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精髓 培育人文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文化精髓培育人文素养

在以高速度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的人文素养同样意义重大。教育不仅要培养专才,还要承担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文教育的使命。人文素养决定人生观,是提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塑造完整人格的基础,对于实现教育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着丰富的人文知识遗产与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对于当代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还可以达到传承文化精髓的目的。

一.人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人文素质教育是追求儒雅的风度气质,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热爱和追求真理,树立人文精神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是需要外在启迪、陶冶和内部省悟、修炼的教育活动。

二.中国古典人文教育

中国古代在教育传统上注重通过不同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培养当时的“健全人格”,而当代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和知识的工具性价值,忽略人文素养,忽视教育的永恒目的与追求,人文教育往往只是进行单向性的宣传说教使人文教育难以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时期孔子为了教化人性,主张学习“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大学》中明确的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揭示了当时高等教育目的的人文素养要求,更注重心智的训练和情感的陶冶。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董仲舒提出要通过教育“养成以仁义为内容、以礼为形式的风俗习惯”。太学的教育就内容是儒家五经教育,五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人文知识体系,“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怪,恭敬而温文。”(《礼记·文王世子》)。可见,礼和乐内外并举地塑造着一个人。

古代私学的代表书院由名师主持,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自由讲学,注重教与研的结合,倡导门派间的交流,追求道义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体现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了以德育人和对人性关怀的人文精神。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主教张栻明确提出了书院的办学宗旨是“传道而济斯民”,即书院不是官学那样科举仕进之地,而是传承圣道提升道德人格,匡时济世,拯救黎民之所。书院的培养目标饱含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意蕴,即对人性、道德修养的关注。

在《学记》中还包含了一断比较完整的类似九年教育大纲的内容:“比年(隔一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教书育人的宗旨和目标,初学者离经辨志,既要懂经书又要明确自己的志向;进而敬业乐群,要乐于学习还要具有合群的品质;之后博习亲师是指有广博的知识和尊敬自己的老师;论学取友指有钻研学问的能

力和明辨是非正确择友的能力;如此才可是为小成。知类通达可谓达到了触类旁通并且人情利练达的境界。由此可见,每个阶段的目标都是从读书和做人两个方面提出的要求,表现出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怀和完整性发展的关注。

三.古典人文教育对当代的启示

1. 内化知识涵养精神

不仅重视人文知识的掌握,更重视人文精神的养成,通过各种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以及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人文熏陶。古代书院鼓励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辩论和讨论,人文课程的教授应当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而不仅仅是灌输表层知识。心理学认知派的主要代表柯尔伯格就曾明确的指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人文课程的开设重点不在于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多少,而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与研究将具体的知识内化,在我们的理智和情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上升为指导自己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与准绳,逐渐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从而激发原创力和批判现实的自觉性,成为自身品格和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2. 重塑人文情怀传承民族精神

中国的古代高等教育是以人文学科为基础的。中国古典人文教育以经、史、子、集作为教育内容,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尊崇与推广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却是经时代的洪流沉淀下来的自始至终都得到认可的经典知识。近年来,以于丹、易中天为代表的几位大学教授在电视台讲授古典文学如《论语》、《三国》等,成功地将大众的目光吸引到这些几近尘封的经典。可当宣传落下帷幕,能让这些经典能够真正走进心灵的人会有多少?涵养人文精神绝不能随波逐流跟风时尚,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节目让经典重回大众视线,却不能仅仅用这种方法重塑人文情怀,因为这是一个漫长的自我积累熏陶的过程。必须让人们意识到经典作品中共同饱含的吸引人,感动人,启迪人,鼓舞人的内容以及深邃的理性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民族精神。史书记载了许许多多不同时期的先进人物,虽然真实性有待商榷,但他们的人生态度、英雄言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成为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世世相传的生动表现。而这些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这种精神上的魅力是其他事物不能替代的。

人文教育具有民族性,养成人文素养必须重视中华传统人文资源,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自身实践和环境熏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稳定的内在品质,培养自身的理智、情感和意志,引导自己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成为指引人生旅程的长明灯火。

参考资料

【1】崔蕴华,冯菲. 全球话语境下的文学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

【2】刘仲林,葛朝鼎.聚中华文化精神拓人文素养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