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第3章(第2节)
跨文化交际_第三章_第一节_第二节
新时期社会角色的要求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新的世纪将是中华民族
实现复兴的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新一代青少年的我们提出了严峻 挑战,要我们逐渐成长并适应自身角色的扮演。作为“恰同学少年”的
当代青少年,对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纵观我们这个社会,由于
一些不良思想、不良风气的侵蚀,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 面临着严峻考验,懒散、矫情、堕落、放纵,无远大理想,无坚定信念,
• 社会因素
• 心理因素 • 地理因素
二、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对比分析
1、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之渊源 中国孔子思想:“仁”和“礼”
西方宗教和哲学: • 基督徒主张“为个体而牺牲” • “即使是单独的一个灵魂,即使它没有一 个亲邻,只要他自为地享受到上帝,那他 就还是幸福的。” • “上帝帮助自助者。”
2、中国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和人际关系 ‚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 序,朋友有信。‛
语言学家已经证明,语言就是“权势”和“一致性”关系的标 志。通常较正式的语体标志着交际双方社会地位不平等,而比较随 便的语体则标志着双方可能比较亲密,或者志趣相投等。
(二)角色关系的文化差异
角色关系对跨文化交际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角色关系对交际 的影响可能因文化而异,不同文化可能有不同的方式来标志“权势” 和“一致性”关系。有的文化可能受其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的影响, 偏向“权势”性关系;而有的文化可能正相反,偏向“一致性”关 系。相对而言,东方文化似乎更青睐于“权势”关系,西方文化 则偏爱“一致性”关系。
• 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努力奋斗,锐意 进取。要立志高远,要有广博之学, 有远见之名,有赤子之心,有生活 之趣。运用自己灵活的大脑,充沛 的经历多学多看,做到“会东西之 学,通古今之学,成一家之言”。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ENGL2046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授课对象:英语专业、俄英双语、法英双语学生开课学期:英语第6学期、双语第8学期学分:2 学分主讲教师:指定教材:《跨文化交流入门》,浙江大学出版社,许力生主编,2004年。
《文化与交际》,暨南大学出版社,胡穗鄂编。
教学目的: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
江、浙、沪地区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
跨文化交际现象已经成为苏州本地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在众多的跨文化交际中,一些人员出现文化误解,或者表现出不自信,降低了交际的效益,直接的后果往往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
苏州大学作为本地的人才高地,有责任、有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文化、教育、经济活动,我们的课程也应适应这社会需要,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的获取、情感的开放和技能的培养形成以自我文化又和他国文化保持一定距离的跨文化意识,也就是说一种能以局外者的眼光看待自己文化的能力;局内者的眼光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在交际中对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怀有好奇、开放和宽容的态度。
从而在国际交往中提高交际的效益,提升个人的自信心。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学期作业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法综合进行教学。
课堂语言为英语。
采用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探讨理论。
参插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活动方式,进行情景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发表观点。
另外有录音、录像供学生观摩讨论。
学期作业的形式是一篇千字以上的论文,内容是运用学到的某些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概念对现实生活案例、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阐释、分析、比较和反思。
学生必须自己选题、规划。
文章材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教师的工作是建议、修改、监督和评估,创造机会,帮助学生完成学期论文。
该课程有两个网站:一个是在外国语学院服务器上的课程资源网站,网站上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度表、备课教案,另设有通知板、网上跨文化交际咖啡俱乐部、学习工具等帮助学生完成科目的服务性网站。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自学题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自学知识点第一章跨文化交际名词跨文化交际填空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
问答1、跨文化交际日益重要的原因?2、对跨文化交际有哪些不同理解?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名词跨文化交际学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填空1、一般认为,Edward Hall 在1959年出版的《》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2、跨文化交际学被正式纳入传播学,是在年。
问答1、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产生在美国?2、跨文化交际学一般包括哪些内容?第三章文化的定义与特性问答1、文化的特性包括哪些?2、哪些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比较大?3、一般性了解文化的各种定义第四章交际名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W模式填空1、传播可分为与。
2、人类传播分为与。
3、非社会传播指或。
4、社会传播包括、与。
问答1、了解几种常见的传播定义2、了解基本的传播模式名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文化词汇交际风格填空1、语言既是文化的,又是文化的。
2、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与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次之,而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
3、词汇可以分为一般词汇与。
4、词汇意义具有和的区分。
5、就词汇意义而言,其指示意义实比较固定的,而隐含意义则因时因人而异,因为隐含意义是通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隐含意义又可称为或。
国情语言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创建的。
6、逻辑在所有文化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逻辑概念本身有着很深的。
有学者笼统地把逻辑分为和。
7、东西方说理方法的不同实际上体现了的差异。
8、归纳式和演绎式交际模式的真正分歧在于。
问答1、文化词汇相对于一般词汇而言具有什么特点?练习根据影视文学材料分析问题【可选用推荐电影,也可自选电影、英剧、美剧或小说】1、片中何处体现了词汇的指示意义与隐含意义的不同2、片中何处体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风格的不同名词非语言交际体态语副语言填空1、非语言交际对语言交际大致起着、、、、或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1、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政策有紧密的联系。
P8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是它突出的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交流非常频繁。
2、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3、跨文化交际学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
主要表现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跨文化交际专着的出现,专业协会的成立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专业期刊的创刊。
4、跨文化交际学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
其标志是各种理论模式的诞生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基础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P10三、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内容文化与交际、价值观与文化模式、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训练四、跨文化交际的研究1、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法P142、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被引入中国。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重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2)非语言交际(3)中西习俗对比(4)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5)国民性研究(6)价值观研究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重要集中在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成果是跨文化语用学。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性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
第三节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一、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1、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2、建立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3、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4、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5、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f334b180-7164-11ec-82d6-7cb59b590d7d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
今天,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的进步和交际手段的发展,来自不同国家、种族和民族的人们可以频繁地接触和交流。
l、哈姆斯认为,世界上的交流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出现;用词;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流。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交流的特点是跨文化交流。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1.首先,它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国的移民,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和习俗,并逐渐形成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美国与其他国家交往频繁。
2.edwarhall《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3.1970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
今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传播是传播的核心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一、沟通与沟通三、传播的种类沟通可以分为人际沟通和非人际沟通;人际交往可以分为社会交往和非社会交往。
非社交沟通指的是内向沟通(自我沟通)。
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四章语言交际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
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
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
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
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如直接和外国人接触,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等。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如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郑和下西洋。
L.S.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⑤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Marshall Singer认为:①每个人隶属于若干群体,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②即使在同一群体,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也会完全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的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许多学者把E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人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在美国成立,后改名为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大致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
跨文化交际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
人类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A.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是论述文化定义的经典之作。
Ruth Benedict的《菊与剑》对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许烺光的《美国人与中国人——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
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比照对于改良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
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
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
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1.首先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评析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
评析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自从我读了《跨文化交际学》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书中的一句话:跨文化交际学不仅仅是研究跨文化差异的科学,它还是为人类沟通与理解架设桥梁的一门艺术。
让我们觉得跨文化交际学真是博大精深。
而且从书中,我明白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既要了解西方文化,也要了解东方文化,才能更好地去进行交流。
这本书中的第一章是对西方语言文字及文化历史发展的介绍。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西方的文字起源于古埃及,然后经过罗马帝国,随后演变成拉丁文。
最后经由英国的工业革命,文字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然后是德语和法语,都是由拉丁文演变而来的。
所以我觉得,文化和语言是紧密相连的。
而这本书中的第二章是语言与思维。
其实也是告诉我们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重要性。
我觉得学习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言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日常交际。
如果没有正确地运用语言,我们就会很尴尬。
比如有些国家喜欢一言不发。
但在我们中国却恰恰相反,我们总是会说“你懂得”“说得好极了”。
然而这两种语言的用途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中国,多数情况下,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心里有这样的想法,也会把他们压抑住。
如果遇上脾气不太好的人,甚至会被骂。
可是在法国,则不是这样,即使你心里有这样的想法,也可以直接表达出来。
不会被骂,而且他们会觉得很有趣。
我觉得,两种文化背景的区别,导致了语言的不同。
因此我们在交际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使用。
这样才能让交际更加顺利,更加愉快。
文化因素是语言表达与接受过程中重要的因素。
如果你的汉语水平不高,那么你就无法正确的用汉语来表达自己。
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遵守语言的规则。
这本书中的第三章主要是介绍交际过程中的个人态度。
我觉得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交际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态度,这样才能和对方友好的交谈,促进彼此的感情。
就如书中所讲的“跨文化交际的实质就是跨越不同的文化界限,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文化的定义与特性)【圣才出品】
第3章文化的定义与特性1.为什么文化会有这么多的不同定义?答:文化之所以有这么众多的定义,主要在于:(1)文化本身涵盖面广。
“文化”一词使用的频率很高,使用的范围很广,因此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变得十分丰富,界定它的意义也就变得比较困难。
(2)学者们分属不同的学科。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找到一个全面的能够概括一切的定义。
然而,正是由于他们的定义带有自己学科的特点,因此,别的学科的学者无法接受。
于是,这些学者又提出自己的定义。
结果是定义越来越多。
2.你认为哪几个定义对于你了解文化的内涵有帮助?答:(1)文化的各种定义①《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是这样解释的:a.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b.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c.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②Porter和Samovar对于文化是这样界定的:“文化是一个大的人群在许多代当中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获得的知识、经验、信念、价值、态度、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念的积淀,以及他们获得的物质的东西和所有物。
”③研究实际问题的学者David Brown这样界定文化:“文化是占据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共同所有的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集合体。
文化是群体的多数—假如不是全体的话—所接受的生活的指南。
”④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对文化的定义:“文化和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2)通过以上的各种定义,可以得出下面的一些看法①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②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③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④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⑤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章节练习(文化的定义与特性)【圣才出品】
第3章文化的定义与特性一、判断题1.一般认为,中国人之间的身体距离比西方人要小,尤其在公共场合。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正确【解析】中国人的体距比西方人的体距要小,在公共场合更是如此。
在大街上,中国人聚集在一起,彼此相距不过18英寸。
英语国家的人在一起时,如果有局外人走进l8英寸的范围,即使是在大庭广众之中,也一定会被看成是一种侵扰。
2.没有事先通知,临时邀请别人参加某个活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正确【解析】提前计划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西方国家的人使用的专用日记本主要是用作提前计划。
举凡会议、约会、社交活动等,都需事先通知,以便对方能早作安排。
临时通知对方参加某项活动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如果请人吃饭,需在一周甚至更早的时间发出邀请,临时邀请会使人感到缺乏诚意,往往遭到拒绝。
二、选择题1.非言语交际内容不包括()。
(北京大学2010年研)A.手势B.眼神C.服饰D.职业【答案】D【解析】非语言交际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交际,包括手势、身势、眼神、微笑、沉默、面部表情、服饰、体触、体距、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等。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明确的符号,它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
2.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三个层次。
A.物质文化B.社会文化C.观念文化D.娱乐文化【答案】D【解析】主张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者把文化分成的三个层次,分别是:①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②社会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③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
三、论述题1.在一次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中,一个留学生对跑步得了第一名的老师说:“老师,你真棒!你跑得像狗一样快!”请从跨文化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讲跨文化交际1. 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哪些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答:(1)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2)日常活动中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有:①中外领导人谈判、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②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③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
2. 你认为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利弊?答: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如下利弊:(1)利: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哪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
强调个人的差异,就是在从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深入开展。
(2)弊:过于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定的弊端。
个体只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具体情况。
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个人之间的差异研究只有在把他们当作群体代表时才有意义。
过于强调个人文化之间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非常繁琐,实际上取消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3. 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答: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2)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斯的区域文化。
(3)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地区文化从总体上看,特点显著,区别性强,差异性大,值得进行跨文化研究。
第二讲跨文化交际学1.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产生在美国?答:跨文化交际学产生在美国有以下几个原因:(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
《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一、关于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内涵和特性1、关于文化的内涵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
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
科学的提法是:“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2、关于文化的特性(1)文化由人们的内稳和外显的行为组成。
(2)文化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
(3)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
(4)文化与社会是潜在现实中两种类型或两个层面上的概念。
(5)文化是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
(6)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
(7)文化是动态多变的。
(8)文化具有选择性。
(9)文化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产物。
(10)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二)文化定势、群体文化、亚文化1、文化定势和群体文化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并发展和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与其相关的交际文化。
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范畴:一是全民族的文化,即整体的文化形象,二是具体的个性文化,即是按个人的社会情况或个人所属文化群体为基础的文化,有的学者把这种文化称之为群体文化或副文化。
2、亚文化与亚群体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对文化分类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是把文化分成主流文化和亚文化。
亚文化是指存在于某一主流文化之中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某一少数群体的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行为模式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
二、关于语言的概念(一)语言是交际工具1、交际媒介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必需的另一种交换活动,交换的是信息、思想、情感。
语言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一个人脑子里贮存了符号和符号的组合规则,他就可以和别人交际,传情达意,沟通信息。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就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与交往。
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
近二十年来的交际就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就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就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 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就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就是指个人的行为, 而就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就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就是放在首位的。
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
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就是在我们把她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
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 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与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1、首先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与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文化适应问题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文化适应问题第一章:引言跨文化交际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涉及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和适应。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和文化适应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因为它影响着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本文将从语言和文化适应两个方面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语言适应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适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母语不同、用语方式不同、语音语调不同等因素会影响着人们的交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言适应问题:1. 语言障碍问题当人们面对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时,语言障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没有共同语言使得人们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因此,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学习另一种语言是必要的。
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渠道,如参加语言课程、交流会等等。
2. 语义和用语问题即使在使用共同语言的情况下,语义和用语差异也可能造成一些麻烦。
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使用的词汇和短语有所不同,因此必须了解当地的行话和俚语,以避免使用不恰当或冒犯性的用语。
在需要与当地人沟通时,要多加注意。
3. 语音和语调问题语音和语调也是语言适应中的问题之一。
人们的发音往往反映了他们来自何方和他们的文化背景,这可能会导致交流上的困难。
要克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参加口音课程来练习口语和语音,培养流利的发音和自信的语调。
第三章:文化适应的问题除了语言适应之外,文化适应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问题。
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冲突、不适当的言行等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适应问题:1. 礼仪和礼节问题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礼仪和礼节规范,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混淆和误解。
例如,有些国家的人可能在交谈过程中直接询问他人的私人问题,但在其他文化中,这被认为是冒犯性的行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尊重当地的礼节和礼仪规则。
2. 沟通方式问题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沟通方式,这可能导致沟通的问题。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喜欢说话直截了当,有时缺乏礼貌;在其他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貌和敬意,往往使用更为委婉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是心理学的概念,体现的是人际间心理距离的疏密程度;
而角色关系是社会学的概念,体现的是人际间社会距离的“权势” 和“一致性”关系。当然,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2.社会因素
指特定地区、特定时代的群体心理取向。 比如就男女关系而言:
在“男女有别”的传统中国社会,人们对男女过于亲昵持非常
保守的态度,而同性之间却可以亲亲热热,甚至可以搂搂抱抱。 在西方社会,异性之间的接触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同性之
间的过分亲昵行为多数人难以接受。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二 人际关系的文化对比分析
(一)中国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及人际关系
任何社会的人际关系都是以其社会的传统结构为依托的,宗法 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最典型的传统结构。尽管当代中国宗法社会结 构已经解体,但宗法制意识的影响却长期存在,渗透在人际关系的 方方面面,难以改变。 维护宗法社会制度并为其服务的是社会伦理,而社会伦理是家 庭伦理的伸延。“国”与“家”彼此相通,君权是父权的伸延,在
无限延伸,变得无限广大。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二)制约人际关系的因素
1.文化因素
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以及一系列的角色规范。 大陆型农业文化必然导致中国建立起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社 会结构,这也就必然导致中国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呈等级取向,呈差 序格局,人际关系偏向“权势”类型。 欧洲一些国家属于海洋性商业文化,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 取代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家族社会,导致平等的人际关系,崇尚 “一致性”。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一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人际关系及其制约因素
二 三
人际关系的文化对比分析 人际关系取向及其类型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一 人际关系及制约因素(一)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属性 跨文化交际所涉及的另一个重要社会环境因素是人际关系。人
在社会中的存在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有人存在就有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2.人际关系的类型
血缘关系:不可选择,先天决定的,主要指亲属关系;
地缘关系:由所处地理或空间位置决定,如邻里和老乡; 业缘关系:工作或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关系,如同事、同学等; 政治关系: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每个人都生存于一张社会人际关系的“网”中,“网”中的任
何一个“节点”都是与你有关系的另一个人,这个人也置身在属于 他的“网”中,„„网套网,网联网,这张人际关系的“网”就会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2.严格的等级身份制
身份指人的社会地位,包括个人在社会和家庭的地位。每个人 都按自己的社会身份要求去做。不然就是越轨,就是不安分,恪守
本分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另一重要特点。 社会通过伦理规范规定了某一地位的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二)人际关系取向的比较分析
1.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取向
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情感型”关系和“混合型”关系。 “情感型”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底层,这是满足情感的基本需求;“混
合型”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上层,这是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混合型”人际关系取向本身具有两重型。当利益分享合理时,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2.工具型人际关系取向
这是人们在交往时为达到某一目的或获取某种利益所建立起来
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情感关系,情感关系的建立本身就是
目的,而工具型关系只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而已。一般来说,工具型关系是一种非个人化、非情感化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时,“谁说的”往往比“说什么”更重要。某些事
能不能做,某些话能不能说,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关键看是什么人。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3.根深蒂固的关系取向
关系取向本质上是群体取向的延伸表现,是群体取向的必然结
果。中国人从出生之日起就置身于一个盘根错节、纵横交错的网络
显得理智而直率,因而表现出短暂、不牢固、不稳定的特征。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3.混合型人际关系取向
这是一种既有情感性又有工具性的混合式人际关系模式。交往 双方彼此认识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其情感又没有深厚 到可以随意表现出真诚行为的程度。这是一种最典型、最普遍、最 有效的人际关系类型,这些彼此认识的一群人,构成一张张不同的 人际关系网,构成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三
人际关系取向及其类型
(一)人际关系取向的文化类型
1.情感型人际关系取向
这是在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延伸、发展起来的关系。交 往双方表现出信任、亲和、重情重义的态度以达到物质、精神及情 感方面的共享。一般来说,亲朋好友或同一群体之间所存在的情感 关系较为持久、牢固和稳定。但由于情感关系和其他关系往往会产 生矛盾,这就可能产生亲情困境,或造成情感危机。
能维系情感基础;一旦利益分配引起冲突,那么本来就不很坚固的情 感基础就会出现危机,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2.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取向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工具型”为主要取向,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很少顾及人情、面子,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 面。在交易时这种关系惯常以“公平交易”为准则,按法则办事,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1.服从权威被民主政治所代替
每个公民均有权参与城邦立法,以选票表达个人意志,有权罢
免各级执政者。这一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意义深远,它标志着“平 等”关系大于“权势”或“主从”关系。
2.等级身份制被平等意识所代替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必然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不再以“安分守己” 为准则,而是可以充分展现自我,表现个性,我行我素。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3.心理因素
指交际个体的性格、态度、能力等因素。 相对而言(性格):
西方人开朗、坦率、外向; 东方人内敛、含蓄、内向。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4.地理因素
中国处在幅员辽阔、相对封闭、气候适宜的大陆环境,决 定了中国农业文化的社会特征,必然形成了以血缘纽带维系的、 主张群体取向的、注重人际关系的中国社会文化。 欧洲一些国家所处的海洋环境决定了西方文化的商业性质, 也必然形成了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崇尚个人主义、提倡平等 关系的西方社会文化。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1.服从权威和长辈
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人们首 先要服从权威和长辈,在交际中“权势”或“主从”关系起主导作 用,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和保持一致是至关重要的。 “权威”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在当今社会,它可能包 括领导、家长、长辈、强者,还包括有一定关系、有一定能力的人, 甚至包括你有求于他的人。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权势”一般具有归 属性,不一定是凭个人能力所获取的。
即使是亲朋好友也要“人”和“事”两清。
在公务处理上,不受感情驾驭,而以客观法则为准,对事不对 人,公私分明。
之中,个人的社会关系直接影响他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可能取 得的成就。
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取向对维护社会融洽、人际关系和谐,是
有其积极作用的,也是广大中国人所追求的。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二)西方社会崇尚的平等格局及人际关系
西方人很早就摆脱了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他们以财产关系为基 础的社会契约制的城邦组织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组织, 逐渐形成了与中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格局。 第一,老弱妇孺留在本土,青壮年冲出家庭向海外进军,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组织也就瓦解了。 第二,跨海迁移的风险和苦难催生了以契约为基础的“同舟共济” 的合作关系。
这样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中,伦理则成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基
本规范。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差序格局,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关系和人 际关系可以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此“五伦”不仅构成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标准,也成 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都纳入这五伦之中, 而其中三项都与家庭相关,其他两项也是父子和兄弟关系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