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实用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日知录三则》(课件)
文须有益于天下 有益之文:明 道纪政事
察民隐 道人之善 正面立论
无益之文:怪力乱神 无稽之言 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 反面申述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文须有益于天下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有益之文:明 道纪政事
察民隐 道人之善 正面立论
无益之文:怪力乱神 无稽之言 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 反面申述
“清学”开山始祖
——“通儒”顾炎武
江苏昆山人。原名 绛,字忠清。明亡后改 名炎武,字宁人。学者 尊为亭林先生。他为国 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参 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 于学术研究。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 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 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学术著作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学术著作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学术著作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学术著作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学术著作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 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 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 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 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 所做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 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高二语文(文)《日知录》三则(课件)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9
2011年上学期
文人之多
文人——“识经术,通古今” 忧虑——文人泛滥,世风浮华
引用论证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9
2011年上学期
文人之多
——要端正创作态度
文人——“识经术,通古今” 忧虑——文人泛滥,世风浮华
引用论证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9
2011年上学期
2011年上学期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 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 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文须有益于天下 有益之文:明 道纪政事
察民隐 道人之善
无益之文:怪力乱神 无稽之言 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9
2011年上学期
文须有益于天下 有益之文:明 道纪政事
察民隐 道人之善 正面立论
无益之文:怪力乱神 无稽之言 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9
2011年上学期
剿( chāo)袭
命途多舛( chuǎn ) 襟裾( jū ) )谈
制作 09 2011年上学期
潢( huá ng )潦( lǎo ) 摭(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字音
滑稽( jī ) 围剿( jiǎo)
奸佞(nì ng )
庶( shù)民 菑( zī )畲( shē )
剿( chāo)袭
命途多舛( chuǎn ) 襟裾( jū )
人教《日知录》三则》PPT精品课件1
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 为例?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内容小结
古人 力而能传
难
自成一家
所未及 不可无
对比
今人 速而不传
下课啦,谢谢!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描绘 出一幅 令人恐 惧的画 面,渲 染紧张 气氛。 侧面表 现人物 恐惧痛 苦的内 心世界 ,与他 所向往 的温馨 的家庭 生活环 境形成 鲜明对 比。
顾炎武
(1613—1682),明末清初,昆山(今属江 苏)人。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 字宁人,号亭林。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 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 曾游历山 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晚 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有《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 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 清复明活动。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嘱他 “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当大势已去,恢 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 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
1、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2、士当以器识为先。
阅读第三则,讨论思考
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唐宋之后文人之多。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引用论证
❖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
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 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 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 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 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 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致 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 用 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一天
下为己任。
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 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侧重求真务实。
《日知录三则》教学课件
知人论世说背景
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 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 》,以正后之君子。——顾炎武自题《日知录》
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学者的人格:其性耿介,其志专一 不蹈袭前人,实事求是、谨慎自守 善疑、求真、创获、脚踏实地 ——梁启超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
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录
三 则
巧设情境入文本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 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 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 之亡天下。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 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知人论世说背景
顾炎武(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_____ 绛 ,清兵破南京, 更名炎武 _______,字宁人,号亭林。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 斗争。明亡后, 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晚年定居 华阴,卒于曲沃。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__________”、 经学家 、 清学开山 “________”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 _______ 史地学 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 ________ 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 经世致用,反对空 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________ 《日知录》 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 _________、《肇域志》 、《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人 ,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重点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知录》三则实用课件
《日知录》三则
学习要点
•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 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 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3、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
•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 的解释为:治理世事;“致用”为:尽其所 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 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由此可以给经世致 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 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 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 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 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记载
称道
善 行
对
•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 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 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 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 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好处啊。
如果
考查,考核
用巧言奉承
人
• 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 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 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 之损矣。
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 著书原则是什么? 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 之所不可无。
•
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 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 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 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 实际,期于有用。
•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 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穿衣服,动 词
称
•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 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 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 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 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 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学习要点
•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 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 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3、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
•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 的解释为:治理世事;“致用”为:尽其所 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 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由此可以给经世致 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 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 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 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 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记载
称道
善 行
对
•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 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 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 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 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好处啊。
如果
考查,考核
用巧言奉承
人
• 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 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 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 之损矣。
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 著书原则是什么? 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 之所不可无。
•
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 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 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 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 实际,期于有用。
•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 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穿衣服,动 词
称
•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 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 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 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 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 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高二语文《日知录》三则课件
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 不可或缺的书。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 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 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 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 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 故啊。
《日知录》是明末 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 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 也是十七世纪中叶我国 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 代风貌的学术巨著。《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 古有得,随时札记,久 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 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 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 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 隆。‛撰写《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 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这说明,《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 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 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第二则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 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 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 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 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 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 《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 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 下来吧?
顾炎武(1613—1682), 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 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 明末清初三大儒。字宁人,号 亭林,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 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 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 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 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 渊博,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 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 经世为一。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日知录》三则 课件
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实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句式 省略句 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___________
判断句 此子书之一变也___________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 记,全书一千余条,文字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 可见其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它分为 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史法、天象术数、地 理等15类,顾炎武自己则把这部书分为三类:“上篇经术,中 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诠释考订; 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 节选三则内容要点如下:《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 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 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著书之难》析古 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 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 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文人之多》主张“识经术”,“通 古今”,去华就实,从养器识的角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
经世致用
9
《日知录》三则目 Fra bibliotek 预 览1.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 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 现实意义。 2.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问学”、提倡“切人事”的学 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3.培养自己专心治学、务实奋斗的精神品格,能联系实 际,客观评价古人的学术思想和处事原则。 本单元涉及的是清代学术,主要介绍清代学者“经世致 用”的治学态度,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北宋以后,特别是“二程”(程颢、程颐)发挥了孔子的论述, 主张“穷经,将以致用也”(《二程遗书》卷四)。南宋时期 浙东学派的吕祖谦极力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理学的空谈 之风。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 更是猛烈抨击义理之学,提倡以适用为主的经世思想。到了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因为有顾炎武、黄宗羲、
【高中语文】日知录三则ppt精品课件3
经世致用
精卫 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
长沙市明德中学 蔡雄辉
滑稽(jī) 奸佞(nì ng) 命途多舛(chuǎn)
围剿(jiǎo) 庶(shù )民 菑(zī)畲(shē)
畲(shē)族
潦(lǎo)水
装潢(huá ng)
关于《日知录》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
“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 每月都能不忘掉已 经学会的东西,这就 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 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诠释 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 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
•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 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 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 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 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 “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 “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 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
“清学”开山始祖
——“通儒”顾炎武
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称亭 林先生,字宁人,亦自 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 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 献。参加抗清斗争,后 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 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 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近代以来,自曾国藩、左宗棠以及黄 兴、蔡锷身上,我们看到湖湘文化的影响, 而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将湖湘文化推向了一 个新的境界。湖湘文化的勇于艰苦创业,勤 于开拓创新,乐于牺牲奉献,善于包容互补, 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和济世救民精神,在 毛泽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⑨《日知录》三则 优秀课件(31张)(共31张PPT)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 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 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 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 了。”
(1613—1682),昆 山(今属江苏)人。初名 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 武,字宁人,另称为亭林 先生。早年参加复社,清 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 斗争。有《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音学 五书》等。
作者接着进行反面陈述。 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神” 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 论,或抄袭剽窃,或阿谀奉 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 这样的文章,多一篇就“多 一篇之损矣”。
研读《文须有益于天下》
一、感悟并思考: 1.本则的观点是什么?
文须有益于天下 2.怎样的文章才是有“益”的?
能明道、纪政事、察民隐的文章。 3.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的?
和现实意义。
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 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 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 上”;
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 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 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经世致用” 起源于明清之际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
《日知录》
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
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 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 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 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 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这一章是《日知录》卷十九的开卷之作。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 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 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 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 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 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 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 “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 益善。
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 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 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 了。”
(1613—1682),昆 山(今属江苏)人。初名 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 武,字宁人,另称为亭林 先生。早年参加复社,清 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 斗争。有《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音学 五书》等。
作者接着进行反面陈述。 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神” 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 论,或抄袭剽窃,或阿谀奉 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 这样的文章,多一篇就“多 一篇之损矣”。
研读《文须有益于天下》
一、感悟并思考: 1.本则的观点是什么?
文须有益于天下 2.怎样的文章才是有“益”的?
能明道、纪政事、察民隐的文章。 3.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的?
和现实意义。
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 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 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 上”;
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 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 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经世致用” 起源于明清之际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
《日知录》
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
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 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 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 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 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这一章是《日知录》卷十九的开卷之作。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 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 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 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 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 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 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 “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 益善。
9.1《日知录》三则PPT课件人教版
-6-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用毕生心力所 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 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应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 大。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1-
9 《日知录》三则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本单元课文涉及的是清代学术文章,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 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 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应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3-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4.析活用 (1)若夫怪.力乱.神之事 (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悖乱人伦道德之事) (2)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3)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4)然则以文人名.于世(名词作动词,闻名) (5)焉足重.哉(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6)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研究) (7)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
点评:在此作者举出了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 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称赞它们都是毕作者“一生 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便,实有 深意,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 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因为有情 感的偏向寓注其中,作者对两位作者的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 的“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轻。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用毕生心力所 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 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应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 大。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1-
9 《日知录》三则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本单元课文涉及的是清代学术文章,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 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 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应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3-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4.析活用 (1)若夫怪.力乱.神之事 (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悖乱人伦道德之事) (2)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3)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4)然则以文人名.于世(名词作动词,闻名) (5)焉足重.哉(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6)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研究) (7)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
点评:在此作者举出了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 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称赞它们都是毕作者“一生 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便,实有 深意,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 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因为有情 感的偏向寓注其中,作者对两位作者的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 的“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轻。
【高中语文】日知录三则ppt精品课件1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 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 “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 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 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 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 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 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 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 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 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 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 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 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讨论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请讨论经世致用的观点,运用 历史知识,结合史实谈谈认知。
下课啦,谢谢!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日知录》三则课件2
01 02
人生哲理
通过《日知录》的学习,我们可以领悟到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珍 惜当下、追求真理、保持善良等,这些哲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 中的挑战和困难。
人生智慧
阅读《日知录》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 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和选择。
03
人生价值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强调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包括职 业规划、家庭规划、财务规划等方面,以实现个人和家 庭的幸福和成功。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分享了一些人生经验,包括如何与 人相处、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等 ,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和变化。
03
《日知录》的启示与 感悟
人生哲理的启示
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价值观的传承
《日知录》作为一部经典之作, 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价值观,这些 价值观对于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中的运用
实践指导
《日知录》中的许多思想和方法都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例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提高 个人修养等,这些指导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探讨了设立生活目标的重要性,强 调了明确目标、制定计划、付诸行动的必要性,以实现 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故事三:关于人生的智慧
总结词:人生哲学 总结词:人生规划 总结词:人生经验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分享了一些人生哲学,包括如何看 待生死、如何处理得失、如何面对挫折等,以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故事二:关于生活的启示
总结词:生活态度 总结词:生活智慧 总结词:生活目标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讲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人生的 影响,包括乐观、自信、坚韧不拔等品质,以帮助读者 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日知录》三则课件[1]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 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 《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 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 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 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 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 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 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 是扬雄所说的
内容小结
古人 力而能传
难
自成一家
所未及 不可无
对比
今人 速而不传
研读《文人之多》
思考:1.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太多了吗? 2 .作者是如何批判那些“自命为
文人者”的?作者心中的文人应该有什么 标准?
3.引用韩愈、刘挚、扬子云、黄 鲁直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4.最后引用《宋史》中的记载, 表明了什么?
《精卫》 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 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学习要点
•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
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 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3、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
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 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 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 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 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 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 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 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日知录三则ppt实用课件1
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 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曾游历山东、 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晚 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有《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 等。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 也,纪政事也,察民意也,乐道人之 善 也 。 ” ( 《 日 知 录 ·文 须 有 益 于 天 下》)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
考查,考核
用巧言奉承
人
• 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 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 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 之损矣。
祸害
• 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 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 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 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 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毒千古,成为后代没有独创性个人著述的滥觞。 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 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实际上,作者在 《日知录》题辞中为自己写作确立的原则,也是 这个意思。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时人能 达到吗?作者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对此,顾炎 武避而不谈,又转而援引古事,继续申说。他祭 出的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 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赞赏它 们都是毕作者“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 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意,实有深
内容小结
古人 力而能传 速而不传
难
自成一家
所未及 不可无
对比 今人
第三则
文人之多
多 么
固然
•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 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 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 根源,朝满夕已除。
是
珍贵
•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 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 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 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 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 已尽。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 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 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嗣母王氏绝食而死, 临终嘱他“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当 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 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 仕。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
点。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
顾炎武与归庄等兴兵抗清,事败, 其母绝食而死,留下遗言:“我虽妇人, 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 臣子。”
滑稽(jī)
围剿(jiǎo)
奸佞(nì ng)
命途多舛(chuǎn) 畲(shē)族 潦(lǎo)水 摭(zhí )谈
庶(shù)民
菑(zī) 装潢(huáng) 衣裾(jū) 剿(chāo)袭
• 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后人 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 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 名故也。
这 样
表原 因
他们
• 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 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 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 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 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日知录》三则
书名取之于《论 语·子张篇》。 子 夏曰:“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其所能,可谓 好学也已矣”。 这是 一部读书札记,反映 顾炎武学术思想的著 作。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 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
“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 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 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 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 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 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 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文靖告 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 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 生君子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 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 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 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 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 此大为不平。
明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 中所作的反面陈述。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 神”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论,或抄袭剽 窃,或阿谀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这样 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矣”。对于无 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 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
《日知录》三则
学习要点
•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 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 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3、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
• 顾炎武
经世 致用
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 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 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 上”; 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强 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 重“形而下”。 “经世致用” 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 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其特点是,反对 空谈,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 的良好学风。它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着力 点,注重学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穿衣服,动 词
称
•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 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 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 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 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 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观赏, 欣赏
• 。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 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无 发展前途 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 有了 ‘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 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 “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 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 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
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与
施愚山书》)、“经学即理学也”(全祖
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举经
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曾慨 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 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 乡。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 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 能。
“清学”开山始祖
——“通儒”顾炎武 原名绛,字忠清。明亡 后改名炎武,称亭林先生, 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 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 人。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 献。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 力于学术研究。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 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 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 著书原则是什么? 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 之所不可无。
•
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 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 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 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 实际,期于有用。
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 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 通考》为例? 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 贵创新”的观点。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 鲜明对比。
著书之难
汇集
•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 《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 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 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
•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 《老子》《庄子》《管子》《商君 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 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 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 选取诸子的言论, 汇集成书,这是
断绝
பைடு நூலகம்
在
困苦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 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之益矣。
纪通记,记 载
称道
善 行
对
•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 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 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 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 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好处啊。
•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 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著书之难》是《日知录》卷十九的第三篇, 以考察子书演变的轨迹为缘起,纵议“著书之 难”,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的独立创作的可贵。作 者首肯《孟》《荀》,后及《老》《庄》《管》 《商》诸书,不难看出他以儒家著作为上的评价 准则;《孟》《荀》而外,列《老》《庄》于 《管》之前,不以年代列次,亦见出他对《老》 《庄》的称赏。然后捻出《吕氏春秋》《淮南 子》,指出它们是杂取诸子,“汇而成书”的, 所以不能自成体系,子书因此“一变”,遂流
子书的一大变化啊。
触及,接近靠近.
如果
• 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 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必古人 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同马温公《资治 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 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语气助词, 表疑问
差不 多
或许,表 推测
阅读第一则,讨论思考
• • • • 观点是什么? 文须有益于天下。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正反论证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 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 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 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 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 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 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 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这 种观点,是作者一贯坚持的。
意,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 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 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哪怕是杜诗韩文。因为 有情感的倾向寓注其中,作者竟避开质量问题不 谈,却对两位作者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的 “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 轻。最后,作者又把目光移回近世今世,指出后 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就越多。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 写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根结 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可以称之为 动机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