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计算机公共教学改革与实践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计算机公共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结)

从2001年开始计算机公共教学改革与实践到现在,4年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环境、考试形式、考试手段等许多方面,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更多的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改革的总体思路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涉及了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学科不同、生源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较快,社会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对计算机公共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为此,我们提出了在高等学校对计算机公共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和实践的思路,提出公共教学建设的目标、规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计算机公共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将计算机公共课程建设为高等学校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适应学科融合、知识结构合理的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计算机公共教学的建设目标,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公共教学建设的基本规划是: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分析人们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建立计算机应用的知识结构。找出通用的知识模块构成计算机公共教学的内容。根据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研究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的创新能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实现模块化教学。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理论和技术知识模块化,在强调操作的同时,加强基本技术和理论的讲解,即贯彻What+How+Why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操作技能,理解新的计算机技术打好基础。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计算机公共教学知识模块划分见表一。

表一计算机公共教学1+X知识模块划分

(2)开展实践创新,在个人上机实验的基础上,布置难度较大的一些综合性的实验作业,进行小组实验,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二、What+How+Why教学理念和1+X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它不但会影响我们的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乃至思维方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认为,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中应该形成良好的教学理念,并且将这种理念溶汇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了更高的搞好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我们在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What+How+Why的教学理念。

What:即让学生学些什么。通过教学模块覆盖的划分(见表一),来设计解决What问题,从表一可见,教学模块几乎覆盖了与计算机理论、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大部分内容,因而从广度上和知识面上可以满足社会各方面人才的需要。

How:就是如何做的意思。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特别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等等。使得学生对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想办法解决。

Why: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操作技能后,还能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为学生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奠定理论基础。

在模块内容设计上我们非常重视What+How+Why的教学理念,大量的内容都由专业教师组织和把关,力争使问题讲的更清楚、更透彻。即使传统的强调操作的模块,如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我们也增加了基础知识的讲解,把有关的专业内容以通俗的文字讲解清楚,为相关软件的介绍打下基础,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在

许多应用中,我们还加强了原理性的介绍,如介绍Web工作的基本原理、Email的传输机制等,从而使学生对这些神秘的技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教考分离改革

考试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传统的课程考试往往是教师授课、教师命题考试、教师阅卷,人为地因素较多。对于公共课程,由于授课教师众多、学生很多,若采用传统的考试办法,得到的结果会因为试题难度和一些人为的因素不同而减少客观性。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考试我们主要的改革是教考分离。

实行教考分离改革,我们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1. 第一个阶段是2000~2001年,是教考分离改革的实验摸索阶段。由山东大学教务处牵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具体组织和实施,全体计算机公共课任课教师参与的命题与试题库建设。考试采用了笔试和机考两种形式,有力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上机积极性,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收到了很好的改革效果。

表二为2001年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分布表。

表二山东大学2001年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成绩分布表

为了对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我们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统计

分析结果见表三。

表三 山东大学2001年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学生成绩统计表

学院

考试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全距

中位数

众数

均数

标准差

P 值 %

不及格人数

不及格率

管理学院 865 99 22 77 69 79 77.31 10.41 97.11 25 2.89% 化学院 253 96 36 60 73 81 77.95 11.06 96.05 10 3.95% 环境学院 114 97 60 37 78 86 79.1 8.44 100.0 0 0.00% 经济学院 322 98 23 75 75 89 83.8 10.2 97.83 7 2.17% 历史学院 89 97 54 43 75 71 75.03 9.01 97.75 2 2.25% 生命学院 543 98 25 73 72 82 79.43 9.69 97.42 14 2.58% 外语学院 162 94 28 66 76 84 80.06 9.86 96.91 5 3.09% 物理学院 136 98 53 45 77 79 79.46 8.68 97.79 3 2.21% 信息学院 571 99 47 52 74 87 80.95 8.82 98.07 11 1.93% 哲学学院 45 96 39 57 81 82 81.49 10.66 95.56 2 4.44% 总 计

3100

99

22

77

65

82

79.38

9.81

97.45

79

2.55%

从全距、中位数、众数、均数等数值看,学生的成绩分布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

从P 值可以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较好,及格率较低,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在以后的教学内容和深度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2. 成熟推广和完善阶段,2001年~2003年期间是教考分离稳步发展的时期,不断总结

考试中的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由于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反映出现有的考试手段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工作量大。

为了提高考试效率,我们开始了网络化考试改革。

2004年春季,学生参加全校计算机公

共课程网络化考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