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合集下载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生儿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治疗常用的一种途径,但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静脉输液外渗的问题时有发生。

新生儿的皮肤薄嫩,静脉输液固定点易受压迫和摩擦,加之新生儿活动度大,不易配合治疗,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输液外渗的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导致药物浪费、局部组织损伤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对新生儿造成危害。

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对于提升新生儿输液护理质量,保障新生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还比较有限,临床护理人员在日常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来降低外渗发生率,提高新生儿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护理干预策略及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问题意义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护理问题,其严重程度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外渗不仅会导致药物浪费和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损伤、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对于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个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护理干预策略及效果评估,不仅可以提升护理人员对外渗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还可以改善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健康与安全。

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问题意义的内容到这里就已经完成,总字数为185字】。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分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

通过评估护理干预的效果,总结并提出预防措施和护理经验,为解决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

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关于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第1页,共3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药物外渗是儿科临床实践中经常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有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1~6%,药物外渗导致的后果,轻者皮肤出现红、肿、疼痛、淤血,重者可出现组织溃疡、坏死,甚至残疾,所以药物外渗后的妥善处理对于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并发症、减少护患矛盾尤为重要。
第30页,共3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水泡的处理
水泡处理(小水泡)对于多发性水泡注意水泡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 ,保持局部清洁抬高患肢,每天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贴水胶体薄膜敷贴,待水泡自行吸收。 水泡处理(大水泡直径大于1厘米)伤口消毒,针头在水泡边缘刺破水泡,无菌敷料覆盖,吸干渗出液,黏贴水凝胶片状敷料。
第28页,共3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评价为3级时患肢抬高制动,予以康惠尔透明贴应用,对早期渗出和肿胀范围较大的患儿,及早使用康惠尔透明贴,将整个肿胀范围覆盖,待其肿胀消失,自然脱落,此法操作简便,效果良好。
第29页,共3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评价为4级或伴有水泡者,如果直径小于5mm,用康惠尔透明贴外敷,如果直径大于5mm,且张力较高,在水泡底部用1cm注射器抽吸渗出液,保留水泡表皮,注意无菌操作,在康惠尔透明贴外敷。
血管收缩剂外渗表现:以多巴胺为主的血管收缩剂在使用30分钟后可出现注射部位颜色发白,呈条索状延伸,有时会出现树枝状蔓延,如持续使用同一静脉,时间过长会使整条注射静脉色素沉着,呈条索状硬化,甚至失去弹性。
第7页,共3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静脉外渗的不同表现
高分子抗生素外渗的表现:抗生素一般是高分子物质的化学药品,它们在静脉使用时,浓度过大会使针尖周围呈缺血性苍白,局部皮肤缺血,如果缺血时间过长,会使局部组织呈青色、紫色,甚至发黑坏死。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09-12-15T13:10:34.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6期供稿作者:陈海燕谭启明[导读]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海燕谭启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儿科河北保定 071000)【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6-0185-02 儿科静脉输液外渗是儿科护士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1患儿因素1.1.1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

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2疾病因素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儿,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3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①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②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③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④使用钢针。

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⑤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⑥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⑦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新生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新生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新生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应急预案
1、正确选择血管(尽可能选择四肢血管,禁止选择关节处血管),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

2、妥善固定留置针,病儿烦躁时适当予以安抚,避免管道移位、脱落引起药物外渗。

3、熟知特殊药品的理化性质及副作用,包括药物外渗早期表现及处理要点。

4、加强巡视,观察静脉穿刺处局部皮肤情况,注意有无肿胀、发红等色泽的改变。

5、班班交接,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护士长或经验丰富的老师,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处理,必要时邀请相关专家会诊,采取最优的处理方案,避免或降低对病儿的伤害。

二、处理流程
效果好效果不好。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摘要】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新生儿护理中常见的并发症,引起原因可能包括输液速度过快、静脉穿刺技术不够熟练、输液管路漏气等。

外渗不仅影响药物疗效,还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损伤以及感染等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外渗,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如定期检查输液管路、注意静脉穿刺技术等。

需要及时评估护理效果,确保患儿安全和舒适。

结合护理工作建议,可以进一步提升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效果,保障患儿的健康。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危害、护理、干预措施、效果评估、护理效果、总结、工作建议1. 引言1.1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通过静脉输液管道的液体渗漏至血管外组织空间的现象。

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液缺陷:输液管道或连接部位不严密,存在漏液的风险。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压,导致血管壁承受不住而发生外渗。

3. 静脉血管情况:静脉血管异常、痉挛、炎症等情况会增加外渗的风险。

4. 治疗性药物:一些药物对血管壁有刺激性,可能导致外渗的发生。

5. 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的血管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增加外渗概率。

为了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带来的潜在危害,护理干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加强输液设备的检查和维护,控制输液速度,注意监测静脉血管情况,选择适当的输液部位,并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理情况,可以有效减少外渗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安全与健康。

2. 正文2.1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液体从血管内渗漏至组织间隙,造成液体滞留、肿胀和皮肤瘙痒等症状的情况。

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通路不畅:静脉通路不良、静脉针头脱落、输液管路扭曲等原因会导致输液液体无法顺利进入静脉血管,从而造成外渗。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压,导致静脉扩张和血管壁薄弱,从而增加外渗的风险。

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器 轻轻 吸出水泡 内的外渗 液 ,注意 不要 破坏表皮 。每 日用氧 气管吹患 处3 0 m i n 2 0 : ,局 部涂 以百多邦 ,可促进炎症 的吸收 ] 。 新 生儿发生 液体外渗 的概 率高 ,而且一旦发生 ,危害 巨大 ,若处
理不 当,可能造成严 重的后果 ,甚 至医疗纠纷 ,因此需要护 理人员采 取更精 确 的护 理措 施 ,提 高 穿刺技 术 ,在 出现液 体外 渗后 ,及 时发 现 ,及 时处置 ,不但 可以减轻患 儿的痛苦 ,也可以避免 出现更严重 的 并发症 。
儿静 脉 输 液 病 例 1 2 0例 ,年 龄 1 ~ 2 8 d ,体 质 量 1 . 2 ~ 4 . 1 ,根 据 症状 ,体 征和 临床 诊 断 ,均 满足 静 脉 输 液 的标 准。 所 有静 脉 穿刺 均 由
具 有 丰 富临床 经验 的 护 师 以上 人 员完成 , 穿刺 使 用静 脉 留置针 。 为降低 外渗 发生 概 率 ,尽 量 选择 近 心端 血 管 ,避 免选 择 下肢 及 关 节部 位 血 管 。每 日对 穿刺 部 位 实施 消 毒 护 理 , 随时 观 察 穿 刺部 位 有 无外 渗现 象。结 果 1 2 0例静 脉 输 液 病 例 中, 发 生液体 外渗 2 1 例 , 占全 部病例的 1 7 . 5 % ,通 过 及 时 的护 理 处 置 ,无 局部 组织坏 死等 严 重 并 发症 出现 , 穿刺部 位 的 红肿 在 3 d内全 部 消 失。结 论 液 体 外 渗 的原 因主 要 有 血 管 因 素 、 药物 因素 、操 作 因素 和疾 病 本 身的 因素 等 几个 方 面 。液体 外 渗 的表 现 为 局部 组 织肿 胀 ;以 穿刺 点 为 中心 的 红 晕 ; 输 液血 管 的 条 索状静 脉 炎或颜 色苍 白 。严 重者 可 出现 烧灼 疼 或刺 痛 。一 旦 出现 液体 外 渗 症状 后 ,护 理 人 员须 及 时停 止 输 液 ,抬 高 惠肢 , 对 惠处 采取 积 极 的 处理 措 施 。新 生 儿发 生 液体 外 渗 的概 率 高 ,而且 一 旦 发生 ,危 害 巨 大 ,若 处理 不 当 ,可 能造 成 严 重 的后 果 , 甚至 医 疗 纠纷 , 因此 需要 护 理人 员采取 更 精 确 的护 理 措 施 ,提 高 穿刺技 术 ,在 出现 液体 外 渗 后 , 及 时 发现 ,及 时处 置 ,不 但 可 以减 轻 惠 儿 的

新生儿输液渗漏后的护理对策PPT课件

新生儿输液渗漏后的护理对策PPT课件
告知家长输液结束后的护理要点,如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触碰和摩擦 等,预防输液渗漏的发生。
输液中观察
指导家长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宝宝 的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 员。
06
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
定期总结分析渗漏原因
汇总新生儿输液渗漏案例,分析具体原因,如穿刺技术、固定方法、输液速度等。 针对高频次渗漏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找出根本问题所在。
鼓励医护人员积极上报输液渗漏事件,以便及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技能
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新生儿输液技能培 训,包括穿刺技术、固定方法、输液 速度控制等。
通过模拟操作、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 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
邀请专家或有丰富经验的护士进行现 场指导和经验分享。
完善输液流程确保安全
制定详细的新生儿输液 操作流程和规范,确保 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确的 指导和要求。
对输液设备进行定期检 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 良好状态。
使用安全性能更高的输 液器和针头,以减少渗 漏风险。
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 理渗漏情况。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鉴别诊断
与其他可能引起皮肤红肿 、疼痛的疾病进行鉴别, 如感染、过敏反应等,确 保准确诊断输液渗漏。
并发症风险评估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评 估输液渗漏可能引发的并 发症风险,如局部组织坏 死、静脉炎等。
03
局部护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液并拔针
02
01
0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现输液渗漏后,应立即停止输液。 拔针时避免损伤血管,压迫穿刺点止血。 抬高肢体,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输液针头位置确认
检查输液针头是否固定良好, 有无脱出或移位现象。

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7/26/2024
儿科静脉外渗的不同表现
➢ 营养性物质外渗表现:无论蛋白制剂、血制品剂静脉高营养制剂均 为渗透压较高的药物,一旦外渗,可引起局部肿胀,血管红肿变黑, 不易短时间恢复,肿胀部位的肌肉组织亦容易缺乏弹性,影响肢体 活动。
7/26/2024
液体外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a.留置针尖端刺破血管壁,导致输入液体进入血 管周围组织。
白,之后逐渐转暗红色,可产生局部出血,如此时热敷, 可造成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代谢增强、细胞耗氧量增加, 7/2可6/20加24 速组织坏死
局部外敷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 的吸收,灭活药物毒性作用,从而减轻局部组织 的损害。 • 应用于血管刺激性较大的化学药物的渗漏(局部 产生无菌炎性反应)。如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等。 • 常用冰袋冷敷,渗漏后应早期用,防冻伤。
• 护理人员方面:护理技术、用药知识、责任心。 • 病人方面:血管方面、组织水肿、病人及家属对
药物外渗的风险认识不足。
7/26/2024
常见外渗药品
• 20%甘露醇、10%氯化钾、10%葡萄糖酸钙、多巴胺、 碳酸氢钠、 丙种球蛋白、白蛋白、 氨基酸、脂肪乳等
7/26/2024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药物因素(PH值 )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药物因素(渗透压 )
•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为280~310mosm/L,渗透压> 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 临床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 药物
渗透压
• 阿奇霉素
280
• 5%GS
352
• 生理盐水308Fra bibliotek• 3%氯化钠
1030
• 20%甘露醇
1098

婴幼儿静脉输液严重外渗临床观察及护理

婴幼儿静脉输液严重外渗临床观察及护理

婴幼儿静脉输液严重外渗临床观察及护理作者:苏敏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6年第7期苏敏上海嘉定区中心医院儿科上海市嘉定区 201800【摘要】目的: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对患儿的损害。

方法:对婴幼儿静脉输液严重外渗立即终止输液,拔除针头,用干棉签轻轻擦去外渗的少量血水,直至无渗液为止,常用25%Mgso3 湿敷。

若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变紫黑色或坏死要立即进行药物封闭,常用1% 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5mg 或生理盐水4ml 加酚妥拉明2mg 稀释进行局封,每天1 次,直至肤色正常。

讨论:严重输液外渗时,因细小的血管受到肿胀组织的挤压,故拔针后即使局部不按压,出血量也很少,若输液外渗到皮肤坏死,皮肤组织出现缺氧,而垂直方向的压力作用皮肤,可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药物干预可以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局部毛细血管血液回流,它可以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有效降低缺血而致局部皮肤坏死。

结果:对严重输液外渗的婴幼儿及时采用恰当护理后可及时阻止局部皮肤组织致坏死,提高了护理质量,增进了医患关系。

【关键词】现代预防医学;麻疹;预防效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外渗是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在我们儿科病房,尤其是那些婴幼儿,他们不能自主表达自己的主诉,也缺乏自制能力,再加上婴幼儿血管细小,皮肤及皮下组织薄而嫩,疏松,这样输液严重外渗的发生率高于成年人和其他小儿,而相同原因引起的外渗至局部损伤程度也明显高于成人和其他小儿,若不及时给予恰当的处理,会发生皮下组织坏死,我院儿科2014 年1 月-12 月,对10 例婴幼儿输液严重外渗给予及时恰当处理后,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014 年1 月-12 月在我院儿科收住的婴幼儿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严重输液外渗有10 例,其中男4 例,女6 例。

年龄在10 天-8M之间,其中3 例为吸入性肺炎,4 例为支气管肺炎,3例为喘息型肺炎,输入药物为5%GS 加入青霉素钠,氨茶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输液渗漏后的护理对策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是儿科临床实践中经常出现、 不可避免的护理问题之一。文献报道[1]静脉输液药物外渗 发生率为0.1%~6%。药物外渗所导致的后果,轻的可使 局部组织出现发红、疼痛、肿胀、瘀血,重的可出现组织 溃疡、坏死,甚至残疾。所以,对药物外渗后的妥善处理 对于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并发症、减少护患矛盾尤其重要。
药液渗出的分级标准[1]
✓ 0级:没有症状; ✓ l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2.54 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
有疼痛; ✓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4 cm~15.24 cm。皮肤发凉.伴
不容忽略血流变缓的的因素:
偏瘫侧静脉炎发生率高达32% 卧床或术后下肢活动少血流缓慢 局部包扎与滞动
液体外渗相关因素的分析
➢ 踝部大隐静脉外渗机率最大,其次是手腕部、头静脉、贵 要静脉、颈外静脉,小儿静脉留置针应72小时拨除,一旦 发生炎症,会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液体外渗相关因素的分析
➢ 输入刺激性药物发生外渗机率高,而高浓度、高渗透压的液体进入 静脉,输液时间越长外渗的机率越高,推注速度越快,越易引起外 渗,过快的速度会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药物因素(渗透压 )
•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为280~310mosm/L,渗透压> 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 临床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 药物
渗透压
• 阿奇霉素
280
• 5%GS
352
• 生理盐水
308
• 3%氯化钠
1030
• 20%甘露醇
1098
• 5%碳酸氢钠
输液渗漏的概念
• 何谓输液外渗? • 何谓输液外漏?
输液外渗
• 药物本身理化性质或毒性作用,使血管通透性增 加,液体经血管壁进入局部组织
• 原因:非人为或客观因素 药物本身理化性质影响 病人血管结构与功能障碍
输液外漏
• 血管穿破,液体经血管破损处流入局部组织
• 原因:人为或主观因素多 穿刺技术不过关 输液管理不到位 病人不合作
1190
• 50%GS
2526
药物因素
• 药物输注速度—— 液流>血流时,会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同时会导 致渗出而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 外周小静脉 5ml/min • 手背及前臂静脉 <90 ml/min • 肘部及上臂静脉 100—300 ml/min • 锁骨下静脉 1—1.5 L/min • 上腔静脉 2—2.5 L/min
液体外渗相关因素的分析
➢ 室温降低时,全身末梢血管收缩,管腔变窄,流速变慢, 大量微粒沉积在局部血管引起阻塞。
➢ 血管因素主要是指输液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不足。
液体外渗相关因素的分析
➢ 新生儿尚无自主意识,不能按需要制动,且血管细小、充盈度差、尤其在 疾病状态下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如新生儿休克、硬水肿时,血管通透 性增强。
b.虽然留置针尖端在血管内,但是由于输入液引 起的静脉收缩或导致尖端对血管壁的刺激,产 生了向后的压力,使得输入液从置管时留下的 针眼处渗漏。
c.高渗性或其他性质的输入液刺激血管壁,引起 液体的扩散从而造成外渗。
药物外渗的常见因素
• 药物方面:PH值、渗透性、药物本身毒性及Ⅰ型 变态反应
• 护理人员方面:护理技术、用药知识、责任心。 • 病人方面:血管方面、组织水肿、病人及家属对
儿科静脉外渗的不同表现
➢ 血管收缩剂外渗表现:以多巴胺为主的血管收缩剂在使用30分钟后 即可出现注射静脉颜色发白,呈条索状延伸,有时会呈现树枝状蔓 延。如持续使用同一静脉,时间过长会引起整条注射静脉色素沉着 ,呈条索状硬化、甚至失去弹性。
➢ 高分子抗生素外渗表现:抗生素一般是高分子物质的化学药品,它们 在静脉使用时,浓度过大会造成针尖周围呈缺血性苍白色,局部皮 肤缺血,如果缺血时间过长,会造成局部组织呈青色、紫色,甚至 发黑坏死。
• 部分药物PH值
• 5%GS、 10%GS 、50%GS PH=3.2~5.5 • 0.9%NS PH=4.5~7.5 • 5%GSNS PH=3.5~5.5 • 复方氯化钠 PH=4.5 • 5%NaHCO3 PH=7.5~8.5 • 20%甘露醇 PH=4.5~6.5 • 低分子右旋糖苷GS PH=3.5~6.0 • 多巴胺 PH=2.5~4.5 • 10%KCL PH=4.5~6.5 • 氨苄P PH=10
➢ 护士的技术不熟练和责任心不强。
临床资料(17例) 2011年10月~2013年3月
v性别: 男:10例 女: 7例
v药物种类: 20%甘露醇外渗6例,人血丙种球蛋白3例,复方小儿氨基
酸5例,多巴胺2例,外院带入溃疡形成者1例。
v临床表现: 外观无改变,触摸有压痛者4例;血管呈条索状改变者2例
;外渗处局部组织肿胀者8例;水疱者2例;创面溃疡1例。
儿科静脉外渗的不同表现
➢ 营养性物质外渗表现:无论蛋白制剂、血制品剂静脉高营养制剂均 为渗透压较高的药物,一旦外渗,可引起局部肿胀,血管红肿变黑, 不易短时间恢复,肿胀部位的肌肉组织亦容易缺乏弹性,影响肢体 活动。
液体外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a.留置针尖端刺破血管壁,导致输入液体进入血 管周围组织。
儿科静脉外渗的不同表现
➢ 一般表现:头皮静脉输液外渗一般局部鼓起肿块,四肢静脉呈弥散 性肿胀,外渗面积以针尖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散。外渗局部皮肤表 现为颜色苍白或者红晕,继之肿胀,以静脉血管周边为主。
➢ 化学物质外渗表现:钾、钙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它能对毛细血管 致密度增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新生儿头皮静脉丛交错连接, 且无静脉瓣,虽然回血良好,推注无渗漏,但在它的周围已破坏的 血管部位可出现外渗、漏出、引起钙盐沉着,毛囊破坏,不长毛发 或毛发稀少、枯黄,影响美观。
药物外渗的风险认识不足。
常见外渗药品
• 20%甘露醇、10%氯化钾、10%葡萄糖酸钙、多巴胺、 碳酸氢钠、 丙种球蛋白、白蛋白、 氨基酸、脂肪乳等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药物因素(PH值 )
• PH值 正常血液PH值7.35~7.45,药物PH值超过此范围会 干扰 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P H<4.1为强酸,PH> 9.0为强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