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隐身技术的发展
电磁波隐身技术的研究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大作业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班级: 021061学号: 02106020姓名:赖贤军电子邮件: 92065436@日期: 2013 年 06 月成绩:指导教师:姜文电磁波隐身技术的研究隐形技术(stealth technology)俗称隐身技术,精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observable technology)。
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法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被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以及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1.隐身技术及其历史背景现代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系统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战争中的搜索、跟踪目标的能力,传统的作战武器所受到的威胁愈来愈严重。
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以及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六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隐身技术(又称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是通过控制武器系统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和跟踪打击的技术。
它是针对探测技术而言的,在兵器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和攻击的专门技术。
简言之隐身就是使敌方的各种探测系统(如雷达等)发现不了我方的飞机,无法实施拦截和攻击。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便开始使用隐身技术以减少飞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概率。
当前电磁波隐身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红外隐身技术。
由于在未来战争中雷达仍将是探测目标的最可靠手段,因此隐身技术研究以目标的雷达特征信号控制为重点,同时展开红外、声、视频等其它特征信号控制的研究工作,最后向多功能、高性能的隐身方向发展。
2.隐身技术的工作原理隐身技术的主要就是反雷达探测。
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他位置的装置。
雷达的问世使人类的探测技术和能力跨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向反探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
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隐身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军事技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日趋成熟。
隐身技术涉及的技术领域十分广泛,已经从最初应用在飞机的可视性控制,拓展到各种武器装备的雷达、红外、声、光、电磁等各种目标特征信号的控制。
隐身技术给现代战争的思维模式和作战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隐身与反隐身已成为战争双方争夺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
纵观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可以把它分成3个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隐身技术发端于视觉隐身。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法国均开始在覆盖飞机的蒙皮上喷涂伪装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对付目视探测威胁和刚刚发展起来的雷达、声纳探测威胁,通过降低武器的目标特征信号进行隐蔽进攻的概念已经逐渐形成,并且在飞机、潜艇等武器中开始应用。
二次世界大战后,地面发射和空中发射的防御性导弹迅速发展起来,导弹与雷达火控系统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防空系统的作战效能。
1960年,美国U-2高空侦察机被苏联的SA-2防空导弹击落后,美国开始重视侦察机和巡航导弹的雷达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研究,先后研制了SR-71“黑鸟”高空侦察机、AGM-28B“猎犬”空对地巡航导弹等具有一定隐身性能的武器,为美国隐身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SR-71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研制的高空、高速侦察机,可以在27千米高空以3马赫的速度飞行。
SR-71采用了双三角机翼、平底机身的翼身融合隐身外形,飞机表面涂有能吸收雷达波和红外线的磁性吸波材料。
因此SR-71具有一定的雷达隐身性能和红外隐身性能。
(SR-71“黑岛”高空侦察机为美国隐身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GM-28B“猎犬”导弹是罗克韦尔公司研制的战略/战术空地巡航导弹,最大飞行速度2马赫,射程960千米。
它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进气道唇口采用了雷达吸波结构。
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是现代隐身技术发展的先驱。
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隐身技术是指可以使人或物体具备隐身能力的技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科学家开始研究隐身技术,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隐身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隐身材料的发展将是隐身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
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的基础,通过使用特殊的材料,可以使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散射减小,从而达到隐身的效果。
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隐身材料,如纳米结构材料、金属材料和碳纤维材料等。
未来隐身材料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成本降低和实用性提高,同时也会深入研究材料的光学、电磁等特性,以实现更为完美的隐身效果。
其次,隐身技术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展。
目前隐身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战机、导弹等军事装备的隐身。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隐身技术将逐渐应用于民用领域,如汽车、建筑物等。
隐身汽车可以降低车辆的反射信号,减小被雷达侦测的可能性;隐身建筑物可以减少外部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提升建筑物的抗风防火等能力。
隐身技术的应用范围拓展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
第三,隐身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领域的交叉融合。
隐身技术的研究需要涉及到光学、物理、材料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未来隐身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如将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相结合,实现更为高效的隐身效果;将材料学知识与光学特性相结合,研究出更为适应不同环境的隐身材料。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为隐身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突破口。
最后,隐身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律。
随着隐身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和伦理问题,如是否合法使用隐身技术、如何防止隐身技术被滥用等。
因此,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律,确保隐身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的法律和伦理标准。
总之,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隐身材料的发展、应用范围的拓展、学科交叉融合和规范法律的制定。
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
舰船隐身技术发展历程
舰船隐身技术发展历程
舰船隐身技术是指减少舰船在雷达、红外线、声纳等各种探测系统中的探测和识别能力,以达到隐身的目的。
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掩蔽技术(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早期的隐身技术主要是采用进行掩蔽,包括改变舰船造型,使用反射马赛克涂装,装置烟幕弹等提高舰船的掩蔽能力。
第二阶段:被动隐身技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被动隐身技术采用吸波材料涂覆,改变船体形状和角度,使舰船可以避免被雷达和红外线探测到。
第三阶段:主动隐身技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主动隐身技术是通过反射回波波形的改变,使敌方雷达无法判读舰船的真实位置。
被动隐身技术与主动隐身技术的结合大大提高了舰船的隐身能力。
第四阶段:多源信息融合隐身技术(21世纪初)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是指利用雷达、红外线、声纳等多种探测系统收集的信息,在计算机内进行处理和融合,提高舰船的隐身效果。
此外,船体材料和造型设计也不断更新升级,提升隐身能力。
综上所述,舰船隐身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掩蔽技术,到被动隐身技术和主动隐身技术,再到多源信息融合技术,都是在不断创新和提高隐身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我国制成使生物隐形的“隐身衣”
电话:2262757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czjjxw@
科技
■ 生命科技
05
我国制成使生物隐形的 “ 隐身衣”
据新华社电 改变材料对电磁波的折 射率,就能够将物体隐藏起来。 中国科学家 运用这一原理, 研制出了能够在可见光波 段将生物隐形的隐身器件。 “ 我们在可见光中实验实现了物体的 隐身, 而且无需使用精密设计的纳米电磁 材料。 ”浙江大学国际电磁科学院陈红胜教 授团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团队 合作,使用玻璃,制造出了能够在水中隐形 的六边形柱状隐身器件和能够在空气中隐 形的多边形隐身器件。 两种隐身器件使金 鱼和猫成功隐形。 “ 这意味着隐身器件不仅能够隐藏像 猫、鱼这样大的物体,生物还能和隐身器件 一起活动, 隐身效果并不会因此受到影 响。 ”陈红胜说。 陈红胜介绍,目前应用的隐身技术,如 隐形飞机,大部分是通过吸收电磁波,让反 射回去的电磁波达到最小,但他认为,这种 技术并不是通常理解的 “ 隐身衣”技术。 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 是因为光射到 物体上后,被物体阻挡并反射到人的眼睛。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 - 彭德里在 2006 年 提出了利用坐标变换的方法设计隐身衣, 使电磁波能够绕过被隐身的区域, 按照原 来的方向传播,从而可以使物体完全隐形, 奠定了隐身衣研究的理论体系。 但通过这种方法设计出的隐形器件理 论上只能够在某一个电磁频率上实现完美 的隐身效果,很难在较宽的频段实现。 “ 进入隐身衣的光线要绕过物体,所以走 过的路径长;没有进入隐身衣的光线是一条 直线,走过的路径短。完美的隐身衣要求所有 的光线保持相 的材料对不同光线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也只 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隐身。 ”陈红胜说。 此外,隐身衣的参数复杂,若要在可见 光频段实现隐身需要精 细 的纳米加工精 度,对工艺要求非常苛刻。 陈红胜团队对这个理论进 行 了 简化 , 提出了一种可见光波段多边形隐身衣的设
《隐身技术概述》课件
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陆军
隐身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军 事行动的成功率和生存能力。
海军
隐身技术对于海上战舰和潜 艇的隐蔽行动和反制具有重 要意义。
空军
隐身技术可以提高飞机的生 存能力,增加空中打击的效 果。
航天
隐身技术的应用可以保护太空船和卫星等航天 器免受敌方的探测和破坏。
比赛与训练
隐身技术的发展可以为竞赛和训练提供全新的 视野和挑战。
通过干扰、混淆和掩蔽目标的电磁信号,使目标难以被识别和定位。
光学隐身技术
1
光学消隐技术
利用光学材料和结构设计,减少或遮挡目标的光学信号,降低目标在光学波段的 可见性。
2
红外消隐技术
采用吸热材料和冷却装置,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信号,减少被红外探测器发现的 可能性。
3
涂层技术
利用特殊涂层和纹理处理,改变目标的反射和散射特性,达到隐身的效果。
《隐身技术概述》PPT课 件
隐身技术是一项关乎军事和科技的重要领域,本课程将概述隐身技术的定义、 发展历程、分类以及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简介
1 隐身技术的定义
隐身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技术,使目标在电磁、光学、声学等波段难以被探测到的 科技领域。
2 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
隐身技术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雷达探测技术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突破。
目前的隐身技术仍存 在一些局限性,如受 到复杂电磁环境和目 标形状的限制。
空间干扰技术
借助干扰源和屏蔽设 备,干扰敌方电磁探 测和定位系统,提高 隐身效果。
合成孔径雷达 技术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的 高分辨率成像能力, 准确探测和识别隐身 目标。
生物仿生技术
借鉴自然界中隐身生 物的特点和结构,开 发新的隐身材料和技 术。
隐身技术
2014 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读书报告、研究报告)考核科目:现代光学材料与技术选讲学生所在院(系):理学院物理系学生所在学科:光学姓名:学号:学生类别:统招题目:隐身技术的发展隐身技术的发展1、隐身技术的研究背景隐形技术俗称隐身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
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隐形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一种应用和延伸,它的出现,使伪装技术由防御性走向了进攻,有消极被动变成了积极主动,增强部队的生存能力,提高对敌人的威胁力。
现代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系统的迅猛发展,极大推动了世界各国防御系统的搜索、跟踪、攻击目标的能力,传统的作战武器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现代战争中最重要、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
在入侵巴拿马、海湾战争以及刚刚结束的入侵南联盟的战争中,美国的F—117战斗攻击机执行了几千架次的空袭任务,却只损失了一架战机;而B—2隐身轰炸机从美国本土长途奔袭到南联盟执行轰炸任务却未受丝毫威胁。
创造这一奇迹的原因之一就是隐身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战机,隐身技术在提高现代兵器的突防能力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各国相继开展了隐身技术的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成绩斐然。
从50年代起,美国开展隐身技术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70年代开始研制隐身飞机,80年代隐身飞机装备部队并投入使用。
现已装备的F—117A 隐形攻击机、B—2战略轰炸机以及新问世的F—22先进战术隐身战斗机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隐身材料。
俄罗斯的S—37隐身战斗机也已问世。
这些雷达隐身战机的相继问世标志着国外隐身技术已进入工程发展阶段。
2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目标隐形性能主要取决于雷达的接收功率和雷达波散射截面的大小,因而降低目标的雷达波散射截面、雷达的接收功率成为隐形技术的主要目标,目前主要有三种途径:外形隐身技术,雷达吸波材料隐身技术和最新提出的超材料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及应用
隐身技术及应用隐身技术(Stealth Technology)是一种利用材料、结构和设计来降低飞行器或其他物体在雷达、红外线等探测系统中被探测的能力的技术。
隐身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减小飞机、导弹等武器系统的雷达截面和热红外特征,从而提高其隐蔽性和生存能力。
隐身技术的应用导致了现代战争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有一些民用领域的应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然后探讨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飞行器或其他物体的外形、材料和信号反射进行优化,使其尽量减小雷达截面和热红外特征,降低被探测的概率。
隐身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在英国,科学家们发现将舰船覆盖上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可以减小舰船的雷达截面,从而提高其隐蔽性。
自此,隐身技术开始得到军事研究单位的关注,随着雷达技术和其他探测技术的发展,隐身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应用。
在军事领域,隐身技术主要应用于飞机、导弹和潜艇等武器系统上。
以飞机为例,隐身飞机主要通过减小雷达截面和热红外特征来提高其隐蔽性。
为了减小雷达截面,隐身飞机通常具有流线型的外形,有平滑的曲线和尖锐的前缘,可以减小雷达波在表面上的反射。
此外,隐身飞机还使用了辐射吸收材料和雷达反射减少涂层等技术,来吸收、散射或折射来自雷达的信号,使其不易被探测。
为了减小热红外特征,隐身飞机使用了吸热涂层和冷却系统等技术,来降低其在红外探测系统中的热辐射。
此外,隐身飞机还可以采用干扰和电子对抗等技术,干扰敌方的雷达探测系统,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隐蔽性。
隐身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给现代战争带来了重大变革。
隐身飞机的出现使传统的空中防御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因为传统的雷达和防空导弹系统很难探测和拦截隐身飞机。
此外,隐身技术也拓宽了军事作战的空间和方式,使飞机和导弹等武器系统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近敌方目标,执行突袭和打击任务。
隐身技术还使得侦察和监视任务更加困难,提高了作战单元的生存能力和战斗效果。
隐身那些事儿(下)——讲述隐身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故事
续言【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当美国人在隐身领域一路领先高歌猛进的时候,俄罗斯在新一代战机研制进展方面却连遇挫折,在国家动荡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下,其近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曲折坎坷。
同一时期,我国正深陷于薄弱基础之上,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三代战机举步维艰的泥潭之中,先进的隐身战机与我们现实中二代当家的窘境看起来是那么的遥远。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经历了痛苦和磨难,俄、中两个难兄难弟最终都挺了过来,各自研发出了独具特色的五代战机,同时也跨入了隐身大时代的门槛。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如今甚至已经盘算着什么时候可以“并驾齐驱”——虽然未来仍然充满变数,但是——我们已经上路了。
在本文上篇中,讲述了隐身技术在军事航空领域的发展和截止到上世纪80’s~90’s 年代前的主要应用。
由于这一时期也是隐身技术步入大成阶段的一个分水岭,本文将延续上篇的内容,对美国在隐身战机设计上的另外两款巅峰之作F-22 和F-35 进行分析,然后讲述俄罗斯、中国等在此项技术方面的追赶进展。
本文后半部分将尝试从隐身无人机、电子对抗、战机生存力和隐身战术等方面作综合性论述和探讨,以引领读者略窥隐身技术涉及领域的全貌。
在开始讲述之前,有必要同时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上世纪80’s ~90’s 年代是计算机和雷达技术突飞猛进的一段时期,计算能力的提高使得隐身和气动设计仿真更为高效精细,但同时也促成了雷达特别是相控阵雷达等技术的大幅提升。
尤其是80 年代伴随着微机和高速处理芯片技术的飞速进步而形成的数字化波束技术(DBF),为现代雷达发展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这项技术从多波束控制和自适应波形变换等方面极大地拓展了雷达的性能和功能,也使得雷达系统的升级能够更方便地与微处理器技术的进步同步,结合后续新体制的双基地雷达、现代中低频雷达、无源相干探测等技术发展,对隐身战机构成了新的全方位威胁,由此也将促进电子对抗手段和隐身战术的进一步发展演变。
隐身技术与吸波材料
本科课程论文题目隐身技术与吸波材料院(系)化学学院专业应用化学课程材料化学学生姓名金露学号2011210521指导教师王宏里二○一三年一月隐身技术与吸波材料摘要: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隐身技术的提出以及雷达原理。
综述了吸波材料的原理及分类。
最后对吸波材料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糖性质纳米材料应用绿色一、引言隐形技术(stealth technology)俗称隐身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 observable technology)。
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隐形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一种应用和延伸,它的出现,使伪装技术由防御性走向了进攻,有消极被动变成了积极主动,增强部队的生存能力,提高对敌人的威胁力。
二、隐身技术的提出现代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系统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武器装备的战场生存构成的严重威胁。
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生产出了10cm的SCR-584炮瞄雷达,使高射炮命中率提高了十倍,飞机压倒性的进攻力量受到雷达和防空系统的严重削弱。
越战期间,北越利用50年代的俄式地空导弹击落了190架美军的战机。
美空军在海湾战争中没有损失1架F-117战机。
相比之下,美军有32架非隐形战机被伊拉克防空火炮或地空导弹击落。
1991年1月29日,JSTARS探测到一个伊军车队,随即把目标信息传送给战场空中指挥与控制中心,指挥战机实施攻击,摧毁了该车队61辆中的58辆。
美国空军参谋长甚至认为:“美国将来如果没有像JSTARS这样的系统是不会参战的”。
JSTARS,美军军事新概念的产物,即“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由波音公司707/300客机改装而成。
为了提高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生存、突防和纵深打击能力,隐身技术应运而生。
三、雷达工作原理隐身技术和雷达技术,就是一种矛和盾的关系。
飞行器射频隐身技术及发展思路
飞 行 器 射 频 隐 身 技 术 及 发 展 思路
王 琳料
( 成 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 成都 6 1 0 0 9 1 )
摘
要: 射 频 隐 身是 武 器平 台对 抗无 源探 测设备 的重要技 术 手段 , 与 雷达 、 红外 隐 身一起 构成 作 战平
台的 隐 身能 力。飞行 器射 频 隐 身性 能是 其 作战 能 力 和 生存 能 力 达成 的重要 因素 。在 对 飞行 器典 型
Abs t r a c t : RF s t e a l t h,a n i mp o r t a nt t e c h n i q u e a g a i n s t p a s s i v e d e t e c t i o n e ui q p me n t f o r we a p o n p l a t f o r m, c o n s t i — t u t e s t h e s t e a l t h c a p a b i l i t y o f c o mba t p l a f t o r m t o g e he t r wi t h r a d a r a n d i n f r a r e d s t e lt a h .1 1 h e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RF
隐身技术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发展趋势隐身技术是指能够使物体在光线、声音、雷达等传感器的探测下不被察觉的技术。
隐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军事、航空航天、安全监控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隐身技术正朝着以下几个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应用。
首先,隐身材料的研究是隐身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隐身材料是一种能够吸收、反射或散射电磁波的材料,使物体难以被雷达或红外线等探测设备发现。
目前,隐身涂层材料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能够吸收某些特定频段的电磁波,从而降低被雷达探测的概率。
未来,隐身材料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频段、宽频带的隐身性能,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隐身效果。
第二,隐身技术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更为智能化的隐身效果。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可以对环境中的信号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提高隐身系统的性能。
例如,将雷达和红外传感器的数据与深度学习算法相结合,可以通过学习和识别敌方的雷达和红外特征,及时调整自己的隐身策略,提高隐身效果。
第三,隐身技术在太空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推进。
太空中的目标往往面临更复杂、更广泛的探测手段,因此在太空中实现有效的隐身对于航天器、卫星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太空隐身技术,例如利用特殊材料、抗干扰技术等手段,减少航天器的电磁辐射,降低被敌方探测的概率。
未来,太空隐身技术将进一步提高隐身效果,并与空间导航、通信等技术相结合,保证太空活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第四,隐身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攻击和侵入行为日趋复杂和隐蔽。
隐身技术可以通过识别和阻断网络攻击者的活动,保护系统安全和用户隐私。
未来,隐身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网络攻击的预测和防御,以及对新型网络攻击手段的识别和应对。
总之,隐身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隐身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安全监控和网络安全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隐身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隐身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在今天的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
而隐身技术,就是一种应对这种需求的技术。
隐身技术可以让用户在上网的时候不留下任何痕迹,并且可以隐藏用户的身份信息。
本文将为大家讲述隐身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一、隐身技术的现状1.1 隐身技术的实现方式隐身技术是一种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在实现隐身的过程中有很多方式,最常见的是使用代理服务器,VPN,Tor网络等。
代理服务器是一种在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架设的服务器,可以通过修改IP地址等方式实现隐藏用户的身份信息。
VPN是一种在公共网络上建立安全连接的加密通道,用户可以在VPN通道中浏览Internet,实现身份隐匿。
Tor网络是一种匿名的网络服务,通过将用户的传输数据多次加密隧道,使得追踪网络流量下路很难,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1.2 隐身技术的应用场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需要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隐身技术可以让用户在上网时不必担心自己的信息被窃取或被追踪。
目前,隐身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网络隐私:在互联网上进行网上银行、在线购物等网络行为时,隐身技术可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防止黑客攻击和窃取。
2)维护公民权利:隐身技术可以帮助政治活动家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让他们在进行言论自由表达时不必担心政府或其他组织的监视行为。
3)保护企业机密:企业可以使用隐身技术来隐藏自己的业务信息,防范商业竞争对手的窃取行为。
1.3 隐身技术的优缺点隐身技术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1)保障用户个人隐私安全,让用户行动更自由,更安全。
2)可以防范黑客攻击,保护企业机密信息的安全。
3)可以与法制权力互相制衡,保护公民权利。
缺点:1)可能被用于进行非法活动,如恶意攻击、网络犯罪等。
2)有些隐身技术会降低上网速度和质量,影响用户体验。
3)隐身技术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被视为非法或不可靠,使用起来受到限制。
二、隐身技术的未来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变得越来越普及。
现代战争中的隐身技术论文
《现代战争中的隐身技术》结课论文(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题目:隐身技术在海湾战争中的应用任课教师:姬金祖姓名:段毓学号:12151171 分数所谓隐形武器,不是指肉眼见不到的武器,而是指用现代化探测装置,如雷达、声纳、红外探测器等探测不到,或极难探测到的一种新型武器。
根据信号发射源、目标、信号接收物体等各有不同,此外在材料的运用上亦有所区分,加上信号频率的高低变化,使得该技术在运用上变化多端。
在现代战争中,为了更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隐身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它已被应用于研制隐身飞机、隐身导弹、隐身坦克、隐身舰船等各种隐身武器,有的已研制成功并投入战场使用。
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未来战场上将出现愈来愈多的各种隐身武器。
这将大大提高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和作战效能,打破已形成的攻防平衡,推动防御系统中的各种探测系统发生重大变革,刺激反隐身技术的发展。
隐身技术又称为低可探测技术或目标特征控制技术。
它是改变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合性技术。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它综合了诸如流体力学、材料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等众多领域的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新出现的重大军事技术项目之一。
海湾战争中,隐身技术的应用让美国空军出尽了风头。
1980年代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债,其中欠科威特的债务为140亿美元。
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组织减少石油产量,提高石油价格,这样它可以偿还这笔债务。
相反地科威特提高了其产量,造成油价下降,希望以此来迫使伊拉克解决它们之间的边境争执。
此外伊拉克指责科威特借两伊战争的机会在伊拉克境内建立军事基地。
此外,伊拉克声明,它作为其它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缓冲地在两伊战争中为所有阿拉伯国家做了一个贡献,因此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应该免除伊拉克的战争贷款。
许多伊拉克人认为,两伊战争再次爆发是必然的,因此以伊拉克的安全起见伊拉克需要占据更多的地区,尤其是在离战场较远的比较安全的地区占据海港。
隐身技术趋势
隐身技术趋势隐身技术是一种让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变得难以被察觉或追踪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隐身技术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首先,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隐身材料能够通过反射、吸收或折射来隐藏物体。
隐身材料的发展将是隐身技术趋势中的重要一环。
科学家们正不断寻找新的材料,以实现更高效的隐身效果。
这种材料可以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军事设施、飞机和船只在战争中更难被敌人侦测到。
此外,隐身材料的应用还可以拓展到民用领域,例如建筑物、汽车以及衣物等。
其次,隐身设备也是隐身技术趋势中的一个关键方面。
隐身设备使用电磁波、红外光或者激光等技术来掩盖或模糊物体的轮廓。
随着技术的进步,隐身设备将越来越小、轻便,甚至可以集成到人体或物体的表面。
这种设备将有助于军事情报收集、侦察和间谍活动中的隐密操作,也可以用于保护个人隐私和防止追踪。
另外,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也将推动隐身技术的进步。
通过AI技术,设备可以自动识别周围环境并自动调整隐身效果,从而达到更好的隐身效果。
AI还可以应用于监控和安保领域,通过识别隐藏或伪装的物体来增强保安措施。
此外,AI还可以用于开发新的隐身算法和技术,提高隐身设备的性能。
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也将对隐身技术的应用产生影响。
隐身技术可以与VR和AR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逼真的虚拟或增强现实体验。
例如,通过隐身技术和AR技术结合,用户可以在现实环境中看到虚拟物体,而其他人却看不到这些物体,从而达到更好的沉浸感和隐秘性。
最后,隐身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
隐身技术可能被滥用,用于恶意目的,例如隐蔽犯罪活动。
因此,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相关的法律和伦理准则将成为重要的讨论话题。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隐身技术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隐身材料、隐身设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将推动隐身技术的进步。
隐身技术在战斗机中的应用研究
隐身技术在战斗机中的应用研究在现代战争中,隐身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尤其是隐身战机已被各军事大国作为组成空袭力量的核心。
然而,隐身技术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究一下,隐身技术在战斗机中的应用研究。
一、隐身技术的背景第一代隐身技术最早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主要应用于战略轰炸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隐身技术发展迅速,形成了以F-117A轰炸机、B-2轰炸机、F-22战斗机为代表的第二代隐身战机。
第三代隐身战机,如美国的F-35和俄罗斯的T-50正在研制中。
这说明,不断发展和完善隐身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空战的趋势。
二、隐身技术的原理隐身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减少反射、散射和光学目标来降低雷达和光电设备探测截面积和信号强度,使飞机在战场上免于遭到探测与攻击。
因此,隐身战机的设计要从飞机的主要探测途径即雷达和红外探测器中获得的反射和辐射入手。
通过减少飞机所反射和散射的电磁波和光波能量,进而降低飞机的探测能力,达到成为隐形飞机的目的。
三、隐身技术在战斗机中的应用1. 隐身机身设计在战斗机的设计中,为了降低雷达探测截面积,其机身结构通常采用“平面结构”、“幅面”、“翼角变化”、“平尾”等,以尽可能地降低内部反射等因素,来减少雷达反射信号,任何一处的设计都要经过很多次的实验验证和优化,来达到精度极高的要求。
2. 隐身喷油嘴大型喷气式战斗机的喷油嘴在起飞、飞行和缩回时均会发生较大的扰动,这些较大的扰动易被雷达探测到。
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喷气式战斗机通常采用隐身喷油嘴技术,对喷油嘴进行隐身设计,并在起飞、飞行和缩回时进行编程控制,以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
3. 隐身电子设备由于电子设备的辐射会产生电磁波,让战斗机更容易被雷达捕捉、定位,并导致更严重的伤害。
为了降低这种电子设备的辐射辐射照亮,均要进行隐身设计,且必须保证正常作战所需的电子系统功能不受损失。
四、未来隐身技术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加强多波段隐身能力,进一步提高战机隐身性能,同时,新技术还将投向战斗机的全部领域,尤其是在隐身座舱,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来实现驾驶员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减轻驾驶员的作战压力。
隐身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介绍了隐身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各种各样的隐身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对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详细大胆的预测,并就隐身技术做出一些总结。
一、隐身技术的概述自1989年美国入侵巴拿马时首次使用F2117隐身战斗机后,隐身技术日益引起世界各国军界的高度重视。
在海湾战争中,各种隐身兵器的精彩表演,尤其是F2117又一次的不凡战绩,令世界各强国对隐身技术刮目相看。
海湾战争后,美、俄等军事强国都加强了对隐身技术的研究,隐身技术因此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武器装备,如隐身战斗机、隐身轰炸机、隐身舰船、隐身导弹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飞行器、舰船等作战装备的探测技术日益完善。
现在,各个军事强国在本土都有强大的雷达网,空中有预警机,在太空还有战略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通过链路构成一张强大的预警网络,对飞机,舰船甚至是导弹的生存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所以,武器装备的隐身性能已经成为考量整体战斗力的重要指标。
具有隐身性的装备,既拥有了在战场上赖以生存的法宝,又使得自己在进攻中处于主动的一方,加大了攻击的突然性。
在讲究快速反应的现代战场,隐身技术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隐身技术按照战斗平台分,可以分为飞行器隐身,舰船隐身,导弹隐身。
按照隐身的方式手段主要为雷达隐身,并辅之以红外、光学和声波隐身,其中雷达隐身是现代隐身技术的重中之重。
红外隐身在导弹突防中应用较为广泛。
而随着反潜技术的发展,潜艇的声波隐身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雷达隐身技术的关键若用一句话概括雷达隐身技术,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减小装备的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一下简称RCS)。
所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就是定量表征目标散射强弱的物理量。
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越小,雷达接收能量越小,因而使敌方侦察雷达难于对己方目标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达到隐形目的。
RCS不是目标的几何截面积,而是一个与目标产生同等回波的金属圆球的等效截面积,几何截面积、材质和形状对雷达的反射率和反射的方向性都对雷达截面积有影响,所以雷达反射面积可以比几何截面积大,也可以比几何截面积小,就好像在黑夜里手电照射下,一块小镜子可以远比一个蒙面黑衣大汉显眼。
5隐身那些事儿(上)——讲述隐身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故事解析
现代隐身技术,又称为低可探测技术,是一门在军事对抗中发展而来、主要服务于军事的综合性尖端学科,其作用是针对现代雷达、光学和声学等主要侦测手段,采取降低雷达散射截面(RCS)、光电对抗、视觉伪装、消音和机动规避等主被动措施,降低被对手发现和跟踪的概率,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并藉此获取不对称作战的优势。
纵观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其技术驱动的特性十分明显,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探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对应的反侦测、隐身干扰手段也会随之升级换代。
设想一下,丛林中浑身迷彩伪装潜伏的神枪手趁敌不察用消声枪械实施阻击,和具备低RCS 特征的战斗机静默状态下利用敌机雷达信号被动定位悄然逼近发起导弹攻击,从战术思想上来说二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区别只在于隐蔽的手段和战斗的方式,一个是视觉伪装和消音,一个是雷达波低可探测性和无源侦测;一个是借助丛林掩护阻击,一个是利用隐身能力空战偷袭。
比较相同的是,两个案例中实现隐身所采取的手段均与对应的探测技术紧密相关或属同等类型。
本文侧重从主流隐身技术,特别是雷达隐身技术在军事航空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来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介绍,相关的依据和结论也可参照用于其他领域。
一、可见光隐身和声学隐身可见光领域视觉隐身和声学领域听觉隐身的方法是人类创造最早、适用最广、生命力也最持久的技术。
严格来说可见光视觉隐身只是光学隐身技术的一个分支,现代红外隐身技术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本文在后续章节中单独论述。
潜伏隐蔽、伪装突袭等手段很早就被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用于战争,从冷兵器时代发展到近代两次世界大战,基本沿袭的都是色彩、外形的视觉伪装和静音消噪这两种路线,从未真正超出声学和可见光的范畴。
在这段漫长的时期里,隐身技术的种类和层次还远未达到构成独立学科体系的地步,在整个战争体系中的地位也完全属于配角,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被掩盖在各种战略战术和武器威力的光芒之下,声名不显。
视觉隐身的典型案例是各国空军战机伪装色的演变。
隐身技术的应用简介及未来前景
隐身技术的发展应用及其前景摘要:隐身技术自其诞生以来就受到全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当今世界战略防御中十分重要的一项科学技术。
本文将粗略介绍隐身技术的定义,发展史和应用,已经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隐身技术,发展,应用,前景。
一隐身技术定义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lbservabletechnology)。
是一种研究如何减小目标的可探测性,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的技术。
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形、红外隐形、磁隐形、声隐形和可见光隐形等。
1.雷达波吸收技术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及位置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雷达的发射机不断产生高频脉冲形成微波波束,当波束遇到目标物时,其中一小部分反射回来被吸收后,就会显示目标物的距离、方向、高度及图像等。
雷达为了能发现目标,要求有强的目标反射,而回波强度将取决于目标尺寸与工作波长之比。
如何使雷达失去监视作用呢?一方面采用散射、干涉等手段破坏雷达所发散的波束,如通过设计飞机独特外形使电磁波散射。
另一方面采用能够吸收雷达波的复合材料和吸波涂料等隐身材料。
2.红外控制技术该技术是为了逃避红外传感器发现目标,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降低飞机的红外辐射。
具体措施为,降低发动机的喷口排气温度和改变喷口方向,使发动机排气更干净,烟道气更淡;采用喷气或气动雾化式装置,使燃油充分燃烧,以减少红外喷泄;在燃油中加入添加剂如二茂铁及其衍生物,提高燃烧速度,充分利用热能,减少排气中的红外辐射;在飞机表面涂盖放射性同位素如钋等,使放射出的高能粒子在飞机周围形成等粒子屏以达到屏蔽和吸收红外辐射等。
二发展史1.探索阶段(70年代以前)飞机一出现,人们就企图降低它的可见光特征信号,后来,重点转变为反雷达探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美国和英国都曾尝试降低飞机的雷达特征信号。
德国潜艇通气管采用过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涂料。
2.发展阶段(70年代至90年代初)在采用降低特征信号以提高飞机生存能力的强烈需求推动下,提出了研制以降低雷达截面为主要目标的、实用的、真正的隐形飞机的要求;由于理论,以及计算机、电子、控制、材料技术的进步,以减小雷达截面为主要目标的实用的第一代隐形飞机——F-117 A“夜鹰”于1975年问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摘要:介绍隐身技术带来了军事装备的变革,并探讨有源和无源隐身原理,并重点介绍了无源隐身中利用理想对消特性、频率差将破坏相干性、相位差的影响、幅度差的影响,以规避雷达对目标的检测。
接着分析了隐身技术的现状及其原理,分别从可见光隐身技术、声波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激光隐身技术及红外辐射隐身技术方面介绍了当前所采用隐身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采用可见光、红外及激光隐身兼容技术,更好的达到隐身的效果,即可得隐身兼容技术才是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隐身技术迅猛发展,新的隐身方法和技术应运而生。
仿生技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微波传播指示”技术及智能隐身技术丰富和扩展了隐身技术的领域。
在新的隐身方法中,重点介绍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这一典型事例,通过介绍其原理、方法,以及在军事装备上的应用,以便我们把握这一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隐身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隐身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飞机等隐身兵器实现隐身的基石,接下来介绍了正在研制开发的新型隐身材料:宽频带吸波剂、高分子隐身材料、纳米隐身材料、手征材料、结构吸波材料及智能隐身材料。
新的隐形材料的研制,必将推动隐身技术迈向新的台阶。
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无论哪一方有新的突破,都将引起另一方的重大变革。
最后,我们探讨了当今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以及探讨反隐身技术的方法:采用长波低频雷达探测技术、采用激光雷达探测技术、采用光电探测技术、采用数据融合技术、采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
希望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这对矛和盾,能够加快我国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有效散射截面积(RCS)无源及无源隐身技术等离子体技术1 前言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空军F-117A隐身攻击机,共出动1296架次,但未损失一架。
它出动的架次只占联军出动总架次的2%,但它所击中的战略目标却占全部被联军击中的战略目标的40%。
造成这一非凡战绩的原因,除伊拉克防空系统的部署及运作上的不利以外,主要应归功于F-117A的隐身能力。
隐身技术的出现促使战场军事装备向隐身化方向发展。
由于各种新型探测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的相继问世,隐身兵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以美国为首的各军事强国都在积极研究隐身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继研制出隐身轰炸机、隐身战斗机、隐身巡航导弹、隐身舰船和隐身装甲车等,有的已投入战场使用,在战争中显示出巨大威力。
2 隐身技术的概述现代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系统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战争中的搜索、跟踪目标的能力,传统的作战武器所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尤其是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六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隐身技术(又称为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是通过控制武器系统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和跟踪打击的技术。
即以削弱己方武器系统的观测特征,使敌方的探测器不能发现目标,或使探测距离大大缩短。
一般认为隐身主要包括减少目标的雷达特征、红外特征和电视特征等,其中减少雷达特征主要是减少目标的有效散射截面积(RCS)。
雷达目标(飞机、导弹或军舰等)的隐身方法可分为有源和无源隐身两大类。
迄今为止,西方军事强国,经过几十年研究与实践,对飞机、军舰的无源隐身技术已达成熟阶段;无论采用外形控制隐身,还是涂层吸波隐身,已从微波频段、热频段到光频段,无所不在。
著名产品有F-117A 。
近年年来,随着微型高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源隐身技术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2.1无源隐身原理无源隐身是利用外形特征和(或)涂吸波材料等来减小目标的有效雷达截面积,使探测雷达处理不了接收到的微弱回波信号,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根据雷达方程可计算得出采用雷达隐身技术后的最大探测距离与目标有效雷达截面积的关系为:1/422311/42231/41/41R =P /(4)P P /(4)P *t r t r G G K λσπλπσσ⎡⎤⎣⎦⎡⎤=⎣⎦= 式中 ,P t 为发射功率;P r 为接收功率;G 为天线增益;λ为雷达工作波长;σ为有效雷达截面积;1R 为雷达最大探测距离;1/42231P /(4)P t r K G λπ⎡⎤=⎣⎦即目标采用隐身技术后与雷达参数有关的系数。
由式(1)看出,1R 与σ成4次方根关系,若降低目标有效雷达截面积σ,则雷达的探测距离1R 就将减少。
如雷达散射截面减小到1/4096,那么雷达的探测距离便缩短到1/8。
可见,采用了隐身技术后,对敌方雷达的探测影响很明显。
2.2有源隐身原理有源隐身技术是雷达目标利用装载的有源设备发射倒相回波,在雷达接收机天线处与目标真实回波相抵消,从而减弱雷达接收到的目标真实回波,达到雷达隐身的效果。
即利用了相参信号的干涉效应,改变目标的散射分布,以减小雷达方向散射功率密度的一种隐身技术,如图1所示。
雷达入射至日标的场强是iE (幅度相为(00,,i E ωϕ)),目标反射场强为(00,,r E ωϕ),目标有效反射面积为0σ;目标有源设备发出的无延迟场强为s 11(,,)s E E ωϕ,其相应的等效反射面积为1σ。
目标反射面积的一般定义为2202E 4R ri E σπ= 在目标回波中加人有源设备发出场强s E 后,目标的综合反射面积变为:()()()2221101001000E 4R 12cos r s c i E t t σπσσσωωϕϕσσ==++--+-⎡⎤⎣⎦(+E )式中,0t 为有源设备发出对消回波的时延,1ϕ为有源设备发出对消回波的相角,1ω为有源设备发出对消回波的角频率,而2s 12E 4R iE σπ= 2.2.1 理想对消特性在有源设备发出对消回波与反射回波全相参、无延时的情况下100,(t 0))ωω==(,这时相位差10ϕϕ-将决定目标综合反射面积c σ的大小。
最佳对消特性应由有源设备控制输出功率就可控制1σ(通过控制幅度E s ),同时控制输出相位1ϕ寻优,以达最佳控制。
当达最佳对消系数时,有10101()k σσϕϕπ⎧=⎪⎨⎪-=⎩(2k+1)为常数(5) 按式(3) 算得c 0σ=,即在雷达方向有效地实现了目标的完全隐身。
这是理想的目标回波的对消特性。
影响有源对消效果的诸因素中,频差10()ωω-影响最大,其次是初相差(10ϕϕ-),幅度差和对消回波延迟。
2.2.2 频率差将破坏相干性目标回波是若干脉冲周斯r nT 积累相加的,对全相参信号而言,当角频差10ωωω∆=-较小时,积累相加会出现一些新特性,若载波初相差10K ϕϕπ-=(+1),回波列以取样函数r n∑(t-nT )表示,则积累相加合成场为010E 2sin sin()2,nt tr E na a T πωωπ=-=Ω=Ω∑(6) 或220n E 4E sin()sin()m ma na ππ=∑∑ (7) 仅在a 为整数时,以上两式才同时为零,即达最佳有源对消;a 为其他数值时,有源对消效果与脉冲积累数有关,m 很大时(如100个),回波积累对消效果基本消失。
2.2.3 相位差的影响当010,c c σσσϕϕϕ=∆=-随变化的归一化曲线为:20lg 20lg sin /2c dB βσϕ=-=-∆ (8)在0180ϕ∆=时,对消效果最好,0β=;而当090ϕ∆=时,则0/245ϕ∆=,0sin 450.707,3dB β==。
说明相位差ϕ∆偏离π的奇数倍越远,有源对消效果越差。
3.4 幅度差的影响当K+1ϕπ∆=(2),且取10m σσ=,则c σ的归一化曲线可表示为:20lg 1m γ=-- (dB ) (9)在(0,2)m ∈时,均产生有源对消、目标反射面积缩减的效果。
该曲线在m =1附近变化剧烈。
如在1m 0.3210;1m 0.0330dB dB γγ-==-==时,而时,。
3 隐身技术的现状及原理通常所说的隐身技术,即目标特征信号减缩技术或被称为“低可探测技术”。
表示目标特征信号的物理量主要有,光学可见度、噪声强度、雷达散射截面(RCS )、红外辐射强度。
以此,目前利用的隐身技术主要可分为可见光隐身技术、声波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及激光隐身技术。
3.1 可见光隐身技术可见光隐身,就是降低军事装备本身的目标特征,使敌方的可见光相机、电视摄像机等光学探测、跟踪、瞄准系统不易发现目标的可见光信号。
采用可见光隐身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减少目标与背景之间的亮度、色度和运动的对比特征,达到对目标视觉信号的控制,以降低可见光探测系统发现目标的概率。
可见光隐身技术手段主要采用迷彩、伪装技术,在武器系统表面涂上与背景颜色相近的迷彩,或者在武器表面罩上网。
试验表明,涂敷迷彩具有相当好的隐身效果,如用微光夜视仪观测1000m处坦克的发现概率,无迷彩时为77%,有迷彩时只有33%。
现代迷彩兼有吸波作用,不仅可降低坦克的可见光探测概率,还可减弱坦克的红外辐射。
伪装网是一种通用性的伪装器材,主要用来伪装常温状态的目标,使目标表面形成一定的辐射率分布,以模拟背景的光谱特性,使之融于背景之中%同时在伪装网上采用防可见光的迷彩,可更有效对抗可见光侦察、探测和识别。
此外,各国正在研究各种新的可见光隐身方法,如美国正研究一种电致变色涂敷材料,用不同的电压控制时,材料将显示出不同的特性,使武器颜色随背景变化。
3.2声波隐身技术声波隐身技术,也称为听觉隐身技术。
隐身武器应具有低声特征信号的隐身特点,以用来对抗性能和种类日趋完善的防御探测系统。
飞行器作为主要武器系统之一,它的噪声主要由螺旋桨/旋翼的旋转和涡流噪声,发动机进气、排气、燃烧的噪声,机体空气动力尾流噪声以及涡流噪声等声源组成。
尤其是直升机,因为其飞行高度在50m左右,为了避免被侦测到,同时也避免声触发地雷和导弹的打击,降低噪声是极为重要的。
另外对低空无人机和潜艇来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针对噪声源,可应用以下降低噪声的措施:(1)减震结构:通过采用具有减震作用的蜂窝夹层结构或镶入减震材料,降低噪声源引起的噪声。
(2)整流结构:设计由许多流线型叶片构成的隔栅,纠正气流的不均匀流动,降低高频谐振。
(3)吸声结构:以吸声材料制成的密集角锥,可以有效地吸收产生的噪声。
降低噪声的措施有时与降低RCS的措施及抑制红外辐射措施是结合的。
3.3雷达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是以电磁波散射理论为基础,为了不被雷达发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飞行器的雷达截面积RCS。
即采取各种措施使目标在雷达探测波束照射范围内具有极小的雷达截面积,大幅度减少可被敌方雷达接收机截获的电磁波能量,使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距离缩短,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并投入实用的隐身技术有:外形隐身技术和材料隐身技术。