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4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一、引言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期间,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所引发的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或明显的不利影响。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二、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1. 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在作业场所,首先需要进行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工作,明确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因素。
这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尘埃、噪声、高温、辐射等。
评估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程度及其可能对工作人员产生的影响,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根据危害识别与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危害控制措施。
这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
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工艺改变、设备更新、通风换气等措施来控制危害因素的产生和扩散。
管理措施则是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培训教育、监督检查等手段来规范作业场所的危害控制工作。
个体防护措施主要是保护工作人员个体安全的物质、设备或方法,如佩戴防护服、呼吸器等。
3. 职业健康监测职业健康监测是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诊断出职业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
职业健康监测包括体格检查、生物学监测、环境监测等。
4. 应急管理措施在作业场所,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如火灾、事故等。
因此,建立应急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应急管理包括制定灾害预案、组织应急演练、设立应急通道、设置安全出口等。
三、职业危害检测制度1. 检测项目职业危害检测制度包括对作业场所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含量、噪声强度、尘埃浓度、辐射剂量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检测,可以了解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为职业危害控制管理提供依据。
2. 检测方法与标准对于不同的危害因素,需要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标准进行检测。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保障职工健康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工作场所。
第三条公司应采取措施,防止职业病危害,确保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第四条公司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落实。
二、职业危害控制管理第五条危害因素的识别1. 公司应组织人员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主要包括:(1)识别确定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2)评价危害因素与上述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3)判定危害因素及其岗位;(4)对现行活动进行审查;(5)对以往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包括职业病危害事故、卫生监察等的调查;(6)该岗位及所处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等。
2. 识别时机:(1)以岗位为对象,每年年初;(2)发生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情况时;(3)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更新,产品涉及的原料、工艺发生变化时。
第六条危害因素的评价与控制1. 公司应根据危害因素的识别结果,对其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2. 公司应定期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审查和改进;3. 公司应对职工进行危害因素的告知和教育。
第七条职业健康检查1. 公司应定期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确保职工的健康状况;2. 公司应根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3. 公司应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告知职工,并存放于职工个人档案中。
三、职业危害检测制度第八条检测目的为了规范公司有毒有害等危险岗位安全检测规定,明确公司环境监测项目、指标、监测周期,规范监测分析方法,制定本检测制度。
第九条检测范围1. 本检测制度适用于公司有毒有害等危险岗位安全检测、噪声及其他危害因素的监测;2. 检测项目包括化学有害因素、物理有害因素等。
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管理制度1、单位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不得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2、单位应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对工作场所进行检测、评价。
3、单位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
对严重超标且危害又不能及时整改的生产经营场所,必须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4、单位应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阐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
具体参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____)。
5、单位应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按规定设置警示标识、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急救器具专柜,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同时做好定期检查和记录。
6、员工从事有毒有害作业时,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试剂和仪器设备,严禁使用有毒有害溶剂洗手和冲洗作业场所。
7、加强对检维修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生产装置,在制定停产检修方案时,应有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参与,提出对尘、毒、噪声等的防护措施,确定检维修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范围和要求。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装置检维修现场应严格设置防护标志,应有相关人员做好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工作。
8、应加强检维修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配备和现场冲洗设施完好情况的检查。
9、应加强检维修现场尘毒检测监控工作,根据检维修现场情况与有关部门联系检测事宜,随时掌握现场尘毒浓度,及时做好防护工作。
10、应做好检维修后开工前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防护效果鉴定工作,重点对检维修后设备设施的整改等情况进行检查确认,避免设备启动时发生意外职业伤害。
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4篇)
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引言:职业病是指因为劳动过程中接触、吸入、摄入或者接触到的职业性有害物质或者工作环境因素,导致工人患有的以各种类型的损害器官健康为主要特征,经过一定时间滞后性出现的疾病。
职业病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并且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环境的质量,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显得非常必要。
一、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的目的和基本原则:1. 目的: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环境的质量。
2. 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 科学合理,规范操作。
- 依法管理,责任明确。
- 公开透明,参与共享。
二、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的内容:1. 职业病危害评估和监测管理:- 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估,分析和评估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检测;-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级管理,确定监测和控制的重点。
2. 职业病危害防控管理:- 设立专门的职业健康监管机构,明确职责和权力,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管理制度,包括防护用具、排风设备、通风系统等;- 制定职业病防护措施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加强职业病预防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
3. 职业病危害诊断和职业病的防治:- 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的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 制定职业病的诊断和防治规范,确保及时诊断和治疗职业病;- 加强职业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控制和阻断职业病的传播和扩散。
4. 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管理:- 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提高职业病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定期组织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演习,提高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 加强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事后处理和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
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制度7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制度7篇【第1篇】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单位各级领导和岗位员工要掌握了解管理范围内及本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强度)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等情况。
2、单位应当请有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并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检测、评价和监测由职业卫生管理部门(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3、检测、评价和监测结果出现异常或者超标时,立即采取措施,上报主管领导,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
4、对严重超标且危害又不能及时整改的生产经营场所,必须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5、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检测结果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方可重新作业。
6、检测、评价和监测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并及时向怀柔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及向本单位员工公布。
【第2篇】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1、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2、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检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4、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第3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1概述1.1监测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是系统地收集、汇总、分析、解释并评价有毒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信息,为职业病防治计划执行过程提供有用信息,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评价职业病防治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为预防、控制职业病提供信息服务。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摘要职业病是工作中由于行业特点、工作环境等因素导致的疾病,是工人和职业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是保障工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职业病危害的定义、危害防范、场所管理、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入手,详细阐述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一、职业病危害的定义及危害防范职业病是由于工作条件的不良影响所产生的疾病,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等。
职业病的发病率时时刻刻牵动着大量从事农、工、商、服务等行业的人群。
为了降低职业病的发病率和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危害防范措施,例如:1.对进入危害场所的工人进行培训,让其了解职业病的预防知识;2.配戴防护用品,如眼镜、口罩、耳塞等,以减少对身体的危害;3.采用安全工程技术,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和改善;4.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患病者,防止疾病扩散。
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对于预防和降低职业病的发病率和危害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制定的根本目的。
二、场所管理与危害防范制度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模块便是场所管理制度。
各类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安全生产监管、预防、控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保证从源头上消除危险因素。
具体而言,公司应制定明确的场所管理制度,包括:1.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公司的管理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为工人健康提供保障,并且要明确各自的职责。
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十分熟悉;2.了解各类职业病的危害及其防范方法;3.具有管理经验,能够制定防范措施;4.有较高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方面的知识。
2.职业卫生保障制度要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做好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工作,开展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工作,并加强职业病调查和研究等工作。
3.24小时应急措施制度危险事故随时可能发生,企业应制订紧急情况应对预案,并按计划进行自愿联合演练,以保证相关应急措施能得到执行。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务院关于职业病防治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制度,旨在保护员工的健康与安全,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规范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司职业病危害场所的管理,具体包括但不限于:1.工厂车间2.实验室3.办公场所等第三条定义1.职业病:由劳动过程中的有害物质、有害因素或特殊工艺引起的疾病。
2.职业病危害场所:指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工作场所。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标准第四条基本要求1.职业病危害场所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示危害因素、防护要求等内容。
2.职业病危害场所应有专人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管控和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3.职业病危害场所应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确保危害因素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第五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1.工艺技术方面:–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材料和产品;–优化工艺流程,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和排放;–采用封闭操作、局部排风和通风设备等技术手段控制危害因素的扩散。
2.工程控制方面:–职业病危害场所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的建设要求;–设立合理的通道和疏散设施,确保员工紧急疏散时的安全;–合理规划职业病危害场所内部工作区域,避免相邻作业区域的危害因素交叉干扰。
3.个体防护方面:–为员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包括但不限于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员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应正确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定期检查和更换个体防护用品,确保其有效性。
4.心理疏导方面:–根据职业病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定期开展职业病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
第六条监测与评估1.职业病危害场所应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估,确保危害因素的控制有效性。
2.相关监测数据应及时记录,并按规定进行保存,以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查询。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6篇)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6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通用6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篇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为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的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特制定新大地公司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评估管理:一、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防治管理工作,搞好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尘、毒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作业场所空气的粉尘浓度应符合下列标准(见表格)。
三、职业危害检测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1、总粉尘:⑴作业场所中的粉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两次,地面每月测定一次。
⑵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一次。
2、呼吸性粉尘:⑴作业场所个体呼吸性粉尘检测,采掘工作面每3个月测定一次,其他地点每6个月测定一次。
⑵定点呼吸性粉尘检测每月测定一次。
3、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每6个月测定一次。
4、粉尘检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并按时上报。
四、粉尘检测的仪表、仪器必须按时到经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的归口单位鉴定合格。
五、通风部要对检测报表、粉尘分散度、游离sio2、仪表、仪器的送检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并对职业危害因素超过国家标准的作业场所提出整改措施,建立健全各种防尘设施,确保职工身体健康。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篇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职业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所属各部门和个人在从事接触粉尘、电气焊、油漆作业等有毒有害作业时应执行本制度。
第三条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各事业部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员工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二章职业危害的定义及范围第四条职业危害的概念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管理制度.doc
(通用安全)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管理制度4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管理制度1、单位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不得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2、单位应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对工作场所进行检测、评价。
3、单位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
对严重超标且危害又不能及时整改的生产经营场所,必须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4、单位应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阐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
具体参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
5、单位应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按规定设置警示标识、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急救器具专柜,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同时做好定期检查和记录。
6、员工从事有毒有害作业时,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试剂和仪器设备,严禁使用有毒有害溶剂洗手和冲洗作业场所。
7、加强对检维修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生产装置,在制定停产检修方案时,应有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参与,提出对尘、毒、噪声等的防护措施,确定检维修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范围和要求。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装置检维修现场应严格设置防护标志,应有相关人员做好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工作。
8、应加强检维修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配备和现场冲洗设施完好情况的检查。
9、应加强检维修现场尘毒检测监控工作,根据检维修现场情况与有关部门联系检测事宜,随时掌握现场尘毒浓度,及时做好防护工作。
10、应做好检维修后开工前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防护效果鉴定工作,重点对检维修后设备设施的整改等情况进行检查确认,避免设备启动时发生意外职业伤害。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文件编号:AQK—Z—12—281.目的为了使某些无法在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通过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与管理,促进作业场所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以保护员工的职业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德阳市南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与管理过程。
3.工作职责____公司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各本部门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____公司安委会按照管理要求,指导各部门具体实施对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其中重点实施部门为生产科、设备技术动力科、行政办、安全消防环保科。
4.工作内容4.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组织管理措施:____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应按有关要求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基础档案,内容包括本单位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图、生产车间有毒、有害因素分布图、职业危害因素动态监测表,掌握危害因素的基本情况。
4.1.2按照专业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定期组织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完善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1.3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及场所,要求在设备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
警示说明中应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修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
4.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措施4.2.1控制作业场所有毒物质的管理措施4.2.1.1本公司生产区域有毒物质作业的工作场所主要为脱硫转化中低甲装置、氨合成装置、碳化工段、液氨贮罐岗位,主要有毒物质为氨、一氧化碳。
4.2.1.2对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工艺设备和管道,要加强维护,定期检修,保持设备完好,杜绝跑、冒、滴、漏。
4.2.1.3在具有氨化学灼伤危险的作业场所应设置洗眼器装置。
4.2.1.4有害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必要的职业健康防护设施,保证有充足的水源,并对其进行经常性维护、检修,定期检测防护效果,确保正常使用。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5篇)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5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精选5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篇11、目的为及时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并结合作业现场实际,提供有效的检测数据,进行科学的评价,对超出国家职业危害限值标准的作业场所制定各种防范对策和技术改造措施,尽可能的降低因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过高对员工造成的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单位安委会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管理。
3、工作职责3.1事业部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案,规范检测方法,并对检测结果做出分析报告;3.2本单位安委会具体负责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按照事业部安委会要求开展检测工作。
3.3在本单位实施检测工作时,各部门经理以及兼职安全员需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
4、工作内容4.1某工厂安委会定期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进行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档案,并向事业部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同时向员工公布。
4.2检测原则4.2.1内部检测与专业服务机构评价检测相结合;4.2.2定期检测与日常检测相结合。
4.3检测范围4.3.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包括危害因素种类,检测时间、地点、浓度(强度)、国家允许标准及评价结论等内容。
4.3.2定期检测范围应包括能源动力作业场所(制冷车间)、生产作业场所(前处理超高温杀菌工段、配料工段,灌装工段)、化验室等。
4.3.3对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和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制冷岗位)进行日常检测,设置检测系统或自动报警装置,并由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和登记管理,确保检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4.4检测类别及方法4.4.1评价检测可以分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
4.4.2定期检测粉尘检测,包括配料间、小料房,检测频率为1次/年;噪声检测,包括氨制冷车间、前处理岗位、灌装岗位,检测频率为1次/年;高温检测,主要指前处理作业岗位人员密集处,检测时段应集中在夏季出现高温时的工作时间段内;有毒物质浓度检测,主要指氨制冷车间,检测频率为1次/季度。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4篇)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制定本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具有职业病危害的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建筑工地、矿山、化工厂等。
第三条职业病危害场所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降低职业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第四条单位负责人是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职业病危害的防治措施。
第五条职工有权要求单位提供安全卫生保障措施,拒绝和抵制违反职业病防治法规和规定的行为。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识别评价第六条职业病危害场所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的识别评价。
第七条职业病危害识别评价应当综合考虑场所内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确定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
第八条根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结果,单位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职工的身体健康。
第九条危害评价结果应当及时向职工公示,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告知职工相关的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
第三章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第十条职业病危害场所应当根据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配置相应的防护设施。
第十一条防护设施的配置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并经过专业人员的验收。
第十二条单位应当对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十三条建筑工地应当设置封闭式施工场地和有效的通风系统,降低职业病危害的发生风险。
第四章职业病危害监测第十四条职业病危害场所应当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的监测。
第十五条监测内容应当包括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噪声、振动等,监测结果应当记录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十六条职业病危害场所应当采取措施,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五章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第十七条职业病危害场所应当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第十八条职业病危害场所应当定期开展职业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御能力。
第十九条职业病危害场所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包括职业卫生档案、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卫生监督等。
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五篇)
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____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1、加油站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2、加油站职业病危害防治领导小组应该与已进、新进的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3、员工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加油站职业病危害防治领导小组应向员工如实告知现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签订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变更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4、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对作业人员进行告知。
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5、如实告知员工职业卫生检查结果,发现疑似职业病危害的及时告知本人。
员工离开本用人单位时,如索取本人职业卫生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6、加油站职业病危害防治领导小组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7、加油站职业病危害防治领导小组每年对员工进行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培训、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8、警示标识设置。
配戴防尘口罩、注意防尘、噪声有害、当心弧光、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等。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五篇)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为做好单位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工作,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并做好制定、修订和落实工作。
二、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牵头,负责____各个生产车间等对生产工作场所存在的粉尘、噪音、高温、毒物等危害因素及危害点进行确定和辨识,并按照职业卫生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估,确定每一个点的危害程度。
三、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测和管理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四、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联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作业现场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及评价。
五、单位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六、检测与评价结果应及时向劳动者公布,并上报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七、检测或者评价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
八、有新、改、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九、检测结果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难度较大的应制订规划,限期整改到位。
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前和设备大修后,应进行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和评价。
九、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制定年度检测计划和经费预算,财务部门要保障检测经费的落实。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二)是指企业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安全,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制定的相关规定和措施。
以下是一个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的内容:1. 目的和适用范围:明确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的目的和适用范围,确保规定的实施和执行。
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管理制度一、引言职业病危害是指在特定工作环境下,由于工作过程中作业者接触或暴露于有害因素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
为了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管理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管理制度,促进作业场所的安全与健康。
二、管理目标1.确保作业场所的安全和健康;2.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3.提高员工的工作生产效率;4.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三、管理内容3.1 危害因素评估1.对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2.根据危害因素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3.2 作业场所布局规划1.合理规划作业场所的布局,确保通风良好、照明充足、消防设施齐全等;2.根据作业场所的特点,设立相应的安全警示标识和紧急疏散通道,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3.3 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1.根据危害因素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确保员工在作业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2.定期检查和更新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确保其正常使用状态。
3.4 员工培训和宣传教育1.对新员工进行职业病危害防护培训,确保其具备相应的防护知识和技能;2.定期组织职业病防护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3.5 职业健康监护1.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对作业场所的员工进行定期体检;2.定期评估和监测员工的职业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可疑病例。
3.6 事故应急处理1.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和救援方案,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2.对作业场所的员工进行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的应变能力。
3.7 监督检查与评估1.建立作业场所安全与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机制,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2.定期进行管理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管理责任1.职业病防护机构负责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2.作业场所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制度,并对员工的职业健康负有管理责任;3.全体员工要积极配合管理制度的实施,并遵守相关的安全和卫生规定。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1、为了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职业健康的控制和预防,消除职业危害,保证本公司员工的职业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临猗分公司。
2、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必须将预防、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公司各单位第一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负责。
4、公司生产管理部安全组负责制订年度职业危害预防和控制工作计划。
5、公司职工医院负责协调有关医疗单位对员工职业健康情况进行检查,当发生急性事故时,积极协调有关医疗单位进行抢救。
6、公司各分厂安环处,负责对辖区范围内有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有职业危害产生场所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7、公司职工医院负责按《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的规定》,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订职业健康检查计划,并按照要求进行实施。
8、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需要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公司各单位应对作业现场的尘毒监测仪和职业健康器材、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行。
10、各单位要不断改善作业现场的劳动环境,加强员工的劳动保护措施,减轻职业危害程度,积极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以及检测制度是为了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工作场所可能引发的职业危害。
一、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职业病危害辨识与评估: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辨识与评估,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2. 职业危害控制措施:根据职业病危害辨识与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包括工艺技术改进、工作场所设计改进、防护设施配置等。
3. 职业危害防护装备管理:规定职业危害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维护、保养、检修等管理措施,确保防护装备的有效性。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模版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职业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促进企事业单位职工身心健康发展,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具有职业病危害的企事业单位,包括但不限于:1. 工业生产企业;2. 矿山开采企业;3. 建筑施工企业;4. 化学、有毒物品生产企业;5. 高风险职业(如焊工、油漆工等)从业单位;6. 其他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的任务是: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物质的管理,防止职业病危害,保护职工的身心健康。
第四条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的依据:1. 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2. 国家和地方关于职业病防治的规定;3.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二章职责与义务第五条企事业单位的职权和义务:1. 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的工作方案;2. 负责组织实施职业病防治措施;3. 负责职业健康检查的组织和实施;4. 负责职业病事故的调查和处理;5. 职业卫生设施和设备的维护和灭火工作的组织;6. 提供职业病防治的经费和人力资源保障;7. 定期召开职业病防治相关会议;8. 具体职责和义务根据企事业单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第六条职工的职责和义务:1. 遵守职业病防治政策和制度;2. 遵守职业病防治措施和操作规程;3. 积极配合职业病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4. 提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有关职业病防治方案的信息和建议;5. 具体职责和义务根据职工的工种、从业环境和职业危害程度而有所不同。
第三章职业病防治措施第七条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原则:1. 预防为主:采取技术措施、工艺改进和劳动保护措施,确保职业病危害物质不泄漏、不扩散、不外排;2. 综合治理:综合考虑工艺流程、操作环境、个人防护和管理控制措施;3. 防护层次:层层设防,逐级减害;4. 个体防护:提供个人防护设施和装备;5. 健康监测: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职业健康监护;6. 经费保障: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提供足够的经费用于职业病防治。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1. 背景与意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职业病危害问题日益严重。
职业病危害是指劳动过程中因接触有害因素而引起的各种健康问题,例如尘肺病、噪声聋、电离辐射、化学中毒等。
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要求各个单位必须保证职业病危害场所和作业过程的安全,保障工人的健康。
为此,各个企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完善的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的规范运行,可以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
2. 制度的适用范围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适用于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企业。
无论是制造业、化工、医疗、冶金、煤矿等,只要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就要建立相应的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
3. 制度的主要内容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3.1. 管理机构明确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机构,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责任、职责、权限进行明确规定。
3.2. 规章制度制定相关工作规章制度,如个人防护用品的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作业场所卫生、职业病健康检查等。
3.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测量和评价,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台账,准确判断存在的危害程度。
3.4.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配备专业职业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技术咨询、职业卫生监测等。
3.5. 职业健康监护建立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实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采取措施防止其扩散。
3.6. 事故应急管理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对职业病危害事故进行应急处置,保护员工的生命和身体安全。
4. 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制定好的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必须得到有效的执行和监督。
建立专门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考评制度,对各单位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对于不规范执行工作的单位,应采取惩戒措施,保护职业病预防的有效实施。
5. 结论职业病对于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日益突出,各企事业单位必须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职业病是指由工作环境、工作场所等职业因素引起的疾病。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职业病的危害日益突出,对劳动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家庭幸福等造成极大影响。
职业病防备是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的基石,而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则是职业病防备工作的紧要构成部分。
一、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目的1.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备职业病的发生。
2.促进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活质量。
二、职业病危害场所的管理原则1.以防为主,防备为先。
2.综合施策,整体整治,协调推动。
3.依法依规,责权一致,加强管理。
4.科技兴防,创新驱动,提高防护措施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5.公开透亮,加强舆论监督,推动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
三、职业病危害场所的分类与查找1.依照职业病所属行业,对人员、环境、物质等条件进行分类;2.依照职业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查找。
四、职业病危害场所的监测和评估1.依照职业病推测结果建立监测体系,开展职业病危害场所监测工作;2.通过职业病危害场所评估,全面了解危害源、环境因素等情况;3.依据评估结果进行提出改进建议。
五、职业病危害场所的防护措施1.订立相应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工艺流程、设备、用品等措施;2.加强职业病危害场所的通风、排风、除尘、消毒等处理;3.提高职业病危害场所的组织和管理水平;4.对危害因素进行技术改造,使用环保、节能、安全等新技术、新材料。
六、职业病危害场所的监督检查1.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定期进行检查,发觉问题适时处理;2.实行不定期、专项的职业病危害场所审核检查;3.加强事故隐患的排查、处理和整改。
七、职业病危害场所的应急管理1.建立健全职业病应急预案,适时处理突发职业病事件;2.进行应急培训,提高职业病应急处理本领和水平;3.常规检查应急设施,确保完好。
八、职业病危害场所的记录和报告1.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场所档案,记录相关的工作资料、监测报告、安全措施等;2.适时上报职业病危害场所的汇总数据和事件情况;3.加强职业病危害场所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4篇)
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规范职业危害场所的管理,并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从而确保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下面将从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推行、管理措施与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的必要性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对于维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能够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发生,减少职工的职业病发病率。
其次,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职业危害场所的安全生产水平,减少职业事故的发生,降低职工的伤亡率和财产损失。
此外,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还能够落实企业对职工安全与健康的责任,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形象,并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二、相关法律法规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主要的相关法律法规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该法规定了对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措施和师范活动的内容。
企业必须建立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并按要求组织职业病防治工作。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该法规定了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并规定了制定和实施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职责和义务。
企业必须建立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并按要求组织安全生产工作。
3.《职业卫生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职业卫生管理的基本原则、职责和义务,包括危害因素的评估与控制、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职业卫生宣传教育等内容。
三、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推行1.建立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与目标:企业应明确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与目标,明确安全生产的重要性,阐明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的总体方针与原则,并明确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2.制定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危害场所管理制度,包括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估、职业危害控制与防护、职业病监测与报告、职业危害事故的应急处理与调查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SM-ZD-87075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制度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 单位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不得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2. 单位应按《工作产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对工作产所进行检测•评价。
3. 单位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
对严重超标且危害又不能及时整改的生产经营产所,必须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4. 单位在可能产生职业病为好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语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阐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
具体参照《工作产所职业病为好警示标识》(GBZ158-2003)
5. 单位应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作业产所规定设置警示标识•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急救器具专柜,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同时做好定期检查和记录。
6. 员工从事有毒有害作业时,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试剂和仪器设备,严禁使用有毒有害溶剂洗手和冲洗作业产所。
7. 加强对检维产所的职业卫生管理。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生产装置,在制定停产检修方案时,应有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参与,提出对尘•毒•噪声等的防护措施,确定检维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范围和要求。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装置检维现场应严格设置防护标志,应有相关人员做好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工作。
8. 应加强检维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配备和现场冲洗设施完好情况的检查。
9. 应加强检维现场尘毒检测监控工作,根据检维修现场情况与有关部门联系检测事宜,随时掌握现场尘毒浓度,及时做好防护工作。
10. 应做好检维修后开工前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防护效果鉴定工作,重点对检维修后设施的整改等情况进行检查确认,避免设备启动时发生意外职业伤害。
11. 加强对劳动防护用品正确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凡不按规定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者不得上岗作业,并追究车间班组的管理责任。
12. 有毒•有害物品的包装,必须符合安全•卫生要求,防止泄露扩散。
这里填写您的企业名字
Name of an enterp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