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PPT课件
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
精选ppt
8
作者:项秉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年3月出版
精选ppt
9
《赖特》一书中第 40页的两段文字
精选ppt
10
在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语汇中,没
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对建筑的这
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
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
义。
精选ppt
11
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
时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
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
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
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
倒。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
筑就必然被否定。”(《赖特》40页)赖特
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
精选ppt
21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皇帝和贵族曾长期统
治着物质世界,僧侣和教会则统治着精神世界。因此, 在19世纪以前的建筑中,宫殿、府邸、庙宇、教堂甚 至陵墓建筑,垄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和最好的材料, 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成为建筑成就的主要 代表。它们相当灵敏地反映着社会的各种变动和生产 力的进步,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因而成了建筑历 史的主要内容。而建筑的创造者劳动人民,他们自己 的住宅建筑功能身份简单,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也十 分有限,因而不能代表一个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 最高成就。但这并不能抹杀劳动人民为建筑的发展所 作出的伟大贡献。正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宫 殿、庙宇、教堂、陵墓之类的建筑物上的充分表现, 才使得建筑材料、结构、设备、形制、艺术手法得以 完善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丰精选p富pt 的建筑文化遗产。 22
”。
精选ppt
8
作者:项秉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年3月出版
精选ppt
9
《赖特》一书中第 40页的两段文字
精选ppt
10
在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语汇中,没
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对建筑的这
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
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
义。
精选ppt
11
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
时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
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
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
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
倒。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
筑就必然被否定。”(《赖特》40页)赖特
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
精选ppt
21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皇帝和贵族曾长期统
治着物质世界,僧侣和教会则统治着精神世界。因此, 在19世纪以前的建筑中,宫殿、府邸、庙宇、教堂甚 至陵墓建筑,垄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和最好的材料, 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成为建筑成就的主要 代表。它们相当灵敏地反映着社会的各种变动和生产 力的进步,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因而成了建筑历 史的主要内容。而建筑的创造者劳动人民,他们自己 的住宅建筑功能身份简单,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也十 分有限,因而不能代表一个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 最高成就。但这并不能抹杀劳动人民为建筑的发展所 作出的伟大贡献。正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宫 殿、庙宇、教堂、陵墓之类的建筑物上的充分表现, 才使得建筑材料、结构、设备、形制、艺术手法得以 完善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丰精选p富pt 的建筑文化遗产。 22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PPT课件
24
3.建筑的思想与文化
中国很早就把建筑的内容和形式看作是王朝 的一种基本制度,“礼”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就是有关的规定和理论根据的记录。 中国古代都城、宫阙的内容和型制,诸侯、 士大夫乃至于平民百姓的宅第标准,都是作 为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而制定出来的,不可 逾越。
25
古代建筑的“顶峰”太和殿和普通平民 民居都必须纳入“礼”的约束范围内
及至秦始皇时期,具备 了控制整个帝国的绝对 统治,万里长城便是其 动员力量的典型代表, 但此时中国建筑的基本
17
使用巨大奴隶劳动力的古埃 及古代建筑:底比斯残迹
2.中西方建筑比较
一种说法:技术层面上,中国较早的突破了 木构建筑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的局限,是 一种对先进思维选择的结果。
木构建筑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节约成本,同 时梁-柱体系的框架结构解决了对于较大空间 营造上的难题。
26
3.建筑的思想与文化
墨子:“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也 许是最早将房屋与“礼”建立联系的言论。 中国古代的住宅布局亦是由“别男女之礼” 引申而来的构图。皇宫中的“六宫六寝”、 宅舍中的“前堂后室”将男女活动和生活的 范围做出了严格的区分。
其后,住宅中的“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 座为宾”的位置序列,完全是“礼制”精神 在建筑上的反映。
但事实上,中国也存在石构建筑,西方也存 在木构建筑。
产生这种主要建筑材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没有绝对的定论,只存在 观点之争。
12
德国传统木住宅
俄罗斯木教堂
13
泉州石塔: 800年前
40.中西方建筑比较
梁思成的观点:
1.中国人使用石头的技术不行:没有找到石头 缝隙之间良好的粘合材料。(古代墓穴的营 造似为反例?)
3.建筑的思想与文化
中国很早就把建筑的内容和形式看作是王朝 的一种基本制度,“礼”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就是有关的规定和理论根据的记录。 中国古代都城、宫阙的内容和型制,诸侯、 士大夫乃至于平民百姓的宅第标准,都是作 为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而制定出来的,不可 逾越。
25
古代建筑的“顶峰”太和殿和普通平民 民居都必须纳入“礼”的约束范围内
及至秦始皇时期,具备 了控制整个帝国的绝对 统治,万里长城便是其 动员力量的典型代表, 但此时中国建筑的基本
17
使用巨大奴隶劳动力的古埃 及古代建筑:底比斯残迹
2.中西方建筑比较
一种说法:技术层面上,中国较早的突破了 木构建筑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的局限,是 一种对先进思维选择的结果。
木构建筑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节约成本,同 时梁-柱体系的框架结构解决了对于较大空间 营造上的难题。
26
3.建筑的思想与文化
墨子:“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也 许是最早将房屋与“礼”建立联系的言论。 中国古代的住宅布局亦是由“别男女之礼” 引申而来的构图。皇宫中的“六宫六寝”、 宅舍中的“前堂后室”将男女活动和生活的 范围做出了严格的区分。
其后,住宅中的“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 座为宾”的位置序列,完全是“礼制”精神 在建筑上的反映。
但事实上,中国也存在石构建筑,西方也存 在木构建筑。
产生这种主要建筑材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没有绝对的定论,只存在 观点之争。
12
德国传统木住宅
俄罗斯木教堂
13
泉州石塔: 800年前
40.中西方建筑比较
梁思成的观点:
1.中国人使用石头的技术不行:没有找到石头 缝隙之间良好的粘合材料。(古代墓穴的营 造似为反例?)
中国建筑发展史 ppt课件
中国建筑发展史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 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
中国建筑发展史
山东济南朗公谷神通寺单层石塔一座,俗呼 “四门塔”。平面正方形,四面辟门,中立方墩, 墩四面各坐一像。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建筑群处理成熟。 木构件标准化,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木结构
中国建筑发展史
佛光寺大殿所用斗拱十分规矩和严整,东大殿 的表现了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具有我国唐
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被作为仿唐建筑的范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 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 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 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 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
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也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 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 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 装修与色彩。
中国建筑发展史
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砖石建 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 南开封繁塔及河北赵县的永通桥等均是宋代砖 石建筑的典范。
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注重意境的园 林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
中国建筑发展史
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 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永乐宫是典型的 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 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 明朗。
中国建筑发展史
建于元代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云台用大理石砌 成,平面为矩形,台身倾斜,台中开一个半六角形的
中国建筑发展史
“邑于涿鹿之阿。迁陟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当时显然未有固定之城郭宫室。至尧之时,则“堂崇三 尺,茅茨不剪”,后世虽以此颂尧之俭德,实亦可解 为当时技术之简拙。至舜所居,则“一年成聚,二年 成邑,三年成都” 。舜“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初 期之都市已开始形成。“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 则因宫室已渐华侈,然后可以“卑”之。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PPT参考
2021/3/10
授课:XXX
39
2021/3/10
授课:XXX
40
2021/3/10
授课:XXX
41
这一原始居住形式,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
穴居。
2021/3/10
授课:XXX
13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 族社会,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千计。其中代 表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 干阑式建筑;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 墙房屋。
2021/3/10
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
封闭庭院的面貌。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
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 和庭院实例。
2021/3/10
授课:XXX
33
2021/3/10
授课:XXX
34
2021/3/10
授课:XXX
35
2021/3/10
授课:XXX
36
2021/3/10
授课:XXX
37
另一方面,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 城市也逐步孕育萌生。
2021/3/10
授课:XXX
32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发现 了大型宫殿和中小型建筑数十座。其中一 号宫殿最大,其夯土台残高约80公分,夯 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
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
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
点,便于挖作洞穴。
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形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为 的窑洞式住宅。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
宋代城市规划注重布局和整体美感,街道和巷弄规划得 有条不紊。同时,园林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 了以山水园林和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建筑与文化融合
宋代建筑更注重与文化的融合,许多建筑都融入了诗词 、书法、绘画等艺术元素,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了一种文 化的载体。
元明清建筑艺术特色
古代建筑对后世影响
01 02
建筑技艺传承
古代建筑的技艺和工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技艺、砖石结构及施工技艺等。这些技艺在当代的建筑实践中仍有着 广泛的应用。
文化符号
古代建筑已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代表,许多古建筑成为国家级或世 界级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3
唐代建筑不仅注重建筑的造型和空间布局,还注重与园林的和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园林 建筑风格。
唐代建筑传承发展
01
传承方式
唐代建筑的传承主要依靠工匠传承和文献资料,其中工匠传承是最为
主要的方式。
02
文献资料
唐代留下了大量的建筑文献资料,如《营造法式》、《木经》等,这
些文献对后世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 展概况》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古代建筑起源与发展 • 秦汉建筑成就与特色 • 隋唐建筑辉煌与传承 • 宋元明清建筑演变与影响 • 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价值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历史悠久,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建筑风格特点
汉代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建筑结构严谨、稳定 ,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构造方式 ,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宋代城市规划注重布局和整体美感,街道和巷弄规划得 有条不紊。同时,园林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 了以山水园林和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建筑与文化融合
宋代建筑更注重与文化的融合,许多建筑都融入了诗词 、书法、绘画等艺术元素,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了一种文 化的载体。
元明清建筑艺术特色
古代建筑对后世影响
01 02
建筑技艺传承
古代建筑的技艺和工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技艺、砖石结构及施工技艺等。这些技艺在当代的建筑实践中仍有着 广泛的应用。
文化符号
古代建筑已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代表,许多古建筑成为国家级或世 界级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3
唐代建筑不仅注重建筑的造型和空间布局,还注重与园林的和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园林 建筑风格。
唐代建筑传承发展
01
传承方式
唐代建筑的传承主要依靠工匠传承和文献资料,其中工匠传承是最为
主要的方式。
02
文献资料
唐代留下了大量的建筑文献资料,如《营造法式》、《木经》等,这
些文献对后世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 展概况》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古代建筑起源与发展 • 秦汉建筑成就与特色 • 隋唐建筑辉煌与传承 • 宋元明清建筑演变与影响 • 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价值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历史悠久,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建筑风格特点
汉代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建筑结构严谨、稳定 ,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构造方式 ,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ppt课件
强调中国建筑的艺术的七个方面:
1. 翼展的屋顶造型; “如鸟斯革,如翚[huī] 斯飞”《诗·小雅·斯干》 、 “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周礼·考工记》 ;
中 国 建 筑 特 征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01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01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 况
中国建筑的特征
7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历 相当于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洛可可直至古典主义到近代、现代的过程。元明清时期覆盖了欧洲从中世纪到现代。
史
分
期
米兰大教堂 公元1386年
元代永乐宫壁画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中国建筑史-教学幻灯
(2)木构架成熟,构件形式与用料均已规格化
4、设计施工水平提高 都料: 唐宋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 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 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 宗元《梓人传》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大雁塔、小雁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7、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渗 透 (1)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 流 胡床的引入--家具的产生
(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社会背景 2、建筑发展 (1)瓦的普遍使用--解决屋顶防水问题; (2)高台建筑的出现--诸侯宫室 (3)开始用砖的历史--陕西凤翔秦雍城 (4)建筑色彩等级化 “山节藻木兑”--《论语》 “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主。”(《春秋毂(古) 梁傅注疏》)--通过器来表现道,通过建筑表现意识。 (5)木匠祖师--鲁班 (6)遗址:秦都雍城
2、住宅遗址;
• 陕西歧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我国 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
3、建筑技术
(1)干阑式建筑遗址--西周时期长江 中下游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湖北圻春西周干阑式建筑 (2)瓦的发明与运用--黄河流域以泥 土为材料的建筑体系的发展; 瓦当与半瓦当--脱离“茅茨土阶” 阶段
(3)墙面用三合土抹面(白 灰+ 砂+黄泥),光洁平整。 (4)斗拱的出现--木构架建筑被 选择进行发展
(二)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1、文化成就:
开始了文字记载的历史,象形文字反映建筑类型; 2、青铜工艺达到相当纯熟的地步; 3、商代建筑遗存: (1)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 --最早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a、夯土台 b、封闭庭院 c、木构架技术有较大提高--永定柱造出现;
4、设计施工水平提高 都料: 唐宋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 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 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 宗元《梓人传》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大雁塔、小雁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7、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渗 透 (1)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 流 胡床的引入--家具的产生
(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社会背景 2、建筑发展 (1)瓦的普遍使用--解决屋顶防水问题; (2)高台建筑的出现--诸侯宫室 (3)开始用砖的历史--陕西凤翔秦雍城 (4)建筑色彩等级化 “山节藻木兑”--《论语》 “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主。”(《春秋毂(古) 梁傅注疏》)--通过器来表现道,通过建筑表现意识。 (5)木匠祖师--鲁班 (6)遗址:秦都雍城
2、住宅遗址;
• 陕西歧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我国 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
3、建筑技术
(1)干阑式建筑遗址--西周时期长江 中下游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湖北圻春西周干阑式建筑 (2)瓦的发明与运用--黄河流域以泥 土为材料的建筑体系的发展; 瓦当与半瓦当--脱离“茅茨土阶” 阶段
(3)墙面用三合土抹面(白 灰+ 砂+黄泥),光洁平整。 (4)斗拱的出现--木构架建筑被 选择进行发展
(二)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1、文化成就:
开始了文字记载的历史,象形文字反映建筑类型; 2、青铜工艺达到相当纯熟的地步; 3、商代建筑遗存: (1)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 --最早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a、夯土台 b、封闭庭院 c、木构架技术有较大提高--永定柱造出现;
中国建筑史 第 1 章3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二 五代(AD907---AD960)
♦ 战乱年代,北方尤甚。相对地说南方的
吴越、前蜀、南汉等较为稳定。
重要建筑遗物: 重要建筑遗物: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塔 心 室 塔 转 壁 变 向 的 宋 首 塔 例 的 多 边 形 平 面 , 有 层
单 它 是 砖 塔 由 唐 代 的 方 形 平 面 、
苏 州 云 岩 寺
(AD1279---AD1368) ♦ 明 (AD1368---AD1644) ♦ 清 (AD1644---AD1911)
一 元(AD1279---AD1911)
♦ 一 元代都城规划的成就 ♦ 二 新的建筑形制的出现 ♦ 三 对建筑的传统做法进行改革
例: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 1 大量使用减柱造和移柱法 2 使用斜梁 3 对斗栱作法的改革
九 龙 壁
北 京 昌 平 十 三 陵
北京昌平十三陵
长陵鸟瞰
定陵鸟瞰
。
塔
南 京 栖 霞 山 舍 利 塔
三 宋(AD581---AD907)
♦ 一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 二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 三 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
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出 主体建筑。 ♦ 四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 五 砖石技术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 六 园林兴盛。
河 北 正 定 隆 兴 寺
河 北 正 定 隆 兴 寺 摩 尼 殿
河 北 定 县 开 元 寺 料 敌 塔
天 津 蓟 县 独 乐 寺 观 音 阁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山 西 太 原 晋 祠
山 西 太 原 晋 祠 圣 母 都 城 市 规 划
北 京 妙 应 寺 白 塔
♦ 战乱年代,北方尤甚。相对地说南方的
吴越、前蜀、南汉等较为稳定。
重要建筑遗物: 重要建筑遗物: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塔 心 室 塔 转 壁 变 向 的 宋 首 塔 例 的 多 边 形 平 面 , 有 层
单 它 是 砖 塔 由 唐 代 的 方 形 平 面 、
苏 州 云 岩 寺
(AD1279---AD1368) ♦ 明 (AD1368---AD1644) ♦ 清 (AD1644---AD1911)
一 元(AD1279---AD1911)
♦ 一 元代都城规划的成就 ♦ 二 新的建筑形制的出现 ♦ 三 对建筑的传统做法进行改革
例: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 1 大量使用减柱造和移柱法 2 使用斜梁 3 对斗栱作法的改革
九 龙 壁
北 京 昌 平 十 三 陵
北京昌平十三陵
长陵鸟瞰
定陵鸟瞰
。
塔
南 京 栖 霞 山 舍 利 塔
三 宋(AD581---AD907)
♦ 一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 二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 三 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
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出 主体建筑。 ♦ 四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 五 砖石技术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 六 园林兴盛。
河 北 正 定 隆 兴 寺
河 北 正 定 隆 兴 寺 摩 尼 殿
河 北 定 县 开 元 寺 料 敌 塔
天 津 蓟 县 独 乐 寺 观 音 阁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山 西 太 原 晋 祠
山 西 太 原 晋 祠 圣 母 都 城 市 规 划
北 京 妙 应 寺 白 塔
中国建筑史精品PPT课件
台榭,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 两者合称为台榭。春秋至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宫室、宗庙中常用 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始建年代不详,重 建于唐建中三年)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
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现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因此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金辽时期建筑
这个时期接近于唐代风格,为了扩大室内的使用面积,在建筑平面 上创造性地使用“减柱法”,使梁架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始建年代不详,重 建于唐建中三年)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
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现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因此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金辽时期建筑
这个时期接近于唐代风格,为了扩大室内的使用面积,在建筑平面 上创造性地使用“减柱法”,使梁架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建筑演变与发展ppt课件
首先是石墓 其次是大量的宗教建筑,特别是佛教建筑。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云 岗 石 窟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龙门石窟奉先寺
敦
煌
石
窟
内
精品课件
景
精品课件
塔河 南 登 封 嵩 岳 寺
5、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 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建筑 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继承了秦汉 以来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建筑巍峨的传统。 长期的战乱和迁徙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民 族建筑开始出现。
精品课件
从屋顶的形式上看,虽然都是坡顶,但 变化十分丰富。
为了解决排雨水和屋内采光的矛盾,汉 代的能工巧匠发明了“飞檐”,也就是 使檐口向上稍翘,这样即满足了实际需 要,又产生了轻盈的飞跃的艺术效果。
精品课件
❖ 我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处,不是一条水平 的直线,而是四角微微翘起,叫做“起翘”; 屋顶的平面也不是直线的长方形,而是四角 向外延伸出的曲线形,叫做“出翘”。
❖ 5、攒尖。攒尖建筑的屋 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 形成尖顶,它的形式很 丰富,既有单檐、重檐 之分,还有圆形、方形、 三角、五角、六角、八 角等形式。古典园林中 各种不同形式的亭子, 多属于攒尖建筑。
精品课件
园林中的亭子多为攒尖顶
精品课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精品课件
特点:就是屋檐一直延 伸到山墙以外,用来保护 山墙。
精品课件
❖4、硬山。硬山建筑的屋面也是前后两坡,左右两侧 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且檀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 也多用于民居,在我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区应用广 泛。它的形式与悬山差不多,只是屋檐不悬出山墙 罢了。
硬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云 岗 石 窟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龙门石窟奉先寺
敦
煌
石
窟
内
精品课件
景
精品课件
塔河 南 登 封 嵩 岳 寺
5、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 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建筑 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继承了秦汉 以来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建筑巍峨的传统。 长期的战乱和迁徙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民 族建筑开始出现。
精品课件
从屋顶的形式上看,虽然都是坡顶,但 变化十分丰富。
为了解决排雨水和屋内采光的矛盾,汉 代的能工巧匠发明了“飞檐”,也就是 使檐口向上稍翘,这样即满足了实际需 要,又产生了轻盈的飞跃的艺术效果。
精品课件
❖ 我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处,不是一条水平 的直线,而是四角微微翘起,叫做“起翘”; 屋顶的平面也不是直线的长方形,而是四角 向外延伸出的曲线形,叫做“出翘”。
❖ 5、攒尖。攒尖建筑的屋 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 形成尖顶,它的形式很 丰富,既有单檐、重檐 之分,还有圆形、方形、 三角、五角、六角、八 角等形式。古典园林中 各种不同形式的亭子, 多属于攒尖建筑。
精品课件
园林中的亭子多为攒尖顶
精品课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精品课件
特点:就是屋檐一直延 伸到山墙以外,用来保护 山墙。
精品课件
❖4、硬山。硬山建筑的屋面也是前后两坡,左右两侧 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且檀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 也多用于民居,在我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区应用广 泛。它的形式与悬山差不多,只是屋檐不悬出山墙 罢了。
硬
《建筑发展概况》PPT课件
• 1.河南登封告成镇北面嵩山南麓王城岗遗址 • 2.山西夏县遗址—夏都安邑 • 3.豫东淮阳平粮台遗址—夏初臣服于夏的商人所筑 • 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末都城斟寻,我国最早
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二.商(前1600~前1046年)
• 1.郑州商城遗址—第十位帝王仲丁时的傲都 • 2.偃师二里头的尸沟乡遗址 • 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遗址 • 4.殷宫殿遗址
——仰韶文化,龙山文
(1)仰韶文化建筑遗迹——西安半坡聚落
(2)龙山文化建筑遗址
——西安客省庄遗址
• 1.出现私有痕迹,出现 套间,平面呈“吕” 字
• 2.地面摸白灰面层,防 潮、清洁和明亮
• 3.出现土坯砖 • 4.白灰墙面上刻画图案
三、祭祀建筑
——祭坛和神庙
• 1.浙江余杭县瑶山和汇 观山祭坛
二.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 1.宫殿——阿房宫 • 2.陵墓——骊山陵 • 3.长城建设
三.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 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 • 2.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 --制砖技术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 • --崖墓、石券拱墓和石梁板墓
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
2.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 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 21世纪)
• 一、原始社会建筑发展的概况:
• 1.穴居
• 2.巢居
• 注: 1.《孟子 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因此推测, 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
•
2.《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
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二.商(前1600~前1046年)
• 1.郑州商城遗址—第十位帝王仲丁时的傲都 • 2.偃师二里头的尸沟乡遗址 • 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遗址 • 4.殷宫殿遗址
——仰韶文化,龙山文
(1)仰韶文化建筑遗迹——西安半坡聚落
(2)龙山文化建筑遗址
——西安客省庄遗址
• 1.出现私有痕迹,出现 套间,平面呈“吕” 字
• 2.地面摸白灰面层,防 潮、清洁和明亮
• 3.出现土坯砖 • 4.白灰墙面上刻画图案
三、祭祀建筑
——祭坛和神庙
• 1.浙江余杭县瑶山和汇 观山祭坛
二.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 1.宫殿——阿房宫 • 2.陵墓——骊山陵 • 3.长城建设
三.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 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 • 2.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 --制砖技术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 • --崖墓、石券拱墓和石梁板墓
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
2.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 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 21世纪)
• 一、原始社会建筑发展的概况:
• 1.穴居
• 2.巢居
• 注: 1.《孟子 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因此推测, 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
•
2.《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便于挖作洞穴。
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形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为 的窑洞式住宅。
19
20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 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 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也有在同一地区,竖穴、半穴居和地面建 筑有先后交替出现的现象。
42
43
西周时期,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 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 城大的不超过王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五分 之一,小的九分之一。
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 必须按等级制造。
44
45
西周代表性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 这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 成。
37
38
二里头的另一座殿堂遗址中,可以看出更为 规整的庭院式建筑群,在夏代至商代早期,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 定型。
39
商代青铜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程度,手工业 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手工业的发展、生产 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 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40
41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
的岩洞。
天然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
遍的方式。
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巢居
这一原始居住形式,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
穴居。
14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 族社会,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千计。其中代 表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 干阑式建筑;
平方米的实例,表明木架建筑技术水平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
26
27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 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 成吕字形。
套间布置也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 在建筑技术方面,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
涂抹光洁坚硬凡人白灰地面层,使地面收到 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28
29
中国建筑史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3
本章要点
原始社会建筑 奴隶社会建筑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4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
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 段。
5
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是极缓慢的,我们的 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地 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 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 求。
6
奴隶社会,建筑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宏伟 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
这时,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 步形成,并在后期出现了瓦屋彩绘的豪华宫 殿。
7
8
9
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 成了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不论在城市规 划、建筑群、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 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 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 越的创造与贡献。
10
11元前21世纪)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发现 了大型宫殿和中小型建筑数十座。其中一 号宫殿最大,其夯土台残高约80公分,夯 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 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 封闭庭院的面貌。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 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 和庭院实例。
34
35
36
制瓦技术是从陶器制作发展而来的。
50
51
早期,瓦只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到西周 中晚期,有的屋顶已经全部用瓦。瓦的质量 也有所提高,并且出现了瓦当。还出现了铺 地方砖,夯土墙或土坯墙上用三合土抹面, 表面光洁。
52
东周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 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 秦雍城遗址出土了砖和质地坚硬、表面花纹 的空心砖,说明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开始 了用砖的历史。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华 丽,建筑装饰和色彩也更为发展。
21
22
黄河流域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23
24
25
仰韶文化时期,氏族已过着以农业为主 的定居生活,当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 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种村落已有初步的区 划布局。
到了仰韶文化末期,出现了柱子排列整
齐,木构架和外墙分工明确,建筑面积达150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 墙房屋。
15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 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 千年,这是我国已知最 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 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这一实例说明当时长江 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 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16
17
18
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
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
32
这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发现,表明原 始社会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开始创造出 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 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 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另一方面,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 城市也逐步孕育萌生。
33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30
祭坛和神庙这两种祭祀建筑也在各地原始文 化社会遗存中被发现。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 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内,这是一座 建于山丘顶部的、有多重空间组合的神庙。
31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 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 屋盖。
神庙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彩 画是在压平后经过烧烤的泥面上用红和白色 描绘的几何图案,线脚的做法是在泥面上做 成凸出的扁平线或半圆线。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和 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门、堂、室的二侧为通长的 厢房,将庭院围城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遗址下设排水陶管和卵 石叠筑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已采用瓦。这 组建筑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 四合院实例。
46
47
48
49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 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 级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