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0960a6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e.png)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城市一、人口与人口问题1. 人口与人口地理学(1)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世界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3)世界人口发展的不平衡性2. 世界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问题(2)人口增长的影响3. 中国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问题(2)人口问题的影响二、城市与城市化问题1. 城市化及其影响(1)城市及其定义(2)城市化的基本概念(3)城市化的历史过程(4)城市化的影响2. 新型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问题(1)新型城市化的概念(2)中国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内容(3)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成因第二章农业与农业区位一、农业资源1. 农业资源的概念2. 农业资源的分类及分布(1)土地资源(2)水资源(3)气候资源(4)人力资源3. 农业资源配置与利用二、世界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区位1. 农业类型及其区位的基本概念2. 半自然经济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3. 商业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4. 工场化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5. 世界主要农业区位的变化三、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区及其特点1. 主要粮食生产区2.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区3. 世界主要牧业生产区4. 综合农业生产区5. 主要农业生产区的特点第三章工业与工业区位一、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 工业的概念及其发展特点2. 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工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二、世界工业发展的地理差异1. 世界工业的发展地域特点2. 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3. 世界工业地域结构的演变三、现代工业区位1. 工业核心区与卫星城市2. 工业集中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3. 现代工业园区的构成及类型第四章贸易与交通一、贸易的地位及特点1. 贸易的概念及其地位2. 世界贸易的区域结构3. 贸易流动的地理特点二、国际贸易的格局1. 主要贸易国家及其贸易特点2. 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3. 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及其特点三、国际运输通道及其发展1.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地理位置2.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类型及其特点3.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发展现状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人类活动的种类及其特点2.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 地球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二、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2. 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措施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点及内涵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以上就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0013c2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c.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要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要点汇总必修三的地理内容不难掌握,但是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要求比较高,我们不仅要记熟知识,还要学会分析和运用这些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要点1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森林的作用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4、森林急剧减少的危害: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热带雨林的分布(1)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2)地区分布: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3)最大分布:亚马孙热带雨林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3)繁衍物种最多,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三、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和脆弱性1、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脆弱性:(1)易破坏——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这部分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2)难恢复——仪琳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雨林被毁的原因(1)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2)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2、亚马孙开发计划(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2)移民亚马孙平原(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保护雨林的措施:(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2)加强雨林管理和宝华,建立自然保护区;(3)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4)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5)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6)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9a633276c66137ee0619a3.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划分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2)东部季风区的四大亚区的差异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1、在图上填注:(1)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2)东北平原的三大组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3)内蒙古高原(4)主要河流: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东北地区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农业可多种经营。
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④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
形成工促农牧,农牧兴工的格局。
);⑤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东北亚经济合作为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⑥开发时间较晚,地广人稀。
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4、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汇总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3f7b25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9.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 ,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 ,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 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2.遥感 RS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3. 全球定位系统 GPS⑴概念:利用卫星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地理信息系统GIS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遥感 RS 获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GPS 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 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西北地区概况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着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2.荒漠化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⑶原因: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资源现状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2.热带雨林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⑶雨林生态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着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能源分类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 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⑶“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⑴ 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⑵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3.流域的综合开发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⑵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工业基础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2.农业布局特点⑴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3.东北商品粮基地⑴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⑵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4.农业发展方向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⑶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3.问题与对策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⑷“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 ,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 ,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 ,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⑴产业转移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②发展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2bf116ba1aa8114531d91c.png)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5、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6、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土地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坡地开垦、樵采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民燃料问题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bd3397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e.png)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地理是一门以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社会现象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作为高中学科之一,地理必修三是高一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1.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地球与地图是地理学的基础,本单元主要包括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以及地球的地形等内容。
2. 第二单元:宇宙中的地球本单元主要研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包括地球的层次结构、大气圈与气候以及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日、地球倾斜引起的季节变化等内容。
3. 第三单元:生物圈的多样性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活动的载体,本单元主要包括生物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生物圈中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
4. 第四单元: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地球的地质现象,本单元主要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壳的构造与运动以及地震与火山等地球现象。
5. 第五单元:地理中的水资源及利用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本单元主要包括地球水循环、地表水与地下水以及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6. 第六单元:地理中的能源资源与利用能源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本单元主要包括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能源利用与环境问题等内容。
7. 第七单元:地理中的城市与乡村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形态,本单元主要包括城市的特征与类型、城市化与乡村现代化以及城市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8. 第八单元:地理中的人口与发展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本单元主要包括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等内容。
9. 第九单元:地理中的环境与发展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本单元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10. 第十单元:地理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本单元主要研究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与调整、区域资源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合作与发展等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52c8a850e2524de5187ebb.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定位: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3066f25ba58da0116c1749cf.png)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1fafc4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6.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目录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知识点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共6页)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共6页)](https://img.taocdn.com/s3/m/98d791e17cd184254a3535b5.png)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要点(一)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2、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4、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要点(二)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①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1)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1)](https://img.taocdn.com/s3/m/c89c5333ee06eff9aef8075b.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概念:一定区域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区域的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相对一致,之间明显差异。
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综合指标:多重要素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2、三大自然去的划分依据、名称及其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mm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把青藏高寒区东部3000m的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
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东部季风区: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
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牧业历史悠久。
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有少量灌溉农业分布。
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
青藏高寒区:主要是畜牧业,少量地区可以发展林业和种植业。
主要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
2、交通东部平原地区,交通发达,路网稠密。
西部山地高原,地形崎岖,交通落后,阻碍发展。
3、教育和文化东部信息发达,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
西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历史上,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东移。
1840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首先在东部兴起。
最完整(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精华版)
![最完整(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bdf621998fcc22bdd10d6f.png)
一、区域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④区域间相互联系, 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基本含义 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 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 对外联系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 GDP 少 ②人均收入少 ③产业结构 以农业为主导, 工业刚起步 ④预期寿命短, 教育程度低 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 ⑤内部经济差异 ⑧区域开放程度地 小 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 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工业化阶段特点: 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 发展阶段 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③劳动力由农业⑤区域表现出不平 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 衡态势 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 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 ⑧对外 开放程度提高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 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 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 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 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展的主导力量 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 高 工业化阶段补充: 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 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 P4 美国)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 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 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 市场(主导条件) :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① ③ ④ ⑥ ⑧ 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 ② 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 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 ⑤ 土壤:黑土,土壤肥沃⑦ 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GDP :东 >中 >西产业结构:全国、东中西部均为 2>3>1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工业化与城市化:东>中>西对外开放程度(区域经济增长):东>中>西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思维导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32da831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62.png)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异
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
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
对农业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 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位置范围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西北地区概况
地形特征 主要景观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 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的景观
内部分异
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
表现
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原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 的不合理利用
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
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 候、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
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 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范文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1118021a37f111f0855b3d.png)
【一】: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
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bd05e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0.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3.全球定位系统(GPS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五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ae78a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2.png)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能源分类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⑶“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二)1.能源分类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三一、区域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
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基本含义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
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
(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GDP少②人均收入少③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刚起步④预期寿命短,教育程度低⑤内部经济差异小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⑧区域开放程度地
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
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特点: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③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⑤区域表现出不平衡态势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工业化阶段补充: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P4美国)
①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
②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
③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
④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
⑤市场(主导条件):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
⑦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
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
①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②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
③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④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⑤土壤:黑土,土壤肥沃
⑥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⑦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
⑧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
5
/ 1
>GDP西:东>中
产业结构:全国、东中西部均为2>3>1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工业化与城市化:东>中>西
对外开放程度(区域经济增长):东>中>西
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发展差距南方与北方(秦岭—淮河线):见书P21表格
优点:自然资源丰富,矿产、油气、土地资源
缺点: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
西部大开发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缩小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内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资源优势经济优势
一、两大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支撑条件:现代交通业发达、现代网络技术进步
二、资源调配
南水北调扬州天津
优点:①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最小②可调水量多③黄河
东线以北的河段可自流
缺点:①沿途经济发达水源可能被污染②水质最差③黄河以南河段需要逐级提水
丹江口水库(汉江—长江第一大支流)北京和天津
中线优点:①全程可自流②水质好③全程封闭输水不易被污染
缺点:①无天然河道可用工程量大②沿途涉及移民问题
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
西线优点:①西线水质最好②可自流供水③距离近,线路段
缺点:①可调水量小②地形复杂工程艰巨
经济联系西气东输轮南上海
川气东输(地形):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对西部的意义: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②促进综合利用天
然气的步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③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机会④促进西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⑤减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
对东部的意义:①缓解了东部的能源紧张状况②改善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③改善大气质量改善环境④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机会⑤促进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西电东送北线:陕、晋、蒙交界处的火电和黄河上流的水电京津唐地区
中线:三峡、金沙江地区华东(长三角地区)
南线:黔、滇火电和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
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
5
三、产业转移
地区特点: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产业类型: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
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劳动力丰富且廉价②土地租金价格低③政策支持
经济联系市场广阔⑤原料充足⑥转嫁污染物
产业转移对转出地的影响:①减少就业机会,短期内会造成失业②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③转移了污染物,利于当地环境的改善④改变了当地的地理景观
对转入地的影响:①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②可能带来环境污染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④改变了当地的地理景观
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自然: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频繁
②地形: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加剧了干旱环境
③水文(河流):地处内陆,以内流河为主,水量小
④植被:稀少
⑤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
人为: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②人类活动不当,如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破坏生态
荒漠化荒漠化的危害:①村庄、铁路、公路、水库、灌渠受到风沙的威胁
②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③生物的生产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或绝收,引发饥荒
荒漠化的防治:①严禁樵采②合理适度放牧,建立人工草场,划区轮牧③适度开垦,退耕还林,退牧还草④控制人口数量⑤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生活能源问题,如营造速生薪炭林,兴建沼气池,大力开发太阳能和风能,推广省柴灶⑥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⑦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保护恢复天然植被,营造农田防护林⑧工程措施:设置草方格沙障,控制沙丘的移动⑨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湿地价值、功能、作用、意义: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的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
湿地破坏湿地:泥沙淤积、围湖造田、过度捕捞、过度开垦、污染
(洞庭湖: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
保护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生态移民、严禁过度捕捞、治理污染
建立自然保护区、完善法规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一、开发方向:发电、航运、养殖捕捞、旅游、灌溉、城市供水、防洪
二、经验:①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田纳西河②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水资源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
5
农林牧③农业结构:②最大农产品出口国一、概况:①农业产值最高农业可持续发展
渔占比例:二、美国农业发展优势条件(区位条件)(美国)自然:①地形:平坦辽阔,占国土二分之一
②土壤:黑土为主,肥沃
③热量:充足
④光照:丰富
⑤水:降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①交通:便利发达
②政策:支持补贴
③市场:国内国际市场广阔
④科技发达,成果转化快
⑤工业发达,提供大型机械
⑥地广人稀便于大规模经营
三、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目的:根据不用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1. 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客观要求,2.乳畜带区位条件:①气候冷湿,适合牧草生长
②市场:城市密集,消费市场广阔
③交通:便利、快捷运输
④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饮用水源
⑤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
结合 3.小麦带区位条件:①地形平坦
P1补充②土壤:黑土肥沃
③气候:水热条件好玉米带区位条件:①光照强烈充足 4.
②热量充足,夏季高温
③水源:灌溉用水充足
④地形平坦开阔
⑤土壤肥沃
四、可持续发展政策: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③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充沛的水源矿产可持续发展一、鲁尔区工业繁荣的区位条件:⑤广阔④离铁矿近便捷的水陆交通的市场二、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德国鲁尔区)②世界性钢铁过量③单一的经济结构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环境污染:①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三、如何整治鲁尔区(措施)④济结构多元化②消除污染美化环境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引进人才繁荣新经济,促进设备更新增加资金投入,⑤科技发展,5
/ 4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