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基本原理篇概述
审计的逻辑原理
审计的逻辑原理审计的逻辑原理是指审计工作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方法,以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审计的逻辑原理主要包括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证据的获取、审计程序的设计、审计风险的评估和审计结论的形成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审计的逻辑原理。
首先,审计的逻辑原理之一是审计目标的确定。
审计目标是指审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审计目标的确定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和需求,明确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保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审计的逻辑原理之二是审计证据的获取。
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是审计人员判断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依据。
审计证据的获取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包括查阅会计凭证和账簿、核实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抽样检查和比对分析等。
审计人员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和风险,选择合适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
第三,审计的逻辑原理之三是审计程序的设计。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审计程序的设计需要考虑审计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确保审计工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审计程序的设计应当合理、科学、可操作,能够有效地获取审计证据,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和风险。
第四,审计的逻辑原理之四是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导致审计结论错误的各种因素和风险。
审计风险的评估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会计估计和重大事项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方法,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
最后,审计的逻辑原理之五是审计结论的形成。
审计结论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判断和评价。
审计结论的形成需要根据审计证据和审计程序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判断,确保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审计结论应当明确、具体、有说服力,能够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审计是指对一个实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进行全面核查和评估的一种法定职责。
审计的目标是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透明性,为用户提供可信的财务信息。
本文将介绍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一、审计的基本原理1. 客观性原则:审计人员需保持客观和独立的态度,不受任何影响或压力,以公正的眼光进行审计工作。
2. 一致性原则:审计人员需要根据相关的法规、准则和规范进行审计,并确保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进行审计时保持一致性。
3. 专业判断原则:审计人员需要凭借专业知识、经验和判断力,对审计所涉及的事项做出准确的判断。
4. 保密性原则:审计人员需要保护所收集到的企业信息的机密性,不得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员。
二、审计的流程1. 筹备阶段: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实体进行初步的沟通,了解企业的背景信息、内部控制的情况以及审计对象的特点,制定审计计划和时间表。
2. 风险评估阶段: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被审计实体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错误,并确定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
3. 审计程序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和时间表,执行各项审计程序,例如核查财务报表中的账目、凭证和相关记录,与企业员工进行交流,进行实地考察等。
4. 审计证据阶段:审计人员收集和分析所得到的审计证据,评估其可靠性和充分性,以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
5. 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发现,编制审计报告,包括审计意见和其他相关信息,将报告提交给被审计实体的管理层和利益相关方。
6. 后续处理阶段:审计人员需要跟踪审计报告的执行情况,并密切关注被审计实体的改进和整改措施,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三、总结审计作为一种法定职责,在金融市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文对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所需遵循的原则和要点。
同时,对于被审计实体而言,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和合规机制是确保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真实、可靠的关键所在。
第一章 审计概述(审计学原理最新PPT课件)
1.1 审计的历史
一、历史典故 大禹也曾做过审计? Auditor词源有玄机
1.1 审计的历史
大禹也曾做过审计?
“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史记.夏本纪》
依据:气象资料 启示:审计证据不拘一格
1.1 审计的历史
Auditor词源有玄机
听音辨账
Audience
Auditor
1.1 审计的历史
审计学原理
第一章 审计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1.1 审计的历史 1.2 审计的概念和种类 1.3 审计的产生 1.4 审计学理论框架 1.5 信息化下的审计
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审计的定义与要素,审计的不同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审计。 ■本章难点:审计产生的动因,民间审计与审计理论框架的发展, 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
审计目的: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尽可能减少 财务报表发生的错误和舞弊
优点:保证了审计质量,降低了审计成本,一定程 度上使审计效率得到了提高
缺点: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不可避免地给内部控 制导向审计的效率性和效果性带来不足
1.2 审计的概念和种类
账表导 向审计
内部控 制导向 审计
风险导 向审计
小张有5万元闲散资金,听 说最近股票回报比银行存款 利率高,于是决定购买股票。
他打开证券报,有3564家 上市公司,不知哪家公司的 股票好。朋友小王告诉他, 你查一下上市公司的利润表, 挑一家盈利最好的公司股票 投资,绝对不错。于是,他 准备购买A公司股票,因为 A公司每股盈利是最高的。
1.2 审计的概念和种类
能够对公司中层及以下任何单位开展审计 能够对公司中层及以下任何单位开展审计,但对公司财务审
CPA第1章(书稿练习)
第一编 审计基本原理第一章 审计概述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执行财务报表的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 )的措施,以此作为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
A. 风险评估程序B. 控制测试C. 实质性程序D.分析程序2.注册会计师在执行有关存货审计的过程中,以下关于存货认定的审计程序,其中正确的是( )。
A.对存货进行监盘是证实存货“完整性”和“权利”认定的重要程序B. 从单据入手检查与帐上是否一致是对存货“所有权”认定的程序C.存货计价审计的样本应着重选择余额较小且价格变动不大的存货项目D.计算帐面存货的数量、价格和金额是对存货计价正确性的认定3.下列各项中,为获取适当审计证据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与审计目标最相关的是( )。
A.从甲公司销售发票中选取样本,追查至对应的发货单,以确定销售的完整性B.实地观察甲公司固定资产,以确定固定资产的所有权C.对已盘点的甲公司存货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盘点记录相核对,以确定存货的计价正确性D.复核甲公司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以确定银行存款余额的正确性4。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将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B.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重大错报风险C.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消除检查风险D.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得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便在完成审计工作时,能够以可接受的低审计风险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意见5。
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受错报风险的影响。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则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B.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则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少C.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则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少D.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则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6.为了确定审计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的财务报告框架是否是可接受的,并且就管理层认可并理解其责任与管理层达成一致意见。
审计的基本原理和目标
审计的基本原理和目标审计是指对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的经济业务和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和独立的检查和评估的过程。
它通过收集、核实和评价相关的证据,以确定组织是否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同时提供有关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意见。
本文将探讨审计的基本原理和目标。
一、审计的基本原理1. 独立性原则:审计师应独立于受审计对象,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审计工作。
他们不能受到任何潜在利益冲突的影响,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2. 审计证据原则:审计师根据适用的审计准则和方法,通过收集、核实和评价相关的证据来支持其审计意见的形成。
这些证据可以是内部和外部的,包括会计记录、合同文件、银行对账单等。
3. 检查性审计原则:审计师应采用系统性的方法对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报表进行审核。
他们需要了解组织的运营流程、风险管理和信息系统,以确定可能存在的错误或欺诈行为。
4. 合理保证原则:审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应遵循谨慎的原则,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他们应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满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审计的目标1. 合规性目标: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评估组织是否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审计师将验证组织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记录,以确定是否存在任何违规行为或不当的会计处理。
2. 可靠性目标:审计师的另一个目标是评估组织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他们将核实财务报表的计算和披露,以确保其反映组织真实的财务状况和业绩。
3. 透明度目标:审计可以提供对组织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透明度。
审计报告将提供有关组织的财务信息的详细说明,帮助利益相关方更好地了解和评估组织的财务风险和价值。
4. 建议性目标:审计师可以根据其审计工作的结果,向组织提供有关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建议。
这些建议可以帮助组织改进其运营和风险管理,以提高业务效率和可持续性。
总结: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事务评估工作,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如独立性、审计证据、检查性审计和合理保证。
审计基本原理
审计基本原理嘿,咱今儿来聊聊审计基本原理这档子事儿啊!你说审计像不像一个超级侦探?要从一堆错综复杂的线索里找出真相!审计可不简单呐,那得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那些隐藏的小九九。
比如说吧,就像咱去菜市场买菜,你得瞅瞅这菜新不新鲜,有没有缺斤少两。
审计也是这样,要去检查那些账目啊、流程啊,看有没有啥问题。
要是账目乱七八糟的,那不就跟那发了霉的菜一样,让人没法要嘛!再想想,审计人员就像个啄木鸟,专门挑那些企业大树上的虫子。
得把那些隐藏的毛病都给啄出来,让企业这棵大树能健康成长。
要是啄木鸟不干活了,那大树还不得被虫子蛀空了呀!审计的重要性那可别提了。
要是没有审计,那不乱套啦?那些账目随便做做,谁知道里面有多少水分呢。
就好像盖房子,没有坚实的根基,那房子能稳当吗?肯定不行啊!而且审计还得讲究方法呢。
不能瞎碰乱撞,得有计划、有步骤地来。
就跟咱走路一样,得一步一步走稳了,不然摔个大跟头,那不就白忙活啦。
你看那些审计报告,那可都是审计人员的心血结晶啊!一份好的审计报告,就像一份完美的答卷,能让人清楚地知道这个企业到底啥情况。
这可不是随便糊弄就能出来的,那得下真功夫!咱平时过日子还得算算自己的收支呢,更何况那么大的企业。
审计就是帮着企业把好关,让一切都井井有条。
这多重要啊,你说是不是?审计人员也得有职业道德啊,可不能随便乱来。
就像医生要有医德一样,得为患者负责。
审计人员要是不负责,那不是害人嘛!所以啊,审计基本原理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这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关系到我们经济健康发展的大事儿。
咱可不能小瞧了它!咱得重视审计,让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让那些想搞小动作的人都不敢乱来,让我们的经济环境更加干净、更加健康!这就是审计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啊!你说呢?。
审计的基本原理
审计的基本原理
审计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审计独立性原则:审计师必须保持独立的态度和专业精神,避免受到任何形式的影响和干扰,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和公正。
2. 审计业务知识原则:审计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理解和评估被审计实体的风险和财务状况,并对相关事项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判断。
3. 审计证据原则:审计师必须通过收集和分析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来形成对被审计实体财务报表的合理结论。
审计证据应包括独立获得的书面记录、内外部出具的文件和证明等。
4. 审计风险原则:审计师应识别和评估与被审计实体相关的风险,包括重大错报或遗漏的风险,以及由于欺诈等原因导致的虚假陈述的风险。
审计师应据此调整审计程序和资源的分配。
5. 审计报告原则:审计师应在审计结束后,形成一份包含审计结果和意见的审计报告。
该报告应明确说明审计的目的、范围和期间,并陈述审计师对被审计实体财务报表的真实和公正的意见。
以上是审计的基本原理,这些原则是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和有效性而制定的。
通过遵守和应用这些原则,审计师能够
对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审计,并提供有关审计结果的可靠信息。
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概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通过对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估和审查,以确保其有效运行和达到预期的目标。
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关注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合规性,以提供对组织运营的保障。
本文将介绍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原理、流程和价值,以及一些常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和技术。
基本原理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评估和审查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确定其是否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并确保组织达到其预期的目标。
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识别和评估:内部控制审计首先需要对组织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包括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因素。
这有助于确定哪些领域需要重点关注,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控制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审计需要评估组织的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情况,包括控制活动的制定、组织流程的设计、权限和责任的划分等。
这有助于确定控制措施是否能够有效地防范风险。
3.运营监督和改进:内部控制审计需要监督组织的运营情况,包括对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
这有助于确保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持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流程和方法内部控制审计的流程和方法可以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规划阶段:内部控制审计需要确定审计的范围、目标和计划,并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
这需要对组织的业务和风险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2.评估阶段:内部控制审计需要对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估,包括控制措施的设计和实施情况,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情况等。
这一阶段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3.检查阶段:内部控制审计需要对组织的控制措施进行实地检查,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访谈。
这有助于验证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
4.报告阶段:内部控制审计需要编写审计报告,总结审计的结果和发现,并提出改进建议。
报告应该清晰、准确地反映审计的实际情况,并明确具体的改进事项。
常用的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和技术包括数据分析、流程图绘制、问卷调查和抽样检查等。
审计学原理
审计学原理
审计学是一门研究审计活动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是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学原理是指审计活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审计工作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将从审计学原理的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审计学原理包括客观性原理。
审计活动应当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审计工作,不受任何利益关系的影响,客观地收集、分析和评价审计证据,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
其次,审计学原理还包括全面性原理。
审计活动应当全面地覆盖审计对象的各个方面,全面地收集审计证据,全面地评价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经营风险,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全面性。
另外,审计学原理还包括独立性原理。
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的审计立场和独立的审计态度,不受审计对象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独立地开展审计工作,独立地做出审计意见,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此外,审计学原理还包括谨慎性原理。
审计人员应当保持谨慎的审计态度,审慎地收集、分析和评价审计证据,审慎地做出审计意见,确保审计工作的谨慎性和可靠性。
最后,审计学原理还包括法定性原理。
审计活动应当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综上所述,审计学原理是审计活动的理论基础,是审计工作的指导原则,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独立性、谨慎性和法定性等基本特征。
审计人员应当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些原理,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为保障国家和社会的财务安全和经济秩序做出应有的贡献。
审计学原理的贯彻落实,将为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工程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工程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工程审计是指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核和评价的一种管理方法。
通过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等方面的审核,旨在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工程项目的按时、按质、合规完成。
本文将介绍工程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工程审计的原理1. 审计对象的确定在进行工程审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审计对象,确定审计的范围和内容。
审计对象可以是整个工程项目,也可以是工程项目的某个阶段或特定部分。
确定对象有助于确保审计的目标明确并准确聚焦。
2. 审计目标的明确工程审计的目标是确保工程项目按照计划、合规、高质量进行。
在进行审计时,需要明确审计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审计指标和标准,以便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评估和修改。
3. 审计标准的建立审计标准是衡量工程项目的关键指标和标准,对于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审计标准。
在进行审计时,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建立相应的审计标准,以确保审计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 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收集是工程审计的重要环节,通过收集工程项目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找出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做出相关决策和改进措施。
5. 结果报告与追踪审计结果需要进行报告和追踪。
审计报告应包括审计的目的、方法、结果和改进意见等内容,以便对工程项目的进展和改进进行跟踪和监督。
二、工程审计的方法1. 文件审计法文件审计法是通过审核工程项目的相关文件、合同和报告等内容,对项目的合规性、质量和进度进行评估。
通过查阅和分析文件,可以了解工程项目的整体情况,并对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
2. 现场审计法现场审计法是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和设备等情况,对项目的进度、质量和安全等方面进行评估。
现场审计可以直观地了解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3. 数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是通过对工程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评估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等方面的情况。
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审计是一种通过收集、分析和评估各种信息来确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正性的过程。
它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活动,旨在为对财务报表的用户提供可靠的信息。
本文将讨论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
一、审计的基本概念1.1 审计的定义审计是一种系统性的、独立的活动,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全面、客观、真实和公正的评估。
1.2 审计的目的审计的目的是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以保护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审计师通过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错误,并提供建议和改进措施。
1.3 审计的价值审计为企业提供了可信的财务报告,增强了用户对报表的信任。
审计也为企业识别和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审计的原理2.1 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师必须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确保审计活动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他们应该避免与受审计实体有任何利益冲突,并遵守道德和职业准则。
2.2 审计的证据审计师通过搜集、分析和评估相关证据来形成合理的审计意见。
证据可以来自于企业的内部记录、外部数据和其他信息来源。
2.3 审计的风险评估审计师需要评估潜在的风险,并基于这些评估来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他们应该关注高风险领域,并在审计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
2.4 审计的合理保障审计师必须获得适当的证据,以支持其审计意见和报告。
他们应该对财务报表中的错误、事实不清和欺诈行为提供合理的保护。
三、审计实施的步骤3.1 规划阶段在开始审计之前,审计师需要与管理层讨论审计范围、时间表和相关事项。
他们还应该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以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错误。
3.2 运作阶段审计师收集和分析相关证据,评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他们可能进行会计抽样、验证交易和进行其他审计程序。
3.3 报告阶段审计师向管理层提供审计意见和报告。
他们应该准确、清晰地描述审计发现,并提供改进建议。
审计基本概念
52
三方关系
4
52
基于责任方认定 的业务
4 如财务报表审计业务。
52
审计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主要概念
概念 含义 出现 章节 解释或举例 教 材 页
直接报告业务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 价或计量,或者从责任方获取对鉴证对象评价或计量的 认定,而该认定无法为预期使用者获取,预期使用者只 能通过阅读鉴证报告获取鉴证对象信息。 是指鉴证对象信息存在错报的严重程度。重要性取决于 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 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预期使用者依据鉴证对象 信息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中负责某项业务及其执行 负责某项业务及其执行,并代表会 负责某项业务及其执行 代表会 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报告上签字的主任会计师 经其授权 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报告上签字 主任会计师或经其授权 主任会计师 签字的注册会计师。 签字的注册会计师 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挑选不参与该业务 不参与该业务的人员,在出具报 不参与该业务 出具报 告前,对项目组做出的重大判断 重大判断和在准备报告时形成的 告前 重大判断 准备报告时形成的 结论做出客观评价的过程。 结论
121
观察
是指注册会计师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 程序。
121
询问
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书面 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 书面 或外部 外部的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 非财务信息,并对答 外部 非财务 并对答 复进行评价的过程。 复进行评价 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 相关披露认定 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 财务报表 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 直接来自第三方的对有关信息和现 的项目 直接来自第三方 有关信息和现 存状况的声明 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 存状况 声明 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 术,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的准确性 数据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核对 核对。 数据计算的准确性 核对
【仁H】2021年CPA《审计》第4章
第一编审计基本原理——第四章审计抽样方法【考情分析】本章属于比较重要的章节,核心内容是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从题型看,既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也可以在简答题或综合题中涉及。
尤其2012年以前以简答题形式为主,但是近几年经常在客观题和综合题中有所涉及,考生应重视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应对各种题型的考核。
【本章概况】第一节审计抽样的相关概念一、审计抽样的含义★★二、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三、审计抽样的类型★★一、审计抽样的含义★★(一)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1.对某总体包含的全部项目进行测试;2.对选出的特定项目进行测试,但不推断总体;3.审计抽样,以样本结果推断总体结论。
(二)审计抽样的定义目的在合理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审计工作。
含义注册会计师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均有被选取的机会,为注册会计师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的基础。
【提示1】抽样总体是指从中选取样本并期望据此得出结论的整个数据的集合。
【提示2】抽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提示3】注册会计师通常只需要评价该账户余额是否存在重大错报,而不需要确定其初始金额。
特征1.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100%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2.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3.可以根据样本项目的测试结果推断出有关抽样总体的结论。
(三)选取样本时对代表性的考虑含义是指在既定的风险水平下,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相同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类似。
应用原则只有当从抽样总体中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时,注册会计师才能根据样本项目的测试结果推断出有关总体的结论。
判断标准样本的选取是无偏向的,该样本通常就具有了代表性。
影响代表性的因素相关因素无关因素整个样本样本中的单个项目如何选择样本样本规模错报的发生率错报的特定性质【考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审计抽样基本特征的有()。
A.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B.可以根据样本项目的测试结果推断出有关抽样总体的结论C.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D.可以基于某一特征从总体中选出特定项目实施审计程序【考题•单选题】下列有关审计抽样的样本代表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优质文档
• (二)定义总体与抽样单元 • 1.总体——在实施抽样之前,注册会计师必须
仔细定义总体,确定抽样总体的范围。 • 注意:注册会计师应当确保总体的适当性和完
整性。 • 2.定义抽样单元——在定义抽样单元时,注册
会计师应使其与审计测试目标保持一致。在控制 测试中,抽样单元通常是能够提供控制运行证据 的文件资料;在细节测试中,抽样单元可能是一 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项记录,甚 至为每个货币单位。
• 选取样本的基本方法,包括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 在既定的可容忍偏差率下,预计总体偏差率越高,样本规模应越大
定义抽样单元——在定义抽样单元时,注册会计师应使其与审计测试目标保持一致。
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系统选样和随意选样。 三种基本方法均可选出代表性样本。
(1)对总体项目进行编号,建立总体中的项目与表中数字的一一对应关系。 由于统计抽样要求注册会计师能够计量实际样本被选取的概率,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统计抽样。
• 三、评价样本结果
• (一)分析样本误差——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样 本的结果、已识别的所有误差的性质和原因,及 其对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的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 影响。
• (二)推断总体误差
• 注意: • 第一,在实施控制测试时,由于样本的偏差率
就是总体偏差率的最佳估计,所以,注册会计师 将样本偏差率直接视为推断的总体偏差率,但注 册会计师必须考虑抽样风险。 • 第二,当实施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 据样本中发现的错报金额推断总体错报金额,并 考虑这一结果对特定审计目标及审计的其他方面 的影响。
• 3.预计总体误差——与样本规模同向变动 • 4.总体变异性——与样本规模同向变动 • 注意:在控制测试中,一般不考虑总体变异性。 • 5.总体规模——对样本规模影响很小 • 注意:对小规模总体而言,审计抽样比其他选择
信息技术审计的基本原理与实践
信息技术审计的基本原理与实践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为了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与合规性,信息技术审计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审计的基本原理与实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领域的知识。
一、信息技术审计的基本原理信息技术审计是对信息系统的评估、监控和审查,旨在发现和纠正系统中的问题和风险。
它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来保护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信息技术审计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其有效性并发现潜在的风险。
1.2 审计证据与审计程序信息技术审计需要依靠可靠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
审计证据可以包括系统日志、安全策略、用户权限等信息。
审计程序则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已有的审计标准和方法来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和步骤。
1.3 审计标准与法规遵循信息技术审计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法规要求,如ISO 27001等国际标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些标准和法规规定了信息系统应满足的安全和合规性要求,审计人员需要依据这些要求进行审计。
二、信息技术审计的实践方法2.1 风险评估与规划信息技术审计需要首先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潜在的安全威胁和风险,以及其对企业业务的影响程度。
在了解风险情况后,审计人员需要进行审计规划,确定审计的范围、目标和方法。
2.2 数据采集与分析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采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便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合规性进行评估。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系统日志、安全报表等手段进行,分析则包括对数据的整理、比对和统计分析等。
2.3 审计测试与评价审计测试是评估系统安全性和合规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模拟攻击、漏洞扫描等方式来检测系统的弱点和问题。
审计评价则是对系统的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确定系统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审计学原理 ppt课件
被审计人对审计委托(或授权)人负有受托经济责任,并由审计人
对其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审计委托(或授权)人一般是财产的所有者,当其财产委托(或受
托)被审计人去经营管理时,为了维护其利益,就要委托 (或授权)审计人对被审计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加 以审计监督。
ppt课件
7
第一节 审计的概念
(三)审计的基本特征 审计的三个基本特征为:
第三节 审计的对象和审计目的
(二)审计的目的 审计目的是指审计工作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我国审计的目的: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 高经济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 展。
ppt课件
13
第三节 审计的对象和审计目的
一、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职能是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 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审计的基本职能有: 经济监督:审计最基本职能 经济评价:有一定评价标准和依据 经济鉴证:西方财务报表审计阶段发展起来的
ppt课件 15
第四节
审计的职能、作用与任务
三、审计的任务
基本任务: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和 鉴
证;维护国家财经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 民经济健康发展
具体任务
:5点
ppt课件
16
第二章 审计的分类与方法
第一节 审计的分类 第二节 审计的方法
ppt课件
17
第一节 审计的分类
一、审计的分类:基本分类、其他分类
从事审计活动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包括宪法、审计法、财政 法规、经济法规、审计法规及其他有关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
ppt课件 5
第一节 审计的概念
5.审计的目标
审计的总目标是评价受托经济责任。审计的预期目标是审查、确 认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审计必记1基本原理2审计测试流程
虽然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审计成本和信息的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但是审计中的困难、时间或成本等事项本身不能作为省略不可替代的审计程序或满足于说服力不足的审计证据的理由。
由于管理层和治理层为实现预期利润或趋势结果而承受内部或外部压力,即使以前正直、诚信的管理层也可能发生变化,注册会计师不应依赖以往对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诚信形成的判断。
即使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和治理层是正直诚实的也不能降低保持职业怀疑的要求,不允许在获得合理保证的过程中,满足于说服力不足的审计证据。
独立职业怀疑客观公正初步业务活动的3个主要目的:1具备执行业务的独立性和能力;2不存在因管理层诚信问题而影响注册会计师保持该业务意愿的情况;3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对业务约定条款的误解。
基准选择如果微利或微亏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或企业自身经营周期性所导致,可考虑采用过去3-5年的经常性业务的平均税前利润为基准,负数取绝对值。
采用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其他财务报表指标为基准,如营业收入、总资产低于实际执行重要性是否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单位金额低于实际执行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汇总起来可能金额重大,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汇总后的潜在错报风险,对于存在低估风险或识别出舞弊的财务报表项目,不能仅仅因为其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而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实际执行重要性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确定的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的可接受差异额通常不超过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错报可能不会孤立发生,一项错报的发生还可能表时存在其他错报。
注册会计师应对银行存款(包括零余额账户和本期内注销账户)、借款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要信息实施函证。
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某一银行存款(包括零余额账户和本期内注销账户)、借款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信息对账务报表不重要且与之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很低。
如果不实施函证应在底稿中说明理由。
应收账款无特殊情况必须函证,除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1对账务报表不重要;2函证很可能无效(实施其他替代程序)。
信息科技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信息科技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信息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在现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几乎贯穿了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
随着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信息科技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保护企业的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信息科技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信息科技审计的基本原理信息科技审计是一种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审查的过程,旨在评估系统的合规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它的基本原理如下:1. 独立性与客观性:信息科技审计师应该独立于被审计的信息系统,他们的任务是客观地评估系统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不受任何利益冲突的影响。
2. 审计计划与范围:在进行信息科技审计之前,审计师应该充分了解被审计系统的运行方式和目标,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和范围,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 风险评估与控制:信息科技审计应该关注系统中的风险点,并评估这些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审计师应该推荐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轻或消除这些风险的影响。
4. 证据收集与分析:信息科技审计师应该准确地收集和分析与审计相关的证据,以评估系统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这些证据可以包括系统日志、访问记录和安全策略等。
5. 报告与建议:信息科技审计师应该根据他们的审计结果,编写详细的审计报告,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这些报告应该清晰地描述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的解决方法。
二、信息科技审计的方法信息科技审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 审查文档:信息科技审计师可以审查与被审计系统有关的各种文档,包括用户手册、技术规范和安全策略等,以了解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要求。
2. 实地考察:信息科技审计师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实地了解系统的基础设施、网络拓扑和数据存储方式等。
这有助于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风险。
3. 测试与样本分析:信息科技审计师可以进行系统的功能测试和样本分析,以验证系统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他们可以模拟各种攻击场景,并评估系统的安全性和响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 我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 1918年北洋政府农商部《会计师暂行章程》
12/26/2020
8
• 中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谢霖
▲CPA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12/26/2020
12
(三)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
早期内部审计——产生封建社会时期(寺院审计、庄园审计 )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产生于资本主义时期: 1844年,英国《股份公司法》规定监事制度(现代内审的雏
形)
1875年,德国克虏伯公司建立内审制度,实行合规审计与经 营审计
• 宋——起初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后来专设审计院(标志 我国“审计”的正式命名)
• 元——仿效唐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后废除比部, 审计归户部管理;上计制度
12/26/2020
7
l 明——都察院审计制度;上计制度,但由户部对上计报告审核 l 清——设都察院,下设十五道监察御史,是单一的审计机构,并结合监察
12/26/2020
பைடு நூலகம்
5
§1-2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政府审计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商代——(可能是我国审计的萌芽时期) • 西周初期(初步形成阶段)——宰夫(外部监督)、司会
(内部稽核)它们同由冢宰负责管理。 《周礼》记载:“宰夫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
正月要。旬终,则令正日成。而考其治,治以不时举者, 以告而诛之。 • 春秋——完整的报告制度(即定期向上级报告、上级对下 级审核考查制度)
12/26/2020
6
• 战国——上计制度(定期报表审核制度)建立
• 秦汉时期最终确立阶段——御史监察制度(御史大夫
• 隋唐宋日臻完善阶段(隋、唐比部;兼司法和行政监督性质 ;唐时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
• 1981年“上海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新中国第一家事 务所
• 1985年《会计法》颁布
12/26/2020
9
二、西方审计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国家审计产生和发展
产生于奴隶社会,发端于官厅审计(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 ;历代封建王朝时期;资本主义时期
(二)西方民间审计产生和发展
• 起源于16世纪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威尼斯、米兰),形成于英国股 制企业制度,发展和完善于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 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民间审计的形成:民间审计产生的“催产剂”是1721年英国的“南海
一、降低会计信息风险 (1)信息风险产生的原因
• 信息的间接性 • 信息提供者的偏好和动机 • 过量信息 • 复杂的交易业务
(2)降低信息风险
• 由使用者验证信息 • 让使用者和管理当局共同分担风险 • 提供已审计财务报表
12/26/2020
4
二、有利于政府加强管理(政府处罚整改) 三、改善企业和经营管理(企业资源配置) 四、防止和发现违法行为(虚假财务报表)
• 中国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
• 至1947年,全国已有CPA2619人,建立了一批会计师事 务所。主要业务是为企业设计会计制度、代理申报纳税、 培训会计人员、提供其他会计咨询业务。
• 推行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后,CPA审计退出有历史舞台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行业复苏标志——1980年财政部 发布《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
公司”事件
12/26/2020
10
1710年成立的英国南海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公司的舞弊行为和 不真实的会计记录,迷惑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使其股价狂涨,从 1719年中的114英镑/股一路狂升到1720年7月的1050英镑/股。各种 职业的人,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都卷入了这场旋涡。1720年,英国 国会通过了《泡沫公司取缔法》,许多公司被解散。投机热潮开始冷 却,而南海公司股价也随之一落千丈,从1720年8月的900英镑/股跌 到1720年月12月份的124英镑/股。当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资产进 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高价买进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资 者遭受了巨大确良损失。
审计学
审计基本原理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审计概述 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与法律责任 审计目标与审计程序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计划审计工作
2
12/26/2020
第一章 审计概述
第一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审计的含义与分类 第三节鉴证业务的含义及类别
12/26/2020
3
审计与市场经济
国际“四大”是:
l 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 (普华永道) l Ernst &Young International(安永国际) l KPMG International (毕马威国际) l Deloitte Touche Tohmatsu(德勒)
l 此时审计的特点(审计技术、风险导向审计得到推广、计算机辅助审 计广泛采用、审计领域扩大)
英国议会特邀了一名精通会计实务的名为查尔斯.斯耐尔的会计 师对南海公司进行秘密查证。他以‘会计师’名义提出了“查帐报告 书”,从而宣告了独立会计师的诞生。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民间审计。
12/26/2020
11
l 后来,1844年《公司法》颁布,规定设监察人,以查帐目。1853年, 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成立。标志CPA事业诞生。
19世纪末,美国铁道部配备有内审人员
12/26/2020
13
企业规模扩大,分权管理,内部管理——现代大中型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 要
三、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或前提条件) l 维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根本原因) l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直接原因) l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12/26/2020
14
§1-3 审计的定义与分类
一、审计的定义 (1)国外典型的审计定义 美国(AAA):为确定关于经济行为及经济现象的结论
和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对与这种结论有 关的证据进行客观收集、评定,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 关系人的有系统的过程。 美国AICPA:独立审计师对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对 会计报表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 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设的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FAC ):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使审计师能够对会计报 表是否在所有重要方面按照确定的财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