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范文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一、引言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主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
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理论体系。
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对于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将从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入手,向大家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
二、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又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中医理论和中药两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括四大体系: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1. 整体观念中医的核心理念是“整体观念”,也称之为“整体观”。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
中医治疗强调调整整体的平衡,而不是只关注某个器官或症状的治疗。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中医将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互相依赖、互为消长,当阴阳失去平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中医将天地万物划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互制约和转化,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生命系统。
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也分别对应五行中的不同属性,如肝属木、心属火等。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通过研究和诊断经络来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通过它们可以使气血运行通畅,维持人体的健康。
三、中医的疗法和治疗方法中医拥有丰富多样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有药物治疗、针灸、推拿和中医养生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工具,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和五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预防医学及中医经典着作奠定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因而学习和掌握该课程对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极为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等三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阐释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精气学说,是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精或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学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和精为生命本原、气为生命维系的精气理论。
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中医学以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认识和阐释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
五行学说,既是一种古代的宇宙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
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此五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两种运动模式: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克制以维持协调平衡的普遍联系;五行的中控四方说明中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主导或调控枢纽。
中医学用以阐释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特有思维方式,主要有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和类推思维方式。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精气血津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制学说等四部分。
中医临床必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临床必学知识点总结中医临床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诊断与治疗中医疾病为主要内容,是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临床必学知识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中医预防等内容。
以下是中医临床必学知识点的总结。
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精气神学说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原理,包括外感病、内伤病、情志病、寒热病、湿病、瘀病等病因病机学说。
3. 中医诊断学:掌握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基本技能和要点。
4. 中医病证分类及辨证施治:掌握中医病证分类方法、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辨证与施治、辨证与用药等内容。
5. 中医养生保健: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摄、情志调摄、运动保健等内容。
6. 中医药原理:了解中药药性、归经、功效、剂量等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中药药物学、药理学等内容。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些理论知识是中医临床工作的基础,对于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医诊断1.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面色、舌象、身体形态等方面的观察,通过观察来辨别疾病的病情和病证,从而指导治疗。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言语和呼吸、腹音、心音等生理和病理声音,以及感觉病人的气味、口臭、汗臭等状况来辨别疾病的病情和病证。
3.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感觉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来了解疾病发病的原因、症状的变化和病证的特点,以便确定病情和辨别证候。
4. 切诊:切诊是通过中医脉诊、舌诊等诊断方法,观察脉搏和舌苔等生理指标,来辨别疾病的病证和病情,从而指导治疗。
以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这些诊断方法是中医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辨证的重要工具,对于确诊疾病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中医治疗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包括中药的选方、煎煮、用药等内容,需要掌握中药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进行有效的治疗。
中医学9门课程
中医学通常由以下九门主要课程组成:
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人体脏腑学说、中医病机学说等,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质量评价、配伍禁忌等。
3. 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问诊、切诊、闻诊等,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
4. 中医内科学:研究内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心脏病、肝病、肾病等。
5. 中医外科学:研究外伤和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骨折、创伤、手术后恢复等。
6. 中医妇科学:研究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
7. 中医儿科学:研究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小儿感冒、发热、腹泻等。
8. 中医针灸学:学习针灸和推拿等手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用于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功能。
9. 中医养生与康复:学习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以及康复技术和康复疗法,用于促进健康和康复。
这些课程涵盖了中医学的不同领域和专业,以提供全面的中医医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因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学计划而有所不同。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4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形成与发展任何一门学科都受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首先,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气论”)作为主导性自然观,对世界“本体”问题作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性阐述,并决定着中国传统科学包括中医学的研究思路、方式及其特质,也是整个中医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石。
其次是阴阳和五行学说,它们具有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
阴阳学说所要揭示的是宇宙万物最一般的联系和最深刻的本质,是世界运动最普遍的规律;五行学说所要揭示和证明的是宇宙万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统一的结构模式,并试图具体地刻画出系统事物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的一般机制。
中医学家正是借用阴阳和五行学说认识生命及相关问题,分析归纳有关资料和信息,以建构中医理论体系。
另外,与元气论、阴阳及五行学说相伴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认识的理论,主要包括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精气血津液三大学说。
藏象学说借助以“象”测“藏”的司外揣内等方法,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及外环境的关系,它与经络学说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
精气血津液理论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及其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阐述其生成、运行输布、功能、代谢、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经络学说主要阐释机体联络通道的构成、分布、功能及病理变化等。
这三种学说相互包容渗透,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独特而精辟的认识。
另外,体质与人格,是不同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特性的反映,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对疾病认识的理论,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病因学说探讨引起疾病的各种原因及其性质和致病特点、规律等。
病机学说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理及影响或诱发疾病的常见因素、发病途径和类型、疾病发展变化和转归的基本机理和一些共性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ppt课件
道。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具有流通气血,营养全身,调节机体功能, 增强机体防御外邪的作用。
运行气血,燮理阴阳;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 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 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血有形,气无形 脉有形,经无形 有形之脉行有形之血;无形之经行无形之
肺
大肠
↓
脾
胃
心
↓
中
心
小肠 ↓
肾
膀胱
胸
↓
中
心包
三焦
↓
肺
肝
胆
中
“ 肺 大 胃 脾 心 小 肠 , 膀 肾 包 焦 胆 肝 续 ”。
规 律 :“ 表 里 经 —同 名 经 —表 里 经 ”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手三阴经从胸到手, 手三阳经从手到头, 足三阳经从头到足, 足三阴经从足到腹。
头
手 胸 手 手三阴
手三阴
腹
足
足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
双
臂
头
上
举
胸
阴
腹
升
阳
足
降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脏(阴经)里
腑(阳经)表
表里 关系
中医药学专业知识点
中医药学专业知识点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下面将逐步介绍中医药学专业的一些知识点。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基石,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存在于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寒热、阴阳、虚实等。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万物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一种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2.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来获得疾病的信息。
问诊是医生与患者进行对话,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状况。
3.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中药是指从天然草药中提取的药物,有着长期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中药学主要包括药物学、方剂学、药理学等内容。
药物学研究药物的性味、功能及药性。
方剂学研究药物的组方规律,即将多种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理学研究中药的药效机制及对机体的作用。
4.针灸学: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主要包括经络学、穴位学、针刺技术等内容。
经络学研究人体经络的分布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穴位学研究人体经络上的特定穴位及其功能。
针刺技术是通过使用针具进行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作用。
5.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来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中医养生注重个体的整体平衡,强调防病于未病的理念。
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起居调摄、饮食调养、运动保健等。
以上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些知识点,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法、中药学、针灸学和中医养生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中医药学专业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形态、分布、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说。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经络学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对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古代经络学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由经络组成的,经络是连接器官、组织和组织之间的通道。
经络不仅在表面运行,同时也在深层组织和脏腑之中。
人体的经络系统相当于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贯穿全身,并进行信息传递、物质运输和调节功能。
按照经络学说,人体有十四条正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八奇经。
其中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包经;八奇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阳胆经。
每一条经络都与一定的脏腑相对应,通过经络可以传输血液、气、营养物质和信息,并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个能量场,通过经络可以感知和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正常情况下,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畅通,维持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
然而,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经络的堵塞和疏通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调节经络系统,使气血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根据经络学说,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调节经络系统。
针灸是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来恢复身体的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身体表面的穴位,刺激经络系统,增强气血运行;中药则是通过服用草药来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的研究对于中医的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解释中医的一些疗效,也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经络学说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疾病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等。
这些基础理论构建了中医的
独特思维模式和诊断治疗方法。
下面将对中医的基础理论进行概述。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阐述了宇宙万物的二元对立性质。
阴阳
起源于自然界对立的现象,阐释了一切事物的相互依赖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并通过保持平衡来维持生命的
正常运行。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阴阳学说被应用于理解疾病的本质、辨
证施治和调节人体健康状态。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与病变。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内部的基本组织结构,其功能与病理变化
与全身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
中医通过研究脏腑的解剖、生理、病
理变化,可以诊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与气、血、津、液的运行和充盈有关。
气
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失调将导致疾病的产生。
中医通过调理气血津液的平衡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总之,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
说和气血津液学说等。
这些理论贯穿于中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体系中,
为中医的独特治疗方法和理念提供了理论根据。
中医理论的研究和传承对
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九单元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九单元讲义
经络
一、经络学说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系统、络脉系统及其连属部分组成。
见下表:
经络系统组成简表
二、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并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
每一条经脉分别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
故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
如手太阴肺经等。
一般来说,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而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而属腑。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则从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阴经。
从而形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路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四肢部位: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其前后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线;少阴、太阳在后线;厥阴、少阳在中线。
头面部位:则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络
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 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 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 柱内。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 绕身一周,并在带脉 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 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 注:督、任、冲三脉 “一源三歧 ”
经 手足少阳经行于侧头部
足厥阴肝经上行巅顶
躯干部:
部位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胸部
足少阴肾经 (距正中线2寸)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距
(距正中线4寸) 正中线6寸)
足太阴脾、足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厥肝从少腹斜
腹部
(距正中线0.5寸) (距正中线2寸) 向上至两肋经
(距正中线4寸)来自背部 体侧部足太阳膀胱经 (距背中线2寸)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
行分布、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气血相关的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经——路径,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 络——网络,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 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是联系全身各部、运行气血、调节机体 活动的通路。
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 会阴,经阴阜(耻骨 联合上方肌肉隆起的 地方),沿腹部和胸 部正中线上行,至咽 喉,上行至下颌部, 环绕口唇(内侧), 沿面颊,分行至目眶 下。
分支:由胞中别出, 与冲脉相并,行于脊 柱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 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 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 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 唇,到目眶下。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
“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又如《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
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3)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肾藏精: 指肾有贮藏人体精气的作用。
先天之精: 即来源于父母两性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胎儿的原始物质,又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故又称为“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 指来源于胎儿出生后,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从饮食物当中摄取的水谷之精,具有滋养脏腑的功能,又称为“脏腑之精”。
天癸: 指肾的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所出现的一种促进并维持生殖机能的物质。
肾主水液: 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肾主纳气: 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的生理功能。
肾阴:又称为元阴、真阴,是肾之精气中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作用的部分,身为一身阴液的根本。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是肾之精气中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部分,为一身阳气的根本。
君主之官:心主神志,主血脉,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古人把心比作“君主之官”。
相傅之官:肺主一身之气,通过辅助心对全身起着治理调节作用,故古人把肺成为“相傅之官”。
后天之本: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生化,均赖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生命之本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水火之脏:肾精属阴,肾气属阳。
肾阴肾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故称“水火之脏”。
娇脏:肺叶娇嫩,不耐湿燥寒热,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故形容肺为“娇脏”。
刚脏: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故比喻肝为“刚脏”。
六腑: 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及水液代谢密切相关。
胃主受纳: 指胃有接受喝容纳饮食物的生理功能。
胃主通降: 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征,以通降为正常。
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即水谷精微;浊,即食物残渣。
泌别清浊为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即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送到大肠。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根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八纲辨证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将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气包括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血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体液的总称。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生理机能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八纲辨证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八纲指的是寒热、虚实、表里、内外等八个方面。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症状,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归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还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到上一节为止,我们把经络学说的重点,十二经脉讲完了,就是经脉系统的主体,讲了十二经脉的定义、分布规律、走向交接规律、气血流注次序和每一条经脉大致的循行路线。
经脉系统除十二正经之外,还有奇经八脉,我们这一节讲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它的生理特点第一个问题,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它的生理特点。
首先讲奇经八脉的概念。
这个定义我们从两个要素来定义它:(1)从它循行的特征来定,它的性质,就是性质定义;(2)从它的组成来定,叫做结构定义。
从两个方面来定义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记住别道奇行,就是与十二经脉循行不一样,叫别道奇行,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
其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为什么在这里讲生理特点,而在十二经脉不讲呢?因为它是十二经脉别道奇行,在生理上,这八条经脉有着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特征,就是它不同的属性,我们把它抽象出来,归结为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大家看这个表,我们从循行分布和生理功能两个方面,来说明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是与十二经脉相比较而言的,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说明它的生理特点。
首先看循行分布。
第一、分布在人体内的分布区域。
我们前面讲了,十二经脉遍布全身,而奇经八脉,注意,上肢没有,上肢没有奇经八脉,这是一。
看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内、外、上、下、左、右循行,有个规律,它沿着内、外、上、下、左、右循行的规律,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十二经脉走向交接的规律,讲了循行的规律,而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比,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鲜明的规律性。
那它怎么走行的呢?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带脉像腰带一样绕身一周,这是第一。
第一个特点,上肢无奇经。
其二、与正经相比,就是与十二经相比不甚规律,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
其三、与脏腑的联系。
从络属脏腑看,十二经脉它是直接属腑络脏,或者属脏络腑,而奇经八脉没有特定的络属关系,这是第三点与十二经脉不同的。
中医基础理论_第四章-经络学说
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
经—即径,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
二、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 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 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 络 学 说
益阳医专附属医院 中医主治医师 夏雨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命名原则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
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 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 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 经属腑。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
头(面)
Hale Waihona Puke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 络 络脉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浮络
系 统
连属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部分
十二皮部 内属—— 五脏六腑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
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
《医学入门·经穴起止》说:“经,径也。
径直者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即是说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并像网络一样相互联络。
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则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
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即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经络学说的形成
根据文献记载,当时已有经络系统的概念出现,如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书籍中,已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这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经脉学专著。
但是,该书所载的十一条经脉,与现在的经络有所区别,它们彼此之间,是各不相干,互不联系的。
而且尚未形成内属于脏腑的概念,且无络脉之记载。
《内经》总结了当时经络学说的成就,对于经络的名称、起止、交会、循行部位、经气流注次序,以及各经“是动”病、“所生病”的证候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
同时还指出了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具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的作用。
正是由于经络的相互衔接,在周身内外构成了网络周身的经络系统,从而使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经络系统的联系中形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
《内经》对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完整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以后历代医学研究和探讨经络学说的源泉。
稍后成书的《难经》在继承《内经》有关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上,补其未备,则对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及奇经八脉方面有所补充和发挥,特别是发展了奇经八脉理论,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从而使经络学说更趋系统化和完整化。
经络学说对于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同时,它还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晋代医家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元代医家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以及明代医家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不仅总结了当时的针灸学成就,而且对经络学说的发展及针灸临床病证的总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它是学中医者首先必须熟悉的。
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张子和曾说:“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谓是至理名言。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所以《灵枢海论》说它“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内在的脏腑有着直接的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关于正经和奇经的区别,《圣济总录》认为:“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
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它们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
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却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
十二经别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
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素问气穴论》称它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所以称“十二经筋”。
经脉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称“十二皮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
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
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
近年来,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3、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
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
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
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
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
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引经报使药”理论。
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
经络看不见,摸不着,但经络又确实客观地存在着,成为我国历代医学家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法宝”。
几千年来,人类的知识日积月累,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人们只能去研究、印证、运用经络学说,却无力去补充、修改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这一方面显示了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不足之处。
如何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络现象,提示经络的实质,使它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是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