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4《论语》十二章 教案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新教材】4.1《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材定位】《<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这篇节选自《论语》的课文,焦点就在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也要再研习中,注意把握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
【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文化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孔子轶事圣人也会犯错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论语》十二章+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程目标:1 .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勤于归纳。
借助相关工具书,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其规律,活学活用。
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论语》的知识,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
3.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
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高考导航:1 .本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考生应注意总结和把握。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2.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对《论语》的相关内容多有涉及,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加关注。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半部论语治天下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二、作者作品1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敞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仓ij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一、课时:3课时二、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2.难点:文言实词、虚词,课文翻译,对每章要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1、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简介(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①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②30—50岁,欲仕不能。
③50—55岁,在鲁从政。
④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⑤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3)孔子思想:①、政治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4)后世这样评价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3、《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十二章(两课时)优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有关知识,明确历史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 理解、运用学习相关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联系生活和自身经历,体会课文中的丰富哲理,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常识掌握1.孔子了解(资源——【文学常识】孔子介绍)2.儒家思想了解(资源——【文学常识】儒家思想介绍)3.论语了解(资源——【文学常识】论语介绍)4.诵读诗歌(资源——【情境课文】《〈论语〉十二章》朗读)5.生词学习(资源——【语言学习】《〈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三、读后点拨交流1.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关于《论语》写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题《论语十二章》课型新授课课标解读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综合考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两个任务群,旨在通过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简要阐述了仁、义、礼等儒家核心思想,分析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能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上除了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外,更应注重学生对其思想内涵的深刻把握。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想关文学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并掌握“敏”“就”“朝”“喻”等重点实词及“焉”“矣”“之”“而”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文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思维提升与发展:通过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理解儒家思想“仁”“义”“礼”的基本内涵。
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孔子有关君子品德及修养的基本观点,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怀“仁”懂“礼”讲“义”的中国公民。
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竟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导入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而《论语》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人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或许也可凭只言片语拨云见日,受益终身。
《论语》如高山巍峨,典美深奥;如谦谦君子,修己怀仁。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铺路搭桥,感君子之风,践君子之行,成君子之德。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第上册第二单元第4.1课《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1课《论语十二则》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问题导入法)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十二章 简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了解孔子、孟子及其论著的历史文化背景。
2.感受文章或雍容或犀利或狂放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体会其妙处。
3.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二、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三、作者介绍《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四、题目解读《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5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理解《论语》中出现的“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
3.以“君子”为轴,梳理各章中的内在关系,理解君子“义利观”和“内求外修”的内核。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君子的美好品格。
一、导入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
二、预习检测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3.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君子为轴,内求外修“君子”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君子”是孔子想要通过教育培养的目标。
第5课《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单元解读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
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五、学习提示先秦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六、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基础薄弱,要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时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带学生从字、词开始,让学生注意重点字词并勾画,随后逐段翻译,教师带领总结段意并及时提问,让学生在掌握文意的同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七、教学目标让学生以“古代诗文阅读五看”为主线,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风格。
《论语》十二章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 把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今天一起学习他的《<论语>十二章》。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先为宋国贵族,至孔子时家道已经衰落。
年轻时,曾经做过管理仓库和牲畜的小官。
中年以后,主要时间都用来整理诗书礼乐,授徒讲学。
一度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为司空、大司寇。
因不满季桓子的所作所为,遂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共历十四年,皆不被重用。
最后仍回到鲁国,整理文献,教育弟子,直到去世。
孔子是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理论的核心在于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宣扬仁政。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他曾经整理过《诗》《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现存《论语》一书,主要是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孔子的言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含教学反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理解选文的思想观点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4.文化传承与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翻译: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思考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礼与乐——制度文明仁——内心的道德规范,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反映人们的仁德。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外在表现仁——礼乐的核心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设计 第4课时《〈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敏、喻、质、史”等文言词语含义。
2.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别。
3.理解“仁”“道”“义”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4.学习“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修身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仁”“道”“义”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2.解读“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修身方法。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论语》十二章,记载了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讲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学习《论语》十二章的前六章。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文化常识:八佾:读音yì,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叫做一佾。
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国君用天子之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35页学习提示: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三、学习活动(一)朗读文本,疏通文意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解:1.安:安适、安逸。
2.敏:勤勉。
3.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4. “君子”一词的理解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的社会,贵族传统正在崩溃。
孔子为君子重新下定义,将君子分为身份君子和道德君子。
身份君子是指:贵族社会的成员,按照血统关系组成。
处于社会高端,大富大贵,有身份,有地位。
道德君子是指: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一种新兴的力量。
他们不但比当时的贵族更有知识,还有他们更不具备的底层经历。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一、《论语》及孔子介绍1、《论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全书20篇,共492章。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叙事为辅,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扩展:“五经”——诗书易礼春秋),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智慧结晶。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且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
2、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后人尊称其为“圣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孟子为“亚圣”。
“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是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公信力,如“老师”;要么是有道德的贵族。
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3、《论语》的世界级影响力(美)梭罗《瓦尔登湖·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要知道永不衰老的事件,那才是更重要得多!蘧伯玉派人到孔子那里去。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学习平台,发布《论语》十二章的预习资料,包括PPT、视频和精选文献,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仁”的概念,设计问题如“你认为‘仁’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7. 《论语》十二章的思想价值与历史影响
- 儒家思想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文学、哲学、伦理学等
- 《论语》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东西方文化交流、儒家思想的国际传播
典型例题讲解
1. 解释下列句子中“仁”的概念: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克己复礼为仁。”
- “仁者爱人。”
答案: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仁”指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即不将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强加给他人。
- 儒家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全面素质教育、个性化教学
板书设计: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二、《论语》十二章的重点语句及解读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君子不器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 仁爱精神
- 仁:爱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义:正义、合宜、忠诚
- 礼:周礼、礼节、礼仪、礼制
- 智:智慧、学识、判断力
- 信:诚信、信任、信仰
3. 《论语》十二章的重点语句及解读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的乐趣与持之以恒的态度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XXX说:“看到贤人就要向他们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解析]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优秀的人时,应该向他们研究,争取变得更好。
而当我们看到不好的事情或人时,应该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从而改正自己。
XXX说:“也许是‘恕’吧?不要给别人加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来自《论语》第十二章)XXX说:“为什么你们不研究《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情感,可以观察政治和风俗,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学会讽刺时政的方法。
你们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和君上,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来自《论语·阳货》)仁是重要的责任,没有仁怎么能称之为礼和乐呢?没有仁怎么能称之为礼和乐呢?(来自《论语·八佾》)XXX说:“士无论何时都必须要有弘毅的品质,因为任务重大,道路遥远。
把XXX当做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要吗?死后才能放下,这不是更遥远吗?”(来自《论语·泰伯》)XXX说:“有知识的人不会困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
”(来自《论语·子罕》)XXX问XXX什么是仁。
XXX说:“克己复礼就是仁。
只要一天克制自己,恢复礼仪,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有仁德。
实践仁德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他人的责任。
”XXX问:“请问如何实践?”XXX说:“不合礼仪的事情不要看,不合礼仪的事情不要听,不合礼仪的事情不要说,不合礼仪的事情不要做。
”XXX说:“虽然我不聪明,但我会按照您的话去实践。
”(来自《论语·颜渊》)君子要注重本质,只有本质稳固,道路才会通畅。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德的基础。
(来自《论语·学而》)仁是多么遥远啊!我渴望仁德,仁德就在我心中。
(来自《论语·述而》)XXX问XXX什么是仁。
XXX说:“出门在外要像接待贵宾一样恭敬,役使老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典一样严肃。
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巩固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3.理解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
4.不同程度地感受《论语》的思想、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理解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
【教学难点】1.不同程度地感受《论语》的思想、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
为实现抱负,曾经仕鲁,并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论语》,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被称为“语”2、研习文本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奋。
有道:有才艺或有品德的人。
正:改正自己。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析]2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贫。
就有道而正焉:乐道。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八佾:现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小我叫一佾。
按照礼的规定,皇帝用八佾,即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四十八人;医生用四佾,三十二人。
《八佾》第一章中的季氏是医生。
而:如果。
如……何:怎么样。
[译文]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看待礼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看待乐呢?”[解析]没有仁德的人,就不能按礼乐制度的规定行事,必然会做出破坏礼乐制度的事情。
补充: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教案【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
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
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
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
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
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
“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
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
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
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三、整理总结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