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筑史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史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史发展历程中国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商朝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建筑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古代中国建筑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国人民居住在洞穴和茅草屋中,这些简陋的建筑主要是为了遮风挡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石头和木材建造房屋。

商朝时期,出现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都城,城墙、宫殿和祭祀建筑等开始兴起。

随着奴隶社会的到来,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兴起,城市规划和城墙建设变得更加重要。

同时,寺庙和陵墓的建设也逐渐兴起,这些建筑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和信仰。

封建社会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建筑以宫殿和园林为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明清时期,紫禁城和圆明园等宫殿建筑广为人知。

同时,中国的园林艺术也达到了巅峰,苏州的拙政园和北京的颐和园等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中国建筑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20世纪初,西方的建筑风格开始影响中国,现代派建筑逐渐兴起。

同时,中国也开始注重保护和修复古代建筑,例如故宫、长城和丽江古城等。

近年来,中国建筑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现代化建筑涌现出来。

高楼大厦、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现代建筑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同时,中国也开始注重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筑行业向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建筑史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无论是古代的宫殿和园林,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都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3、青岛的建筑风格与城市面貌
4、大连的发城市的新变化 ——北京、济南
1、北京的发展变化
2、济南的发展变化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南通、无锡
1、南通的发展过程
2、南通的规划要点
3、无锡的发展过程 4、无锡的规划要点
思考题
1、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要点与意义 2、近代南通的城市形态特征 3、与古代城市相比,近代城市的主要变化
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二、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城市 三、旧城市的新变化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上海
1、上海的发展过程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正式设上海县治, 建有县署、文庙等。明嘉靖间为防倭寇侵扰, 而筑圆形城墙。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于1843年开辟 为商埠,帝国主义相继而来,从此就使上海发 生了变化,从一个小城市,迅速地发展成为中 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 进行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国的工商业中 心、世界闻名的“冒险家的乐园”。
4、上海的城市建筑
5、上海的城市规划
1927年国民党政府确定上海为特别市,并开 始着手进行城市规划。当年11月设立设计委员会。 1929年提出了一个上海新市区及中心区的规划。
30年代日本占领上海后,不久就开始着手进 行上海规划。
40年代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
877年上海城墙西门
城墙外的水壕
上海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租界的不断扩张的 过程。
2、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
3、上海的道路交通
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在英租界称之为“棋盘街”, 按照早期的规划,租界内的主干道宽度为18-21米,一般 道路为10-15米。但道路间距均在100米以下,有的只有 40~50米,沿街全部为商店店面。

中国城市建筑史的认识和感想

中国城市建筑史的认识和感想

中国城市建筑史的认识和感想“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系统研究人类城市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个在近现代中国获得长足发展的国家,中国城乡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中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何传承和发扬古代城市文明,如何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如何提升自身国家民族价值观念等等,这一切都影响着中国对世界和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谢辰生在新冠疫情发生后不久,我便在北京建筑历史文化学院讲授了《中国城乡建设发展史》这个课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思成城市设计思想”和“大梁路传统中轴线形制及构造”这两门课。

一、梁思成城市设计思想作为民国时期的建筑大家,梁思成对中国城市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对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中国建立后,梁思成先生就担任了北京市府建筑设计院院长,是第一个提出城市规划理论并建立专门研究体系的人”。

他曾说:“我所从事的事业不是一个设计师去完成一个设计,我要在建筑科学所规定的范围内,用我最先进的研究方法,结合当时时代的条件去研究城市规划。

”《中国建筑史》第五卷就收录了他在1929年写给同事陈之佛和友人梁思成的一封信。

梁思成在信中介绍了他在建筑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指出城市规划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普适性,并对现代国家规划设计理念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设计思想方面具有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梁思成先生为建设我国现代工业城市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城市设计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领域中梁思成先生不仅有卓越贡献,而且在城市设计领域提出了一系列见解并取得了重要成就。

二、大梁路传统中轴线形制及构造梁思成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

在大梁路传统中轴线形制及构造这门课中,我带领学生从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出发,系统地探讨了中轴线的构造及历史文化意义。

他结合史料,列举出了很多有趣又令人深思的例子。

例如“明代宫城”的选址就曾让我们感叹到明代宫城之华丽、建筑之雄伟。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第一章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

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第二章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城与国——同义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第三章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特征:▪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赵邯郸▪旧邯郸扩展为廓,改造成为赵都的经济活动中心区。

廓北设置离宫别苑,为利用原采邑城邯郸大夫宫室区改建扩充。

中国城建史

中国城建史

一、填空题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中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2、我国城郭之制起源于夏代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早期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山东曲阜鲁城;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雁下都、齐临淄、韩故城;城郭分设,如赵邯郸。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约2000-2100年,成中间有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其同时使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天守阁5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李冲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宇文恺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6、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要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

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千米的中轴线构筑了由南到北的重要的节点有: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殿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71929年国民党政府制定并公布的首都计划是我国较早的一次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

8、洛阳——东周时(前8-7世纪)曾为都城。

由于其在政治、经济上地位重要,此后还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定都于此,史称九朝古都。

9、开封城内河道较多,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通过三套护城河相互沟通,号称“四水贯都”10、北魏洛阳的规划师李冲、隋唐长安和洛阳城的设计者是宇文恺、金中都的规划师是、明北京的规划师徐达、。

11九边重镇是明代北方长城沿线军事设防的总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有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山西、延安、宁夏、固原、甘肃镇12陪都:国都之外另设的都城。

如东汉的国都在洛阳,定长安为西都。

唐代国都在长安,定洛阳为东都。

近代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抗战时定重庆为陪都。

13《周礼·考工记》中有关周代王城规划制度的记载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中国古代建筑史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建筑史城市建设

第三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一概说:要素:四个阶段:1城市建制:11)商周2)战国3)秦以后2 城市选址“相土尝水”1)解决水源问题(饮用水;供应苑囿和漕运)2)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要求3)风水上的要求2 3 筑城办法1)夏商时期:版筑夯土城墙;2)唐以后:砖包夯土墙城门洞结构:早期多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瓮城”:二道以上城门“敌台”,“马面”3 4 城市布局结构1) 城郭之制城:子城,内城,阙城郭:罗城,外城,国城✧城市布局的两种方式:城在郭的一侧或内部。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郭)明南京与北京有四道城墙2)《周礼:考工记》中都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冬宫·考工记》3)城市布局:帝王宫廷总是都城主体居住形式: 里坊制,街巷制市:娱乐场所:风景区、瓦肆4) 道路系统5) 道路绿化、“彩化”6) 市政设施建设7)都城规模大.二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实例1 汉长安——七星伴月●规划结构松弛:●宫室不集中,面积很大,市很不发达。

●陵邑的设置。

●八街、九陌●上林苑昆明湖2 曹魏邺城——一定之规●开创了功能分区明确,规划严整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棋盘式分割,宫殿位北居中。

●丁字型主干道,中轴线明确。

3 北魏洛阳——城郭严谨七大古都之一西晋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宫城位于京城偏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外郭、京城、宫城三重城墙。

●里坊制( 1里见方)。

●不规则的方格网道路。

4 4 南朝建康——秦淮纡余5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后建的越城。

历东晋、宋、齐、梁、陈六朝●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

●中间的御街砥直向南,可直望城南牛首山,作为天然的厥,其它道路都是“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市多而分散。

6 5 唐长安(隋大兴)唐长安(隋大兴)——规模宏大、里坊中正7高颖、宇文恺负责建设8中国古代最严整、规模最大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目录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 (1)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 (1)一. 城市的原始定义 (1)二. “城市”概念的演变 (1)三. 城墙 (2)四. 古代都城的城市变迁 (3)第二篇《考工记》 (3)一. 考工记概况 (3)二. 《考工记》中有关城市布局的阐述 (4)三.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 (4)四. 《考工记》营国制度之王城规划结构 (4)五. 《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 (5)第三篇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 (5)一. 文明发展脉络图 (5)二.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 (6)三. 第一阶段:夏、商、周、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6)四.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7)五. 第三阶段:东汉至唐的城市建设 (8)六. 第四阶段:古代后期城市建设 (9)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3)第一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阶段划分及特征 (13)一. 一般的历史阶段划分(中国) (13)二. 城建史中“近代”的阶段划分(中国) (14)三. 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状况 (14)第二篇中国近代城市的分类及特征 (14)一. 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分类)的主要因素 (14)二.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4)三. 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6)第三篇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一. 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第四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规划的特点 (20)一. 城市建设的特点 (20)二. 城市规划的特点 (20)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历史 (20)第一篇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程 (20)一. 中国现代社会政治背景 (20)二.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21)第二篇区域发展战略 (22)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一.城市的原始定义1. 城市的原始定义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及其启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当时的都城是有围墙和城门的,并且设置了市场、官府等设施。

随着历史的推移,中国城市建设的规模和形态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城市建设达到了一个巅峰。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当时的长安城不仅规模庞大,还具有较为完善的城市规划和街道布局。

城市中心是皇城和内城,周围是市井和居民区。

长安城的东西方向街道平行,南北方向街道相互贯通,形成了完整的道路网,为东西方向沿街商铺和垂直街道上的居民提供了便利。

此外,唐代城市的建筑风格也十分优美,富有特色。

宋代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又一重要时期,南宋时期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更有一定的创新。

例如,南宋时期杭州的市井规划十分独特,主要分为大小两级,大小市井之间有相应的道路连接,十分方便。

此外,南宋时期还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墙改造,城墙的高度和厚度得到了加强,城垣更具有防御性。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中,还有很多著名的城市,如北京、南京、西安、重庆等。

这些城市不仅具有特色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还承载了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既有民族文化,也有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的启示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一、城市规划要具备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的规划非常科学,考虑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城市防御的需要。

今天,城市建设也需要具备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要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和自然环境的需求。

二、城市建筑要具备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古代中国城市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具备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今天的城市建筑也需要具备自身的特色和文化,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的传承。

三、城市文化要传承和保护。

古代中国城市文化非常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

今天的城市文化也需要传承和保护,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建设和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使用环保、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中国城建史整理

中国城建史整理

中国城建史人物刘秉忠——元朝的规划师,代表城市为元大都和元上都。

宇文恺——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代表城市为隋唐长安城和东都洛阳城。

规划思想《考工记》——是记录周朝城市规划制度的文献,城为重城环套制,规模为方九里,宫城是全城规划的核心,宫城位于王成中心。

宫城前为外朝,后为市,宗庙、社稷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宫城前方的左右两侧,道路网及里环绕核心,主轴对称,突出宫城地位,并衬托出主轴线的主导,宫城内按前朝后寝制。

规划将国家制度中的严格等级观念运用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封建制度中君臣、父子、上下的尊卑,导致古代城市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

是古代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轴。

管子的因地制宜规划思想——城的形制应充分发挥城址的地理条件,按地形实际情况而定,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城市1.古代不同历史时期都城布局的特点1)轴线对称曹魏邺城:中轴线对称形式→隋唐长安:更完善的中轴对称→宋东京:正对宫城正门的御道2)对景城门、钟鼓楼、塔、亭台楼阁3)山水文化内涵崇拜——利用——意境4)空间组织春秋战国:筑以高台→隋唐:以整体布局特别是道路布局突出重点→明清:空间收放自如,整体布局5)轮廓线设计底层院落式住宅,大型院落式建筑群和城楼、钟鼓楼、塔构成起伏变化不太强烈的城市立体轮廓线6)色彩设计黄赤绿青蓝黑灰2.近代青岛、南通青岛——外国独占下发展起来的新建城市建设方针与规划意图:德国——以军事据点及贸易港口为重点日本——偏重于工业及交通方面的建设规划分区:德国——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德国区在市南沿海环境最优美的地段,中国区在北部,住区、商业、工业混杂日本——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这里运输条件较好,而工人住宅区却设在靠近铁路两旁的低洼地带,居住条件恶劣道路系统:德国——道路系统与地形结合得较好,路网是不规则的方格形,交通问题不严重故没明确分工日本——尝试解决路网分工问题居住区:德国——集中在“提督公署”以东一带,系独立式花园洋房,建筑密度低,绿化多,建筑标准高,结合及利用地形较好日本——大量日本式小住宅,以热河路的独立式建筑群最具代表性,较注重实用功能,平面及立面形式简单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城市道路的标准较高,上下水管网用环式,电灯在开始建设时就有,绿化较多,设有“林务署”建筑风格及城市面貌:充分反映出殖民地城市的色彩,按殖民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和建造。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
1. 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 城市;
2. 工业、矿业的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 3. 铁路、公路的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 4. 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级分化;
7
二 、城市的类型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特征:
5. 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和内地城市不平衡发展加剧; 6. 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 7. 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
1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德日独占青岛和济南;
□英国独占香港;
□帝俄独占哈尔滨与大连;
□法国独占广州湾等;
12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一、青岛
地理位置: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东口,原为一渔村。
1897年,德国强占青岛,由于有长期占领的打算,于1900年编 制了规划图,后随人口规模的增大,1910年又编制“青岛市规划图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青岛海滨历史建筑 (黄墙红瓦为主)
17
海滨中部、望海山地区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18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青岛原总督府地区
19
20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二、大连
1、 地理位置优越; 2、 大连地区三面环海,海域辽阔,具有建设优良大港
由于没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且按照规划实施, 因此城市都获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城市的风貌是侵
占国形式的翻版,规划也是侵占国完成。
城市建设上,外国人居住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表现 出明显的隔离和差异,建筑形式也引进占据着本国的 31 建筑风格。

中国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491P)

中国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491P)
中国城市建设史
1.城市的产生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西南地区一些井干式的房屋或竹楼,既是由穴居演变而来 半穴居: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 地面建筑:半坡遗址中,后期多为地面建筑,实际上仍接 近半穴居形式
原始的居民点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 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周部落兴起于渭水上游,以农业为主
殷商时代的城市 1:商城(郑州):郑州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约
1690m,西城墙约1700m,南城墙和东城墙约1870m。此城 使用了版筑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殷墟(安阳小屯):公元前十四世纪时,盘庚迁殷,
在此建都270年。数十处王宫建筑遗址,比商城的白灰面 夯土建筑又有进步,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早 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挖基坑,在填土夯实
• 西汉都城长安
汉初,即在北边设了许多边防城堡,与烽燧等防御设施组成 一个严密的防御系统 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 固中央集权服务 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 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 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 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
• 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1:燕下都(公元前4至3世纪) 燕上都在蓟(北京附近)燕 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城分内城及外城两部 分,城墙版筑,底厚6~7m,高4~7m,最高处10m 2:赵邯郸(公元前4至3世纪) 赵都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 其宫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 形
5: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县城福建,原为韩国都 城,郑灭韩后,亦在此建都,共历500余年,城分主城及 外郭城。主城近似正方形,外郭城位于主城东侧,范围比 主城越大1/3以上 6:淹城 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南,离市区约7公里,是西周时 代淹国都城,有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 方形,周长0.5公里,内城不规则圆形,周长1.5公里,外 城不规则圆形,周长3公里。城墙均用土筑,三道城墙都 只有一个旱路城门,并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古代史篇( 1— 8 章)第一章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P2)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P7)第二章1、名词解释: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 ,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 kuo) :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

(P14)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 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

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P15)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P38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 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P55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一.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

大邑(奴隶主所居);小邑(四野夫所居)。

西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二.《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夫为面积,100亩;以左为尊,左祖)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体现。

翻译: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市与朝各方百步。

三.城市建设上的特点:1、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形制多不规则。

2、城市规模庞大,远远超过营国制度所规定的诸侯城规模。

3、城、廓有明确分工,城—政治中心,廓—经济中心;4、城市分区发生明显的变化,经济区与居住区扩大了,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5、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6、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护城河,未来分区。

7、不同形式体现了“宫”为中心,中轴线主导,后朝后市等传统布局。

四.殷周时期城市建设实例1、赵邯郸特点:a、由宫城与大城两部分组成。

b、宫城独立成城,与大城相隔一段距离。

c、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成“品”字形。

2、齐临淄特点:a、内外城组成。

b、内城镶嵌在外城西南角。

c、城市形态不规整。

d、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而是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灵活设计,尤其是东城墙。

e、体现了管子的规划思想3、淹城特点:a、三道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

b、三道城墙外都有护城河。

c、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不在一个方向。

五.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要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1.城市:是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2.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桓,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3.邑:象征土地和人民。

实际上指生产对象和劳动力泛指所有居民点。

4.闾里: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面的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

5.穴居:早期多为竖穴形式,上边用树枝盖棚。

6.巢居:在树上搭建居处,后来干阑式的建筑就是巣居的发展。

7.半穴居:是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巣居的一种结合,属于半地下式建筑。

8.原始村落:农业的逐渐产生,便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和狩猎业分开,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住点,这就是最初的原始村落。

9.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指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干道。

10.河西四郡:指河西走廊以西设立酒泉、威武、张掖、敦煌四郡。

11.殷墟:1.谓殷纣身死,国都为墟。

2.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

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

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12.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

13.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域:关中区域、三河区域、燕赵区域、齐鲁区域、梁宋区域、颖川南阳区域、三楚区域、南越区域。

14.邺城:东汉末年军阀混乱时,长安洛阳先后被毁,曹操为加强其后方根据地,建立新都邺城。

今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

15.瓦子:瓦子又称“勾栏”、“瓦肆”,一类固定的聚会玩闹场所。

16.市井文化: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

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是一种“现象流”——“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中国城市的产生: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及其解释,及其对后世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又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途九轨,环途七轨,野途五轨”,说明道路是有一定的等级的。

“环途以为诸侯经途,野途以为都经途”“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北极星,以正朝夕”。

据研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但也说明周代王城规划有一定制度章法的。

对后期城市规划建设有重大影响。

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

以有中轴对称布局,平面组合也很有规则,宫殿设“三门”,内有“六宫”,门有毕门,左熟,右熟,宫有东房,西房,东序,西序,东堂,西堂。

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2、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特点及其在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

特点:明确分区、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影响: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子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3、唐长安城市布局的特点。

宫殿在城中偏北、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宫城、皇城被外城包围,城墙每面开三门,左祖右社。

城市布局严整,完全对称,东西对称,东西向主要道路与宫城、皇城丁字相交突出宫殿建筑。

4、唐长安城市布局与汉长安城市布局的比较。

5、宋朝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

1)商品交换的需求促进了集市的发展,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建筑史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①邑与都:邑并不仅是指城市,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是奴隶主的驻地。

②邑与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③城与国:“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城市防御性构筑物,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④城与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城与廓是有区别的,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阶级分化使得奴隶主贵族居住城内,一般人居城外廓内。

有的城并没有廓。

⑤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只有城市或城市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期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Ⅰ《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立了一整套城市规划制度体系,称为“营国制度”,这一制度是宗法分封制度在城邑营建上的集中体现,目的是确立天子、都城布局严谨,强化中轴线的引导作用,将象征皇室威仪的主体建筑大多集中在此轴上。

或从此轴线对称布局。

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Ⅱ影响:《周礼考工记》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最早、最完整的记载,被视为指导中国都城规划布局建设的经典。

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都城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重要影响。

①《考工记》的王城规划制度②“营国制度”根据政治等级尊卑来规划建设都邑,形成三级城邦统治体系。

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Ⅰ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曹操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

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

①分区格局: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

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

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很严整。

②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Ⅱ东魏、北齐邺南城的规划:①邺都南城为南北向的长方形;②宫城位于北部中央,由于有明显的中轴线,全城里坊、市场完全左右对称,十分整齐;③这种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到明清时期的北京仍然沿袭这种规划布局特点。

Ⅲ曹魏邺城规划的重要影响:①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②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③宫殿部分建筑严整,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④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全面体现礼制思想的都城,在规划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朝都城建康(建业):Ⅰ城市沿革: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国之后建的越城;三国时期孙权迁都与此,称为建业;东晋王朝南迁也在此地建都,称为建康,以后一直为南朝都城,城市地形复杂。

Ⅱ各朝代的建设:①孙吴建立的建业都城,位于今玄武湖的南面,城平面呈正方形。

②两晋城时期市得到较大发展。

西晋末年建西州城;东晋初期新建建康宫,称为台城,呈方形;③东晋中期新建军事中心——东府城,形成了东府城、西州城、宫城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城市之间是坊里和商市。

东晋建都后,经过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很快,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④城市的商市位于城南秦淮河和雨花台之间;城内集中了许多官办手工业作坊;城内佛寺兴盛,有几百座佛寺;在南北朝时期还大规模地扩建了玄武湖周围的园林。

Ⅲ建设特征:①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②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③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④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隋唐都城长安:Ⅰ隋唐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隋初经济有所恢复,沟通了大运河,在这种条件下,隋文帝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唐代在隋朝大兴城和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了东、西都城长安与洛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对后代和日本城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由中原转向江淮流域,在隋唐时代出现了军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情况,各种宗教传入中国,各城市宗教建筑异常活跃。

Ⅱ隋大兴城的修建:宇文恺主持(规划专家和建筑工程师),隋文帝灭北周统一全国后,仍在此建都,在长安建都时,觉得放弃原来的汉长安城,在其东南另建新城,隋亡后,唐朝仍在这里建都,改名长安城,屡有修建,但城市基本轮廓仍和隋初建城时相同。

Ⅲ隋唐长安的地形与规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Ⅳ城市总体布局: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

包括宫城、皇城和外城,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①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内设文武官府、社稷坛、宗庙、官营手工作坊以及驻军;皇城外东、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

祖庙与社稷坛在皇城内左右,完全合乎“左祖右社”的城制。

②宫城:位于皇城的北面,与皇城间有宽阔道路相隔,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主要宫殿座北朝南;③宫城外:东北方建有大明宫,称北内;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称南内。

④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城北主要是戚里,城南主要为闾里。

Ⅴ道路系统:包括城市干道和街坊内道路两个系统,成严整的方格网系统。

①城市干道——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宽度大于其他道路,超过实际需要;②街坊内居住坊里道路——为一字形或十字形;④市场内的街道宽度相对小,石子砌筑,两侧有排水明沟,沟外、沿店铺还有人行道;⑤道路路面多为泥土路面,少数地段发现砖瓦碎块填铺,两侧植行道树,设有排水沟;⑥东城和城墙平行,筑有夹层,夹城专供皇帝使用。

Ⅵ坊里:里坊制是一种古代城市居住管理模式,体现在形式上和管理制度上。

唐长安分为109个坊里,有五种规模,主要是由干道划分形成的;城市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夜晚宵禁,管理居民日常出行。

设街鼓,日出开坊门,日落时击鼓避坊门。

一般居民住宅条件很差,在府第、寺庙之间,甚至一些低级官吏和知识分子也很差。

坊里面积很大,原因:①坊里的划分完全是由干道网决定的;②为了便于统治管理。

Ⅶ市肆:东西干道南设置东市和西市,设围墙;市场有通往全城的河道,通往渭河、黄河,便于商品运输;市场内按行业集中,市内以商品交易为主,也有店铺与手工业作坊在一起,一般作坊为家庭手工业,分散在各坊里内;但这样大的城市只有两个集中的市,反映商业不够发达,市民和市的关系不太密切。

Ⅷ水系和绿化:全城引水分东西二区,城市水系主要为饮用,同时在园林绿化上的意义很大。

Ⅸ城市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①隋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采用严格坊里制便于统治人民,道路突出宫殿;②隋唐长安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反映了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也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工程技术水平;③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

宋代平江府(苏州)平江是历史上南宋苏州城的名城,春秋时代即为吴国的都城,自吴国始,秦汉晋唐以来,苏州都是东南沿海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重要城市之一。

Ⅰ布局:①有大城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有护城河环绕,呈长方形,城门皆有水陆两门;②府治所在称子城,在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四周围以城墙,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是当时地区政治军事中心的府州城市特点;③商业在城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行,反映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在交通便利的地点设有固定的集市场所;③道路系统成方格网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相交,大街之间多是东西方向的小巷,城内有三条东西向和四条南北向的大河道,即“三横四直”,道路常与小河平行,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④城内佛教、道教并重,有庙宇寺院百余座,寺观在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往往选择恰当位置,与街道、河流配合良好,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⑤苏州的城市园林,在南宋时已有相当的规模,以后更加发展,形成独具风格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Ⅱ《平江图》的重要价值:《平江图》是公元1229年平江郡守将重建后又历经百年发展的平江府城的道路、河流、桥梁、重要建筑、城池等刻在石碑上,即是著名的平江府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

Ⅲ从平江看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由于平江城的城市骨架——河道的重要作用,城市建筑物虽然屡毁于兵火,但河道基础犹存,只需稍加整修又可使用,这是与一般古代封建都城多舍弃原址不同的原因;在南方水网地区,河道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主要命脉,因此不会像统治中心城市由于政治军事原因而随意迁址;平江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规则方正,与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制,说明在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城市并存,各有着不同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