BE DF DE DF E F ''∴=+=+=+=,在△EAF '和EAF ∆中,AE AEE F EF AF AF '=⎧⎪'=⎨⎪=⎩,∴△()E AF EAF SSS '≅∆,EAFEAF '∴∠=∠, DAE DAF BAE DAF EAF '∴∠+∠=∠+∠=∠,90DAF EAF BAE ∠+∠+∠=︒,45EAF ∴∠=︒.2.①证明: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B AD CB CD ∴===,90BAD B ∠=∠=︒,把AB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可得到ADE ∆',AE AE ∴'=,DE BE '=,90E AE ∠'=︒,90ADE ADC ∠'=∠=︒, 45EAF ∠=︒,45E AF E AE EAF ∴∠'=∠'-∠=︒,E AF EAF ∴∠'=∠,在△E AF '和EAF ∆中,AE AE E AF EAFAF AF '=⎧⎪∠'=∠⎨⎪=⎩, ∴△()E AF EAF SAS '≅∆,E F EF ∴'=,E F DE DF BE DF '='+=+,EF BE DF ∴=+;②解:不变化;理由如下:CEF ∆的周长CE CF EF CE CF BE DF CB CD =++=+++=+. CEF ∴∆的周长不随AEF ∆位置的变化而变化.3.解:(1)如图①,延长CB 到G ,使BG FD =,90ABG D ∠=∠=︒,AB AD =,ABG ADF ∴∆≅∆,BAG DAF ∴∠=∠,AG AF =,12EAF BAD ∠=∠, DAF BAE EAF ∴∠+∠=∠,EAF GAE ∴∠=∠,在AEG ∆和AEF ∆中,AG AF GAE FAE AE AE =⎧⎪∠=∠⎨⎪=⎩,AEF AEG ∴∆≅∆,EF EG EB BG EB DF ∴==+=+;(2)(1)中的结论还成立,理由如下:把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DAB ∠的度数得到ABG ∆,如图②,② ADF ABG ∴∠=∠,GAF BAD ∠=∠,AG AF =,BG DF =,180ABC ADC ∠+∠=︒,180ABC ABG ∴∠+∠=︒,∴点G 在CB 的延长线上,GE BG BE ∴=+,12EAF BAD ∠=∠, 12EAF GAE ∴∠=∠, EAF GAE ∴∠=∠,在AEG ∆和AEF ∆中,AG AF GAE FAE AE AE =⎧⎪∠=∠⎨⎪=⎩,()AEG AEF SAS ∴∆≅∆,EF GE ∴=,EF BE BG BE DF ∴=+=+.4.①证明:将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 ∆,由旋转的性质得,DF BG =,AF AG =,DAF BAG ∠=∠.90FAG BAG BAF DAF BAF BAD ∠=∠+∠=∠+∠=∠=︒,45EAF ∠=︒,45EAF EAG ∴∠=∠=︒.在AEF ∆和AEG ∆中,AF AG EAF EAG AE AE =⎧⎪∠=∠⎨⎪=⎩,()AEF AEG SAS ∴∆≅∆,EF EG BG BE DF BE ∴==+=+,EF BE DF ∴=+. ②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5AB BC CD AD ∴====,EF BE DF =+,EFC ∴∆的周长()()210EF EC CF BE EC CF DF BC =++=+++==. ③AEF AEG ∆≅∆ 又AH 、AB 分别是AEF ∆和AEG ∆对应边上的高,AH AB ∴=.5.解:(1)如图1,AB AD =, ∴把AB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至ADG ∆,可使AB 与AD 重合. BAE DAG ∴∠=∠,90BAD ∠=︒,45EAF ∠=︒,45BAE DAF ∴∠+∠=︒,EAF FAG ∴∠=∠,90ADC B ∠=∠=︒,180FDG ∴∠=︒,点F 、D 、G 共线,在AFE ∆和AFG ∆中AE AG EAF FAG AF AF =⎧⎪∠=∠⎨⎪=⎩,()AFE AFG SAS ∴∆≅∆,EF FG ∴=,即:EF BE DF =+.故答案为:SAS ,AFE ∆;(2)180B D ∠+∠=︒时,EF BE DF =+;如图2,AB AD =, ∴把AB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至ADG ∆,可使AB 与AD 重合, BAE DAG ∴∠=∠,90BAD ∠=︒,45EAF ∠=︒,45BAE DAF ∴∠+∠=︒,EAF FAG ∴∠=∠,180ADC B ∠+∠=︒,180FDG ∴∠=︒,点F 、D 、G 共线,在AFE ∆和AFG ∆中AE AG EAF FAG AF AF =⎧⎪∠=∠⎨⎪=⎩,()AFE AFG SAS ∴∆≅∆,EF FG ∴=,即:EF BE DF =+.故答案为:180B D ∠+∠=︒;(3)猜想:222DE BD EC =+,证明:如图3,连接DE ',根据AEC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E ∆', AEC ABE ∴∆≅∆',BE EC ∴'=,AE AE '=,C ABE ∠=∠',EAC E AB ∠=∠',在Rt ABC ∆中,AB AC =,45ABC ACB ∴∠=∠=︒,90ABC ABE ∴∠+∠'=︒,即90E BD ∠'=︒,222E B BD E D ∴'+=',又45DAE ∠=︒,45BAD EAC ∴∠+∠=︒,45E AB BAD ∴∠'+∠=︒,即45E AD ∠'=︒,在△AE D '和AED ∆中,AE AE E AD DAE AD AD '=⎧⎪∠'=∠⎨⎪=⎩,∴△()AE D AED SAS '≅∆,DE DE ∴=',222DE BD EC ∴=+.【专题三】动点专项答案1.解:(1)经过1秒后,3PB cm =,5PC cm =,3CQ cm =, ABC ∆中,AB AC =,∴在BPD ∆和CQP ∆中,BD PC ABC ACB BP CQ =⎧⎪∠=∠⎨⎪=⎩,()BPD CQP SAS ∴∆≅∆.(2)设点Q 的运动速度为(3)/x x cm s ≠,经过ts BPD ∆与CQP ∆全等;则可知3PB tcm =,83PC tcm =-,CQ xtcm =,AB AC =,B 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可知,有两种情况:①当BD PC =,BP CQ =时,②当BD CQ =,BP PC =时,两三角形全等;①当BD PC =且BP CQ =时,835t -=且3t xt =,解得3x =,3x ≠,∴舍去此情况; ②BD CQ =,BP PC =时,5xt =且383t t =-,解得:154x =; 故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15/4cm s 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解:(1)BPD CPQ ∆≅∆, D 是AB 的中点,14BD ∴=.又326BP =⨯=,20614CP ∴=-=,326CQ =⨯=, AB AC =,B C ∴∠=∠,在BPD ∆和CPQ ∆中,BD CP B C BP CQ =⎧⎪∠=∠⎨⎪=⎩,BPD CPQ ∴∆≅∆.(2)存在,设经过t 秒时BPD CPQ ∆≅∆. 依题意 2.5BP t =, 3.5CQ t =,20 2.5PC t =-. 若BPD CPQ ∆≅∆必须有BP CP =,即2.520 2.5t t =-, 解得4t =.故当4t =秒时BPD CPQ ∆≅∆.3.解:(1)全等,理由如下: 当运动1秒后,则3BP CQ cm ==, 835PC BC BP cm cm cm ∴=-=-=, E 为AB 中点,且10AB cm = 5BE cm ∴=,BE PC ∴=,在BPE ∆和CQP ∆中BE PC B C BP CQ =⎧⎪∠=∠⎨⎪=⎩()BPE CQP SAS ∴∆≅∆;(2)BPE ∆与CQP ∆全等, ∴有BEP CQP ∆≅∆或BEP CPQ ∆≅∆, 当BEP CQP ∆≅∆时,则BP CP =,5CQ BE cm ==,设P 点运动的时间为t 秒, 则383t t =-,解得43t =秒, Q ∴点的速度4155()34cm =÷=, 当BEP CPQ ∆≅∆时, 由(1)可知1t =(秒), 3BP CQ ∴==,Q ∴点的速度313()cm =÷=, 即当Q 点每秒运动154cm 或3cm 时BEP CQP ∆≅∆. 4.解:(1)结论:,BPD ∆与CMP ∆全等 理由:1t s =时,2PB =,2CM =,182BD AB ==,1028PC =-=, AB AC =,B C ∴∠=∠, 在BDP ∆和CPM ∆中, BD CP B C BP CM =⎧⎪∠=∠⎨⎪=⎩,BDP CPM ∴∆≅.(2)由题意BPD ∆与CMP ∆全等, CM PB ≠,8CM BD ∴==,5PC PB ==, 52t ∴=, ∴点M 的运动速度5168/25cm s =÷=. 5.解:(1)①313BP =⨯=,313CQ =⨯=,BP CQ ∴=, D 为AB 的中点,5BD AD ∴==,5CP BC BP =-=, BD CP ∴=,在BPD ∆与CQP ∆中, BD CP B C BP CQ =⎧⎪∠=∠⎨⎪=⎩, BPD CQP ∴∆≅∆; ②设点Q 运动时间为t 秒,运动速度为/vcm s , BPD CPQ ∆≅, 4BP CP ∴==,5CQ =, 433BP t ∴==, 515443CQ v t∴===; (2)设经过x 秒后,点Q 第一次追上点P ,由题意得53210x x -=⨯, 解得:10x =, ∴点P 运动的路程为31030⨯=, 30282=+, ∴此时点P 在BC 边上, ∴经过10秒,点Q 第一次在BC 边上追上点P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 全等句子之手拉手模型和半角模型 专题讲义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全等句子之手拉手模
型和半角模型专题讲义
手拉手模型是英语句子中的一种结构模型,也称为“S+V+O”模型。
它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是最简单的句子结构之一。
手拉手模型的构成如下:
- S(主语):句子的主要承受者或动作执行者。
- V(谓语):句子的动作或状态。
- O(宾语):句子中接受动作的对象或受事者。
例如:I play soccer.(我踢足球。
)
在手拉手模型中,主语和谓语之间采用全角状态,即用中文符号表示。
谓语和宾语之间采用半角状态,即用英文符号表示。
半角模型是英语句子中另一种结构模型,也称为“SVO”模型。
它同样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
半角模型的构成如下:
- S(主语):句子的主要承受者或动作执行者。
- V(谓语):句子的动作或状态。
- O(宾语):句子中接受动作的对象或受事者。
例如:I play soccer.(我踢足球。
)
在半角模型中,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都采用半角状态,即用英文符号表示。
手拉手模型和半角模型是英语句子的两种基本结构模型。
掌握这两种模型有助于理解和构建句子,提升英语写作和口语能力。
以上是关于人教版八年级英语全等句子之手拉手模型和半角模型的专题讲义。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半角模型(八年级人教版)
半角模型(八上人教版)知识导航夹半角模型是初二全等几何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型,其证明过程值巧妙,图形变化之丰富,还能与很多知识点(如角平分线定理,勾股定理)相结合,是很多区、校大型考试压轴题中的常客。
其辅助线的思路有两种:一是截长补短,二是旋转。
学会截长补短可以解决基本问题,而理解旋转才能真正理解这种模型.已知如图:1. 12=AOB 2∠∠ 2. OA OB =。
连接FB ,将△FOB 绕点O 旋转至△FOA 的位置, 连接F ′E 、FE ,可得△OEF ′≌△OEF 。
模型分析(1)半角模型的命名:存在两个角度是一半关系,并且这两个角共顶点; (2)通过先旋转全等再轴对称全等,一般结论是证明线段和差关系; 夹半角模型分类: (1)90度夹45度;(2)120度夹60度;(3)2α夹α.题型一 90度夹45度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AD =∠B =∠C =∠D =90°,AB =BC =CD =AD ,E 在BC 上,F 在CD 上,且∠EAF =45°,求证:(1)BE +DF =EF (2)∠AEB =∠AEF .例2.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边上的点,45∠=︒.EAF(1)如图(1),试判断EF,BE,DF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若AH EF⊥于点H,试判断线段AH与AB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例3. 如图,正方形ABCD中,1AB=,以线段BC、CD上两点P、Q和方形的点A为顶点作正方形的内接等边APQ∆的边长.∆,求APQ例4.(1)如图①,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45EAF ∠=︒.猜测线段EF 、BE 、FD 三者存在哪种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不用证明)结论: .(2)如图②,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90B D ∠=∠=︒,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是BAD ∠的一半.(1)中猜测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例5. 如图, 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90B D ∠=∠=︒,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 且12EAF BAD ∠=∠. 求证:EF BE FD =+.例6.(1)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45EAF ∠=︒,把ADF ∆绕着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 ∆,请直接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2)在四边形ABCD中,AB AD=,90∠=∠=︒.B D①如图2,若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2EAF BAD∠=∠,求证:EF BE DF=+;②若E、F分别是边BC、CD延长线上的点,且2EAF BAD∠=∠,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例7. 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45∠绕点A顺时针旋转.∠=︒,EAFEAF(1)当点E,F分别在边CB,DC上时(如图①),线段BE,DF和EF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猜想,并加以证明.(2)当EAF∠绕点A旋转到如图②的位置时,线段BE,DF和EF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例8. 已知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45EAF ∠=︒.(1)如图1,若点E 、F 分别在边BC 、CD 上,延长线段CB 至G ,使得BG DF =,若3BE =,2BG =,求EF 的长;(2)如图2,若点E 、F 分别在边CB 、DC 延长线上时,求证:EF DF BE =−.(3)如图3,如果四边形ABCD 不是正方形,但满足AB AD =,90BAD BCD ∠=∠=︒,45EAF ∠=︒,且7,6DF EF ==,请你直接写出BE 的长.例9. 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上的一点,90∠=︒,且EF交正AEF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1)如图1,当点E是BC的中点时,猜测AE与EF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当点E是边BC上任意一点时,(1)中所猜测的AE与EF的关系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题型二120度夹60度例1. 已知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BDC=120°,DB=DC,M、N分别是AB、AC上的动点,且∠MDN=60°,求证:MB+CN=MN.例2. 如图,D是等边三角形ABC外一点,且满足DB DC∠=︒,M,N分BDC=,120别是AB,AC上的点,且60∠绕点D旋转时,MN,BM,CN的∠=︒,当MDNMDN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简述理由.例3. 如图,等边ABCMDN∠=︒,其∠=︒,现有60∆的边长为2,且DB DCBDC=,120两边分别与AB,AC交于点M,N,连接MN,将MDN∠绕着D点旋转,使得M,N 始终在边AB和边AC上.试判断在这一过程中,AMN∆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若没有变化,请求出其周长;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例4. 如图①,ABC∠=︒的等腰三角形,以D为BDC∆是顶角120∆是等边三角形,BDC顶点作60︒的角,它的两边分别与AB,AC交于点M和N,连结MN.(1)探究:BM,MN,NC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证明;(2)若点M,N分别在射线AB,CA上,其他条件不变,再探究线段BM,MN,NC 之间的关系,在图②中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就结论说明理由.例5. 在等边三角形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N,D为三角形∠=︒,BD DCBDC=,探究:当M、N分别在直线MDNABC外一点,且60∠=︒,120AB、AC上移动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1)如图1,当点M、N在边AB、AC上,且DM DN=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2)如图2,点M、N在边AB、AC上,且当DM DN≠时,猜想(1)问的结论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例6. 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90°,∠ADC=60°,AB=BC,E、F分别在AD、DC延长线上,且∠EBF=60°,求证:AE=EF+CF.例7. 在等边△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N.D为△ABC外一点,且∠MDN=60°,∠BDC=120°,BD=DC.探究:当M、N分别在直线AB、AC上移动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AMN的周长Q与等边△ABC的周长L的关系.(1)当点M、N在边AB、AC上,且DM=DN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2)当点M、N在边AB、AC上,且当DM≠DN时,猜想(1)问的两个接刘海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3)当M、N分别在边AB、CA的延长线上时,若AN=2,则Q=__________(用含有L的式子表示)题型三2α夹α例1.(1)如图(1),点E 、F 分别在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45EAF ∠=︒,连接EF ,则EF BE DF =+,说明理由.(2)在四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BC 、CD 上,当AB AD =,180B D ∠+∠=,12EAF BAD ∠=∠时,EF BE DF =+成立吗?请直接写出结论.例2. 如图,在四边形ABDC 中,M 、N 分别为AB 、AC 上的点,若∠BAC +∠BDC =180°,例3. 如图,若四边形ABCD 中,AB AD =,180B D ∠+∠=︒,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3BE =,4DF =,12EAF BAD ∠=∠,求EF 的长度.例4.(1)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90B D ∠=∠=︒,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若EF BE FD =+. 求证:12EAF BAD ∠=∠ (2)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180B ADC ∠+∠=︒,E 、F 分别是边BC 、CD 延长线上的点,且12EAF BAD ∠=∠,试探究线段EF 、BE 、FD 之间的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例5. 问题背景:(1)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120BAD ∠=︒,90B ADC ∠=∠=︒,E ,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60EAF∠=︒.探究图中线段BE,FE,FD之间的数量关系,请在右面横线上直接写出结论.(2)如图②,若在四边形ABCD中,AB AD=,180B ADC∠+∠=︒.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12EAF BAD∠=∠,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
中考数学必会几何模型:半角模型
中考数学必会几何模型:半角模型半角模型是指存在两个角度是一半关系,并且这两个角共顶点的模型。
通过先旋转全等再轴对称全等,一般结论是证明线段和差关系。
常见的半角模型是90°含45°,120°含60°。
例如,已知正方形ABCD中,∠MAN=45°,它的两边分别交线段CB、DC于点M、N。
要求证:BM+DN=MN,以及作AH⊥XXX于点H,求证:AH=AB。
证明过程如下:1.延长ND到E,使DE=BM。
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得AD=AB。
在△ADE和△ABM中,有AD=AB,∠ADE=∠BAM,DE=BM,因此△ADE≌△ABM。
得AE=AM,∠XXX∠BAM。
由∠MAN=45°,得∠BAM+∠NAD=45°,因此∠MAN=∠EAN=45°。
在△AMN和△AEN中,有MA=EA,∠MAN=∠EAN,AN=AN,因此△AMN≌△AEN。
得MN=EN。
因此BM+DN=DE+DN=EN=MN。
2.由(1)得△AMN≌△XXX。
因此S△AMN=S△AEN,即AH×MN=AD×EN。
又因为MN=EN,得AH=AD。
因此AH=AB。
在等边△ABC的两边AB、AC上分别有两点M、N,D为△ABC外一点,且∠MDN=60°,∠BDC=120°,BD=DC。
要探究当M、N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
1) 当DM=DN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BM+NC=MN。
2) 猜想:当DM≠DN时,仍有BM+NC=MN。
证明如下:延长AC至E,使CE=BM,连接DE。
因为BD=CD,且∠BDC=120°,所以△BDC是等边三角形。
因此BD=DC=CE=BM,得△BDE是等边三角形,∠BED=60°。
因此△DEN和△DME是等腰三角形,得DN=EN,DM=EM。
初中几何|半角模型
初中几何|半角模型
半角模型是初中学习几何最常见的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常用的辅助线思维是旋转,而旋转又是学生几何思维中最不习惯的,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利用呢?今天具体的进行讲解。
一、半角模型特征
1、共端点的等线段;
2、共顶点的倍半角;
二、半角模型辅助线的作法
1、旋转的方法:以公共端点为旋转中心,相等的两条线段的夹角为旋转角;
2、旋转的条件:具有公共端点的等线段;
3、旋转的目的:将分散的条件集中,隐蔽的关系显现。
三、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半角模型(大角夹小角)
如图,在△ABC中,AB=AC,∠BAC=90°,点D、E在边BC上,且∠EAD=45°.
(1)求证:△BAE∽△ADE∽△CDA
(2)求证:BD2+CE2=DE2
四、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半角模型(拓展)
1、如图,在△ABC中,AB=AC,∠BAC=90°,点D在边BC上,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且∠EAD=45°.求证:BD2+CE2=DE2
五、一般三角形的半角模型
六、正方形中半角模型相关结论(大角夹小角)
七、正方形中半角模型(拓展)。
【教学研究】半角模型的定义、八个结论、逆命题及应用
【教学研究】半角模型的定义、八个结论、逆命题及应用
定义
半角模型是指:从正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夹角为45°的两条射线,并连结它们与该顶点的两对边的交点构成的基本平面几何模型。
由于两射线的夹角是正方形一个内角的一半,故名半角模型,又称“角含半角模型”。
其中,将45°角的两边及其对边围成的三角形称为“半角三角形”(即图中的△AEF)
半角模型的结论:
半角模型中射线与端点对边交点的连线长等于端点两相邻点到各自最近交点的距离和。
即:如图中,EF=BE+DF。
结论
其他结论
逆命题
应用
半角模型是初中几何方面问题的常见模型,常用于基本几何命题的证明和一些边长、角度等的计算。
其逆定理则使其可用性更强,避免冗长的证明过程。
(完整word版)初中几何-半角模型
归纳一种几何模型:半角模型
特点:
过等腰△ABC(AB=AC)顶角顶点(设顶角为A),引两条射线且它们的夹角为A/2;这两条射线与过底角顶点的相关直线交于两点M、N,则BM,MN,NC之间必存在固定关系。
这种关系仅与两条相关直线及顶角A相关.
解决方法:
以点A为中心,把△ACN(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角A度,至△ABN',连接MN';
结论:
1:△AMN全等于△AMN',MN=MN';
2:关注BM,MN',N'B(=NC),
若共线,则存在x+y=z型的关系;
若不共线,则△BMN'中,∠MBN'必与∠A相关,于是由勾股定理(有时需要作垂线)或直接用余弦定理可得
三者关系.
应用环境:(限于初中)
1:顶角为特殊角的等腰三角形,如顶角为30°、45°60°、75°或它们的补角、90°;
2:正方形、菱形等也能产生等腰三角形;
3:过底角顶点的两条相关直线:底边、底角两条平分线、腰上的两高、底角的邻补角的两条角平分线,底角的邻余角另外两边等;正方形或棱形的另外两边;
4:此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弦.
以上条件可以形成数百种题目!而解决方法均可以运用此方法.。
夹半角的模型(教学材料)
3夹半角知识目标目标一:掌握夹半角的常见辅助线和常见结论;目标二:掌握夹半角模型的构造及应用模块一夹半角的模型知识导航夹半角模型是初二全等几何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型,其证明过程值巧妙,图形变化之丰富,还能与很多知识点(如角平分线定理,勾股定理)相结合,是很多区、校大型考试压轴题中的常客。
其辅助线的思路有两种:一是截长补短,二是旋转。
学会截长补短可以解决基本问题,而理解旋转才能真正理解这种模型.夹半角模型分类:(1)90度夹45度;(2)120度夹60度;(3)2α夹α.题型一90度夹45度【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D=∠B=∠C=∠D=90°,AB=BC=CD=AD,E在BC上,F在CD上,且∠EAF=45°,求证:(1)BE+DF=EF(2)∠AEB=∠AEF.【练】在例1的条件下,若E在CB延长线上,F在DC延长线上,其余条件不变,证明:(1)DF-BE=EF;(2)∠AEB+∠AEF=180°.【例2】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ACB=90°,M、N是AB上的点,∠MCN=45°,求证:AM2+BN2=MN2.【练】在例2中,若M在BA延长线上,N在AB上,其余条件不变,试探究AM、BN、NM 之间的关系.【知识扩充】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夹边角和勾股定理结合会产生很多有趣的结论,比如:【变式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D=∠B=∠C=∠D=90°,AB=BC=CD=AD.F为CD中点,点E在BC上,且∠EAF=45°,求证:点E为线段BC靠近B的三等分点.【变式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D=∠B=∠C=∠D=90°,AB=BC=CD=AD.F为CD中点,点E在BC上,点E为线段BC靠近B的三等分点,求证:∠EAF=45°.【变式3】已知△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CD⊥AB于D,M是AD的中点,在CM的右侧作∠MCN=45°交BD于点N,求证:N是线段BD靠近D的三等分点.【变式4】已知△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CD⊥AB于D,M是AD的中点,N是线段BD靠近D的三等分点,求证:∠MCN=45°.题型二120度夹60度【例3】已知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BDC=120°,DB=DC,M、N分别是AB、AC 上的动点,且∠MDN=60°,求证:MB+CN=MN.【练】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90°,∠ADC=60°,AB=BC,E、F分别在AD、DC延长线上,且∠EBF=60°,求证:AE=EF+CF.【拓】(汉阳12期中)在等边△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N.D为△ABC外一点,且∠MDN=60°,∠BDC=120°,BD=DC.探究:当M、N分别在直线AB、AC上移动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AMN的周长Q与等边△ABC的周长L 的关系.(1)当点M 、N 在边AB 、AC 上,且DM =DN 时,BM 、NC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LQ=_________________;(不必证明) (2)当点M 、N 在边AB 、AC 上,且当DM ≠DN 时,猜想(1)问的两个接刘海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3)当M 、N 分别在边AB 、CA 的延长线上时,若AN =2,则Q =__________(用含有L 的式子表示)题型三 2α夹α【例4】如图,在四边形ABDC 中,M 、N 分别为AB 、AC 上的点,若∠BAC +∠BDC =180°,BD =DC ,∠MDN =21∠BDC ,求证:BM +CN =MN .【练】如图,在例4的条件下,若M 、N 分别为BA 延长线、AC 延长线上的点,∠BAC +∠BDC =180°,BD =DC ,∠MDN =21∠BDC ,探究:线段BM 、CN 、MN 的数量关系.模块二 夹半角模型的构造备注:以下题目可能会使用到勾股定理【例5】(2012年武珞路八上期中)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 点的坐标为(a ,0),B点的坐标为(b ,0),且a 、b 满足0121442=+-+-a a b a ,若D (0,4),EB ⊥OB 于B ,且满足∠EAD =45°,试求线段EB 的长度.【例6】(2014年粮道街八上期中)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0,b ),点B (a ,0),点D (d ,0),且a 、b 、d 满足0)2(312=-+-++d b a ,DE ⊥x 轴且∠BED =∠ABD ,BE 交y 轴于点C ,AE 交x 轴于点F .(1)求点A 、点B 、点D 的坐标; (2)求点E 、点F 的坐标;(3)如图,过P (0,-1)作x 轴的平行线,在该平行线上有一点Q (点Q 在点P 的右侧)使∠QEM =45°,QE 交x 轴于点N ,ME 交y 轴的正半轴于点M ,确定PQMQAM -的值.【例7】点A (a ,0)、B (0,b )分别在x 轴、y 轴上,且0962=+-+-a a b a .(1)求a ,b 的值(2)如图1,若线段AB 的长为23,点C 为y 轴负半轴上的一点,且射线CA 平分△AOB 的外角∠BA x ,求点C 的坐标.(3)如图2,取点D (0,2)并连接AD ,将△AOD 烟直线AD 折叠得到△ADE ,过点B 作y 轴的垂线BF 交射线DE 的延长线于F 点,连接AF ,求BF 的长.第3讲 【课后作业】 夹半角 1.(2015年洪山区八中期中)如图,E 是正方形ABCD 中CD 边上的任意一点,以点A 为中心,把△ADE 顺时针旋转90°得△AB 1E ,∠EA 1E 的平分线交BC 边于点F ,求证:△CFE 的周长等于正方形ABCD 的周长的一半.2.如图△ABC 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BDC 是顶角∠BDC =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 为顶点作一个60°的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 、AC 于M 、N ,连接MN ,则△AMN 的周长为__________.3.已知如图,五边形ABCDE 中,AB =AE ,BC +DE =CD ,∠ABC +∠AED =180°. 求证:(1)AD 平分∠CDE ; (2)∠BAE =2∠CAD .4.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a ,4)、B (b ,0),且满足09612=+-+-b b a (1)求A 、B 两点的坐标(2)若点A 在第一象限内,且△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点C 的坐标.(3)如图,点N (1,0)、R (4,3),点P 为线段AN 上的一动点,连接PR ,以PR 为一边作∠PRM =45°,交x 轴于点M ,连PM ,请问点P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PM 、AM 、BM 直线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第8讲 夹半角模型(word版)
数学故事古典密码术大家经常见到的藏头诗实际是一种加密术,它通过坐标变换的方式隐藏了秘密,这个例子虽然很简单,但它反映出了加密术的本质--变换坐标系。
加密术最早应用于古代战争,当时是靠士兵随身携带的信件来传递情报,但总是免不了被敌方俘虏,从而使情报落入敌手,这对作战部队而言可是生死悠关的大事。
传说当时的凯撒大帝有一个能加密的办法,就在写命令前做一个对应表:明码:A B C D E F....W X Y Z密码:D E F G H I....Z A B C如果他想写BABY,就用EDEB来表示。
当大将收到了EDEB这个密码后,向前推3个字母,就得到了明文。
这个对应表的移位数是3,当然别的数也可以,作战前由凯撒定好后通知大将们。
这种加密方式其实就是把坐标系横移了3格,这种方法非常简单,但同时也很容易被敌方猜到,敌人从1到25推25次,得到25组新编码,必有一种编码是真实的情报内容,把这组编码区别出来非常容易,因为其它24组都是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只有这一组是有意义的句子,找个识字的人就可以看得出来。
凯撒该怎么办呢?有个聪明人帮他出了个主意,对应表不按字母顺序写,而是搞个乱乎的。
例如A对Q,B对F,随便配对,只要保证26个明密码对里,每个都出现一次就行了。
每次出征前,凯撒都会临时搞个非常乱乎的明密码对应表,然后发给大将。
这招很不错,敌人即使截获了密文,由于不知道明密码对应表,也很难破译出来,这其实也是坐标系的一种变换,这种方法被后人称为“单表系统”。
很多年过去了,有人发现了这种加密方法的漏洞,因为英文字母的出现次数是不同的,例如E出现的次数最多,甚至可以搞出个频次表来,如果一件密文中R出现的次数最多,那这个R会不会就是E呢?这个猜想很合理,即使代表的不是E,那它代表的也应是明文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字母。
按照这种思路试试吧,My God,密码解开了。
现在又轮到加密方纠结了,他们想,破解方是在拿明密文中字母出现的频次做文章,如果我们能把频次的区别消除掉,他们不就没办法了吗?道理虽然很好,但怎样才能消除这种频次的差别呢,毕竟明文中字母的频次就是不一样,这本身没法改变啊。
大角夹半角模型(共21张PPT)
B
CE
画板 变式4
A
F
D B
CE
E′
画板 变式4
(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
∠B+∠D=180°,E、F分别是CB、DC延长线上的
点,且 EAF,1 BBE、ADDF、EF三条线段之间的
2
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A
EB
F
D C
画板
1、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AD),
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画板 顺 变式1
A
45 °
BE
E′ D
F C
画板 变式1
A
45 °
1
F′
BE
D F
C
画板 逆 变式1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 ∠B=∠D=9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 且 EAF1,BBAED、DF、EF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
2
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证明。
A
BE
D
F
画板 顺 变式2
C
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且顶角
A 已知:如图,等边△ABC中,点D、E在
如图,已知Rt△ABC中,∠ACB=90°,AC=BC,点D、E在斜边AB上,且∠DCE=45°,探究BE、DE、AD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具有公共端点的等线段; ———————————————————— 具有公共端点的等线段;
∠B+∠D=180°,E、F分别是CB、DC延长线上的点,且
, BE、DF、EF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
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
初中几何模型之——半角模型
初中几何模型之——半角模型前面介绍了手拉手模型、对角互补模型、十字架模型,今天介绍半角模型。
从一个角顶点在角的内部引出两条射线,如果这两条射线组成的新角是原来角的一半,像这样的模型我们称之为半角模型。
常见的图形框架为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其根本的解题思路都是通过旋转构造全等三角形。
一、正方形—半角【条件】:①正方形ABCD;②∠EAF=45°第一个结论:EF=DF+BE也可以这样:【条件】:①正方形ABCD;②EF=DF+BE;【结论】:∠EAF=45°第二个结论:三角形CEF的周长=两倍边长=正方形ABCD周长的一半第三个结论:三角形ABE的面积+三角形ADF的面积=三角形AEF的面积第四个结论:AH=AD第五个结论:当BE=DF时,三角形CEF的面积最大第六个结论:BM的平方+DN的平方=MN的平方第七个结论:三角形ANE和三角形AM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第八个结论:存在多组相似第九个结论:EA和FA是三角形CEF的两条外角平分线第十个结论:四组共圆问题第十一个结论:MN和EF的数量关系第十二个结论:三角形AEF的面积=三角形AMN的面积×2变形一【条件】:①正方形ABCD;②∠EAF=45°【结论】:EF=DF-BE变形二【条件】:①正方形ABCD;②∠EAF=45°【结论】:EF=BE-DF变形三如图,将正方形变成一组邻边相等,对角互补的四边形,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C=180°,点E,F分别在边BC,CD 上,∠EAF=∠BAD,连接EF,则:EF=BE+DF。
二、等边三角形—半角【条件】:①等边三角形ABC;②∠EDF=60°【结论】:EF=BE+CF分析:延长FC到G,使得CG=BE,联结DG,易证△CDG≌△BDE,再证△DEF≌△DFG,所以EF=FG=BE+CF。
也可以这样:【条件】:①等边三角形ABC;②EF=BE+CF;【结论】:∠EDF=60°三、等腰直角三角形—半角。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全等三国之手拉手模型和半角模型 专题讲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全等三国之手拉手模型和半角模型专题讲义一、引言在八年级历史教材中,我们研究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段历史,我们设计了手拉手模型和半角模型。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模型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二、手拉手模型1. 制作材料- 纸板- 剪刀- 色纸或彩笔- 胶水2. 制作步骤1. 使用纸板将三个人物的轮廓切割出来。
2. 在纸板上用彩笔或色纸填充人物的服饰和面部特征。
3. 将每个人物折叠,使得手可以相互拉起来。
4. 使用胶水将每个人物的手连接在一起,形成手拉手的模型。
3. 使用方法将手拉手的模型放在课桌上,同学们可以通过拉动其中一人的手,观察其他人物的动作。
这样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三、半角模型1. 制作材料- 方形纸板- 剪刀- 彩笔或色纸2. 制作步骤1. 将纸板剪成一个方形。
2. 在纸板上用彩笔或色纸分别填充三个人物的服饰和面部特征。
3. 将方形纸板对折,使得每个人物只展示半个身体,而其他半个身体被折叠在内部。
3. 使用方法将半角模型放在课桌上,同学们可以通过展示其中一人的半个身体,观察其他人物的动作。
这样可以更形象地理解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半角关系。
四、总结手拉手模型和半角模型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中关于三国时期的内容。
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同学们可以更深入地掌握这段历史,并加深对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信同学们通过制作和使用这些模型,会对历史教材的研究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专题讲义的内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谢谢!Word Count: 260 words。
夹半角模型的15个结论
夹半角模型的15个结论1、夹半角模型可以分析潮流流变和冲击波在夹半角多层介质中的传播行为。
2、夹半角模型提出了一种多层介质在夹半角入射情况下传播波的分析方法,它可以用“层级分析”的方法来求解。
3、在夹半角多层介质中,由于弯曲指数的存在,入射波的反射和绕射在深度上会出现显著变化。
4、当入射波在夹半角多层介质中滞后传播时,传播时延曲线将按“弯折形”出现,在深度较浅的地方曲线会剧烈变化。
5、在夹半角多层介质中,传播系数的变化规律是入射角和波长相等,当深度增大时,传播系数会急剧减小,逐渐趋于0。
6、在夹半角多层介质中,反射和绕射的幅度规律是:入射角和波长相等时,表面传播系数增大,反射和绕射均减小,而深度越大表面传播系数越小,反射和绕射均增大。
7、夹半角模型所得结论也可用于双曲型多层介质中,双曲型多层介质中,入射波穿过时,波段变化规律与夹半角入射时相似。
8、夹半角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夹半角多层介质中的潮流流变和冲击波的传播行为,效果良好而华丽。
9、夹半角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在夹半角多层介质中,入射波可以分解成质心欧拉公式确定的反射波和绕射波,并且他们共同组成波的总和。
10、夹半角模型的优点在于满足了若干简单的条件,简化了运算,求解变得简单,反应准确,可以更好地描述波在夹半角多层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11、夹半角模型的结论为冲击波在夹半角多层介质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也为多层介质的分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2、夹半角模型可以用于估算和计算夹半角多层介质中潮流流变和冲击波的位移和速度,以及深度弯折变化规律等。
13、夹半角多层介质中的反射系数随深度变化规律与波长和入射角有关,深度越大,反射系数越小。
14、夹半角多层介质中反射、绕射系数随变化规律与深度有关,深度越大,反射系数和绕射系数均增加。
15、夹半角多层介质中的介质参数,如波速、密度等在深度的变化趋势必须仔细观察,以确定波的传播情况。
第8讲 手拉手+角含半角
第8讲全等三角形模型1.手拉手模型【例1】在直线ABC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和△BCE,连接AE与CD,证明:(1)△ABE≌△DBC(3)AE与DC的夹角为60。
(4)△AGB≌△DFB(5)△EGB≌△CFB(6)BH平分∠AHC(7)GF∥AC【练习1】 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 △ABE ≌△DBC(2) AE=DC(3) 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 A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练习2】 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 △ABE ≌△DBC (2) AE=DC(3) 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A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AE【例2】 如图,两个正方形ABCD 和DEFG ,连接AG 与CE ,二者相交于H 问:(1)△ADG ≌△CDE 是否成立?(2)AG 是否与CE 相等? (3)AG 与CE 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 (4)HD 是否平分∠AHE ?【例3】如图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DC 与EDG ,连接AG,CE,二者相交于H. 问 (1)△ADG ≌△CDE 是否成立? (2)AG 是否与CE 相等? (3)AG 与CE 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 (4)HD 是否平分∠AHE ?【例4】两个等腰三角形ABD 与BCE ,其中AB=BD,CB=EB,∠ABD=∠CBE=a 连接AE 与CD. 问(1)△ABE ≌△DBC 是否成立?(2)AE 是否与CD 相等?(3)AE 与CD 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4)HB 是否平分∠AHC ?FA【总结】一、手拉手的一般形式:两个顶角相等并且共顶角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已知:△ABC ,△DBE 均为等腰三角形,BA =BC ,BD =BE ,∠ABC =∠DBE . 结论:△ABD ≌△CBE 二、手拉手的特殊形式:1.两个共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已知:△ABC ,△DB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 =BC ,BD =BE ,∠ABC =∠DBE =90° 结论:△ABD ≌△CBE2.两个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已知:△ABC ,△DBE 均为等边三角形 结论:△ABD ≌△CBED AEBE CECB CC C A C A B2.角含半角模型知识导航角夹半角,顾名思义,是一个大角夹着一个大小只有其一半的角,如下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故事
古典密码术
大家经常见到的藏头诗实际是一种加密术,它通过坐标变换的方式隐藏了秘密,这个例子虽然很简单,但它反映出了加密术的本质--变换坐标系。
加密术最早应用于古代战争,当时是靠士兵随身携带的信件来传递情报,但总是免不了被敌方俘虏,从而使情报落入敌手,这对作战部队而言可是生死悠关的大事。
传说当时的凯撒大帝有一个能加密的办法,就在写命令前做一个对应表:
明码:A B C D E F....W X Y Z
密码:D E F G H I....Z A B C
如果他想写BABY,就用EDEB来表示。
当大将收到了EDEB这个密码后,向前推3个字母,就得到了明文。
这个对应表的移位数是3,当然别的数也可以,作战前由凯撒定好后通知大将们。
这种加密方式其实就是把坐标系横移了3格,这种方法非常简单,但同时也很容易被敌方猜到,敌人从1到25推25次,得到25组新编码,必有一种编码是真实的情报内容,把这组编码区别出来非常容易,因为其它24组都是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只有这一组是有意义的句子,找个识字的人就可以看得出来。
凯撒该怎么办呢?有个聪明人帮他出了个主意,对应表不按字母顺序写,而是搞个乱乎的。
例如A对Q,B对F,随便配对,只要保证26个明密码对里,每个都出现一次就行了。
每次出征前,凯撒都会临时搞个非常乱乎的明密码对应表,然后发给大将。
这招很不错,敌人即使截获了密文,由于不知道明密码对应表,也很难破译出来,这其实也是坐标系的一种变换,这种方法被后人称为“单表系统”。
很多年过去了,有人发现了这种加密方法的漏洞,因为英文字母的出现次数是不同的,例如E出现的次数最多,甚至可以搞出个频次表来,如果一件密文中R出现的次数最多,那这个R会不会就是E呢?这个猜想很合理,即使代表的不是E,那它代表的也应是明文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字母。
按照这种思路试试吧,My God,密码解开了。
现在又轮到加密方纠结了,他们想,破解方是在拿明密文中字母出现的频次做文章,如果我们能把频次的区别消除掉,他们不就没办法了吗?道理虽然很好,但怎样才能消除这种频次的差别呢,毕竟明文中字母的频次就是不一样,这本身没法改变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加密方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二维”,这个方法被后人称为“多表系统”,就是把明文字母两个一组的重新排列,按组去设置乱码表。
明码表有:AA AB...AZ BA BB...BZ CA CB....ZZ,每组再指定一个两个字母的密码对。
例如明文BABY,密文就是分别对应BA和BY的两组密码对。
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把一维坐标系扩展成了二维。
这个多表系统非常有效,一直到二战期间还在使用。
当时德军有一种根据多表系统原理设计的加密转轮机,有三个轮子负责把输入的明码置乱成密码,英国一直破译不出来。
后来德国为了进一步增加保密性,多加了个轮子,可保密性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终于被英国解了密。
这就好比是洗扑克牌,并不是洗的次数越多就越乱乎,你已经洗得足够乱乎了,又洗了一次,这次反而不够乱乎了。
加密的方法越来越巧妙,但随着计算机的诞生,这些被称为古典密码术的方法全部失效,因为它们根本抵挡不住计算机的穷举分析。
现代密码学的思路跟古典密码术非常不同,它是先找出一个数学难题,然后把加密方法归结到这个难题上,若解不出这个数学难题就破解不了这个密码。
所以现代密码学更加引人入胜。
第8讲 夹半角模型
模块一 夹半角的模型 知识导航
夹半角,顾名思义,是一个大角夹着一个大小只有其一半的角,如下图所示。
2α
α 2α
α
这类题目有其固定的做法,当 取不同的值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结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一类问题。
夹半角的常见分类: (1)90度夹45度 (2)120度夹60度 (3)2α夹α
题型一 90度夹45度
【例1】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AD =∠B =∠C =∠D =90°,AB =BC =CD =AD ,E 在BC 上,F 在CD 上,且∠EAF =45°,求证:(1)BE +DF =EF (2)∠AEB =∠AEF
【练】在例1的条件下,若E在CB延长线上,F在DC延长线上,其余条件不变,证明:
(1)DF-BE=EF
(2)∠AEB+∠AEF=180°
【知识扩充】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夹边角和勾股定理结合会产生很多有趣的结论,比如:
(1)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ACB=90°,M、N是AB上的点,∠MCN=45°,求证:AM2+BN2=MN2
(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D=∠B=∠C=∠D=90°,AB=BC=CD=AD.F为CD中点,点E在BC上,且∠EAF=45°,求证:点E为线段BC靠近B的三等分点.
题型二120度夹60度
【例3】已知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BDC=120°,DB=DC,M、N分别是AB、AC上的动点,且∠MDN=60°,求证:MB+CN=MN.
【练】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90°,∠ADC=60°,AB=BC,E、F分别在AD、DC延长线上,且∠EBF=60°,求证:AE=EF+CF.
真题演练
(汉阳区八上期中)在等边△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N.D为△ABC外一点,且∠MDN=60°,∠BDC=120°,BD=DC.探究:当M、N分别在直线AB、AC上移动时,BM、NC、MN 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AMN的周长Q与等边△ABC的周长L的关系.
(1)当点M、N在边AB、AC上,且DM=DN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Q
=_________________;(不必证明)
(2)当点M 、N 在边AB 、AC 上,且当DM ≠DN 时,猜想(1)问的两个结论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当M 、N 分别在边AB 、CA 的延长线上时,若AN =2,则Q =__________(用含有L 的式子表示)
题型三 2α夹α
【例3】如图,在四边形ABDC 中,M 、N 分别为AB 、AC 上的点,若∠BAC +∠BDC =180°,BD =DC ,∠MDN =
2
1
∠BDC ,求证:BM +CN =MN .
【练】如图,在例3的条件下,若M 、N 分别为BA 延长线、AC 延长线上的点,∠BAC +∠BDC =180°,BD =DC ,∠MDN =
2
1
∠BDC ,探究:线段BM 、CN 、MN 的数量关系.
模块二 夹半角模型的应用
【例4】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 点的坐标为(a ,0),B 点的坐标为(b ,0),且a 、b 满足
012
144
2=+-+-a a b a ,若D (0,4),EB ⊥OB 于B ,且满足∠EAD =45°,试求线段EB 的长度.
【例5】点A (a ,0)、B (0,b )分别在x 轴、y 轴上,且0962=+-+-a a b a . (1)求a ,b 的值
(2)如图1,若线段AB 的长为23,点C 为y 轴负半轴上的一点,且射线CA 平分△AOB 的外角∠BA x ,求点C 的坐标.
(3)如图2,取点D (0,2)并连接AD ,将△AOD 烟直线AD 折叠得到△ADE ,过点B 作y 轴的垂线BF 交射线DE 的延长线于F 点,连接AF ,求BF 的长.
【例6】(2014年粮道街八上期中)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0,b ),点B (a ,0),点D (d ,0),且a 、b 、d 满足0)2(312=-+-++d b a ,DE ⊥x 轴且∠BED =∠ABD ,BE 交y 轴于点C ,AE 交x 轴于点F .
(1)求点A 、点B 、点D 的坐标; (2)求点E 、点F 的坐标;
(3)如图,过P (0,-1)作x 轴的平行线,在该平行线上有一点Q (点Q 在点P 的右侧)使∠QEM =45°,QE 交x 轴于点N ,ME 交y 轴的正半轴于点M ,确定
PQ
MQ
AM -的值.
第8讲 【课后作业】 夹半角
1.(2015年洪山区八中期中)
如图,E 是正方形ABCD 中CD 边上的任意一点,以点A 为中心,把△ADE 顺时针旋转90°得△AB 1E ,∠EA 1E 的平分线交BC 边于点F ,求证:△CFE 的周长等于正方形ABCD 的周长的一半.
2.如图△ABC 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BDC 是顶角∠BDC =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 为顶点作一个60°的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 、AC 于M 、N ,连接MN ,则△AMN 的周长为__________.
3.已知如图,五边形ABCDE 中,AB =AE ,BC +DE =CD ,∠ABC +∠AED =180°. 求证:(1)AD 平分∠CDE ; (2)∠BAE =2∠CAD .
(1)求A、B两点的坐标
(2)若点C在第一象限内,且△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点C的坐标.
(3)如图,点N(1,0)、R(4,3),点P为线段AN上的一动点,连接PR,以PR为一边作∠PRM=45°,交x轴于点M,连PM,请问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PM、AM、BM直线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