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程度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社会实践论文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社会实践论文

北京理工大学****级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作者:组长:所在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2014年9月14日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单位:作者:摘要:在当今经济发展的现实社会大背景下,公益活动越来越显示了人性的关怀,彰显了社会人性化的一面。

大学生公益素质的培养是学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作为当代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一直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校也高度的支持和鼓励。

我们小组这次暑期社会实践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通过分析得到的数据,了解到一些更加具体的现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活动渠道创新与可持续前言:释放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

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小组在暑假以问卷调查和上网查阅资料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情况的调查。

正文:一.调查过程综述小组成员于七月初得到了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释放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

根据兴趣在七月完成了组队,并确定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题目——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的调查。

八月份由组长在问卷星这个平台上制作了电子版形式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找同学和朋友填写问卷。

截止于九月初,得到的问卷有364份,相信这么多的数据一定能使我们的结论更加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小组成员在九月初根据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综合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分析和思考,得出了本次社会实践的结论报告。

二.调研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是否经常参与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对何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更加感兴趣、参加公益活动的渠道、参加过何种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的收获、在参加公益活动中受到何种阻碍、参加公益活动是否应该成为大学生评奖评优的硬性标准等问题展开调研。

在最后还征集了大家对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更好的建议。

三.调查结论与解决措施(一)受访者基本情况图一.受访者来源地分析图二.Q2:您的性别?由图可见受访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北京大学生占大多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大学生志愿者动机的文献综述此部分将从前人、学者们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价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三个部分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价值李良进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的分析来看,“第一,从社会实践角度看,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青年进行社会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

第二,从社会支持角度看,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第三,从社会控制方面看,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

”1安国启以及曹凯认为,“青年志愿者行动可以有效弥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中的内在缺陷,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志愿者服务具有现金保障的可替代性,即其本身具有现金价值,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以上学者的观点表述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对社会的意义是重大的。

首先,大学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如何过渡到社会人的地方,而大学志愿服务就是学生能够融入到社会生活的一个途径,从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帮助社会上有困难的人度过困境,了解到如何链接社会资源才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们。

并且从策划到执行都是亲力亲为,就犹如接触到了一份工作一般,体验到了日后工作的生活。

第二,志愿服务是属于社会保障中的一个环节,社会上的志愿组织是很多,但是如果大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是对社会大规模志愿服务的重要支援,学生们的志愿活动或许不够成熟,但是经过志愿组织的培训以及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是能够成为社会志愿服务很好的助手,可以帮轻社会志愿团体的工作。

第三,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改善社会环境,并且推进社会高尚品德,当大家对慈善事业都有向往的时候,不仅仅有利于社会和谐话,更有利于实现了社会整合,因为大家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所以对于志愿服务的努力不仅仅是社会的努力,大学生也可以尽一份绵薄之力,只要各个高校都能够良好的运行志愿服务,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也能够将助人美德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

高等学校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研究报告

高等学校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研究报告

高等学校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研究报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公益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地方,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任务。

本报告旨在探究高等学校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影响和意义,并分析其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背景介绍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既要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又不能忽视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公益活动不仅提供了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能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精神。

二、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志愿者服务:学生可以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如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辅导学业、参与环保活动等。

2.社区服务: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关心社区的问题和居民的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公益项目策划与组织: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公益项目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培养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参与非政府组织(NGO)的活动:学生可以加入或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参与它们组织的公益活动,从中获取实践经验和知识。

三、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影响和意义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和意义:1.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责任,培养起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改变的决心。

2.提升组织能力: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需要与他人合作,组织和策划活动,提升了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

3.锻炼领导能力:学生有机会负责公益活动的组织和领导,锻炼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

4.促进心理成长: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学生会面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从中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促进个人的心理成长。

5.积累社会资源: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可以积累社会资源,包括人脉、社会经验等,有利于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四、高等学校应该如何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高等学校在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设立相关课程:开设与社会公益活动相关的选修课或者实践课程,提供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机会和平台。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程度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程度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程度的文献综述选题: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程度调查组长:刘困雄副组长:颜兆光组员:张家汉涂浪宋磊仇志端张正华梁彪洪东练秦超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参与动机入手,分析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现状,阐明其在践行公益活动中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与困难,其导致公益活动意义偏向、影响小等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影响因素,并得出较为合理提升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率的办法研究。

关键字:大学生公益活动现状思想比率激励机制引言大学生公益活动是大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所参加的各项社会服务事业的活动的总和。

大学生公益活动是全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

公益活动,提升了大学生的素质,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技能,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公益活动,也有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升了社会的文明风气,促进了社会的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实际参与率却比较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其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有待解决的。

一、目前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现状和不足。

(一)、公益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

1.捐款捐物、看望老人2.留守儿童、支教3.打扫卫生、发公益传单等以上活动内容单一,缺乏技术分含量,让学生感觉没有新鲜感,参与度不高。

(二)、参与公益活动的队伍不够稳定。

大一的时候很多学生没有经验,加入却不知道能做什么,到大二时却不得不忙于学业,选择退出,这样很难留住有能力的人,不利于公益组织的发展。

(三)、大学生公益活动动机不纯。

1.为了争取奖学金,助学金、入党等,部分学生才加入公益活动。

2.为了向朋友、家人炫耀自己的能力,部分学生才加入公益活动。

二、建立伴随大学生参与一生的公益活动激励机制。

(一)、社会、高校给予公益活动做各级宣传。

(二)、社会给予做公益活动的个人或团体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支持。

目前较为普遍的大学生公益组织架构三、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1)大学生的能力有限,这与家庭经济来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调研报告1. 引言社会公益活动是指为了社会的福祉和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无偿服务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2. 调研方法本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向500名大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

问卷涵盖了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频率、动机、参与形式以及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影响的评价等方面。

3. 调研结果3.1 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频率调查结果显示,70%的大学生表示每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次数在3次以上,其中20%的人表示每月都会参与,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非常重视。

3.2 参与动机在调查中,我们列举了几个大学生可能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动机,供回答者选择。

结果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因为他们想为社会作出贡献,这反映了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3.3 参与形式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志愿服务、捐款捐物、义卖义演等。

调研结果显示,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最常见的形式,超过80%的大学生选择了这一项。

3.4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对个人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能够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5 对社会的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调研结果显示,9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参与能够改善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4. 结论通过对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和意识,多数人每年都会主动参与其中。

其次,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爱。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志愿者维权意识”的文献综述一.目的通过翻阅相关参考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的维权意识的高低以及对志愿者条例的相关看法和建议,更好的提出办法提高志愿者的维权意识和为政府完善相关志愿者维权条例提供参考,加快志愿者立法进程,让大学生志愿者这个群体在志愿时无后顾之忧,更好的投入到志愿活动中。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维权立法二.问题与背景何为青年志愿者?广义上来说:是泛指任何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及精神,在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青年人。

狭义上说:则指自愿参加相关团队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料,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有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青年人。

2011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在青年志愿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真正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起步是比较晚的,大约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一支超过6000万的注册志愿者大军,其中约1/2为青年志愿者,而大学生志愿者则是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

自从2008年以来,由于连续举办大型活动以及接连出现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志愿服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8年被成为中国志愿者服务元年。

从汶川、玉树的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从关爱农民工子女,到服务西部计划;从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到需要帮助的各个角落,都遍布了青年志愿者。

在不少国家,参加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以美国为例,志愿者人数超过8400万,56%-62%的女性每周志愿服务3.4小时,49%的男性每周奉献3.6小时从事志愿服务。

中国全民参与志愿服务时代已经来临,大学生志愿者是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生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既是大学生奉献自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又是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我、自我成长的一条途径,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长远推动作用。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的调查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的调查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的调查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来,这不仅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同时也能够锻炼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本文将通过一项关于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的调查,探讨近年来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状况及其影响。

一、调查简介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5份,有效回收率95%。

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频率、参与的类型、对参与的感受以及对未来参与的态度等方面。

二、调查结果1.参与频率从调查结果来看,近九成的大学生(87.02%)在过去一年内都曾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其中有12.98%的人表示没参加过,如图1所示。

2.参与类型在参与的类型方面,公益教育活动(48.07%)、环保活动(28.07%)、关爱留守儿童(16.14%)等类型位居前三。

其他类型涉及到优抚、扶贫、救助等各个方面,如图2所示。

3.参与的方式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方式较为多样化。

有的人选择参与社会公益组织,有的则在学校组织活动,甚至还有的自己发起活动。

其中有44.21%的人选择参与社会公益组织,29.12%的人选择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26.67%的人则选择自己发起活动,如图3所示。

4.参与感受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感受还是非常正面的。

有68.77%的人觉得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能够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交能力,28.77%的人则表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可以增加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面,仅3.46%的人表示对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没有任何感受,如图4所示。

5.未来参与的态度三、分析与建议通过对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总体来说是良好的。

然而,仍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尚未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可能是由于缺乏意识或知识储备等原因所致。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也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大学生的公益意识教育,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大学生公益情况调查

大学生公益情况调查

大学生公益情况调查第一篇:大学生公益情况调查大学生公益情况调查——思修第四小组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由大学生发起或参与,以利他为内容,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指向。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服务社群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观察和研究社会的途径。

经由这一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把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之中,拓展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也为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了新的动力。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具有自愿性、社会性、利他性、学习性以及多方联动性等多重属性,体现了青年学子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

大学生开展公益事业如今已在社会公益领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基于此点,我们小组以“大学生公益情况”为主题,开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以网上发放问卷为主要调查形式,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努力,收回有效问卷共计120张。

本次实践活动中重点对大学本科学生进行调查,受访者中大一新生占据绝大部分,比例高达75.83%,大二学生占比仅此于大一学生,比例达到19.17%,大三大四所占比例较少,在本次调研中各占到了2.5%的比例。

从表中情况,粗略了解到大一新生对“大学生公益情况调查”这一活动参与度与积极性较高。

本次实践调查采样较为科学合理,在接受调查的所有人当中,男生占比52.5%,女生占比47.5%,二者所占比例较为接近,能够藉此较为合理的调查不同性别对大学生公益情况的差异,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优质的实验样本。

我们对实践的结果进行了多方面分析。

一、参与频率从公益活动的参与频率来看,从不参与公益的比例仅占0.83%,这与前几年的数据相比,我们对于公益的热情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个人原因。

公益行为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个人道德素质的高尚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爱与善的本能的表达。

我们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已经比较成熟,都希望将自身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需求。

其次,身心相对成熟的我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同样关注社会民生,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综述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综述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综述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逐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参与方式和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既能帮助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也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促进其人格成长和职业发展。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以期展现其特点和价值,并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已被视为一种对社会贡献的新兴方式,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建立和完善相关事业。

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也主要关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服务对于社会的贡献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志愿服务的驱动作用。

美国社会学家塔尼娅·麦卡荷尔在其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帮助他们培养个人品质、提升工作技能,同时也可以为社区提供贡献,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社会归属感。

另一项由美国费城大学的学者进行的研究也表明,志愿服务可以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改善公共设施状况,对缓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个人成长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是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研究发现,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学习到许多实用技能,如社交技巧、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志愿服务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提升和职业规划,帮助他们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人生目标。

根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志愿服务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另一项英国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健康行为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症状。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还与大学教育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学科知识、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提高其对于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力。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希拉瑞德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是一种社会参与,更是一种全面教育。

文献综述—志愿者管理和志愿活动

文献综述—志愿者管理和志愿活动

文献综述—志愿者管理和志愿活动文献综述--志愿者管理及志愿者活动前言:志愿服务是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

志愿者的管理和志愿者活动是志愿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志愿者管理近年来,我国关于青年志愿者管理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关于青年志愿者管理价值的研究于光松在《浅谈加强青年志愿者管理的重要性》中认为,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凝聚社会力量、服务社会的有效机制,青年人虽然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之中,然而渴望帮助别人、渴望服务社会,是他们内在的强烈的心理需要,就像他们也渴望得到社会认可、得到他人帮助一样。

青年志愿者活动机制深受广大青年欢迎,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同,在许多方面显示了优势和力量,是一种可行的科学的机制。

加强对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对于青年和整个社会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陈学明在《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探讨了它的价值,他认为,“青年志愿者以公益行动带动义工参与的风气,以组织纪律唤醒公民的社会责任,以社会议题呼吁公共事物的参与,以组织运作加强政府的机能,在观念弘扬、实践运作、组织模式以及公民意识的培养上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可贵探索。

因此,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认识和评估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不仅对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探索价值。

”1.2关于青年志愿者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晋入勤、唐雯在《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制度体系初探》中,从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法律体系的对策。

他认为,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构建一个系统而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对于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起到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该法律制度体系应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青年志愿者组织的主体资格法律制度,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结构和运作法律制度以及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激励法律制度。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综述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

本文主要以CNKI、超星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检索源,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及特点、动机与机制建设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推动该领域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标签:大学生;志愿服务;综述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领域不断拓展,在国家的各项公益及重大活动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也为我国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事业的主力军,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又实现了自我价值与全面发展,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本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以期有助于未来深入研究及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活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及特点研究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研究,学者们的见解都不谋而合。

而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学者们也主要从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平等性等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阐释。

胡凌鑫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由热心公益及社会服务的高校大学生,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指引下,利用业余时间,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自愿向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各种活动。

”[1]并在文章中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归纳为自愿性与自主性、无偿性与自给性、实践性与平等性以及教育的主客体转换四个方面。

王观宇在《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研究》中也提到:“志愿服务就是不以营利为动机,基于利他主义,结合自身实际,自愿贡献自己的所学、体能、技能以及时间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以增进他人福利,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服务活动。

调查报告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度

调查报告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度

调查报告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度调查报告: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度一、引言社会公益事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的参与度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他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度,以及造成参与度高低的原因。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本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样本为来自五所不同类别大学的本科大学生。

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有效回收361份。

调查包括了参与公益活动的频率、参与意愿、参与活动的类型和原因等方面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1. 参与公益活动的频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频率较低。

有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几乎从未主动参与过公益活动,只有不到20%的受访者表示会每月参与一次或更频繁的公益活动。

2. 参与意愿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参与度不高,但大多数大学生对参与公益事业表示出了一定程度的意愿。

约有7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公益活动,其中27%表示会选择参与一些长期项目。

3. 参与活动的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更倾向于参与与教育和环保相关的公益活动。

教育类活动包括支教和辅导等,环保类活动包括植树和垃圾清理等。

这些活动被认为对于个人素质提升和社会环境改善有积极的作用。

4. 参与度低的原因通过对未参与公益事业的大学生进行的采访,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原因。

首先,时间紧张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在学业和社交活动中已经非常忙碌,难以抽出时间参与公益活动。

其次,缺乏意识和认知也是造成参与度低的原因之一。

一些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认知不够深入,缺乏对其意义和价值的认同。

此外,一些大学生对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和渠道了解不足,也导致了他们的参与度低。

四、解决方案鉴于上述问题,为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加强宣传和教育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公益事业的宣传力度,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参与意识。

通过开设公益类课程、举办讲座和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认知和了解。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
中国大学生正处在終身受教育的重要时期,许多大学生把自身的一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益活动之中,让自己发挥出精神财富和能力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以公益活动为主的志愿服务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热情,带领着大学生们走入社会,参与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本研究采取了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北京的大学校园内进行了两个月的抽样调查,进行了随机抽样并收集了相关面接数据,共有1056人参与了本次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如下:在十年前只有25%的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而现在则有超过了45%,十年内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比例大幅提升,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认识到公益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参与公益活动对自己以及社会的重要意义。

此外,本次调查还显示:参与公益活动的大学生,有30%的大学生表示参与的的频率较高,有45%的大学生表示参与的频率标准,而只有25%的大学生表示参与频率较低。

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都比较积极地参与到公益活动,反映出大学生接受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的态度越来越积极。

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越来越多,但在参与公益活动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非技术性限制,由于资金和物资的限制,以及如何更好地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问题,必须提出解决方案,以实现对公益活动的真正参与和发展。

本次调查表明,大学生正在持续不断地参与公益活动,面临着公益活动在社会责任上的影响,必须采取行动来加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让教育人员更加重视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情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情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慈善事业意识的基本现状
1、大学生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热情度及参与渠道。

当今大学生
慈善观薄弱,对慈善活动的热情度不足。

很少有人长期、定期的参与慈善,一般都是遇到自己感兴趣或重大社会事件才参与,捐赠形式也比较单。

2、大学生对慈善公益的认识和态度。

对于现今社会的慈善氛围
及发展趋势,大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对于新型的慈善渠道,如网络及手机等的可行性,建议发展的和存在质疑的比例基本相当。

二、高校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代慈善理念尚未普及。

在传统思想中,普遍认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理所当然应由政府承担。

2、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社会的诚信度缺失,当今社会出现许多“伪”穷人,欺骗公众捐款,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捐款持怀疑态度。

3、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有待加强。

由调查看出43.75%的人认为慈善质量差,81.94%的人认为信用度低。

慈善公益是我们中华人民都应该意识到的很重要的活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对社会及其个人都具有里大意义,推动着现代文明和人道主义的发展。

社会和学校应该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氛围,让当代大学生继续发扬慈善公益事业,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借慈善的火把温暖世界。

大学生公益活动综述

大学生公益活动综述

大学生公益活动综述
[前言]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法律文化节的开展,学生们越来越被紧张的气氛所包围。

同时,我们也被青年志愿者的伟大行为所感染。

我们越来越觉得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尽自己所能丰富课余生活,培养紧迫感。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们的素质还是需要提高的,所以我们组织了这次公益活动,来培养自己,宣传环保。

【活动意义】
1.有利于学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了解实际社会情况,体验生活,丰富课余生活。

2.在通过公益活动维护园区卫生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向群众宣传了环保意识,对呼吁环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有利于增进学生友谊,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4.通过个人行动,有助于展示我们90后大学生能够吃苦耐劳,能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5.有利于弘扬福建工学院学生乐于助人、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

[活动反思]
1.活动中组织不好,有同学拍照玩耍,这是班委活动计划不好造成的,以后会改进。

2.对活动路线不熟悉,导致有些延迟,以后安排活动也需要一些时间。

3.活动中发现,园内部分游客存在不文明习惯,随处乱扔垃圾,反映出我国民众素质有待提高。

4.在我们的活动中,我们只注重捡垃圾,而忽视了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环保的意识。

这是改善公园卫生的根本措施,以后还会改善。

1。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组长:所在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摘要:在当今经济发展的现实社会大背景下,公益活动越来越显示了人性的关怀,彰显了社会人性化的一面。

大学生公益素质的培养是学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作为当代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一直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校也高度的支持和鼓励。

我们小组这次暑期社会实践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通过分析得到的数据,了解到一些更加具体的现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正文:一.调查过程综述小组成员于四月初得到了社会实践的主题——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的调查。

五月份由组长制作了电子版形式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找同学和朋友填写问卷。

截止于五月底,得到的问卷有180份,相信这么多的数据一定能使我们的结论更加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小组成员在五月底根据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综合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分析和思考,得出了本次社会实践的结论报告。

二.调研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是否经常参与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对何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更加感兴趣、参加公益活动的渠道、参加过何种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的收获、在参加公益活动中受到何种阻碍、参加公益活动是否应该成为大学生评奖评优的硬性标准等问题展开调研。

在最后还征集了大家对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更好的建议。

三.调查结论与解决措施(一)受访者基本情况由图可见受访者男生女生比例基本相同,并且来自农村,城镇和城市的受访者比例也大致相同。

这保证了调查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

由于小组成员都是大二学生,朋友圈基本上也是大二学生,这是一点不足,不能够更好地代表大学生这个群体,但对结果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二)公益活动参与情况(以下三个图:您的专业?您是否经常参与公益活动?交叉分析结果)由上图可见,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偶尔参与公益活动,比例占了56%:只有22%的人是十分热衷,经常参加:有15.7%的人是因为需要志愿活动相关证明时才参加,更有6%的人从未参加过公益活动。

文献综述-海峡两岸大学生志愿参与公益服务的比较研究

文献综述-海峡两岸大学生志愿参与公益服务的比较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当前大学生志愿参与公益服务问题研究综述学院社会科学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当前大学生志愿参与公益服务问题研究综述[摘要] 随着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话题。

文章根据在中国知网和维普期刊检索系统,对近几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发现当前学界研究焦点集中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意义、现状以及动机;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存在问题表现在,参与度不高、缺少志愿服务课程化,以及资源不够充足等现象上。

在借鉴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学界也提出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对策,主要是将志愿服务课程化、提升志愿者水平,以及管理体制和相关机制的完善等。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参与公益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这个观念在近几年来受到重视,有许多学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而且志愿服务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国内,大学生志愿者占多数,成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参与者。

随着志愿服务不断的进步和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参与范围越来越广泛,规模也逐渐扩大。

当前学界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大部分:一、当前大学生志愿参与公益服务概念学者王宏,李晓军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高尚事业,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是一项服务社会的活动,也是大学生进行实践,实现自我提升的舞台。

[1]黎雨苗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从本质上来说,是其志愿者自愿摒弃各种因素,在自身的能力范围之内所能提供的一种服务(包含专业性服务、如法律、医学等和简单的服务 )。

[2]陈曦,潘小俪,刘晓东等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社会变迁下,理解可能会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对志愿服务总体认识上达成共识:“自愿”、“无偿”、“奉献”、“有利于社会发展”。

其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3]台湾内政部发布的志愿服务法将志愿服务定义为民众出于自由意志,非基于个人义务或法律责任,诚心以知识、体能、劳力、经验、技术、时间等贡献社会,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务效能及增进社会公益所为之各项辅助性服务。

大学生支教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支教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支教“支教”的产生,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师资源不平衡以及教育和教育经费的增长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大学生支教是指相关组织和机构通过公开招募的形式,安排受过高等教育的志愿者到西部地区贫困县的乡镇参加中小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公益活动。

根据组织类型可分为政府与事业单位承办、民间团体组织和企业资助以及个人自发参与等形式;根据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支教、短期支教和不定期支教。

一、大学生支教的背景1994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实施开展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每年组织近百万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和受灾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扫盲和文化、科技、卫生服务。

其中,文化下乡和农村扫盲的活动,可以看成是我国大规模大学生支教的开始。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渐突出,大城市中开始出现打工子弟学校,而这也为大学生支教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

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2005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参与支教,支教体制在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大学生支教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大学生支教的意义1、对受援地区的影响(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教师紧缺的问题;(二)给当地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理念;(三)拓展当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及早发现某些孩子的天赋并加以培养;(四)激发当地孩子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以及继续学习的兴趣,他们的世界观可以得到正确引导。

2、对支援方的影响(一)大学生支教过程中不断反省自身,提高了自身的思想境界;(二)培养个人实践能力,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一定经验;(三)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到基层就业的想法;(四)促进高校重视教育实践,为高校教育提供宝贵经验。

三、大学生支教存在的问题1、关于支教方(一)部分支教大学生动机不纯,未能正视支教的真正意义所在;(二)支教大学生自身能力良莠不齐是一个客观事实;(三)支教时间太短,轮换制所造成的教学不稳定,打乱了其正常秩序;(四)支教高校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缺乏周密的思考和规划;(五)高校中一些繁琐的审批程序贻误时机;(六)关于资金技术支持有限;(七)支教机制不够完善,支教前培训的形式化普遍存在。

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参与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参与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参与调研报告一、引言公益事业作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公益事业的参与与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研报告将对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参与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了解其参与意愿、动机以及对于公益事业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在线问卷平台向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

问卷共包括四个部分:个人信息、公益事业的参与情况、参与公益活动的动机以及对公益事业的认知程度。

三、调研结果1. 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参与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93%的大学生曾参与过公益事业的活动,其中有56%的大学生每个月都会参与至少一次公益活动。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参与态度积极,并且主动参与的频率较高。

2. 参与公益活动的动机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主要动机有三个方面:一是帮助他人和社会,6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他们参与公益事业是为了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贡献爱心;二是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有32%的大学生认为参与公益活动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是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有6%的大学生认为参与公益活动可以为自己的履历增色。

3. 对公益事业的认知程度关于对公益事业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了解程度一般。

多数大学生关注的公益领域为教育、环保和扶贫等方面,对公益事业的具体细节和运作方式了解较少。

四、讨论1. 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意义与影响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不仅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能为自身带来诸多好处。

首先,通过参与公益事业,大学生能够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形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其次,参与公益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还能够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就业提供加分项。

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状况调查报告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状况调查报告【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状况调查报告一】我们追求的是和谐社会,和谐的要义应当是让社会中更多的人体会到幸福,而公益事业正是以人类幸福为终极目标,是可以承担和凸显和谐这一含义的载体。

我们看到凡是公益事业繁荣的国家,人民生活也相对幸福,社会更多体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为具有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按理说应该有将进入回报社会的阶段,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重庆市区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情况,。

以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为主题,以问卷形式对重庆市主城区的高校大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了解作为国家栋梁之才对于公益事业的态度、看法及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于我们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意义认可程度,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以后的公益事业发展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调查基本情况(一)调查范围、方式、内容本次调查范围:针对在重庆市主城区沙坪坝区高校内的大学生为对象,主要为本科生,无专业年龄之限。

调查方式: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并与接受调查者进行一定内容的询问,对特别影响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调查内容:主要是关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间,参与的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对于他们参与公益事业的动机以及参与过程中受到的障碍因素,对于我们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意义认可程度等内容。

(二)调查样本情况本次调查发放问卷60份,返回有效问卷共54份,调查了54位重庆市主城区的大学本科生。

1.样本分布情况:在所被调查的对象中,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有6位,二年级的有21位,在大三的有22位,处在大四的有5位。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其中一年级学生占11.1%,二年级的学生数占38.9%,大三的学生占40.7%,大四的学生为9.3%。

2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所调查中,男生为30人,所占比例为55.6%;女生为24人,占总数的44.4%。

二、大学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度针对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度问题,主要以他们对于公益事业的态度、大学期间是否参加类似活动以及在参与过程中遇到挫折会怎么办的三个题目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程度的文献综述
选题: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程度调查
组长:刘困雄
副组长:颜兆光
组员:张家汉涂浪宋磊仇志端张正华梁彪洪东练秦超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参与动机入手,分析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现状,阐明其在践行公益活动中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与困难,其导致公益活动意义偏向、影响小等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影响因素,并得出较为合理提升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率的办法研究。

关键字:大学生公益活动现状思想比率激励机制
引言
大学生公益活动是大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所参加的各项社会服务事业的活动的总和。

大学生公益活动是全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

公益活动,提升了大学生的素质,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技能,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公益活动,也有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升了社会的文明风气,促进了社会的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实际参与率却比较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其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有待解决的。

一、目前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现状和不足。

(一)、公益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

1.捐款捐物、看望老人
2.留守儿童、支教
3.打扫卫生、发公益传单等
以上活动内容单一,缺乏技术分含量,让学生感觉没有新鲜感,参与度不高。

(二)、参与公益活动的队伍不够稳定。

大一的时候很多学生没有经验,加入却不知道能做什么,到大二时却不得不忙于学业,选择退出,这样很难留住有能力的人,不利于公益组织的发展。

(三)、大学生公益活动动机不纯。

1.为了争取奖学金,助学金、入党等,部分学生才加入公益活动。

2.为了向朋友、家人炫耀自己的能力,部分学生才加入公益活动。

二、建立伴随大学生参与一生的公益活动激励机制。

(一)、社会、高校给予公益活动做各级宣传。

(二)、社会给予做公益活动的个人或团体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支持。

目前较为普遍的大学生公益组织架构
三、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
(1)大学生的能力有限,这与家庭经济来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学生们还是处于消费的阶段,所以没有太多的金钱作慈善。

学生们认为资助金钱是最能直接帮助接收者的。

但有些靠自己打工赚钱的学生并没有多余的资金捐助别人。

(2)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了解甚小,直接影响到其参与行为与观念。

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不了解,关注的也较少。

只有学校带来的慈善信息,学生们机械性的参与。

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途径可以让学生接触慈善,了解慈善。

2.社会影响
(1)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管道单一。

现在社会上参与慈善的方式较少,只有捐钱捐物和当志愿者。

而且学生们在学校,接触社会的时间也少,只有学校偶然有组织参与公益,学校对慈善的宣传也不够。

学生们没有简便的方式支持慈善,导致学生们对慈善渐渐失去热情甚至越来越来麻木冷淡。

(2)社会的诚信度缺失。

目前社会上出现许多伪穷人和慈善机构负责人炫富之类的事件,导致学生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而许多慈善机构也无法明确的给出资料来证明所捐出的钱用到了慈善上。

所以许多人对慈善机构抱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3)政府重视程度不足。

这也是导致许多慈善机构弄虚作假,从中获利的原因之一,慈善基金得不到保障。

没有健全的体制法律来约束管理各种慈善机构,使慈善活动没有走向正式,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支持慈善公益活动,帮助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同一片天空的弱势群体得到一定的生活保障,实现他们的梦想。

希望政治名人和娱乐名流能以身作则,充分利用自己社会影响力,在健全的法律保障下,带动大家投身于慈善公益。

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
得到社会的关注,幸福的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

四、在参与公益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扰。

在参与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阻碍因素的出现,身边的人是抱着支持还是反对的态度都会对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参与有一定的影响。

公益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影响程度也会导致参与激情的降低。

从参加公益活动会不会影响生活、学习或工作,身边的人对您参加公益活动的看法,参加公益活动遇到的阻碍因素有哪些,周围的人参加公益活动的风气如何这四个问题为主题进行调查,从而得知困扰因素以及谈谈解决的办法。

有一半人认为参加公益活动会影响大学的生活、学习,从认知上就觉得参加公益事业不应影响自己作为学生的意义。

参加过公益事业的学生,其实周边的人都比较支持,但以不影响学业为前提,也都认为从中受益较大。

身边的人支持就是参加公益事
业的另一动力来源。

不仅需要支持,还有自己身边的大环境下的参与公益组织的氛围如何都会影响到。

大多阻碍因素是因为时间因素,与个人生活或工作学习相冲突。

身边的朋友及家庭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家里人不支持,朋友有些反对,大学生压力就比较大,不易工作的展开。

参与形式参与目的
五、解决办法
1.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大学生群体成为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参与力量,社会公益活动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新阵地。

2.高校及政府加大公益投入
3.倡导社会公益良好氛围
4.调整大学生毕业技能中公益活动技能的比重
参考文献:
[1]钟一彪,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功能定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11月15日。

[2]陆亚男,大学生公益活动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3]沙瑾,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激励机制研究
[4]邓艺,社会公益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重庆工商大学
[5]作者不详,红河学院大学生公益调查报告
[6]刘迪,关于大学生环保公益事业参与率的调查报告四川大学2012
[7] 刘树忠,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及其培育广西师范大学
[8] 钟一彪,大学生公益活动实务
[9] 李思漫,浅谈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利与弊2015,7月
[10] 韩炜,"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创业东方教育2015
[11]周昀,论青年大学生公益志愿服务中的意识形态工作高校辅导员
[12] 张一帆,大学生公益参与过程研究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13]王景厚,成洁,公益劳动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1(1)
[14]游敏惠程艳,大学生微公益现状及其引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5
[15] 李雪,罗淑芳,郑钰琦,广州高校大学生开展公益活动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科技致富向导》,2014(18):65-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