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学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是写中国园林美学的历史行程。作者将其分为了三个阶段:一、秦、汉以前;
二、魏、晋至唐;三、宋、元、明、清。作者分别就这三大历史阶段做了一些概括性的美学描述
作者将园林美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秦汉以前,在这个阶段里,园林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台榭和苑囿。作者从台榭的历史存在,功能和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期间提及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讨论,并指出最早提出美的定义的是楚灵王的臣子伍举:夫美者也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伍举对于美的理解,强调了美的功利性,但忽略了美的感性美。本章中,作者提出了清理、总结古代园林文化遗产的宗旨:“举凡历史地存在的一切园林建筑,不管其所有者的初衷情欲如何(当然也要加以深入的研究),只要有真善美的价值,就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给予肯定的品评和理性的总结。”
而后作者重点论述了苑囿的形成、孕育母体、具体秉性及其发展。本节最后,作者指出,作为一门美的艺术,园林虽然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孕育和诞生于经济母胎之中,但是,它的逐步发展乃至成熟,却应该以主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作为标尺。以此标尺衡量,作者总结出了一下结论:从严格意义上说,先秦阶段的“圃”、“园”还不能算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园林,因为它只有使用的物质功利价值,而“囿”“苑”才可以说是古典园林艺术的滥觞,因为它至少同时具有供人游乐的初步的审美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物质需要而体现了某种精神生活的自由性。
读完一部分,中国园林也从先秦的台发展到了汉代的宫苑。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流派繁杂。直至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园林的审美观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这个时期总的审美趋势是反对隐逸,园林初期突出经济价值,后来主要用来狩猎等。这个时期帝王园林主要由宫馆、禽兽、林木、山水四个要素组成,基本体现了天然和人工的统一。此时,山水、林木不是主要的审美对象,然而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建筑物却在园林广大的面积中占不到应有的造园比例,这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审美意识中存在落后层面的矛盾所造成的。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文化心理追求自由解放,富于艺术精神和哲学意味的年代里,不但其他的艺术成就和美学思想值得重视,而且有关园林的审美意识的飞跃也不容忽视,它和某些社会原因一起,不但促进了苑囿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得不同于苑囿的“适我无非新”的园林类型得以孕育和诞生。古典园林美学的历史形成,有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层面:
一、“隐逸”、“归复”的精神气候
二、自然审美意思的觉醒
三、禽兽在园林中价值的嬗变
四、山水园林、私家园林的诞生
先说第一个层面。汉代社会比较安定,思想领域里则是独尊儒术的一统天下,而老庄哲学、隐逸思想并不行时。西汉淮南小山所写的《招隐士》就历数隐居山泽的可怕、悲苦。作品结尾处这样写道:“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就留。”这代表了汉代的一种文化思潮。到了魏晋时代,就不同了,一统天下分崩了,权威信仰离析了,儒家经学解体了,被以玄学为代表的思潮取代了。玄学的主要自相来源,就是老庄;而老庄所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隐逸哲学。晋代高蹈遁世的隐逸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企图体内各国归复自然以求得洁身自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思想有着否定黑暗势力,不与之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当然,它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某种消极的副作用,然而这只能说是次要的。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陶渊明。他在《归园田居》诗中饱蘸着真挚的深情,抄早了中国诗史和中国园林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新的审美境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这类诗中所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园林,却孕育着新的园林类型诞生。
第二个层面上,魏晋时代,“隐逸”、“归复”之风的流行,几乎是和对自然的审美意识的彻底觉醒同时出现的,或者说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对山水自然美的赏会,俯观仰查,游目骋怀,这在魏晋时代已被视作“名士风流”的重要表征。是否喜爱欣赏山水自然的美,成了品鉴人品、文品的重要标尺。到了唐代,山水诗、咏园诗这些馥郁的鲜花终于在艺苑里充分成熟而盛开怒放:一是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异彩纷呈的山水田园诗,对当时和后来的园林美学思想、造园设计乃至园林欣赏心理,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二是一大批诗人特别是大诗人王维、杜甫、白居易等都创作了许多专咏园林并很有价值的诗篇,这说明园林在诗苑的题材领域中真正能占一席之地了,或者说,咏园诗以摆脱了帝王后园的拘囿,引起了士大夫们的广泛关注,它在人们的审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
第三个层面上,无论从个人审美意识的发展来看,还是从整体社会的审美意识来看,对于自然美的肯定、欣赏或艺术表现,总是先动物而后逐步过渡到植物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在孩提时代总欣赏不了园林中出花而外的静态之美,却喜欢去动物园观赏狮虎熊豹之类。只有当年岁渐长,趋于成熟,这才喜爱品赏园林中山水草木的美。于是,他本人和动物园也逐渐的疏远化,虽然家里或许养一些鸟。再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的童年和个人的童年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世界各地发现的最早狩猎每组的原始壁画或是原始饰物,都是动物性的。哈普拉得出一个结论:“动物装潢变迁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即使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从宏观上说,整个社会审美意识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的,这是同步同位的。但是审美意识的这种变化,往往是或近或远的落后的,这在一定阶段上不同程度的异步异位。在中国古典园林美的历史行程的第一阶段,禽兽仅仅作为狩猎的对象并在园林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反映了园林审美意识尚处于低级阶段。历史告诉我们在这个阶段的后期——汉代,禽兽才部分开始转化为观赏的对象,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古典园林美的历史形成的第二个阶段——魏晋至隋唐,随着审美意识的自觉与解放,苏浙包括植物在内的山水自然美的真正欣赏的开始,禽兽在园林中的地位和价值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在皇家园林中,禽兽由狩猎对象到观赏对象的历史性的嬗变,是园林审美意识的一大飞跃。在私家园林里,动物的地位已经显得相形见绌,甚至近乎无影无踪了。
第四个层面上,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气候是什么?是音译意识的风流远播,是欣赏自然美的巍然成风,是诗歌领域里的“山水方滋”,是山水画作为独立品种趋于形成,是“倡神”美学(宗炳《山水画序》)的方兴未艾……这一粒精神气候、审美风尚和文化态势,汇成了一种“时代的趋向”,它对园林艺术的发展起着极为明显的决定租用。一种新型园林,终于在这种精神气候下孕育诞生了,并不断发展着。这种类型的园林就是山水园。第二个历史阶段孕育、诞生和发展的新的园林类型,从题材要素的角度来看,有山水园林;从所有权角度来看,则有私家园林。
晋至唐代,为“隐逸”、“归复”的精神气候、觉醒的自然意识所决定,更多地供狩猎的园林已逐步嬗变为山水园林,同时,私家园林又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这些,就是这一历史大阶段的主要的新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