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西方音乐史是指西方世界中音乐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与西方音乐史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1.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古典音乐是指源自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大约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

它以它对称、和谐、对位法和较为规范的音乐形式为特征,作曲家包括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等。

2. 巴洛克音乐(Baroque music):巴洛克音乐是指大约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期的音乐,它以装饰性复杂、宏伟和宗教意义为特点。

巴赫和韦瓦第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3. 浪漫音乐(Romantic music):浪漫音乐指19世纪音乐的风格,它强调个人情感、唯美主义和自然的表现,同时也注重对乐器的技术和音色的探索。

肖邦和舒伯特是浪漫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4. 声乐(Vocal music):声乐是指以人声为主要演奏工具的音乐形式。

在西方音乐史中,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圣歌和合唱曲是最重要的声乐形式。

5. 交响乐(Symphony):交响乐是指由管弦乐团演奏的四个乐章的大型乐曲。

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写作了许多重要的交响乐作品。

6. 管弦乐(Orchestral music):管弦乐是指由管弦乐团演奏的音乐。

它包括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不同类别的乐器。

7. 协奏曲(Concerto):协奏曲是指由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共同演奏的音乐作品。

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之间的对话和竞技是协奏曲的特点。

8. 轻音乐(Light music):轻音乐是指通俗音乐,常常用于娱乐和放松。

它包括爵士乐、流行音乐和电影配乐等多种风格。

9. 篇章(Motif):篇章是音乐中的一个小节或乐句,其被重复使用以创造主题或主要动机。

10. 复调(Polyphony):复调是指多个独立的声部同时演奏,它是巴洛克音乐中的一种特色。

11. 调式(Tonality):调式是指西方音乐中音乐中心音和音乐结构的关系。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清唱剧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组成的宗教声乐套曲,16世纪末诞生在教堂的祈祷厅里,采用宗教题材,用拉丁语或意大利语演唱。

罗马作曲家卡瓦里埃利1600年写作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常被称作第一部清唱剧,卡里西米为现代清唱剧的形式确立做出重要贡献,亨德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清唱剧,代表作有《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和《犹大·马加比》。

2、康塔塔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组成的歌曲套曲,诞生在17世纪初的意大利,最初是在室内演唱的世俗单声部歌曲,由几组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独唱为主。

康塔塔传入德国后,成为路德派教堂音乐的重要形式,大量运用众赞歌写作,泰勒曼和巴赫都创作了路德教堂康塔塔年集。

3、受难曲根据《圣经》中四部福音书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谱写的音乐体裁,形成于4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受难曲呈现“清唱剧受难曲”的特点,在德国发展蓬勃,泰勒曼、马特松等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4、抒情悲剧17世纪法国作曲家吕利创作的歌剧类型,多根据悲剧大师高乃依及歌剧脚本作家泽诺的悲剧谱写而成,融合了独唱宣叙调和咏叹调、合唱以及芭蕾,代表作有《伊西斯》、《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

5、组曲1750年前后指一组用同一调性写作的舞曲乐章,其前身是16世纪琉特琴或键盘乐器中成对或成组的舞曲。

德国作曲家弗洛贝格尔确立了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四乐章舞曲组曲的题材形式,对巴赫和亨德尔的键盘组曲有极大影响。

法国作曲家库伯兰的羽管键琴组曲包含8—15首小曲,多带有描绘性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蒙妮卡姐妹”等。

6、宣叙调大型声乐戏剧中的一种歌唱方式,音调和节奏都与语言紧密结合,又称“朗诵调”,16世纪末起源于佛罗伦萨作曲家佩里的歌剧,17世纪以后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教堂声乐中。

18世纪后,宣叙调分为“清宣叙调”和“有伴奏宣叙调”两种,前者节奏自由快速,以键盘乐器简单伴奏,后者富于表情,用管弦乐伴奏。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统一教会形式,将各教会所用的教仪歌曲,赞美诗等收集选编成《唱经歌集》,称为格里高利圣咏,它主要是单音音乐,拉丁文词,男声演唱,乐谱只有音高而无节拍记录,主要在天主教会每日祈祷的日课和弥撒中使用,具有很强的宗教观念和功能,追求超脱于现实的“彼岸”精神,回避世俗个性情感。

奥尔加农(organum)也叫:平行调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最初的奥尔加农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这种简单的二声部歌唱因此被称为奥尔加农。

游吟诗人(Ttoubadours)也叫:特罗巴多Ttoubadours于11世纪末最先出现在法国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的Ttoubadours约于12世纪末开始发展,他主要由宫廷贵族、骑士阶层甚至一些帝王组成,也有一些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戎格勒)加入。

他们不仅创作诗歌,谱写曲调,有时也自己演唱,他们的歌曲主要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的影响,大多是单声部,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演唱,常以爱情题材为主。

恋诗歌手(Minne singer)12、13世纪在德国也开始出现方言抒情歌曲,这类歌曲在德国称为恋歌(minne sang),歌唱这些歌曲的歌手称为Minne singer。

12世纪后期,在德国城镇、宫廷流传,他的歌曲抽象,有时有明显的宗教色彩,音乐旋律比较稳重严肃,大多是分节歌式,成员主要是宫廷贵族。

圣诞颂歌(Carol)15世纪中叶,英国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形式,Carol原是一种单声部舞蹈歌曲,15世纪已不再作为舞蹈的伴唱,而在各种仪式中或市民、宫廷、贵族和教堂的队列进行中演唱。

Carol的题材有道德、政治、宗教等。

歌词是英文或拉丁文或两种文字混用的押韵诗节。

尚松(Chanson)Chanson是在西方音乐史上14世纪—16世纪以法文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Chanson 产生于14世纪马肖等作曲家的创作,一般采用诗歌和音乐的三种固定形式。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一:真实主义歌剧:19世纪末,音乐家们以真实主义文学为鉴,向现实生活索取题材,以下层小人物作为歌剧的主人公,以他们生活作为舞台表现的中心,产生了真实主义歌剧。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实主义歌剧的产生是意大利人对瓦格纳乐剧的一种反抗。

真实主义歌剧具有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它反对歌剧采用虚幻的神话题材,也反对篇幅无限制地扩展以及音乐的重蚀繁杂的夸张,主张取材与现实生活,特别是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力求简洁明快的手法,组织起强烈的戏剧场面。

真实主义歌剧也具有局限性,它侧重对现实生活作直观的反映,没有触及社会矛盾的本质,与真实主义文学相比还缺乏思想深度。

真实主义歌剧的出现,以它的真实和朴质,动人的的特点以及浓厚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抵抗了瓦格纳的影响,使意大利歌剧重新走上了传统之路。

(代表人物:普契尼,马斯卡尼)。

二:无终旋律,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一种音乐手法。

在以这种音乐手法所写成的戏剧中,音乐没有咏叹调、宣叙调的之分,自始至终不停向前发展。

声乐富有朗诵性,在叙述的同时也带有抒情性,这种不间断连贯发展的乐剧音乐形式被称为“无终旋律”。

三: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

从此,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罗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主要的器乐形式。

四:交响诗(symphon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 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

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

交响诗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

交响诗在构思上,或体现一个哲学思想,或体现一种诗的意境,或和一定的文学题材相联系。

交响诗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始者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西方音乐史 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Gregorian chant 格里高利圣咏。

罗马教会使用的圣歌,节奏自由松散,旋律庄严朴素,用纽姆符号记谱,内容上以罗马传统圣经为基础,又融合了高卢因素的礼拜仪式和圣咏,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和应答轮唱等多种形式。

早期的圣歌是单声部的。

2、 Organum奥尔加农。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

最初的Organum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Organum的附加声部,是一种简单的二声部歌唱。

3、Discantus 狄斯康特。

12世纪宗教音乐的演唱方式。

当定旋律声部也用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声部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种织体写作被称为discantus风格。

4、Motet经文歌。

13世纪指上方声部有独立歌词的复调声乐曲。

(最典型的是三声部,上文是法文歌词,下方是拉丁文圣咏)5、16世纪Madrigal16世纪意大利的牧歌。

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

它是以著名诗人的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

作曲家对歌词的处理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对音乐的影响。

6、Choral众赞歌。

16世纪经过宗教改革的礼拜歌曲,是新教的礼仪音乐,由马丁·路德倡导全体会众用本国语同唱。

众赞歌的音乐不再是错综复杂的复调体,而是简朴、明朗的和声体。

7、Chanson尚松。

15~16世纪的尚松泛指所有的世俗复调歌曲。

文艺复兴时期的Chanson强调曲调合于诗歌的韵律,节奏鲜明轻快,多为四声部织体。

8、Recitative宣叙调。

音高和节奏随着歌词的抑扬顿挫而变化,音域不宽,音调简单,介于说白与旋律之间的吟唱,是一种仿效古希腊悲剧的单声音乐风格。

9、Cantata康塔塔。

Baroque时期的大型声乐体裁,是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的声乐套曲。

10、Basso continuo通奏低音。

主调和声织体,强调两端声部的旋律线条。

独立的低音部持续整个作品,中间和声不写出,用相应的数字标示和弦,留给演奏家即兴处理。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日课,弥撒,记谱法,经文歌,拉丁歌曲,方言歌曲,新艺术,兰迪尼终止式,勃艮第地区的音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威尼斯乐派,通奏低音,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协奏曲,喜歌剧,艺术歌曲,标题性序曲,交响诗,无词歌,夜曲,日课:基督教教仪活动的一类,是修道院规定每一僧人每日必做的“功课”。

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

弥撒:是天主教的一种宗教仪式,用面饼和葡萄酒表示耶稣的身体和血来祭祀天主记谱法:古希腊记谱法在中世纪失传,最早的中世纪记谱文献见于9世纪的圣加尔修道院。

僧侣规多总结的四线谱为五线谱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文歌: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演唱解释《圣经》的复调合唱歌曲。

“克劳苏拉”是经文歌的前身拉丁歌曲:大约11世纪拉丁歌曲开始盛行,拉丁歌曲以拉丁诗词作为歌词,开始或许与宗教活动有某些联系,后来逐渐与世俗音乐活动融合。

拉丁歌曲有孔杜克图斯、戈利亚德歌剧方言歌曲:中世纪欧洲各个国家地方语言的歌曲,最早的方言歌曲称“英雄业绩歌”,是以民间说唱形式诵唱。

还有法国游吟诗人、德国的恋诗歌手新艺术:14世纪初,法国音乐在各方面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标志着新艺术音乐革新的开端。

但人们习惯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为新艺术兰迪尼终止式:13—15世纪,作品的收束在上声部音阶七级音与主音之间插入六级音,被称为“兰迪尼终止式”。

(六度到八度终止式的变化处理)???勃艮第地区的音乐: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第一代作曲家叫勃艮第地区乐派。

勃艮第宫廷音乐家流动性很大,音乐带开放性的“国际性”。

勃艮第依次不具有民族、国家的含义,更多的是一个时期的地理文化。

勃艮第乐派主要有三大代表人物:英国的约翰·邓斯泰布尔,法国的纪尧姆·迪费,法国的吉尔·班舒瓦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

1300至1650年。

文艺复兴一词是法文,愿义为“再生”。

从狭义上,文艺复兴是一场意在回复古代哲学和艺术价值的运动,然而文艺复兴的成就很快就超过了古希腊、罗马的影响范畴。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勃艮第乐派15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世纪~16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吟游诗人:并不是街头卖艺的流浪汉,大多是贵族骑士,在法国南部和北部出现了许多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演自唱,有的作词谱曲,有别人演唱。

他们拿着乐器,在王宫和贵族家中吟诗歌唱,内容主要是:爱情,享乐和道德风尚的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游吟诗人:12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

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

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

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

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帕里斯特里纳帕莱斯特里纳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

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

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

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

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

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

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是(无固定节拍),(无乐器伴奏)的(单音)音乐,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宗教礼仪音乐),分为(弥撒)和(日课经文),共1600曲以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名词解释勃艮第乐派15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世纪~16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吟游诗人:并不是街头卖艺的流浪汉,大多是贵族骑士,在法国南部和北部出现了许多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演自唱,有的作词谱曲,有别人演唱。

他们拿着乐器,在王宫和贵族家中吟诗歌唱,内容主要是:爱情,享乐和道德风尚的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游吟诗人:12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

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

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

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

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帕里斯特里纳帕莱斯特里纳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

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

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

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

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

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

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是(无固定节拍),(无乐器伴奏)的(单音)音乐,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宗教礼仪音乐),分为(弥撒)和(日课经文),共1600曲以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一、简答题:1.古希腊的音乐理论成果——(1)音程和音节理论: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他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音乐与宇宙天体存在类似,因此音乐可以很好的说明宇宙现象,他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的比例关系。

(2)四音音列:阿里斯多赛诺思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的基础之上。

分为:自然音列、变化音列、更细微划分的四音音列。

(3)完整的音列体系分为两种:大完整音列体系和小完整音列体系。

(4)调式:以氏族部落命名的七种调式—副多利亚、副弗里几亚、副利第亚、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混合利第亚,以多利亚为核心。

(5)记谱法:以字母和符号分别用于记写歌唱和器乐的演奏,除了有表示音高的记号外,还有表示引得长短和停顿休止的记号。

2. 格利高利圣咏的横向扩展——附加段和继叙咏。

①附加段是在原基础之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兴于9、10世纪。

附加位置:圣咏前或中。

附加手段:歌词或旋律。

附加目的:对原圣咏内容进行说明、解释。

②继叙咏是产于9世纪左右的圣加尔修道院。

在“哈里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了哈里路亚的一个独立形式。

诺特克是继叙咏的创造者。

曲式为a,bb,cc,dd……世纪后,大部分继叙咏被禁用于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

3. 格利高利圣咏的纵向扩展——①奥尔加农:产于9世纪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以格利高利圣咏为固定调。

分为:平行奥尔加农—在上方或者下方加上一个平行五度或四度的声部;自由或反向奥尔加农—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开始平行,最后结束汇合于同音;花唱(华丽)奥尔加农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复调的两个声部表现出即兴和自由特征,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有量奥尔加农—运用六种节奏模式,都为三拍或六拍。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勃艮第乐派15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世纪~16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吟游诗人:并不是街头卖艺的流浪汉,大多是贵族骑士,在法国南部和北部出现了许多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演自唱,有的作词谱曲,有别人演唱。

他们拿着乐器,在王宫和贵族家中吟诗歌唱,内容主要是:爱情,享乐和道德风尚的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游吟诗人:12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

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

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

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

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帕里斯特里纳帕莱斯特里纳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

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

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

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

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

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

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是(无固定节拍),(无乐器伴奏)的(单音)音乐,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宗教礼仪音乐),分为(弥撒)和(日课经文),共1600曲以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标签:曲式定旋律清唱剧声部康塔塔法国文化分类:音乐艺术赞美歌(Anthen)以管风琴伴奏的合唱曲。

由赞美诗发展而来。

取《圣经》或其他教会文字为歌词。

在基督教会中举行奉贤仪式或布道之后用英文唱歌。

其中包含独唱的,称为“独唱赞美歌”;无独唱的,称为“合唱赞美歌”。

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新教的赞美歌相当于旧教中的经文歌。

音乐史上写赞美歌的着名作曲家有伯德、普赛尔、亨德尔、韦斯利等。

咏叹调(Arj)以器乐伴奏的独唱曲或二重唱。

出现于十七世纪初,是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点是声乐部分加入难度高的演唱技巧。

由于追求结构上的高度完整,常忽略与剧情的关系,而单纯致力于音乐上的独立发挥。

在声乐作品中常以宣叙调表明情节,咏叹调继其后,使表演者可以充分抒发情感,展现其演唱水准。

巴赫、韩德尔、莫扎特等人的咏叹调则是声乐曲目中的珍品。

波尔卡波尔卡(Polka)舞曲。

较快的2/4拍子。

十九世纪初发源于波希米亚。

后来风行于全欧洲及美国。

小夜曲(Serenade)小夜曲历来是男子晚上在他情人的窗下唱的,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古典作曲家在写作小夜曲时,总是设法创造这种气氛。

十八世纪用于晚会的小型乐队的作品。

浪漫曲浪漫曲(Romanza)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乐曲。

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行。

其歌曲的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较丰富;器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乐队演奏。

圆舞曲(Waltz)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

分快慢两种。

十七、十八世纪在维也纳宫廷流行后,开始成为社交中的舞蹈。

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

现在通常所说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

和声和声(Harmoy)不同高度的音乐同时发声,称之和声。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被称为音乐之父的是德国作曲家(巴赫);被称为乐圣的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是(格林卡);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德国作曲家(海顿);被称为弦乐四重奏之父的是德国作曲家(海顿);被称为音乐诗人的是德国作曲家(舒曼);被称为钢琴诗人的是波兰作曲家(肖邦);被称为歌曲之王的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被称为钢琴之王的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被称为圆舞曲之父的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而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

2.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名为(《悲怆》);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名为(《未完成交响曲》);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名为(《苏格兰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名为(《自新大陆交响曲》);舒曼的第一交响曲名为(《春天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名为(《列宁格勒交响曲》)。

3.海顿的作品《四季》从题材上说是一部清唱剧,而维瓦尔第的《四季》从题材上说则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的《四季》是(钢琴套曲)。

4.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被称为是钢琴文献中的“旧约圣经”,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文献中的“新约圣经”。

在此之后,苏联现代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又写下了一套钢琴作品,被称为“二十世纪的十二平均律”。

5.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又称(《艺术家的生涯》)或(《绣花女》)。

6.莫扎特的三大歌剧是(《魔笛》)、(《唐璜》)、(《费加罗的婚礼》)。

7.世界上最长的是歌剧是由(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写下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此剧一共分四部,依次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利德》、(《诸神的黄昏》)。

8.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所做歌剧中的许多脚本来自于文学大师的精典之作,其中《茶花女》的脚本来自(小仲马)创作的同名小说;《奥塞罗》的脚本来自莎士比亚创作的同名戏剧;而《弄臣》(又称(《黎哥莱托》))是来自(雨果)创作的(《国王寻欢作乐》);《浮士德》来自于(歌德)的同名诗剧。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标题音乐:以文字或标题阐明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品。

其渊源可上溯至16世纪以前,19世纪上半叶因欧洲浪漫派音乐家的提倡而盛行。

标题音乐的名称也因此产生。

重要作曲家有柏辽兹、李斯特等。

它比没有标题的音乐表现力更尖锐、生动、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因而在器乐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动机:音乐术语。

通常指主题中一些富于个性的音调。

它是音乐机构中最小的单位,每个动机必须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重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音。

它是主题音乐的核心,是主题或乐曲发展的基本素材。

3、幻想曲:一种含有浪漫色彩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叙事曲。

原指一种管风琴或古钢琴的即兴独奏曲。

十八世纪末叶起,成为独立的器乐曲,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均有钢琴幻想曲。

格林卡运用俄国民间音乐写成的管弦乐曲名为《卡马林斯卡亚》幻想曲。

4、主导动机:音乐术语,也称“主导主题”,适用于浪漫派中期在大型音乐作品如歌剧、舞剧、标题音乐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境界、概念等音乐动机或主题。

如柏辽兹《幻想进行曲》中的“情人”主题;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舍赫拉查达》中代表讲故事的女主人公的主题;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中的“漫步”主题等都属于主导动机。

其含义与所谓“贯穿音调”、“固定乐思”相仿。

5、随想曲:原指十七、十八世纪时一种复调风格的键盘乐曲。

十九世纪以来,指一种富于幻想的即兴器乐曲,如帕格尼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钢琴随想曲。

某些随想曲与幻想曲并无严格区别,如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

此外,还有专供小提琴技巧练习的随想曲。

6、狂想曲:一种技术艰深具有史诗性的器乐曲。

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的民间叙事诗片段,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

其特征富于名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调,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7、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又综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来现特定的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

西方音乐简史之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简史之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简史之名词解释西方音乐简史---名词解释1.(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有三大悲剧作家,悲剧起源于民间酒神颂,相传酒神下凡有半人半羊的森林之神歌唱相随,在阿夫洛斯管的乐声中载歌载舞,后来悲剧的内容扩展到希腊神话中的其他悲剧人物和事件,但是保留了酒神颂合唱形式。

2.(中世纪时期)格里高利圣咏:它形成于约八、九世纪,以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为基础,以格里高利一世命名,是政教联姻在音乐上的一个产物。

特点:以圣咏为内容,单声部旋律,拉丁文歌词,采用中古调式,旋律以级进为主,无小节线,无明显节奏,情绪庄严肃穆,早期多以男声为主。

3.奥尔加农: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约公元9世纪末的《论著音乐手册》中对这种复调形式有简单介绍,奥尔加农最早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有两种形式,平行奥尔加农和华丽奥尔加农。

4.孔杜克图斯:12、13世纪孔杜克图斯,是一种复调的非宗教仪式的歌曲,常见的分三声部,以自创旋律为基础,歌词是拉丁文的格律诗,内容既有宗教性的,也有世俗性的。

5.经文歌: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开始用拉丁文,与宗教有关,往往是解释圣咏旋律声部歌词的意义,后来经文歌上方两个声部歌词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形成了经文歌特有的复歌词现象。

6.“新艺术”特征:a.新艺术时期的音乐创作与礼拜活动分离;b. 音乐创作空前世俗化;c.作曲家把宗教复调技巧与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d.14世纪初,法国音乐在理论作曲技巧和音乐风格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这标志着被称为新艺术音乐革新的开端。

7.(文艺复兴时期)尚松:a.尚松,14-16世纪法文的世俗复调歌曲的概称;b.尚松是勃艮第乐派最有特色的作品,它们继承了14世纪的传统,采用三声部织体和以支撑声部——高音部的二重唱作为结构为基础;c.法国尚松特指一种出现在16世纪20年代末的巴黎的世俗歌曲形式,主旋律在高声部,四声部织体,代表人物雅内堪。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勃艮第乐派15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世纪~16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吟游诗人:并不是街头卖艺的流浪汉,大多是贵族骑士,在法国南部和北部出现了许多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演自唱,有的作词谱曲,有别人演唱。

他们拿着乐器,在王宫和贵族家中吟诗歌唱,内容主要是:爱情,享乐和道德风尚的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游吟诗人:12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

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

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

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

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帕里斯特里纳帕莱斯特里纳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

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

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

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

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

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

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是(无固定节拍),(无乐器伴奏)的(单音)音乐,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宗教礼仪音乐),分为(弥撒)和(日课经文),共1600曲以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统一教会形式,将各教会所用的教仪歌曲,赞美诗等收集选编成《唱经歌集》,称为格里高利圣咏,它主要是单音音乐,拉丁文词,男声演唱,乐谱只有音高而无节拍记录,主要在天主教会每日祈祷的日课和弥撒中使用,具有很强的宗教观念和功能,追求超脱于现实的“彼岸”精神,回避世俗个性情感。

奥尔加农(organum)也叫:平行调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最初的奥尔加农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这种简单的二声部歌唱因此被称为奥尔加农。

游吟诗人(Ttoubadours)也叫:特罗巴多Ttoubadours于11世纪末最先出现在法国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的Ttoubadours约于12世纪末开始发展,他主要由宫廷贵族、骑士阶层甚至一些帝王组成,也有一些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戎格勒)加入。

他们不仅创作诗歌,谱写曲调,有时也自己演唱,他们的歌曲主要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的影响,大多是单声部,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演唱,常以爱情题材为主。

恋诗歌手(Minne singer)12、13世纪在德国也开始出现方言抒情歌曲,这类歌曲在德国称为恋歌(minne sang),歌唱这些歌曲的歌手称为Minne singer。

12世纪后期,在德国城镇、宫廷流传,他的歌曲抽象,有时有明显的宗教色彩,音乐旋律比较稳重严肃,大多是分节歌式,成员主要是宫廷贵族。

圣诞颂歌(Carol)15世纪中叶,英国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形式,Carol原是一种单声部舞蹈歌曲,15世纪已不再作为舞蹈的伴唱,而在各种仪式中或市民、宫廷、贵族和教堂的队列进行中演唱。

Carol的题材有道德、政治、宗教等。

歌词是英文或拉丁文或两种文字混用的押韵诗节。

尚松(Chanson)Chanson是在西方音乐史上14世纪—16世纪以法文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Chanson 产生于14世纪马肖等作曲家的创作,一般采用诗歌和音乐的三种固定形式。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古希腊公元前9-前8世纪,盲诗人荷马汇集整理伊里亚特、奥德赛这两部最早大型史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包括音乐生活;2.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的酒神颂;在祭祀酒神活动中,人们化妆在阿夫洛斯管乐声中载歌载舞;后逐步演化成悲剧表演,在后来发展中,悲剧内容扩展到希腊神话中的其他悲剧人物和事件,保留了合唱、舞蹈等形式;17世纪西方歌剧的产生,以及19世纪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受到古希腊戏剧的影响;3.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人称为和谐论,古希腊的音乐理论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可以最好的说明宇宙现象;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4.圣咏: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格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中期开始使用于基督教罗马教会仪式,以着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5.两种常规:蒙特威尔第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常规”,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在音乐创作中,这两种常规应该是并用的;6.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主调和声织体;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这种织体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音部和高音部,它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做通奏低音;作曲家只写出两个声部,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需要由演奏者即席演奏,作曲家通常在低音的上方、下方或旁边标记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来对每个和弦加以指示,所以,通奏低音也叫数字低音;7.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剧词都需要唱,还需要器乐伴奏;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在歌剧中,音乐需要和美术、文学、戏剧和舞蹈等其他姐妹艺术相融合;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13世纪法国游吟诗人的田园剧,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歌剧的最直接的来源是16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宫廷的幕间剧;第一部歌剧的产生是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活动直接有关的;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是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尤丽迪茜;它与1600年10月6日上演;8.25.清唱剧:是巴洛克早期产生于意大利的大型声乐体裁;通常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组成,他有一个叙述故事的人,更强调合唱,并且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合唱很重要,大部分清唱剧是宗教内容;9.26.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它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与合唱组成;即可用宗教题材,也可用世俗题材;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型的,独唱的康塔塔;另一类是大型的,除独唱,还有合唱和管弦乐队伴奏;10.27.受难乐:是用音乐表现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体裁;公元5世纪到14世纪后半叶,群众开始用单声部齐唱来代表;这种由单声部的圣咏构成的受难乐也叫做“素歌受难乐”;第二个阶段,复调手法大约从15世纪被运用;1650年以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受难清唱剧”阶段,在德国出现了一种清唱剧式的新型受难乐;巴赫代表,把受难乐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顶点; 11.博洛尼亚乐派: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北部器乐的创作和表演非常兴盛,博洛尼亚是这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中心,以弦乐为主的独奏、合奏艺术;代表维塔利和科雷利;12.奏鸣曲:在巴罗克早期只是泛指器乐作品,1660年后来,作曲家们开始把奏鸣曲分为教堂和室内奏鸣曲;教堂奏鸣曲是在教堂演奏的,它一般有四个乐章,速度按“慢——快——慢——快”的顺序排列;音乐表现比较严肃、内在;;13.协奏曲:在16世纪是指独唱与合唱、特别是人声与器乐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行演唱和演奏的作品,到了17世纪,指近代独奏者或乐队之间的协奏;14.喜歌剧:18世纪的20~30年代,欧洲各国出现了一种新型歌剧,歌剧内容不再是神话或历史的英雄,而表现着日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唱词使用各国的民族语言,意大利喜歌剧延用清宣叙调的传统形式,而法国英国,德国的歌剧都直接以本国语言进行对白;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他是一个幕间剧,1733年首演于那不勒斯;剧情生动有趣;15.交响曲:这种体裁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序曲“快——慢——快”独立为三个乐章成为交响曲;前古典时期与巴罗克时期一样,管弦乐队的乐器配置并不固定,到18世纪60~80年代海顿的乐队也不到30人,但突出的进展在于管乐已成乐队的必备乐器;由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组,依旧是主要乐器声部,羽管键琴弹奏通奏低音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减弱直至取消;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萨马尔蒂尼,德国、奥地利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早期的维也纳的作曲家;16.曼海姆乐派:斯塔米茨的特点:管弦乐队造成音色多变的声浪并给人以流动音响的快感,挖掘出管弦乐队丰富的控制力度的能力以及突强的运用,插入一个小步舞曲乐章,逐步完善乐队编制;北德乐派如CPE巴赫他们都为交响曲发展作出了贡献;17.特性小曲:一些曲子定名为即兴曲或音乐瞬间是出版商的主意;特点:强调无准备的、突然而来又瞬间即逝的灵感,每曲结构不同,简单自由,旋律如歌;肖邦李斯特舒曼等的同类作品都受到他的影响;。

(完整版)西音史名词解释

(完整版)西音史名词解释

(完整版)西音史名词解释西音史名词解释1)艺术歌曲:以诗歌为歌词,根据诗歌的内容,创作配有伴奏的歌曲。

音乐与诗歌的有机结合在一起,通常有抒情性和戏剧性两种形式。

采用分节歌和通谱歌两种创作手法。

2)清唱剧: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的大型声乐体裁,又叫神剧。

同歌剧一样由宣叙调,重唱,合唱,乐队组成。

其中合唱占主要地位,内容是宗教体裁,一般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与歌剧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没有舞台表演、服装、道具以及布景,只唱不演,不需要上台下台,是一种真正的清唱音乐戏剧。

3)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并融合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

4)尚松:是14--16世纪以法文诗谱写的复调世俗歌曲的总称。

歌词大部分是爱情诗,常采用上声部的三声部织体,一般上声部的是独唱声部,下面是两个器乐声部。

风格抒情,细腻而典雅。

5)绘词法:是以音乐对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进行音画式的表现,此方法被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巴洛克时期大量采用。

它注重歌词的音节重音,还以探索音乐的手法对歌词进行的修饰。

6)奥尔加农: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于公元9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维固定调,在他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

7)室内乐:原指贵族宫廷有少数人演奏或演唱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是小型器乐合奏和重奏曲,与大型管弦乐相区别。

(弗朗茨-里赫特)8)词歌:旋律优美,类似于歌曲但是没有歌词的小型器乐作品。

9)新艺术:由法国诗人维特里在新艺术一书中提出。

是12--13世纪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古艺术”。

风格相对着而言,其音乐追求情感的表现。

10)弟斯康特:在12或3世纪一种兴起的复调形式,当奥尔加农运用相同的节奏模式。

上下方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

11)经文歌:指上方声部有独立歌词的复调声乐曲。

无论是歌词还是音乐,它的重心都在上方声部。

12)帕莱斯特里那的音乐风格是:是一种平静匀称、清晰协调的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Gregorian chant 格里高利圣咏。

罗马教会使用的圣歌,节奏自由松散,旋律庄严朴素,用纽姆符号记谱,内容上以罗马传统圣经为基础,又融合了高卢因素的礼拜仪式和圣咏,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和应答轮唱等多种形式。

早期的圣歌是单声部的。

2、 Organum奥尔加农。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

最初的Organum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Organum的附加声部,是一种简单的二声部歌唱。

3、Discantus 狄斯康特。

12世纪宗教音乐的演唱方式。

当定旋律声部也用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声部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种织体写作被称为discantus风格。

4、Motet经文歌。

13世纪指上方声部有独立歌词的复调声乐曲。

(最典型的是三声部,上文是法文歌词,下方是拉丁文圣咏)5、16世纪Madrigal16世纪意大利的牧歌。

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

它是以著名诗人的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

作曲家对歌词的处理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对音乐的影响。

6、Choral众赞歌。

16世纪经过宗教改革的礼拜歌曲,是新教的礼仪音乐,由马丁·路德倡导全体会众用本国语同唱。

众赞歌的音乐不再是错综复杂的复调体,而是简朴、明朗的和声体。

7、Chanson尚松。

15~16世纪的尚松泛指所有的世俗复调歌曲。

文艺复兴时期的Chanson强调曲调合于诗歌的韵律,节奏鲜明轻快,多为四声部织体。

8、Recitative宣叙调。

音高和节奏随着歌词的抑扬顿挫而变化,音域不宽,音调简单,介于说白与旋律之间的吟唱,是一种仿效古希腊悲剧的单声音乐风格。

9、Cantata康塔塔。

Baroque时期的大型声乐体裁,是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的声乐套曲。

10、Basso continuo通奏低音。

主调和声织体,强调两端声部的旋律线条。

独立的低音部持续整个作品,中间和声不写出,用相应的数字标示和弦,留给演奏家即兴处理。

11、opera歌剧。

17世纪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是融合了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舞台综合艺术。

12、Concertion grosso大协奏曲。

巴罗克时期最重要的管弦乐体裁,由二或三件乐器构成独奏组与合奏部进行协奏,即小组独奏乐器与大组全奏乐器的相互对比竞奏。

13、Sonata奏鸣曲。

16世纪的sonata泛指一切器乐作品,它与泛指声乐作品的cantata相对。

到17世纪,sonata才专指某种特定的器乐结构形式。

14、aria da copo返始咏叹调。

由巴罗克时期那不勒斯歌剧的代表作曲家A·斯卡拉幕创用的反复三段式咏叹调。

15、Oratorio清唱剧。

巴罗克时期一种类似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

音乐会的表演方式,有一叙事者的宣叙调贯穿,强调合唱,没有布景和表演动作,内容为宗教主题。

16、suite组曲。

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器乐套曲。

各曲有相对独立性。

用同一调性组成。

巴洛克时期流行古组曲。

通常由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基格四种舞曲组成。

形成慢—快—更慢—更快的速度对比,用同一调性组成。

17、C.Monterivdi蒙特威尔第。

巴洛克早期最伟大的作曲家,威尼斯乐派的创始者。

他的创作是从文艺术复兴晚期向巴洛克的重要桥梁。

“蒙”是位跨世纪的人物,经历了音乐风格从他称之为第一作曲法到第二作曲法的转变。

1607年上演的《奥菲欧》,是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歌剧。

18、faburden法伯顿。

14世纪,英国的三声部宗教歌曲中常出现一种被称为“法伯顿”的平行6和弦(有的中文音乐史书译作“假低音”)。

从乐谱上看,是一种二声部音乐,以平行六度为主,间以八度,结束时总是八度,但还是一个在高声部下方,与之形成四度平等的即兴演唱声部,比声部在谱上往往未写明。

这样三声部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效果如同平等六和弦,到了15世纪初,此种和声结构已成为英国音乐的一大特点。

19、style gallant华丽风格。

18世纪法国和意大利装饰繁缛的主调音乐风格,带有强烈的贵族气息,玲珑剔透,纤美轻巧。

明晰的织体带有终止式的周期性乐句。

随意装饰的旋律,简单的和声以及不谐和音的自由处理。

1、简述古希腊音乐。

希腊人接受并保存了东方的主要乐器、音乐体裁和音乐理论,进而加以发展,创造了辉煌的古希腊音乐文化。

古希腊音乐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荷马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

古希腊的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弦乐的代表是里拉琴,管乐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

里拉琴最初是在乌龟壳上支两只牛角和一根横木,再缠上4根弦,用手指拨弦发声,声音轻柔,多用于伴奏,后来又有很多变化样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萨拉琴。

阿夫洛斯管是一种双簧乐器,有双管和单管两种类型,V字型的双管阿夫罗斯更为普遍,声音比较坚硬而有穿透力,具有狂放性。

两种乐器在使用上往往与不同神的崇拜相关,里拉琴常和有显赫地位的太阳神阿波罗相联系;阿夫罗斯管常被用作敬奉酒神狄俄尼索斯,是狂欢节常用的乐器。

古希腊音乐是以诗与乐,或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其中诗的地位在乐之上;其节奏一般是由诗词的音节的自然时值决定的,若干个音节组合成旋律的基本单位音步;古希腊音乐主要是以单声部音乐(monophony)为主,用字母或类字母符号来记录音乐。

古希腊音乐体裁主要包括:太阳神颂歌、酒神颂歌、抒情诗歌、悲剧和史诗。

太阳神颂歌最初只用于赞美太阳神,后泛指神的赞美歌,主要伴奏器乐是基萨拉。

而酒神颂歌起初是一种在酒神节演唱的分节歌,后发展成合唱的形式。

公元前6世纪末,从雅典的酒神颂歌合唱中逐渐发展出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三位伟大的悲剧诗人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

古希腊留给后人的,主要是音乐理论。

主要的音乐理论有:和谐学、伦理学以及关于音体系的理论。

和谐学是由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证实的。

他在一根分段发响的弦的比率中发现,越简单的比率,发出的声音越和谐。

其后,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阿里斯托克塞努斯提出依靠听觉经验识别音程的方法。

伦理学是关于各种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伦理作用的理论,以雅典哲学家柏拉图为代表。

音体系中,最基本的音阶组合是四音列,而从四音列中演变出微分音类、半音类、自然音类3种四音列。

公元前4世纪,阿里斯托克塞努斯比较详细的论述了古希腊的音列体系,根据人声音域制定了两种自然音列体系:大完全体系和次完全体系。

这两种体系可以说明简单的转调过程,会减少转调时旋律出现的谬误。

古希腊把音乐看成神,具有魔力,能在自然界创造奇迹。

古希腊音乐为后人留下套的科学理论以及音乐术语。

2、简述G .P . D . Palestrina及其音乐风格特点。

乔万尼·皮耶路易基·德·帕勒斯特里那(约1525~1594,以出生地为姓)16世纪最伟大的天主教会作曲家,罗马乐派创始人,开创了庄严纯净的无伴奏合唱,把佛兰德乐派的复调音乐推向顶峰。

其风格特点是:①旋律流畅,气息悠长,声部进行以级进为主构成起伏舒缓的拱形旋律线。

②采用自然音的教会调式,回避半音化的风格③以协和音程为主,尽量避免用曾减音程。

④对不协和音程的处理很有规则。

⑤以模仿对位为主,声部组合疏密有度,肢体清晰。

⑥谱曲时,着重旋律与歌词声调的融合。

3、简述巴罗克时期的音乐。

音乐史上,通常把1600年(歌剧诞生)至1750年(J·S巴赫去世)这150年称为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与当时的造型艺术有相同的特点:①宏伟壮观,充满活力;②富丽堂皇,强调感情的表现;③注重装饰;④注重技巧。

在音乐史上,每个时期音乐的发展,都是在批判前一时期的音乐。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虽然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为出发点,但也产生了很大的动荡和变化:歌剧的诞生和器乐曲的发展,标志着巴洛克时期新风格的确立;声乐和器乐作为音乐的两大分支,开始了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独立发展;复调音乐风格逐渐向主调音乐风格转移;教会调式逐渐被大小调式代替;数字低音的运用引起了和声学的新概念,称为重要标志,贯穿整个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终始;大量新的音乐体裁不断涌现。

这一时期,具有三大重要的历史现象:①歌剧的诞生;②器乐的发展;③音乐大师的出现。

其音乐,有如下特点:首先,新的音乐理念开始出现,即:注重对位,延继文艺复兴时期复调对位的严谨,强调音乐模仿生活,表达感情,强化歌词与音乐的关系,提出歌词支配音乐。

这一理念,源于威尼斯乐派的创始者,蒙特威尔第,他的创作是音乐从文艺复兴时期通往巴洛克时期的重要桥梁。

其次,通奏低音贯穿整个巴洛克时期的风格,低音有明显的旋律,以牢固的低音以及华丽的高音,成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显著特征。

巴洛克时期,和声功能趋于完整,功能和声得到发展,强调了主调的绝对地位,为近代和声奠定理论基础。

在记谱法上,巴洛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a、出现了运用小节线记谱的规整的记谱,旋律强弱得以划分,律动得以体现;b、托卡塔、幻想曲、前奏曲,三种自由、即兴的独奏曲,在巴洛克时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c、新的拍号以及三种谱号的出现,与现代记谱法接近。

归结起来,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成就是西洋音樂史上一個“承前启后”的時代,巴洛克的作曲家們繼承了文藝復興的音樂遺產,並且將它改良創新而開創出一番新的局面。

4、简述Mozart及其确立的古典协奏曲的结构原则。

沃尔夫冈·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是一位神童,一位音乐奇才。

莫扎特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即学习期。

三岁起学习钢琴,五岁便写出了《小奏鸣曲》,他六岁开始作曲,在短短的35年生涯里,留下了600多部作品。

父亲带领他在欧洲各国的长达10年的旅行演出,使他大量接触到当时重要的音乐风格,为日后融入那一时代的音乐财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成熟期。

1772年,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宫廷的管风琴师和乐队成员,并结识了曼海姆乐派。

稳定下来后,他弥补了演出年代中缺乏的文化和音乐的学习,同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受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他意识到了人的价值,于1781年,脱离了对雇主的依附,成为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

三、维也纳时期。

莫扎特生活的最后10年,在维也纳度过,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生活十分窘迫。

在此期间,接触到J.S.巴赫的复调音乐和亨德尔气势宏伟的清唱剧,对他的音乐创作有很大影响。

在与海顿的交往中,又习得了交响曲和四重奏的经验,使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十分丰硕,写下了这一生最成熟的作品。

结构原则:1、袭用了巴洛克时期奏鸣曲快—慢—快的形式,并采用了双呈示部的形式:第一乐章结束前,有一个华彩乐段,乐队停在K46和弦上,独奏者开始炫技:第二乐章采用咏叹调式的抒情慢板,用柔版的速度,三部式结构;第三乐章多采用舞曲风格,乡村气息和世俗情调浓重,一般采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