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体系研究综述_赵志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赵志娟吴磊琦俞云峰
协同创新体系研究综述
摘要:协同创新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的新模式,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协同创新的理论内涵、体系建设、存在问题以及学者
提出的对策建议等研究进行综述,全面了解协同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现状。
关键词:协同创新;模式;体系;综述
引言
创新已经从早期的技术驱动的创新,发展为目
前开放创新的阶段。在开放创新的时代,企业的创
新活动离不开外部创新资源的参与。协同创新是当
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区域创新
能力的新模式,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的关键时期。对协同创新的理论、体系建设、存
在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综述研究,将对实施协同创
新举措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解决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等,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研究
“协同创新”一词最早是由国外学者彼得.葛洛
(Peter Gloor)给出明确的定义,他认为协同创新是
由一组人员组成网络小组,借助网络交流思想、信息
和技术等进行合作,实现共同目标。Aokimasahi在
对协同创新进行定义时,认为协同创新是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与企业等处于不同行业领域的主体通过相
互合作影响产生的一种协同作用,从而可以实现提
升各自发展潜能,实现1+1>2的合作过程。
国内学者徐莉等认为协同创新是企业、高校与
科研机构以资源共享为前提条件,以资源融合、成果
互惠、利益分配以及风险分担为准则形成的分工合
作契约[1]。周正等认为,基于主体间优势资源互补
与整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本质是彼此间核心能
力的互补与融合[2]。魏奇锋,顾新从知识流动的角
度分析,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是知识跨组织流
动从而产生的知识增值过程,即协同创新主体从知
识共享、知识创造到知识优势形成的过程[3]。
二、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协同创新体系的应用领域广泛,根据文献梳理,
国内外已创建的协同创新体系可以分为以政府为主
的宏观协同创新、以产业为主的中观协同创新、以高
校或企业为主的微观协同创新三个层次。相应的创
新研究模型分别对应于国外学者Segarra-BlascoA
的多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模型,Elzkowita的企业、产
业和政府三螺旋模型和Kuen-Hung&Wang的中小企
业协同创新模型。根据文献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
从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协同创新体系建构、产业应用
研究等角度进行协同创新体系研究。
1.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分类的视角,目前主要有要
素协同创新模式和主体协同创新模式。要素协同创
新模式又可以分为机构内部的要素协同或者要素整
合平台,基于要素整合的平台为主的协同创新模式
一般由政府为主导推动。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又可以
分为纵向协同创新模式和横向协同创新模式:纵向
协同模式一般是基于产业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上
的相关企业建立联盟,互补长短,获取规模经济效
益。何勇等从供应商、客户等主体角度研究了纵向
协同创新模式;横向协同创新主要指围绕某一主题,
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一般包括企业、高校、科研
院所、政府等创新主体[4]。彭华涛,马龙指出在横向
协同创新中各创新主体因为目标不同、利益交叉以
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很难形成合力,需要政府发挥
主导作用,统一协同主体的步调[5]。
2.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基于协同创新体系建构角度,陈劲从创新要素整合与创新主体互动两个维度搭建了协同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形成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协同创新链[6]。何郁冰在协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战略协同、组织协同和知识协同在内的三部分协同创新理论框架[7]。范斐、杜德斌等基于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构的内涵,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能力5个方面构造了区域协同创新研究的指标体系[8]。
3.协同创新体系产业应用研究
张琰飞基于新兴技术的特征,从协同能力、管理机制、外部环境、协同程度等方面构建新兴技术研发主体间协同创新效果实现的影响机制模型[9]。汪秀婷基于对协同创新特点、效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产业特征,构建了以企业为核心,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组织为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型[10]。于江从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特点,提出采购协同、销售协同、生产协同、技术协同、人力资源协同、资金协同、无形资产协同等几种外部资源协同模式[11]。张琼瑜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为研究对象,指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包括战略协同、管理协同、业务协同、信息协同、资源协同等方面[12]。
三、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研究
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一直是国内地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协同创新的效果仍不明显,国内学者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
熊丽敏、郑玲莉基于高校科技人员协同创新的视角,提出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成员松散、沟通不畅、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以及文化冲突等问题,导致高校协同创新步伐缓慢[13]。李祖超、聂飒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指出由于当前政策环境的不完善导致政府作用无法发挥、高校体制不适应、企业缺乏内动力等问题[14]。何恬、刘娟立足于国内外协同创新机制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创新资源丰富,但是区域内资源共享理念不强、资源浪费严重、创新资源流动受阻、区域内分工混乱等问题[15]。陈峰基于对广州与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的发展现状分析,认为其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协同机制不健全、高校内部学科壁垒严重、外部创新主体积极性不高等问题[16]。
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学者在对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存在问题、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践应用提出对策建议。王阅基于对辽宁省高技术产业的综合协同创新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从完善内部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进一步合作、建立健全政策支持环境等多个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17]。顾菁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协同水平低,建议加大政府的导向作用,并搭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18]。白俊红、蒋伏心通过构建协同创新指标体系,利用实证分析方法指出政府科技资助、企业与高校的联结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结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9]。韩言虎等根据对“宝鸡·中国钛谷”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得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需要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创新主体,以政府、中介组织等为支撑机构,以知识协同为核心,以组织协同为基础的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20]。
五、结论
根据文献综述可知,国内外学者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认为协同创新可以降低学习成本,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创新主体间的配合紧密度不够,而归根结底则是政策不够完善,缺乏保障机制。所以,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完善主体利益分配机制、完善评价体系等。
参考文献:
[1]徐莉,杨晨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场,2012(11):210-214.
[2]周正,尹玲娜,蔡兵.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3(7):52-56.
[3]魏奇锋,顾新.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5): 133-137.
[4]何勇.供应链协同创新管理模式研究[J].管理科
(下转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