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体系研究综述_赵志娟
国内协同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协同治理理论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协同治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近年来在国内学术界和实践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协同治理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全面深入地了解该理论在国内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
本文将从协同治理理论的起源、内涵、特征、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国内协同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协同治理理论相关文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研究不足。
本文还将结合国内外协同治理的实践案例,对协同治理理论的应用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以期为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依据。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国内协同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为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搭建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共同推动国内协同治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协同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协同学,后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个主体应通过协作、沟通和资源整合,共同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协同治理的核心理念在于“协同”,即各个主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合作、共同决策等方式,形成有序、高效的治理结构。
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单一主体的局限性,强调了多元主体参与和共同治理的重要性。
协同治理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协同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和协商合作,各主体在治理过程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协同治理注重资源整合和共享,通过整合不同主体的资源,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再次,协同治理强调共同决策和共同承担责任,各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共同制定和执行政策,共同承担治理结果的责任;协同治理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各主体通过协同合作,共同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它能够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可以打破地域界限,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领域的合作创新,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有利于形成科技资源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知识创新和产业升级。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产业学、创新学等。
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针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区域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参与主体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和责任。
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类型与特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地方政府间的协同创新以及国际间的协同创新等多种类型。
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创新活动,主要包括跨企业的产业链合作、价值链合作和供应链合作。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活动,通过共享科研资源和技术成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地方政府间的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地区政府之间合作开展创新活动,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
国际间的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通过共享科技资源和技术成果,共同推动全球科技创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驱动、风险共担等。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包括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资源等,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产生和应用。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实现风险共担,参与创新主体之间能够共同分担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区域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资源等存在差异,这导致各区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功能定位及协同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我国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问题,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主体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参与创新活动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以及中介机构等。
这些主体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区域创新体系。
协同是指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创新等方式,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区域创新主体加强协同合作。
由于各区域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发展目标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协同合作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深入研究我国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机制、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背景介绍:阐述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动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加强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在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等方面相对滞后,制约了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
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创新链条的衔接不够顺畅,影响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区域创新体系还需进一步提高开放性和包容性,加强与国际先进创新资源的对接与合作。
协同创新的文献综述
协同创新的文献综述一、协同的相关理论1.协同的概念“协同”在《辞海》里被解释为同心协力,互相配合。
英文里的协同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协同工作。
传统的协同理念最简单的表达公式就是“1+1>2”。
(1)企业战略角度美国战略理论研究专家伊戈尔安索夫认为,“协同是企业如何通过识别自身能力与机遇的匹配关系来成功地拓展新的事业”。
他较早地确立了协同的经济学含义,即企业整体价值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价值的总和,阐述了企业取得有形和无形收益的潜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与公司能力之间的紧密关系。
另外日本战略家伊丹广之认为协同就是“搭便车”,因为从公司某一局部发展出来的隐形资产可以同时被用于其他领域,且不会被耗掉。
许多公司都因为忽略了隐形资产而失去了获得协同效益的机会。
(2)系统科学角度哈肯协同学指出,系统中大量存在的子系统,却只受少量的序参量支配,实现系统的总体上形成有序结构。
协同系统是指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
序参量来源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同时序参量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作用。
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产生宏观的有序结构,这是“协同”的第一层含义。
序参量之间的协同合作决定着系统的有序机构,这是“协同”的第二层含义[32]。
协同学认为,一个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化的关键,在于由一个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系统内部发生“协同作用”。
它强调系统内部的关联以及系统发生变化时要素间的互相配合与耦合。
二、创新与协同创新1.创新创新是现代社会使用率很高的一个名词,也是应用很广的一个概念。
因此,如果不加以限定,创新是一个很泛化的概念。
对创新做出明确论述的当首推熊彼特,他第一个从经济学和企业经营的角度系统提出了创新概念。
从现在对创新的研究进展看,熊彼特的创新是广义的创新,它既包括了技术创新,又包括了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多种形式的非技术创新。
现在对创新研究的基本趋势之一是,更加关注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或者说,研究是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
协同创新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协同创新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随着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深入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便是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理论和技术研究是多个学科交叉和融合的产物,它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许多学科。
近些年来人们不断地深入研究协同创新理论和技术,从而推动了许多应用的发展。
本文旨在从三个方面探讨协同创新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一、协同创新理论探究协同的定义就是“共同做某些事”。
在创新领域内,协同就是在团队之间共享各自的想法、创意和资源来促进创新的过程。
而协同创新理论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被提出并开始逐渐发展。
在协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人们不断研究和探讨,不断地提取出协同创新中的核心要素。
如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能力、来自团队成员的不同专业技能、在协同创新中需要价值共享等等。
这些对协同创新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协同创新的本质和重要性,还可以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二、协同创新技术研究协同创新的实施是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的。
在现代数字化的时代等,人们借助网络和智能化技术,为协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例如,虚拟协同平台、协同知识共享系统、协同创新工具等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共享知识,提高协同效率,从而推进创新。
协同创新技术研究不仅限于此,人们还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协同创新模式等。
在技术的推动下,协同创新的实现可以更加灵活高效,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三、协同创新应用趋势协同创新的应用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协同创新:在企业创新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利用团队协作来推动创新是更加有效的方式。
例如谷歌、百度等拥有先进技术和强大资源的公司,在协同创新方面表现的尤为出色。
通过协同创新,这些企业可以更加好地利用起人才和资源在创新过程中的优势。
2.教育协同创新:教育协同创新主要指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共同探究、合作学习,共同推进学习进度的方式。
现在很多地方的教育体系已经在慢慢转型,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价值。
我国协同创新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SSCI(1998-2017)数据
动力 以及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等角度展开。杨林 UTF一8格 式 ,最 后 利 用 软 件 的 “Remove dupli—
等 6 利用 文献 分 析 的 方 法 ,总 结 了协 同 创 新 的理 cates”功 能对 数据 进行 去重 清洗 。
论基 础 和 内涵 、动 力 和 机 制 以及 协 同创 新 面 临 的
当前 学 界关 于协 同创 新 研 究 的梳 理 主 要 是 通 过定 性 的文 献 述 评 方 法 ,也 有 部 分 学 者 采 用 共 词
图书 ·信息 227 ຫໍສະໝຸດ 分析等文献计量的方法 。协同创新 的定性研究综 除通 知 、访 谈 、书评 等 非 学 术 论 文 后 得 到 2753条
述 主要从 协 同创 新 的理 论 渊 源 与 内涵 、理 论 框 架 、 数 据 ,将 数 据 转 换 成 CiteSpaee软 件 能 够 识 别 的
我 国协 同创 新 研 究 的知 识 图谱 分 析
基 于 CSSCI(1998—2017)数 据
宋 伟 康 卫敏 赵 树 良
[提要 ]作 为新兴的创新 范式 ,协 同创新 已经成为近年理论 与实践 关注的热点主题 ,从宏观上梳理近二 十年 国内
协 同创新研究的演进路径 、热点与前 沿,有助于为未来的研 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基 于科 学计量和知识 图谱
一 、 引 言
熊彼特 _】J 1912年从经 济 学 的视 角 提 出创新 的 基 本 内涵 ,指 出创 新 实 质 是 建 立 新 的生 产 或 供 应 函数 ,是生 产 条 件 和 要 素 新 的组 合 。 自熊 彼 特 开 创创新研究领域研究后 ,国内外学者 围绕这 一主 题 开 展 了深入 研究 。随后 ,创新 的范 式 不 断 丰 富 。 1987年 ,英 国著 名 经 济学 家 弗 里 曼 首 先 提 出 国 家创 新 系统 概念 ,强调 了企 业 、政 府 、大 学 、产 业 结 构关 系 四要 素 在 创 新 系统 中 的 作 用 ,并 认 为 企 业 在创 新 系统 中居 于 核 心 地 位 ,是 现 代 协 同创 新 理 论的雏形。随着区域在全球创新价值链 中的地位 日渐突 显 ,区域 创 新 系 统 概 念 由 此 产 生 ,库 克 1992年 将 区域创 新 系统 界定 为 区域 内在 地 理上 具 有 邻近 和 关联 性 的大 学 、企 业 、科 研 机 构共 同构 成 的创 新 生 态 系 统 。在 前 人 研 究 基 础 上 ,美 国学 者 亨利 ·埃 茨 科 威 兹 等 1995年 提 出著 名 的 政 、
关于协同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协同发展的文献综述山西财经大学一、国外协同理论的发展应用协同(synergy),它是指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通过协同行为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超越各要素的单独作用的现象。
协同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和不断的完善,主要经历了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历程。
Ansoff(1965)从微观层面首次指出,协同指的是基于主要是指两个企业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共生互长的关系。
将协同理论上升为一门学科的哈根指出,不同的系统,虽然性质不同,但是从无序转变到有序状态的过程中却遵循一个相同的规律。
Haken 于 1977 年出版专著《协同学导论》,正式将系统学的理论框架建立起来。
协同学指出,每个系统都包含多个子系统,系统的有序或无序则用有序度来表示。
在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时,各子系统则呈现自发的、无规则的运用,子系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运用。
系统在有序和无序之间存在一个临界点,成为变相点。
当系统靠近变相点时,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得以增强,而相对的独立的无规则运动得以减弱。
子系统的关联作用达到一定值时,变成了主导地位,整个系统就会呈现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所表现出的协同作用。
随着协同学的快速发展,目前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开始运用协同理论来开展广泛研究,它为人们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协同学的发展使得人们重新开始认识生命系统从非生命系统产生的过程,也使得有序与无序真正统一起来成为可能。
在社会科学领域,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Beckett 和 Johnson(1995)研究指出,生态系统理论是指用于描绘、分析人和其他存在的系统,以及他们之间交往的理论。
随着协同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协同理论运用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之中,用来调和生态系统中经济要素、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关系。
此后,James F.Moore(1998)从社会生态系统中,分离出商业生态系统,界定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内涵。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述评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述评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单位或个体共同参与创新活动,共同分享知识、资源和创新成果,通过相互合作、协同互补,实现创新效益的最大化。
协同创新在当今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集聚各方优势,加速创新过程,同时也能够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
因此,加强对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协同创新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方式,它强调各方之间的平等合作和信息共享,以实现创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协同创新能够形成“1+1>2”的效应。
其次,协同创新是一种多方合作的创新方式,它涉及多个单位、组织或个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
这种多方参与的特点,既可以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涉及国家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合作。
再次,协同创新是一种在开放环境下进行的创新方式,强调创新资源的共享和跨界合作。
通过与其他企业、组织或个体的合作,可以获取来自不同领域的创新资源,从而增强创新能力。
最后,协同创新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创新方式,它强调创新的持续性和动态性。
协同创新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迭代、优化创新成果。
针对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研究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和机制。
不同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会对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成果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以企业为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政府引导的协同创新模式以及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等。
其次,需要研究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协同创新涉及多个参与方,激励和风险管理是促进协同创新进行的关键。
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各方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同时,研究如何降低协同创新的风险,促进各方的信任和合作。
再次,需要研究协同创新的知识共享和产权保护机制。
协同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共享,但同时也需要保护各方的知识产权。
因此,研究如何确保知识的有效共享和保护,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协同创新研究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协同创新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协同创新是指多个独立主体之间通过有效的协作与合作,共同实现创新目标的过程。
本文将对协同创新的定义、意义和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实践和研究热点。
一、协同创新的定义和意义1.1 定义协同创新是指通过不同实体之间的交互和合作,共同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方法等创新活动的一种形式。
这些实体可以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组织等。
协同创新的目的是通过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达到创新效果的优化和提升。
1.2 意义协同创新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1)资源整合:通过协同创新,各个实体可以共享资源和知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
(2)风险分担:协同创新可以将创新风险分散到多个实体之间,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3)创新效果提升: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各方在创新过程中的相互激发和借鉴,提高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性能。
(4)推动经济发展:协同创新有助于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区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协同创新的应用领域协同创新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经典的领域案例:2.1 产业创新:协同创新可以促进不同企业之间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2.2 城市发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协同创新可以促进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城市发展的协同效应。
2.3 教育创新:教育领域中,协同创新可以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方法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2.4 医疗创新:在医疗健康领域,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医院、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之间的合作,加速新药研发和医疗技术创新。
三、协同创新的研究热点3.1 跨学科研究:协同创新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跨学科的合作。
例如,融合机器学习、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促进创新方式和创新思维的革新。
3.2 开放创新:开放创新是协同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强调通过开放获取外部的创新资源和知识。
协同创新团队跨界活动的相关理论综述
创新创意协同创新团队跨界活动的相关理论综述①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统战部 张洪坤摘 要:跨界活动是连接团队内与团队外组织的重要桥梁,研究其对协同创新团队的作用效果和影响因素,对促进协同创新团队的管理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协同创新团队跨界活动的概念界定、团队跨界活动的作用效果、团队跨界活动的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理论研究中的几点不足,尤其是对现阶段团队跨界活动的作用效果以及协同创新团队跨界活动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协同创新团队;跨界活动;作用机理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01.27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技术更迭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任务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不断提高,使得科技创新模式由传统的封闭式创新逐步向跨组织、跨知识、跨领域的开放型创新转变。
为抓住创新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并应对挑战,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跨越组织边界组成的协同创新团队成为完成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重要载体。
协同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不仅能够分担创新风险,同时也能使团队内部各创新主体更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以更高的效率满足独特创新任务的需求。
虽然协同创新团队内部资源(如人才、技术和资金等)相比于一般团队而言更加丰富,但并不意味着协同创新团队的所有任务都能依靠其内部成员完成。
相反,协同创新团队所承担的科技创新任务难度、所需资源多样性和失败风险等远高于一般团队,因此通过跨界活动与外部主体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更广范围内的资源链接与整合,对协同创新团队顺利开展并完成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具有重要意义[1,2]。
实际上,跨界活动已成为协同创新团队完成工作任务的微观运行机制。
1 协同创新团队跨界活动的概念界定对跨界活动的界定应该先明确跨界主体[3]。
本研究中跨界活动的主体是协同创新团队。
本质上,协同创新团队是企业、中介机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立足于契约精神而形成的创新组织模式(袁庆宏等,2015)。
论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分析
论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分析协同创新是指多个独立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合作与共享资源,在创新活动中共同承担风险与责任,达到创新能力的协同增强与创新成果的相互促进。
它是一种全新的创新模式,也是当前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就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一、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协同创新具有多个理论基础的支撑,主要包括产业集群理论、创新网络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认为,当一群产业中的企业共享同一市场、相似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时,通过彼此的互补性发展,可以形成相互依存的完整产业链,进而实现创新的跨越性突破。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跨企业的合作创新形式,恰好符合了产业集群理论的思想。
创新网络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它不仅仅取决于单个企业的创新力,还与企业间的关系网络密切相关。
通过构建多个企业之间的合作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与创新成果的快速推广,能够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
协同创新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而产生的,通过构建创新网络,不同企业可以共同分享创新成果,从而推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向前发展。
知识管理理论认为,知识是创新的根本源泉,有效的知识管理能够促进创新能力的开发与释放。
协同创新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与共享,能够更好地整合各自的创新能力与知识资源,形成总体的创新优势。
同时,通过协同创新,企业可以共同学习、共同创新,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协同创新的内涵分析协同创新具有多个内涵要素,主要包括创新资源的共享、创新过程的整合和创新成果的共享。
创新资源的共享是协同创新的基础。
不同企业拥有各自的创新资源,通过合作与共享,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互补。
例如,企业A在技术研发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而企业B在市场渠道拓展方面有独特的经验,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共享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创新成果的共同提升。
创新过程的整合是协同创新的核心。
在协同创新中,不同企业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将各自的创新活动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论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分析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摘要: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文章从整合维度与互动强度两个维度探索构建协同创新的框架,并论述了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与内涵,最后针对协同创新的组织和平台构建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内涵;协同创新系统框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资源已跃居世界前列,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形成了相当规模、涵盖创新链各环节的各类创新基地,为进一步整合科技力量、共享科技资源、集聚创新人才,推进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协同创新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所在;是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经济下举国体制优势的重大部署。
1、协同制造与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的前范式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创新越来越具有开放性,科技知识的创造、创新和应用部门之间需要构建开放式的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的先期基础是协同制造。
协同制造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供应链内部及供应链之间的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商务等精细合作,最终通过改变业务经营模式达到企业资源最充分利用的目的。
协同制造是整合了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全球制造等生产模式的优点,打破了时空的约束,通过互联网络,使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合作伙伴共享客户、设计、生产经营信1息。
协同制造从传统的串行工作方式,转变成并行工作方式,从而得以最大限度地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缩短生产周期,进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设计、生产的柔性。
大型工程协同制造的典范是波音777飞机的诞生,整个项目参与人员总数超过8000人,所用的小型机和个人电脑总数超过10000台,通过对10万余个零部件的协同制造和整合,整机的设计制造周期与约4.5年,远低于757、767所花的9~10年时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新时代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现状及问题分析
0引言新一轮的产业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产业协同创新不断突破地域和组织的界限,传统的创新模式被打破,创新流程和方式的新规则和新秩序正在建立。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深度结合,充满活力的平台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孕育成形。
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是促进江苏区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其在国内外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江苏区域产业创新的主方向是协同创新,各级政府和各产业部门越来越重视协同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文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分析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和影响要素以及产业协同的创新机制,为带动产业加速转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促进产业模式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有益参考。
1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1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文献综述(1)协同创新的内涵。
对于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创新的效果,HAKEN [1]指出要实现1+1>2的协同效果,产业内部之间应通过互动完成系统内部的有序状态。
GREER 等[2]提出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是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的组合能力。
在SERRANO [3]研究的基础上,谢婕[4]对协同创新的内涵进行完善和深入研究,指出跨区域的整合和多主体是协同创新的主要特征,协同创新由互动维度和整合维度构成。
DAVIS 等[5]提出协同创新是协同的相关理论在创新区域的应用和延伸,其核心模式和组织关系是绩效提升和相关知识的增值。
(2)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实证研究。
ROWLEY 等[6]研究网络结构和主体关联对不同产业的影响,重点分析不同联系度占主导地位的网络、产业和绩效之间的关系。
MEAGHER 等[7]对德国23个创新网络、600个网络成员进行实证调研。
CAPALDO [8]提出创新能力和网路强弱关联的新框架模型。
国内,邵云飞等[9]运用复杂网络仿真方法对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及企业不同的技术学习策略对技术学习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周志刚等[10]研究企业创新网络中跨组织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
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s 。 i 。 。 d T 。 臻 罂 毫 。 m 。 R 。 。 h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7 6 9 5 . 2 0 1 3 . 1 8 . 0 0 7
Re s e ar c h Pr o gr e s s o f S y ne r g y I nn ov a t i o n
WANG Ch u a n l e a , PAN Sh a ns h a n
( 1 . B u s i n e s s S c h o o l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H e f e i 2 3 0 0 3 9 ,C h i n a ;
创新 ” ,时 间为 1 9 9 8— 2 0 1 1年 ,分析所获 6 0篇 文献 的发表年 份 、期刊 分布 ,重点梳理 协 同创新 的基 础理论 、 内 外环 境、组织结构 系统 、绩效分析等 方面的进展 ,最后 归纳协 同创新研 究之不足及展望 。
关键 词 :技 术 与 经 济 管 理 ;创 新 ;协 同创 新 ;综 述 中 图 分 类 号 :F 4 0 6 . 3 ;G 2 5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7 6 9 5( 2 0 1 3 )1 8—0 0 2 7— 0 8
随着 全球 化 的深人 发展 和 技术 变 革 的 1 3 新 月异 , 创新 活动 正 在 发 生 深 刻 变 化 ,从 封 闭走 向 开放 、从 零 散走 向整 合 、从 区域 性 走 向全 球 化 ;创 新模 式 已 经突破传统的线性 和链 式模式 ,呈现 出非线性 、多 角色 、网络 化 、开 放 性 的特 征 ,演 变 为 以 多元 主 体 协 同互 动 为基 础 的协 同 创 新模 式 。 目前 ,我 国 正 处 于进一 步提 升 国际 竞争 力 、加快 经 济增 长方 式转 变 、 从 科技 大 国 向科 技 强 国迈 进 的关 键 时 期 。但 是 ,我 国科技 发展 还 存 在 两 个 主 要 问 题 :一是 科 研 的 战 略 性 和前 瞻性 不 足 ,发 现 和提 出世 界 范 围 内 的 战 略性 前沿选题偏 少 ,原 始性 、突破性 的创新成果 较少 ; 二 是科技 与经 济 、科 技 与 教 育 、科 技 与文 化 融 合 的 问题没 有得 到 真 正 解 决 ¨ 。相 当 比例 的科 研 成 果 闲 置 浪费 与 企 业 难 以获 得 关 键 核 心 技 术 的 现 象 并 存 , 严 重影 响我 国 的经 济 转 型 。协 同 创 新 应 运 而 生 ,作 为一种复杂的创新组织 方式 ,关键是形成 以高等学 校 、企业 、研 究 机 构 为 核 心 要 素 ,以政 府 、金 融 机 构 、中介组织 、创新 平 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 要素的多元主体协 同互动的网络创 新模 式 ,通过知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地域内的科技资源、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进行高效整合、互补、交流和合作,通过协同创新来提升整个区域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种创新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在各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本文旨在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进行研究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背景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主要有联合研发、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模式。
联合研发是指不同地域内的科研机构、企业等共同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共享研发成果,实现优势互补。
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产业需求指导科研机构的研究,科研成果反哺产业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和服务,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有助于弥补单一地域的科技资源不足,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也可以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还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快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推广,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还可以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提升整个地区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尽管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有很多优势,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位置、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需要克服利益分配、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协同创新的效果。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还需要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缺乏这些支持可能会影响协同创新的成效。
欧洲是一个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比较发达的地区,欧盟成员国之间开展了大量的科技合作项目,比如欧洲航空航天领域的联合研发、欧盟各国间的科技项目合作等。
这些合作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欧盟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
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展了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合作项目,比如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科技合作项目、日本与韩国的科技联合研发项目等。
国内知识协同研究综述
关于协同创新研究与进展情况的综述
关于协同创新研究与进展情况的综述协同创新是指不同组织或个体之间通过互相合作与交流,共同致力于创新的一种方式。
协同创新研究与进展是指对协同创新理念、方法和实践进行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本文将从概念解释、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四个方面对协同创新研究与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协同创新的概念解释。
协同创新是指不同组织或个体之间通过协作与交流,共同努力解决创新问题的一种方式。
与传统的独立创新相比,协同创新强调多个组织或个体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共享资源、知识和专长,实现创新效果的最大化。
其次,协同创新的研究方法。
协同创新研究可以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进行。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案例研究、观察和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协同创新的实际情况,揭示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定量研究方法则重点在于通过问卷调查、实证模型和数据分析等手段,统计分析协同创新的效果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协同创新的应用领域。
协同创新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城市创新等。
在科技创新领域,跨学科合作、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合作等形式的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方式。
在企业创新领域,不同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创新。
在城市创新领域,城市之间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共享,共同解决城市问题和挑战,推动城市发展。
最后,协同创新的未来发展。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协同创新将成为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合作创新将成为一种常态。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将进一步促进协同创新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将成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
综上所述,协同创新研究与进展是对协同创新理念、方法和实践进行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通过协同合作与交流,不同组织或个体可以共同解决创新问题,实现创新效果的最大化。
未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协同创新将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
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
协同创新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资源整合:整合各方的创新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形成优势 互补的创新团队;
协同创新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合作与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模式,保证创新过程中的信息 共享和协同合作;
协同创新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技术创新:集中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谢谢观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案例分析——以某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例
4、技术创新阶段: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开发出了新型高性能材料, 并获得了多项专利授权。这一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同时也提升了企 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案例分析——以某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例
5、成果转化阶段:该高性能材料成功地应用于多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 社会效益。同时,这一创新成果也为高校的相关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协同创新具有诸多优势和价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 挑战。首先,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问题难以解决,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可能存在 较大差异;其次,协同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和不确定性增加;此外,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重点的问题。这 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政策 法规和机制体系。
协同创新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协同创新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通过资源 共享、能力互补、协同合作,以实现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协同创新 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同时能够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近年 来,协同创新已成为创新研究的重要领域,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协同创新的定义、 特征、影响因素等。
京津冀协同创新文献综述
京津冀协同创新文献综述一、引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旨在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
在这一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创新成为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梳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理论基础(一)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创新成果的共创和共享。
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不仅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还涉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参与。
(二)理论基础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包括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理论和协同理论等。
创新系统理论强调创新是一个由多个主体和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区域创新理论关注区域内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创新环境的营造;协同理论则为研究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一)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
例如,设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重大创新项目和平台建设。
(二)产业协同京津冀三地在产业协同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河北和天津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形成了一些产业协同发展的示范园区和产业链。
(三)创新平台建设三地共同建设了一批创新平台,如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关村协同创新中心等,为协同创新提供了载体和支撑。
四、京津冀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京津冀三地在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协同创新的难度较大。
北京的创新资源丰富,而河北和天津相对薄弱,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存在地域差异。
(二)体制机制障碍行政区划的分割和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三地在协同创新中存在政策不衔接、资源共享不畅等问题。
例如,在税收、财政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影响了企业和创新主体的合作积极性。
(三)人才流动不畅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但京津冀地区的人才流动受到户籍、社保、住房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人才难以在三地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赵志娟吴磊琦俞云峰协同创新体系研究综述摘要:协同创新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的新模式,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通过对协同创新的理论内涵、体系建设、存在问题以及学者提出的对策建议等研究进行综述,全面了解协同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现状。
关键词:协同创新;模式;体系;综述引言创新已经从早期的技术驱动的创新,发展为目前开放创新的阶段。
在开放创新的时代,企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外部创新资源的参与。
协同创新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的新模式,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
对协同创新的理论、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综述研究,将对实施协同创新举措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等,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研究“协同创新”一词最早是由国外学者彼得.葛洛(Peter Gloor)给出明确的定义,他认为协同创新是由一组人员组成网络小组,借助网络交流思想、信息和技术等进行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Aokimasahi在对协同创新进行定义时,认为协同创新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等处于不同行业领域的主体通过相互合作影响产生的一种协同作用,从而可以实现提升各自发展潜能,实现1+1>2的合作过程。
国内学者徐莉等认为协同创新是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以资源共享为前提条件,以资源融合、成果互惠、利益分配以及风险分担为准则形成的分工合作契约[1]。
周正等认为,基于主体间优势资源互补与整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本质是彼此间核心能力的互补与融合[2]。
魏奇锋,顾新从知识流动的角度分析,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是知识跨组织流动从而产生的知识增值过程,即协同创新主体从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到知识优势形成的过程[3]。
二、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协同创新体系的应用领域广泛,根据文献梳理,国内外已创建的协同创新体系可以分为以政府为主的宏观协同创新、以产业为主的中观协同创新、以高校或企业为主的微观协同创新三个层次。
相应的创新研究模型分别对应于国外学者Segarra-BlascoA的多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模型,Elzkowita的企业、产业和政府三螺旋模型和Kuen-Hung&Wang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型。
根据文献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协同创新体系建构、产业应用研究等角度进行协同创新体系研究。
1.协同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分类的视角,目前主要有要素协同创新模式和主体协同创新模式。
要素协同创新模式又可以分为机构内部的要素协同或者要素整合平台,基于要素整合的平台为主的协同创新模式一般由政府为主导推动。
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又可以分为纵向协同创新模式和横向协同创新模式:纵向协同模式一般是基于产业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上的相关企业建立联盟,互补长短,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何勇等从供应商、客户等主体角度研究了纵向协同创新模式;横向协同创新主要指围绕某一主题,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一般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创新主体[4]。
彭华涛,马龙指出在横向协同创新中各创新主体因为目标不同、利益交叉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很难形成合力,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一协同主体的步调[5]。
2.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基于协同创新体系建构角度,陈劲从创新要素整合与创新主体互动两个维度搭建了协同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形成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协同创新链[6]。
何郁冰在协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战略协同、组织协同和知识协同在内的三部分协同创新理论框架[7]。
范斐、杜德斌等基于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构的内涵,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能力5个方面构造了区域协同创新研究的指标体系[8]。
3.协同创新体系产业应用研究张琰飞基于新兴技术的特征,从协同能力、管理机制、外部环境、协同程度等方面构建新兴技术研发主体间协同创新效果实现的影响机制模型[9]。
汪秀婷基于对协同创新特点、效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产业特征,构建了以企业为核心,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组织为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型[10]。
于江从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特点,提出采购协同、销售协同、生产协同、技术协同、人力资源协同、资金协同、无形资产协同等几种外部资源协同模式[11]。
张琼瑜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为研究对象,指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包括战略协同、管理协同、业务协同、信息协同、资源协同等方面[12]。
三、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研究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一直是国内地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
但目前协同创新的效果仍不明显,国内学者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
熊丽敏、郑玲莉基于高校科技人员协同创新的视角,提出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成员松散、沟通不畅、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以及文化冲突等问题,导致高校协同创新步伐缓慢[13]。
李祖超、聂飒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指出由于当前政策环境的不完善导致政府作用无法发挥、高校体制不适应、企业缺乏内动力等问题[14]。
何恬、刘娟立足于国内外协同创新机制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创新资源丰富,但是区域内资源共享理念不强、资源浪费严重、创新资源流动受阻、区域内分工混乱等问题[15]。
陈峰基于对广州与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的发展现状分析,认为其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协同机制不健全、高校内部学科壁垒严重、外部创新主体积极性不高等问题[16]。
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对策研究学者在对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存在问题、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践应用提出对策建议。
王阅基于对辽宁省高技术产业的综合协同创新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从完善内部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进一步合作、建立健全政策支持环境等多个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17]。
顾菁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协同水平低,建议加大政府的导向作用,并搭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18]。
白俊红、蒋伏心通过构建协同创新指标体系,利用实证分析方法指出政府科技资助、企业与高校的联结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结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9]。
韩言虎等根据对“宝鸡·中国钛谷”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得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需要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创新主体,以政府、中介组织等为支撑机构,以知识协同为核心,以组织协同为基础的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20]。
五、结论根据文献综述可知,国内外学者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认为协同创新可以降低学习成本,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创新主体间的配合紧密度不够,而归根结底则是政策不够完善,缺乏保障机制。
所以,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完善主体利益分配机制、完善评价体系等。
参考文献:[1]徐莉,杨晨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场,2012(11):210-214.[2]周正,尹玲娜,蔡兵.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3(7):52-56.[3]魏奇锋,顾新.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5): 133-137.[4]何勇.供应链协同创新管理模式研究[J].管理科(下转第56页)学,2007(5):9-13.[5]彭华涛,马龙,吴莹.推动协同创新应不断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J].经济纵横,2013(8):13-17.[6]陈劲.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7]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5-174.[8]范斐,杜德斌,游小珺,盛垒,肖泽磊.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区域协同创新研究[J].地理科学,2015(1):66-74.[9]张琰飞.新兴技术研发主体间协同创新效应实现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4.[10]汪秀婷.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及能力动态演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51-57.[11]于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2):41-44[12]张琼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研究[D].江南大学,2012.[13]熊丽敏,郑玲莉.高校科技人员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贸,2012(20):177.[14]李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2(8):24-25.[15]何恬,刘娟.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0):4-5.[16]陈峰.广州地区高校协同创新研究[D].2014.[17]王阅.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3.[18]顾菁,薛伟贤.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84-89.[19]白俊红,蒋伏心.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J].经济研究,2015(7):174-187.[20]韩言虎,罗福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宝鸡·中国钛谷”的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11):16-20.[基金项目:浙江科协(2015KXCX-KT008)](本栏目编辑周学东)(上接第48页)所有每个区域的网络设备采用虚拟化技术,降低网络层设备本身协议的使用。
此外,多级区域的分布式网络架构,有利于缓解超大规模数据量的存储,但又不至于数据离散无法有效利用。
此类网络架构的变化将促使网络主干带宽得到大规模提升,例如需要多条40G 或者100G 链路的捆绑,以满足超大规模数据量调用和运算。
三、结束语省级电力公司数据中心网络是电力公司开展内部管理、生产、办公的重要网络基础设施,其架构紧随业务发展模式和新技术应用不断演变,从无到有、从简到优,不断支撑电力公司的经营、管理全面提升。
本文从省级电力公司数据中心网络演变历程进行分析,明确了未来几年的数据中心网络发展方向,为今后数据中心云平台虚拟化架构实现提供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1]Lawrence Berkeley.TCP/IP 详解卷1:协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0:3-5.[2]陈建业,张涛,陈浩.安全隔离技术在电力信息网络安全防护中的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72-75.[3]王德文.基于云计算的电力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及其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1):67-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